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点.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点.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点.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点.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点.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继承唐五代社会救助形式的基础上,宋代社会救助具有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的特征。伴随着乡村社会中民间力量的增长和以“敬宗收族”为特征的宗族组织 形式的出现,宋代乡村社会救助呈现出社会救助制度化和宗族成员救助规范化的 明显趋势,乡村社会救助中的监督机制有了初步的发展。本文以乡村社会这一基 层社会为切入点,以存在于乡村生活中平常的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探讨宋代乡 村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救助形式和社会救助的新特点。 正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考察了社仓、乡约和社邑三种乡村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在社仓救助的 制度化民间化、乡约的社会教化功能、社邑的社会救助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并简 要追述了宋代以前的演变过程。 下篇论述了乡村社会救助主体和活动特点。学术界对士绅、富民和僧人的专 门研究成果已经不少,该部分主要从心态和社会关系上略述了他们在乡村社会救 助中的角色和作用。接下来,以范氏义庄为例分析了宗族内部救助的规范化,乡 村社会救助的制度化,乡村社会中各种救助力量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结语部分指出,宋代乡村社会救助虽然不能摆脱封建社会固有的缺陷,但是 它在救助过程中毕竟体现出来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具体操办 人员也与此前有了变化,从而为明清乡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宋代乡村社会救助义庄 a b s t r a c t 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f i v eg e n e r a t i o n sl a i dag o o df o u n d a t i o no fs o c i a la s s i s t a n c e a b s o r b i n gt h e i r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s u c c e s s e s ,s o n gd y n a s t ys e tu p an e ws o c i a l a s s i s t a n c ew i t hs y s t e m a t i ca n d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s o c i a lc i v i lp o w e r si nc o u n t r y s i d ea n d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c l a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a d o r ea n c e s t o r sa n da c c e p tf a m i l i e s ”,s o c i a l a s s i s t a n c ei n c o u n t r y s i d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c a m eo u tat e n d e n c y , w h i c hw e r ef o r m i n ga s s i s t a n c e s y s t e m sa n dg i v i n gas t a n d a r db yc l a nm e m b e r s m o r e o v e r , t h e r ew a sap r i m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 p e r v i s i n g i n s t i t u t i o na m o n gt h es y s t e m a d o p t i n gc o u n t r y s i d e w h i c hw a st h ee l e m e n t a r ys o c i a ls t a t u sa sak e y , a n du s i n gu s u a ls o c i a la s s i s t a n c ei n r u r a ll i f ea st h em a i np a r t ,t h i st h e s i st r y st oe x p o u n ds o m ef o r m u l a sa n df e a t u r e so f s o c i a la s s i s t a n c ei nc o u n t r y s i d e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i st h e s i si sd e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o b s e r v e s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r u r a ls o c i a la s s i s s t a n t ,w h i c ha r e c a l l e ds h ec a n g ,x i a n gy u ea n ds h ey i t h e r ea l ea l s os o m eo t h e rs t u d i e s ,i n c l u d i n g s y s t e m a t i ca n df o l k l i z e da s s i s s t a n to fs h ec a n g , 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f u n c t i o n so fx i a n gy u e , a n ds o c i a la s s i s s t a n c ei ns h ey i b e s i d e s ,i tt r a c e sb a c k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 s o c i a la s s i s s t a n c eb e f o r e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t a l k sa b o u tt h es u b j e c t sa n da c t i v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o c i a l a s s i s s t a n 喏t h e r ea r em a n yp r o f e s s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a b o u tg e n t r y , f u m i na n ds h a m a ni n a c a d e m i cf i e l d t h i sp a p e rb r i e f l ys u m m e r i z et h e i rr o l e sa n df u n c t i o n si nt h ec i r c l eo f r u r a ls o c i a la s s i s s t a n c e n e x t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e x a m p l eo ff a nz h o n g y a n sy iz h u a n g , t h ep a p e rs t a t e st h e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o fa s s i s s t a n c ei n s i d eo fac l a n ,t h es y s t e m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a s s i s s t a n c ei nc o u n t r y s i d e ,a sw e l la s t h ep r o b l e m sa p p e a r e d a m o n g a l lt h ea s s i s s t a n tp o w e r s a tl a s t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p o i n t so u tt h a ta l t h o u g ht h e r ew e r es o m ei n t e r n a l s h o r t c o m i n g sw h i c hw e r ed u et of e u d a l i s ma tt h a tt i m e ,t h es o c i a la s s i s s t a n c ei ns o n g d y n a s t yd i ds h o wt h et e n d e n c yo fs y s t e m ,s t a n d a r d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s m o r e o v e r , c o n c r e t es u p e r v i s o r sh a dc h a n g e dc o m p a r e dw i t hb e f o r e t h e r e f o r e ,i tp a v e st h ew a y f o rt h ep e r f e c t i o no fs o c i a la s s i s s t a n c e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m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c o u n t r y s i d e s o c i a la s s i s s t a n c c y i z h u a n g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点,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侈兹f 司者沙 c 7 年上月枷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 2 口才7 年上月彩日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基本思路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它缺乏对自然灾害、战乱等破坏 生产生活平衡的突发因素的抵抗力。所以,社会救助不仅是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 重要手段,也是维持困难家庭生存的最后保障。宋代的社会救助按其发生条件来 分类,包括灾荒、战乱等非常时期的救助和正常时期对困难人群的救助;按社会 救济主体分类,包括官府的救济和民间慈善活动;按城乡救济分类,又包括城市 的社会救济与乡村的社会救济。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宋代 社会救助既延续了唐五代以前的救助方式,也具有了社会救助制度化和宗族救助 规范化等新的特点。 学界通常认为在社会救济中政府行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灾荒和战乱对社 会生产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后,政府通常会对受灾地区蠲免部分赋税、调集钱粮进 行灾荒救济和灾后的重建,保证社会生产的恢复。宋朝有比较完善的仓储体系, 在灾前预防、灾后救济和平时救济过程中都提供了很大的物力支持。宋朝政府还 建立了一些慈善机构,如福田院、居养院、安济源、养济院、慈幼局、漏泽园等, 以对老、幼、病、残、贫等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上的救助。 灾荒时期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政府社会救助的主导地位是不容质疑的。为 了维持封建统治的稳定性,政府有进行社会救助的动机;同时,政府掌握着强大 的国家机器,它具有组织社会救助的实力。不过,灾荒救助不是社会救助的全部 内容,平时的救助才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救助与人们的生存、 生活息息相关,相对于灾荒救助,平常时期的社会救助更加普遍。另外,政府建 立的仓储和慈善机构都集中在城镇,但对于占绝大多数的乡村,政府则无力顾及。 在灾荒时期政府可以集中调集物资,由城镇地区辐射乡村,对乡村进行社会救助, 但在平时的救助中政府就无暇顾及乡村社会了。古代乡村社会平常的社会救助究 竟如何? 乡村救助中的组织形式、救助主体和平时救助的特点怎样? 在平时的社 会救助中的主导力量是来自政府还是来自民间?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 题。 在宋朝社会救助研究方面张文先生已经有宋朝社会救济研究和宋朝民 间慈善活动研究两部著作出版,张先生以政府和民间这两个救助主体为切入点 对宋朝的社会救助进行了一些研究。而本文以乡村这一基层社会为切入点,以存 在于乡村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试图描述存在于乡村社会中平时的 社会救助形式和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一些特点。本文考察了宋代乡村社会中出现 的社仓、乡约、义庄等社会救助的组织形式;研究了救助主体在救助中的作用及 民间各种救助力量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宋朝社会救济研究需要的史料比 较零散,本文用到的史料主要有三类。一是正史典制上的列传、食货志以及法律 条文,这也是研究各种史学问题比较常用的和最具权威的资料,不过具体事例、 条文的记载有时过于简略。二是文集笔记和一些地方志,文集笔记的记载比较真 实,但是多为个别的例子,地方志的材料又有地域性的限制。用这部分资料应该 合理处理个性与共性的问题。三是墓志资料,墓志多请有名望的好友或名家所写, 内容多溢美之词,用这部分史料的时候应谨慎分析。 二、学术史回顾 2 0 世纪8 0 年代以前中社会救济的研究的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荒政、仓储 制度、佛教慈善救济活动方面,且大多为灾荒史、救助史概述性的论述,对社会 救助只是略微提及。其中以邓拓( 云特) 的中国救荒史( 三联书店1 9 6 1 年6 月第二版) 为代表,该书从历代灾荒的史实分析、历代救荒思想的发展、历代救 荒政策的实施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救荒问题,部分内容涉及宋代的社会救 助,属于资料汇编性质。此外还有:华文煜 宋代之荒政( 经济统计季刊4 期1 9 3 2 年1 2 月) ,邹枋朱熹救荒论与经界论( 建国月刊l 期1 9 3 4 年1 2 月) ,黄源征朱子在籍在官之救荒概略及其平议( 国专月刊l 期1 9 3 5 年3 月) 。专题的社会救济研究很少,如高迈宋代的救济事业( 文化建设1 2 期 1 9 3 6 年9 ) ,徐益棠宋代平时的社会救济行政(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5 卷( 上) 1 9 4 5 年9 月) 等等。 8 0 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史学研究领域的扩展、社会学地理学等新 学科引入历史研究领域,社会救济研究纳入人们的视线并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研 究宋代社会救助的专著主要有: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 0 0 1 年) 、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1 2 月) , 2 张文先生从政府和民间两种不同的视角切入,利用翔实的资料对宋代社会救助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郭文佳宋代社会保障研究( 新华出版社,2 0 0 5 年) 他从宋 代灾荒时期的社会救助、宋代的仓储保障、宋代的贫民保障、宋代的官员保障等 八个方面阐述了宋代的社会保障问题。邢铁宋辽金元时期( 张国刚主编中 国家庭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版) ,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 基层控制( 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梁庚尧南宋的社仓、南宋的农村 经济等都有社会救助的内容。 社会救助综述性的文章主要有:曾桂林( 2 0 世纪国内j l - 中国慈善事业史研 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0 3 年第3 期) 从国内的中国慈善史研究状况、 国外的中国慈善史研究两个方面对2 0 世纪中国慈善事业研究做了回顾和总结。 邵永忠( - - 十世纪以来荒政史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0 4 年第3 期) 就以往荒政史研究的阶段性发展、以往荒政史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往研究 中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三个方面,对荒政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宋湛庆宋元明清时期备荒救灾的主要措施( 中国农史1 9 9 0 年第2 期) 等。 宋朝主要的仓储形式有:常平仓、义仓、社仓等,很多文章对宋朝仓储的研 究都有涉及,较早的仓储研究有于树德我国古代之农荒豫防策常平仓、义 仓和社仓( 上) ( 下) ( 东方杂志1 4 期1 9 2 1 年7 月、1 5 期1 9 2 1 年8 月) ,林 朴初仓的研究( 新生命月刊9 期1 9 3 0 年9 月) 。宋朝常平仓全面参与了灾 时救济与平时救济,从平抑物价保证社会生产逐渐衍生出赈粜、赈贷、以工代赈 的支付等功能。刘秋根唐宋常平仓的经营与青苗法的推行( 河北大学学报 1 9 8 9 年第4 期) ,文中认为,在唐代至少有一部分常平仓籴本钱及籴入的谷物用 于有息借贷,青苗法的产生及推行与以前常平仓的运营是一脉相承的,郭文佳常 平仓与宋代灾荒救助(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 。义仓开始就为赈 济所设,宋朝屡经废置和重置。许秀文、阎荣素论宋代义仓( 河北学刊第 5 期,2 0 0 6 年9 月) 认为义仓是宋代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管理体制和救荒 职能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完善,在宋代救荒活动中对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蔡华北宋义仓制度述论( 甘肃理论学刊1 9 9 3 年第5 期) 。社仓是由民间好 义举、有德行的人士发起设立的。资金来源有借贷于官府、借贷于富豪、民间自 筹三种形式。作为官府仓储的重要补充,它较好的弥 l - f 官府救助滞后性问题。 学界对社仓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全明社仓制与青苗法比较刍议( 史学月刊 1 9 9 4 年第l 期) 是较早的关于社仓研究的文章,在阐述社仓设置和经济来源等 问题后还对社仓制和青苗法进行了一些比较,认为社仓比青苗法更有效、更完备, 影响也更大。许秀文浅议南宋社仓制度( 河北学刊2 0 0 7 年7 月) 从社仓 的设置与推广、社仓的管理与运行、社仓的救荒职能、以及社仓制度执行中的弊 端四个方面论述了南宋的社仓,认为社仓的出现弥补了常平仓和义仓救助范围的 不足,使宋代救荒仓储的基本架构更加完善。此外还有连燕春朱子社仓与道学 家的社会理想( 合肥学院学报2 0 0 7 年5 期) ,张大鹏朱子社仓法的基本内 容及其社会保障功能( 中国农史1 9 9 0 年第3 期) 等。 目前宋代救助机构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资金来源、运行程序、管理人员的 奖惩及其思想基础。张文的两本专著对此已有全面论述,吴业国宋代官办慈善 事业述论( 南都学坛2 0 0 5 年l 期) 也对宋朝的官办机构作了比较全面的论 述。此外专题研究还有宋采义、豫嵩宋代官办的幼儿慈善事业( 史学月刊 1 9 8 8 年第5 期) ,宋采义 宋代的居养与宽疾之政( 史学月刊1 9 8 8 年第2 期) ,刘婷玉论宋代官方的慈幼救助措施(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0 0 7 年第2 期) ,郭文佳论宋代老人的救助政策( 理论学刊2 0 0 6 年9 期) , 郭文佳宋代乞丐囚徒救助论略( 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l 期) ,张邦炜、 张态两宋时期的义冢制度( 天府新论1 9 9 5 年第5 期) 认为当宋时期的义 冢制度收效甚微,浪费了巨大的土地资源,史继刚宋代助葬制度述略( 青海 师范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 ,宋采义、豫嵩谈河南滑县发现北宋的漏泽园 ( 河南大学学报第四期1 9 8 6 年) 。 在乡村社会中一些亲邻的互助、民间结社以及一些民间经济互助会社( 以平 时互助和灾时互救为号召的结社活动更容易让人接受,在乡村也更加普遍) 在平 时的社会救助中应该更为常见,所起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参与者遍及社会的各 个层面,主要是以亲邻和朋友为核心,具有地缘性的特征。史江 ,中华再造善本,第六十五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 0 0 6 。 西宋史卷3 5 孝宗本纪) ,中华书局,1 9 7 5 年。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 ,北京:新星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3 7 页。 8 置于乡村、青苗法的运行机制都为朱子社仓所借鉴。 其次,宋代理学思想的发展。理学是对儒学的重新解释,但其“仁”的中心 思想不会改变。“仁 也是宋朝理学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北宋理学开创者周 敦颐谓圣人之道为仁义中正,而释仁为生,以仁育万物是天之道,也是圣人之道。 梁庚尧认为:“从理学家对仁的阐释来观察当时的农村社会,自然应该对众多困 苦的农家施以扶助,使这些同于一气而却遭逢不幸的人们也能畅遂所生。社仓的 创设,就是理学家对仁的实践”。梁庚尧就理学家的社会理想和“仁 的思想在 社仓中的体现,充分的论证了这一观点。 第三,士人、乡居士人以及“富民”阶层的兴起。宋朝的文官制度、科举制 度刺激大批文人学者以科举入仕为毕生追求。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只是少数的幸运 者,大部分人成为科举考试独木桥上的落水者。部分科举落第的学子把目光投向 乡里,早期的教育和家族的势力使他们迅速崛起,成为影响乡村控制形式的重要 力量。他们很容易受到乡人尊敬,从而在地方拥有很高的声望,成为地方乡绅。, 部分科举入仕的官员也对官场心灰意冷隐归乡里,转而致力于造福乡梓。官员退 休后往往也选择家乡作为养老之地。据文献记载,士人、乡居士人经常出现在乡 村社会救助中;在乡村社会中还出现了一些凭借经营土地或经商致富的人,他们 虽然有大量的财富,可是没有士人的身份也没有什么特权,仍然是平民的身份。 林文勋先生称他们为“富民一。他认为:“富民与财富占有者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财富占有者除包括富民阶层外,还有大批官僚贵族,他们也占有大量社 会财富。而富民则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体”。 黄 宽重先生把地方富豪划入基层社会的“优势群体 ,富民拥有的大量财富使他们 有能力参与到社会救助中来。富民也意识到通过社会救助更容易得到乡民的认 可,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 2 社仓的仓本及运作方式 宋代社仓设立于村社便于就近救济,社仓仓本充足和“不移为官费”是其不 同于常平、义仓等仓储的关键。社仓仓物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初立社仓时的 原始资本,另一部分是社仓运行过程中因收息而得的资本。 。梁庚尧:南宋的社仓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 下)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 9 9 7 年。 圆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4 年第1 期。 固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 0 0 5 年第4 期。 9 ( 1 ) 社仓的仓本 初立社仓时仓物多为常平仓米、富民捐粟、百姓筹集。常平仓米属于政府储 备,社仓初立时虽能得常平仓米赈贷,至冬纳息收米后如果社仓谷物能支撑以后 社仓的运行,常平仓米仍要按原数还于常平仓。朱熹乾道四年在崇安县创立社仓 时“熹请于府,得常平米六百石振贷 ,之后便以所得息米实施赈贷,所借常 平仓米“及以原数六百石还府。朱熹在请求推广社仓的奏疏中,建议社仓贷本 除由政府支借外,可由富家捐助。富民在乡村社会中以财力见长,已经引起士人 和基层官员的注意。林文勋对富民的慈善活动也有所论述。 创立社仓时富民捐 粟入仓者不在少数。如“乡有李令君捐粟六百石为倡,将成社仓。一 政府在社仓 救济过程中的作用是监督社仓的运行,在社仓仓本筹集过程中没有强制富家捐 粟,甚至息米收回仓本后还把富家所捐如数发还。“其有富家,情愿出米作本者, 亦从其便。息米及数,亦与发还。一还有一些地方依靠乡民自己筹集或是以田租 收入为仓本。o 社仓在保证仓本基础之上需要增加社仓的仓物储备,以维持朱子社仓运行过 程中的耗费和库中粮物储存时的耗损。“冬则加息计米以偿 以二分利息贷给乡 人解决了社仓后期运转耗费问题。二分虽是较低的利息,积少成多,其所得息米 数量甚至超过原来仓本。如朱熹崇安社仓“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仓三间,及元 数六百石还府。一 崇安社仓用所得息米不仅把所借六百石常平仓米原数还府,还 造仓三问,仅用息米收入维持日后社仓的运行。张洽为朱熹弟子,其行社仓法时 也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 ,其后“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一。张洽请 常平米所创社仓六年后能把三百石米还于官,也是以息米的收入还常平仓米于 官。社仓息米的收取也不是没有限制,其所储仓物达到一定数量后息米收取方式 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崇安社仓“见储米三千一百石,以为社仓,不复收息,每石 只收耗米三升。 其储米三千一百石后即不再收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维持社仓 的正常运转。社仓本身是乡村社会救助的重要形式,其职能为平时救济与救灾备 o 宋史卷1 7 8 食货志 ,中华书局,1 9 7 5 年。 o 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o 水东日记卷3 8 黄东发社仓记,中华书局,1 9 8 0 年。 o 俞森:荒政丛书卷1 0 社仓考 ,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6 0 年,第5 页 西张全明社仓法与青苗法比较刍议,史学月刊,1 9 9 4 年第l 期,第3 9 页 o 宋史卷1 7 8 食货志 ,中华书局,1 9 7 5 年。 o 宋史卷4 3 0 张洽传 ,中华书局,1 9 7 5 年 o 宋史) 卷1 7 8 食货志) ,中华书局,1 9 7 5 年 1 0 荒,征收息米时也会考虑具体情况给予蠲免,如“自后随年敛散,歉,蠲其息之 半;大饥,即尽蠲之。 社仓仓物由常平仓米到以息为本,再到只收耗米。由官 方出资逐渐转化为乡民集资,是乡村社会救助力量由政府到民间的转变过程,体 现出乡村社会救助主体变化的过程:其救济方式也由加收息米变为只收耗米,是 一种集中民力在乡村中进行救灾备荒的方式。社仓建立初期,由乡民尽享其利, 荒年也不至于破产离家,在春秋新陈不济时也能通过社仓储备维持基本生活。后 来,由于社仓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和官府介入社仓管理等因素,社仓出现“民困于 纳息,至以息为本,而息皆横取,民穷至自经。 的现象。官置社仓沦为部分官 员榨取民力的工具,黄震认为:“熹法,社仓归之于民,而官不得与。官虽不与, 而终有纳息之息。 为了免去乡民纳息之苦,其后黄震买田六百亩,用六百亩的 地租收入代替社仓息米收入,贷者不取息。这种以田租代替息米的方式减轻了乡 民的息米负担,社仓收入也有一定的保障。虽然地租收入因自然灾害有不确定性, 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丰富乡村社会救助的新尝试。 ( 2 ) 社仓的设置及管理 宋朝社仓借鉴常平仓、义仓设仓州县救助范围小的缺陷,设仓于乡里。朱熹 建仓开耀乡、张洽建仓里中、真德秀创立社仓“分十二县置社仓,以遍及乡落 。 这些见诸史籍的社仓所在地也都在乡村。社仓管理上也减少了政府干预,多以 有道德威望的本乡土居或寄居官员士人来管理社仓的出纳和运行。本乡土居和寄r 居官员士人熟悉本地情况能更好的管理社仓,他们凭借自身威望和关系,筹集仓 本时能更方便的借贷常平仓米和劝富民出粟。在金华潘氏社仓记中朱熹论青 苗法之弊,认为“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 以谷;其处之也,以县而不以乡;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 也,以聚敛亟疾,而无惨怛忠厚之心。是以王氏能行于一邑,而不能行于天下。 青苗法用金不用实在的谷物、置于县而不置于乡、管理人员用官吏而不用乡人 士君子、其目的是为敛财增加政府收入,这些都是青苗法最后失败的原因。它的 反面教训使士人们在尝试社仓时刻意去避免这些弊端。 o 宋史卷1 7 8 食货志,中华书局,1 9 7 5 年。 雪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 7 市籴,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o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 7 市籴,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西宋史卷4 3 7 列传第一九六,中华书局。1 9 7 5 年 西俞森:荒政丛书卷1 0 社仓考,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6 0 年,第1 0 - 1l 页。 社仓以本土乡居或寄居官员士人与本地官员共同掌管,官员主要负责监督社 仓米的发放和收还。本土乡居或寄居官员士人制定乡内受助户口名单、检察“停 藏逃军”及“无行止之人一、贷放之日还将人户的请米状拖封批填。这一过程除 了对社仓管理者道德要求之外还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社仓事目还规定“如有漏落, 及妄有增添一户一口不实,即许人告。一许人告也从受贷人户方面制约了社仓管 理者在执行救济过程中徇私舞弊,增加了社会救济的透明性。同时,社仓的大项 收支也需要监官签押。在社仓救助过程中体现出很强的制度性和实用性。州县派 出的官员全程参加社仓粮的贷放与收纳,这种社仓运行监督制度的初步确立,使 社仓运行过程中对管理人员个人素质较高要求之外多了一层制度保证。 朱熹创立崇安社仓取得成效后上疏推广,南宋各地所创社仓多以崇安社仓为 蓝本,各地社仓形式上虽有些变化,其救助乡户的目的和运行机制并没有什么太 大的变化。从崇安社仓事目上我们能清楚的看到,社仓救助的过程已经有规范化 和制度化的特征。首先,结保制度和针对农业收成好坏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能最 大限度的保证社仓米的储量,使社仓在荒年也有米可贷。十人结保可以使乡民互 相监督,减少乡民的逃亡,保证贷出社仓米的回收;丰年和荒年采取不同方式赈 贷的规定有“丰年如遇人户请贷官米。即开两仓。存留一仓。若遇饥歉。则开第 三仓专赈贷深山穷谷耕田之民。庶几丰荒赈贷有节。一针对农业生产受自然 环境因素较大,丰年开两仓、饥歉开三仓使农业欠收或灾荒时也有粮可贷。其次, 乡官在制定受贷人户保簿和仓米支散过程中,对乡村户的信誉和经济情况也有规 定,如把“有停藏逃军,及作过无形之人一等信誉不好的人户和“产钱六百文以 上,及自由营运,衣食不缺,不得请贷 等经济条件好的人户排除在保簿之外。 第三,社仓保簿制定审核、仓米的支纳等过程中官府全程参与。并引入了官府审 核监督机制,受贷乡民对救助过程中的作弊问题有申告权利。中国古代社会归根 结底为人治的社会,社仓的运行虽有了这些制度保证,仍然要依赖州府官吏和地 方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南宋后期社仓假公济私、移作他用、凶岁不废息米这些 管理上的弊端更加突出,大多由人为因素引起。不过,社仓事目的一些规定仍然 体现了社仓寻求制度保障的尝试和乡村社会救助的制度化趋势。 ( 3 )社仓救助的具体运行 。俞森:荒政丛书) 卷i 0 社仓考 ,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6 0 年,第6 页 1 2 下面将以崇安社仓为例,略述社仓贷粮、收粮的具体操作过程。社仓的救助 分为编排保簿、申请依例给贷、监官和同乡官据状支散、监官乡官吏头等人赴仓 受纳、受纳完毕后申府县照会几个过程。归纳起来社仓对乡民的社会救助由编订 受助人户保簿、社仓米依都支散、贷米的受纳三个环节。 崇安社仓每年十二月诸部社首保正副剔除“停藏逃军 、“无行止之人并将 旧保簿重新编排。将有前科和没有信誉的人户排除在受贷户口之外,还将保簿内 的人口十人结为一保,互相担保。如果有逃亡人户由保内其他人共同还贷,这样 社仓粮不至因人户逃亡而不能收回。次年三月,将重新编排的保簿交纳乡官,乡 官检查后如果属实,将按保簿记载人户的请米数按状发放。在制定保簿过程中, 还允许受贷人户监督保簿制定是否合理,如有不实可以申告。如“如有漏落,及 妄有增添一户一口不实,即许人告。一回 四月上旬申请县府,县府选派官员于五月下旬米谷新陈未接的时候同乡官共 同支贷。支贷米谷时先排好日期,按先远后近的顺序依都支散,在保簿记录的户 口之上,对户口户等的也有要求,“产钱六百文以上,及自有营运,衣食不缺, 不得请贷 。 按照宋朝的生活标准“产钱六百文以上 、“自有营运应该能保证 家庭的正常开支不至靠请贷社仓米生活。禁止他们请贷社仓米使更多的困难人户 受益。受贷人户需本人支领仓米。仓米发放之日社首、保正副、队长、大保长各 赴社仓,照对保簿辨实受贷人然后签押“保明”。当天监官、同乡官人入仓按事 先记载数目支散。如果人户不愿贷米,听其自便。“保明不实,别有情弊者,许 人告首。 在支散贷米过程中同样允许对。保明 不实和其他弊端进行申告。 交纳社仓米时先申请县府,然后监官乡官吏头等人当日赴仓受纳。出榜排定 日分,按照都保交纳。保头告报人户,根据簿戕同保之人共同交纳。如果保内有 人逃亡,同保之人需共同分担,足额交纳社仓米。在收米过程中每日都要记录收 入米数。收米结束后,归总上缴县府。 在贷放社仓米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它的辅助规定,如“丰年如遇人户请贷官 米,即开两仓,存留一仓;若遇饥歉,则开第三仓,专赈贷深山窍谷耕田之民。 庶几丰荒赈贷有节。、“如遇丰年,人户不愿请贷,至七八月而产户愿请者听。” o 俞森:荒政丛书卷1 0 社仓考,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6 0 年,第5 页。 。俞森:荒政丛书卷1 0 社仓考,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6 0 年,第6 页。 俞森:荒政丛书卷1 0 社仓考,丛书集成初编,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