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离骚》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离骚》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离骚》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离骚》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离骚》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研究 在中国文学史上,“骚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式与“诗体”双峰并峙。前辈学者对 此已研究甚多,然而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骚体”诗的形式特质上,较少深入探讨“骚体” 的内在实质,更鲜有能触及屈原辞作之本质者。在我看来,真正能够揭示屈原辞作的本质特 征的,应该是屈原辞作所特有的“诗内核”屈原辞中原初的创作尺度与母题。这一“诗 内核”与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关系重大,并作为屈原辞的本质特征成为了屈原诸辞作的主 旋律。以下分别从结构形式、思想意蕴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第一章笔者探讨了离骚的形式层特征。离骚在结构形式上具有“二元对立”的 特征,因此,离骚中的对偶旬可分为并列的“二元”与对立的“二元”。这种划分清楚地 揭示了屈辞得以生发、拓展的机制:因为有大量顺承的并列二元存在,屈原辞得以形成长篇 大制;而少量对立二元在篇章中的适当穿插又构成了文法上的波澜起伏。而且这样又适足以 构筑高一级篇章e 葡“兰芫对立”,于是屈原辞之章法得以成形。 一 第二章笔者探讨了离骚的思想意蕴层特征。屈原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强烈的“王 者”情结,这个“王者”情结根源于屈原特殊的家世。屈氏一族发源于王室,但到了战国末 年已经衰落。屈原面对家、国衰落的残酷现实,有中兴楚国与屈氏家族的雄心壮志,然而一 再遭谗受讥。屈原始终坚持着不懈的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一种荒诞中的悲壮精神。 总体而言,离骚一诗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形式与思想意蕴是不可分割的: 它的结构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它的思想意蕴则是有着清楚内在理路的思想。因 此,长诗离骚在本质上鲜明地体现了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诗内核”内容形式 r e s e a r c ho nl i s a o 1 1 1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l i t e m t u r e ,t h e “s a os t y l e ”,a sas p e c i a ll i t e r a t u r em o d e ,s t a n d ss i d e b ys i d ew i t h “p o e ms t y l e ”m a n ys e n i o rs c h o l a r sh a v ed o n em u c hr e s e a r c ho ni t ,w h i c h ,i n s t e a do f 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e s s e n c eo f “s a os t y l e ”p o e m m o s t l yf o c u so nt h ef o r m a lf e a t u r eo f “s a ns t y l e p o e m ,l o o k i n go v e rt h ee s s e n c eo fq - y u a np o e m s a n di nm yo p i n i o n ,w h a t i sa b l et od i s c l o s et h e e s s e n t i a lf e a t u r eo fq u y u a np o e m ss h o u l db ei t sv e r y “p o e mc o r e ”血eo r i g i n a lc r e a t i n g s t a n d a r da n dt h em a i ni d e ao fq u y u a np o e m s t h i s “p o e mc o r e ”h a sag r e a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 q u y u a n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l i s a o a n dh a sb e c o m et h el e a d i n gt o n eo fa l lq u y u a n p o e m s , b e i n gt h ee s s e n t i a lf e a t u r eo fq u y u a np o e ma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t w oa s p e c t so ff o r ma n dc o n t e n t c a na n a l y z et h i s c h a p t e r1 t r e a t sw i t ht h ef o r m a lf e a t u r eo f l i s a o l i s a o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t h ei d e ao f “t h e 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t w of a c t o r s ”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s ot h es e n t e n c e si nl i s a oc a l lb ec l a s s i f i e d : + _ i n t ot h et w os o r t st h a ti n c l u d et h es i m i l a r “t w of a c t o r s a n d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e d “t w of a c t o r s ”b yt h i s w a y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m e c h a n i s mo fq u y u a np o e mc a nb ed i s c l o s e dc l e a r l y :g r e a tn u m b e ro f s i m i l a r “t w of a c t o r s ”m a k eq u y u a np o e md e v e l o pi n t oaa m p l ec o n s t m c t i o n ,i nt h es a m et i m ea f e wo fc o n t r a d i c t e d t w of a c t o r s ”m a k et h ec o n t e x tm u c hm o r ev i v i d a n dt h i sa l s of u r t h e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n e w “t h e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t w of a c t o r s ”i nt h eu p p e rl e v e l si np a r a g r a p h ,s ot h e m e t h o do f p o e m - w r i t i n go f q u y u a np o e mh a sb e e nc r e a t e d c h a p t e r2t r e a t sw i t ht h ef e a t u r ei nc o n t e n to f l i s a o t h e r ei sa ni n t e n s ed e s i r eo f b e c o m i n ga k i n gi nq u v u a n h e a r t ,w h i c ho r i g i n a t ef r o mq u y u a n ss p e c i a lb l o o d t h ef a m i l yt r e eo f q u y u a n s i s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k i n g sf a m i l y , a n db yt h ee n do f p e r i o do fw a r ,q u y u a n sf a m i l yh a sr u n o u to ff l o u r i s h i nt h ef a c eo ft h ea d v e r s i t yo fh i sn a t i o na n dh i sf a m i l y , q u y u a nw a n tt or e b u i l d b o t hh i s n a t i o na n df a m i l y , b u th ei sa l w a y sf i - u s t r a t e d i ns p i t eo ft h a tf a c t ,q u y u a na l w a y sg oi n f o rh i si d e a lw i t h o u ta n yh e s i t a t i o n h ei sc o n s c i o u so ft h ef a c tt h a tw h a th ed o e sc a n tt u r no u ta s u c c e s s ,b u th es t i l ld ow h a th ew a n tt od o ,a n dt h i sa l s oe m b o d yah i g h - p i t c h e ds p i r i t si n a d i l e m m ao f r i d i e u l o u s n e s s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l i s a oi sa no r g a n i ci n t e g r i t y , a n di t sf o r ma n dc o n t e n tc a n n o tb ed i v i d e d : 2 i t sf o r mi sak i n do f “f o r mw i t hs o m em e a n i n g ”,a n di t sc o n t e n ti sa l s oa ni d e aw h a th a sac l e a r l o g i c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oi ne s s e n c e ,l i s a oc l e a r l ye m b o d i e st h ed i a l e c t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b o t ht h e s i m i l a r i t ya n d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f o r m k e yw o r d s :p o e mc o l e ”c o n t e n t f o r m 3 前言屈原辞之内在同一性:“离骚式”的抒情方式 文学史上用“离骚”代指屈原辞乃至楚辞的做法,早在西汉时史家司马迁就已开先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刘向 屈原传略:“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南朝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是以一 世之士,各相慕习。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唐 沈亚之全唐书太平广 记屈原外传:“昔汉武爱骚,令淮南作传。事怀襄间,蒙谗负讥,遂放而耕,吟离 骚,倚耒号泣于天。”另外,论纂方面, 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 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于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楚辞之赋,赋之善者也,故扬子称赋 莫深于离骚。”至于刘勰更常以诗、骚并举,其以离骚代指楚辞之意甚明。 文心雕龙辨骚云:“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固 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赞日:不有屈原, 岂见离骚? ”通变:“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比兴:“楚襄信谗,而三闾忠 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练字:“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物色: “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 唐 元稹乐府古题序:“诗 迄于周,离骚迄于楚。” 以上诸家皆以离骚为屈原辞甚至楚辞的代称,其做法颇值得商榷。但司马迁关 于屈原行迹之记叙则尤耐人寻昧,屈原列传:“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 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笔者按:“三”当为虚数,非实指)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 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之作当是离骚无疑f l 】,但又觉得司马迁 的记载前后矛盾:既然说屈原于怀王朝受疏而作离骚,为何又认为其为被“放流”之时 所作? 而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重申:“屈原放逐,乃著离骚。”这样一来, 关于离骚的作期连司马迁也似乎缠夹不清了,再加上刘向屈原传略亦云:“屈原遂 放于外,乃作离骚。”故离骚究竟是何时所作也就成了谜团。而研究者们或以为这种 【1 】金开诚届原辞研究认为这是司马迁对屈原生平事迹的认识“重点扩散”的结果。而任国瑞在“彭 咸”旧说之批判屈原赋“彭咸”考辨之) 中更言之凿凿:“史记届原列传自怀王使屈原造为宪 令至l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给人们透露了离骚 的写作时间。第一,文中的一篇,显然是指离 骚) 。三致志,是对怀王说的,一致志: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二致志:及荣华之未落 兮,相下女之可贻;三致志: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云云,皆游谈无根,不足为据。金、 任二人观点见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6 月第1 版p 8 p 9 ;任国瑞“彭咸” 旧说之批判屈原赋“彭成”考辨之一扎载云梦学刊2 0 0 1 年第6 期,p s p 9 4 叙述混乱是由错简引起的,或以为由后人窜改史记文句所致,更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对 屈原生平事迹的认识“重点扩散”的结果。而笔者觉得,以上解释皆舍近求远,未能聚焦于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一句上,并予之以重新审视,故难免牵强。笔者想问:这“一篇之 中,三致志焉”之作真的就是离骚吗? 纵观屈原迁谪抒情诗,可以发现每篇都多少有 点“离骚”的特征。因此与其强解此篇为离骚,倒不如认为其为抽思篇( 屈原放流 汉北所作) 更妥当。因为屈原在写完离骚后不久就怀志自疏去了汉北,而其在汉北所作 的第一篇即是抽思。实为抽思而名日“离骚”,由此看来,在司马迁的观念中,屈原 辞是可以用“离骚”二字涵盖的。 如果说司马迁对屈原辞的“离骚”特征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那么,王逸的看法则更为 明确。他楚辞章句的安排上明确把他认定的屈原作品称为“离骚”,而把楚辞章句 中的其他作品称作“楚辞”。于是,笔者想问:王逸是不是认为“离骚”类作品与“楚辞” 类作品并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么在先秦时期,屈原的作品中有没有其独有的 抒情因素存在,比如说在屈原整个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某种原初情结,或者其诗歌的某种“内 核”( 原初的创作尺度与母题) ? 而且这个“内核”正是使屈原辞得以区别与其它楚辞作品 的内在标尺。 无独有偶, 清】四库馆臣也看到了这一现象,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云:“裒 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后人或谓之骚,故刘勰品论楚辞,以辨骚标 目。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蓝举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 实矣。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 r ,历代因之。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 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即异。理不得不分著也。”不 过其解释却不了了之,仅简单以“则非事实矣”一语断然否决,而未详其所以然。但笔者的 回答则是肯定的:在先秦时期,屈原的作品中确有其独特的抒情因素存在。而且笔者在对整 个屈原作品的长期涵泳中还发现,这个在先秦文学中属于屈原辞的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枝衣 被后世文学,垂泽千古诗人的屈子“梦中传彩笔”,和屈原代表作离骚正有着重大联系。 离骚中独特的抒情方式已经固定为中国诗歌传统中稳定的抒情方式,本文这里试图 从两个层面( 语言结构、思想意蕴) 来对离骚一诗的独特之处加以探讨,以期于屈原辞 之真实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章离骚的形式层:独特的对称性 总体看来,离骚在文本的形式层上有一种对称性倾向,无论是语言还是篇章结构都 是如此。而且不仅是离骚,整个屈原辞都有一种不自觉的“对称性”追求。如九歌, 无论是在文本的微观结构( 诗句之间) 中,还是在文本的宏观结构( 各组诗之间) 中,都呈 现出大致的对称性倾向 2 。 第一节离骚形式层之独特的对称性 从文本写作学的角度来看,离骚形式层的对称结构有其独特性。 细嚼屈原辞可知,屈原天才的写作才能在离骚一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可借用 一个当代文学评论的批评术语来描述,即:离骚堪称“个人写作”的典范。而从其文本 。独具个性的对称式构思中也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关于此点,学界已有相关探讨,如杨义在 ( 离骚) 的心灵史诗形态( 之一) 中就已经注意到屈原辞偶句一转“比赋比 赋”的结构形态 3 。不过学者们还尚未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文本分析,这里试图在前修基 础上稍作拓展: 探讨之前先考察= _ 下屈辞中的对偶句及其分类。关于屈原辞中各种对偶句的类别,很多 研究者喜欢从“兮”字在句中、句间的不同位置加以分类,如金开诚屈原辞研究就认为 可以分为三类:九歌型,橘颂型,离骚型。【4 】而郭建勋则提出了更具代表性的分 法:( 1 ) ,离骚、九章型。“兮”字在句间,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2 ) ,九歌型。“兮”字在“句腰”,所谓当句对是 也,如“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f 5 】本文为了揭 示出离骚独具个性的形式机制,特从意义上将全部屈原辞诗句作了重新分类: 首先,从屈原辞中的所有对偶句中看来,这些对旬皆由起句与应句构成,故我们姑且可 称之为“二元”,因而这些对偶句中的“二元”在意义上的组合就有两种划分,一日并列二 元,其体现的是一种顺承的关系,即应句是起句的延伸,或为其补充或为其铺排,或与其有 着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此我们这里称之为顺承的并列二元对偶句,如: 2 】参拙文关于“二湘”抒情主体的重新认识,载贵州文史丛刊2 0 0 4 年第4 期,p 2 5 - - p 2 9 。 3 】详参杨义( 离骚) 的心灵史诗形态( 之一) ,载文学遗产1 9 9 7 年第6 期,p 1 7 p 3 4 。 n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6 月第1 版,p 2 2 。 n 郭建勋楚辞与骈文,载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 0 0 1 年4 月第2 期,p 6 3 p 6 7 。 6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 离骚)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街与芳芷 ( 离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 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离骚) 既干进而勿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 离骚)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滋。 ( 九歌。湘夫人)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九歌国殇)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九章涉江) 望三五以为象兮,指彭成以为仪 ( 九章抽思)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 远游) 而另一种u n l i 对立二元对偶句,其体现的是一种逆承的关系,即应句是起句的转折,或 为前述情节的反向发展,或为前述情形的鲜明对照。因此我们这里称之为逆承的对立二元对 偶旬,如: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 离骚) 簧莱藏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 离骚) 何昔e l 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 离骚)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 一 燕雀鸟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九章涉江) 众躞蹀而目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九章哀郢)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答。( 九章思美人) 欲变节以从俗兮,娩易初而屈志。 ( 九章思美人) 一般说来,这样的对立二元在屈原辞中远比并n - - - - 元少,但正是它们在篇章中的适当穿 插构成了文法上的波澜起伏。这种对立二元往往在前面的铺彩搐文后忽然出现,从而文势为 之逆转,章法上的张力顿现,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而这样又适足以构筑高一级篇章上的“二 元对立”,于是屈原辞章法上的谲怪瑰奇的风格即得以成形。 在以上这种意义单元的划分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屈辞得以生发、拓展的根本机制,及 其保持强大阅读魅力的文本品格。而正是大量顺承的并列二元存在于屈原辞,才使得先秦抒 情作品由短章走向长篇大制。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桔之勿翦, 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他认为追求佳句而不避庸辞,乃是西晋大 赋得以藩兴的契机,其说实际上亦适用于抒情巨构离骚之形成。 7 这种“二元对举”的基础文本构筑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且有内在理路可循。笔者通过对 屈原辞诸篇的句数进行统计后发现:屈原辞是通过最基本的文本单位来组合与聚合,进而形 成更高一级的文本单位,如此上推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文本的。屈原辞“兮, ”和“兮,兮”这样的对举句式大量存在,是屈原辞 最基本的文本细胞,而这种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文本构建法运用于几乎所有的屈原辞。不过 这还只是概而言之,若细致考察屈原辞长篇宏幅之作离骚与天问,则可发现,斯二 诗由于卷帙浩繁、规模宏大,两句的基本单位已经适应不了其抒情的需要,而必须将文本构 建的基础单位扩大,这就是以四句为一单位。笔者统计离骚句数时曾以多个楚辞注 家之说对照,结果发现:离骚篇在王逸楚辞章句中有3 7 4 句( 不包括最后一段中的 “乱日:已矣哉”一句) ,但在业师梅桐生楚辞今译中却只有3 7 2 句( 也不包括“乱日: 己矣哉”一句) ,原来学者们经过考证,认为“指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一句属传 抄过程中窜入之旬 6 。而如果不包括“乱日:已矣哉”一句,按每四句为一个意义单元来划 分的话,整篇离骚正好可划分为9 3 个意义单元。而屈复楚辞新靛亦云:“此二句与 下悔遁有他意重,又通篇皆四句,多此二句,明系衍文。”可各为笔者论点之一证,此其一。 另外,无独有偶,笔者统计天问亦发现,全诗共4 3 6 旬( 按:依据天问“一陈述、一 疑问”的句法搭配,其篇末“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中的“何试上自 予,忠名弥彰? ”当为一句。) 也能被四除尽,当亦为以四句为基本单位者【其实,以四 句为一基本的文本单位,屈原辞有大量的运用,如九章中除了哀郢( 6 6 句) 、抽思 ( 8 6 句) 、思美人( 6 6 旬) 、悲回风( 1 1 0 句) 外,其他五篇惜诵( 8 8 句) 、涉江 ( 6 0 旬) 、怀沙( 7 6 旬) 、惜往日( 7 6 句) 、橘颂( 3 6 句) 皆以四句为一抒情单位, 【8 】而与之相反,由众多短章构成的o l 歌,却只有湘夫人( 4 0 句) 、大司命( 2 8 句) 、 东君( 2 4 句) 三篇是四句为一单位的。其余皆非。这也证明了笔者上述观点。 离骚等诸篇中有着大量顺承的并列对偶句,这为后世的仿骚作者提供了文本复制和 生发的可能;但那种折射着屈原内心世界中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的“二元对立”却往往难以 【6 】游国恩离骚纂义列诸家之说:洪兴祖曰:“一本有此二句,王逸无注;至下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始 释羌义,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九章日:昔君与我诚言兮,日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 有此他志。与此语同。闵齐华曰:“黄昏为期二语,选本原无,况于韵亦不协。王邦采日:“王之不注 此二句者,盖并此二旬而无之也。若此下脱两句,则王当注云疑有阙文矣。且少此二句,于文气未尝不 贯,宜从洪说。”此外还有朱熹、陈本礼、朱王薛、等人的相反意见,不过按其各自影响来说,游国恩、 赵逵夫等今人都从洪兴祖说,当为事实。游国思离骚纂义,中华书局出版,1 9 8 0 年第1 版。 7 业师梅桐生楚辞今译天问之按语云:“天问在语言上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 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亦注意到这一现象,可为笔者统计结果之又一证据。 n 哀郢6 6 句是由于其“乱辞”有6 句、抽思8 6 句是因为“倡辞”有2 2 句、悲回风1 1 0 句是因 为尾声“日”有l o 句,若不考虑这些尾声部分,这三首诗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以四句为一抒情单位。 8 被拟“骚”者所学得。这涉及到对屈原辞的文本张力的探讨。 既有由于句子间的二元对立而产生的基础文本张力,又有篇章结构上的文本张力。离 骚中大量逆承的对立二元之存在促成了文本机制中的对立,而对立又构成矛盾冲突,既而 产生文本中的内在张力,故能紧紧攫住读者的心。拟举离骚中精彩片断“叩帝阎”、“三 度求女”加以印证: 离骚主人公就重华陈辞后,开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跪敷 衽以陈辞兮”到“聊逍遥以相羊”,四个四句抒情单位层层递进,叙事节奏平缓,主要由顺 接的“二元对举”句构成。首先是对自己的出行仪仗进行浓笔重彩的铺排:“驷玉虬以乘鹜 兮溘埃风余上征。”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很高的阅读预期。“吾令羲和珥节兮”、“吾令风鸟 飞腾兮”,几用“吾令”,足见其威严尊贵,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而“聊 逍遥以相羊”一句更可见主人公之从容闲适。不过这一切只是为后文出现的强烈对比蓄积文 势。接下来8 句开始出现“对立”,“雷师告余以未具”,初现小小波折,“纷总总其离合兮, 斑陆离其上下。”更暗藏了某种不确切性,而当主人公三度“吾令”之时,巨大的反差出现 了:( 帝阍) “倚阊阖而望我”! 王逸楚辞章句日:“言己求贤不得,疾谗恶佞,将上诉天 帝,使阗人开关,又倚天门望而距我,使我不得入也。”朱熹楚辞集注亦云:“令帝阗开 门,将入见帝,更陈己志。而闾不肯开,反倚其门而拒我,使不得入,莶求大君而不遇之比 也。”求之不遇,神游至此转入沮丧的低谷。 再看“三度求女”。这一片断篇章上的变化更为繁复,结构更显张力。 初度求女,信心十足:“吾令丰隆乘云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然立即被挫锋芒:“纷 总总”的阴影再度出现,“忽伟缱其难迁”反差强烈。既而求其次:“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 娥之佚女”,这回阻挠更甚,先有鸩鸟作梗,然后连主人公自己也“犹豫而狐疑”了,事情 至此似乎结局令人沮丧,然转机又现:“凤凰既受诒兮”,有庄重祥和之鸟为之媒妁,美事可 成! 但又“高辛先我”,文势再转,主人公又只能“聊浮游以逍遥”了( 此句上文亦有) 。这 是对上文之强烈失望的缓冲。接下来又求其次,然已是强弩之末:趁“少康之未家”而求“有 虞之二姚”。但这次既没有“吾令”式的颐指气使,也没有“来违弃而改求”的自信了,却 陷入了一种“理弱而媒拙,恐导言之不固”的惶惶不安与极度自卑中。 而除了在离骚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外,以上分析同样可以适用于屈原辞的其他篇章。 现举九章中思美人一篇加以内证: 思美人兮,肇涕而泞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申 旦以舒中情兮,志沈箢而莫迭。愿寄言于浮云兮,遏丰隆而不将。因归乌而致词兮,羌迅高 9 而难当。高辛之灵盛兮,遭玄乌而致诒欲变节以从俗兮,婉易初而屈志指蟠冢之西 隈兮,与缥黄以为期。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苏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肇 大薄之芳苣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蔚薄与杂菜兮,备以 为交佩 从由开篇“思美人兮”欲“申旦以舒中情兮”,但接下来却是“志沉菀而莫答”。发抒感 情的冲动与“志沉菀而莫答”的现实间构成尖锐冲突,从而形成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则蕴积 了强大的创作势能,进而形成了屈原文本的内在张力。这也是让我们阅读时能够体会到其创 作时的强烈激情的重要文本原因。接下来“欲变节以从俗兮,婉易初而屈志”一句又加深这 一矛盾。然而屈原的巧妙之处则是,在这一剑拔弩张的文本张力下来一个缓冲,“吾将荡志 而偷乐兮,遵江夏以娱忧”。从文本内容上看,遵江夏之“游”正是对前述“志欲申而辞莫 达”造成的文本张力的缓冲,在叙事功能上起着调节节奏的作用。再看“惜吾不及古人兮, 吾谁与玩此芳草? ”。笔者以为,屈辞中的“玩”这一词在缓冲文本张力方面也作用重大。 前人以为屈原玩芳草、佩缤纷之举只为衬托其志之高洁,然从文本叙事功能上考,视之为对 文本张力的缓冲似更妥帖。综上所述,此篇很好地体现了屈原运思作辞的高超技艺。 从文本生发的角度看,这样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由此可以看出:屈原创作离骚这 篇规模浩大,想象恢弘的旷古之作并非仅用神秘的天才论就能阐述得清的。虽然屈原创作看 起来起结无端,颇多出人意表之思。但若精研文本,则不难发现:屈原刨作还是完全合乎作 家创作之规律的。当屈原的才情与创作经验不断臻于成熟,其个人文本也将随着刨作主体的 探索而成型、沉淀,并最终稳定下来。这种独特的二元对立的文本细胞大量存在,能于繁复 之中愈见出拳拳之心,不至于让人产生重复罗嗦之感。这已经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技巧 的经营,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9 。屈原独特的内心世界是无法模拟的,它有自身产生 的特定历史条件。故后世拟“骚”体就往往仅能得其“形”而无法得其“神”,个中因由亦 缘于此。 第二节离骚形式层对称结构之文化渊源 离骚形式上独特的对称性有其特殊的文化渊源,它既与汉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息息相 关,又受到了先秦文学作品的深深浸润;既取法乎诗经之懿范,又得益于屈子之慧心。 以下拟从四个方面分述之: n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创始人贝尔在其代表著作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本 文则袭其基本概念而稍作改动,即:文学作品的形式因为与作家独特的精神、气质水乳交融而不仅仅只 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因素,而成为一个有机、鲜活的整体。 1 0 一,离骚的对称式语言之思想史根源:汉民族独特的宇宙观。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讲到:“对偶这种重要的艺术手段被普遍采用,不仅为汉语 的特点所决定,它还是汉民族宇宙观的符号化呈现”。 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 赵简子问于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 ”对曰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 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不过严格说来,先秦时期还未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偶,即使在句式上的对称式追求最 初也并不自觉,但己大量充斥于先秦各类典籍,如周易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 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刘勰文心雕龙称:“龙虎类 感,则字字相骊。”即指出了其字字相对的特点。又,周易- 系辞有:“日往则月来,月 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亦称:“日月往来,则编次悬合。”又看到了其隔行对合的特点。而张舜徽 亦讲到:“阮元犟经室三集有文言说,力主俪词韵语,始得称文。乃谓:为文章者 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 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又于所撰书梁昭明太子文选 序后及与友人论古文书诸篇中,反复申言必沉思翰藻而后可谓之文,而经史诸子之言 不与焉。其后刘师培复撰广阮氏文言说以羽翼之,是直视华彩之文为文章正体矣。” “ 二,离骚形式层之对称性在文学上的三大根源 ( 一) 、中原文学之影响:总体看来,先秦诸经典中有大量对偶形式的句子存在,张舜 徽提到:“文之奇偶相生,单复并施,盖不期然而然者也。非特诗、书、易、礼 如此,即诸子百家,亦莫不然。即以论语、孟子言之,如论语云:君子周而不 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 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皆偶句也。孟子云:未有仁而遗其亲 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乐。仕者皆欧立 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以大事小 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侵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皆偶句。”i n 无论是韵文还是散文,这些对偶形式的句子正是屈原离骚形式整饬的重要借鉴对象。 ”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出版,2 0 0 0 年1 1 月第1 版,p 9 1 。 “ 周国林编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第一版,p 1 6 9 ”】同上,p 1 7 1 ( 二) 、楚地土著歌谣( 南音) 。 楚地土著歌谣主要是所谓“南音”。吕氏春秋音初云: 禹行功,见涂o a 立- c ,禹未之遏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于涂山之阳,女乃 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而关于“二南”名称之含义,毛序说:“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 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 系之召公。”郑玄注:“自,从也。从北而南,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陆德明音义 日:“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岐山之阳,于汉属扶风美阳县;南者,言周 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孔颖达亦云:“言南者,言 此文王之化自j b 土而行于南方。”【” 从“二南”的内容上看,二者多涉r r l g - - 带k 物,定为 早期楚歌似并无不妥 “】。除了诗之“二南”,“南音”主要为先秦古逸谣歌。如 吴越 春秋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夫。”尚书载帝舜歌:“敕天之命,惟时无 几。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 百工熙哉! ”其载皋陶赓歌云:“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 康哉! 元首丛脞哉! 尚书大传载卿云歌:“卿云烂兮,虬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 兮。”而较为可信的典型楚歌则有论语微子所载接舆歌:“风兮风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己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其亦见于庄子人间世,篇幅 有所增加,文字稍有出入。又,孟子离娄上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 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歌后见于楚辞渔父。此外,还有说苑中的越 人歌子文歌;史记中的优孟歌;吴越春秋中的河上歌渔父歌申包胥 歌等等。只是这些书除论语和庄子外,其余皆汉代人所作,颇有人对其可靠性表 示怀疑。 细考“南音”可以发现:先秦古逸谣歌中除了吕氏春秋所载望山女歌、尚书帝 舜歌等少数为奇句篇外,其余大部分为偶句终篇。至于诗经之“二南”,其中绝大多 数诗篇亦都是偶旬。而这些都是屈子离骚对称句式之懿范。 ( 三) 、楚地固有的贵族诗歌传统之影响 ”】详参谭德兴试论先秦时期的“南音”北传) ,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4 年第2 期,p 7 7 一p 8 2 1 4 】虽然汤漳平从两周金文看楚文学之渊源) 指出:“这些诗固然有很多写的是江汉汝坟之间发生的事情, 如汉广汝坟) 江有汜等,从诗篇之名也可知所写的地方。然而,在西周至东周早期的几百年问, 周南和召南包括了整个南中国,当时由周朝分封的小国林立,数以百计,而楚国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国。 楚始封时,“号为子男五十里”,虽经过历代的艰苦奋斗,然而历西周之世,直到春秋早期还是“土不过同”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杜预注:“方百里为一同”。) 当时在这块地方的大国有申、吕、陈、蔡、随、邓、 江、黄等,除号称“江汉诸姬”的各国外,还有蛮、东夷等所建立的各种小国。因此我们很难确认这二十 五篇诗中哪篇是楚诗。况且“二南”曾经过周朝乐官的编订和孔子的校正,在雅化的过程中,也难免失去 部分地方特色。”但“二南”之于楚辞,其承继影响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1 2 不应忽视的是:促成离骚形式上的对称性倾向的诸多因素中 “ ,楚地固有的贵族诗 歌传统对于离骚之创作,更有着直接的影响。汤漳平从两周金文看楚文学之渊源指 出:“战国文学之所以在楚国兴起,与楚王族热心于文学创作是有直接关系的。从出土金文 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种气氛了。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却像接力捧一样 将诗歌创作承继过来。王子午的父子写的是四言诗,屈原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四言诗,直到战 国末期楚幽王的铜器铭文也是四言,这显然是楚王族、贵族之间通用的诗体。向华夏认同 是楚王族的长期奉行的政策。令尹子囊在楚共王去世之后,为其谋谥时说:赫赫楚国,而 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是诗化的语言,也道出楚人的文化倾向,它 不是与华夏离心,而是有强烈的向心力。”汤文中引用了不少两周楚国青铜铭文中的楚诗作 品,斯转引如下: 一、王孙遮者钟铭,钟铭为: 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孙遗者择其吉金自作镑讳。中翰且器元鸣j 礁,用享以孝,于我 皇祖文考,用祈眉寿。余吏恭鸷超,畏忌鬻萧哲圣武,肃于德政,怒于成仪,诲猷j 淑 阑目猕,用宴以喜,用乐嘉宾父兄,及我朋友余恁台。,延永余德靠# 篡芪人,余敷旬 于国趋超度咚万年无期,尊万孙子,永保鼓之。 一、王孙话钟铭,其砰日: 一f 隹正月初吉丁亥,王孙诰择其吉佥,自十p g 事i 砉中。中翰孥元鸣j 蔼有严穆耘,敬事 楚王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怒于威仪,曼恭舒迟。畏毫4 褰肃哲臧武,闻于四国,恭 厥盟誓,永受其福,武于戎功,诲猷j 瓤阑阑锑对,用宴以喜,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 我父兄、诸士、壶 j 匕毡起万年无期,永保鼓之。 三、王子午喀晶铭文,其辞如下: 隹正月初吉;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律爨彝甓魂,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祈眉寿。隹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作斛赁鼎,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祈眉寿。 恭舒迟,畏总l 镤敬厥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怒于威仪,阑阑兽兽 令尹子庚,医姬之所亟,万年无期,子孙是制 四、下寺m 1 1 钿钟钟铭,其辞如下: 隹王正月初吉庚申,口口口口,自作永命,其眉寿无疆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 子,江汉之阴阳百岁之外,以之大行 【”】据今人周殿富选注楚辞源所录,影响楚辞体成型的诸多因素中包括有:一、先秦古逸谣歌: 二、风雅篇什;兰、诸子韵文小赋;四、国语国策说辞:五、吴越楚歌赋辞:六、南方民族招魂歌;七、 古逸乐府琴操;八、远古神话传说。周于楚辞成因,考之甚详,但笔者以为其作尚有遗珠之恨,因 为他未把楚国贵族诗歌传统录入。周殿富楚辞源流选集( 二) 楚辞源,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1 版 五蔼黜铭,其铭文云: 要i 蛤其吉金,铸箕诵世,其音赢少则汤,和平均煌,蟊色若华,比诸嚣圣,至诸长龠, 会平仓仓,歌乐以喜,凡及君子父兄,永保鼓之,眉寿无疆余吕王之孙,楚成王之盟仆, 男子之艺,余不忒在天之下,余臣儿难得 六、楚姗铭,其辞为: 楚王锶,。战获兵铜,正月吉日,g 铸莲鼎,以共岁尝 七、铘陵君鉴铭,鉴铭为: 黜陵君王子申,攸兹造金鉴,攸莅岁尝,以祀皇祖,以会父兄。永用之,官攸无疆。 还有一些出土的楚青铜器,铭文不完整,但显然可见也是用诗的形式铸写的,如楚王领 钟其铭文只有一个开头语:“隹正月初吉丁亥,楚王领自作铃钟,其聿其言,”但己 明显可看出下文应是韵文。 上述七则铭文,除开头两三句类似诗序,写作器的时间、制作者、器物名称外,其余的 部分,大抵用四言韵文写成,颇类诗经中的雅颂之诗,而且写得还颇有韵味。为什么这 个时候的楚青铜器上出现了这么多以诗歌形式写成的铭文? 郭沫若曾经在周代彝铭进化 观中指出:“东周而后,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如钟霹禹乏铭多韵语j 殴窥整之款式镂刻 于器表,其字体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总体看来,这些楚诗作品正是连接“诗”、“骚” 源流的重要枢纽。 汤漳平在其文中选译了这些铭文中的三首,斯亦转引其中两首如下: 1 王子午鼎铭文 正月吉日丁亥,王子午选用美金,制拓鹭募霭瀛,以祀先祖先父,表我孝。,祈求长寿。 谦恭礼让,小心谨慎敬为盟祀,永受其福我无所畏惧,无有失误。施行德政,保持 威仅和平公正,临事不苟。令君子庚,万民所敬。子孙万代,以此为则 据左传记载,子庚在楚共王时曾任司马,指挥过庸浦之战,大败吴师,俘虏了公子 党( 左传襄公十三年: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养叔日:“吴乘我丧,谓 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子为三覆以待我,我请诱之。”子庚从之,战于庸浦,大败吴 师,获公子党) ,为楚国立下大功。次年,楚令尹子囊伐吴归来而卒,临终时遗言告诉子庚: “必城郢! ”后来子庚继任令尹,率申息之师驻守北疆,一向以稳健谨慎著称。这首铭辞, 前半部是说明制作此鼎的目的用途,后大半部分其实是一首颂诗,歌颂令尹子庚的功绩,所 描写的令尹子庚形象,与史料记载是相符的。 2 王孙诰甬钟铭文 1 4 正月吉目丁亥,王孙诰选用美金,制作岔时。 钟声高势悠远宏亮庄严肃穆,敬事楚王。我无所畏惧,无有失误。施行德政,保持 威严。谦恭礼让,小心翼翼肃哲刚健,名扬四方。敬为盟祀,永受其福。武功赫赫,谋略 谨当阑阑和钟,美音悠扬以为喜庆,以作宴飨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我父兄,并有 众士熙熙,万年无期,永保鼓乏。 王孙诰甬钟钟铭和传世的王孙遗者钟钟铭文字大同小异,而且其中部分句子还和王子午 鼎铭文相同。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模仿,它要表达的是父业子承,“无改父之道”的做法。 王子午鼎铭中,在刻下自己的举止行为之后,明确刻了“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