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摩尔、奥斯汀等哲学家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争论.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摩尔、奥斯汀等哲学家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争论.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摩尔、奥斯汀等哲学家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争论.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摩尔、奥斯汀等哲学家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争论.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摩尔、奥斯汀等哲学家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争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 :10269 学号 : 51060203032 辱乘释凡; 犬带 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 一摩尔、 奥斯汀等哲学家关于 自由意志问题的争论 系:哲 学 系 专业 : 研 究 方向: 指 导 教 师 : 硕士研究生 : 2009 年 5 月 m a s t e r t h e s is , 2 0 0 9u n 1 v er s it y c o d e :10 2 6 9 s tu d en t id : 5 10 6 0 2 0 30 3 2 e a s t c h in a n o rma l u n iv ers ity c ou ld h e h av e a e ted o th erw ise? d ep ar tm en t: major : r e sear eh f ie ld :m o d er n w e s t er n p h i lo son h s u p er v is or : c a n d ida t e : ch en j iay in m a y 2 0 0 9 2 洲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 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 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 日 期 :加洲.歹 , 了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 向国家主管部 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 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 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 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有权将学位论文 的标题和摘要汇编 出版 。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规定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亿夕 春导 师 签 名 期 : ,鲤李 二全 -日:匕 口 淤矛 么 期 中 平 、 。 沈 洁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 姓 名 名职称 称单位 位备注 注 夕 夕轰 衬 急 、寺 寺条 游 氰 氰蛛怀 大 大蚕 阵 阵 句 句宣冬 冬知拔 拔埔 初科吃 吃. . . 耕 耕 余 旱 旱易 嘛技 技年杀坏人 人 人 件件 摘要 除了他实际己做出的行为, 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 ? 这是 自由意志论 者和决定论者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显然, 我们无法从经验上为这个问题寻找答 案,因为 已发生的事情是无法重现的,除非我们发明了时空穿梭机。那么 ,我们 如何来解答这个 问题呢? 哲学家们认为,要解决这个 问题,我们只能去考察 “ 本 来能”这个词在 日常语言中的用法,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此时,“ 口说无 凭 ”就不再是唯一的真理 ,“口说 ”就显示 出了真理 。 20 世纪初,摩尔和史密斯即通过考察 “ 本来能”的用法对这个问题给出了 肯定的回答 ,并据此论证 了 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相融合 。之后,奥斯汀通过对 “ 能” 、“ 本来能” 、“ 如果 ”等词用法的详尽考察,批评 了摩尔和史密斯的论证。 奥斯汀的文章一出,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 了其他哲学家的激烈争论,以致 在 自由意志问题领域产生了大量新文献 。 本文即以 “ 他本来能 以另外的方式行为 吗? ”这个 问题为线索,从这些文献之中选出比较重要的几篇论文,对他们的观 点和论证做一详细梳理。最后,笔者就争论中的一些关键 问题给出笔者 自己的一 些思考,并试 图论证,对于 “ 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 ”这个问题 ,我们 无法给 出一个一劳永逸 的回答 。 关键词: 能本来能如果假设句自由意志决定论 a b stra ct c o u ld h e h av e acted o therw ise,ex cep t w h at h e actually d id d o ? t h is p ro b lem 15 th e core o f th e eon trov ersy b etw een f ree will an d d eterm in ism . 协胎 can , t,n otab ly, an sw er it em p lrieally ,for what h app en ed ean n ot h ap p en ag ain un less w e inv en t th e tha e m ach in e . t h en , h ow ean it b e an sw ered ? a ecord in g to th e p h ilo sop h ers, it ean b e so lv ed on ly b y ex am in in g th e u se o f eou ld h av e,in ord in ary lan g u ag e to see w h at it ex aetly m ean s. a t th is m om en t, that v erb al statem ents are no guarantee 15 not the only truth, wh ereas vethal statem enis sh ow s th e tru lh . a t the b eg inn in g o f the 2 0th een tury, g. e . m o ore an d n ow ell 一 sm it h gave a posi tive answ er to the probl em 场 exam i ni ng the u se o f eou ld h av e , an d 50 argu ed th e tw o are eom p atib le .a fter th at j. l . a u stin eritieized m o ore 5 an d s m ith , 5 argu m ents th rou g h d etailed ex amin ation o f th e u se o f ean , , cou ld h av e , if, ,ete . a u stin 5 p ap er, lik e a sto n e that raised a thou san d w av es,aro u sed a h eated d eb ate am o n g other p h ilo sop h ers 50 that a g reat m any n ew literat u res in th e sp h ere o f f ree will em erged .t h is p ap er, tak in g th is p ro b lem as a elu e,w ill seleet sev eral im p o rtan t p ap ers from th o se literatures an d in terp ret th eir v iew s an d argu m en ts in d etail.at last, i sh all g iv e m y v iew ab o u t som e im p ortan t p rob lem s in th e eontr o versy and tr y to argue that w e can t give a perm an ent solution to the p rob lem c o u ld h e h av e aeted oth erw ise? k ey w o r d s: d eter们 nin ism can co u ld h av e if h y p othetical free w ill v i 目录 一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摩尔 (g e m oore) 和诺埃尔一 史密斯困ow el l一 smi th)的融合论论证 . . . . . . . 2 1摩尔的语义转换式论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诺埃尔一 史密斯的建构式论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三奥斯汀(j . l a ust in)对摩尔和诺埃尔一 史密斯 的批评及其对 “ 能 ” 、“ 本来能 ” 、 “ 如果 ”等词的概念考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奥斯汀对摩尔的批评及其正面论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2奥斯汀对诺埃尔一 史密斯的批评及其正面论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四奥斯汀的论文所 引发 的后续争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齐硕姆 (r.m . c hishol m ) 对奥斯汀的批评及其正面论证 . . . . . . . . . . . . . . . . . . . . 17 2莱勒(k eit h lehrer)通过建构经验证据来证 明 “ 他本来能以另外 的方式行 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3皮尔斯(d.f.pears)对 “ 如果 ”和 “ 能”的用法考察及相关论证 。 . . . . . 23 五评论及我对相关 问题 的思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2“ 他本来能 以另外 的方式行为吗? ”必定是需不需要负责任 的前提条件 ? .3 5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后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己 l谧全 j if 斗 我们常会听到有人事后遗憾地说: “ 我本来能赢那盘棋 ” ,“ 我本来能赶上那 趟车 ” ,“ 我本来能通过那次考试 ” ,“ 我昨天本来能还你钱 ” 。如果我们接 着让他详加解释 ,他可能会补充道 “ 如果不是走 了那步 昏招,丢了车,我就赢下 那盘棋 了” ,“ 如果我再走快点,我就赶上那趟车了” ,“ 如果我再稍微细心点儿 , 不算错那道题,我就通过那次考试 了” ,“ 昨天如果我不买书的话,我就还你钱 了”。但是,如果真能重新回到当时那个时间,让他重来一次,他果真就能 按他的想法实现 ? 更严重的是 ,除了他实际己做 出的行为, 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 式行为吗? 这个 问题正是 自由意志论者和决定论者争论的一个核心 问题 。 自由意 志论者给 出了肯定的回答 ,决定论者给 出了否定的回答。这里的关键是,“ 本来 能” 到底是什么意思? 它仅仅是表达我们的主观愿望 ,完全与现实无关呢? 还是 它就蕴含着某种现 实可能性 ? 如果它蕴含着某种现实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有多 大 ? 20世纪初,摩尔在他的 伦理学中对 自由意志问题做 了新的论述 ,他通过 对 “ 本来能”的语义转换来论证 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是融合的。其后,诺埃尔- 史密斯在他 的 伦理学中,继承 了摩尔的融合论观点,并对摩尔的关键论述进 行 了重新论证 。之后不久 ,奥斯汀在他的文章 “ 诸如果和诸能 (ifs and cans)” 中对他们二位 的论证提 出了批评 ,并对 “ 如果 ” 、“ 能 ” 、“ 本来能 ”等词的用法做 了详细考察 。奥斯汀 的论文一 出,就引起 了其他哲学家长久而激烈的争论 ,以致 在 自由意志 问题领域产生 了大量新文献 。 这些哲学家虽然都是围绕 自由意志是否 与决定论相融合而争论 ,但他们所争的焦点是上面提到的那个 问题 : 除 了他实际 已做 出的行为 ,他本来能 以另外的方式行为吗? 本文既是 以此 问题为线索 ,从这 些文献之 中选 出几篇 比较重要 的论文 ,对他们 的观点及论证作一详细梳理 。尽管 所选各位哲学家的论文大 多都对此 问题给 出了 自己的答案 , 但重要 的不是他们给 出的答案 ,而是在论证过程 中,对 “ 能 ” , “ 本来能” , “ 如果 ”等相关概念的考察 , 乃至从不 同角度对 问题本身的澄清 。 因为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就得考察清楚相关 的重要概念 ,而这些概念之间又环环相扣 ,丝丝相连 ,结成一个精微 复杂 的概念 , “ 本来能 ”前可 以放 “ 我 ” 、“ 你”和 “ 他 ”等不同的主语,整句话的意思也会有相应的不同。但在木文 的语境下 ,这种不同可 以暂且忽略 。 之网,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进陷阱。各位哲学家的考察论证可 以视为一点点的解 网 之作,随着网一点点的解开,问题也就得到了澄清。所以本文尤其注重的是各位 哲学家的论证细节,尽量将他们论证的主要部分都梳理出来 。最后,笔者就争论 中的一些关键 问题给 出笔者 自己的一些思考 。 附一点说 明: 本文所述 的争论 中,各哲学家都是对英文 中的 “ 。 an ” 、“ could have” 、“ shall” 、“ shoul d have” 、“ w ill” 、“ w oul d have”和 “ m i ght have”进行 考察并展开争论。这些词在英文中主要充当语气助词 ,可用来表述虚拟语气,它 们之 间的差异非常微妙 。而汉语之 中既没有与这些英文词对应 的语词 ,也没有虚 拟语气 的语法 。因而本文要用汉语将这些词之 间的微妙差异表达 出来是个难 点。 斟酌再三 ,我也只好按下面这样翻译来行文 。“ ean ”译 为 “ 能 ” ;“ eoul d have” 译为 “ 本来 能 ” ; “ shall”译为 “ 将会 ” ; “ 劝 oul d have”译为 “ 本来将 ” ; “ w ill” 译为 “ 将 ” ; “ wo ul d have”译为 “ 就 ” ; “ m i ght have”译为 “ 本可 以” 。 二摩尔和诺埃尔一 史密斯的融合论论证 1摩尔的语义转换式论证 在 日常道德生活之 中,我们常会对某人的某行为做出判断 ,追 问他这样做到 底是对是错 。若是对 ,人们就不再追究,事情就此打住 ; 若是错 ,事情就会变 得 复杂起来 ,人们可 能会依据他 的行为追究他 的责任 ,他需要 为他 的行 为负相 关责 任 。因此 ,判断一个人行 为的对错是他需不需要负责任的决定 因素 。那么我们如 何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对错 ? 我们说一项行为对错 的前提是什么 ? 摩尔认为 , 如果 一个人作 出了选择就本来能做 出其他行为来的话 , 那么这就使我们有权去判断他 行为的对错 。这里 ,摩 尔并不是要去建立一种判断我们具体 行为对或错 的普遍准 则,使我们按此准则去判断人们的行为,而是去论证我们可 以判断一项行为对错 的前提条件 ,使我们有可能去对一项具体行为做 出对或错 的判 断 。平常 ,我们相 信行为是有对有错 的 ,并且可 以对一项行为的对错做 出判断 。这种 日常信念有 一 个前提 条件 ,即我们 的行为是 可以分 出对错 的。但有些哲学家 (决定 论者 ) 对 我 们 口常信念 的这个前提表示怀疑 ,他们不相信行为可 以分出对错 。除 了行为者 己 实际做 出的行 为和 将要做 出的行 为外 ,他们否认 任何 人 本来 能做 出任何其他 行 为 ,也否认任何人 能够做 出任何不是他将要做 的行 为 。既然 行为者除 了他 已经做 出的行为外 ,再没有做 出任何其他行为的可能性 , 我们就无法对他的行为的对错 做出判断,因为对错判断是在至少两种备选项中才能做出的。这显然是摩尔所无 法接受的,由此摩尔展开论证 。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是: 说一个人除了他 己实际 做出的行为外, 本来能做 出某种其他行为是否为真? 这个问题正是 自由意志争论 中的核心问题。 在摩尔看来, 我们拥有 自由意志的意思中就包含有我们确实有能 力以不同于实际行为的方式行为。如果有人说我们拥有 自由意志,而他又不承认 我们能以不同于实际行为的方式行为, 那他就是对我们语言的滥用;但反过来说, 我们能以不同于实际行为的方式行为并不必然能得出我们有 自由意志的结论, 也 就是说这只是我们有 自由意志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 摩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确实能做 出我们实际上未做的行为,这是一 个不争的事实。 这么说的证据何在? 摩尔先做出了一个重要区分。 在我们的语言 表达中,可以将过去未发生过的事物区分为两类: 一类本来能发生; 一类本来不 能发生。 但这个区分只是我们语言用法中的区分, 这种语言上的区分就能代表实 际的事物之中也存在这样 的区分吗? 这正是 自由意志论证中的一个难点。对于 “ 红色 ”或 “ 蓝色 ”这两个词的区分,我们可以找 出红色或蓝色所分别指称的事 物来说明它们的差别所在。事实上, 我们也正是基于红色事物与蓝色事物的差别 建构了 “ 红色 ” 和 “ 蓝色 ”这两个词的差别。但我们无法给 “ 本来能发生” 和 “ 本 来不能发生”的事情找到经验证据 。为此 ,摩尔提 出了几点说明,为他的论证奠 基。“ (l) 通常,与我们所用语言相应,这两种事物中确实有某种区分; (2) 这 种确实存在于这两种事物中的区分,正是我们通过说 一个是可能的,一个是不 可能的所表达 的区分 ; (3) 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非常合适且合规的方式。 ” 因 此,“ 本来能”与 “ 本来不能 ”这两个短语的用法区别就表达 了实际上未发生事 物的区别 。比如,今早 ,我本来能 20 分钊, 走一公里,但肯定我本来不能 1 分钟 跑一公里 。尽管事实上这两件事我都没有做,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两者的区分 ,即 一件在我 能力之 内,另一件 则不 。再 比如 ,有些船能开到 20 节 ,而有些则不能 开到 巧 节 ,尽管能开到 20 节的船事实上只 以 15 节的速度行驶 ,但我们不能说 它本来不能开到 20 节 ; 而对于不能开到 巧 节的船 ,我们不能说它本来能开到 20 节。从另一个角度 ,_卜 述区分还可 以表述为 “ 他没有做 ,因为他木来不能 ” 和 “ 他没有做 ,尽管他本来能 ” 。 至此 , 摩尔论证 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本来能做我们实际未做的事情 。但他并 m oore , g e o e th ic s( o xfo rd:o xfo rd u ni versi ty pre ss, 1978), p. 88. 不因此彻底否定决定论的观点。摩尔这样表述决定论: “ 此论证假定 (出于一些 无需在此探讨的理 由) 每一事物发生之前必定都有一个原因。 而这样说就等于说 每一事物都必然随其之前的某事物而发生; 或者换句话说,作为某事物原因的事 件 (event) 一旦发生,此事物必定绝对发生。而说此事物必定发生,就等于说 没有任何其他事物本来能取代这一事物而发生; 由此,如果每一事物都有一个原 因,那么除了实际发生了的事物以外,没有任何事物本来能发生” 。 经过摩尔两 次语义上的转换 ,一般所称的决定论的观点就表述为摩尔论证所需的形式 。摩尔 说,决定论的观点并不错 ,但是得稍加限定。如果决定论的观点改为: “ 在 本 来能这个词的一种意义_匕 除了实际上发生了的事物 以外 ,没有任何事物本来 能发生。 ”2这种经限定后的决定论观点就是正确的; 而在 “ 本来能”这个词的另 一种意义上 , 我们本来能做我们实际上未做 的事情 。 至此 , 双方 的争点就转变为: “ 本来能” 这个词究竟是多义的 (am biguous), 还是单义的? 摩尔肯定地说 , “ 本 来能”事实上就是多义的。因此 ,我们 (在某种意义上 ) 本来能做我们实际上未 做的事情 的事实并不与决定论的观点冲突,而是融合的。 那么 ,“ 我们本来能做我们实际未做的事情 ”中的 “ 本来能 ”到底是什么意 思? 摩尔分析说 ,这个 “ 本来能”的意思是 “ 如果我当时作 出了另一个选择 ,我 本来能 (1 eoul d , i f l had ehosen)” 或是 “ 如果我 己作 出了选择 ,我本来将 , (i shoul d , if 1 had ehosen )。“ 我本来能”只是 “ 如果我 已作 出了选择 ,我本来将 ” 的简略用法。而前面所举的例子也都适用于这种转换,但船的例子是个列外。因 为我们不能说 ,如果船 己作 出了选择 ,它木来将开到 20 节 。然而可 以稍作变换 为: 如果船 员已做 出了选择 ,船本来将开到 20 节。所 以 “ 本来能”的意思也可 以是 “ 如果某人 己作 出了选择 ,就 ”(w oul d , i f 50 and 50 had ehosen )。这种语义 转换的关键是引入 了 “ 选择 ”这个概念跟条件句4的形式 。选择 当然都是行为者 的选择 , 能选择就说 明行为者有 自由意志 , 我们按照 自己的意愿做 出不 同的选择 。 但作 出了不 同选择 ,我们就必定会按照这种选择去行动 吗 ? 因此 ,在选择和行为 之间,摩尔引入 了条件句的形式。从 “ 如果我选择 ,我本来能”到 “ 如果我选择 , 我本来将 ”再到 “ 如果我选择 ,我就 ” ,所用语气动词的语气越来越强 ,句子 的 1 m oore , g e . , 肠 zcs( o x伪rd:o xro rd u niversi 妙 pre ss, 一 975), p. ss. 2 同_匕p 89. 3 英文 中是把 如果从句放在后而 ,而我在行文 时有些按汉语 的习惯将如 果从 句放 在前而 , 原序 。在 日前的语境中这样处理并无影响。 4 本文中的条件句专指因果条件句 ,对应的英文单词足 “ condit i onal” ,是假 设句的一种 。 设句”对应 的英文词是 “ hypotheti cal” , 专指所有含有 “ 如果 ”这个词的句子。因此考察 就是考察假设句 的用法 。 有些 则依照英 文 而一 卜 文 中的 “ 假 “ 如果 ”的川法 也 因果条件性也越来越强。有 了选择作为条件 ,行为必定会按作 出的选择施行。我 作 出了选择 a ,就会采取行动 a ; 我作 出了选择 b ,就会采取行动 b 。从选择到 行动也遵从严格的因果模式。如果我当时作出了另外的选择 , 我就将会做 出不同 于我实际上作 出的另一件事情 。而决定论者也得承认 ,如果当时的情况发生了变 化,有不同于实际的情况 出现 ,结果也就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由此,自由意志与 决定论就不再相冲突,而是相融合,两者的关系正如一枚硬 币的两面。但 “ 本来 能” 的意思果真就能分析为上述三种意思? 从选择到行为的关系就是严格的因果 关系? 我们如果作 出了选择 ,就会按相应的选择行动 。但又有人会质疑: 除了我们 实际作 出的选择 ,我们本来能作 出另外的选择吗? 论证 了一圈,问题又换 了一种 形式回到了起点。摩尔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他给 出了两个理 由。理 由一,依然 与前面的论证一样,可以将 “ 我本来能”的意思转换为 “ 如果我 己作出了选择, 我就” 。也就是说,把 “ 我们本来能选择去做 ”的意思转换为 “ 如果我们 已选择 了去作 出那个选择 ,我们就如此选择 ” 。摩尔所强调的是,在某种意义_匕我们 确实有能力做 出选择 。理 由二 ,我们不能预先确知我们实际上将作出哪种选择 。 尽管最终只有一个 结果 , 但我们有选择 的可能性 , 可 以作 出或这或那 的不 同选择 。 2诺埃尔 史密斯的建构式论证 史密斯 同样持融合论的观点,他继承了摩尔对 “ 本来能 ”的语义转换 。但摩 尔做这种转换 时并没有给 出原 因 ,史密斯则 以严密 的论证给 出了这样转换 的原 因。 史密斯 也是从考察 “ 本来能 ”的语法开始他 的论证 的。他认为 ,“ 本来能 ” 跟 “ 就 ”(w oul d have) 和 “ 本可 以”(m ight have) 一样 ,都是情态短语 。而情 态短语一般 不用 于无条件 的陈述 。他 以 “ 就 ”和 “ 本可 以”为例说明了情态短语 的一般特 点。他说 : “ 很明显 , 就 和 本可 以都是隐藏的假设句 (s叩pressed hypothcticals),不带上一个 如果 或 如果不 就不完整 。没人 会说 : 琼 斯就 (w ou ld have) 赢得冠军 了 ,除非 (l) 他 已经相信琼斯事实上 没有赢 ,并且 (2) 他 己经准备补上 如果他 参加 了的话 或 如果他没扭 了脚 躁的话 等 一些诸 如此类 的从句 。 ” 也就是说 ,情态短语只用来陈述事实 卜 没发 生的情况 ,而且它们需要补上一些如 果从句 才能将它们所隐含 的意思表达 出来 。 1 n owe l一 sm i th, r h . , 肠 ics(o xro rd:b 一 aekwe l一 , 一 957), p. 24o. 5 尽管 “ 本来能”等这些词也有不表达假言的用法,但 “ 他本来能以另外的方式行 为”中的 “ 本来能”确实是最典型的情态短语用法,这个 “ 本来能”的意思也就 等同于 “ 如果,就” 。史密斯认为,他的这种转换是遵从逻辑的,要理 解这种转换背后的逻辑关系,我们只能看它们是怎样建构 (est abli sh) 起来的。 史密斯先举 了两个例子: “ (l) 昨晚在床上,他本来能读 爱玛 ,尽管他实际上 读 了 劝诫 ; 但是 ,他本来不 能读 we rt h er ,因为他不懂德语 。(2) 他本来 能弹 a 即assi onata ,尽 管他 实 际上 弹 了 月光 曲 ; 但 是他 本 来 不 能 弹 ha m m erk l avie r ,因为这首 曲子对他来说太难 了。 ” 这两个例子稍有不 同,第 一个例子中,他能读 劝诫的事实能作为他有能力读 爱玛的明确证据 ,而 第二例 中,他能弹 “ 月光 曲”的事实却只是他有能力弹 “ a ppassi onata”的很弱 的证据 。所 以,事发时对事实的直接观察只能作为一种建构的辅助证据。在这两 个例子中,要建构 “ 本来能 ”的陈述 ,就得表明两个条件 : “ (l) 他 已完成的各 任务难 易相 当,以便足够排除侥幸完成 的可能性 ; (2) 此时没有 东西阻止他去完 成。 ”2由此 ,用含有 “ 能 ”或 “ 木来能”的陈述句说 明能力时,给 出某些未及详 述的条件 ,行 为者就可 以做成某事 。而且 ,可 以基于此 必要条件 的有无 (即条件 (2 ) 或能力的有无 (即条件 (1),来建构或证伪 “ 本来能 ”的陈述 。必要条 件的有无 (比如 ,床上有没有一本 爱玛) ) 可 以直接通过事发时的事实建构 。 但如前面所说 ,能力的有无不能通过对事发时事实的直接观察来建构,因此只能 基于行 为者过 去行 为 的成败或让其现在一试来建构 。让其现在 一试显然 很不 可 行,因此主要办法就只能是基于行为者过去行为的成败来建构或证伪 “ 木来能 ” 的陈述 。这种办法也就是一种归纳法。实践中,通过使用归纳法 ,我们可 以从某 人过去的行为预测其将来的行为,或作为关于其过去某行为的陈述的证据 。 但 自 古至今 ,归纳法就广受质疑 ,史密斯既然也用归纳法作为他论证 的主要依据 ,那 么对归纳法 的质疑 的反驳就不可避免。史密斯反驳道 ,实践之 中,我们忽略这种 怀疑,除非怀疑论者能找到怀疑的理 由。因为将 自由或责任基于偶发事件 的逻辑 可能性上是非常荒唐的。 我们的实践之所 以如此 , 是因为它们恰处于 “ 能 ” 与 “ 本 来能”逻辑 关系 的中心 。如果怀疑论成立 ,我们语言 中的 “ 能 ”与 “ 本来 能 ”的 区分就没有用 处 了,“ 木来能 ”的用法就 多余 ,这显然与事实相悖 。因此 ,对 归 纳法 的怀 疑 不成立 。 n ow ell 一 sm i th, r h . , 及力 ics(o xfo rd: b laekw ell , 1957), p. 240. 同上 ,p. 24 1. 史密斯最后说: “ 能力是倾 向 (d i sposit ion ) 的一个下属类 。 ” 某人从来没有 做过某事,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说他不能做。比如,他可能一辈子都没算过 15+l 6 等于多少 ,但这不表 明他就不能算 。他有 能力但却从来没做过 ,只是因为他做这 件事的场合 (occasi on) 从来没有 出现过 。而即使这样的场合 出现了,即所有必 要条件都得到了满足 ,行为者又有去做的动机 ,我们也不能说他就能做某事。场 合因素与能力因素互不包含 。但如果场合因素与能力因素同时出现, 那么行为者 就会以他的能力做出此事。换句话说,某人有某能力就使他有做成某事的倾 向, 一旦场合合适,他就会做成此事。以摩尔的跑步例子来看 , “ 史密斯能跑一英里, 且他 已有若干机会 , 他又非常热爱跑步 ,也没有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阻碍他去 跑步,但事实上他却从来没有跑过步 。 ”2这样说显然非常不合逻辑。因为如果前 面几个条件都有的话 ,事实上他就肯定跑过步 了。由此 ,史密斯得出结论: “ 能 ” 就等同于 “ 如果,将 ” ,“ 本来能”等 同于 “ 如果就” 。经这一 转换,前面那个读书的例子也就变为这样的形式: 如果床上有一本 爱玛 ,如 果当时没有停 电,如果他 的眼睛也没什么毛病 , 一(罗列出所有必要条件 ), 而且他又更想看 爱玛 ,那么他 当时就看 爱玛了。尽管事实上我们很难将 所有必要条件都罗列出来 ,但从逻辑上来讲,这是可能的。 三奥斯汀对摩尔和诺埃尔一 史密斯 的批 评及其对 “ 能” 、“ 本来能” 、“ 如果”等词的 概念考察 在摩尔和史密斯的论证之 中,对 “ 能 ”和 “ 本来能 ”的概念考察并不是他们 的主要 目的。概念考察只是他们论证融合论的手段 。因而他们的概念考察带有很 强的 口的性 ,对概念做 出的考察也就难免失之偏颇 。而奥斯汀 的论文则主要是对 摩尔和史密斯论文 中所涉概念做 出细致而详尽 的考察 ,以澄清他们 论证 中的混 淆,使相关 问题更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n owe ll一 sm i th, r h . , 石 才 力 ics(o xfo rd:b lackw ell, 1957), p. 242. 同上 ,p. 242 1 奥斯汀对摩尔的批评及其正面论证 摩尔论证 的关键是将 “ 本来能”的意思分析为 “ 如果我 己作出了选择 ,本来 能 , ,进一步又分析为 “ 如果我 己作出了选择,本来将 ” 。但是摩尔并未给 出这样 转换的理 由。对此,奥斯汀提 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 “ 1,一般使用中, 如果我 己作出了选择 ,本来能的意思与 如果我 己作出了选择,本来将 的意思一样 吗? 或者 , 它们的意思 曾有过一样吗? 2, 这两种表达式的任意一个之 中, 如果 是表示因果条件 的 如果 吗? 3, 能或 本来能作为主要动词的句子之 中, 我们总得或者说总有权补上一个如果从句吗,尤其是补上 如果我 已作 出了选 择 ? ” 问题一的解答需要考察 “ 本来能”和 “ 本来将 ”的用法区别 。问题二 的解答需要考察 “ 如果 ”的用法 。问题三的解答需要全面考察 “ 能” 、“ 本来能 ” 的用法 。但三个 问题又相互关联 。 先看奥斯汀对第一个 问题的分析 。奥斯汀认为,“ 本来能 ”与 “ 本来将 ”的 意思非常不 同。“ 如果今早我 己作出了选择,我本来能在 20 分钟 内走一英里 ”是 为了说 明我 曾有机会或者有能力去这样做 。而 “ 如果今早我 己作 出了选择 ,我本 来将在 20 分钟 内走一英里 ”则是对我的强硬个性的声言 (assert ion ),说 明我说 到做到,不会食言 。而摩尔将此理解为,如果我作出了选择 ,我的选择就会导致 我做某事 。 再看第二个 问题 。奥斯汀认为,摩尔与多数哲学家和语法学家一样 ,没有注 意到假设句除了因果条件用法 以外 , 还有其他几种用法 。当前讨论的这几种表达 式 (“ 如果我选择 ,我能 ” ,“ 如果我 已作 出了选择 ,我本来能 ” ,“ 如果我选择 , 我将会 ” ) 中的 “ 如果 ”都不是 因果条件用法 。那么如何区分因果条件用法 的假 设句和其他用法 的假设句呢 ? 我们可 以把假设句形式化为 “ 如果 p ,那么 q ” 。若 此假设句为因果条件用法 ,就可 以从 “ 如果 p,那么 q ”推出 “ 如果非 q,那么 非 p” ,但无法推 出 “ 不论 p 还是非 p,都 q”或单个 “ q ” 。t匕 如 ,从 “ 如果我跑 , 我喘 ”可 以推 出 “ 如果我不喘 ,我就没跑 , ,但无法推 出 “ 我喘,不论我跑 了还 是没跑 ”或 “ 我喘 ” 。用此方法 ,我们就可 以把假设句 的因果条件用法与其他用 法区分开 。显然 ,从 “ 如果我选择 ,我能”无法推 出 “ 如果我不能,我就没有选 择 ” ,但 可 以推 出 “ 我 能 ,不论我选择与否 ”或 “ 我能 ” 。同样 ,从 “ 如 果我 已作 出了选择 ,我木来能 ”无法推 出 “ 如果我木来不能,我就没有作过选择 ”但可 以 a usti n, j.l . , p hi to sophieal papers(3rd edn, o xfo rd:o xfo rd u ni versi ty pre ss, 1979), p 208. 推出 “ 我本来能,不论我作出过选择与否 ”或 “ 我本来能” 。因此 , “ 如果我选择 , 我能” 和 “ 如果我已作出了选择, 我本来能” 都不是因果条件型的假设句。 但 “ 如 果我选择 ,我将会 ”略有不同。从 “ 如果我选择 ,我将会 ”既无法推 出 “ 如果我 不将会 ,我就没有选择 ” ,也无法推 出 “ 我将会 ,不论我选择与否”或 “ 我将会 ” 。 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不能像摩尔那样 ,用 “ 本来将 ”替换 “ 能 , , 用 “ 本来将 ”替换 “ 本来能” 。既然 “ 如果我选择 ,我将会 ”只遵循了这种判定 方法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还能不能说它是因果条件型的假设句 ? 对 比 “ 如果我选 择,我将会惩罚他 ”和 “ 如果我严厉点儿的话,我将会惩罚他 ” ,可 以看出,前 者的主要意义是强调 “ 将会 ”这个词,主要突出后半句,而不是作为 “ 我选择 ” 的一个结果而发生: 而后者的主要意义却不是强调 “ 将会 ” ,“ 将会 ”只是作为一 个时态辅助词出现, 本身无意义 。 因而后者是因果条件句, 而前者不是。 所 以“ 如 果我选择 ,我将会 ”仍然不是因果条件型的假设句 。 “ 如果我选择 ,我能 ”和 “ 如果我选择 ,我将会 ”尽管都不是因果条件类型 的假设句 ,但它们两者之间也有很大不同。 “ 如果我选择 ,我能 ”中的 “ 如果 ” ,与不同的词搭配使用,可以分别表达 怀疑 (doubt) 或犹豫 (hesi tati on ) 或言明 (sti pul ati on)。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 上下文中,我们可 以对 “ 如果我选择 ,我能”做 出许多不同的解释 。比如, “ 我能 ,但请 问,我就选择去 ? 我能,但我选择去吗 ? 我能 ,但也许我不选择去 ; 我能,当时我也本来将选择去 ,但那又能怎样 ? 我能,但选择去真 的就合理吗? 我 能 ,但我是否选择 去是另一码事 ; 我 能 ,我只是不得不选择 去 ; 我能 ,万一我会选择 去 ,等等 。 ” 在相应 的上下文之 中,这些不 同的用法会有其 明确的意思。但从形式上看 ,它们 都有一个共 同之处: 把 “ 我能 ”的声言和 “ 不论我选择与否 ”的问题相连 。这种 类型的假设句在 日常语言中很常见 。比如 “ 碗柜里有饼干 ,如果你想吃的话 ” , “ 小区外 面有地铁站 ,如果你想进城 的话 ” 。奥斯汀认 为 ,这几个例句 中的 “ 如 果”类型和 “ 能 ,如果你选择 ”的 “ 如果 ”类型一样 ,都是表达怀疑或犹豫 ,而 a ust in, j.l . , ph i to s叩hic alp 只 pers(3rd edn, o xfo rd:o xfo rd u ni versi ty press, 1979), p. z12. 不是条件 。 而在 “ 如果我选择,我将会”之中,“ 我将会 不是对事实的一种声言,而 是对意向的一种表达 ,这差不多相当于允诺的某种变形: 相应 ,这种 如果 也 不是条件类型的 如果 ,而是 声明类型的如果。 ” 比如,“ 如果我选择 ,我 将会嫁给他 ”就非常不 同于 “ 如果我跑,我就喘 ” 。前者的意思就相当于 “ 如果 我选择 ,我意愿 (i ntend) 嫁给他 ” 。这是我对我的意向的一种无条件声言。而后 者就不是对我的一种无条件声言,而是对我的身体机理的描述 。 问题 2 的解答从假设句所表达 内容的角度说明,“ 如果我选择 ,我能 ” ,“ 如 果我选择 ,我本来能”和 “ 如果我选择 ,我将会 ”这几种表达虽然都有条件句 的 形式,但都不是真正的条件句,不表达条件 。问题 3 的解答更进一步 ,要从形式 的角度来说 明,在什么情况下 ,含有 “ 能 ” ,“ 本来能”的假设句才会 出现 。在摩 尔的论证 中,他先将 “ 我本来能”分析为 “ 如果我选择 ,我本来能” ,更进一步 分析为 “ 如果我选择 ,我将会 ” 。可 以看出,前一种分析只是给 “ 我本来能 ”加 上了一个如果从句 ; 而后一种分析则是将 “ 我木来能”转意为另一个假设句 。因 此奥斯汀说 ,摩尔混淆 了这样两种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 ,只要我们 以 能 或 本来能 作为主动词 ,句子中又确实没有 出现一个 如果从句 ,为 了完整此 句子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得理解 出一个 如果从句 或者补上一个。另一种观点 认为,用某些其他动词 ( 将会 或者 本来将 比较 明显 ) 带上一个 如果从 句 ,可 以更清楚地转述 能或 本来能的意思。 ”2我们可 以把前一种观 点 简称为补全观点,把后一种观点简称为分析观点。在奥斯汀看来 ,这两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