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 届研 究生博士学位 论文 学校 代 码 : 10269 学号 : 52050 1030 10 季束峰托术带 记忆源检测 的特征与机制研 究 院系 : 专业 : 研 究 方 向: 指 导 教 师 : 博 士研 究生 : 基 础自理 学 2009 年 2 月完成 d o cto ra 1 d issertatio n , 2 0 0 9 u n iv ersity co de :1 02 69 . s tu d en t n o :5 2 0 5 0 10 3 0 10 乞a s t 抓 l n a 帅 r m 汀 习n俪 r s l t y s t u d y o n c h a r a cteristics a n d mech a n ism o f s o u rce mo n ito rin g d ep ar t m en t:d ep artm en t o f p sy eho lo gy sp eeialty :b asie p sy ehology r esearch in terest:e x p erim en tal p sy eh o lo g y s u p erv iso r: a u th o r: p ro f. ya n g z h ilian g z h u l e i f eb ., 2 0 0 9 学位 论文独创 性 声 明 本人所呈交 的学位论文是 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 究 成果 . 据 我所知 ,除文 中 已经注 明引用 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 对本文的研 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 已在 文 中作 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 者 签 名 :璧 盎 日 期: 盗 哩 呈 1 2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 明 本人完全 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 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 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被查 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 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 出版 。 保 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狐 导 师 签 名 :价、 声 日 期: 早 丝 222 日 期: 20.父么/ 朱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 员会成员名单 姓 姓 名 名职称 称单位 位备注 注 卢 卢 家媚 媚教授 授上海师范大学 学主席 席 梁 梁 宁建 建教授 授华东师范大学 学 学 孔 孔 克勤 勤教授 授华东师范大学 学 学 岑 岑国祯 祯教授 授上海师范大学 学 学 徐 徐 光兴 兴教授 授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自 1993 年 ,jo恤son 、h ashtroudi 和 l inds盯 提 出了源检测 的概念对记 忆 、知识或信念归源 的评估与决策过程之后 ,记忆源检测 的研究便逐渐开始 受到研 究者们 的青睐,因为它 “ 使心理学关于记忆 的认识从一个实验室的主题 , 转移到 了现实生活中”(郭力平,1999)。 源检测是生活 中常见的一种记忆现象 ,它是一个生态效度极强的研究领域 , 因为: 第一 ,源检测研究源 自于记忆研究取 向从科学化 向生态化 的转变 ; 第二, 源检测研 究从直接 范式走 向间接范式是 出于更好地模式现 实生活 中的源检测过 程 ; 第三 ,源检测 的三大特征脆弱性 、监控性和先验性 ,与诸如无意识抄袭 等许 多生活现象 间存在着密切 的联系 ; 第 四,源检测 的机制分析将揭示构成源检 测三大特征 的内部机理 ,为指导生活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理论分析 了源检测 的起源 、发展 、特征及机制之后 ,笔者认为出于指导生活实践的 目的,有必要进 一步探索记忆源检测三大特征与生活现象间的关系 、 三大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 内 部机制 。 实验一证 明了即便在类似于 日常生活的情景学生品德评价 中, 仍可 以发 现源检测 的相对脆弱性 ,而这种相对脆弱性似乎是错误观念 的主要成 因,并且源 检测脆弱性 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再认成绩 , 能够提高再认成绩的各种方法 在某种 时候也能用来 降低源检测 的脆弱性 ,从而减 少错误观念 的发生率 。 实验 二关注与证人证词可靠性有着莫大联系 的先验性倾 向图片偏 向, 结 果发现源 检测 的先验性 图片偏 向是跨任务存在 的稳 定倾 向, 并且它随学习遍数 的 增 多 ,变得越发顽 固,这就意味着 可 以通过减 少误 导信息 的学 习次数 ,避免图片 偏 向,从而提 高证人证词 的可信度 。 实验三发现和无意识抄袭现象 中一样 ,在 经典 的源检测范式 中,源信息的编 码仍无法 自发产生 ,且检测 的监控性随源信息本身编码强度 的提 高而 降低 ,这表 示源检测 的监控性可能是无意识抄袭现象 的重要解释机制 , 源检测 的监控性随源 信息本身编码 强度变化 的规律可 以为减少无 意识抄袭率提供借鉴 。 实验 四和实验五在实验一到实验三 的基础上 , 进一步分析三大特征的内部机 制 。实验 四借 助于任务分离法验证 了源检测 的双加工机制 ,即不 同的任务依赖于 ( /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两种 不 同的加工 ,且两种加工在加工速度和底层工作模式上分离 ,启发式加 工速 度 快 ,其工作模式是对刺激 的知觉流畅性进行 闭下水平 的分析 、解释 与归 因,而 系统式加工速度慢 ,其工作模 式是对意义 的分析与推理 。 实验五借助于加工分离程序揭示 即便 同一种源检测任务仍需依赖于启发式 和系统式两种加工,且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增长,系统式加工增长的幅度大于启 发式加 工 ,这进一步验证两种加工在底层加工模式上 的区别 。启发式加工和 系统 式加工在加工速度 与底层加工模式上 的区别可 以被用来操纵两种加工 , 进而影响 三大特征及与其相联系的各种 日常活动 。 最后 , 在论文 的总结部分 , 笔者再次强调源检测 是生态效度极强的研究领域 , 深入分析源检测 的特征 与机制必将对现 实生活提供启示 。同时 ,笔者从立题 、方 法 、特 征 、机制和应用五个角度概括 了本论文 的创新之处 ,也对源检测特征与机 制研 究 的广 阔前景进行 了展望 ,包括 ,探索源检测 的三大特 征与更 多 日常生活 中 记忆扭 曲现象 间的关系 ,启发式和系统式加工是否此消彼涨等 。 关 键 字 : 证 词可靠 性 源检测脆 弱性先验性监控性错误 观念无意识抄袭证人 双加工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记忆源检测 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a b stra ct th e ph en om enon of sou ree m on itorin g h as eoniinued to attract the eurio sity of m o re an d m o re seieniists ev er sin ee th e term ,so uree m o n ito ri n g ,w as in v ented b y jo hn so n ,h ashtro u d i an d l in d say in 1 9 9 3 ,b eeau se it h as b ro u g ht m em o ry research e s form laborato砂 to real life(g uo, 1 999). s o ur ce m o n ito rin g ,a eo nu no n p h en o m en o n in real life,h as also p ro v ed to b e a researeh area of h igh eeo logieal validity.f irstly, stu dies on sour c e m on itori ng deri ved w ith the sh ift o f m em o ry researeh fro m seien tifi e o riented ap p ro aeh to eeo lo g ical o rienied ap p roach . s eeo n d ly, m eth o d inn o v atio n fro m d ireet p arad ig m to in d ireet p arad ig m in researeh area o f so uree m o n ito rin g 15 aim in g at m o d elin g the n atural p roeess o f so uree m o n ito rin g b ett er. t h ird ly, so m e stu d ies h av e alread y d em o n strated a tigh t eo nn eetio n b etw een thr e e m ain eh araeteristies o f so urce m o n ito rin g , wh ieh are fran gib leness, ap riority an d non一 autom atieity, an d m any daily aetivities. l ast but not least,m ech an ism an aly sis o f th ese eh araeteristies ean p ro v id e h elp for ev eryd ay life. t h erefore, after d eserib in g th e o rig in , d ev elo p m ent, eh aracterist i es an d m eeh an i sm o f so uree m o n ito rin g , the au th o r p o inied o ut th at it 15 n eeessar y to rev eal the relatio n sh ip b etwe en eh ar a eteristies o f so u ree m o n ito rin g an d d aily activ ities,the fun ctio n rules an d un d erly in g m eeh an ism o f these eh araeteristies,in ord er to b en efi t our ev eryd ay life. e x p erim eni 1 foun d th at eo m p ared to reeo g n itio n , so uxee m o n ito rin g seem s to b e relativ ely fr a g ile ev en in the task o f stu d ents, m o rality ratin g wh ich 15 sim ilar to so m e seen es in d aily life,an d th i s fran g ib len ess d efi n itely eau ses so m e false b eliev e ab o ut the stud ents. mo reo v er, so uree m o n ito rin g p erform an ee eo v ar i es w ith reeo g n itio n p erform an ee to a eertain extent,wh ieh m ean s all the m etho d u sed to ll n p ro v e reeo gn ition ean be adopted to p revent souxce error, an d the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 f 几lse b eliev e . e x p erim eni 2 foeu sed o n an ap rio ri ten d en ey, p icture p referen ee, wh ieh 15 related to ered ib ility o f eye丽 tuess testim ony. a s a result, p ietu r e preferen ee tum ed out to be a p rev alen t ten d en cy alm o st in ev ery task ,an d it b eeo m es m o re o b v io u s w h en the tim es o f leam in g in ereases. t h is output su ggested decreasing the leam in g tim es for m isin form atio n w ou ld av o id p ieture p referen ee, an d elt h an ee reliab ility o f eyew itn ess te stim o ny eo n se q u enily . e x p erim ent 3 rev ealed that as foun d ed in in ad v ertent p lag i丽 sm , so ur c e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in form atio n still eou ldn t b e en eo d ed au t om atieally in som e classieal souree m o n ito rin g p arad ig m , an d so uree m o n ito rin g in ereasin g ly rely o n eo n scio u s co n tro l as eneoding strength goes up . th 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non一 au t om atieity of source m o n ito rin g eo u ld b e an im p o rtan t ex p lan atio n for in ad v ertent p lag iarism an d the rules ab out n on 一 au t om atieity of souree m onitori n g ch an gin g w ith eneodin g strength eou ld p ro v id e ev id en ee for p rev en tin g in ad v erten t p lag iar i sm . b ased o n exp erim eni 1 to 3 ,ex p erim en t 4 an d 5 inien d ed to an aly ze the inn er m eeh an ism un d er three eh aracteristies o f so urce m o n ito rin g . e x p erim eni 4 testifi ed the hy pothesis of du al一 proeess m echanism wh ich assux n es diff e rent task involves d iff e reni k in d o f p rocessin g b y task d isso ciatio n ap p ro ac h , an d sh o w ed a d isso eiatio n b etw een h eu ristie an d sy stem atie p ro cessin g at sp eed an d fun etio n in g m an ner. h euristic p ro cessin g 15 relativ ely fast an d in eh arg e o f ex p lain in g an d at t rlb utin g p ereep tual fl u en ey b elo w th l esh o ld ,wh ereas sy stem atie p ro eessin g 15 slo we r an d resp o n sib le for sem an tic eo m p reh en sio n an d reaso n in g . b y p roeess d isso eiatio n p ro eed ure, ex p erim en t 5 d em o n strated that h euristie an d sy stem atie p ro eessin g eo u ld eo o p erate wi th eaeh o ther ev end 而 n g o n e task ,an d eo n trib utio n fro m sy stem atie p ro eessin g in erease d ram atieally 丽 th stim u lu s d uratio n . a g ain ,this eo n elu sio n eo n fl rm ed th at h euristie an d sy stem atie p ro cessin g fun etio n s d iff e renily . in all, it 15 reaso n ab le to eo n tro l three eh araeteristie an d th eir related d aily aetiv ities b y m an ip u latin g h eu ristie an d sy stem atie p ro eessin g aceo rdin g to their d iff e rent sp eed an d w o rkin g m o d e . f in ally, in th e g en eral d iseu ssio n , th e au t h o r em p h asized that so uree m o nitorin g 15 a researeh area w ith high eeolo gieal v alidity , 50 th at eh araeteristies an d m eeh an ism an aly sis o f so uree m o nito rin g w ill p ro v id e in sp iratio n to real life. a t th e sam e tim e, th e ereativ ity of this thesis w as coneluded in persp eetiv e of the thesis title,the researeh m etho d , the eh aracteristies an d m eeh an ism o f so uree m o n ito rin g an d applieation of this study , and som e possible future w orks in the area of source m o n ito rin g we re d eseri b ed ,in elu d in g a d eep er in v estig atio n o n relatio n sh ip b etw een th r ee eh aracteristies an d other d aily aetiv ities,th e eo m p etitio n b etw een h e而 stie an d sy stem atie p ro eessin g . k ey、 v o rd : souree m onitoring, 丘 angibleness, 即riori t又 non一 au t om atieity , false belief, inadverteni plagiarism ,reliability of eyew itness testim ony , dual一 process m eeh an ism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 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目录 论文摘 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a b stract.111 第 一章源检测研 究的起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互1源检测 的概念及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圣2源检测研 究的历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二章源检测研 究的发展 : 从直接范式到间接范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12 夸 1源检测 的直接范式 : 典型的实验室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夸 2从直接 范式到 间接范式 : 有关生态效度 的思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夸 3源检测 的间接范式 : 对生活现象 的模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第三章源检测 的特征及其启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夸 1源检测 的脆弱性及错误观念 的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夸 2源 检测 的监控性及 创造性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夸 3源检测 的先验性及证人证词记忆 的可靠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第 四章源检测的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夸 1双加工机制 的理论假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犯双加工机制 的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第五章源检测特征的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实验 一源检测 的脆弱性 与错误观念 的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实验 二源 检测 的先验性顽 固的图片偏 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实验三源 检测 的监控性不 同维度源信 息 的编码 . . . . . . . . ., . . .74 第六章源检测机制 的实验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实验 四源 检测 的双加工机制任 务分离 的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83 实验 五源检测 的双加工机制加工分离的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第七 章总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 荟1理论 回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互2实验 总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圣3创 新 之 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虽4前 景 展 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 参考 文 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第 一章源检测研 究 的起源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 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 、 美 国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 d anie l l .schacter 在一项失忆症 的研究中发现 了一个奇特 的病例 ,该患者名为吉恩 ,一 次严重 的事故至使吉恩的大脑严重受损 , 受损部位涉及海马、 颖叶中央回和额 叶, 这些脑区都和外显记忆的顺利进行有关, 因此 schacte:研究的初衷是为了考察具 有外显记忆障碍 的患者是否能掌握新的信息 。在实验 中,schacte:和他 的一名女 助手轮流 向吉恩讲述 了一些随意杜撰 的事实,如 “ 鲍勃 霍普斯的父亲是一位消 防员 ” 、“ 简 方达最喜欢吃的早餐是燕麦粥” 。当 schacte: 及其女助手中的一人 向吉恩讲述完一个事实之后 ,另一人便 随即向他提 问: “ 鲍勃 霍普斯 的父亲是 做什么工作 的? ” 、“ 简 方达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 ? ”等 。结果 ,吉恩有时能 对上述 问题做 出正确 的回答 。然而 ,让 schacter 出乎意料 的却是 ,当被继续追 问 是如何知道这些事实时,吉恩却给 出了各种奇怪 的答案 ,他或者说成是侥幸猜 中 的,或者说成是在报纸上看到 的,或者说成是从广播里听到 的,惟独不记得是 schacte:及女助手刚才告诉他的。吉恩能记住新的信息,但无法记住获得信息的 来源 ,后来 sehacte:将此种记忆障碍称为源失忆症 (souree am nesia,schacter、 h arbluk 和 m el aehlan , 1 984 )。 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此类源记忆障碍 。我们知道法 国 的首都是 巴黎 ,却无法准确判断是在何时何地首次获悉这一事实,我们有时忘记 了某个 故事是从科幻 小说 中读到 的,而把它 当成是真 的,作家有 时会无意识地抄 袭 别人 的观 点 , 因为他完全忘记 了这些观 点是他在某次谈话 中从其他作家那里获 悉 ,而将此 归结为是 自己的创作 可见 ,对信 息来源 的记忆在我们 的 日常生活 中扮演着 重要 的角色 。 由此 ,二十世纪 80 年代 ,随着 记忆研究生态化趋 势 的 日益 明显 ,来源一记忆 的研 究逐渐 开始受到研究者们 的青睐 ,因为它 “ 使心理学关于记忆 的认识从一个 实验室的主题 ,转移到 了现实生活 中”(郭力平 ,1999 )。如今 ,有关来源 记忆的 研 究层 出不穷 ,来源记忆 已经成为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夸1源检测的概念及分类 虽然来源记忆研究的崛起是记忆研究生态化取 向的必然结果, 但是来源记忆 研 究 的真正兴起仍然离不开其概念 内涵 的明晰化 ,而这一工作 的完成要 归功于 1993 年 , john son 、 h asht r oudi和 l i nds即 在 ( 心理学公告 (psyehologieal b ulletin ) 杂志上发表 的一篇综述性论文 源检测(source m onit oring)。在该论文 中, jolm son 等人第一次正式地提 出了源检测的概念 , 用它来取代来源记忆这一术语 。 可 以说 ,源检测概念 的提 出使得众 多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记忆领域 的这一崭新课 题 ,纷纷加入源检测研究的行列 ,促进 了该领域 的蓬勃发展 。那么 ,john son 等 人为何要 以源检测概念来替代来源记忆 ? 这就必须要考究源检测概念的由来 。 源检测概念 的由来 要 了解源检测 的概念 ,必须先 了解什么是源 。通常来说 ,源 (sour c e) 指确 定记忆获得情景的各种特征 ,比如: 事件发生的空间、时间和社会情景,获得信 息 的媒介或通道等 。可见 ,源和通常所指的记忆情景有密切关系 ,然而,它 的内 涵似乎更加宽泛 。 大量研究发现对项 目来源 的记忆与加工和对项 目本身的记忆存在显著区别 。 其一 ,和我们在现实生活 中发现 的情况一样 ,许多实验研究揭示当被试对项 目本 身的新/旧再认正确时,他们对项 目源 的确认却很差 ,而且在所有年龄组的被试 身上都存在这种情况 (a ekil和 z aragoza, 1 998; fe飞uson 、 h as址roudi和 jo恤son , 1992 ; foley 和 john son , 1985 ; powe ll 和 t hom son , 1997 ; r obert s 和 b lades, 1995; sehaehter、h arbl uk 和 m elachlan ,1984 )。其二 ,两者之 间出现 了实验性 分离 。某些 能影响来源 一记忆 正确 率 的变量 ,却不影响项 目的新/旧再认 ,而某些 变 量 只 影 响再认 ,却 不 影 响来 源 记忆(l inds盯 和john son , 1 991; ry bash 、 r ubenstein 和 d el uea, 1 997 ; h eeker 和 m eiser,2005 )。 这些现象激发 了研 究者们 的思考 :对信 息来源 的记忆是否从根本上不 同于对 项 目本 身 的记忆 ? 现代 认知心理学将人类 的记忆 比作类似 计算机 的信 息加工系 统 ,信 息加 工 系 统 是 以操 纵 符 号 为基 础 的 ,符 号是 表 征(representat ion ),如语 言 、标 一记、记 号等 ,它 能代表 、标 志或指 明外部 世 界 的事物(n ew el l 和 sim on , 198 1)。在信 息加工 的框架 隐喻之 下 ,对于项 目本 身的记忆过程就是操纵符 号的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届博 士学位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过程 ,即先将代表该项 目的符号存储于存储器 中,然后在适 当的时候 ,以适 当形 式将此符号从存储器 中提取 出来 。然而 ,对于来源 的记忆如果也只是简单地按照 存储一 提取符号 的原则运作 的话 , 为何来源记忆和项 目记忆会在诸多方面表现得 不 同呢 ? 据此 ,john son 及其 同事们认为项 目来源并非象项 目本身的各种信息一 样 ,可 以用符号等抽象标识来表征 ,并存储 于记忆 中,人们也不可能通过直接提 取源标识 (或符号 ) 来确 定信息源 ,确定信息来源是一个评估与决策 的过程 ,人 们 是在评估 了所激活 的项 目记忆信 息的各方面之后 , 通过决策过程来将该项 目归 入特 定 的源 (h asht r oudi、jolm son 和 c hrosniak ,1 989; john son ,1988a,1988b ; l indsay 和 john son ,1987 ; l indsay 、 john son 和 k wo n ,199 1; john son 、h ashtroudi 和 lindsay ,1 993 )。举个例子来说 ,为 了要判断 “ 在 出门前 ,我是 已经关 闭了煤 气 总 阀,还是仅想过要关 ,却没有 实际实施 ” ,为 了在 实施和意念之 间做 出区分 , 我必须先评估 自己对 “ 关 闭煤气 总 阀”这一事件 的记忆 ,如果记忆 中包含许 多时 间、空 间、知觉等线索 (如 : 关完灯之后关 的煤气 阀,我还记得煤气 阀门感觉很 冰凉 ),那么根据 “ 只有实际行 为才 能包含如此 多的细节 ”这 一元认知 ,则可 以 推 断我真 的关 了煤气 阀 。 显而易见 , 用 “ 来源记忆 ” 这一术语来描述上述评估和决策过程是不恰 当的。 似乎需要寻求一个更为恰 当的名词来匹配 “ 评估与决策 ”的含义 。因此 ,john son 等人用 “ 源检测 ”取代 了 “ 来源记忆 ” ,来描述确定信息来源 的现象 ,并将源检 测 定义 为对 记忆 、知识或信念 归源 的过程 。 用 “ 源 检测 ”替代 “ 源 记忆 ”意味着 抛 弃 “ 符 号论 ” ,采 纳 “ 过程论 ” ,这种 注 重评估 与决策过程 的观 点适 于用 来解释许 多 “ 符 号论 ”所 无法解释 的源检测现 象 。比如 ,许 多研 究显示 ,源 检测错误 具有不对称 性 ,人们 更 多地将 以词 的方式 呈现 的项 目错误 归源 于 图片呈现 ,而 不是将 图片归于单词 (foley ,1 998 ),相对 于将完整呈现 的图片错误 归源 于是部分呈现 的, 人们更 多地将部分呈现 的图片错 误 归源 于完 整呈现 的 (r ob ert s 和 bledes,2000 ),相 比起 将视觉呈现 的项 目错误 归源 于 想 象 ,人 们 更 多地 将 想 象 过 的项 目错 误 归源 于 是 视 觉 呈 现 的 (g eraci 和 frar水ll n ,2004 )。“ 符号论 ”无法解释上述源检测 的不对称性 ,如果来源 是 以符 号标 志表 征 的 , 那 么源 a 和源 b 的表 征符 号被提取 的可 能性应 该没有差异才 是 , 犯 a 一b 错 误和 b 一a 错误 的几率也应 该相等 。相 反 ,如果将源检测看成 一种评 华 东师 范大学 2009 届博士学位论文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估 和 决策 过 程 的话 ,很容 易便 能找 出个 中的原 由,不 管是单 词呈现 的项 目、部 分 呈现 的图片或是想象某项 目都会 引起 一种 内隐的想象过程 , 或是使项 目更加形象 化 ,或是补全 图片 ,使之 与 图片呈现 的 、全部呈现 的或是视觉呈现 的项 目在 记忆 信 息上更为相近 ,因此经过评估之后 ,将其 归于后者 的可 能性也更大 。 总之 , 源检测概念 的提 出使得研 究者们 能对 该领域 中许 多此前无法解释 的现 象 进 行解 释 ,为此后 的研 究提供 了理论基础 ,促进 了该领 域研 究 的蓬 勃 发展 。 2源 检测 的分类 某一个 新研 究领域建立 的重要标志除 了概念 的明确程度外 , 还有 该研 究领域 的细分程度 。对源检测 的研 究领域进行细分 ,实际上就是对源检测进行细分 。目 前公认 的源检测分类标准是 由 john son 及其 同事提 出的 (john son、h asht r oudi 和 l indsay , 1 993 ; jolm son , 1 998 ; john son 、b ush 和 m itchell, 1 998 )。 根据 john son 等人 的观 点 ,源检测 的分类可从两个层 次进行 。第一层 次为区 分所要归源 的记忆属 于个体 自己还是他人 。个体对 自己的记忆 、知识或信念进行 归源 的过程被称 为个体源检测 (indi vidual sour c e m onito找 ng ),例如 : 判断 10 年 前搬家 的决定是 自己还是丈夫做 的。而个体对他人 的记忆 、知识或信念进行归源 的过程 被称 为人 际间源检测 (inte印ersonal source m oni tori ng ),例如 : 心理分析 学家必 须要判 断患者通过 心理学 习所恢 复 出来 的童年记 忆 是真 实 的还是受 到 咨 询者 的暗示 。相对于个体源检测 ,人 际间源检测更具有社会意义 ,它存在 于社会 生活 的各个 领 域新 闻系 统 、法律 系统 、科 学 、教 育 、治疗 等等 。法 官如何判 断某个 证 人 的证 词是 来源 于他 的真 实经 历 , 还 是从媒 体报 道 中获悉 的 ? 我们 怎么 判 断 电视 新 闻报 道 的是真 实还 是 谣 言 ? 科 学家们 如 何 评 判 一项 新 的科 学 发现 是 真 实发现还是研究者 的意想 ?(参见 john son ,1 998) 然而 ,和个体源检测相 比, 人 际 间源 检 测 的正 确 率 却 相 当低 ,在 许 多条件 下 ,处 于 随机 水平(john son 和 suengas,1 989 ; john son b ush 和 m i tehell,1998)。由于存在地板 效应 ,研 究 者 很 难 考 察 到底 是 何 种 因素 会 影 响人 际 间源 检 测 。因此 ,到 目前 为止 ,源 检 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