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赛博空间表示受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的虚拟空间,通过人们的社会交流进而 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一赛博文化。简单的说,赛博空间就是虚拟现实的多维世界。 赛博空间具有几个特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开放性。但赛博空间并非仅 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已经构成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从根本上重构了人们对自 己的生存的认知。论文认为,赛博空间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必然会在当 代的审美范式中加以显现,并与审美文化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赛博空间这文 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范式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审美范式的诸多特点。论文第一部 分提出了赛博空间的概念,指出其文化背景:技术美学的完善;大众美学的升温; 生存美学的兴起,接着论述了赛博空间与传统空间的关系。第二、三部分论证了 新审美范式的可能性,并从生存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首先,赛博空间里的审美 文化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电子传媒造成的新环境和新体验越过传统生活,这 是一种深度卷入的新审美体验,并带有虚拟性、符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其次, 赛博空间不仅使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第三,赛 博空间对传统审美观念形成了冲击,传统的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变得模糊。在审 美哲学范畴里,审美经历了一次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型,而在赛博空间 里,呈现为一种虚拟主体性的范式形成。因此,论文对这一新的审美范式的特性 研究给予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最后,笔者指出赛博空间实现了审美范式的转型, 并针对此转型进行走向研究,指明了其走向日常生存、走向互动范式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赛博空间审美范式审美文化生存方式 a b s t r a c t c y b e r s p a c ei n f o r m a t i o n s p a c e o fv i r t u a l r e a l i t ym a n i p u l a t e db yc o m p u t e r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i ti sa ni m a g i n a t i v ep l a c ew h e r ean e wc u l t u r ec a l l e d c y b e r s p a c ec u l t u r eh a sc o m ei n t ob e i n gt h r o u g hs o c i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op u ti t s i m p l y , c y b e r s p a c e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w o r l do fv i r t u a lr e a l i t yw i t hs u c hf e a t u r e sa s i m m e r s i o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o p e n n e s s j u s ta sw h a th a sb e e nm e n t i o n e d a b o v e ,c y b e r s p a c ei sn o tar e a ls p a c et h a to n ec o u l dl o c a t eb u to n l ya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m e a n sb yw h i c hab r a n d n e wa e s t h e t i cp a r a d i g mi se s t a b l i s h e d i th a s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 r e s h a p e da n dc o n t i n u e st or e s h a p ep e o p l e sp e r c e p t i o no ft h e i re x i s t e n c e 1 h sp a p e r h o l d st h a t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f l u e n c ei th a se x e r t e do nt h el i f eo fh u m a n i t yw i l l i n e v i t a b l yr e f l e c t e d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p a r a d i g mi n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t h ew h o l e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e a g a i n s tt h e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c y b e r s p a c e ,t h ea e s t h e t i cp a r a d i g mt a k e s o nav i s a g ew i t hs t r i k i n gf e a t u r e sq u i t e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o n e i nt h ef i r s t p a r t ,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t h et e r m “c y b e r s p a c e ”,p r e s e n t st h e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i n v o l v e di ni ti nt e r m so ft h ep e r f e c t i o no ft e c h n o l o g y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 w a r m i n g u po f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t h er i s i n g u p o fa e s t h e t i c so fe x i s t e n c ea n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c y b e r s p a c ec u l t u r e t h ef o l l o w i n gp a r t e x p o u n d so n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n e wa e s t h e t i cp a r a d i g mi nt h e c y b e r s p a c e ,a n dd i s c u s s e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i v i n gs t y l e s f i r s t l y , t h e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ei nc y b e r s p a c eh a st r a n s f o r m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f es t y l e b ym e a n so fe l e c t r i c m e d i a ,i td e v e l o p si nt h en e we n v i r o n m e n tal i f ew i t hn e we x p e r i e n c et h a tr i s ea b o v e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f e t l i si sa l l e x p e r i e n c eo fd e e pi n v o l v e m e n tt h ev i r t u a l i t y s y m b o l i s ma n di n t e r a c t i v e n e s s s e c o n d l y ,c y b e r s p a c eh a sa l s oc h a n g e dt h em o d eo f t h i n k i n g t 1 1 i r d l y ,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a r ec h a l l e n g e db yc y b e r s p a c es ot h a t t h eb o u n d a r yb e t w e e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a n dt h en o n a e s t h e t i c sh a sb e c o m e t h i c k e n e d 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p h i l o s o p h y , a e s t h e t i c st h e r eh a st a k e np l a c eat r a n s i t i o no f p a r a d i g mf r o ms u b j e c t i v e i t yt o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i nc y b e r s p a c e ,av i r t u a lp a r a d i g mo f s u b j e c t i v e i t yh a sf o r m e d t l l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e sa n dr e f l e c t so nt h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 a e s t h e t i cp a r a d i g m 。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i n d i c a t e s t h er e a l i t yo f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y b e r s p a c ei na e s t h e t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b a s e do nt h i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a n di n t e r a c t i v ep a r a d i g m p a r a d i g m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et e n d e n c yo f t h a ti s ,t o w a r dd a i l ye x i s t e n c e ,c o d i f i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c y b e r s p a c e ;a e s t h e t i cp a r a d i g m ;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 ;l i f es t y l e l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i l n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土窒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赛博空间的概念及其文化背景 第一节赛博空间概念的提出 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新世纪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计算 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核心的虚拟现实技术的长足发展,造就了人 类一个新的生存空间赛博空间( c y b e rs p a c e ) 。赛博空间表示受控制,主要 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或电子传媒控制的空间。( 1 ) 赛博空间词最早是在1 9 8 5 年 由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其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所提出来的,书中 描写了作者对赛博空间的憧憬,计算机网络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结起 来。当今,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将计算机数字化信息存储和处理 能力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联结起来,吉布森的幻想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现实。 ( 2 ) 从目前来看,赛博空间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虚拟 现实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而形成了赛博空间。简单的 说,赛博空间就是虚拟现实的多维世界。( 3 ) 赛博空间具有以下这样几个特性: 首先是多重的模拟体验性,赛博空间的技术手段通过模型的建构,给参与 者建立了一个虚拟体验的环境。虚拟现实能使参与者产生在虚拟环境之中的幻 觉,忘却其所处的真实环境。这样一种身心的体验,即在虚拟环境中,通过将人 自身融入虚拟世界,获得身体、感官以及心灵上的体验。而技术上的实现是通过 对数据的处理,诸如计算机图像系统对真实图景的逼真模拟,音频及其他多媒体 技术手段给参与者建立了一个虚拟的环境。虚拟现实能使参与者产生融入在虚拟 环境之中的幻觉,忘却其所处的真实环境。如网络游戏,电玩等虚拟现实。这样 的虚拟现实中,人们通过头盔、目镜、数据手套等基本装备实现了所谓“知觉的 人工化”。赛博空间的虚拟环境中,认识主体依赖于身体的知觉感知,感性的知 觉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交流的相互性,赛博空间不但追求使参与者获得身临其 境的体验感,同时还力图实现人与虚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机网络通过输 入设备输入特定的数据和模型,使得计算机能够感知使用者的身体、情绪等状态 因素,计算机设备同样也将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的结果表现出来。这样,不仅人 与计算机可以实现交流,人与人也可以通过计算机通讯和交流软件进行交流。赛 博空间信息的传播模式也体现出一种相互性。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存在 着一种互动的模式,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了,传播者是信息的发送 者,同时也成为了接受者反馈信息的接受者。第三个特性是开放性,赛博空间允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许用户按自己的意图构想着想要扮演的角色,对匿名登陆的许可意味着一种开 放、自由的气度,匿名的身份建构着“去中心、开放、多元化 的世界。虚拟现 实技术通过人与虚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辅助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构想和思维。 在建构模型时,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构想,通过改变输入参数,来达到理想的模 型建构,提高了人们的创新能力。虚拟实践提供给人们的及其宽泛的视界,大大 丰富了人们的创新空间。赛博空间的产生给参与者带来了实践的多种可能性,是 对以往线性思维模式的超越。赛博空间是一个创新的生长空间,使许多在现实社 会中无法进行的实践,在赛博空间中都存在合理的构想。人们开始尝试着关于新 的生存方式的构想,对于新生事物的个人思想浮想联翩。在使用权限的层面上, 并不存在等级制度。总之,赛博空间是一个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开放空间。 具体看来,虚拟审美的含义,呈现在虚拟空间里,审美本身也就带有一种 虚拟的性质了,而空间的性质,也意味着审美不可能是一种线性思维,那么,这 种双重空间就带有辩证的味道。虚拟主体并非是没有主体,而是一种模糊主体, 交往的过程与主体的审美有一些差异,而模糊的原因是由于完美的自然想象,当 主体可以随时形成自我的塑成,根据想象在赛博空间里自由地审美时,同时也是 格式塔自我完型的过程。在如此的审美过程中j 之前,已是先前完成的一次审美, 带有自我想象的性质,间杂着相互试探和逐渐调整,之后,是完成的审美,这种 赛博空间的形式带有生成的性质,不是从本质逐渐演绎而成的。当然,呈现为脆 弱性和反审美性。空间不是一个完成的,受控于外在,而是体验和一瞬即逝,就 如同现代性的特征一样,流动不居。后者,由于审美疲劳,刺激了后现代的恶搞 与网络戏谑的生成。 也就是说,赛博空间不同于以往的物理空间,它所特有的性质改变了人类 以往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模式,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冲击了传统的审美关 系,给人们的审美心理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由电子传媒形成的赛博 空间己经成为人类的本体性的生存环境,赛博空间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 已经构成一种全新的文化,许多学者已敏锐意识到这一新空间形态的重要意义。 当今,围绕赛博空间,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因此,在传统的审美 范式的领域里,新的电子媒介语境与之碰撞,也催生了新的审美范式,论文的意 义也在于此。 第二节赛博空间的审美文化背景 赛博空间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必然会在当代的审美文化中加以显 现,电子传媒与审美文化在当代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切特罗姆所 指出的“文化与传播的范畴不可避免地会重合。现代传播已成为文化,特别是大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众文化的观念和现实这一整体的组成部分。”( 4 ) 没有电子传媒,就没有当代形态 的审美文化,而在赛博空间这一背景下,审美文化也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审美文 化的两个特点。 一方面,赛博空间里的审美文化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电子传媒造成的 新环境和新体验越过了诸如海洋、山脉等自然的地理界线,人类的联系已不再局 限于特定的国家、种族、阶层。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不复存在。这是一种同步的、 深度卷入的新体验。这种体验把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造就了一种密切的审美 体验。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少,孤独的心灵需要温情的慰 藉,网络审美交往超越了地域的限制,穿过了遥远的距离,把人们的心灵世界联 系了起来。赛博空间的交流以其虚拟性、符号性和互动性这些审美交流的特点, 使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摆脱了真实世界附加在人身上的束缚和负担,排除了社 会角色的“面具焦虑”,为生存赢得了轻松。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化,人们 可以在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中自由穿梭,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 另一方面,赛博空间借助电子媒介,不仅使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更 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正在以图像符号的暴力实 现其对印刷文化的征服,电子传媒审美文化的图像化使得人们的审美方式发生了 重要转换。传统的审美文化强调的是有距离的静观,传统审美文化以语言文字为 人们营造了一个美妙含蓄的意蕴世界,它散发着神圣的光辉,大众只能对它膜拜。 而在赛博空间的时代,紧张的生存使人无力从世界中抽身静观,无力对诉诸于理 性的语言进行细细的拆解,人们更多的是漫不经心。康德意义上的美的艺术已逐 渐远去,审美越来越表现出与日常生活的同一。传统的审美与非审美的观念失去 了效力,审美文化与传统范式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重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恢复了 联系。( 5 ) 第三节赛博空间与传统空间的关系 赛博空间里诞生的新审美范式越来越深刻影响到了全球的文化走向,人们 生活在一个全球性的虚拟空间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深刻地洞见了这一事 实,他曾经说“趣味、习性和信仰的共同体常常显得偏离了本土和民族的限制。 散播文化的特质往往是标准的,它受到了大众广告和文化商品化的影响。从西服 到牛仔服的服饰风格,音乐、电影的趣味甚或宗教都呈现出全球的特征,文化散 播不再限于人们身体移动,尽管这在以前是很重要的。 ( 6 ) 在赛博空间的广泛渗透下,全球村日益成为现实,世界迅速压缩在了一个 狭小的空间,人们的本地性的文化正在越来越受到来自异域的、他性的文化的影 响。借用本雅明的话来说,这无疑引起了传统的大动荡。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的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始终是和特定的范围狭小的地域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在 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以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为纽带,彼此联结在一起,进行 有效的互助、合作,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共同体。这种孤立的小王 国式的共同体有着强烈的共同成员感和共同归属感,它以土地的私人占有为基 础、以共有的水利设施为补充,在共同体中形成了关于耕地和耕作的规则、用水 规则等共同体规则,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生活规范。在共同体生活中,成员之间 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了超越个别利益、在生命意义上的相互认同感。这 种地域性的共同体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不同共同体之间很少有往来,缺乏必要 的地理流动性。而且,传统社会落后的交通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也限制了人 们的活动和交往。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域共同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 的文化,包括审美文化产品必然也带有了相当程度的封闭性,显示出各自不同的 地域文化。( 7 ) 传统审美范式的地域性限制使得人们无法接触到本地日常生活以外的审美 文化,而在赛博空间里,时间和空间被很容易压缩到一个便捷联系的处境之中。 如同吉登斯曾经指出:“在前现代时代,对多数人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大多平常活 动来说,时间和空间基本上通过地点联结在一起。 ( 8 ) 时间、空间和地点在传统 社会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间和空间都是具体地附着在地点上的。地点 无可置疑地拥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地点之间的距离有效地阻隔着不同的审美文 化相互交汇的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地域性共同体逐渐解体,地理 流动性逐渐加强。随着人口大量地涌向城市,现代社会逐渐改变了传统的那种以 亲缘和血族关系为基础的居住方式,彼此之间毫无任何宗族性关系的人们开始错 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携带着不同文化印记的人群打破了 原来地域之间的封闭性,这就使得广泛的文化交流具有了可能。同时,与传统社 会那种落后的交通条件不同,其更明显的标志是赛博空间里的电子传媒取得了迅 速发展,电子传媒使信息得以无限传播,地点和地点之间的距离已经失去了意义。 赛博空间里所带来的远距作用,正在实现吉登斯所说的时间和空间的虚空化。时 间虚空化、抽象化,脱离了具体地域的限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标准时间。空间 也逐渐从地域中分离出来,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地域性 的支配,现代性的降临,日益把空间从地点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时空观 念。( 9 ) 在赛博空间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依然存在子特定的物理性的时间 和空间中,但是,远距离事件的广泛渗透却已事实上改变了这个世界,与外界隔 绝的情形已经消失。如今,那些场面宏大的好莱坞电影在各家影院早己屡见不鲜, 而发源于日本的卡拉o k 更为人们所深深喜爱,这些如今都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人 们的本地生活中。人们即使足不出户,只要打开电视,那些异域的山川名胜、习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俗人情、生活方式也都会瞬间占据人们的居室,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世界,在 赛博空间里迅速发展的电子传媒,使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传统的印刷时代的 局限正在消除,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使无论何处的人们都能平等、即时地享有审 美文化,赛博空间里的瞬息传播使世界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赛博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全球公民都进入到了一个开阔的赛博空间里面, 分享着诸多的审美文化。由本地日常审美生活向赛博空间的转换,使得人们之间 的审美联系更加紧密,分享着新审美范式下的文化和生活经验。 5 东j l v i l i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从现代生存方式到新美学范式的产生 第一节“介入 的生存方式 在赛搏空间占据主导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世界的审美意义较之传统范式己 经发生了改变。它不仅是处于特定的、真实的时空下的柴米油盐、吃喝玩睡、工 作学习,不仅是同办公室的同事一块办公,跟邻居在一起聊天。而且,在这个世 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意义上的虚拟空间,这个世界对人们而言更有着独特的魅 力,它超越了世俗生活世界的种种局限,人们在这个世界里感到了最大的自由。 这个世界就是由网络构成的虚拟交往的世界。 巴赫金在研究拉拍雷时发现,中世纪的人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世界,过着 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壁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 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 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 往。”q 0 9 在我们看来,由赛博空间所构成的虚拟的交往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正是 巴赫金所说的第二种生活世界,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等级秩序、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带有某种梦幻色彩的生活世界。这种借助网络建构起的虚拟交往的世界从根 本上讲是一个审美交往的世界。按照德国学者韦尔施的看法,审美是一个多重语 义因素的集合,其中之一就是指虚拟性,虚拟性是对现实的一种特定的审美把握。 韦尔施进一步指出:“正是在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之中,审美世界肯定了虚拟世界 的品质,肯定了现实的化解,肯定了对非现实的勾画和关注。 q d 在赛博时代, 人们借助网络进行虚拟交往,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参与、自由的发言,虚拟的交 往构成赛博空间里重视介入的审美范式。 赛博空间里面的虚拟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在延伸着现实生活里的不足,是为 了弥补真实交往的匾乏,这样,审美范式就表现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性特点。现 代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更多的是为工作而奔波、操劳,接触的人虽然 越来越多,然而却缺少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入的交流。同时,现代城市住房的布局 设计,也阻碍着人们的密切交往。人们日渐把自己锁在一个孤立的空间中。现实 的境遇限制了人们的交往,然而,个人毕竟是社会存在物,个人的生成离不开社 会群体。正是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中,个人才能把自己确立为对象,进而生成 人的精神活动和自我意识,成为完整和健全的人。离开他人和群体,人会感到孤 独和空虚。弗洛姆曾断言,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唯一的实体,是孤独的,“然而, 他不能忍受孤独,他不能与他的同伴毫不相干。他的幸福有赖于他感到,他与他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同伴、与过去和未来之人团结一致、休戚相关。 而消除孤独,走向交往, 有赖于人们之间的平等、友好、互相关心。萨特曾经宣称,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都 是兄弟,人同他的邻居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感情的、实际的关系:它必然要恢复 这种天赋。因为就本源来说,这种感受性是人人共有的。人的本性是需要交往的, 人们需要通过交往来寻求心灵的接近和理解。在传统交往途径受到阻隔后,借助 赛博空间,进行虚拟交往就合理地成为了人们的现实交往的审美延伸。与传统生 活审美的种种范式不同,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处处显示出互补介入的特点。 在当前,赛博空间中,大量的虚拟社区纷纷涌现,像天涯社区、网易社区 等国内知名的虚拟社区,已经成为众多人经常光顾的场所。在虚拟社区里,人们 互相交流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和经验,诉说着自己的苦闷或者喜悦。谁家的孩子 病了,往往在社区里一发贴,立即有众多的人给出主意或者进行情感的安慰。虚 拟社区己经成为人们的另一个世界。人们迷恋着这赛博空间的世界,很多人并不 是为了获得什么信息而进入社区,只是为了感受自己与众多的人共同生存、休戚 与共的社群氛围。在这里,赛博空间和真实世界出现了交叉,虚拟的交往延伸了 现实。而且,相对于现实交往中的功利性而言,虚拟的交往更多地带有着审美的 范式特点无功利性一一在虚拟社区里,成员间的信息提供是不计报酬的,也不存 在根据对方是否对自已有用来决定如何交往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恰恰是 一种审美性质的范式。 赛博空间里的虚拟交往当然不仅仅是对现实交往的延伸,它还意味着对现 实生活世界的重大突破和超越。在借助网络进行的虚拟交往中,人们不再是面对 面的,因而任何人都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某种方式出现在这一交往的新的公共领 域。现实生活在这里隐匿了,人们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扮演自己想 扮演的角色,以自己希望成为的人的面目出现。虚拟的交往就此而言形成了对现 实中的种种不足的补充和超越。尼采在论述艺术时曾指出:“艺术不只是自然现 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 于其旁的。”在尼采看来,现实人生是不完善的,只有艺术才能实现对它的超 越与拯救。在这个意义上,虚拟交往与艺术确有相通之处。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 随意地玩着不同的面具游戏,甚至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身份同时地出现在不同的聊 天室里,这就大大突破了现实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的定格化,实现了心中潜隐的渴 望和理想性的追求。这往往反转了现实中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体验,从而体会 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带来的巨大虚构的快感。 一个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很柔弱,在进入聊天室后,他可能完全是另外一 个形象,豪爽、刚强,甚至带有霸气。在虚拟交往中,任何人都可以自主决定自 己以什么形象出现在网络中。而赛博空间的虚拟的交往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自 由,所有的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重新设置自己的信息,通过键盘的敲击,从而满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足着对现实超越性的内在要求。 在赛博空间里面的交往中,人们隐匿在显示屏的外面,姓名仅仅是一个无 法证实的符号,而身份也游移不定,于是各种禁忌不约而同地失去了效力,人们 更容易地敞开了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本我。没有了直接见面的尴尬和同陌生人谈话 的局促不安,躯体的缺席反而为欲望营造了更大的宣泄的空间。在传统的交往空 间中,人们只能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如今在赛博空间的虚拟空间里,人们的 真实身份己经无法知道。网络的星状布局结构使每个人很难再一次在网络上遇到 同一个人,因此这种虚拟的交往更容易使人无所顾忌,少去了现实的沉重和责任, “快乐”原则成为行事的准则。 传统审美范式是一种讲求有距离的静观的文化形态,到了赛博空间里的电 子传媒方式,新的审美范式借助电子媒介技术的支持,取得了广泛的传播。作为 一种审美范式,无论是b b s 上的发贴还是聊天室里的交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 由、平等。任何人都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进行交往,也可以随时中止,不受任何约 束。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教育水平、种族肤色等等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都己被悬置了起来,传统的权力关系、社会秩序不再奏效,甚至遭到了颠覆。在 这种交往中,每一个人都拥有话语权,或者说每个人既是听众又是故事的讲述者, 赛博空间里面展开的这一新的审美范式由此而成为公众集体介入的狂欢场所。而 且人们互动、介入成为了赛博空间里展现出来的最大特色,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 传统时代的崭新的审美范式,此种介入尤其与赛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节赛博空间里的自由角色 互联网的诞生及发展,使赛博空间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奇妙自由的世界。冲 浪网络,网民可以是一个“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三无人员,只要你不说, 没人知道你是谁,网络成了现实中的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一块圣地,自由平等的 特色也成了赛博空间美学追求的一大特征。网络作家李寻欢说:“如果从内在的 特质研究,我觉得网络文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它来自网络父亲的精神内涵: 自由,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 权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 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定目的的自由写作会更接近生活的情感的真 实面。q 够只要你具备上网的条件,只要你有心思在网络上写作,你都可以把你 写得差的写得好的统统发表在网络上面,从你创作到发表到网络,没有权威部门 对你资质的认定,没有发表经费的窘困,没有漫长审稿时间的等待,不会出现因 为你是著名作家而让网络给你开绿灯,不会出现因为你是无名小卒而让网络紧闭 它的大门,一切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它什么都不要求,要求的仅仅是去上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网。极限的自由权限,给了网民们自由的创造环境,也给了网络写手情感的自由 表达。你可以发表豪言壮语,可以写生活的琐碎小事,可以自暴隐私,也可以虚 构夸张,因为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反而让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了一个网民表达真 情实意的空间,可以说从创作到发表,赛博空间的自由平等精神贯穿始终。 局限性也在于此,这种平等自由是以虚拟角色为前提的。人们在赛博空间 扮演多重角色。大概有三种,与现实角色互补、与现实角色相近、与现实角色差 距较大。与现实角色互补的扮演,往往是在由于现实中缺乏某种人格,从而满足 个人的心理需求。与现实角色相近的扮演,并不是想尝试新的身份体验,而只是 想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排除孤独感。与现实角色差距较大的扮演,往往是为了 寻求刺激,对自己从未尝试过的角色予以尝试,满足心理上追求刺激的目的。网 络基础技术层面的特性也使得网络中每一个节点在获得同样的信息时是点对点 的,也是平等的。尼葛洛庞帝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 变得根容易接近,让弱小的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 也就是说,赛博空 间里面身份的匿名性与不透明性助长了自由的放纵与滥用。 第三节从自由的生存方式到审美的范式形成 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当前看似时髦的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其中也蕴 含着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思想,这也是经典的魅力所在。马克思在1 8 4 4 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 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很显然,审美范式的形成 的前提是自由性,赛博空间的自由性就是人类的这种自由自觉的本质在审美范式 中的显映。事实上,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一直是把艺术审美文化视为人的自由活 动的典范。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到马克思的经典论述。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的 物质生产领域中,人们不可能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控制、支配。因而,这个领域的 自由只能是,人们联合起来,通过合理调节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之不再作 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花费最小的消耗,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 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因为“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物质生产领域由于存在着必然性的限制,因而 并不是一个自由的王国。所谓自由的王国,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的能力能够得到全 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领域,而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最终所能够实现的只是一种人类 能力的有限的发展,是人的某些方面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是一种有限的自由。 那么,真正自由的王国在哪里呢马克思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 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 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人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到极小,而满足 人的发展与享受需要的自由劳动、自由时间提到极限,自由王国才能最终达到。 到那个时候,“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 的全面的本质。我们注意到,马克思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事实上并没有否定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自由的王国,只不过这个自由的王国不在物质生产领域,而 在“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么,这一领域是什么呢从马克思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就是艺术活动、审美文化活动的领域,艺术是真正自由 的劳动的典范。 马克思指出,在劳动具备社会性和科学性,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也 就是实在的自由时,劳动就成为吸引人的劳动。“但这决不是说,劳动不过是一 种娱乐,一种消遣,就象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极其天真地理解的那 样。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在这 里,马克思明确地把人的艺术活动视为了“真正自由的劳动的典范。而在后来 论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时,马克思也举例说,密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 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马克思指出,密尔顿的这种 劳动是非生产性的,是真正自由的劳动。实际上,早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在阐述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本质时,就己经初步表述过这一思 想。马克思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 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 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 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 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 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 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0 8 ) 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人的自由的活动时,最后特别指出,人也按照美的 规律来建造。这表明,在马克思看来,蕴含着美的人的活动正是体现了人的自由 本性的活动,或者说,这种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类活动正是自由劳动的典范。艺 术活动或者说审美文化活动的领域作为自由的王国,是一个能够使人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得以充分实现的领域。我们知道,人的本质力量是多方面的,它是一个无 限丰富的、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和谐的、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在这个复合结 构中,不仅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而且在物质与精神交互影响之下,形成 千千万万既是精神又是物质、既非精神又非物质的种种因素。而这些因素,随着 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开展,又非铁板一块,万古不变,而 是永远在进行新的排列组合,进行新的创造,从而永远呈现出新的性质和面貌。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人们往往并没有全面展开自己的这些 动态的、丰富的本质力量,而只是以自己某一方面的本质力量去和现实的某一方 面发生关系。人的全面的本质力量没有得到实现,人自身也就无法获得充分的发 展,因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只有在艺术活动或者说审美文化活动中, 主体才能不再以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本质力量和现实发生关系,而是在这一过程中 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力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完整、自由的存在。在这 里,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可见,自由是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的本来之义。 诞生于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显然并不是人类审美文化的理想形态和最 终形态。正如它的存在是对传统审美范式的反抗一样,未来的审美范式同样会以 某种不同的方式显现。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我们现在也许己经处在这种转折的到 来所预先投出的影子之中。在电子传媒时代,技术因素、商业因素、权力因素的 控制,消费、享乐意识形态的凸显,这一切使审美文化的自由性受到了极大的限 制。从这个意义上讲,赛博空间的审美范式实际上并未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自由, 如此遮蔽、背离了审美的自由本性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第四节杜尚:一个具体个案的分析 赛博空间里的艺术作品常常拥有特别的审美效果,与传统静止的艺术范式不 同,赛博空间的艺术通常表现为动态的,带有仿佛永远走不到终点的未完成性。 譬如说,现代艺术大师杜尚就擅长利用赛博技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艺术创作, 并对赛博空间的美学范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将此作为个案简略加以分析。 杜尚曾在一张复制的蒙娜丽莎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小胡子,并命 名该作品为l h o o q ,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先驱之作。在赛博世界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不计其数对原有艺术作品的修改与补充,可大量复制的特性使一 幅画随时可能被他人涂上一笔而具有新的意义。一部网络小说可能永远也没有完 成,它们都是创作中的作品,随时由浏览者加以再创作,处于不断完善中。这正 体现了虚拟性审美特点呈现在赛博空间里为动态化特点。 此外,杜尚还将计算机技术直接运用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中去,随着软件 的越来越强大,电子绘画能够表现更自由和夸张的想象力。而且随着个人计算机 运算能力的增强,通过编程实现的视觉艺术在蓬勃发展,艺术家们做出了越来越 复杂的程序来表现更加细腻的色彩和线条,所以,在赛博空间里诞生的新的审美 范式,使大量艺术作品的深度和细腻得以扩展,获得了新的艺术效果。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新语境中审美范式的转型 赛博空间的流行催生了新的审美艺术的更多可能,同时也推动了其不同于 传统审美观念与方法的新的审美范式的转型,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所建构的赛博空 间面临着审美的挑战。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但互联网不仅仅只是一 种技术,同时更是一种因技术而造就的虚拟文化。这种以个人电脑为基础的赛博 空间造就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审美范式的现代转型,其价值宗旨表现为追求民 主、自由,鼓励创造、越轨、打破陈规、背弃传统,要求独立人格和自我现实等 等。以赛博空间作为息身之地的赛博文本,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其审美范式也由 此发生了相应的转型与变革。表现在创作主体与解释主体的关系上,赛博空间的 审美观念反对严格的二元对立,将二者的具体对抗关系变成合谐互动;表现在赛 博文本的存在问题上,文本的先在本质被取消,数码复制使本源与复制品的关系 变得模糊,从而真正实现了文本的虚拟生存。 第一节创作主体和解释主体的审美转型 在传统的审美范式中,创作主体与批评主体的界限是很分明的,而且彼此 的对立也是十分强烈的。审美范式究竟是由作者主导还是批评家主导? 也是解释 学中重要的理论问题。一般的理解是,审美产品由创作主体生产的过程中,作者 精神主体不可避免地为艺术产品承担着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感受,因此创作主体 理应对生成的审美作品负责,同时对审美作品拥有决定权和终极意义的阐释权。 与此相适应,这种解释范式也主要致力于追问审美文本何以产生,并将重点放在 阐释审美文本同创作主体的关系上。 总而言之,传统审美范式中的读者受到创作主体的挤压,创作主体君临读 者之上,读者对审美文本所能做的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显然,在艺术接受过程中 作者对读者有着一种先验的优越性。正如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所言:“传统 哲学的一个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 一个对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对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 因此, 德里达要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命题进行解构,要在“一特定的时机,把它 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伽) 。执著于这样的追求,其首要宗旨便是摧毁“作者一读 者 这样一种二元对立,颠覆创作主体对阅读、读者的优先性,把长期处于被压 制的阅读的解释主体解放出来。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赛博空间正是提供这种新审美范式的前提与契机,它对传统审美中一系列 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进行颠覆和拆解。计算机虚拟技术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