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1 摘 要 推进我国的城镇化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而产业集群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对产业集群及小城镇发展问题 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小城镇产业集群的角度,探寻小城镇发展的途径。 产业集群是同类企业和相关联企业在地理聚集的基础上,充分的分工、协作所形成 的,所以同类企业的地理上聚集是产业集群的外在特征。本文以同类企业的分散分布状 态为分析的起点,通过分析企业的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的关系,把产业集群的发展归纳 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触发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是一 种适合小城镇和镇域企业规模“小”的特点,能够提高镇域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小 城镇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式。本文分别从产品性价比、产品多样性和产业创新性三 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机制。 小城镇发展必须依靠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发展, 分散在镇域的乡镇企业为产业集群在 小城镇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实现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关 键。乡镇企业的聚集同样依据聚集经济和聚集成本的关系,通过对影响乡镇企业聚集经 济与聚集成本因素的分析发现,我国的市场制度不健全,城乡市场存在较普遍的分割的 现状, 导致乡镇企业分布在农村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 聚集到小城镇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影响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完善我国的市场制度,实现乡镇企业在小城镇的合理 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在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小城镇发展型城镇化的实现。 关键词:关键词: 产业集群 小城镇 乡镇企业 聚集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abstract the developing of small town is an effective choice to urbanize our country. the industry in small town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industrial cluster is a tendenc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small town is very important. a way, on which to develop the small town, is trying to be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this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former investigations. industrial cluster is a cluster formed by many firm in same industry and many firm that relevant to them agglutinated in same place. the firm in same cluster improves its productivity through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other firm in the cluster. the firm has been analyzed from the scattered states to the agglutinat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and cost. the developing stages of industrial cluster have been divided into four: embryonic stage, forming stage, growing stage and stabilizing stage on the analysis. industrial cluster is suitable to small town and can improve its industrial competition. the developing of small town should depend on the develop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it. township enterprise in same industry assembles in small town is the key approach to develop the towns industrial cluster. a result is reached that the cutting market in urban and rural is hindering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agglutinates to small tow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y and cost of township enterprise. so to perfect the market system is favorable to develop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n small town, is favorable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key word: industrial cluster, small town, township enterprise, agglutinating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1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发达国家不仅经济发达、社会发展水平高,而且相应的城镇化水平也较高,因此提 高城镇化水平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目标之一。根据经验,人均 gdp 超过 1000 美 元后,经济结构及社会结构将进入剧烈的调整期,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3 年,我国人均 gdp 达到 1040 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将获得坚实的经济基础。根据对世界各国城镇化过程的研究,城镇化发展 过程呈现 s 形特征。当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30%后城镇化将进 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超过 70%以后速度趋缓,最终渐进在 80%90%之间 。我国的城 镇化水平 1978 年为 17.92%,2002 年为 39.09%,城镇化的年发展速度接近 1%,我国的 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二、小城镇发展我国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城镇化是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城市、城镇来容纳城镇化人 口,需要建立包括小城镇到大城市在内的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 上两种途径。自上而下途径是通过首先发展大中城市,然后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 带动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最终完成城镇化; 自下而上途径是通过首先促进小城镇发展, 通过市场选择优势小城镇发展为小城市,优势小城市发展为中型城市、大城市,最终完 成城镇化。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应该选择自下而上的发展途径。 从社会的资金投入量来说,建设小城镇比建设大城市需要较少的人均资金投入。我 国 13 亿人口中大约 8 亿在农村,因此需要城镇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同时我国的经济基 础薄弱,人均资本积累水平较低,200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43499.91 亿元, 人均只有 3300 多元。自下而上途径需要较少的前期资金投入,正好适合我国的资金禀 赋现状,所以我国的现实情况要求我国选择自下而上的城镇化途径。 从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成本来说,转移到小城镇需要较少的城镇化成本。农村人口 转移到小城镇后的住房支出、日常生活支出等大大低于大中城市的相应支出,而且农村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3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版 高佩义: 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74-179 页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人口在小城镇有血缘、人缘、地缘等方面的优势,能大大降低农村人口的转移成本和适 应成本。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由于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农村人口很难支付转移成本,一 般还会返回迁出地,属于“候鸟型”转移人口,不能成为真正的城镇化人口。农村人口 对转移成本的负担能力较弱,而向小城镇转移的城镇化所需负担的成本也较少,所以我 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途径容易被农村转移人口接受。 从小城镇发展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存在问题的作用来说, 小城镇发展能够纠正我国不 合理的城镇体系。小城镇发展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部分,结束小城镇“镇 镇像村”的现状。农村人口转移目的主要是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小城镇发展使农 村转移人口在小城镇实现非农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 劳动力涌向城市的截流闸、蓄水池,有效避免我国大城市病的蔓延。小城镇发展还能使 小城镇真正发挥城乡经济、文化联系纽带的作用,带动农村经济、文化等共同的发展, 实现城市文明在全区域的扩散。 从投资形式来说,自下而上途径城镇化的投资更能体现市场导向性。我国的现实情 况是资金的总量少、控制主体多,资金分布分散,民间投资不具备大规模投资的实力, 所以自上而下途径的城镇化过程中, 发展大中城市时对城市产业及城市建设的投资必须 通过国家力量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大规模投资,投资形式必然带有更多的计划 性。自下而上途径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民间投资的特点,通过民间资本首先投资于小企 业、小城镇,经过不断发展扩大,民间资本具备了投资大企业和大中城市的能力后,再 投资于大企业和大中城市,实现合理城镇体系基础上的城镇化。由此可见,自下而上途 径城镇化中的投资主体更能以市场为导向,顺应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趋势,有利于实现市 场对资源的配置。 综上所述,自下而上的小城镇发展型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三、产业的集群发展趋势明显 产业集群现象是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并且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各 地。最早记载的产业集群现象可以追溯到马歇尔时代,当时英国的许多刀具生产制造商 集中在谢菲尔德,许多制衣厂商集中在北安普顿。现代产业集群现象更加普遍,从发达 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的办公家具业集中在西密歇根,橡 胶制品业集中在缅因,德国的工具制造业集中在普姆沙伊德,法国的香水瓶业集中在布 雷勒河谷,意大利的陶瓷业集中在意大利南部,秘鲁的服装业集中在利马,印度的软件 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等等。我国存在许多专业化的生产区,也表现出产业集群的特征,如 低压电器生产在柳市镇集中,袜业生产在大唐镇集中,箱包生产在白沟镇集中,羊绒梳 理业在清河集中等。众多的产业集群现象表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3 四、小城镇发展需要同小城镇的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 我国城镇化路径的现实选择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把小城镇和产业集群 结合起来。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了,才能为小城镇人口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提高小 城镇人口的收入,才能刺激小城镇的需求,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增强小城镇发展的造 血功能,使小城镇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的集群发展趋势也显示了产业集群在提高 区域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实现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必然的产业组织形式。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产业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产业是 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产业可以有许多种划 分,根据研究需要产业的分类标准也多种多样,本文的产业是指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 企业的集合。由于产品本身的特点,各种产品生产的最优规模存在差异,生产自行车和 生产汽车的最优规模肯定存在巨大的差别,但是生产汽车和自行车某一零件的最优规 模,差别就不会很大。同小城镇相联系,本文产业界定为相对简单产品的生产,或是复 杂产品的某一部分生产的企业集合。 二、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当今经济领域一种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波特 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 合。产业集群不仅包括集群产业本身,还包括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辅助产业及 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的企业位于同一种产品生产的不同生产环节,这些企业具有较高的 专业化水平;由于这些企业之间的交易十分频繁,因此节约交易费用的要求使这些企业 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这些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引起相关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各 种服务的集中,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如图 1-1) 。 理论界认为最早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 象的是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他把规模经济划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 规模经济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动力。 苏东水主编: 产业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22 页 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98, start page: 77-90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出现在许多文章中,它们都是对产业集中发展趋势的 描述,这两个概念很少被人们严格的区分,往往可以交换使用,本文使用“产业集群” 。 作者认为 “产业集聚” 描述了相同产业的企业和与其相关企业集中于一地的状态, 而 “产 业集群”不仅能描述这种状态,还能描述地域集中企业之间存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三、小城镇 小城镇是指非农产业、非农业人口聚居地,物质形态上小于城市,一般来说比较接 近农村的社区;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有城市为依托,下有广大的农村为腹地; 小城镇联系着城乡,是城乡物质、文化交换的中介,是乡镇企业集中发展的载体,是农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农村经济繁荣的源动力。对小城镇内涵各界的意见比 较一致,但在小城镇的外延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分歧集中在小城镇包括县级市、建 制镇、集镇三者中哪一个和哪几个的问题上。 重点发展大中城市时期,国家给予大中城市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所以,发 展小城镇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应当给予小城镇较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被界定为小 城镇意味着能够享受这些支持和优惠,所以出现了在小城镇外延界定上的分歧。本文小 城镇发展是指在我国现实的资源禀赋条件下, 通过赋予小城镇同大中城市平等的市场地 位,提供平等的市场机会,在市场选择作用下,优势小城镇发展为大中城市的过程。被 本图参考刘斌: 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0 页,图 3-6 企业 41 企业 11 企业 21 企业 31 企业12 企业 22 企业 32 企业 42 企业 13 企业 23 企业 33 企业 43 企业 14 企业 24 企业 34 企业 44 投 入 产 出 生活服务 辅助生产部门 一般性生产服务 如:金融交通等 图 1-1:产业集群示意图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5 界定为小城镇并不意味着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因此,小城镇外延的界定意义就 不是太大了。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小城镇外延主要界定为建制镇。 四、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的、 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最优的城镇体系是形成大中 小城市及小城镇组成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 最优的城镇体系能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和 交易成本的最低。小城镇聚集了制造业中容易达到规模经济的产业,主要充当腹地农村 和农村与城镇交易的结点;小城市聚集规模经济要求产业规模较大的产业,充当本区域 内小城镇交易和小城镇与小城市交易的结点; 核心城市聚集规模经济要求产业规模最大 的产业,充当区域内所有交易的节点 。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 产业集群离不开企业的聚集发展,本文尝试构建一个企业聚集的理论模型,依据企 业在区域聚集的规模和速度,划分出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城镇的形成离不开非农 产业的聚集,小城镇发展必须具备充满竞争力的产业,产业集群是适合小城镇及镇域企 业特点,能提高小城镇产业竞争力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乡镇企业的分散分布不利于小 城镇产业集群的形成, 不利于小城镇具备充满竞争力的产业支撑, 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乡镇企业(镇域企业的主体)向小城镇聚集的因素,提出实现乡镇企 业向小城镇合理聚集的对策建议。文章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导言。城镇化路径选择和产业集群的趋势引出了本文所要分析的问题,并 界定了产业、产业集群、小城镇、城镇体系几个本文所要涉及的主要概念。 第二章 研究综述。对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波特等经济学或管理学大师对产 业集群的经典研究进行综述;并对与本文关系较紧密的唐杰等对聚集经济效果、产业集 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与城镇化、 “块状经济”和关于乡镇企业聚集情况的研究进行 综述。 第三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析。本章从分散企业的角度构建了企业聚集的模 型,分析聚集经济和聚集成本的关系如何影响分散企业聚集的规模和速度;在对企业聚 集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产业集群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触发形成阶段、 崔功豪等编著: 区域分析与规划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45 页。 杨小凯,张永生: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9-125 页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并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 第四章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产业竞争力。本章首先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表 现: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产品具有多样性、产业具有创新性;然后具体分析了产业 集群如何在这三方面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最后依据小城镇及镇域企业的特点,得出产业 集群是提高小城镇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式的结论。 第五章 实现乡镇企业合理聚集 促进小城镇发展。本章首先总结了我国小城镇发 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我国乡镇企业分布分散且聚集乏力,因此本文得出实现乡 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群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有效途径。 乡镇企业的聚集经济与聚集成 本关系扭曲是造成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本章具体分析了扭曲乡镇企业聚 集经济和聚集成本关系的因素, 即: 城乡分割的非农土地市场、 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城乡分割的金融市场,乡镇之间的市场分割以及市场制度的城乡差异,得出了实现我国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聚集的对策:完善我国的市场制度。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7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对产业集群的经典研究 一、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马歇尔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他把集中在某些地方、 生产类似产品、生产技巧和知识相同的工业称为地方性工业,他认为地方性工业的起源 主要有以下原因, “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性质,在附近地方的矿石和石坑,或是 水陆交通的便利”和“宫廷的奖掖 ” 。他注意到在集群区,企业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 彼此容易满足对方的要求,企业聚集对企业和工人都有好处;集群区为专业化服务机构 和专用设备提供了市场, 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 集群区积累了适合创新的社会知识资本, 营造了创新的环境,同时技术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专 业化劳动力的共享市场、 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以及技术外溢是外部规模经济的三个 主要来源,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群发展。 二、韦伯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企业聚集取决于聚集的好处和成本对比。他 把聚集经济界定为单位产品一定数量的成本节约,不同的聚集规模产生不同的节约指 数,每一阶段的节约指数构成聚集经济函数。他把影响聚集经济的因素分为两大类:运 输成本和生产密度。生产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日产量,由生产单元的自然距离和生产量 决定,缩小自然距离能提高生产密度,节约成本;缩小自然距离也能够节约运输成本, 所以为提高企业节约成本的程度,企业倾向于聚集。 他把企业聚集具体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设备因素,随着生产设备专业 化程度的提高和整体功能的增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促使企业地方集中化。二是劳动 力组织因素, 一个充分发展的、 新颖的、 综合的劳动力组织被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 劳动力专业化和技术设备专业化的作用相同。三是市场因素,企业聚集可以提高采购批 次和数量,减少购买、储藏原材料的成本;扩大出售规模,形成 “一类大统一的产品 市场” ,节约销售成本。四是经常性开支成本因素。企业聚集会引发“煤气、自来水、 管道、街道等整个基础设施 ”的建设,减少企业的经常性开支成本。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韦伯, 工业区位论 ,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三、克鲁格曼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克鲁格曼近年来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成果之一是构建了一个产业 集群模型。模型假设在一个区域内存在工业和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 特点,农业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活动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是工业集聚。如果 东部和西部都生产,每一个企业都会想同时在东部和西部生产,生产可能有三种分布, 所有企业在东部,所有企业在西部,以 50-50 划分,而且这三种分布都是均衡。f 指聚 集经济,t 指运输成本,指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x 指一个典型企业的销售量, 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聚集发生时系数之间必须有如下关系:f(1-)/2tx, 即:规模经济足够大,运输成本足够低, “可自由流动”的投入份额足够大。 克鲁格曼还阐明由于存在外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会造成产业 集群区域的多样性。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发展 会自我延续下去,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群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进因素。 四、波特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对产业集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 定义被广泛引用,他不仅关注企业的地理聚集,还看到集群企业的分工、协作和相互影 响。波特提出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支撑产业以及市场结构决定的企业战略与 竞争四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如图 2-1 所示) 。四种因素 相互制约,任何一种因素的薄弱都会限制产业升级和创新的潜力。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促 进四种因素互相作用,使“钻石模型”产生活力,使一国产业持续创新、升级,国家获 得竞争优势。 他认为要形成产业集群,不要去干扰市场,扭曲竞争,而应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 因素, 着手加以改进。 如果集群的发展受到技能短缺的限制, 应设法解决教育培训问题; 如果受到低效的后勤设施的限制,应当去建设基础设施。 企业战略 要素条件 相关产业 需求状况 图 2-1 波特的钻石模型示意图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9 第二节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 一、唐杰等学者对聚集经济效果的研究 唐杰等学者把聚集经济界定为“企业规模和集中相联系的内部和外部经济” ,并把 聚集经济分为三种:消费者聚集经济、厂商聚集经济和社会聚集经济,厂商聚集经济是 消费者和社会聚集经济的基础。他们认为通过规模(包括内部规模和外部规模)的扩大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因此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的获得来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降低长期平均成本的系统力量。 他们把长期平均成本 y 看作聚集经济 h 的函数, 聚集经济 h 同时是产出规模 x 的函 数,即:y=f(h),h=f(x),从而 y=ff(x)。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左侧,h 的值先随 产出规模的扩大而增大,当 h 达到某一极值后转为下降,最后降低到初值水平,此时达 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聚集经济效果作为产出规模的函数,其几何形式将表现为一 个不太对称的倒 u 型。 产量由 0 到 x1,聚集经济曲线 h 由初值不断上升,长期边际成本 lmc 不断下降,当 产量为 x1时,曲线 h 有最大值,曲线 lmc 有最小值。产量由 x1 增加到 x2 ,曲线 h 由 最大值点不断下降,当产量为 x2 时,曲线 h 再一次等于初值,曲线 lmc 与长期平均成 本线 lac 相交,曲线 lac 达到最小值(如图 2-2 所示) 。 唐杰等: 城市产业经济分析一项经济案例研究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14-124 页 h 聚 集 经 济 0 产量 成 本 lac lmc x1 x2 图 2-2:聚集经济效果分析图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二、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 魏守华,石碧华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归纳为四个因素: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 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 蔡宁和吴结兵基于企业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认为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是 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构成了新竞争单位,其竞争优势来源 于资源禀赋及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 朱英明把产业集群看作是缩小的国家创新体系, 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在于产业集群具 有创新优势,创新优势表现为相互作用的主体间优越的学习能力,其实现主要通过地方 环境的孵化作用、知识技能的扩散聚集作用以及跨国公司的催生作用等 。 刘斌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产品的竞争力,并归结为产品的高性价 比、强市场适应能力;他把集群内企业看作供应链的一环,从供应链的角度论述了集群 产品实现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 。 仇保兴认为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 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 段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还从专业化分工、产权和市场结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以及 人文环境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 三、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研究 冯云廷认为,城镇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的聚集性,城镇经济是城镇形成、生 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他以聚集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为出发点,阐述了聚集 经济的机制、结构、条件和结果,进而探求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推进的思路 。 吕玉印以聚集效应与土地利用关系为切入点, 从城市经济运行与空间系统运行的角 度,阐明城市经济运行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从分析聚集经济、运费、地租和区 位等变量的相互作用出发,从居民和企业行为入手考察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建立了聚 集经济影响下城市聚集与土地利用均衡的静态分析框架 。 侯守礼提出城镇化过程中要重视小城镇质量的提高,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小城镇发 展战略能促进小城镇质量的提高,并提出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政府行为改善和专业 市场形成等提高小城镇质量的建议 。 魏守华、石碧华: 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中国工业经济 ,2002 年第 1 期 蔡宁、吴结兵: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 , 中国工业经济 ,2002 年第 7 期 朱英明: 论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 , 中国软科学 ,2003 年第 7 期 刘斌: 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21-135 页 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冯云廷: 城市集聚经济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吕玉印: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版 侯守礼、高明国、冯菊红: “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城镇质量发展战略” 经济经纬 ,2003 年第 3 期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11 苏海红认为产业集群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 小城镇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 载体,并分析了西部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和途径 。 四、对我国专业化生产区的研究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费孝通先生注意到以乡、镇或县、市为单位发展起来的特色 加工业产业区,并称之为“块状经济” 。我国一些学者通过对江浙一带乡镇企业集聚区 考察、研究,提出了“温州模式” 、 “苏南模式” 、 “江浙模式”等成功发展模式。 徐维祥建立了一个数量分析指标体系,用聚类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将浙江的“块状经 济”分为四大特征区:浙北平原区位型、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型、浙东南金衢盆地 资源匮乏开拓型和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并分析了各类型的成因 。 王天义和张建中具体提供了唐山钢铁产业集群发展的案例分析, 对传统的均衡区域 经济布局提出了质疑 。 张一力等通过对浙江和江苏两省地比较,得到两个结论。浙江在外商投资占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大大低于江苏,在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和出口增速方面高于江苏。 浙江的产业集群以本土资本为主,隐含了较多的自我崩溃因素,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抵 消了国内的不利,使浙江的产业集群保持竞争优势 。 五、对乡镇企业聚集的研究 邓秀丽认为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可以为农村城镇 化提供工业基础、 资金基础, 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机会, 消除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障碍, 实现农业现代化 。 成德宁详细分析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难点,其中包括聚集的“门槛”相对较 高、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来自社区和企业职工的压力较大、来自社区政府的阻力 较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进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创 新、建立城镇工业小区 。 苏海红, “产业集群与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2 期 徐维祥: 浙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 中国工业经济 ,2001 年第 12 期 王天义、张建忠: 唐山钢铁产业群发展前景分析 , 中国工业经济 ,2002 年第 9 期 张一力、林俐、吴晓棠: 浙江产业集群模式:本土资本与国际市场结合型 , 特区经济 ,2003 年第 8 期 邓秀丽: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成德宁、侯伟丽: 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的难点及对策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 年第 1 期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三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析 产业集群并非与生俱来,产业集群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本章 通过对同类分散企业聚集行为的分析,探寻产业集群发展过程的规律和各种影响因素。 第一节 企业聚集模型的构建 一、基本假设 (一)某产品的需求均匀的分散于整个区域 此时,在运输费用较高的情况下,为减少企业与需求者之间的运输费用,所有企业 定位选择接近需求者,各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且较均匀的分散分布于整个区域。随着运 输费用的降低,地方产业即分布于某一地方的所有企业,面对的市场不断扩大,地方产 业获得扩大规模的机会。 (二)企业的平均成本与企业规模和产量存在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为 c=c(kt, qt)(tr), 当企业生产规模为 kt 时(本文用企业或产业投入的 资本量表示企业或产业的规模),且产量为 qt时,有最低平均成本 ct。每个企业最初的 规模为 k1,函数表现为 c= c(k1,q1),产量平均成本线为 sac1。企业的生产具有规模经 济,即在一定规模内,产品的平均成本有随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不断降低的趋势。当企业 达到规模为 kn时,规模经济为零,此时企业的平均成本与规模产量的函数为 c=c(kn,qn) (nt) ,产量平均成本线为 sacn(见图 3-1) ,产量为 qn时存在最低平均成本为 cn。 c1 cn 0 q1 qn q2 q 图 3-1:产量与平均成本线 sac1 sacn lac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13 (三)技术水平不变且要素存在完全的可分性 当企业面对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可以调整规模和产量,那么企业总是以最 优规模生产产品。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决定企业的规模和产量,当企业总是在最优 规模下生产时,企业的最优规模和产量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企业最优规模的产量与企业 的平均成本存在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c=c(qt) (tr),用 lac 曲线表示, lac 曲线由所 有 sac 曲线最低点组成。 (四) 地方产业企业间交易费用与企业内管理费用的和同地方产业的总 规模成正比 这就意味着,地方产业规模 k,可以由一个规模为 k 的企业构成,也可以由 n 个规 模为 k/n(n 表示自然数)的企业组成,地方产业的规模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相同的。地 方产业的规模为 k1时,产量平均成本线为 sac1(图 3-1) ,最低平均成本为 c1;地方产 业的规模为 kn时,产量平均成本线为 sacn,最低平均成本为 cn;地方产业的市场需求 决定地方产业的产量,地方产业总是在最优规模下生产,地方产业的最优规模下的产量 同平均成本的函数关系为 c=c(qt) (tr),同样可以用 lac 曲线表示。 (五)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收益最大化 企业分散分布与集中分布取决于两种分布给企业带来的净收益, 聚集的净收益大时 分散企业选择聚集,否则维持原来的分布。扩大地方产业规模可以通过地方产业自身发 展和聚集分散企业两种途径实现, 两种途径导致的地方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地方产业的产 量和成本影响相同。地方产业自身的发展包括本地资本和外地资本在地方建立的新企 业,建立新企业受到资本积累率的限制,分散企业聚集是同类企业在地方的聚集,企业 聚集的规模受资本存量和聚集净收益的影响,由于资本存量规模较大,企业聚集对地方 产业规模的扩大作用更明显。 (六)聚集地的生产要素供给价格在企业聚集前后不变 随着分散企业向某一地域的聚集, 聚集企业必然在该地使用生产要素, 如: 劳动力、 资本、土地等,在供给不具备完全弹性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必然会提高要素的供给价 格,影响分散企业的聚集。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假设要素的供给价格不变。 二、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 根据前面的假设,下面就决定企业聚集或分散的因素,聚集经济和聚集成本进行分 析。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一)企业的聚集经济分析 聚集经济是新企业建立和企业聚集导致地方产业规模扩大后, 引起的平均生产成本 的节约。地方需求的扩大为地方产业规模的扩大提供可能,在聚集经济的作用下企业建 立和企业聚集发生。一定规模产量下所节约的单位成本,表现为 r = c1- c(kt,qt) (t r),r 就是聚集经济。 地方产业在最优规模下生产时,地方产业的产量和最优规模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聚 集经济和地方产业最优规模的函数关系同聚集经济与最优规模下产量的函数关系有相 同的特征,聚集经济同地方产业最优规模的曲线(如图 3-2 所示)与 lac 曲线的特征相 同。当地方需求为 q1时,企业分散分布,地方产业的规模等于单个企业的规模 k1,地方 产业以最低生产成本 c1 生产产品,此时聚集经济为零。随着地方需求增加,地方产业存 在规模经济,地方产业规模随之扩大,聚集经济大于零,并开始升高。当地方需求达到 qn时,地方产业规模达到 kn ,达到产业的最优规模,规模经济等于零,地方产业的生 产成本最低为 cn,此时聚集经济达到最大值为 rn 。地方需求进一步扩大,地方产业的规 模扩大,规模经济为负,聚集经济不断降低,但聚集经济仍大于零,地方产业规模仍继 续扩大,当地方需求规模为 q4时,地方产业的规模为 k4,地方产业的生产成本等于 c1, 聚集经济 r 降为零。地方产业的聚集经济为零时,同样的企业选择聚集或分散所获得的 收益相等,考虑聚集的成本,分散企业会选择维持现状,地方产业规模达到均衡,地方 产业规模不会再随地方需求规模的扩大而扩大。 (二)企业的聚集成本分析 企业聚集意味着原企业离开原址迁入新址,在此过程要支付聚集成本。新建立的企 业,企业不论选址在何处都要都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获得土地、建设厂房、培训工人、购 买并安装机器设备等。聚集企业需要放弃原来的土地并重新获得土地,放弃原来的厂房 r rn ck 0 k1 k2 kn k3 k4 k 图 3-2:聚集经济与地方产业规模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15 并重新建设厂房,重新培训工人或支付工人迁移费用让工人随企业一起聚集,转移机器 支付机器的运输成本并支付重新安装的成本, 这样聚集企业要在企业建立时费用支出的 基础上额外支付费用。由聚集而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支出就是企业的聚集成本。同类企业 的规模一定时,企业在土地、机器、劳动力方面的使用一般相同,所以聚集成本和企业 的规模间存在相关关系。企业的规模都为 k1,所以每个聚集企业的单位产品的聚集成本 相同,聚集成本为 ck,聚集成本不受地方产业总规模的影响(见图 3-2 的 ck线) 。 三、企业聚集行为分析 (一)企业聚集行为的条件 企业聚集和分散的选择主要由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的关系决定, 聚集经济大于聚集 成本是企业聚集的条件: r-ck0 当聚集经济大于聚集成本时,分散企业选择聚集,反之分散企业选择维持分散的现 状,聚集经济等于聚集成本时,达到分散企业聚集的临界状态。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的 关系决定着分散企业的聚集行为和聚集规模。 (二)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关系的不同情况 地方产业的规模决定聚集经济 r,根据地方产业规模的变化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的 关系被分为六种情况。 情况一:地方产业规模等于 k1。聚集经济为零且小于聚集成本,企业聚集不发生。 情况二: 地方产业规模大于 k1小于 k2。 聚集经济随着地方产业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加, 但仍小于聚集成本,企业聚集不会发生。 情况三:地方产业规模等于 k2 。聚集经济等于聚集成本,企业聚集的行为不能由 成本收益决定,k2 点是企业聚集与分散的一个临界点。 情况四:地方产业规模大于 k2 小于 k3 。聚集经济大于聚集成本,同类企业向该地 方迅速聚集,地方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情况五:地方产业规模等于 k3。聚集经济随地方产业规模扩大不断下降,聚集经济 等于聚集成本,企业在该点的聚集行为不能由成本收益决定,该点是另一个临界点。 情况六:地方产业规模大于 k3 小于等于 k4 。聚集经济小于聚集成本,同类企业不 会向该地方聚集。随着地方产业自身的不断积累,地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逐 渐降为零,地方产业规模达到最大。 (三)结论 地方产业规模决定了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决定了企业的聚集行为和企业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的聚集规模,企业聚集行为主要发生在地方产业规模位于第四种情况时,此时地方产业 的规模也因此迅速扩大。地方产业规模同企业聚集互为因果,地方产业要发展,必须提 高聚集经济、降低聚集成本,促进企业聚集。 第二节 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及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据不同的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关系下,企业聚集行为的不同,可 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触发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 。下 面分别就四个阶段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萌芽阶段 (一)地方产业规模为 k1阶段 本阶段由于单个企业最优产量 q1,恰好满足地方需求,企业规模为 k1,地方只分布 一个该行业的企业,所以地方产业规模为 k1。在满足地方需求的地方,企业维持现状; 在未满足需求的地方,不是以扩大地方产业规模的途径满足,而是以建立新的规模为 k1 企业的途径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均衡状态是各地方产业的规模都为 k1。 (二)相应的产业集群发展及影响因素 这一阶段主要是同类企业建立,该产业形成的阶段,产业集群虽未形成,但企业的 建立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基础。新需求、新生产技术是产业形成的最初影响因素,新 需求或新生产可以打破原来的供给需求均衡, 创造出新生产或新需求, 导致新产业出现。 新产业的企业以较小规模在各地不断建立,满足地方需求,大量较小的企业在各地分散 分布形成新的供给需求均衡。 我国北方农村过去消费面粉的主要来源是农户自己加工的自产小麦。 由于小型面粉 机械的使用,各村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面粉厂,各村面粉厂的规模一般较小,主要满足 本村的需求。各地建立面粉厂的阶段就是面粉产业集群的萌芽阶段,随着地方市场规模 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 二、触发形成阶段 (一)地方产业规模介于 k1和 k2阶段 随着地方产业市场的扩大,企业在 k1规模下的最优产量不能满足地方需求,地方产 业规模出现扩大要求。该阶段聚集经济 r 总是小于聚集成本 ck ,企业的聚集行为不会发 生,但由于聚集经济存在,新企业会不断建立,地方产业规模缓慢扩大。新企业建立扩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 17 大地方产业的规模可以提高聚集经济,为企业聚集打下基础。新企业建立使地方产业规 模扩大并接近 k2 ,当地方市场的需求量超过 q2时,地方产业规模能够迅速扩大规模, 获得聚集经济,使企业聚集得以发生。地方产业规模 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