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fc h i n a adis s er t a t i onf orm a s t e r sd e g r e e 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s c i e n t i s t sa n d s c i e n c en e w s j o u r n a l i s t s a u t h o r sn a m e : s p e c i a l i t y : 一 , :s u p e r w s o r : f i n i s h e dt i m e : d o n g f e n gl i u 一一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q il a iw u n o v 1 2 m ,2 0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与我- - m i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 作者魏邋 签字吼迦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中国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画公开口保密( 年) 作者签名:酗望立 签字日期:2 1 :! 三:! 聊繇县避 签字魄型驷 摘要 摘要 在当前我国不断融入世界主流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我国的 国家意志并付诸实施。科技新闻作为联系党和国家与广大民众之间的“纽带”, 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与记者是生成科技新闻的两大主体,二者 间的沟通直接关系着科技新闻的水平和效果。本研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探讨 了科研人员与记者存在“沟通障碍”的要素所在,并提出促进二者沟通的思考。 同时,对科技新闻如何做到“科学性”与“新闻性”的有机统一,做了有益的理 论补充。 关键词:科研人员记者沟通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w i t hc h i n a sc o n t i n u e di n t e g r a t i o ni n t ot h ew o r l d ,d e v e l o p i n g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a sb e c o m eo a r n a t i o n a lw i l la n dp u ti n t op r a c t i c e s c i e n c en e w s ,a sal i n k b e t w e e nt h es t a t ea n dt h eg e n e r a lp u b l i c ,w i l lp l a ya ni n c r e a s i n g l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t h ec o u n t r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 s c i e n t i s t sa n dj o u m a l i s t sa r et h et w om a i ns u b j e c t si n g e n e r a t i n gs c i e n c en e w s ,s ot h ed i r e c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s u b j e c t s s t r o n g l yr e l a t e st h el e v e la n d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 s c i e n c en e w s b a s e do nal a r g en u m b e r o fa c t u a lr e s e a r c h e s ,t h i ss t u d yd i s c u s s e st h ef a c t o ri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b s t a c l e s b e t w e e ns c i e n t i s t sa n dj o u r n a l i s t s ,a n dg i v e sp r o p o s a lm e a s u r e st op r o m o t et h et w o s u b j e c t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t h i ss t u d yg i v e sb e n e f i c i a lt h e o r ys u p p l e m e n t s i nt h eo r g a n i cu n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 ”n e w s ” k e yw o r d s :s c i e n t i s t ,j o u r n a l i s t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i i a b s t r a c t 目录 第1 章绪论1 1 1 研究背景和目的1 1 2 研究方法和内容2 1 3 研究意义2 1 3 1 理论意义2 1 3 2 现实意义3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5 2 1 对我国科技新闻的认识5 2 1 1 科技新闻的概念5 2 1 2 科技新闻的特点6 2 1 3 当前我国科技新闻面临的问题7 2 2 对沟通的认识1 1 2 2 1 沟通的概念1 1 2 2 2 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属人际沟通范围1 l 2 3 我国科研人员与科技记者间的沟通障碍分析1 3 2 3 1 形成我国科研人员与科技记者沟通障碍的因素1 3 2 3 2 科研人员与记者沟通障碍的后果1 5 第3 章关于科研人员与科技记者沟通问题的调研1 9 3 1 调研方法1 9 3 1 1 调研要素设定1 9 3 1 2 调研对象的选取2 0 3 2 研结果的比较分析2 0 3 2 1 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的原因的比较2 l 3 2 2 科研人员提供信息和记者需求信息的比较2 3 3 2 3 科研人员与记者对新闻效果看法的比较2 5 3 2 4 科研人员与记者对二者交谈障碍的看法比较2 7 m 较2 8 2 9 3 l 3 1 3 l 3 3 3 5 3 6 3 7 3 9 4 5 4 6 第1 章绪论 1 1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1 章绪论 建国6 0 年来,我国政府为大力发展科技,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推行“科教兴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基本 国策。与之相应的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多个科研领域取得了佳绩,在“两弹一 星”、结晶牛胰岛素、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 政策和成就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大大提振了民族的自信心。伴随科 技在对内富国强兵、对外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在国人 心中的份量不断增加。 从科技发展前沿到公众理解科学,科技新闻在这一科学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 要的纽带作用。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 2 0 0 7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 显示,2 0 0 7 年我国公民对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选择最多的是电视 ( 9 0 2 ) 和报纸( 6 0 2 ) ,其它渠道依次为:广播( 2 0 6 ) 、科学期刊( 1 3 2 ) 、 图书( 1 1 9 ) 、因特网( 1 0 7 ) 和一般杂志( 9 7 ) 等1 。可见,电视、报纸、 广播、网络等媒体是传播科技信息中的主力。作为媒体传播科技信息载体之一的 科技新闻,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公众对科技发展态势的了解、对科技信息的使 用及对科技的态度,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政策的顺利推行。 科技新闻源于科技界,这意味着科技界发生的事实是科技新闻的源头。在此 基础上,记者采写及媒体报道便形成了科技新闻。科技新闻是科技界和媒体双方 合作的结果,科技新闻的发展状况好坏与否,与这两方面的合作情况密不可分, 而这两方面合作的重要环节就是科研人员与科技新闻记者的沟通。 科研人员是科技界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在科研领域探索未知、发现自然规 律、从事技术研发、解决科技难题、提出科技发展规划、传播科学知识、培养青 年科研人才等。记者是媒体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发现线索、采集新闻、传播消 息、引导舆论等。科研人员与记者在人类社会中分属不同的领域,在工作性质、 思维角度、社会定位上有诸多不同,因此,二者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沟通问题。 本研究从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切入,研究二者沟通中的实际情况,包括存 在的障碍及其原因。分析这些问题对科技新闻的影响,进而寻找解决所发现问题 的思路,为当前我国科技新闻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1 中国科普研究所网站2 0 0 7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 e b o l h t t p :p w w w c r s p o r g c n s h o w p h p ? i d = 1 4 6 6 ,2 0 0 9 o l - 0 9 1 2 0 1 0 - 0 9 2 2 第1 章绪论 1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以下三方面: 一理论探讨。梳理和讨论有关科技新闻、科技新闻发展、人际沟通、沟通 障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以由此得出的思路对我国科技新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概述性分析。( 第2 章) 二调查研究和问题分析。通过调研结果进一步剖析科研人员与记者之间存 在的沟通问题,主要分析产生沟通不充分、甚至障碍的因由。( 第3 章) 三讨论对策。针对影响沟通的症结之所在,提出解决的思路等。( 第4 章) 1 3 研究意义 相对社会、财经、体育等新闻而言,媒体进行科技报道的主要途径是派出记 者采访科研人员。因科技发展的实情完全被科技乔掌握,所以记者一般只能依据 科研人员所阐述内容编写新闻。在此条件下,记者与科研人员的良好沟通就成为 顺利生成科技新闻的前提,对科研人员与记者沟通的实际情况的研究便有着重要 意义。 1 3 1 理论意义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科研人员与记者沟通的探讨一方面是记者个人采访实践 的总结,此类对如何加强科研人员与记者沟通的文章大多囿于经验层面。如科 技日报著名记者郭梅尼在怎样采写科学家2 中,介绍了自己如何抓住科学 发现规律、途径等科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另一方面是 学者所进行的群体层面研究,关注点多为提升媒体素质、加强选题策划和受众传 播效果等,但对二者个体实际“碰撞”所发生的现象缺乏探究,使得长期存在于 科技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缺乏细致地了解和把握。 以“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为切入点探讨科技新闻存在的问题,可从个体 层面和人际沟通的角度开辟科技新闻研究的新视角,且这一视角的研究现今成果 甚少,为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理论探索空间。科技新闻是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本研究作为科技新闻研究新的探讨,亦将对科学传播研究提供有益的补 充。 2 郭梅尼怎样采写科学家m 中国记者,1 9 8 8 ( 0 9 ) :3 9 - 4 1 2 第1 章绪论 本研究尝试跳出原有研究囿于理论层面进行定性研究的限制,从形成科技新 闻的两类人群的具体交流中,寻找影响科学传播的要素。本文着重实际调研,从 定量研究中发现科研人员与记者沟通中的一些特点,可为已有理论研究成果提供 佐证或提出否定证据,并对已有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新的启示。 1 3 2 现实意义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我国的既定国策,这种政策的落实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也影响着普通公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因此,及 时利用科技新闻这一“纽带”,将科技界的人、事、物告知社会各界,促进科学 知识的交流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对我国科技的发展及经济的振兴有着重要作用。 探讨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可促使科研人员与记者进行更融洽的合作,生 产出更多既能吸引受众又有较高科学性的科技新闻作品,为科技发展和公众素养 的提升发挥作用。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 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2 1 对我国科技新闻的认识 2 1 1科技新闻的概念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3 。“技 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 经验和知识4 。人们将科学和技术合称为“科技”,代之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 识和改造能力。“新闻 的一般定义可表述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5 。 将“科技”与“新闻”相结合,称之为“科技新闻”。国内不少学者将“科 技新闻”定义为“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6 、“关于科技发明和 自然界的最新报道”1 、“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的报道, 是科学技术领域或自然界新近发生的、具有认识价值的事实8 、“对新近发生 或发现的科技事实、科技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性、知识性的报道 ,。 上述概念均从“科学性”和“新闻性 两种属性方面对“科技新闻”的概念 进行界定。“科学性 即强调科技界发生的种种事实。“新闻性 即强调媒体力 求及时、迅速地将新近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出去,并让尽可能多的公众得知。 本研究认为,从“科学性”角度来看,上述概念缺乏对“科学与人 的关系 的描述。第一,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及其相关 组织是主导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科技新闻理应关注世界各国、各组织的科 技政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强调“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二, 科技早已不是少数自由探索者、爱好者( 如伽利略、哥白尼等) 在实验室内独自 研究的象牙塔产物,科技在当代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与人类社会 其他各领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科技新闻所涵盖的不仅限于科学界的事实, 更应强调这些事实在人类社会中所引发的后果。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7 1 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5 9 8 5 郑保卫新闻学导论 m 北京:新华出版社,1 9 9 0 :8 6 蓝鸿文专业采访报道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1 :3 3 4 7 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7 ;1 3 4 。刘建明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8 3 2 9 程道才专业新闻写作概论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0 0 2 1 3 7 5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另外,从“新闻性 角度来看,媒体生成科技新闻虽力求迅速,但这其中不 可避免地受到科研人员习惯偏好、记者素养、编辑宗旨等因素的影响,原有概念 缺乏对新闻操作中实际因素的考虑。第一,科研人员是掌握科学事实的源头,他 们依据自己思维模式、职业、习惯偏好,向媒体有倾向地介绍科研成果。第二, 记者则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对信息的理解而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采写。除新 近发生事实外,发生久远的科技界事实仍是记者挖掘、报道的重要素材。第三, 编辑人员会依据本媒体的编辑宗旨、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 和整理。 所以,虽然科技新闻源于科学界发生的事实,但其不是简单地对事实的照搬 实录,而是受到从信息源到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各种因素影响的“近似事实”。现 有“科技新闻 概念中“事实报道”字眼,模糊甚至消解了科技新闻生成过程中 各种因素对原有事实的影响,让读者误以为新闻报道就是事实本身。新闻不等于 事实,科技新闻的概念或许应避免出现“事实 的字眼。 依据上述思考,本研究将“科技新闻”定义为:科技界发生的人、事、物及 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信息,在记者发掘、采写并被媒体选择、编辑、刊印后形 成的报道。 2 1 2 科技新闻的特点 科技新闻是科学界和媒体合作的产物。科学界的核心任务是“求真”,即从 物质世界的事实出发,严谨、细致地探究事物真相,发现客观事物中的规律。媒 体的核心任务除“求真 外,更是“求善”,即在报道科技界的同时,从人文、 社会的角度就科技发展作出评判。基于这两方面考虑,科技新闻有以下特点: 第一,严谨性。科技新闻的客观性远远高于其他新闻,这种新闻固有的本性, 使记者只能充当科技事件的忠实记录者1 0 。据此,本研究认为,自然科学本身具 备严密的逻辑性,它的每一项进展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严格的实验、分析、 证明等步骤后获得,所以,科技新闻作为真实记录自然科学进展的载体,在客观 反映这一进展的前因后果中,必须用恰当的语句表达科技进展的客观情况,在字 里行间中力求准确使用科研专门的语言规范( 比如度量单位、化学式、数学符号 等) ,恰当体现科技进展的真实情况。否则,即便是细微的夸大也会导致科技新 闻的失实。 第二,及时性。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体现在科技的具体领域、具体学科、具 体方向,所以作为记录科技发展的科技新闻,其大部分体现的是具体科研领域或 o 刘建明论科技新闻的特征明新闻爱好者,1 9 9 6 ( 5 ) :1 2 1 5 6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方向的新进展。在报道科技进展的过程中,科技新闻对科技前沿的追踪是新闻及 时、迅速特性的具体反映之一。 第三,科普性。科技新闻将科技进展展现在公众面前,这要求刊发科技新闻 的媒体需考虑受众的具体需求。一般说来,受众的知识水平、年龄、职业等因素 跨度很大,不具备某一科研领域的专业知识。于是,科技新闻需将科技事件中高 深繁难的科学原理进行“翻译”,比如使用趣味性的比喻,使得大众轻松知晓科 技事件的实际情况。这种科普化的过程,是科技新闻吸引受众的前提之一。 第四,知识性。科技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智力成果和知识结晶,但被人 类关注的最终原因在于其能得以使用、改造现实。科技新闻将科研成果传播给受 众,其所蕴含的知识量是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这种知识性可体现为科技新 闻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作用,比如在某一灾害面前,科学家的建议就是救援生 命、抗灾防灾的有效捷径,传播此类科学知识也是科技新闻体现其价值的重要途 径。 第五,历史性。科技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深受人类历史各种因素的影响,这 在我国的科技新闻中表现尤为突出。从近代史来看,中国努力利用科技救国、兴 国,因此中国科技的发展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民族复兴过程中对科技的重视程度, 也反映了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中国科技新闻对这一中国科技发展的报道,从历 史角度看,反映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2 1 3 当前我国科技新闻面临的问题 1 9 7 8 年之前,我国科技新闻处于萌芽状态,呈现两种倾向,一是虚假的、 违背科学规律的所谓“科技新闻 占不小比例,如媒体大篇幅宣扬“大炼钢铁, 土法上马”、农业亩产万斤粮等;另一种是我国科技出现的重大突破,如我国科 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但这些报道充满了大堆的政治术语、空洞的口号u 。1 9 7 8 之后,伴随“科学的春天”的到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技新 闻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看来可谓波折起伏,经历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科技新闻 的急速增长,到媒体市场化导致不同媒体的科技新闻版面被削减,再到近年来读 者素质不断提高使得部分媒体重新重视科技新闻的过程1 2 。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科技类媒体发展迅速,各家科技类媒体基于自身的编辑 宗旨以及媒体间的竞争态势,不断提升采编人员素质,增加名牌栏目,让科技新 闻成为传递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山 i i 陈祖甲试论科技与新闻的挚友、桥梁关系阴新闻战线,1 9 9 9 ( 7 ) :3 2 3 3 1 2 北京市科协、j e 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关于中央及北京主要新闻媒体科技传播能力的调研报告 a 中国科 学新闻学会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 出版者不详 ,2 0 0 8 :4 1 4 4 1 8 7 群”等相关建议r ,。 但是,过于追求“科学性”,则使得科技新闻中科学知识的通俗性、科普性 距离受众的要求仍有差距。科技新闻严肃有余、呆板枯燥,技术名词令人望而生 畏、敬而远之蜡。同时,由于科技新闻基于这种基调的不恰当描述使得“科学” 和“科学家 从某个角度被神秘化1 9 。 第二,科技新闻“新闻性”偏失问题。 “新闻性”是指将科技界的信息及时快速、通俗易懂地向公众报道。科技新 闻不可避免地要表现科学研究的方式( 严密的科学实验、分析、判断) 、- 1 - 具( 高 精度的探测器、造价高昂的大科学装置) 、表达途径( 化学反应式、数学方程式) h 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呻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1 :3 0 h 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c c t v - i o 栏目地图 e b o l h t t p :b u g u c n t v c n c c t v l o i n d e x s h t m l ,2 0 1 0 一l o _ 0 5 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c c t v - 7 栏目地图 e b o l h t t p :b u g u c n t v c n c c t v 7 i n d e x s h t m l ,2 0 1 0 一l o 0 5 坫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1 :5 2 1 7 刘保全科技新闻如何保证科学性? 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j 青年记者,2 0 0 6 ( 0 4 ) :3 5 3 6 郑保章,刘乃仲试论科技新闻传播如何实现社会化及大众化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 2 l ( 2 ) :6 9 7 2 1 9 柳中杰科技新闻的双重标准研究科学性和新闻性 d 。北京: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1 9 9 8 :1 3 8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等,这往往是缺乏科学训练的人所难以理解的。于是,受众对科技新闻的通俗易 懂有着强烈要求。 过于追求“新闻性”,其结果是某些媒体单纯追求新闻报道的速度和独家性, 在对科技新闻内容并未严格求实的情况下匆匆报道出来,其目的是迎合受众世俗 化、快餐化的需求,以提高自身的发行量、收视率或点击率,但科学的本貌却被 歪曲了,如上世纪8 0 年代,河北农民邱满囤因“邱氏诱鼠剂 ( 1 9 8 1 ) 而成为 媒体明星,后被科学家指出此鼠药含有禁用剧毒药而被禁用,但其已给社会、群 众造成损害;哈尔滨王洪成因宣布发明“水变油”( 1 9 8 4 ) ,被全国几十家媒体 报道,后被暴露为骗人伎俩而被法办。近些年,某些媒体假借正规研究单位的名 义发布所谓最新研究成果以图私利,相关网站也不断出现。如,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于2 0 1 0 年5 月3 日公布的2 0 1 0 年第一批虚假中医药机构网站共2 0 家,这些 网站所发布内容存在严重欺骗行为2 0 。 对此,科学时报一位高级记者2 1 在访谈时表示,这种过于追求“新闻性” 的猎奇、庸俗的倾向,不断侵扰着科技媒体和科技新闻,严重削弱了严谨、求实 的科研人员对媒体的信任,也打击了公众从科技新闻中求知的严肃态度和积极 性。张金辉等人则建议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新闻媒体的内部的自我监督和 社会的监督,以发扬新闻媒体的正效应、抑制负效应z 2 。 第三,如何促进科技新闻“科学性”和“新闻性”融合的问题。 多年来,科技新闻“科学性 和“新闻性”的融合可谓科技新闻问题的主要 焦点,无论是学者还是媒体从业人员,均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实践此类问题的解决 办法。陈力丹强调了记者和科学家充分沟通的重要性,“传媒与科技界有不同的 话语体系,传媒讲究轰动、及时等,而科技界的科学话语特征则为严谨且消除歧 义;不同学科间也存在显著的话语表达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记者与科学 家之间充分的协商”2 3 。周燕群、翟跃文谈到了何祚庥院士的观点,即促进二者 融合应从科技记者首先做起,做到确认科研成果是否得到权威机构认可;明确与 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成果才具有新闻价值;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等等 近年来也有一些好的例子,像有关对神舟飞船的发射、诺贝尔颁奖、科技奥 运、抗击地震灾害等的报道,从标题制作到内容写作等方面,均将“科学性”和 “新闻性 进行了较好的融合。如,科学时报在每年度诺贝尔科学奖颁奖后, 2 0 新华网国家中医药局公布2 0 家虚假中医药机构网站 e b o l h t c p :n e w s x i n h u a n e t c o m n e w m e d i a 2 0 1 0 - 0 5 0 3 c 一1 2 7 1 0 9 5 h t m ,2 0 1 0 0 5 0 3 2 0 1 0 1 0 - 0 6 2 1 本研究访谈时,有采访对象提出在论文中不要出现其姓名本文作者尊重他们的意愿,在文中隐去其姓 名。这是采访、受访双方的共同约定。下同。 2 2 张金辉由“神五”发射看科技新闻报道的人文视角转变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 0 0 4 ( 1 ) :3 1 - 3 2 ,3 9 ”陈力丹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新闻界 j 新闻界,2 0 0 3 ( 4 ) :9 1 0 ,1 8 2 4 周燕群,翟跃文寻求科学性与新闻性的统一 j 中国记者,1 9 9 9 ( 4 ) :1 8 1 9 9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均组织多版面的“诺贝尔科学奖解读”的深度报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 全国各大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多方位、多角度解读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抗灾救灾知 识,引起受众的倍加关注。但是,从科技新闻报道的整体来看,“科学性”和“新 闻性”的融合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第四,媒体科学素养及科技记者队伍素质问题。 相关研究认为,目前媒体存在科学素养亟待加强,科技记者人数少、专业背 景欠缺、报道水平不高等问题,不少新闻从业人员也对科技新闻有畏惧感,科技 记者队伍很不稳定。如,s a r s 疫情期间暴露出媒体科学素养问题,具体表现为 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某些新闻媒体墨守成规,漠视公众知情权;国内的媒 体在科学传播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科技记者;某些新闻报道严谨性、科 学性不够,张口“基因 ,闭口“纳米”,以讹传讹,自欺欺人。有的甚至有悖 科学常识,如有媒体竟然称碘盐能治s a r s 、白醋能抗“非典”2 5 。在一些食品 危机的报道中,媒体也出现了类似问题,如有关“苏丹红”的报道中,记者仅提 到“苏丹红一号”显示出可能致癌的特性,但对“偶尔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 品,引起的致癌危险性不大”却只字不提。再如有媒体对商贩将“液体石蜡 涂 在瓜子上以使瓜子好看不加分析,盲目将此类瓜子说成“有毒瓜子 ,而“液体 石蜡 并无毒性拍。 第五,科技新闻在各类新闻中的地位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科技新闻处于弱势地位。人民日报每星期只有4 个版的 “科技周刊”,每周四出版,仅接近版面j 总数的5 。中央电视台虽设置了科 技博览、走近科技、科学调查、探索发现等栏目,但其播出时 间仅占总数的9 ,相比美国的2 0 以上、日本的1 5 以上,要少得多”。北京 科技新闻学会等在2 0 0 7 年6 月调研发现:在北京市属三家报纸(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 的3 4 7 篇科技报道中,发表在边栏上的为18 7 篇( 占总数的5 3 8 ) ;头版头条报道0 篇,头版主图仅有1 张。从在主要媒体 中受重视的程度来看,科技新闻远远不如其他新闻2 8 。同篇调研报告认为,当前 科技新闻正处在良好发展态势的边缘,如不注意,则很有可能滑落下来。 第2 章 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另外,专职科技新闻记者、编辑也不成比例,且越来越少。新华社记者李斌 在2 0 0 5 年4 月湖南大学“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论坛上介绍,“1 5 年前,新 华社的科技记者有1 0 人,现在只剩下1 人。”2 9 2 2 对沟通的认识 2 2 1 沟通的概念 人们对于“沟通”有着不同的看法。如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沟通是用任 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韦氏大辞典认为“沟通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 流,思想或意见之交换”。拉斯维尔认为“沟通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 至什么人,达到什么效果”。h a s i m o n 认为“沟通可视为任何一种程序,借此 程序组织中的一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 ,等等3 0 。 纵观各类有关“沟通”的定义,其要素包括以下相关方面: 第一,“沟通”必须有主体的参与,主体可以是非组织中的个人,可以是组 织中的个人。 第二, “沟通”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包括口头、信件、表情、动作等。 第三, “沟通”有着明确的动机,是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递。 第四,“沟通”需要有内容,包括消息、思想、意见、建议、倾向等。 第五, “沟通 应有一定的效果,即沟通主体在信息交流后所达到的结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沟通 是信息主体为了达成某一目的,通过一定 途径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获取行为。 2 2 2 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属人际沟通范围 沟通包括三个层次,即人际沟通、组织沟通和大众传播。这三个层次归根到 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人际沟通”,即人际沟通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是 其他两种形式的基础3 1 。本文关注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属于人际沟通,所借鉴 和讨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限于“人际沟通 范围内。 所谓人际沟通,是指个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 息的过程3 2 。人际沟通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 沟通的内容) 、讯道( 沟通途径) 、 信息接受者等要素弱。 2 9 彭菊华、丁玲娜科技新闻弱势传播原因分析当代传播,2 0 0 6 ( 4 ) :9 5 9 6 ,9 7 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编沟通与交流 m 大连:大连出版社,2 0 1 0 :9 6 3 1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编沟通与交流 m 大连:大连出版社,2 0 1 0 :1 0 0 3 2 百度网人际沟通百科名片【e b o l 】h t l p :b a i k c b a i d u c o r n v i e w 7 3 3 5 9 h t m ,2 0 1 0 - 0 9 2 5 1 1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依据克拉伯的1 中介因素论 ,大众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中介因素包括:接 受者的心理倾向性和选择过程;群体和群体规范与习俗;人际关系及其活动和自 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工具及其体制。其中,接受者的心理倾向性和选择过程,是 指接受者原有的观点、兴趣、动机、态度影响接受者对传播者和讯息的选择、感 知、理解及记忆,从而制约传授双方的亲疏关系、信息交换和效果的实现。一般 而言,接受者易于有选择地感知跟他们原有观点、兴趣、动机、态度相同或相似 的传播内容,并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3 4 。 具体到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依据上述理论,记者对科研人员发出的信息, 将根据相关“中介因素 进行新闻内容的采写和报道。科研人员与记者的工作方 式、思维模式有着本质差别,在科技新闻形成过程中,二者主体角色、新闻产生 目的、信息供给和需求、新闻效果的追求等也有不同。科研人员以物质世界的客 观现实为出发点,讲究严谨、细致,避免人的主观偏见。记者以人类社会发展中 的问题为出发点,讲究平等、宽容、民主、博爱,并深入观察、思考人的生存处 境。因此,科研人员与记者是两类截然不同工作内容、思考方式的群体。相关中 介因素使得记者不可能完全照搬实录科研人员提供的信息,而会依照所在媒体的 编辑风格、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在受众中的影响力等角度出发,对科研人员的信 息进行相应的选择、取舍、修改。于是,中介因素让科研人员与记者之间产生割 裂,进而导致二者沟通中产生相关问题。 科研人员与记者分属两大领域,相互间沟通不可避免出现沟通不畅,即形成 科研人员与记者间的沟通障碍。 所谓“沟通障碍,是指信息在传递和交换过程中,由于信息意图受到干扰 或误解,而导致沟通失真的现象”。究其原因,包括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对信息 的态度、观点和信念差异,知识、经验水平差距,个人语言表达、交流、理解和 记忆能力差距,相互不信任和沟通者的畏惧感等等3 6 。 本研究认为,上述导致沟通障碍的原因在沟通要素上集中体现出来,主要包 括以下方面: 第一,沟通动机不一致,即沟通双方对“为何沟通”未达成一致。 第二,沟通双方对信息的供、需不一致,即信息发送者提供的信息和信息需 求者所需求信息出现错位。 第三,沟通双方对期望达成的沟通效果有着不一致的要求。 3 3 m b a 智库百科网人际沟通 e b o l h t t p :w i k i m b a l i b f t i ,w i k i e 4 b a b 剐墟9 9 9 8 5 e 6 b 2 9 f e 9 8 0 9 a ,2 0 l o 0 9 2 5 3 4 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8 :4 5 。 3 5 m b a 智库百科网均通障碍 e b o l 也鲤;丛塑龇世坌此q 碰翊垃0 f 啦y 0 蜮宣o 理5 0 2 譬z o f 蹬y 0 业凸0 2 生z 0 狴 9 c e 7 a 2 8 d # _ n o t e b ,2 01 0 0 9 1 9 3 6 百度网人际沟通障碍有哪些 e b o l h ! ! 巳;z z b i 垂垦q :照i 鱼坚:塑g 坚! i q 凸! 3 旦坐3 昼! ,2 0 0 9 0 5 1 9 2 0 1 0 - 0 9 - 2 3 1 2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在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障碍中,各种导致二者障碍的因素也集中体现在上 述三方面,而深入探究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障碍问题,也可以从这三方面为切 入点。本研究将借助这些研究成果的观点,建构调研和分析科研人员与记者沟通 障碍的思路。 同时,本研究注重实际调研。西方传播学理论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创立时均 是依据对现实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依据当时、当地、一定人群的研究结果。虽然 当时的研究所处的时间、空间不可能重复,但其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研究结论 亦可作为其他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本文借鉴了这些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一依 据实际调研来具体探讨我国科研人员与记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 2 3 我国科研人员与科技记者间的沟通障碍分析 2 3 1 形成我国科研人员与科技记者沟通障碍的因素 科研人员与记者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主要原因是信息在从科研人员传递给 记者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之间信息意图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干扰而导致了沟 通失真。这些干扰因素,包括双方对科技新闻的表述重点、对科学专业的了解程 度、对新闻时效性的重视程度,以及沟通能力与技巧等。 第一,对科技新闻的表述重点看法不一。科研人员严谨、细致,做事讲究耐 心观察、认真推算,其关注的往往是精确描述科学研究的各种细节,因此他们希 望科技新闻注重向公众表述科学研究的真实情况。记者讲究快速地将信息传达给 受众,其关注的是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而公众所关注的信息,无疑与自己的 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习惯兴趣有关。据( ( 2 0 0 7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 果显示,2 0 0 7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 2 5 喻1 ;中国科技统 计年鉴2 0 0 9 ) ) 显示,2 0 0 9 年我国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2 6 人弼,足 见当前我国普通公众整体的科学素质不高。在此大背景下,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专 业内容难以理解,也难以形成兴趣,对科研的专业内容难以形成大量需求,对科 技新闻的需求仅为科普性、通俗性的一般知识。因此,科研人员与记者对科技新 闻的表述重点的认识不相耦合。 3 7 中国科普研究所网站2 0 0 7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 e a o l h t t p :m c r s p o r g c n s h o v p h p ? i d = 1 4 6 6 ,2 0 0 9 一o l 一0 9 2 0 1 0 0 9 2 2 3 8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一2 0 0 9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9 :4 1 3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例如,被称为“当代毕异”的著名计算机专家王选去世时,新华社刊发了记 者李斌的新闻稿件时代呼唤杰出科学家悼念王选先生3 9 , 全文1 2 1 0 余 字,对王选先生的科研成果仅用1 3 8 字来表述: “上世纪7 0 年代末,在国家的组织下,是他大胆提出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 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当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正是他和他 的团队一连串的创新,促进了汉字激光照排产业的形成,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铅 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 稿件其余部分则主要表现王选感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各界对王选崇高人格 的怀念。从中可以看出,科技新闻对科研人员的报道,往往不是源自对科研人员 所从事专业细节的深刻领会,而是其科研成果对社会带来的福利和科研人员至真 至诚品德的崇敬。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的新闻报道中。人们对牛 顿、爱因斯坦的崇敬,正是因为他们在科学技术进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世界科学顶尖成果,但恰恰是对于 这些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很少能看到让公众对这些理论的内涵以及围绕这些科 学探索本身有深刻了解的报道,而对这些科学家奇闻异事的报道却比比皆是,如 对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律定律、爱因斯坦的传奇人生等。 第二、对科学专业的了解程度不一。在对所报道对象的理解上,科研人员与 记者因专业背景的差别,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在一个层次中,二者对科技新 闻内容的理解有着天然的偏差,其沟通无法在同一语境中进行。毋庸置疑,对科 学发展各领域了解最深的是身在其中、完成各项科研任务的科研人员。在当前科 技新闻运作模式中,科研人员是科技新闻内容的提供者,而记者是内容的记录者。 所以,对科技新闻的具体内容,科研人员有着多年的具体研究,而记者仅是在对 相关对象进行报道时,进行短时间的了解。于是,二者对报道对象的了解不可避 免地有所偏差。 例如,2 0 0 9 年5 月2 0 日,科学杂志公布了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 最新成果:他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合成“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 的d n a ,并将 其植入去除了遗传物质的山羊支原体体内,创造出世界上首个“人造单细胞生 物”。这个被命名为“辛西娅”( s y n t h i a ) 的生物立即给公众带来了惊叹、争议 和恐慌。随后,在许多媒体报道中,这一创造被称为“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但 是专家指出,所谓“首次合成人工生命”并不准确。事实上,文特尔本人在科 3 9 新华网时代呼唤杰出科学家悼念王选先生 e b o l h t t p :n e w s x i n h u a n e t c o m p o l i t i c s 2 0 0 6 0 2 1 3 c o n t e n t _ 4 1 7 5 2 9 4 h t m ,2 0 0 6 - 0 2 - 1 3 2 0 1 0 - 0 9 3 0 1 4 第2 章我国科技新闻产生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记者的沟通问题 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目却更为客观、严谨:“首次合成由化学合成基因组控 制的细菌”。科学杂志的相关评论指出,这项研究成果其实并不是首次创造 新的生命形式,科学的定义应该是“生命再创造 或“篡改生命”4 0 。 第三,对新闻时效性的重视程度不一。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浙江绍兴市中医院赴温州医科大学招聘应届医学类毕业生7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2篇)
- 《孔乙己》说课稿10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聘与培训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社会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兰亭文苑C座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c语言维数组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前厅运营与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置建设项目计划书
- 环己烯水合制备环己醇催化反应过程的研究
- 保险基础知识题库解析
-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手册
- SPD相关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临检中心检验科主任会议 6.1质量、速度与安全:POCT网络化管理
- 牙龈病PPT课件可编辑
-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说课课件)
- GB/T 18247.7-2000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7部分:草坪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7章 居住区绿地规划
- Unit 7 Lesson 1 EQ-IQ课件-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