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 an analysis on quines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candidate : zheng yang major :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ervisor : prof. xiao-long w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hina october, 2011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摘 要要 蒯因在“原始翻译”的语境中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这一论题,刺激意义、观察 句、分析假设是蒯因完成这一思想实验所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 称的不确定性代表着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两个方面。翻译的不确定性首先是意义的 不确定性,蒯因行为主义立场的意义理论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提出的前提和依据, 导致意义的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是刺激条件和分析假说;除了意义,个体化手段和指 称同样具有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指称的不确定性不只存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同样存 在于我们自己的语言里,具有本体论的相对性。无论就词语而言,还是就单个的句子 而论,它们的翻译的不确定性都与事实无关,只与言语行为的总体倾向相关,翻译正 确与否,不存在事实问题。对于翻译的不确定性的论题的争论很多,我们不打算为其 辩护,只是通过对这一命题的深入解析,期望可以获得这一理论有价值的部分。 关键词关键词 :翻译的不确定性 原始翻译 意义 指称 观察句 分析假说 ii abstractabstract w.v.o.quine presented the thesis of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adical translation”。it has several requirements as follows:stimulus meaning、observation sentence、analytical hypothesis。we believe that:the thesis of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has two aspects of content: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and inscrutable of reference 。at first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is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depends on quines meaning theory of behaviorism,analytical hypothesis and stimulus meaning lead to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 ;in addition to meaning,principle of individual and reference are also indeterminate,inscrutable of reference is not only exsit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language,but also our own language,it has ontological relativity。 whatever for word or for single sentence,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ality,it only related with the totality of speech dispositions。reality does not exsit about that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is correct。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has a long-term discussion,we do not intend to defend for it,we just want to get some valuable things by analyzing the thesis。 key word: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 radical translation meaning reference observation sentence analytical hypothesis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3 目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导 言 . 1 1 什么是翻译的不确定性 . 3 1.1 如何理解翻译的不确定性 . 3 1.2 从“原始翻译”说起 . 4 2 意义的不确定性 . 10 2.1 蒯因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 . 10 2.2 导致意义不确定性的原因 . 12 3 指称的不确定性 . 16 3.1 “gavagai”可以是什么? . 16 3.2 “指称的不确定性”的日语实例 . 17 3.3 本体论的相对性 . 18 4 翻译的不确定性的事实问题 . 21 4.1 行为主义意义论和整体论 . 21 4.2 实用主义的引入 . 22 5 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评价 . 24 结 语 . 28 致 谢 . 29 参 考 文 献 . 30 1 导导 言言 “语言的转向” 被称为是 20 世纪哲学中的一场革命。 20 世纪的英美哲学在经过这 一洗礼之后,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分析哲学”的时代烙 印。分析哲学由此也成为当代哲学的主流,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影响最大的 思潮。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越来越多的分析哲学家开始关注意义问题,同 时也提出了他们各自有代表性的意义理论。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对意义问题倡导指 称论,即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名称要具有意义除了指称和指 示其他事物别无他法。罗素的观点是认为词语不能直接拥有意义,词语的意义是其所 指,而构成意义的东西则是某种作为因果律的关系;早期维特根斯坦则坚持逻辑经验 主义,认为语句的意义是由它们所对应的经验事实决定的。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观念 论,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和这个语词相对应的观念或心理形象,如洛克,休谟等 就持这种观点。还有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表达式涵义和指称的区 分,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蒯因发展了弗雷格的这一区分,抓住“意义”和“指称” 的差别对指称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同时通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反驳,提 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蒯因在 1960 年出版的语词与对象一书中,明确提出并论证了他的翻译的不确 定性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哲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一观点不仅是对传统意义理 论的颠覆,也是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挑战。在我们看来,对蒯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 论题的研究,并不应只局限于这一论题本身的理论价值,翻译的不确定性中所蕴含的 行为主义立场,整体论的检验方法及其本体论意义,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 析。 国内的分析哲学起步比较晚,但近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随着分析哲学 年会的举办,有关的研究更加深入,相关的著作也有很多,既有一般性的研究著作, 也有对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蒯因等人的专门研究。在这一氛围下,本文也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2 图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做一个探究,以期通过对这一论题的深入理解和剖析,获得 对该命题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同时对蒯因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可以有更多的了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3 1 1 什么是翻译的不确定性什么是翻译的不确定性 蒯因在语词与对象一书中向我们清晰地说明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内容: “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编纂一些把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手册,所有这些 翻译手册都与总体的言语行为倾向相容,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相容,在无数场合中, 它们以下述方式互相有分歧:对于一种语言的句子,提供的译文彼此之间连最松散的 等价关系都没有。当然,一个句子与非言语刺激的直接关联越固定,它在不同的翻译 手册中的译文就彼此越少严重分歧。 ” 这里所谓的“言语倾向” ,我认为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们的言语行为模式。之所以称 之为“倾向性” (disposition) ,是因为它不仅包含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且, 甚至包含有假使遭遇如此这般的情况,就会出现如此这般的言语行为这样一层含义。 总的来说,可能会有多种翻译手册,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会和使用各种语言的人 们的言语行为相冲突,但是,将会因为使用哪一种,而出现完全不同的翻译。 1.1 1.1 如何理解翻译的不确定性如何理解翻译的不确定性 然而,翻译的不确定性是指什么呢?为了获得大致的感性认识,我们不妨思考一 下下面这种虚构的例子。 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在宇宙中运动着一种被称为“原子”的不可 分割的物质微粒,所有事物都由于原子的结合而产生。我们假设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 论(假设其理论相当详细,称之为“y” )与现代物理理论(称之为“p” )形成如下一 种对应关系,即如果把 y 的“微粒”译成 p 的“原子” ,并把 y 的其他各种用语巧妙地 翻译成 p 的用语(我们暂且称为“翻译 1” ) ,那么,y 就包含了 p 所主张的绝大部分。 但是,如果把 y 的“微粒”翻译成 p 的“夸克” ,用与翻译 1 完全不同的恰当方法 把 y 的其他用语翻译成 p 的用语(我们暂且称为“翻译 2” ) ,那么,y 就与翻译 1 的情 形有所不同,但仍然包含 p 所主张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quine,w.v.o,word and object, the mit press, 1960, p2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4 基于翻译 1,y 所包含的 p 主张和基于翻译 2,y 所包含的 p 主张按理是不不应重 合的(即使是“相当大的一部分” ,两者理应不超过一半) 。可是,我们设想,根据翻 译 1,y 的某一语句被译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根据翻译 2,y 的另外语句也被那样翻 译;并且还可以设想,y 的某段语句根据翻译 1,被译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相同的 语句却根据翻译 2,被译成“质子由夸克组成” (任何一种都属于 p) 。这样,基于翻译 1 的 y 所包含的 p 主张和基于翻译 2 所包含的的 p 主张就完全有可能重合。 当然,也还有这样一种情况,y 的某一语句根据翻译 1,被译成不属于 p 的语句, 相同的语句根据翻译 2, 却被译成属于 p 的语句。 在现代物理学界, 是认为夸克可分呢? 还是认为夸克不可分呢?我们暂且忽略,而是假设一下,假设现在的物理学家们认为 夸克不能分割。这样一来,就会考虑到以下情况,根据翻译 1,德谟克利特就相信“原 子不可分”这一不属于 p 的观点(根据 p,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而且,原子核也 可分,直到夸克) ;根据翻译 2,他就相信“夸克不可分”这一属于 p 的观点。 在这个凭空想象的例子上,无论使用翻译 1 和翻译 2 哪一种翻译手册,德谟克利 特和现代物理学家之间,理论都会“相当”一致。因此,根据整体主义语言观,相互 “理解”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假如现代物理学家乘坐“时间机器”拜访德谟克利特, 尝试着进行物理学上的讨论的话,不管使用哪一个翻译手册,都能很好地进行沟通, 而德谟克利特所主张的各个语句被表述成什么,则会因为使用哪一个翻译手册而截然 不同。另外,不用说,无论使用哪种翻译手册,在德谟克利特和现代物理学家之间, 都会有意见分歧,而且,在哪一点上有意见分歧,要因为使用哪一种翻译手册而异, 会因为使用翻译 1 还是翻译 2 而不同。 对于翻译的不确定性的理解,要点即在于“在翻译 1 和翻译 2 中,真正正确的翻 译是哪一个?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答案。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只有某一种正确,其 他不正确,这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说,既然任何一种翻译都能使用,那么,任何一 种翻译都正确。 1.2 1.2 从“原始翻译”说起从“原始翻译”说起 那么,蒯因是基于怎样的根据,来主张“翻译的不确定性”这一命题的呢?在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5 中所进行的,是一种被称为“原始翻译” (radical translation)的思想实验,蒯因 之所以要选择这种极端情形来进行实验,归根到底是为了摆脱许多细枝末节的纠缠。 所谓“原始翻译” ( “radical translation” ,或者译为“根本翻译” , “极端翻译” “彻底翻译” ,哪个译名是最好最准确的,也许要根据某个语境来判断。这应该也可以 算作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一个论证吧) ,是全凭摸索,来翻译迄今为止从未接触过 的某种语言的一种尝试。没有人在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和我们之间进行介绍,担任翻译, 此时,作为资料能够使用的,只有原住民在各种情况下所展示的言语行为模式,并且, 这一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仅仅在于凭借这些资料能说翻译确定到何种程度。 为了实现原始翻译实验的目的, 蒯因做了一些准备。 我们先来了解蒯因的几个重要 概念。 1.2.1 1.2.1 刺激意义刺激意义 在蒯因的理论中,一开始就引入了“刺激意义(stimulus meaning)这一关键性 概念。一只兔子跑过,原住民喊了一句“gavagai”(音),又一只兔子跑过,语言学家 马上尝试着询问原住民“gavagai?”以便通过他的肯定或否定来验证“gavagai”和 英文“rabbit”是不是具有同样的意义,这是蒯因所设想的语言学家学习土著语言最 早可能碰到的情形。促使原住民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是他的视觉刺激而不是兔子 本身。兔子即使被换成仿真的假兔子,刺激仍然可以保持不变。当刺激相同时,原住 民就会对语言学家的提问做出肯定的回答。这个时候,我们说, “rabbit”对于语言学 家的刺激意义与“gavagai”对于原住民的刺激意义是相等的,或者说, “rabbit”与 “gavagai”是刺激同义的。同理可推,一旦两者的刺激意义不是相等的,那么,两者 就是是刺激非同义的。 由此可见, 刺激意义就是一个句子相对于一个特定的说话者在特定时刻的意义 (我 们假定该句子为 s,说话者为 x,这一时刻为 t) ,可以定义为两个集合组(a,f) ,第一 个集合 a 是促使此人 x 在该时期 t 肯定语句 s 的那种感官刺激集合(称之为“肯定性 刺激意义” ) ,第二个集合 f 是促使否定相同语句 s 的哪种感官刺激集合(称之为“否 定性刺激意义”). 例如,当眼前有台笔记本电脑时,用手指着它问“这是笔记本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6 脑吗?”多数人会作出肯定性的回答,如果眼前有个书桌,问“这是笔记本电脑吗?” 多数人会给予否定性的回答。因此,对多数人而言,眼前有笔记本电脑的感官刺激, 属于“这是笔记本电脑”这一语句的“肯定性刺激意义” ,没有笔记本电脑,有书桌时 的感官刺激属于该语句的“否定性刺激意义” 。总之,所谓“刺激意义”,就是解决了 有什么样的感官刺激才肯定该语句,有了什么样的感官刺激才否定该语句这一问题。 1.2.2 1.2.2 场合句和固定句场合句和固定句 基于刺激意义的概念,蒯因尝试着对句子进行分类,根据句子的刺激意义与当下 刺激的联系程度,将语句划分为场合句(occasion sentence)和固定句(standing sentence) ,而前者又区分出观察句(observation sentence) ,后者又区分出恒久句 (eternal sentence) 。 场合句是这样的句子:它们由当下刺激引起,对它们的肯定和否定总是依赖于当 下的刺激情形,其真值总是随着每一次刺激的不同而改变。例如, “下雪了” 、 “有只猫 跑过去了” 、 “过来一个女人” 、 “过来一个离了婚的女人”这一类句子。场合句内又分 为观察句和非观察句,观察句与当下刺激的联系最为紧密,人们仅凭当下刺激就能毫 不犹豫地对句子的刺激意义做出肯定或否定的一致判断;非观察句与当下刺激的联系 不如非观察句那样紧密,人们往往不能够仅凭当下刺激就能立即对句子的刺激意义做 出肯定或否定的一致判断(而需要借助背景知识或随附信息) 。例如“过来一个女人” 是观察句,而“过来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则为非观察句。 固定句则是这样的句子:虽然它们也可由当下刺激引起,但对其意义的肯定或否 定并不依赖于当下的刺激情形,其真值在一段时间为真或为假,哪怕被询问者离开当 下刺激,在一段时间之后再接受询问,他依然可以做出跟他之前相一致的同意和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它已经属于记忆性知识的一种, 。例如: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 “栀子花 开过了” “1+1=2”这一类句子属于固定句,固定句中有一种极端类型-恒久句:它独立 于碰巧说出或写出它们的任何特殊情况,与当下刺激无关,要么永远保持真,要么永 远保持假。例如前面例子中的“1+1=2”,例如数学或其他科学中的理论语句。前面例 子中的前两个则不是恒久句,其真值只在一段时间内为真或为假,只在一段时间内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7 当下刺激无关。 1.2.3 1.2.3 观察句观察句 “一个场合句的刺激意义越不受随附信息的干扰,我们就越有理由认为它的刺激 意义就是它的意义。当一个场合句的刺激意义在附随信息的影响下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作观察句。 ” 这是蒯因最早对于观察句的定义,他似乎完全忽略了 不同主体的背景语言、背景知识和背景信念的作用,决计从理想的刺激的主体间相同 性开始。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观察句定义的缺陷,观点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在这里, 我们先介绍下 n.r.汉森的 “观察的理论负荷性”( “theory-ladenness of observation” ) . 该论题大致如下:科学观察不单纯是视觉意义上的看,它是一桩渗透理论的事情,先 于观察的知识和语言对观察过程及其结果产生影响。即即使遇见相同情况,什么都被 观察到,也会因观察者的知识及信念的不同而异。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观察同一张 x 光片,经验丰富的医生马上能观察出病人有肺癌,而我们除了能观察出几根肋骨外, 别的什么也观察不出来。 后来,蒯因改变了定义观察句的思路,在收入论文集理论与事物的一篇文章 经验内容中,他不再强调一次刺激对于不同主体的相同性,转而强调多次刺激对 于同一主体的相同性。他表示,观察句应该被定义为依赖多次同一刺激的场合句,只 有当被询问者以同样的方式受到刺激,他才能同意这个句子,反之,只要是这种方式 以外的任何方式,都无法使他同意这个句子。这意味着,蒯因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刺 激的主体间相同性标准,而接受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 这个问题让蒯因的态度相当矛盾,如果承认了观察句的理论负荷性,那么原始翻 译的行为主义特征就要受到怀疑,如果不承认,又要受到来自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诸 多指责。最终,蒯因不得不做出一种折中主义的姿态: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在 一种意义上说,它们全部都有理论负荷,即使是最素朴的观察句;在另一种意义上说, 没有一个有理论负荷,甚至是在最专业的观察句那里。 ” 他解释说,词语本身没有理 蒯因,语词和对象,陈启伟,朱锐,张学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4 页 蒯因,真之追求,王路译,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 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8 论负荷,但不排除这些词再现于理论语境中的情况,而朴素的观察句是作为一个整体, 刺激范围是通过某种条件反射机制而与其相关联,正是由于这些词同时存在与观察句 与理论句之中,我们才能发现这两种类型的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这种共有使得 观察与科学理论相关联。回溯地看,一度纯洁无暇的观察句确实有理论负荷。一个不 含比“水”更专业的词汇的观察句将会与一个含有像“h2o”这样的专业术语的理论语 句相结合。当隶属于刺激情景时,整句来说,这个句子是不负载理论的;如果将其分 解为单纯词与词的排列,分析来看,它又是有理论负荷的。也就是说,观察句只要本 质上与科学相关,为科学提供了证据和检验,那就不得不存在这种回溯地看的理论负 荷以及从整句来说的理论免除。蒯因的分析比较啰嗦,一个大体的意思是,从观察句 与当下刺激相联系这一点来看,观察句没有理论负荷,而从观察句的构成成分与理论 语句相联系这一点来看,观察句有理论负荷。 1.2.4 1.2.4 分析假说(分析假说(analytical hypothesisanalytical hypothesis) 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句子之后,语言学家需要利用分析假设来建造他的翻译手册。 “他把听到的句子分割成一些简单方便的组成部分;并由此编纂一个原住民语言词 汇表。他用英语中的不同的词或词组来试着翻译它们。这就是我所说的他的分 析假设。 ” 分析假设是将句子的意义分配给组成这个句子的词语然后再将它们翻译成 母语的合理假设,它要求语言学家遵从“慈善原则” ( “principle of charity) :原住 民是和我们一样的具有正常理性的人,他们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信念相同, 他们的语言和我们的一样是符合逻辑的。 “分析假设的方法是利用我们本国语言的动力来把我们抛入丛林原住民的方法, 是把奇异的新枝嫁接到常见的老树上去的方法,直至这奇异的新枝也称为我们习见的 东西。 ” 语言学家在形成他的分析假设时,受到他母语的语言习惯先入为主的影响, 被翻译语言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都处于他的母语及其概念框架投影之下,原始翻译者 注定要强加给原住民的,几乎像他从原住民那里发现的一样多。 蒯因,语词与对象,陈启伟,朱锐,张学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69 页 蒯因,语词与对象,陈启伟,朱锐,张学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9 在了解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蒯因让我们假设的这一种情况:一个母语为 英语的语言学家来到某个语言不为人知的土著部落里,试图建立一本翻译手册能与原 住民们沟通,而在此之前,语言学家从未接触过这种语言,对此语言没有任何概念, 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就在语言学家来到原始森林之后不久的某一天,看到一只 兔子跑过, 这时有个原住民喊了声 “gavagai” , 语言学家推测这个发音意指 rabbit (兔 子) 或 look, a rabbit (瞧, 一只兔子) , 便把它当作观察句记下来, 他相信, “gavagai” 相对于原住民的刺激意义等同于“rabbit”相对于自己的刺激意义。在这之后语言学 家会寻找机会检验他的判断是否正确,比如,当兔子之类的东西出现时,他问 “gavagai?”原住民可能回答“evet” ,或者回答“yok” ,他便开始了猜测,可能其 中一个指的“是” ,而另一个指的“否” ,通过不同刺激场合的反复尝试,语言学家便 可以识别出原住民表示同意和反对的词语。一旦知道了原住民对自己的问题做了肯定 回答后,语言学家就可以在自己翻译手册的一栏写下“gavagai” ,而在对应的一栏写 下“rabbit” 。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语言学家完成了他的翻译手册,走了。另一个语言学家又来 了,过了一段时间,也完成了他的翻译手册。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两位语言学家同时 在这里工作, 不过由于这个土著部落很大, 两人从未碰过面, 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联系) 。 当我们面对这两本翻译手册时,蒯因告诉我们:如果说两个独立工作的语言学家编著 出来的翻译手册会完全相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倾向于相信,某些彼此 冲突, 互不相容的部分会在两个翻译手册中存在;这两本处于竞争关系的手册可能都 是真的,但是却不可交换,因为一旦它们交替使用必然会造成不一致的结果。总结来 看,蒯因的原始翻译的实验设计了三个最基本的步骤:第一步,现场记录并初步猜测; 第二步,使用试验方法和假说演绎法,来尝试确定原住民表示同意和反对的方式或词 语,第三步,即建立原住民语言和母语的对应关系,这一步要利用分析假说进行语言 匹配,它们虽然与总体的言语行为倾向相容,彼此之间却不相容。也正是在这里分析 假说把不确定性带入了翻译过程中,从而导致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无法探明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10 2 2 意义的不确定性意义的不确定性 翻译的不确定性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一是意义的不确定性,即“强意义上 的”不确定性,主要涉及意思,同一性,分析等概念;二是指称的不确定性(不可测 知性) ,这是“弱意义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涉及命题,指称,外延,变项,真值等概 念,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语言是一门交往艺术。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关于要说什么和何时说,我们只 能完全依赖主体之间可以获得的提示。因此,只有根据人们对公共可观察的刺激所做 出的明显的反应倾向,才能核实语言的意义,除此之外,其他确定语言意义的方法都 是毫无道理的。承认这种刺激的一个后果就是,翻译事业被卷入某种系统化的不确定 之中。 ” 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蒯因作为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而表现出的一种严格的行为 主义的意义理论,这种彻底的反传统的意义理论也是蒯因提出和论证翻译的不确定性 论题的基本前提和哲学根据。因此,在讨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之前,我们必须先对 意义理论进行一种前提性的考察。 2.1 2.1 蒯因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蒯因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 蒯因的意义理论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之上:即对传统意义理论的批判。蒯因通过对 指称论,观念论的批判,从而阐述自己的意义理论。 指称论为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等人所主张,其基本思想是:名称与其对象之间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语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蒯因明确地反对指称论, 他同意弗雷格的观点,并引证弗雷格关于“晨星”和“暮星”的例子来说明某些单称 语词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名称,但意义却各不相同,并且还进一步认为普通名词的意义 与其所指也是有区别的。他认为,指称论这种将意义和指称相混淆的做法将会在哲学 上造成严重后果,并且还会进一步导致将意义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实体: quine,w.v.o, word and object, the mit press, 1960, p.ix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11 “意义和指称的混淆曾经助长了把这种意义概念视为当然的倾向。 人们觉得,“人” 这个词的意义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确实可靠, “暮星”这个短语就像就像天上的那颗星 一样明白可见。人们还觉得,怀疑或否定意义概念就等于假定有一个世界,其中只有 语言而没有语言所指称的东西。实际上,我肯承认有万象纷纭的事物,承认单称和通 称名词以其进入我们心灵内容的各种方式来指称那些事物,却用不着扯进意义问题。 ” 蒯因指出在将意义视为独立的实体这一不良后果上,观念论也不能避免。观念论 的代表人物是洛克和休谟等人,其基本内容是:一个语词的意义等同于和这个语词相 关联的心理形象 (即所谓的观念) , 语词在思想交流之中只是作为这种观念的标记出现, 并以此获得它的意义。蒯因坚决反对把意义等同为观念,他认为没有比观念更无用的 东西了,并宣称把观念看作语言形式的心理对应物的这一说法,在现代语言学家中间 已经达成了共识,都认为其对于语言学没有丝毫价值, 那么,在批判了观念论和指称论之后,蒯因是如何说明他的意义概念的?是否蒯 因拒斥了意义,从而就否认了语词和陈述的具有意义性呢?对于这一问题,蒯因明确 地肯定语词和陈述的意义性,并清楚地对意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他说如果我讨厌意 义(meaning)这个词,我们可以直接地说这些话语是有意的(significant) ,是彼此 同一或异义的,同时他表露出很强烈的行为主义倾向,认为“有意义的”或“同义” 的这一类语词要获得某种程度的解释使其具有清晰性与严格性,最好是以行为作为依 据。 蒯因认为,在心理学的范围内,你可以是行为主义者,当然,你也可以不是;而 在语言学的范围内,你有且仅有这一个选择,就这样,他很明确地把自己划入了行为 主义者的行列。在探讨语言的意义问题上他认为,首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观察别 人的言语行为,并且严格依赖于这些行为方式逐步改正自己的言语行为,期望这一尝 试得到别人的观察和肯定或者修正,从而学会自己的语言。在原始翻译的实验中,语 言学家最初接触到原住民语言的时候,行为主义是他能够获知原住民语言的意义的唯 一方式。 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宋文金,张家龙,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12 他同意杜威的观点,认为意义不是一种心理存在,而是等同于行为的性质;他还 主张与杜威一样转向自然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可以经验地加以学习的社会技艺,即 采取一种经验的方式来学习和研究语言:并且经验的研究就是要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人 们的语言行为进行研究,意义则需要根据人们的这种言语行为倾向获得解释。正是从 这种自然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蒯因对他所谓的“博物馆神话”进行严厉的抨 击。在蒯因运用的这个比喻中,展品是意义,展品上经常更换的标签就是字词。这样, “当我们与杜威一起,转向自然主义的语言观和行为主义的意义论时,我们所放 弃的并不仅仅是言语的博物馆图像,我们也放弃了对确定性的信念。另一方面, 当我们和杜威一道承认“意义主要是行为的属性”时,我们也就承认了:在内含 于人们的外部行为倾向中的东西之外,既不存在意义,也不存在意义的相似或差别。 ” 上述这段话,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蒯因对于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论证具有举足轻 重的意义,他向我们表述了相当重要的思想:如果存在意义以及意义的相同或差别, 必定存在于人们的言语行为倾向所包含的东西之内, ;并且我们完全放弃了对于知识的 确定性的追求。而“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正是这一意义论的重要的逻辑结果和必然 推论。 2.2 2.2 导致意导致意义不确定性的原因义不确定性的原因 我们在第一章里谈到过蒯因设计的“原始翻译”实验的过程,假定一位语言学家 来到一个土著部落进行语言翻译,最基本的步骤就是翻译原住民所说的与当下特定的 可观察事件相联系的语句。当一只兔子跑过,每次面对这一刺激,那个原住民说 “gavagai” 。于是语言学家记下“兔子”或“哦,一只兔子”作尝试性翻译,以待更 多情形加以检验。第二步,为了检验其假设,语言学家必须确定原住民表示同意和反 对的词语。蒯因在这里假定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存在着辨别原住民的同意和拒绝 行为的经验方法。第三步就是语言匹配,即建立原住民的观察句和英语句的观察句之 间的对应关系。 陈波,翰林合, 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 ,东方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11 到 41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13 在以上三个基本步骤中,语言学家至多在第一步中是以纯粹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的, 而其他两个步骤中,语言学家不断使用了试验方法和假说演绎法,并采用了一些假设 并在某种程度上把个人习惯和主观意见带入了翻译过程,从而导致了翻译的不确定性,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2.1 2.2.1 刺激条件导致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刺激条件导致的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刚刚提到的原始翻译的第三个步骤中,是由于语言学家和原住民的言语行为倾 向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公共可感知的刺激条件,语言学家才能总结出英语与原住民语句 的刺激意义的大致等同关系,从而做出结论,认为“gavagai”与“兔子”两个语句有 相同的刺激意义。但是蒯因指出,在“gavagai”和“兔子”的对应关系中,语言学家 有可能出错。或许在未来的某个场合,语言学家发现“gavagai”对应的并不是兔子, 而是与兔子的某个时段,或者是兔子的众多不分离的局部的刺激意义有大致等同关系。 于是,在刺激条件这一客观标准面前,原住民语句与两个或多个互不等同的英语语句 都能匹配,并且这两个或多个互不等同的英语语句与原住民的言语行为倾向之间都存 在着相同的公共可感知的刺激条件,这样,翻译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无法确定哪一 个语句是正确的,即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从而使我们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 2.2.2 2.2.2 分析假说导致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分析假说导致的意义的不确定性 经过如上所述的三个翻译步骤,在刺激意义的层次上,语言学家是能够客观地翻 译原住民的观察句,并且对认知等价的场合句也能部分地翻译。但是面对非观察的场 合句和固定句的翻译,蒯因认为必须求助于“分析假说”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分析 假说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把语句拆散,重新排列成类似词汇表的参照物,再做匹配 的尝试。分析假说正是这样一个用于原始翻译编纂出的翻译手册的专门术语,正如施太 格缪勒指出: “分析假说概念已经含有在第一次翻译的情况下以经验的方式所能说明的 所有东西。 ” 翻译的不确定性(意义的不确定性)恰恰就发生在分析假设这个环节, 正是分析假说把不确定性带入了翻译之中。而对于语言学家是如何得出他的分析假说 施太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下卷,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 29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14 这一问题,蒯因指出,有一种功能上的平行对应存在于译文和被翻译语言之间,对语言 学家来说,两种语言的某些构成片段或构成词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语言学 家的母语系统在他进行翻译之前就得到了思维定势般的预设,翻译的过程只不过是为 要翻译的语言在其母语的概念框架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投影而已。 具体来说,分析假说包含一下两点内容: 第一,在分析假说中,弥补性翻译和弥补性修改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语言学家 建立分析假设是通过对观察到的言语材料的猜测进行的,而检验它的唯一方法是考察 与原住民的交际是否成功。交际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依据分析假说,可以与原住民顺 利的交谈。如果原住民那里出现惊愕或者迷惑不解的反应时,往往显示出分析假说在 某个地方出现差错,则需要进行弥补性修改。其次,有可能构成经验上等同逻辑上却 不相容的分析假说,其中任何一个都与原住民的言语行为倾向相容,但却把它们意义 不同的原因归结于固定句,甚至把不同的指称归于固定句的某些构成部分。这里起重 要作用的是弥补性翻译,比如针对“gavagai”的翻译,我们可以依据原住民的发音来 进行弥补性调整,或者译为“兔子” ,或者“兔子的某一时间段” 。 这里所谈论的弥补性翻译及弥补性修补的观点,其实都基于蒯因的整体论的理论, 受到经验法庭检验的从来不是单个的语句, 而是作为整体的理论。 不同的分析假说 (翻 译手册)都是与言语行为倾向相容的整体翻译,对其中一些弥补性翻译和修改并不影 响整体翻译与经验证据的相容性。这种整体论观点从另一方面又构成了对蒯因不确定 性论题的一个有力论证。 第二,蒯因定义了分析假说(f)的四个条件: (1) 如果 p 是一个具有一定刺激意义的外语观察句,那么 f(p)就是一个母语的 观察句,它与 p 是刺激同义的,即它与 p 有相同的刺激意义。 (2) 函项 f 与真值函项命题逻辑联结词“恒等变换” ,如 f(非 p)=非 f(p) 。 (3) 如果 p 是刺激分析的或刺激矛盾的,那么对于 f(p)也是这样。 (4) 如果这位语言学家学会这门外语,那么条件(1)可以扩展到所有的场合句。 这样在可由经验检验的支持翻译规则的东西都已包含在分析假说中了。换言之, 只要是满足于上述(1)(4)四个条件中的每一种分析假说,都可以提供从土语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15 母语的正确翻译,所有这些分析假说在经验的行为标准前都是等价的。 因此,我们不仅不可能指明哪一个是更好的分析假设,甚至也没有任何的理由去 说哪一组分析假设是错误的,哪一组是正确的,在分析假设这一概念中已充分反映了 意义的不确定性,并且,任何一个译文是不是唯一正确的译文,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 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16 3 3 指称的不确定性指称的不确定性 3.1 3.1 “gavagaigavagai”可以是什么?”可以是什么? “gavagai”这一单词是指在看见兔子时,而且仅限于此时,原住民做出肯定的观 察句, 于是语言学家把该语句翻译成 “是兔子” 这类语句。 那么, 作为名词的 “gavagai” 指称什么呢?恐怕就不仅仅是指称兔子了,这是因为,看见兔子的时候,也是看见有 兔子的时间段的时候, 因此, 作为名词的 “gavagai” 也有可能是指称 “兔子的时间段” 。 根据蒯因的说法,作为语句的“gavagai”的翻译语词不管“是兔子”还是“兔子 的时间段都没有关系的,因为作为观察句的“是兔子”和“是兔子的时间段”都在 共有刺激意义的范围内,没有必要区分它们。但与此相反,对我们来说, “兔子”这一 名词和“兔子的时间段”这一名词,其指称对象是不同的。 “兔子”一词适用的是经过 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只兔子,但是“兔子的时间段”适用的是一定时间间隔内的兔子。 早晨的兔子和傍晚的兔子作为兔子是相同的,作为兔子的时间段却不同。也就是说, 在这两个名词之间, “个体化”的方法,即把什么当作“单个的对象” ,把什么当作“同 一”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指称对象不同。 作为单词“gavagai”的指称对象的候补,蒯因还列举了很多不同的事物,例如, 还可以译为“兔子的不分离的部分” ,也有可能是指称“兔性”这一抽象对象的单称名 词。这样,作为单词的“gavagai”究竟是普通名词呢,还是单称名词呢?是指称像物 体那样的具体的对象呢,还是指称像性质那样的抽象的对象呢?这是不能从作为观察 句的“gavagai”的刺激意义中确定下来的。 有人认为, 只要一边指着兔子的不同部分, 一边问 “这个 gavagai 和那个 gavagai 是同一个吗?不就可以断定是指称兔子还是指称兔子的不分离的部分了吗?但这就涉 及到了分析假设,语言学家就必须事先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