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板桥题画诗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板桥题画诗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板桥题画诗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板桥题画诗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板桥题画诗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郑板桥题画诗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爰惫钞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生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爰j b 次) 签字日期:2 0 0 年1 f 肋日 字:乙旌 签字日期:2 0 0 年( f 月玎l = l 签字日期:,年( f 月计 f 。 山东师范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摘要 郑板桥是清代中期最优秀的文人书画家之一,其“三绝诗书画”的名声响彻 当时后世。清中期特殊的经济以及人文环境,造就了一大批艺术全能人才。郑板 桥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绘画与作诗作文,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但是艺术的基本要义一致。这些在当时也许并非一流的文人学士通过自己的努 力,打通了各门各类艺术之间的间隔,对艺术创作作横向、综合性的思考,把题 画诗文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推向了其发展历史上的高峰。板桥题画内容丰富、形 式多样,为题画诗文的发展做出了独特卓越的贡献。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分为三章,共七个小节。各部分重点论述的内容 如下: 绪言主要综述学界郑板桥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方向和意义。郑板桥对题 画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其题画创作完全出于文艺的自觉,自成体系。 第一章主要概括郑板桥题画诗文的创作内容。郑板桥题画诗文的内容非常广 泛博杂,在以往的题画史上是不多见的。一方面他沿袭着前人题画的传统,通过 画上题诗题文抒情言志;另一方面,他以题画这种方式记录了他的艺术创作过程, 并进而阐述了许多绘画理论。 第二章主要论述郑板桥题画诗文的创作风貌。本部分共分为两个小节,分别 从郑板桥题画诗文的创作概况和创作特色两个方面展丌论述。郑板桥题画创作的 数目是相当巨大的,其大部分作品作于1 7 5 3 年到1 7 6 5 年扬州卖画期问。郑板桥 题画创作的艺术形式五彩斑斓,丰富多样。其创作题材、创作体裁以及画面位置 布局安排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郑板桥题画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他把诸 多不同的艺术特征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别具风貌。 第三章主要分析郑板桥题画诗文的创作价值。板桥题画的创作价值具有多重 性。通过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包括文学层面、美学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多重价值和 意义,可以了解板桥及其创作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独特的经济环境以及特殊 的人文氛围的互动情况。 结语部分回顾全文,概述郑板桥题画的创作地位。 关键词:郑板桥的题画诗文创作内容创作风貌创作价值创作地位 分类号:1 2 0 7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z h e n gb a n q i a oi s o n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 w r i t e rp a i n t e r - 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 ,i t “t h r e ec e r t a i n l yp o e mc a l l i g r a p h i e sa n dp a i n t i n g s ”t h e r e p u t a t i o nr e s o u n d e dt h r o u g ha tt h a tt i m e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o i n gd y n a s t y 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s p e c i a le c o n o m ya sw e l la st h eh u m a n i t i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 ,h a v e a c c o m p l i s h e dal a r g eq u a n t i t i e so fg r e a tv e r s a t i l ea r t i s t t h ed r a w i n g , w r i t e sp o e t r yt h e t h e s i s ,b o t ha r t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i sd i f f e r e n t ,b u tt h ea r t i s t i cb a s i ce s s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i s c o n s i s t e n t t h e s ec o u l dm a k ea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v a r i o u se a c hk i n do fa r t i s t i cg a p i na tt h a tt i m eb yn om e a n sf i r s t c l a s ss c h o l a r , m a d ec r o s s w i s e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p o n d e r h a sp u s h e dt ot h et o p i cp i c t u r ep r o s et h i ss p e c i a l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i ni t so w n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p e a l 【z h e n gb a n q i a o t o o ko r eo fm o s t o u t s t a n d i n g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w a s t h et o p i c p i c t u r ep r o s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m a d et h eu n i q u e r e m a r k a b 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h ef u l lt e x ti sc o m p o s e db yf i v ep a r t s ,m a i n l y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 a l t o g e t h e rs e v e ns e c t i o n s v a r i o u sp a r to fk e ye l a b o r a t i o nc o n t e n ti sa sf o l l o w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m a i ns u m m a r ye d u c a t i o n a lw o r l dz h e n gb a n q i a ts t u d i e s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sw e l l 勰t h i sa r t i c l es e l e c t e d t o p i c d i r e c t i o na n d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z h e n gb a n q i a o h a st h eo n e s e l f u n i q u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t h et o p i cp i c t u r ea r t ,i t st o p i cp i c t u r ec r e a t i o ns t e m sf r o mt h el i t e r a r y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c o m p l e t e l y , f r o mb e c o m e st h es y s t e m 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i n l ys u m m a r i z e sz h e n gb a n q i a ot ow r i t et h ep i c t u r ep r o s et h e c r e a t i o nc o n t e n t z h e n gb a n q i a ow r i t e st h ep i c t u r ep r o s et h ec o n t e n tt ob ee x t r e m e l y w i d e s p r e a da b u n d a n t l ym i x e d ,n o t $ p a b si nt h ef o r m e rt o p i cp i c t u r eh i s t o r y o nt h eo n e h a n dh ef o l l o w s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t ow r i t et h ep i c t u r et h et r a d i t i o n ,t h r o u g hm a r k s i n s c r i b e sap o e mt h et o p i ca r t i c l et oe x p r e s sf e e l i n g st h ew o r dw i l l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h eh a sr e c o r d e dh i s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p r o c e s sb yt o p i cp i c t u r et h i sw a y , a d v a n c e d t o g e t h e re l a b o r a t e dm a n yd r a w i n gt h e o r i e s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sz h e n gb a n q i a ot ow r i t et h ep i c t u r ep r o s et h e c r e a t i o ns t y l e t h i sp a r t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 si n t ot w os e c t i o n s ,s e p a r a t e l yw r i t e st h e p i c t u r ep r o s ef r o mz h e n gb a n q i a ot h ec r e a t i o ns u r v e y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w oa s p e c t sl a u n c h e st h ee l a b o r a t i o n z h e n gb a n q i a ow r i t e st h ep i c t u r ec r e a t i o nt h e n u m b e ri sq u i t eh u g e , i t sm a j o r i t yo fw o r k sd i di n1 7 5 3y a n g c h o ws e l lp i c t u r ep e r i o d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o1 7 6 5 z h e n gb a n q i a ow r i t e st h ep i c t u r ec r e a t i o na r t i s t i cf o r ma l lc o l o r sv a r i e g a t e d , b o u n t i f u l i t sc r e a t i o nt h e m e ,t h ec r e a t i o n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a sw e l la st h ep i c t u r ep o s i t i o n l a y o u ta r r a n g e m e n ta l lp r e s e n t st h e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z h e n gb a n q i a o w r i t e st h ep i c t u r ec r e a t i o nt oh a v ei t s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h em a n yd i f f e r e n t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r g a n i ch a r m o n i o u su n i f i e si nt o g e t h e r , o t h e rs t y l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z h e n gb a n q i a ow r i t e st h ep i c t u r ep r o s et h ec r e a t i o nv a l u e t h e p l a n kb r i d g et o p i cp i c t u r ec r e a t i o nv a l u eh a st h em u l t i p l i c i t y t h r o u g ht h ee x c a v a t i o n i m p l i c a t i o n i n a m o n gi n c l u d i n g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 p l a n e ,e s t h e t i c s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p l a n ea sw e l la st h ec u l t u r a l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p l a n em u l t i p l ev a l u e sa n dt h e f i g n i f i c a n c e ,m i g h tu n d e r s t a n dt h ep l a n kb r i d g e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s o c i e t y p o l i t i c a lc o n t e x t ,t h eu n i q u ee c o n o m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a sw e l la st h es p e c i a lh u m a n i t i e s a t m o s p h e r ei n t e r a c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t h e n i tc a l lb es a i dt h a t ,z h e n gb a n q i a oa n dt h et o p i c p i c t u r ei i lt h ed r a w i n gh i s t o r y , 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a l lh a st h e n o ta l l o wt on e g l e c ti n f l u e n c e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r e v i e w st h ef u l lt e x t ,o u t l i n e sz h e n gb a n q i a ot ow r i t et h e p i c t u r et h ec r e a t i o ns t a t u s k e yw o r d s :z h e n gb a n q i a o st o p i cp i c t u r ep r o s e c r e a t i o nc o n t e n tc r e a t i o n s t y l e c r e a t i o nv a l u ec r e a t i o ns t a t u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 u m b e r :1 2 0 7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言 郑板桥是清代中期一位集官员、艺术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以其“怒 不同人”的姿态活动于历史舞台上。徐悲鸿称赏郑板桥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 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1 j 由于为人为艺的独特性,郑板桥 其人其行历来受到文艺评论界的较多关注,对郑板桥进行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 郑板桥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中的一员,相对于这一派别中的其他书画家来讲, 评论界对郑板桥的研究文章最多。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郑板桥在此流派中最具 有代表性。一般来讲,通过对某一派别代表人物的剖析,可以掌握这一派别最重 要的特征。根据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板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绘画上,其 次是文学和书法以及艺术观念和思想方面。对于以郑板桥为翘楚的“扬州八怪”, 论者总会论及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但在其他方面却往往是一笔代 过或者根本不涉及。即使是郑板桥,长期以来在文学史上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忽视, 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实际上,“扬州八怪”尤其是郑板桥,诗、书、画作俱妙, 且极具个性。可以说,在绘画史上,他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在文学史和 美学史上也都应该为他留一席之地。 对郑板桥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一个热点,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仅 从学术期刊网和人大复印资料上能搜集到的论文就有一百多篇,研究专著也有将 近五十部。综述这些论文,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 是对其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研究,探讨其艺术风格、艺术表现和艺术精神,并 进而挖掘其深层思想风貌。这方面的研究专著有郑板桥书画艺术( 周积寅,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2 ) 、郑板桥的诗与画( 吴根友,南京出版社,1 9 9 8 ) 等;论文有郑板桥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 罗坚,广西社会科学,1 9 9 9 年 第1 期)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沈默,艺丛,1 9 8 2 年第1 期) 等等;一是对 郑板桥思想的研究,从言行、交游,行为、艺术创作几个角度分析概括其观念主 张,例如有论郑板桥的民本思想( 卞孝萤,淮阴师院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 郑板桥的“绝”与“怪”( 王同书,江苏社会科学,1 9 9 6 年第3 期) 、郑 板桥主要交朋录( 祝顺德,文教参考资料,1 9 8 3 年第4 期) 等等;一是从文 化心态和人格方面进行研究,揭示郑板桥的多重人格的复杂性及其成因,比如郑 板桥的多重人格及其文学创作( 王灵芝,学术期刊网) 、郑板桥文化心态浅论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刘怀荣,山西师大学报,1 9 9 1 年第3 期) 等。除此之外,对郑板桥的文学 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也屡有问世,有研究诗歌的,有研究词作的,有研究道情的, 论文有郑板桥诗歌研究( 蒋国林,学术期刊网) 略论板桥词( 李聪亮,广 西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7 期) 等。可以说,专家学者已介入到关于郑板桥的文 学创作、文学主张的研究课题之中。正因为对他的多方面的文艺才能都有所瞩目, 学界对郑板桥的研究才更有生命力和意义。 郑板桥一生中最得意的奠过于世人对他“郑虔三绝”【2 】的认同,而最能体现 他这“三绝”特色的应该是他的题画诗文的创作。前人对郑板桥的画与诗文的关 系有所关注,也有所研究。但整体看来,不但数量稀少,而且很不全面,不能概 括他题画诗文的全貌。应该说,在他的题画诗文研究方面是不能自成体系的。题 画诗文是一种由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新型艺术形式,不同于单纯的绘画和单 纯的文学创作,自有其独特的规定和内涵。自唐代以降,题画诗文就已有了作为 独立主体存在的意义。画上题诗题文,有机结合,是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画家一 生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宋元明清几代,艺林涌现了一大批诗、书、画“三绝” 的名家,使得这一综合性的绘画艺术大为增色,大放异彩。清代中期出现的“扬 州八怪”可以说又把这一造型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因为从一个地方和一段历史 时期来观察,像“八怪”这样集中于一时一地的现象并不多见。在题画史上,他 们承前启后,发挥着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在工诗、善书、能画的八怪中,郑板 桥以其特殊卓绝的造诣成为典范和代表。他的诗书画印已经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 风格,在题画史上别具一格,影响深远。 郑板桥题画有一种文艺的自觉性。他不像“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是在接 受了别人“子不能诗,一画工耳! 能诗,则画亦不俗”1 3 l 的在画上题诗以提升画 的品位的建议下而致力于此。郑板桥对题画有他自己的独特认识:“文与可墨竹 诗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梅道人云:我亦有亭深竹里,也 思归去听秋声。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而画益传”1 4 l ( 题画 竹) ,他认为好诗与好画出现于同一载体上,可以相得益彰,大有妙处。他深切 地领略到了个中韵味,并开始了他极为自觉的创作。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提醒画 作欣赏者“借君莫作图画看,文里机闲,字里机关” s l ( 题兰竹石调寄一剪梅) , 告诉大家除了绘画本身,他的书法和文字内容同样有着深意和特色。他的努力得 到了时人以及后人的认同和称许。林苏门在邗江三百吟卷七趋时清赏们板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桥题画中说:“时人但以字之怪,画之随意,不惜分金而换易之。而不知所擅 长者,则在闲言戏语,题幅中多妙趣耳”f 6 】,他不仅肯定7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和 绘画艺术,还注意到了板桥的题画艺术,并对这一艺术加以欣赏。这是一个大的 发现。但是可惜的是,他没有接着说明板桥题画妙在何处以及妙的原因。这不能 不说是个遗憾。相比而言,蒋宝龄在这一方面描述的稍微详细一些。他在墨林 今话卷一中说郑板桥“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l ”, 描述了板桥题画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他的叙述中感受到板桥思维的敏捷和作画题 画时的狂态。他还对板桥题画作出了自己的评价:“板桥题画之作,与其书画悉 称,故觉妙绝,他人不宜学也叫s 】,在此他说明了板桥题画“妙绝”的原因,并 且认为这等艺术功力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虽然蒋先生对板桥题画艺术做出了评 价并且分析了原因,但是整体上仍然只是一个较为感性的结论,缺乏理性的分析 和翔实的论证。后来虽然也有人注意到了郑板桥的画与诗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 很不全面也不够细致和深入。这说明学界对郑板桥的研究尚处于未圆满状态。本 文试图把板桥题画诗文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从其创作内容、创作风貌、创 作价值、创作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板桥在题画领域所作的创新,挖掘 出蕴含在其中的包括文学层面、美学层面、文化层面的多重价值和意义,并由此 了解板桥及其创作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独特的经济环境和特殊的人文氛围之 间的互动情况,对蒋先生的“妙绝”评论作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8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郑板桥题画诗文的创作内容 徐复观曾说:“但入画的诗,我认为应以出于画家本人者为上,因为这才是 从画的精神中流出的。他人所题的诗,除了少数大家外,很多成了应酬性的东西” i 引。这也就是说,画作的最权威的诠释者是画家本人。郑板桥是题画名家,基本 上是自画自题。在这些题画中,他真实地记录了他的各种作画时的情绪、心态, 并且对其前其时的画家发表议论,见解精深。更为可贵的是,如果把他的诸多题 画放在一起来读,可以从中明了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其题画就是画家本 人真实创作心理历程的一次再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他还阐释了许多绘画理论。 郑板桥题画有诗有文,严格上说来,二者不是一回事。对于画者来说,题 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只要粗通文字,就可以在画上题写。但是题诗则不然, 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是写不出诗作的。题诗题文,对画作应该能够起到画龙点 睛的补益作用,不能是画蛇添足。要使二者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则必须文要 有文采,诗要有诗情,画法既要美妙,语言文字艺术更要精湛。所有的优秀的题 画之作,都是诗、文、绘画与书法形式的完美结合。徐世昌在晚晴移诗汇云: “板桥画书诗号称三绝,多见性情,荒率处弥真挚有味,世乃以狂怪目之,浅矣! ” i t o i 郑拓在一首纪念郑板桥的诗中写道:“泼于水墨是真情”【1 1 j ,均说明了郑板桥 艺术的主观抒情的真挚性,对郑板桥的艺术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郑板桥的题 画诗与题画文都是艺林中不可多得之佳作。其题画诗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其题 画文语言平易,却字字珠玑。但诗与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各有其最本质的特征。 一般来说,“诗缘情”、“诗言志”;而文相对来说,表现的内容就比较广泛博杂, 形式上也更加活泼灵动。郑板桥的题画诗与题画文也是依据二者的不同,在表现 内容上各有侧重。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板桥的题画内容i 第一节创作过程的呈现 一、描述创作动机,展现创作情景 郑板桥有时在其画上题写创作动机,每则题记都记录着一段故事或者一份真 挚的感情。举例为证。他曾在一幅兰花图册上题道:“二弟在家不肯读书,屡劝 不信,吾唯画兰蕙以解其恼,并仿此离骚数句:根之茂兮,土弗离;花之美兮, 香堪娱;品纵雅兮,叶与扶持。总不若春风吹女兮,花叶依依。”1 1 2 j 在此,他点 明了作画是为了劝弟读书上进,寓殷切教诲于画中。这种以画劝学的方式,可谓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雅矣,其中又凝聚着他对弟弟的关心与爱护,亲情浓郁,爱心切切。他对待朋友 也是极为真挚的。在一则题盆兰中他记述了这么一件事情:“画盆兰送范县 杨典史谢病归杭州,题日:兰花不合到山东,谁识幽芳动远荣? 画个盆几载回去, 栽他南北两高峰。后被好事者攫去,杨甚愠之。又十余年,余过杭,而杨公已下 世久矣。其子孙述故,乞更画一幅补之。既题前作,又系诗日:相思无寄托花魂, 飘入西湖叩墓门,为道老夫重展纸,依然兰子又兰孙。”1 1 3 这是板桥的第二次作 画赠与杨家,他在其中记述了二次赠画的缘由,把他的创作动机说明的很清楚。 这件事让人想起了历史上徐阶与季子的故事。板桥在徐君墓诗中写过:“死 后相思空寄念,席上摩挲便赠之”【堋,他认为季子在徐君死后挂剑墓门,是一 件无用的事情,不如在其生时便实现了他的愿望。相比而言,板桥赠画于杨典史 后人的事情更加让人感到温暖与欣慰,其中有着浓厚的人情味;而徐君之事更多 地向人展示了信守诺言的优秀品质。这是一则十分动人的故事,饱含着深厚的朋 友之爱。 除了描述创作动机外,他还记录创作情景。“茅屋一问,新篁数竿,雪白纸 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展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 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童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 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何必十二金钗,梨园百辈,须置身于清风静响中耳,i 冽 ( 题画竹) ,这是一则题竹文,详细描绘了作者绘竹时的环境和心境,展现了 创作时的情景。清新绝尘的环境,闲适愉悦的心境,都诱发了扳桥作画的兴致与 灵感,与他笔下青翠可爱的绿竹相映成趣,我们仿佛可以从中看到板桥展笔挥毫 的身影。 二、强调创作深意,突出创作重点 作为最权威的画意诠释者,板桥常在题跋中把自己的创作旨意表露出来并 加以强调,点拨蕴含在画中的审美意蕴。板桥曾作过七幅竹棘丛兰图,并在 题文中强调在兰,竹这些君子题材中央杂以荆棘的深意。下面以题丛兰棘刺图 为例。“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视之, 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己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 将怒之,豕将蝻之,熊、虎、麇、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 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刺也;汉有韩、彭,英,汉之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棘刺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慨。然则蒺藜、铁 菱角、鹿角、棘刺之设,安可少哉? 余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之 十六,棘亦居之十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南北宋之悲耳,以无 棘刺故也”0 6 1 ,郑板桥在文中以苏东坡兰棘相杂、把荆棘比喻为小人以衬托兰 之君子胸襟能容纳小人之意入手,反其意而用之,用思辨的眼光发现了荆棘对兰 的护卫作用。更有深意的是,他由此联想到了“国之爪牙”、“王之虎臣”,指出 国不可无良将虎臣的命题。他在结尾以宋朝痛失幽并十六州的悲叹抒发了自己对 社会现实的沉重忧虑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他通过题画诗文把他的“兰棘相依而存” 的道理表露出来,鉴赏者也更容易真切地理解作画者的精神意旨所在。 郑板桥的题画诗文往往直接表明创作的重点。他对于一幅画中的物象的布 局安排有主有次,心性独到。主景为画幅主体,宾景为陪衬,主景映带宾景,宾 景衬托主景。画与诗文在“凸显主景”这个问题上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融通的 渠道。题画诗文正是循着“景分宾主”的画法立意,还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 选取画面景物进行题咏,体现出凸显性原则。“竹少石多,竹小石大,直是以石 为君,聊复以数片叶点缀之耳。画竹何须千万枝,两三片叶峭撑持。千秋不改嵩 衡岱,不靠青山却靠谁”1 1 7 l ( 题竹石) ,从这则诗文来看,作画者在画中突出 的是石,竹在此只是石的陪衬。读此题跋,鉴赏者就会顺着板桥的思路,把注意 力聚焦于忠直坚贞、千秋不改的岩石,从而深深地思考石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深厚 内蕴,体味画作的新奇意境。如果说竹是君子的象征,那么,由巨石构成的青山 便是他们要寻觅的精神家园,是他们释放内心能量的场所,是心灵疲惫时的栖息 地,是遭受挫折打击仍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原动力。板桥借助题画诗文,帮助读画 人理解自己的构图匠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记录创作心绪,抒写创作感受 郑板桥对自己创作过程中微妙的心理情绪是比较关注的。在 靳秋田索画 中他写道:“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 以舒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 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篇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洒然之趣。其得时得 笔之候乎!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我偏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与此但笑而 听之”【1 8 】,板桥本就是一“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之狂怪之人,但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狂怪之中有坦荡,有真率。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评说郑板桥道:“板桥大令 有三绝:日画、日诗、日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日真气、曰真意、日真趣”b g ! , 概括说板桥作为艺术家最突出的气质就是真。“真”是郑板桥的一大显性标志。 “沉着痛快”不仅仅是其为艺风格,也是其为人风格。板桥的性格特征在此则题 画中尽情展现。在文中,他不做扭捏应酬之态,而是坦率地告诉世人真正的艺术 是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是艺术家生命的投入、人格的修炼、情感的表达,只有 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这则题文可以为那些怀疑 郑板桥作画与商品经济过于密切而消解了艺术的神圣精神的时人或者后人提供 一份证明其画品的有力论据1 2 0 l 。因为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即使介入到艺术商 品化的潮流之中,也不会因为商品价值的引诱而放弃对艺术价值的本体追求。在 题文中,他把自己创作情绪的起伏不加修饰地展示给读者,想骂便骂,灵感来时, 想画便画,没有兴致时就不画,直抒胸臆。我想在世上的“解人”眼中,板桥的 这副极有个性的“贱相”是极其真诚可爱的。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造化之秘与匠心之运沆瀣融合,无分彼此” 2 1 1 , 这是艺术极境的精神所在。但是中国的艺术家仿佛执著于一种“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的艺术创作倾向,而不善于或者是不习惯把为文造艺的心理过程和艺术方 法总结出来,好像一旦表达出来,便会失去那份内蕴和作品营造的意境之美,所 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等功力须艺术鉴赏大方之家才可达到。要普 及艺术欣赏,必须要抛弃那种“鸳鸯绣了从教看,不把金针渡与人” 2 2 1 的传统 心理。板桥在这方面做得坦荡博大。他的题画诗文中一系列的率真独到的造艺心 理独自,不仅为人们创造美提供了经验,也为后人研究艺术家的审美造艺心理过 程提供了实证。而对于艺术审美造艺心理的研究,正是促进美学走向成熟的重要 途径之一。板桥功不可没。 四、总结创作经验,梳理创作规律 把“板桥题画”从他的画迹之中抄录下来,辑成专书,是先辈前贤对后来 的板桥研究者做的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把这些题画诗文分门别类,可以发现他 的这些题画中有不少论画精辟之语,归纳整理,可以当作一部画论来读。他在这 些题画中总结他作画的经验,并从中梳理出艺术的创作规律。这里不能备举,只 好略举其中涉及他的艺术上独到之处的数则,并见出他在题跋上也正如他在画技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上不肯和古人与一般庸手轻意雷同的地方。“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红窗 粉壁中耳”、“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随手写 去,自而成局,其神理俱足也”、“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 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徐文长、高且 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 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 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画 竹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从人不得其法,今年还是去年”、“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 灵苗各自探”、“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入于画;燮又以书之关纽,透 入于画”等等。观其题画诗文,此等对待文艺工作的认真严肃的态度,刻苦勤奋 钻研的精神,取法前人的方式,生活实践的磨炼,把各种艺术精神融会贯通的努 力尝试,都是值得后来人参考和学习的。在他身上,还体现着一种“文人相重” 的可贵精神,打破了传统的“文人相轻”这一不成文的舾规。他与李复堂最为友 善,并题画日:“复堂李鳝老画师也,为蒋南沙高铁岭弟子,花卉、翎羽、虫鱼 皆绝妙,尤工兰竹。然燮画兰竹决不与之同调,复堂喜日:“是能自立门户也” 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在,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也”,这足可以看出他 们在创作上是常常互相研究的。这种在文艺工作中相互探讨、相互借鉴的做法很 值得一些孤立作画或者做学问的文人学习。“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有火花”,思想的交汇会促进新 的思想的形成,艺术的园地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他的题识内透出批评前人和自 道寸心得失甘苦的创作经验,都是长久积累起来的,将和他留下的杰出作品同样 成为艺术理论上一份丰厚的遗产。 第二节主体情志的抒发 一、抒情言志,诗画相彰 板桥是文艺全才,最懂得文艺言情的基本规律。“郑燮是笃于情的文学艺术 家”田】,他是一个情感甚为丰富的人,也是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情感体验的人。 “大凡诗人尤深于情,其情愈浓愈痴,其诗其词愈能动人心魄”1 2 4 l ,故其笔下 留下了许多的为人熟知的抒情言志之作。他既是名画家,又是名诗人。他讲究诗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意,故作画有“诗情”。在大自然中, “草木无情”,可是他却能赋予情感,使 所画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成为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抒情表意的借助。 他处处流露出对徐渭、石涛、八大的推崇,究其深层原因,无外乎是因为他认识 到了他们艺术内涵的抒情性和反抗性“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题屈翁山诗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山 水小幅并白丁墨兰共一卷) ,而这正好和板桥的造艺心理相契合。他的每一幅作 品,几乎都是以画寄情,烙着“个性郑氏”的深深印记。他的画与上面的题诗共 同为表现郑板桥的独特情思服务,以诗托画,以画托诗,可谓是画因诗显、诗因 画名,相得益彰。 比如他的一幅极著名的墨竹图。画面上只有一根横逸斜出的竹枝,上有竹 叶若干片,叶叶朝天,坚硬挺拔,仿佛有着无尽的怒气要喷薄而出。在竹叶上方 的大片空白处作者以独特的六分半书题写道:“一阵狂风忽卷来,竹枝翻回向天 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捌,书法道劲有力,语言通俗却有着 冲天的豪气,极具力度。板桥通过此画与诗,把狂怪激烈的个性展露无遗,画中 含情,诗写画意,诗情画意融合无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 题竹石) ,这首诗题写于板桥所作的多幅竹石图上。画面上的竹石形态各异, 但都具有着面对狂风暴雨不折不挠的瘦硬精神。一个人生活于社会之中,面对着 复杂多变的现实和各种各样利益的引诱,必须具有坚定的立场和顽强的毅力方能 成就一生事业。板桥的画中竹和画上题诗正是他自身志向和精神的写照。诗画交 融,共同言说着创作主体的做人心声:认清方向,立定脚跟,不为利诱,不为难 屈。 在郑板桥题画中,除了表达自身的志向和抱负之外,还有着感伤时事、抨 击陋俗的内容。“屈宋文章草木高,千秋兰谱压风骚。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 头论担挑”( 题画兰) ,这是板桥抒发怀才难遇的一首怀古伤今之作。屈原、宋 玉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尤其是爱国爱民的屈原,在诗歌中经常以兰草自喻, 既留下了许多像离骚之类的伟大诗篇,同时开创了兰草的比兴意义。按照这 种传统的象征手法,兰花的格调理应高于一切。可是不幸的是,在板桥生活的时 代,兰花的命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沦落到了被人们一担一担挑到十字街 头贱卖的地步。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激愤之气,画面上的兰花也因之笼罩着一层怨 1 4 山东师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愤的色彩。清中期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命运于此画此诗中可见一斑。 诗画的融合,当然是以画为主,画借助诗的感动力与想象力,而可以将其 意境加深加远;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作出一幅画,然后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 咏叹出来;再配以与绘画艺术相通相融的书法,题写于画面之上,三者相互映发, 不仅仅是诗与画在形式上的融合,更是艺术上进一步的圆融,是艺术精神的契合 无隙。“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道坚”,郑板桥的兰、竹、石及其他的艺术 品都凝注着作画主体的理想与追求,再通过画上题跋、印章,以加强人们的感受。 作为文人诗画发展中的一环链条,板桥不仅继承着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的传统, 而且在诗与画的外在的融和形式方面,也做出了创新,由外到内,相合相契。 二、评画论艺,文画并茂 画价画作评价是咏画诗文无法回避的内容,自画自题是如此,题他人画更是 如此。但在自己的画作上评论他人者就不是很常见了。板桥就在此列。他经常在 自己的画作上评价其他画家、画作、画法,同时再把自己的心理活动诉诸其后。 这样,观赏者就有幸聆听一代怪才对画界巨匠或无名画师作出的艺术鉴赏和评 价。同时,画作也因此具有了一种史料价值。也就是说,画作题跋,不仅有添花 绿叶之功,还有审定真赝之助,同时还可以为艺林史证之用。 在“扬州八怪”这一群体中,思想最活跃、个性最坦率直接者当属郑板桥。 他的“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1 2 6 l 的“狂怪”性格,在为官生涯、为 艺生涯中处处流露、处处体现。在题画中,他对他所推崇的画界大师一一评价, 说“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说“僧白丁画兰,浑化 无痕迹”,说“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说郑思肖、陈古白二公“仙肌仙骨,藐 姑冰雪”等等。除了评说诸名家画风之外,他也把自己的作画风格略作总结。他 认为自己笔下的竹“清矍雅脱”、自己笔下的石“丑而雄,丑而秀”,整体上就是 “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给后来的研 究者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最原始的资料。虽然这些评论不是长篇大论,甚至有的只 是片言只语,不成体系,但是由于他出色的鉴赏能力,已经是光芒四射了。 郑板桥与“扬州八家”中的其他几位过从甚密,他曾为其他几家题过不少 画作。郑板桥为李方膺题画,说他笔下的竹“可以为箫,可以为笛,必须凿出孔 窍”,接着又发评论“世间万物,与其有孑l 窍,不若没孑l 窍之为妙也”,这番经历 山东师范大学硕:t 学位论文 坎坷之论,颇有寄寓之妙。汪士慎画竹、画梅,板桥为他题诗题文,称赏他“妙 写竹”。高翔善画山水,板桥借题发挥,题道“何日买山如画里,卧风消夏一床 书”,既称赞高翔画艺之精湛,又表达了自己的文人情趣。除了“扬州八家”外, 他还为当时的其他画家题画。如他曾为陈馥墨竹题过诗,和陈馥合作过苔石图, 自称两人是“二妙手”:“郑家画石,陈家点苔,出二妙手,成此峦岩,旁人不解, 何处飞来”,用笔老辣,令人叹服。 他的“无所忌讳”体现在题画上就是他对于他所推崇的大师、他认可的造艺 风格赞就赞得热烈,但诚而不谀;对于陋劣的画匠批也批得刻薄,毫不留情。他 在 题李方膺墨梅卷上写道:“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工俗僧为 之,每见其几段大炭,撑拄吾目,其恶哕欲吐也”,把俗工俗僧等末流画工批得 无是处。我们从他的评论中可以感觉到,这样的画,别说是具有艺术的基本美 感了,简直就是对艺术的糟蹋和玷污。接着他又转而写道:“晴江李四哥独为于 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奇,以孤见实,故其画梅,为天下先”,褒扬李方膺的墨 梅,接着他又表达了自己的观画感受:“得睹此卷,精神睿发,兴致淋漓”,写出 了优秀的艺术作品给欣赏者带来的审美愉悦。他批评地直率、赞扬地热烈,不讳 不饰,酣畅淋漓。 即使是对他的挚友,他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的李复堂,他的评论也 是当扬处扬,当抑处抑,完全站在客观评论者的立场上,实事求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