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诗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诗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诗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诗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诗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诗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元稹或通过专文论述表明诗学观点,或在诗歌语句中发表看法, 其诗学思想在唐代诗学思想史以及中国诗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的作用和意义。前人对元稹诗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 方法与内容上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研究多为“元 白 诗学思想并论,有时甚至将元稹诗学思想作为白居易诗学思想的 附属,专门针对元稹诗学思想进行论述的专著和论文数量较少。二、 研究不够细致,主要集中在元稹诗歌创作要求实现现实教化功用的主 张上,对其他方面谈及甚少或者尚未提及。基于此,本文打算在详考 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元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元稹的感物 吟志说、诗体理论以及诗歌审美追求三方面来论述其诗学思想。正文 分三章: 第一章“元稹的感物吟志说 从元稹对兼济之志和独善之道双重 思想的追求中,探讨他对诗歌创作诗兴缘由和诗学功用的看法。主要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元稹认识到了人生遭遇、境遇与诗歌创作的关 系,提出了“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的诗学主张,并从个人 情感体验出发指出了诗人时间、精力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提倡“寄兴 , 将心中郁积的怨愤寄托于诗歌,所寄之情多有寓意,重在“讽兴 ; 二、元稹认识到日常琐事、山川风物对诗思的触发作用,并认识到山 川之秀与文章佳作、山川特色与文章风格的关系;主张“遣兴”,所 遣之情,多为一时之感,重在“自遣 。 第二章“元稹的诗体理论”通过对元稹诗集中关于“体的言论 进行分类探讨,揭示了其对诗体问题的见解。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 元稹具有明确的诗体意识,注意到了诗体静态之分类,主要贡献表现 在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对诗体进行分类。二、元稹有对各类文 体的通达态度,注意到了诗体动态之发展。他将“赋”法用于排律创 作,将寓“史才、诗笔、议论”于一体的传奇创作手法用于诗歌创作, 尤其是长律的创作,加强了诗歌的叙事性。他对“赋”法和诗歌叙事 性的重视推动了中唐诗歌叙事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元稹的诗学审美追求 主要从诗歌语言、风格、声律和 风骨这几方面入手,分析元稹对律诗一体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为: 一、诗歌要“思深语近 ,“风情宛然”。即,诗歌要以通俗易懂、清 新流丽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以风情入诗,表明了诗歌题材及风格 的转变,诗歌风貌要清丽婉转。二、诗歌要“韵律调新,属对无差 , 讲求“格力 。即,诗歌要注重韵律协调、对偶工整,力求脱弃俗套, 自我创新;同时讲求“格力”,有风骨之美。 关键词元稹,诗学思想,感物吟志说,诗体论,审美追求 a bs t r a c t y u a n z h e n sp o e t i c s t h o u g h t se l a b o r a t ei n h i sa r t i c l e s ,o ri nt h e p r e f a c eo fh i sw o r k s ,o ri nh i sp o e m s ,w h i c ha r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i nt a n g d y n a s t ya n dt h ep o e t i c sc r i t i c i s mh i s t o r y t h e r ew e r es o m er e s e a r c h e s w h i c ho b t a i n e da b u n d a n tc o n c l u s i o n s ,b u tt h e yh a ds o m el i m i t a t i o n si n t h em e t h o da n dc o n t e n t ,m a i n l y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w 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 r e s e a r c hp u tb a i j u y ia n dy u a n z h e nt o g e t h e rt od i s c u s s ,y u a n z h e ni s a l w a y ss u b o r d i n a t eo fb a i j u y i s e c o n d ,t h es t u d i e sw e r en o ts oe l a b o r a t e d , w h i c hm a i n l yf o c u s e do nr e a l i s t i cp o e t i ct h o u g h t si ny u a n z h e n sp o e t i c c r i t i c ,o t h e ra s p e c t sw e r ep a i d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t oo rn o tc o n c e r n e d b a s e d o ni t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 sy u a n z h e na sai n d e p e n d e n tu n i tt os t u d y , w h i c h c o n t a i n st h et h e o r yo fy i nz h is e n s eo b j e c t s ,t h ev e r s et h e o r ya n dt h e p u r s u i to fp o e ta e s t h e t i c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 y u a n z h e n st h e o r yo fy i nz h is e n s eo b j e c t s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s o n ,t h e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t h o u g h tf o u n d a t i o no f w r i t i n gp o e t r y i tw a sr e f l e c t e db yt w 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y u a n z h e n r e c o g n i z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p o e t s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a n dp o e m w r i t i n g ,h ea l s op o i n t e d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o e t st i m e ,e n e r g y a n dt h ep r a c t i c eo fw r i t i n gp o e t r y h ea d v o c a t e dt h ep o e ms h o u l dh a v e x i n g ”,w h i c hh a ds u s t e n a n c ea n dm e a n i n gt ox i n gs a t i r i c a l s e c o n d l y , y u a n z h e nr e c o g n i z e dl a n d s c a p ea n dh i sd a i l yl i f ec a nt o u c ho f f p o e t r y t h i n k ,h ea l s op o i n t e d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a n d s c a p ea n dg o o d p o e m h ea d v o c a t e dt h ep o e ms h o u l dh a v e “x i n g ”,w h i c hc o u l dr e p o s e p o e t ss e l f - e m o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y u a n z h e n sv e r s et h e o r y a n a l y s e ss o m eo f y u a n z h e n so v e r v i e wo f “t i ”a n dr e f l e c t sh i si d e a so fv e r s e i tc o n t a i n e d t w 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y u a n z h e n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v e r s ec l a s si ns t a t i c s t a t e ,e s p e c i a l l yc l a s s i f i e dt h ep o e mb a s e do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p o e ma n dm u s i c s e c o n d l y , y u a n z h e np a i d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v e r s e ,h ep r o t e s t e dt ou s e “f u s k i l l si n l o n gr e g u l a t e dv e r s e ,w h i c h m a d et h ed i f f e r e n tk i n do f p o e t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a n de n h a n c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n a r r a t i v et h e o r yo f p o e m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 y u a n z h e n sp u r s u i t o fp o e ma e s t h e t i c i s r e f l e c t e db yt w 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h ep u r s u e dp o p u l a ru n d e r s t a n d ,n a t u r a l a n de l a b o r a t el a n g u a g e ;h ep u tf l i r t i n gi n t ot h ep o e m s ,w h i c hw a n t e dt o m a k ei tw i n d i n gi na m b i t s e c o n d l y , h ep r e f e r sr u l e sa n df o r m so fc l a s s i c a l p o e mi nn e a t l ya sw e l la sv i g o r o u sa n d f e n g g u i nl o n gr e g u l a t e d v e r s e k e yw o r d s y u a n z h e n ,p o e t i c st h o u g h t s ,t h et h e o r yo fy i nz h i s e n s eo b j e c t s ,v e r s et h e o r y , t h ep u r s u i to f p o e ma e s t h e t i c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 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 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 有关规定保留本人学位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文或 者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以将本 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 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盥日期: 年月坚日 绪论 在中国诗史上,元稹与自居易并称“元白”,在当时各有建树,同享盛名。 然而,元稹诗歌成就的获得是与其诗学思想分不开的。元稹的诗学思想或通过专 文论述,如叙诗寄乐天书、杜君墓系铭等,或通过诗前小序表明观点,如 新乐府诗序、乐府古题序等,或者散见于其诗歌之中。元稹这些诗学思想 在唐代诗学思想以及中国诗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古人 对元稹诗学思想的评论只是一些只言片语。直到2 0 世纪2 0 年代,学者们逐渐开 始关注元稹的诗学思想,研究渐趋细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说来,其研究 主要集中在乐府诗论、对历代诗歌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李、杜的评价、诗体问题 及“元和体”的文学思想等问题上: 一、元稹对乐府诗歌内容、功用和体制的看法。 元稹主张乐府诗应“雅有所谓,不虚为文,要存“寄兴”。这在不少文章 和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中都有涉及,最早提出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胡适的元稹 自居易的文学主张文。文中指出“白居易和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改新运动的 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说是为人生而作的文学! 文学是救 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 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己一。元白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元白眼中,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体诗 “最适合当时的需要”,因而,他们“努力作讽刺时事的新乐府”,来实行这个文 学主义。圆这种观点自胡适指出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4 0 年代至今,文学史、 批评史及有关元稹的专著、论文在论述元稹新乐府诗论时大都未脱离胡适的观 点。但值得一提的是,许总论元白文学思想的现实功利性及其诗化形态一文 的论述可谓有所突破。他认为元白的功利文学思想作为儒家政教文学观的极端化 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宗经复古倾向。“而就其作为元和时代的文学思潮本身而言 ,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诗歌卷) 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2 :1 0 6 下引元稹诗,均依此 版本,不再出注。 曾胡适元稹自居易的文学主张新月第一卷第2 号,1 9 2 8 ,4 下引胡适语,均依此期刊, 不再出注。 则不仅“在功用方面表现出极端的现实针对性,而且“在表现方式的着眼点上 显示出强烈的通变意识”。由此,元白不仅将诗歌完全变为裨补政治、有益教化 的工具;同时又以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的思想打破古辞古义的局限,实际 上成为“大胆改变传统诗歌语言体式的元和诗变生动活力大规模拓展的理论 基点”。 关于乐府诗歌体制,胡适亦指出元稹作乐府古题序“从诗歌体制上指出 了汉以下诗的两种大区别:一是原有乐曲,而后来依曲调而度词;一是原来是诗, 后人采取其词,制为歌曲。”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在胡适所言观点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认为元稹乐府古题序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歌诗之异。元稹所 言“由乐以定词”的为歌,“选词以配乐的才称之为诗,另外诗还有一种是未 曾入乐的,被称之为“徒诗 。关于此分法,他认为元稹的区分是可以的,但据 此标准元稹将“选词以配乐”的谣讴拉入“由乐以定词”的歌的范畴极为不当。 罗根泽还指出元稹所言“乐府不于汉魏而后始”的乐府起源说是错误的。尽管如 此,罗根泽仍认为在乐府诗的研究上,“元稹比白居易更重视声韵”,所以“确实 比白居易更有研究”。 二、对历代诗歌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李、杜的评价。 1 、对历代诗歌的评价 胡适在元白的文学主张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对历 代诗歌的见解,至于元稹则一笔带过。对中国历代诗歌的评价,胡适认为白居易 的见解“完全与元稹相同 。 之后,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虽单列有元稹一章,其对元稹评价历代诗 歌的论述也较为简略。对此论述较为详细的当属王运熙元稹的诗歌批评一文, 该文认为元稹“以诗三百篇为准绳”评述汉魏六朝诗歌,肯定建安诗歌“富有古 意”,汉乐府相和、杂曲等歌辞是“有为而作”,对汉乐府评价如此之高,在“中 国文学批评史上尚属首次”。而基于“干预教化”的立场,元稹竭力贬低六朝诗 歌,则只是“特定场合的偏激之言,并不代表他的整体看法”。 可以说王氏的这 一说法是比较客观的。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认为元稹对历代诗歌 。许总论元白文学思想的现实功利性及其诗化形态上海师大学报,1 9 9 7 ,2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此书先于1 9 3 4 年出版了周秦汉魏南北朝部分,后于1 9 4 3 年 重印,扩充至隋唐五代,1 9 5 7 年续至两宋。本文所用版本为:上海古籍山版社,1 9 8 4 :7 9 - 8 0 _ 干运熙元稹的诗歌批评贵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2 ,2 2 发展的评价,“不像白居易那样片面:他对汉魏诗歌较多肯定,尤其对建安诗歌 做了合乎实际的评价,对两晋文学也能客观评价,对唐代诗歌,元稹肯定了沈宋在 律诗创作上的贡献,也对杜诗的艺术成就做了十分全面、深刻的概括。 2 、对李、杜的评价 关于元稹对李、杜的评价,屈守元 跋文三 篇、王运熙元稹的诗歌批评、李俊自居易元稹对杜甫理解的差异三篇论 文及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相关章节的论述各有侧重,颇具代表性。 屈文从诗歌的发展过程、艺术创新、李杜两人的年龄、经历以及同时代人对 李杜的评论出发,论证了元稹对杜甫所评:“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这一总 命题的合理性。他还指出了杜甫与李白的不同之处是:杜甫更注意诗歌的对偶和 用韵,善于用“赋”的手法写出“长或千言,次犹数百”的长诗,并且能达到“词 气豪迈、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的艺术境界。 王文在对杜诗的评 论中,对李、杜两大诗派做了比较,认为“元稹扬杜抑李的观点,表现了他个人酷 爱长律的偏见,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爱写长律的时代风尚”,其李杜优劣论 对后世影响颇深。 ( 此文观点亦见于其参与撰写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王 氏尚有元稹李杜优劣论和当时创作风尚一文,将元稹的李杜优劣论和当时文 学乃至文化的风尚潮流联系起来详细进行考察,认为元稹从自己爱好长律角度扬 杜抑李虽“片面 、“不公平”,但“有特定的文学历史原因”,故“应当有所了解”。 李文将元、白对杜甫的理解做一比较,认为白居易和元稹在理解杜甫时存在审 视标准上的差异:自居易注重现实主义精神和乐府传统,由此推崇杜诗的价值、 意义,而忽视其艺术性;元稹注重杜甫新题乐府的新变形式,杜诗艺术的多样性、 丰富性,特别是对律诗的发展和贡献,但不甚注重对杜诗的价值追求。 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认为元稹对杜甫“集大成”的评价成为杜诗接受史 上的重要一环。元稹认为杜优于李之处不仅在于“风雅比兴”,更在于“铺陈终 始,排比声韵 ,“属爵律切而脱弃凡尽 ,可见他对诗歌的近体格律、艺术技巧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3 6 6 。屈守元 跋文三篇草堂,1 9 8 2 :1 王运熙元稹的诗歌批评贵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2 :2 王运熙元稹李杜优劣论和当时的创作风尚上海文化,1 9 9 4 :1 李俊自居易元稹对杜甫理解的差异唐都学刊,2 0 0 1 :1 3 也是比较重视的。 三、诗歌体裁分类理论 关于元稹诗歌体裁分类理论,胡适在元稹白居易的文学主张中也有所提 及,较为简略。他认为元稹诗歌“其实只有讽诗和非讽诗两大类,讽诗包括古讽、 乐讽和律讽三种,而古体、律体等五种则为非讽诗。”首次专文对元白的诗歌体 裁理论作系统论述的是钱志熙。他的元白诗体理论探析首先介绍元白诗歌体 裁分类理论并做比较,同时对自居易称古体为“格诗”的原因做了探讨;然后依 据元白自述,研究其尊古轻律思想的实践历史,并以两人为典型透视唐诗体裁系 统中古近两大类体裁的关系;最后研究元稹的近体诗理论,并探讨元白近体艺术 风格与此种理论的对应性,对唐宋两代诗人在近体方面的不同艺术标准也有涉 及。 四、“元和体的文学思想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特别指出元稹对“元和体”的定义及在 思想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靳义增论“元和体”的文学思想从“元和体” 概念入手,通过分析众人对其概念的定义,确定了“元和体 的内涵:主要指唐 代元和、长庆时期以元稹、自居易为代表的,用通俗的语言所写的以唱和为主的 长篇律诗和以言情为主的“小碎篇章”。其次,文章指出“元和体”创作所体现 的文学思想是:诗歌内容由普适性向感受性转移,诗歌功能由讽谕教化向审美娱 乐转移,诗歌书写由歌唱向描摹转移,诗歌语言由典雅向通俗转移。“元和体 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元和时期“尚怪”的世风、文人仕途的坎坷以及言情文学传统 “合力”作用的结果。 五、“赋”法的运用及对叙事文学的贡献 屈守元 跋文三篇在比较杜甫与李白的不 同之处时,指出了杜甫善于用“赋”的手法写出“长或千言,次犹数百 的长诗, 并且能达到“词气豪迈、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的艺术境界。雷恩 海赋之再发现暨元白的理论贡献一文从“赋”的演变过程来说明元白的理论 贡献,赋本为诗“六义”之一,乃一种表现手法,衍变为文体之一种,在彼此之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3 6 7 圆钱j 基熙元白诗体理论探析中国文化研究,2 0 0 3 :1 靳义增论“元和体”的文学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 0 0 3 :6 4 消长融会中,具有了直陈、铺叙、构篇的功能。至中唐,元白受乐府及新兴叙事文 学传奇之刺激,由杜甫转向写实而开其端的赋法,被元白重新发现,不但作为 诗歌的表现手法,亦运用于篇章建构,使诗歌的叙事功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委婉 详备、曲尽事情,为诗歌的叙事说理、谈性论道开辟了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 诗歌的散文化倾向,实乃对盛唐情韵浑融之诗境的反动。 2 0 世纪2 0 年代至今,学者们对元稹的诗学思想有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 术成果,但客观而言,仍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一、研究多为“元白”诗学 思想并论,有时候甚至是将元稹的诗学思想作为白居易诗学思想的附属,专门针 对元稹的诗学思想进行论述的专著和论文数量较少。二、研究不够细致,主要集 中在元稹诗歌创作要求实现现实教化功用的主张上。 元稹“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 的文学主张,对诗人个人旺盛精力与 诗歌创作之“多 、“精”间关系的看法,对山川之秀与文章佳作、山川特色与文 章风格之间关系的认识尚无人提及。元稹所言同常琐事、山川风物对诗人诗兴触 发的诗学观念,“遣兴 的诗学主张,研究者谈及甚少。 元稹对“体”的看法及对文体发展的独特意义,如以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作为 其诗体分类的标准之一;“元和诗体”新变的含义及所体现的诗学主张,如重视 “赋”法和叙事,将唐传奇创作手法用于诗歌创作等,研究尚需深入。 元稹对律诗特别是对其“小碎篇章”的审美追求亦体现了他的诗学观念:诗 歌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丽,风格委曲婉转,声律和谐,脱弃俗套,自我创新, 讲求“格力”,有风骨之美。 基于此,本文打算在考察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元稹作为一个单独的个 体,从元稹诗歌感物吟志说、诗体理论以及诗歌审美追求三方面来论述其诗学思 想在唐代诗学思想史以及中国诗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雷恩海赋之再发现暨元白的理论贡献两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2 5 第一章元稹的感物吟志说 元稹在元和十年所作叙诗寄乐天书中说:“仆闻上士立德,其次立事, 不遇立言。凡人急位,其次急利,下急食。仆天与不厚,既乏全然之德;命与不 遇,未遭可为之事;性与不惠,复无垂范之言。兀兀狂痴,行近四十。徼名取位, 不过于第八品,而冒宪已六七年。”可见,元稹并没有摆脱一般士大夫文人对于 立德、立事、立言的追求。不幸的是,他缺少天赋之完满的德行,故“行近四十”, 仍旧“狂痴”:又命运不济,非但无立事之因缘际遇,元和五年还因冒犯刑宪被 贬官,以致“徼名取位,不过于第八品”;而且生性愚钝,无可垂范后世之言论。 此处元稹以凡人自居,不乏自谦之语,但其所言“命与不遇确也是事实。叙 诗寄乐天书言:“年三十二时有罪谴弃,今三十七矣。五六年之间,是丈夫心 力壮时,常在闲处,无所役用。 正是元稹对自己贬谪生活的写照。既然立德无 能,立事无门,立言无力,元稹谪官在外,“闲诞无事,遂专力于诗章。”( 上 令狐相公诗启) 他将“全盛之气,注射语言”( 叙诗寄乐天书) ,去实现另外 一种意义,即诗歌或文学上的立言,。在诗歌理论及其创作上进行自觉探求。 第一节元稹对“不平则鸣”说、“兴寄”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元稹对直道的追求 贞元十年已后,藩将跋扈,宦官专权,朝臣失职,权贵争豪斗富,并以进奉, 宫市侍名义搜刮民财。这样的形势使得初习“理乱萌渐 的元稹“心体悸震”( 叙 诗寄乐天书) ,诗思充盈于胸中,当看到陈子昂感遇诗时,即日便“作寄 思玄子诗二十首”。年方十五六的元稹能作出有如此“志义 的佳作,郑京兆 翁“深相骇异 ,赞叹不已。 入仕之初,元稹便胸怀兼济天下的激情壮志,希望能通过上疏直谏实现致君 杨军、文笙、吕燕芳选注元稹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3 1 2 下引元稹叙 诗寄乐天二 s 、 唐故下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白氏长庆集序均依此版本,不再出注。 唐 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6 0 1 除叙诗寄乐天书、唐 故= 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白氏长庆集序三篇,下引元稹文,均依此版本,不再出注。 6 尧舜的理想。其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回忆他和自居易当时参加考试时的 激昂心情:“略削荒凉苑,搜求激直词。那能作牛后,更拟助鸿基。” 元和元年,元稹官拜左拾遗,即刻上疏论政。他初入仕途,锐气十足,欲建 言立功,有所作为。旧唐书元稹传:“稹性锋锐,见事风声。既据谏垣,不 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好时节:“身骑骢马峨嵋下,面 带霜威卓氏前。诗中以秋霜状其容止,喻其为人正直,执法无私。酬翰林白学 士代书一百韵:“誓欲通愚謇,生憎效喔咿。佞存真妾妇,谏死是男儿。便殿承 偏召,权臣惧挠私。庙堂虽稷契,城社有狐狸。似锦言应巧,如弦数易欺。元 稹纪怀赠李六户曹崔十二功曹五十韵亦言自己直谏之肝胆斗志:“荣班联锦 绣,谏纸赐笺藤。便欲呈肝胆,何言犯股肱。椎埋冲斗剑,消碎莹壶冰。”然而, 他这种上疏直谏非但没有帮助其实现立功之志,反而导致他一再被贬,先是被贬 授河南尉,再出为剑南东川监察御史。元和五年,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即叙 诗寄乐天书所言之“年三十二时有罪谴弃”之时,这次被贬长达五年之久。尽 管如此,元稹并未放弃对仕途的进取之心,“则安能保持万全,与足下必复京辇, 以须他日立言事之验耶? ”( 叙诗寄乐天书) ,继续以直道行自己的兼济之志。 这一点,可从元稹被贬期间诗作窥见一斑。刘颇诗并序:“一言感激士,三世 义忠臣。 元稹赞刘颇忠义刚直,亦透出自己刚直本性。元稹送友封二首其 二亦是如此:“惠和坊罩当时别,岂料江陵送上船。鹏翼张风期万里,马头无角已 三年。甘将泥尾随龟后,尚有云心在鹤前。若见中丞忽相问,为言腰折气冲天。 此诗表面上是送别窦巩,并顺便给黔州观察使窦群捎个口信。实际上元稹是向同 情他的诗友、迫害他的宿敌表明:自己虽遭权贵、宰臣和宦官集团的“腰折”, 但自己斗争的“正气”、“怒气 仍然“冲天 ,并不会就此罢休。此诗与窦巩所 写诗相发明,窦巩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纪事言情:“学深通古字,心直触危 机。肯滞荆州掾,犹香柏署衣。 指出元稹因性格耿直而遭遇贬谪,却仍旧保持监 察御史任上的一身正气,值得称道。 元稹欲以直道行其兼济之志的处世之道亦体现在他对仕隐出处的态度上。 元稹酬翰林自学士代书一百韵并序:“作四皓庙,讥其出处不常。 元稹对四皓“显晦有遗迹,前后疑不伦 出处进退不一的行为进行了讥讽。诗言: 【后晋 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二f 5 局,1 9 7 5 :4 3 2 7 亩周相录元稹年谱新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9 6 ,1 3 7 7 “茅焦脱衣谏,先生无一言。赵高杀二世,先生如不闻。刘项取天下,先生游白 云。海内八年战,先生全一身。汉业日己定,先生名亦振。不得为济世,宜哉为 隐沦。如何一朝起,屈作储贰宾。”( 四皓庙) 元稹指出四皓当谏不谏,当仕不 仕,当隐不隐,“舍大以谋细,虬盘而蠖伸”,苟且偷生,不顾节气。 元稹在元和五年被贬江陵所作和乐天赠樊著作更是直接提出了自己的 仕隐观:“况乃丈夫志,用拾贵当年。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出非利吾己, 其出贵道全。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遂我一身逸, 不如万物安。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其次有独善, 善己不善民。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抗哉巢由志, 尧舜不可迁。拾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 元稹此言正是对自己一贯奉行之直道精神的延续,诗中道出了自己所崇尚的 “出处论:“出非利吾己,其出贵道全。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人。”即, 要入仕便要力求兼济天下之“全道”,要归隐便只求独善其身之“己道 ,将仕隐 两道截然分开,并且认为“拾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实”,要仕就要诚心为帝、正 心为民,能使“万物安”;要隐就要如巢由一样,坚持自己“天地为一物”之心 志,即便世有如尧舜之帝王亦不入仕。元稹这种非隐即仕,非仕即隐的“出处论”, 经纬分明,可谓是其崇尚直道的又一表现。另外,韦居守晚岁常言退休之志因 署其居日大隐洞命予赋诗因赠绝句言:“谢公潜有东山意,己向朱门启洞门。 大隐犹疑恋朝市,不如名作罢归园。”亦可从元稹对仕隐的态度中,看出其“行 藏我讵兼”的处世原则。 元稹被贬,虽位卑官低,但仍一直在仕途,因而其所行之道主要是以直道而 为的兼济天下之“全道 。思归乐言己“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金埋 无土色,玉坠无瓦声。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 可见,虽被贬至小官,元稹却仍不畏权势,更不去依附权势,并且始终认为以直 道方式实现济世之志是正确的,只要自己能够保持至诚本性,便自然会“诚至道 亦亨”。 及至贬谪通州,元稹仍旧坚持自己的冲天之气和刚直之性。酬卢秘书:“偶 有冲天气,都无处世才。未容路先稳,先踏祸机开。”写自己仕途不顺原因不在 于有冲天之气,而在于无处世之才。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并序:“去应缘直 道,哭不为穷途。 亦认为被贬乃缘于“直道”的处世方式。酬独孤二十六送归 通州所言“平生志 一是自己性情刚直,是非分明,如诗言“十岁慕倜傥,爱 白不爱昏。宁爱寒切烈,不爱肠温暾。二十走猎骑,三十游海门。憎兔跳跃跃, 恶鹏黑翻翻”。二是言自己即便在仕途上遭遇如狡兔之小人,直心壮气犹存。诗 所言“鳌钓气方壮,鹘拳心颇尊。下观狰狞辈,一扫冀不存。名冠壮士籍,功酬 明主恩”正是此种直心壮气的写照。元稹为崔沔所写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菇 铭:“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公之气性刚方,理家理身,廉俭俊直,颇有文章。 所言亦表明了元稹对崔沔方刚之气、俊直之性的欣赏。 元稹尚正气,行直道,具狷然之质,任气之性,难免会“容身寡朋曹”,直 气冲天,不免落得个“一为毫发忤,十载山川遥”的下场。其好友白居易对此更 是说得明白:“予尝悲公始以直躬立人,勤而行之,则坎壤而不偶。谪瘴乡凡十 年,鬟斑白而归来。”( 唐故武昌军节度使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 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自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菇铭并序) 元稹对于此 遭遇更是有着切身的感受,发出“顾我潜孤愤 、“我有恳愤志,三十无人知”的 慨叹。 二、人生遭遇、境遇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 一) “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 元稹入仕之后,为了扶助王化,创作新乐府,欲“以直词示后人 ( 和李校 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 。不久他却因与宦官刘士元争厅之事被贬谪江陵,元稹自 己“心虽出云鹤”,无奈“身尚触笼鹰”,也只好“负气入江陵 ( 纪怀赠李六户 曹崔二十二功曹五十韵) 。元稹被贬,进言之路被阻,j 下气之言难抒,直道之志 难为,胸怀不平之气遂用力于诗歌,提出了“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和 “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的诗学主张,道出了诗歌创作与人生遭遇、境 遇的关系。 虫豸诗七首并序: 天之居物于地也,有兽宜山宜穴,鱼宜水宜泥,鸟宜木宜洲,虫宜草宜 腐秽风雨会而寒暑时,山川正而原野平衍,然后郛闸屋室以州之人之宜, 。 唐 自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1 4 6 8 卜引自居易诗文, 均依此版本,不再出注。 9 人不得其宜,而之鸟兽虫鱼之所宜,非虫鱼兽鸟之罪也。然而自非圣贤,人 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云始辛卯年,予掾荆州之地,洲渚湿垫,其动 物宜介,其毛物宜翅羽。予所舍,又荆州树木洲渚处,昼夜常有翅羽百族闹, 心不得闲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又数年,司马通州郡,通之地, 丛秽卑褊,蒸瘴阴郁,焰为虫蛇,备有辛螫。蛇之毒百,而鼻褰者尤之。虫 之辈亦百,而虻、蟆、浮尘、蜘蛛、蚁子、略蜂之类,最甚害人。其土民具 能攻其所毒,亦往往合於方籍。不知者毒辄死。予因赋其七虫为二十一章, 别为序,以备琐细之形状,而尽药石之所宜,庶亦叔敖之意焉。 元稹言“人失所宜”主要指自己两次被贬荒蛮,言“不得宜之叹 主要是指 因被贬而创作的诗歌。“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道出了诗人诗歌创作与 人生遭遇、境遇的关系。元稹言“人不得其宜,而之鸟兽虫鱼之所宜”,虽“非 虫鱼兽鸟之罪也 ,然而“自非圣贤,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云。 于是, “心不得闲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又数年,司马通州郡。予因赋 其七虫为二十一章。元稹两次被贬,胸中壮志难以抒发,只有将其怨愤借助于 诗歌来宣泄。他借言自己被贬之地自然环境的恶劣来表明自己仕途上所处政治环 境的恶劣,奸佞小人当道,j 下义之臣被贬。如有鸟二十章可谓疾世之愤辞, 元稹通过自己对鸱鹄老乌诸恶鸟的憎悟之情来表达对奸佞小人当权的讽刺之意。 除虫豸诗七首并序外,元稹类似的诗学主张,其实早在其元和十年所写 叙诗寄乐天书中已有所表述: 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磨,古今成败,当花对酒,乐罢哀 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躬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 则欲赋诗。 元稹言诗歌创作,皆因诗人“所对遇异于常者”而心有所感,从而产生了写 诗的冲动。此处“异于常者”正道出了诗人诗歌创作的缘由:大至国家政治、社 会道义,小至日常生活中赏花对酒、悲欢离别,都能触发元稹诗歌创作的情思, 使他产生作诗的冲动。这其中让诗人感触最深的非“常”之事莫过于三十二岁至 三十七岁这五六年间的贬谪生涯,元稹虽也知“道情忧易释”,无奈“性不近道”, 对此事未能“淡然忘怀”,于是赋诗以记之。思归乐、松树、桐花、雉媒、 箭镞、青云驿等都是创作于此时。这些诗歌多表现出一种不平之气,元稹 l o 所写松树将自己比作华山上之“高高松”,将奸佞小人比作“无贞直干”之 “槐树 ,言古松意高,即使为大厦之栋梁,尚屈其才,因此它宁可“闲在高山 顶”,也不与槐树“作行伍”,俱流于尘。此诗写出了诗人不屈之“直气”,虽因 被贬壮志难抒,却依然坚持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抱负。其他如兔丝、芳树和 桐花等也抒写了这种情怀。好友自居易在看了元稹到江陵后所寄途中所作的 十七章诗歌,也惊而叹之,日:“及足下到江陵,寄在路所为诗十七章,凡五六千 言,言有为,章有旨,迨于宫律体裁,皆得作者风。然窃思之,岂仆所奉者二 十章,遽能开足下聪明,使之然耶? 抑又不知足下是行也,天将屈足下之道,激 足下之心,使感时发愤而臻于此耶? 若两不然者,何立意、措辞,与足下前时诗, 如此之相远也? 仆既羡足下诗,又怜足下心,尽欲饮狂简而和之。”( 和答诗十 首序) 可见在白居易看来,元稹此时所作之诗的确是心中不平的“感时发愤” 之作。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四十韵:“旋吟新乐府,便续古离骚。”言马逢刚刚 还在吟咏对社会现实极具讽谏意义的“新乐府”,可转眼又不得不如诗人屈原一 样,借助于类似离骚的诗文抒写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元稹此句虽是写马逢 之经历、创作,实则是在言己。而其遣兴十首其五所言“寄言抱志士,日月 东西跳”更是将光阴空逝,自己身在闲处,空怀抱负却无处可施展的无奈之情表 达了出来。 元稹所言“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及“凡所对遇异于常者而欲赋诗 的观点,指出了诗歌创作与诗人人生遭遇和境遇的关系。此观点与韩愈“不平则 鸣”的文学主张有相通之处。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呜。 其踺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呜人 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 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外泄于外者也;择其善呜者而 假之呜:金石丝竹瓠土革木八者,物之善呜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 善鸣者而假之呜。是故以鸟呜春,以雷鸣夏,以虫呜秋,以风鸣冬,四时之 相推敏,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呜 者而假之呜。 韩愈认为,“不平则鸣”存在于宇宙之间万物之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 管是“物”还是“人”,只要有其“不平”则“鸣”。“不平则鸣”是诗人经过心 之所感,郁积于心,不能自已乃泄于外而发文辞。在此,韩愈指出了诗歌创作乃 是诗人“不平则鸣”的结晶。 韩愈的“不平则鸣”和元稹“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的诗学主张都 是对中国古代诗“可以怨”的继承和发展。此种观念,是和孔子诗“可以怨”、 楚辞“发愤抒情”说及司马迁“发愤著书 说的文学观念一脉相承的。 楚辞“发愤抒情”说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虽同属于一个大的诗学系 统,但却又有所侧重。 屈原所谓“屈心而抑志兮” ( 离骚) 、“娩易初而屈志 ( 九章思美人) 、 “有志极而无旁 ( 九章惜颂) ,是说自己的“志”不能得以实现,受到压抑。 屈原“心郁邑余佗傺兮 ( 九章惜颂) ,且“又莫察余之中情”( 九章惜颂) , 故“发愤以杼情 ( 九章惜颂) 。可以说,屈原发愤抒情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 心中的郁悒之情志。司马迁所谓“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 者” 云云,也是说遭遇穷厄而有作,但主要是说不幸的遭遇反倒激励作者的志 气,使其决心垂文以自见其道、自垂其名,并不仅是强调其怨愤之气、愁苦之情 发于作品。所举诸例,虽也有“屈原放逐,著离骚”,离骚乃直抒怨情者; 但更多是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左丘明著国语、孙膑论兵法、吕 不韦撰吕览等写作学术著作之例,那些著作并不仅是穷苦愁怨之言,亦包含 了作者的志向和抱负。 元稹提出“人失所宜而有“不得宜之叹”,既有遭遇贬谪而不得不发的怨 愤,同时亦有因怨激志而欲自垂其名的感奋。 叙诗寄乐天书云: 仆闻上士立德,其次立事,不遇立言。则安能保持万全,与足下 。 唐 韩愈著;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4 :3 4 8 3 4 9 下引韩 集,均依此版本,不再出注。 。 宋 洪兴祖撰;白文化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j 岛局,1 9 8 3 :1 6 下引九章思 美人、九章惜颂皆依此版本,不再出注。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翮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 书局,2 0 0 0 :2 4 9 4 1 2 必复京辇,以须他e l 立言事之验焉? 但恐一旦与急食者相扶而终,使足下受 天下友不如己之诮。是用悉所为文,留秽箱笥;比夫格弈樗塞之戏,犹日愈 于饱食,仆所为不又愈于格弈樗塞之戏乎? 由此可知,元稹具有很明显的立言主张,只是当时客观条件不允许。尽管如 此,他仍旧主张用自己的诗歌创作来证明自己的才学。这样,一方面使得友人白 居易免受“天下友不如己之诮”,另一方面也可使自己在终老之时有诗文传焉, 这实则是在立自己的一家之言。此种立言主张,亦见于乐府古题序:“况自风 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指出了诗歌创作某种意义上 说就是为了“贻后代之人”,垂范后代。 ( 二) “全盛之气,注射语言 元稹从个人人生体验出发,指出了人生境遇对于诗人诗思的触发作用,并且 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了诗人旺盛精力与诗歌之“多”、“精”间的关系,即诗歌创 作除了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外,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诗人旺盛精力和充裕时间的投 入的。 叙诗寄乐天书云: 又不幸,年三十二时有罪谴弃,今三十七矣。五六年之间,是丈夫心力 壮时,常在闲处无所役用。性不近道,未能淡然忘怀,又复懒于他欲。全盛 之气,注射语言,杂糅精粗,遂成多大,然亦未尝缮写。 按照传统的观点,三十而立,三十几岁正是士大夫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壮 志之时,而元稹自元和五年被贬至元和十年的五六年之间,都是处在瘴气迷漫, 毒虫奇多,远离政治中心的江陵,雄心壮志空存却无施展的舞台,抑郁不得志的 怨气可想而知。此言“全盛之气 当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其精力旺盛,欲有 所作为的发奋;二是遭遇被贬,郁积于心不得不发的怨愤。“全盛之气,注射语 言”则指出了元稹旺盛的精力和心中不平之怨气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元稹官居闲 职,常在闲处,“又复懒于他欲”,于是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诗歌创作。赋闲 之时,元稹没有了仕途通达时公务缠身的烦扰,于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旺盛的 精力去投注于诗歌创作,这都有助于其诗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