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丈 山东沿每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夏域经济发 展呈现出有重点的推进态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由各类特色经济区带 动发展的经济增k 格局。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固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的 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中国沿海港口地区的发展越来越来引起世人的瞩目。 地处中国沿簿中部的山东省,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 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正在逐步成长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为了研究山东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措施,本文提出了构建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思路,并从 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和经济地理发生学的角度对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及发展进行了一些初步 探讨。结构安排如下: 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港e l 经济区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 演变;并对中外沿海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和特征进行了总结,找出了一般规律,运用到港口经济体 系的研究之中。 其次,文章从港口经济区的空间结构、经济区之间的互动发展、港口吞吐量和g d p 的关系等 方面分析了港口经济区的发展态势。构建了沿海港口经济系统一般理论提出了沿海港口经济区 的概念、特征、结构及演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山东港口经济区的发展做了详细的分析。 再次,对山东沿海港口经济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山 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发展做了s w o t 分析,并针对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了有挑战性的战 略目标。 最后,文章针对所选取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些实施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对该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思路,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用,以使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更快更好的发展。 4 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峁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a bs t r a c t nt h el9 8 0 s ,t h ee c o n o m yo ft h ew o r l di sh e a d i n gf o r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a l li no n e i nc h i n a ,t h e e c o n o m ys t r u c t u r ei sl i k et h a t :o ut h eb a s eo f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e a s tm i d d l ea n dw e s t ,t h e f o r m i n gv a r i o u se c o n o m yz o n ed r i v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t h e r ei n t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t r i a n g l ea r e a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t h et r i a n g l ea r e ao fp e a r lr i v e ra n dt h ea r e ao f1 3 e i j i n g - t i a n j i n t a n g s h a n i sb e c o m i n gt h ee c o n o m yr i s i n gp o i n tf o rc h i n a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o r ta r e ao fc h i n ai sa t t a c h i n g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w h i c hl o c a t e di n t h em i d d l e o fc h i n aa l o n gt i r e s e a ,h a sg o t t e n aj u m p 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t h ee c o n o m yr e c e n t l y , b i gr i s i n gf o re c o n o m yg r o s sa n dd e v e l o pl e v e l s h a n d o n gi s b e c o m i n gs l o w l yo n ei m p o r t a n te c o n o m yp o i n ti nc h i n a f o rs t u d y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m e a s u r e sf o rs h a n d o n g e c o n o m y , t h i sp a p e rb r i n gf o r w a r dak i n do f t h i n k i n ga b o u ts h a n d o n gc o a s t a lp o r te c o n o m i cz o n e ,a n dm a k es m t l ep r i m a r yd i s c u s sf o r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s h a n d o n gp o r ta r e af r o mt h ea s p e c to f s p a c es t r u c t u r ed e v e l o p i n ga n d g e o g r a p h ye c o n o m y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t h ep a p e ri sa st h ef o l l o w i n g s f i r s t l y , w ee x p a t i a t e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 , s o m et h e o r yr e l a t e dw i t hp o r t e c o n o m ya r e a ,a n dt h ec h a n g i n go fe c o n o m yp o l i c y , a n ds u mu p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c h i n aa n df o r e i g nc o u n t r i e s ,g e e i n gt h en o r m a lr u l ea n dp u ti n t ot h es t u d y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o fc o a s t a le c o n o m i cz o n ef r o mi t ss p a c e s t r u c t u r e ,m u t u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a s t a le c o n o m i cz o n ea n dt h et i e sb e t w e e np o r t t h r o u g h p u ta n dg r o w t ho fi t sg d rt h r o u g ht h i sw o r k s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t r u c tg e n e r a lt h e o r yo fc o a s t a l 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c o n c e p t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e v o l v e m e n tm e c h a n i s mo f c o a s t a le c o n o m i cz o n eo nt h eb a s eo fa b o v e ,t h ep a p e rm a k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f o rc o a s t a le c o n o m i c t h i r d l y ,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e x t e r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i n t e r n a l c o n d i t i o n sf o rc o a s t a lp o r t e c o n o m yi ns h a n d o n g w eu s es w o tt oa n a l y z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r te c o n o m i cz o n ei n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m e a n t i m ew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s t r a t e g yo nh o wt od e v e l o pt h ep o r te c o n o m i ca r e a f i n a l l y , w e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m e a s u r e so f fh o wt oc a r r yo u tt h eg o a l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 i n go ft h i sp a p e r , w eh o p ew ec a ng i v es o m eu s e f u ls t r a t e g i e sa n dm e a s u r e so n 中国科技太学硕士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h o wt od e v e o pt h ep o r te c o n o m i ca r e o si nc h i n aa n dw ea l s oh o p et h es t r a t e g i e sc a nh e l pd e v e l o p i n g t h ep o r te c o n o m i ca r e a sf a s t e r 6 山东沿海港1 3 经济叵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引言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顺应这个趋势, 世界各国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步伐,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趋势日益彰显,区域竞争力 的整体提升已越米越来成为国家战略的要组成部分。 面向新的世纪面对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中国政府更加注意区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 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力度, “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老少边穷加快”已经成 为中国的“分区推进塑造中国经济格局”的战略决策。 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山东省,近几年,发展速度一_ 直居中国沿海省份之首,g d p 等经济总量 持续保持前二名的水平。特别是沿海港口地区不仅成为山东经济的发展重心,而且也成为中国沿 海地区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正在逐步成长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 重要一极。 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更好的承接南北沿海地区的发展态势,2 0 0 3 年,山东省提出“建 设山尔、 岛城市群”和“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山东沿海 地区区域一体化建设进行了j 泛研究论证,并正在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讨论。 但是,席当看到,目前初步形成的全国七大经济区,除山东经济区外,其它都是在国家政策 扶持r 而形成的发展区域。因此,本人对山东沿海经济区域的发展给与了极大关注,一方面想探 究这个靠自我发展而形成经济区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力求从不同于已有的研究角度,即从区域 空间结构发展和经济地理发生学的角度对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及发展进行些初步探讨, 期望能对该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些有益的补充思路,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使山东沿海港口 经济区更快更好的发展。 中国科技走掌硕士论文 山东沿海港口经j 齐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章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国际经济发展态势 进入2 1 世纪,世界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发达国家经济稳步向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 国家增势强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一体化趋势加快,国家和地区之间影响不断加剧,区域经济 蓬勃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周期。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 的国际分。日益深化,导致全球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传统的封闭型经济系统失去存在的基础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 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体制, 包括生产、金融、贸易、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全球化,其中,其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跨国岔司生产 全球化。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已有5 万多家,其设在外地的分支机构和附属企业有5 0 多万个。这 些跨国公司以世界为j :厂,以一个国为车间,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本、现代化的管理 和庞大的全球性生产和营销网络;他们控制了全世界1 3 的生产,9 0 的国际直接投资,2 3 的国 际贸易,以及9 0 以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他们通过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 通过投资形成生产和销售全球化的结合,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趋势。根据2 0 0 5 年世界投 资报告2 0 0 4 年国际直接投资为6 4 8 0 亿美元,并有4 0 的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 调整和产业转移。从2 0 世纪5 0 年代起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向亚洲转移,并由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到1 9 8 0 年,尔五国和地区( 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 的制造业的比重占g d p 的比重就达3 1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 个百分点。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世界制造业开始转向中国。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i 渗透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方向。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加快。2 0 世纪5 0 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初兴起是主要局限在欧洲。2 0 世 纪6 0 7 0 年代,地区一体化得到了较大发展,分别在非洲、拉丁+ 美洲年”亚洲的发展中国家( 地区) 8 中国科技走学硕士论文 山东沿j 每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完 涌现了一批经济一体化组织。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 0 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发展达到鼎盛时= | j ,不仅形成了分别以西欧、北美、东南弧这三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为核心的 三个区域经济圈,而且儿乎所有的国家( 地区) 都不同程度的转入到地区一体化的浪潮中。目前 世界上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区域性经贸集团和组织已有l 0 0 多个,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 度的参与其中。近几年,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与东北亚、中国与a p e c 、 中国与东盟、中国与独联体,中国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许多经济合作组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方面促使已经存在的欧 盟、j 匕美自由贸易区等世界上最具实力、最活跃的经济区不断发展并随着经济扩张不断拓展其范 围;另一方面,也促使了许多新的区域性组织正在孕育或形成雏形。太经台组织、东盟1 0 + 1 ( 东 盟加中国) 、非共体等不同程度的经合组织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 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并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一、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2 0 多年米,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 ,并继续保待高速发展的态势。2 0 0 4 年, 中国g d p 达1 3 6 5 1 5 亿元,比上年增睦9 5 ,比2 0 0 3 年提高了0 2 个茸分点,为1 9 9 7 年以来发展 速度最快的一年。宏观经济呈现出增长快、活力强、效益好的良好发展势头。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明显加- 决。中国凭借巨 大的市场潜力和低成本劳动力,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据聪合国贸发组织( ( 2 0 0 3 年世 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世界最大的5 0 0 家跨国公司中有4 0 0 多家在我国投资了2 0 0 0 多个项目。 2 0 0 3 年我国利用外资直接投资5 3 5 亿美元,其中6 9 投向制造业。至2 0 0 4 年底,我国共批准外商 投资企业4 3 6 6 4 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 0 6 亿美元,同比增长1 3 3 其中制造业达4 3 0 2 亿美 元,占全部的7 l 。中国己连续1 0 多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 已经成为投资的重点,中国止成趺为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国内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总体表现。目前,国内以七大经济区 带动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9 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咒 ( ) 珠二角经济医:一般意义的珠三角主要包括j 1 州、深圳、珠海、佛山、江、尔莞、 中山、肇庆、惠、i 1 9 个城市。泛珠三角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9 省区和香港、澳特刹行政区。 2 0 0 4 年区域g d p 达1 3 5 7 2 2 4 亿元,人均指标全国第一位。己成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 一) i 王= 二角经济区: 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 泰州和浙江省的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1 5 个城市。2 0 0 4 年长三角经济区g d p 达2 8 7 7 5 4 2 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 三) 京洋冀经济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 张家口、承德、沧州1 0 个城市。2 0 0 4 年该区g d p 达1 4 1 1 8 5 1 亿元,人居指标居第三位。 ( 四) 成渝经济医:主要包括重庆和四川省3 5 个城市组成。2 0 0 3 年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区 概念,2 0 0 4 年列入国家发展规划。2 0 0 4 年g d p 达9 2 2 13 9 4 l 元,占西部1 2 省总值的3 3 4 9 。 ( 五) 东北经济区:主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东三省。“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 基地的战略。2 0 0 4 年区域g d p 达1 5 1 3 3 9 亿元,居京津冀经济区之后。 ( 六) 西成经济区:主要包括西安、成阳l l 区1 4 县i 市组成。是随着西部大开发而逐渐成长起 来的以西安为中心的、正在初步发展的经济区。 ( 七) 山东p 岛经济区:主要包括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淄博、潍坊、尔营、日照8 个城 市。2 0 0 4 年区域g d p 达i o t 8 7 5 6 4 z , 元。 国内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 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山东经济区地处民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区之间,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靠江浙沪,北 邻京津辽,西与山西等能源基地和大西北相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整体发展情况 依托优越区位优势乖l 良好的发展环境,山东经济区已成为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比较 快的省份之一。2 0 0 4 年,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 达1 5 4 9 0 7 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 1 53 。 其中r 业增加值7 7 9 9 3 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2 11 ;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达4 4 8 3 4 5 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氏1 3 9 ;实际利用外资1 5 1 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2 2 7 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8 2 8 4 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同比增长2 8 9 。整个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 中国科技走掌硕士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的势头。 表1 3 i 2 0 0 4 年山东省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及在全国的位次 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全国的位次 生产总值 亿元1 5 4 9 0 72 规模以上l 业增加值 亿元6 4 9 8 3 l2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亿元 2 2 9 2 1l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 4 8 3 4 52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亿美元 1 5 l3 地方财政收八 亿元8 2 8 4 04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亿元 1 1 7 8 2 8 36 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兀9 4 3 7 8 08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3 0 3 31 原煤产量万吨 1 4 6 4 6 2 43 原油产量 万吨2 6 7 4 3 02 彩电产量 万台7 6 41 42 发电量亿千瓦时 1 6 9 3 6 82 电冰箱产量万台 6 1 76 72 布产量 亿米6 6 2 0l 机制纸万吨 6 6 3 9 7l 纯碱万吨2 3 3 0 l1 ( 资料来源: 2 0 0 5 年山东年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山东省经济实力较强,优势产业较多,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 二、沿海地区发展态势 山东沿海地区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6 市,面向黄海区位条件、 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产业体系等基础条件得天独厚,聚集了全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 区内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是带动山东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 为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步伐,山东省提出了将山东沿海6 市和胶济产业带的济南、淄博 2 市,实施共同发展战略,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即:按照建立“开放、融合、发达” 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五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匡的构违和发展战略研冗 的特色区域的要求,依托大! 港口和陆路交通枢纽,积极打造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现代化都市群 羽i 面向日韩的国际化制造业基地两大品牌,努力形成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 心竞争能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目前,半岛城市群建设已经启动,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 0 0 4 年,二 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 4 1 ,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 4 8 :实 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 29 亿美元,占全省的8 42 ;半岛沿海地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作 用不断加强,己成为全省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 表1 3 12 0 0 4 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指标及在全省、全国所占比重 指标单位数量占全省的比重占全国的比重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1 0 3 万6 60 01 1 人口万人3 9 4 1 4 36 0 “30 3 g d p 亿元 1 0 1 8 7 5 66 4 1 74 6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 2 8 2 5 76 7 o 7 5 0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8 2 98 4 2 13 6 8 ( 资料来源:2 0 0 5 年山东年鉴、 2 0 0 5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 第四节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来,山东经济发展较快,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特别是山东沿海港口地区的 经济发展迅猛,无论是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有与长三角、珠三角并驾齐驱的 发展趋势,有可能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个战略支撑点。因此,如何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经 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保持和推动山东沿海港口地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使其真正成长为带动我国 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增艮极,并进而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应用到国内其他止在发展中的区 域,对丁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2 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山不沿海巷口经弃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一、区域经济理论 第二章港口经济区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国内外经济理论 ( 一) 区位理论 1 8 2 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 t u n e n ) 首先提出r 农业区位论。2 0 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 w e b e r ,1 9 0 9 ) 提出了著名的工业区位论。而克力斯特勒( c h r is t a i l e r ,i 9 3 3 ) 则研究创立了中 心地理i 仑。还有霍特林( h o t e l l i n g ,1 9 2 9 ) 的空间竞争和章争性差异理论。在西方的文献中,一 般将其奉为四犬经典区位论。 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 论为基础来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区位决策问题,因而又n q 古典区位论。随着网络和扩散理论、系 统论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区位论获得迅速发展,促使了地域空间结构理论、现代区位论 的逐渐形成。 ( 二)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瓦域经济增睦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核心。主要简述如f : l 、区域均衡增k 和非均衡增长理论。经济学家索罗( s o l o w ) 和斯旺( s w a n ) 在生产要素自由 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增眭,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 小区域经济增民在地域空间上趋同,呈收敛之势。不平衡增长是短暂的,平衡增长是长期的。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5 6 ) 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的假设下,提出区域收入水平随 着经济的增眭,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空间均衡论,即市 场价格即指能够使区域间的收入均等化。 非均衡发展理论阻赫希曼和缪尔达尔为代表,通过一些部门的投资或高量比另一些部门增长 得更快,形成后向投资诱导,咀激发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这将形成由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 长的不平衡增长。缪尔达尔( m y r d a l ,1 9 5 7 ) 利用循环累积模型来阐释这一非均衡的发展过程,提出 了“循环积累冈果理论”。赫希曼( t t i r s c b m a n 1 9 5 8 ) 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威廉姆斯 (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9 5 ) 提出了著名的倒“u ”型发展曲线。他认为经过收入差距的扩大,市场机制 的作用最终会消除区域间的收入不区域均衡增长论。弗里德曼则提出了“空间极化发展理论”,对 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赫希曼的“核心一一边缘理论”进行补充。这些理论被统称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中国学者对均衡莉非均衡发展理论进行了引进和研究。近些年来,结台国情与区域开发实际, 也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如“t ”型战略和区域开发的三沿战略( 沿海、沿边、沿线) 。这些 都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生产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最优配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增长极理论。增眭极理论的概念和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朗索瓦佩鲁于5 0 年代初提 出。佩鲁的增民极理论主要用以论述推进型产业或关键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佩鲁也把 增长极概念应用于空间研究,提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 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后 来缪尔达尔( m y r d a l ,1 9 5 7 ) 等又引入了均衡思想,分别提出了回流效应( b a c k w a s he f f e c t ) 和扩 散效应( s p r e a de f f e c t ) 、极化效应( p o l a r i z a t i o ne f f e c t ) 和滴流效应( t r i c k l ed o w ne f f e c t ) 。 罗德文( r o d w i n ,1 9 6 4 ) 认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工业的增长可以通过逐步向落后地区扩散来进 行,即对少数儿个具有经济发展潜在能力的小区域选择一些点,布局服务设施,进而进行生产投资, 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进行,增长可从大城市区域向不发达区域逐步过渡。 我国学术界结合国内的区域发展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点轴理论,即“点1 _ 轴渐进式扩散模 式”。提出了我国国土开发与建设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 口和产业带。随着轴线和点的延伸,整个区域将布满发展轴和点,进而导致区域由不均衡向相对 均衡发展。 3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指诸多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扎堆”现象。马歇 尔( m a r s h a l l ,1 8 9 0 ) 认为,形成聚集经济有三个潜在来源:当地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的供 应商和流通渠道:同产业内厂商之间的信息溢出。 克鲁格曼( k r l l g m a n ,1 9 9 1 ) 采用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假设,建立了一个不完全 竞争市场结构f 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 平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即产业集群。并且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 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 利于聚集。 此外,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当地财政、金融机构累积有关信息或 知识,反过来可以降低资本的贴水。产业集群还可以促进竞争,加强个人、企业相互之间的关系、 信任神i 了解。逐渐形成的规范、文化和制度可以降低新企业的进入障碍,提高企业存活和发展的 可能性。产业集群内部相互强化的作用可以导致经济的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而且,产业 集群一日形成并巩州f 来,很难被复制。因此,产业集群是地区竞争的独特优势和源泉。 1 4 中圉科技大学硕士论叉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冗 4 新经济增长理论。占典经济增长理论一方面将技术进步当作经济增k 的决定性因索,另一 方面义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把它排除在模型之外。2 0 世纪9 0 年代前后,以罗默( r o m e r ) 、 卢k 斯( l u c a s ) 、贝克尔( b e c k e r ) 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积累引入经济增长模型 中,强调了知识、人力资本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意义。 罗默( r o m e r ,1 9 8 6 ) 在其知识溢出模型中,用知识的溢出效应说明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k 的惟一源泉。他认为技术( 知识) 的外部性完全可以保证产出相对资本与技术的弹性大于l ,使资 本的边际收益由递减转变为递增,这样,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随时间而递增,经济增长表现为发散 的过程。 卢卡斯( l u c a s ,1 9 8 8 ) 发现:资本和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主要表现为从低收入国家到发达国 家。而根据新古典理论,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应从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充裕的发达国家流向资本 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 卢卡斯认为,出现这一现象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方式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每一单位人力 资本的增加除了引起产出的提高外,还同时引起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人力 资本水平决定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受益。 冈而,即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同,但由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水平 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均大于发展中国家这样便导致资本 和劳动力由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 巴罗与萨拉艾马r ( b a r r oa n ds a l ai m a r t i n ,1 9 9 1 ) 认为,虽然国家收入水平与欧期趋 势之间的差距越大,其增长也越快,但由于缺乏长期增长的潜能,递增收益阻碍着各国经济增长 差距的缩小,各国经济增长最终趋向发散。鲍莫尔( w j b a u m 0 1 ) 从生产性角度研究了发达国家与 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势,发现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存在收敛趋势。 二、竞争理论 ( 一)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 1 绝对优势理沦。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 a d a m s m i t h ) 关于分:l 与交换理论在国际市场 的推广与延仲。他认为,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是绝对优势,即各国在生产技术上 的绝对差异,从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上的绝对差异。即使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所需 的全部产品,也没有必要全部生产,而应该专门从事某种具有绝对优势的生产活动,这样各国 在对外贸易中都可受益。因而斯密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自由地进行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商品市 幸固科技大学硕士论疋山东沿海港口经弃匡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场,使每个行业的分l 日臻完善,促进生产力提高。 但绝对优势理论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没有说明无任何绝对优势的区域如何参与国际分l 与贸易并从中获利的问题。 2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幽于1 8 7 1 年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是各国存在着相对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没有任何绝对优 势,但是也能找到相对比较优势,也可进行国际贸易。通过专业化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 过国际贸易交换相对劣势的产品,各国都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 3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一俄林继李嘉图之后进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其要素禀赋理 论的基本思想是生产要素的丰歉决定商品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俄林假定各国需求情况相似,且 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相同,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决定贸易格局。而商品价格不同是由于:( 1 ) 各国 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2 ) 不同商品需要的不同生产要素搭配比例不同。每个国家出口本国具有丰裕 而价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e l 本国具有稀缺而价昂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贸易就获得比较利益。 要素禀赋理论突破了单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而是 从比较接近现实的要素禀赋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 ( 二) 比较优势的细化与动态化 国际贸易与党争理论沿着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逐步发展与完善,即理论假设由严格到宽松; 比较优势由单( 劳动) 到多元( 劳动、资本、资源、规模经济、技术、人力资本等) 、由“自然禀 赋”到“能动创造”、由静态到动态,并且突出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 即知识) 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推动比较优势的细化与动态化的二个重要动固分别为:一是里昂惕夫之谜。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三是同一产品的贸易流向在不同国家间的转化。 其中,产品的贸易流向转化与产业梯度理论。弗农( v e r n o n ,1 9 6 6 ) 发现同一产品的贸易流向 在不同国家之间可以转化。他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种现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竞争优 势在国际间所经历的诞生、缓慢成长、急速增长飞跃、成熟,以及产品衰落五个阶段上的变化。 依据弗农的j ! 业生命循环理论,之后区域经济学而形成了梯度推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 区域都处在一定的发展梯度上。区域在梯度的层次不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而是由它的经济发展 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的。该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扩展效席在 一定科度上促进r 较低梯度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同样效应则遏制着低梯度地区的发腱。冈此,经 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该根据区域之问的经济梯度来决定,即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的推移战 略。随着高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推移的速度将加快,从而带动低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逐 步达到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 1 6 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山东沿海港。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梯度理论 :2 0 世纪7 0 年代引入我国后,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发挥了 很人的作川。该理论从宏观上将我国分为尔、中、西三大区,这对凋整以前均衡发展策略所造成 的失误起了积极作川。同时,梯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主张沿海地带拨展外向型经济,而内地 和边疆发展内向型经济。 ( 三) 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国际竞争优势中从产业角度研究国家竞争力,用“钻石”模型解释了竞 争优势的来源。 1 要素条件: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 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现代化通讯的基础 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学研究所。波特迸一步指出,在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上,初级生产 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低了。 2 需求条件:在总结各国产业的成败得失时,波特非常强调国内市场对产业拉展的作用,认 为,一个国家的顾客普遍对商品挑刮、讲究不仅不是坏事,反倒是推动产业发展刨新的动力。也 就是说:国内市场的质量比市场需求量更重要。 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某产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是源于其支持性产业( 上下游关系) 的国际党争优势,波特称之为“休文与共的优势网络”;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也会带动相关 产业如互补产品的竞争力,波特称之为“提携效应”。 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在第四个要素中,波特最强调的是竞争。他认为,创造 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果缺乏竞争充分的国内市 场,企业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也不会有竞争力。 在钻石模型中还有两个辅助因素:机会和政府。波特认为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政府的角 色是干预与放任的平衡。 三、创新理论 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 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 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所谓经济发展, 也就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即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的结果。 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发展为两个分支:即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 中国科技走学硕士论文 山东j 旨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究 r 为对象的技术创新分支干以制度变革为对象的制度创新分支。 技术创新研究的重点为:( 1 ) 技术创新与市场承i 企业的关系。包括: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 适宜技术创新的市场体制:技术创新的扩敞模式;技术创新对企业、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增睦的贡 献。( 2 ) 企业编织及行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制度创新研究的重点为:( 1 ) 制度创新的作用。( 2 ) 制度创新的动闪与激励。( 3 ) 制度创新的主体和途径。 3 创新系统。英国学者弗里曼( f r e e m a n ) 提出了激励持续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 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概念,并指出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子系统闻的相互关系。儿 乎与此同时,纳尔逊( r n e ls o n ) 也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创新是大学、企业等有关机构的复合体 制,制度发计的任务是在技术的私有和公有两方面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并且研究了大学、政府、 企业在新技术生产中的应用。 随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阐述和规范了这一概念。帕维蒂( p a v i t t ) 则把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 “决定一个国家内技术学习的方向和速度的国家制度、激励结构和竞争力”。现在国际上较为通用 的定义是: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其活动是为 了创造、传播雨i 应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其中政府机构、企业和高等学校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要 素。国家创新系统是组成国家的要素在创新关系下重新组成的国家系统,其目的是提高国家竞争 力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 9 9 4 年英国r 迪夫大学的库克( p h i l i pn i c h o l a sc o o k e ,1 9 9 4 ) 教授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基 础上又正式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概念,并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及实 证研究,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 相互分, :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 持并产生创新。 区域创新系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台引入区域经 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 有效利州,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 式发展。 四、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源于美国地理学家厄尔曼( eu 1 1 m a n ) 在2 0 世纪5 0 年代对空间相互作用 的理论解释,并提出了三个基本点,即互补性、移动性和中介性。之后,社会物理学派代表之一、 中国科技大擘硕士沧文 山东沿海港口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研咒 大文学家j q 司徒瓦特建立了基于万有引力的城市人口引力模型,这被认为是空间相互作用的基 本模型。该理论认为,空间结构( 区域特征模式) 和空间相互作用( 流模式) 在特定时期是内部调节 的,其二者的关系能从时间序列观点中得以领会,并且一个时期的空间相互作蜩也常常作为产生 f 个时期新的空间结构的因素而出现。空间的相互作用必然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如果将空间结 构理解为空间的外在形态的话,那么空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这一形态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一动力决定了空间的集聚与扩散、均衡与非均衡格局。 五、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 1 9 6 7 ) 等人在长期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过程中, 提出的一种自组织理论。普利高津指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由于系 统内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同过涨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系统这种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 和相干性,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