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想与创建.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想与创建.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想与创建.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想与创建.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想与创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共同发 展趋势,对于各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而言,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够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再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封闭定 向的教师终身教育旧体系已被打破,但新的体系还尚未建立。因此,当前最为迫 切的问题,就是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重建一个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 师终身教育新体系。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以及终身教育理念 背景下世界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终身 化以及如何构建适合教师终身发展的教育新体系问题提出了若干构想与建议。本 研究是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进行的整体思考,它以终身教育理念为 背景,在对原有教师教育体系相互割裂、矛盾弊端凸现的现状进行全面反思的基 础上,力图就未来我国教师教育新体系的完善和重建提出若干建设性的设想和建 议。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当前 转型期我国的社会背景以及对教师专业提出的挑战,本部分作为全文的引论,引 出本文所要论述的关键课题在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重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 第二部分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出新体系 的构建必须要对原有体系的矛盾与弊端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首先要对我国当前 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进行认真梳理,然后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目标及其动向,同时作了展望。该 部分主要就终身教育思潮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各 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从而为我国教师教育新体 系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与依据。 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在前文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试图在终身教育 理念背景下,勾划出我国未来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蓝图,以及构建我国教师教育 体系的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完善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若 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教师教育终身教育教师教育体系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 ,l i f e l o n g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e r sh a sb e c o m eag l o b a lt r e n d f o rt h ea c t u a l i t y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v e i o p m e n to fe v e r yc o u n t r y ,t h ef i r s tt a s ki st oc o n s t r u c t at e a c h e r l i f e l o n g 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oa c c e l e r a t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e r s a sf a ra so u rc o u n t r y sa c t u a l i t y ,t h eo l da n d c 1 0 s es y s t e mh a sb e e nb r o k e n a n dan e ws y s t e mh a s n tb e e nf o u n d s oa t p r e s e n tt h em o s te x i g e n tp r o b l e mi st os e tu pa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a ta c c o r d s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o u rc o u n t r yu n d e rt h en e ws o c i e t y c o n d i t i o n o nt h eb a s e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a c t u a l i t y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r e c t i o n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p u t s f o r w a r ds o m ea d v i c eo nh o wt o a p p l y1 i f e l o n g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a n di n t e g r a t i v e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t oc o n s t r u c tan e w1 i f e l o n g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r e s e a r c h i st oc o n s i d e rt h e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o fo u r c o u n t r y a tt h em a c r o s c o p i c a ll e v e l o n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 。o n 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i s o l a t i o ne a c ho t h e r a n d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o l ds y s t e m ,t h et h e s i st r i e st o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a d v i c e so nh o wt op e r f e c t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an e w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b r i n g sf o r w a r d t h eq u e s t i o n t h ep a r tg e n e r a li z e st h ep r e s e n ts o c i e t y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 c h a l l e n g ef o r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b r i e f l y t h ep a r ti st h ei n d u c t i o n o ft h i s t h e s i s ,w h i c he d u c e s t h ek e yq u e s t i o n r e c o n s t r u c t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o fo u rc o u r t t r y u n d e r1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t r i m st h e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a n dp r o b l e m so fo u r c o u n t r y s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p o i n t st h a tb e f o r ec o n s t r u c t i n g n e ws y s t e m ,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s h o r t a g eo ft h eo l d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 a n a l y z e d t h u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t r i mt h ea c t u a l i t ya n da n a l y z et h e p r o b l e m so fo u rc o u n t r y s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oa n a l y z et h ea i m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o fp r e s e n t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ep a r t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t h e n e wc h a l l e n g e sf o r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a n di nt h en e wp e r i o dt h ea c t u a li t y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o f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o f e v e r yc o u n t r y ,w h i c hp r o v i d e n e c e s s a r y i j 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n e wt e a c h e re l 如c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f o r t hp a r ti st h ec o r eo ft h et h e s i s o nt h eb a s eo ft h ef o r m e r p a r t s ,t h ep a r tt r i e st oo u t l i n eab l u e p r i n to fo u rc o u n t r y s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a d v a n c e ss o m ep r i n c i p l e sf o r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i o ns y s t e m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1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 u n d e r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 t h e s i s b r i n g s f o r w a r ds o m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a n da d v i c e so n p e r f e c t i n g o u r c o u n t r y s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io nl if e lo n g e d u c a tio n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i o ns y s t e m i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谢洵盏日期:砂篓矿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盟墨f o日期:望:皇:丛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窃酣两蓝导师签名:乡弘也民 谢海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马和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主席 育与信息技术系 黄河清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委员 育学系 鞠玉翠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委员 育学系 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2 l 世纪,难是人类社会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的快 速更新,都使得终身教育的理念更为深入人心。处于这样一个观念迅速变化,知识 日新月异,整个社会都在向着学习型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师教育及教师 专业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那就是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作为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者、弘扬者和推动者,其本身首先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典范。 而由于教师所具有的特殊使命及肩负的职责,也使得他更应该持续不断地接受教 育、投身终身学习,以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有机会定期地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 技巧和能力。换言之,教师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教育而终身受用,并且,某一个阶 段的培养也不可能满足多元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多样化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 引下,教学的内客与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亦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 更为加快,教师的任务也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具有终身 学习与不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因此,传统的重视教师职前培养的教育体系已难以 适应新的社会变革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不仅要将教师教育延伸至教师的整个职业 生涯,而且职前培养也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如何对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从熬 体上进行全面的改革,以建立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这不仅是社 会的期待,而且也更是时代的呼唤,它反映的是世界发展的滚滚潮流。 第二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社会初见端倪,传统的一次性 教育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而人的生应不间断地接受教育的思想亦 越来越成为一种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也由此推动了终身教育理念的最终确立。 终身教育理盒自1 9 6 5 年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 p a u l l e n g r a n d ) 提出 以来,自七十年代起,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 n e s c o )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 e c d ) 及欧盟( e u r o p eu n i o n ) 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普及与推动,终身教育理念开始在全世 界广泛传播和推广,同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教育思潮。目前世界上众 多发达国家已全面推广终身教育思想,欧盟、美国、日本、英国等先进国家不仅制 订了终身教育政策,建立了终身教育制度,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并且还纷纷发表 关于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并把学习社会作为未来终身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我 国亦在上一世纪8 0 年代导入终身教育理念,国家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予以了相 当的重视,各项政策举措乃至立法框架也都在积极酝酿与实施之中。 在推广与实践终身教育的活动中,教师作为一门培养人的特殊职业,其专业化 发展的水平已受到人们的广为重视,它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 的核心问题。我国从上一世纪9 0 年代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化问题,而在终身教育理 念下如何重新定位教师的地位、促进教师专业的终身化,其必将成为2 1 世纪我国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出台了许多关于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与举 措,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予以了积极的探讨,然而把教师教 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并置于当前时代的背景终身教育理念的背景之下,从整 体上来构建我国教师教育的体系问题,这在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研究领域还尚属一块 未开垦的处女地。简言之,本研究试图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为什么要构建 教师教育体系,如要构建,又应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教育体系以及构建的方针政 策问题作出了一些理论上的必要探讨,笔者认为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而且在实践上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 )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先行研究概况 国外就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构建教师教育体系的问题,始于1 9 7 2 年发表的英 国的詹姆斯报告。詹姆斯在该报告中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首先提出了“培养、 任用、培训”三个连续性的教师培养阶段的建议,即被称之为著名的“师范教育三 阶段论”1 ,这一建议不仅从理论上重新构建了教师教育的培养与进修策略,而且把 重点放在第三阶段,也即在职研修方面。上述教师教育三阶段发展理论很快得到世 界各国的认可,并被视为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 除此之外,国际社会还十分关注终身教育理念对教师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对教 师培养及教师培养方式和体系的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具体来说,国际社会对教师教 育体系的研究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终身教 育理念刚被提出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国际发展的视野研究教师教育问题。这 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如詹姆斯 ( l y n c h ,j a m e s ) 主编的终身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准备( l i f e l o n g e d u c a t i o na n d l r r 师范教育三阶段论”是由英国巴尔默谢教育学院院长詹姆斯波特于1 9 7 5 年提出的。他认为教师教育必须 绛过个人教育、师范教育专业学科的初步训练与在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于以完成。这三个阶段形成r 一个持续 而完接的教师终身教育过程,缺一不可。 2 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 a lp e r s o n n e l ) 2 ,高德( l h g o a d ) 的使教师 为终身教育做准备( p r e p a r i n gt e a c h e r sf o r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 ) 3 等。这些研 究分析了终身教育框架下教师教育的宏观政策与具体实施途径,同时还预测了终身 教育理念下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多个层面分析了终身教育对教师教育的影 响:如从终身教育理念本身出发,探讨了终身教育理念下教师教育的基本内涵;又 如从终身教育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终身教育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挑战等。第二个 阶段是自上一世纪9 0 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替代了终身教 育,终身学习理念源自于终身教育,但它是终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 上众多国家在推广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亦开始就终身学习思想对教师教育产生的 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 - ) 国内研究现状 l 、对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政府相关文件及文献资料的研究 自上一世纪9 0 年代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与教师教育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文 件,其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面向2 l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规定、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 1 9 9 9 2 0 0 2 年) ”及其实 施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2 0 0 3 - - 2 0 0 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等。 这些法律或政府文件的颁布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指引了方向。透过上述 文件颁布的先后顺序来看,亦可以清晰地勾划出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脉络。比如 1 9 9 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 要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教师 教育工作。又如2 0 0 1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则 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培养培训相 衔接的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再比如2 0 0 2 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 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再一次全面总结了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现状,指出了 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等。至于2 0 0 4 年2 月教育部颁布的 2 0 0 3 - - 2 0 0 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将教师教育逐步 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以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专 2 l y n c h ,j a m e s :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p ”p a m t i o n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p e r s o n n e l ,h a m b u t e :u n e s c oi n s t i t u t ef o r e d u c a l i o n ,1 9 7 7 3 i r h o u g h :e d u c a t i o n a lp o l i c y - a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u r v e y ,c r o o mh e l ml o n d o na n ds y d n e y ,s t m a r t i np r e s s ,n e w y o r k ,1 9 8 4 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的、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的、学历与非学历 教育并举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此外,近年来国家对教师在职研修体系逐渐予以了关注与重视,并有更多的教 师教育机构开始参与教师的在职培训。传统上我国的教师在职研修主要是由教师进 修学校与各级教育学院承担,1 9 9 3 第八届人大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首次提出非师范类学校也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1 9 9 9 年中小学 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也明确地规定各种非师范院校与社会力量可参与教师继续教育 的规定,如综合性高等学校、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经教育行政部门 批准,可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社会力量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成 为举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等。由此可见,国家逐步提出了构建开放型教师 继续教育体系的改革构想,同时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 视远程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2 0 0 0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 教育工程方案( 1 9 9 9 2 0 0 2 年) ”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建立健全高等学校 及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开放型 培训系统,并提出要初步建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2 0 0 1 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亦鼓励在有条件的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 学建立教师教育的网络学院,加强远程教育建设。2 0 0 2 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 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基本形成开放的在职教师培训体 系,并提出加强建设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问题。 我国自上一世纪9 0 年代以来,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 系的政策与法规。首先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1 9 9 3 年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 9 9 8 年教育部颁布的面 向2 l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提出了要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1 9 9 9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对实施教师资格 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2 0 0 1 年国 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一7 欠提出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与 推行教师聘任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实施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 等。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基本建立之后,政府接着又出台了其它保证教师教育质量 的政策,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与 2 0 0 3 - - 2 0 0 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均提出要起草教师教育条例, 2 0 0 3 - - 2 0 0 7 年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还提出了要制定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标 准,以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等措施。 2 、教师教育理论文献资料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比较多的是针对教师教育的体制与 课程设置等问题提出的,其中讨论较多的是教师教育体系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师范 性与学术性、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国内对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则比 较集中地体现在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4 一书 中,该书对国际及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建立开放的教 师教育体系的观点。同时对教师教育课程如何进行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提出 了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强调教师继续教育应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我国教师在职 研修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建立等等。该书还从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阐 述了各国政府在教师教育中的责任,以及所需采取的推进策略等。 袁振国在2 0 0 2 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政策评论5 一书中收集了我国部分大学校 长、学者对国内外教师教育一体化以及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问题上具有代表 性和前沿性的研究。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论文对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构建从 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职前教育亦即师范教育体系构建 的问题上,相对来讲,对教师在职研修体系构建的研究比较薄弱。总体来看,这些 研究有些是以师范教育体系为依托探讨新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及其改革课题的,如: 韩清林在其2 l 世纪初中国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及对策建议第三篇:建立发 展型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8 一文中,分析指出了教师教育模式将 由终结性的师范教育向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性教师教育方面转化; 顾明远亦在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7 一文中,认为现代教师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就 是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讨论了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课题 组建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关于“十五”期间我国高师院校改革 与发展的战略思考8 一文则提出了建立一个开放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强化教 师专业性的新的教师教育体系。还有的是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研 究,如张鸿的硕士论文重庆市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9 ,李建辉的教师教育实行 “一体化”模式的探讨兼谈高师院校在不同模式中的发展策略,黄永刚的教 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分析以及罗筱端的教师教育“大学一中小学”一体 化探讨“等论文,均纷纷探讨了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问题。还有些论文是关于保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们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5 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簟评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6 韩请林:2 l 世纪初中国救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及对策建议第三篇;建立发展型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师 ! i 教育转型,u 北师范人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3 年第5 期 7 顾明远;t 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 0 0 1 年第4 期 8 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建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关于“ 五”期问我国高师院校改革与发 展的战略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 9 论文来自于“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库) ” 加黄永刚: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分析,灭律师范夫学学报( 基础毂育版) ,2 0 0 0 年第2 期 ”罗筱端;教师教育“大学一中小学体化探讨,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3 期 c 证教师教育体系质量,及关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研究的。 以终身教育背景来探讨教师教育体系的问题,也受到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如 韩雪松所做的题为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毕业论文, 就是以终身教育为背景,探讨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建的问 题。以终身教育理念为背景来系统研究教师教育体系问题的,则以华东师范大学王 建磐校长在“第六届中日教师教育研讨会”上作的主题报告中国教师教育:现状、 问题与趋势为代表。该报告对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从整体上做 了回顾、反思与展望,同时并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提出在我国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 系的构想。 通过以上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事实上国际社会早就开始关注在终身教 育理念背景下来重新定位教师教育及教师教育体系的问题,国际上有关终身教育理 念对教师及教师教育影响的研究亦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政策法规 对要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亦从国家宏观层面做了规定,即重视教师 在职研修体系的构建,还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法律上做了保障。我国学者依据国 家相关政策,则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职前师范教育体系的重组与 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以及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也有一些论文是在终 身教育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体系的相关问题。综观国内外对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现 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一个完整、统一、协调的 教师教育新体系有待建立。而在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如何构建个完善的教师教 育体系则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第四节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进入本论文的核心内容之前,首先有必要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界 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着眼于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而这阜的教师又主要指的是普 通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不涉及职业类学校教师、大学教师及其它特殊教育领域 的教师。 本研究还需要明确以下概念:“终身教育”、“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指的是人的一生的教育及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合a ”终身教育理论产生至今已有4 0 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从上世纪6 0 年代中期到7 0 年代中期,主要是终身教育理念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7 0 年代中期到8 0 年代中期,终身教育开始从理念构想向实践活 n 论文柬自于“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库) ” 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i 海教育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仉 动转化;第三个阶段从上世纪8 0 年代至今,这个阶段的终身教育是从一般社会实 践活动全面转向政策化和法制化的探索和实施,其重要特征就是:把学校的基础教 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欠缺的起始部分,并主张把学校教育的内部改革置身于 终身教育理念和框架之下来进行。“ “教师教育”即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及与专业有关的学习, 这里既包括教师职前师范教育,又包括教师在职的各种继续教育与培训。目前“教 师教育”已取代“师范教育”而成为世界通用的术语。这一转化体现了对教师职后 教育的重视以及教师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教师职后教育又可称为“在职研修”、 “职后培训”、“在职培训”或“在职进修”等。由于“培训”与“进修”都只涵盖 了教师参与统一安排学习形式的层面,而“研修”一词则兼有自主研究与进修之意, 即既包括一般的培训与进修,又包括了教师自主发展、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含义, 因而更符合教师职后继续学习的特征。故本论文关于教师的职后教育拟采用“在职 研修”这一限定性的用语。 对“教师教育体系”这一概念的理解,首先应从“体系”一词的词义来分析, 所谓“体系”,指的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要素通过有机连结的方式 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且有序的系统。“而“教育体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 的,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的教育组织形式的整体。作为一种有控制的信息传递过程, 它包含人员、财务、信息、机构四个要素。“由此“教师教育体系”即可理解为是 由国家通过政策或法律的形式,对教师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 的教育服务的系统。本文所论及的“教师教育体系”侧重于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体 系。 第五节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系统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系统科 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 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将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方 法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教师教育体 系,体系与系统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必要着眼于教师教育体系整体,用系统 研究的方法来探讨。 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必须运用前人的文献资料,吸收借鉴其中有 曼遵民t 终身教育荷景下耩础教育的囝际动商兼论对我嗣幕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教育发 i 毫j i f 究,2 0 0 2 年第4 期第7 9 页 ”关遵民:关十完善蜕代圊民教育体系和壮j 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1 i 思考1 海市扎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 代中困:发展耍伞价值( 卜) 【:海人民f “版朴,2 0 0 4 年版,第1 0 7 页 ”硕删远j 二编:教育人辞典礼f :海教育版杜,i 9 9 8 年版,第7 8 2 页 7 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因此本论文还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教师教育 政策法规、中央文件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比较研究法也是本文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查阅,从纵向上对终身教育框架下教师教育改革的历程进 行归纳和分析,进而论证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与世界先进国家教师教 育体系的横向比较,勾勒出教师教育体系的国际发展动向,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的 教师教育实践。 第一章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 第一节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成 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综合系统,它是一 个由若干子系统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一部分元素由于某种特 定的相互作用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系统中形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整体, 这些整体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系统,即一个体系的子系统。同样一个体系也离不 开各种要素或各子系统的整合与连接,只有将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各子系统构成科学 的整体,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体系的作用。因此,教师教育体系不仅在纵向上涉及 到教师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横向上亦包括教师教育的不同方面,而且还需要顾 及到教师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连接与整合。 关于教师教育体系纵向上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传统上是以教师入职为分界 线,将教师教育分为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最新的发展趋势是将新任教师的入职教 育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从而划分为职前、入职与在职三个阶段。教师的职前培养 即师范教育,主要任务是传授教师任职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9 币教育的发 展最初即是以师范教育来指代整个教师教育,并以教师职前培养为主。随着终身教 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的职后教育不断得到加强,在职研修阶段延伸至教师 职业的终身,教师入职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视为一个独立的阶段。 新任教师入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促进新教师熟练应用职前培养的专业 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我国,入职教育又可称为“见习期培训”、“初职培 训”、“任职培训”,本文拟采用“入职教育”这一限定性用法。国际上入职教育阶 段的提出始自詹姆斯1 9 7 5 年提出的“师范教育三阶段论”。随着对教师专业化进程 的逐步推进,世界各国纷纷认识到在职前培养和在职研修之间应该有一个从职前准 备到教学实践的过渡环节即新任教师入职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在教师教育过 程中处于职前培养和职后提高的中间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从入职前以 学历为主的学习向以职后实践为中心的在职学习的转折时期,与入职前的师范教育 及入职后的教师在职培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各国普遍重视新任教师的入 职教育,并将其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独立阶段,f h 此教师教育逐渐从两阶段向三阶 段过渡。现在,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我国。都呈现出教师教育三阶段的发展趋势, 关于“教师教育的阶段( s t a g e ) 的辨析,一般可理解为是由职前( i n i t i a l ) 、入 职( i n d u c t i o n ) 和在职( i n s e r v i c e ) 三部分构成,后两者是后经验元素。”胡森 ”l y n c h j a m e s :l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p r t p a r a t i o n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p e r s o n n e l ,h a m b m c :u n e s c o i n s t i l u t ef o 。 e d u c a t i o n ,1 9 7 7 ,p 6 8 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关于“师范教育概念”的词条,亦开宗明义地提出: “师范教育或师资培训可以包括下述三个阶段:即就职前培训、就职培训和在职培 训。现在,人们把这三个阶段看成是一脉相承的三个组成部分。”本论文亦倾向于 教师教育体系作为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在职研修三个连续的阶段来论述。 教师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包括教师教育目标体系、教师教育机构体系、教师教育 内容体系、教师教育制度体系,以及教师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师教育的管理、教师 教育的评价等方面。其中教师教育机构体系是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因而, 对于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教师教育机构体系的构建就突现出其关键性的 作用。而关于教师教育体系各个阶段、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则主要涉及到一些专门 的协调性的机构与部门,如教师教育协会及其它各种起到协调作用的组织与机构 等。本论文所研究的教师教育体系纵向上主要关注教师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横向 上则关注教师教育机构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教育各个部分之间的整合与衔接。 第二节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总体现状是:传统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已经被打 破,但新的教师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其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尽管如此,我国教师 教育体系已经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如从封闭向开放,从定向向非定向, 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攘个教师教育体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 量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 ( 一) 旧的教师教育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形成于2 0 世纪5 0 年代初“院系调整”的时期,是一个独立 设置的、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教师的职前培养全部由师范院 校承担,师范教育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计划调节,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而教师 的在职研修则主要由教育学院与教师进修学校来承担。总体来看,我国传统的教师 教育机构可分为两类:师范院校和教育院校( 包括教师进修学校) ,这两类院校系 统在行政体系上彼此独立。师范院校主要负责职前教师或新教师的培养;教育学院 主要负责在职教师和干部的继续教育。就师范院校而言,其又- j - 分为:师范大学、 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主要为小学培养师资,高 1 8 胡森主编:国际教育雨科全 5 ( 第9 卷) 贵州教育版杜,1 9 9 0 年版,第1 6 1 9 瞰 等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初中培养教师,而师范大学与师范学院主要针对高中师资的 培养,这些院校之间亦互不衔接或沟通。教育院校又可分为: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 院、省级教育学院、地市级教育学院、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彼此之间也互不沟通。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与省级教育学院主要承担高中教师的继续教育任务,地市级 教育学院承担初中教师的继续教育任务,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承担小学与幼儿 园教师的继续教育。此外,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及师范大学, 都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担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及各级学校领导的在职研修任务,如开 展函授教育工作、电视教学辅导、举办培训班等。 直到上一世纪9 0 年代这种相互割裂的师范教育体系才开始逐渐被打破,随着 我国1 9 9 2 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始重建、调整与合并。 这一变革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师范院校参与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合并,有 的合并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有的参与合并组建综合大学或综合学院;有的师范院 校并入综合大学。紧接着,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教师教育机构的法规与政策, 以鼓励综合大学与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并对原有师范院校进行改革。1 9 9 3 年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第十八条规定: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 小学教师的任务,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接着,1 9 9 6 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可以成立教育学院参 与教师教育,在今后若干年内稳步实现教师教育由一元到多元的变革。1 9 9 9 年6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进一步 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 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自此之后,独立封闭的师 范教育体系逐渐被打破,教师教育体系开始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首 先是综合大学和非师范院校开办教育学院或教育学系,参与教师培养与培训。其次 是有些师范院校与其它高校合并组建为综合大学,或是自身升格为综合大学,没有 参与合并的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布局调整,并纷纷改革陈旧的师范教育体 制与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等。 而传统的由各级教育学院与教师进修学校所承担的、主要以教师学历补偿为主 的教师在职进修体系亦被打破。综合性大学与非师范院校不仅参与教师职前培养, 而且参与教师在职培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我国于2 0 0 4 年的9 月开始实 行“全国教师教育联盟”计划,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