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学位论文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签字: 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 删y 飞b 删2 8 0 4 4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孔戏名签字日期:劢后年多月6e 1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并同意以下 事项: l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2 、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清华大学“中 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用于出版和编入c n k i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乱碱高 签字日期:2 , o l o 年6 月6 日 别磁氧彳公何 签字日期:劢勿年6 月6 日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摘要 本论文的论述对象是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革命历史 的讲述曾一度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主流“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经典革命 历史小说由于参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建构而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并且形成 了一套相对固定的革命历史观、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文革 以后,革命历史的写 作趋于边缘化。一方面由于新的题材进入作家视野,使得文学重心转移;另一方面, 以往的艺术手法已经僵硬化,从而窒息了文学的发展空间。这就必然需要作家调整叙 述方式,从“经典 革命历史小说固有的革命历史观、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突围, “重新”讲述革命历史。这些“重新讲述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对“经典”的反拨与 解构,并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构 革命历史。 在这股“重新”讲述革命历史的潮流中,李锐作为一位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 家,显示了独树一帜的特异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厚土到九十年代以后的无 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人间一重述白蛇传等作品,李锐试 图重新叙述革命历史。在这些叙述中,他从自己刻骨铭心的“文革”经历出发,不断 质疑与反思“经典”革命历史叙述那种单一、主流而又乐观向上的进化论式的革命历 史观,突破“经典”革命历史规限化的叙述模式。经过对历史,尤其是革命历史的复 杂性、偶然性以及荒谬性的独特思考,质疑并反思“启蒙 、“革命”等宏大政治命 题的意义,形成了批判无理性历史的革命历史观,并建立了独特的革命历史叙述景观。 本论文主要运用文学史与文学研究的方法,探讨李锐小说如何解构“经典革命 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并重构了一种新的革命历史叙述模式。具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序、李锐: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第一章,以小说的方式反思“革命历史; 第二章,以汉语主体性的形式重构“革命历史”。 序的部分主要是对李锐的一个定位。李锐作为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以小说 的形式参与并反思新时期以来思想文化的演变。尤其是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探 索汉语写作的出路。这是本论文立论的起点和基点。 第一章主要是从“为何叙述的角度,考察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观。此章分为 两部分:一是李锐的革命历史观,二是革命历史与个人的生命体验。前一个部分梳理 了李锐革命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第二个部分则是研究李锐是如何通过农民、知识分子、 女性等具体的个人的生命体验,剥开曾被“经典 革命历史遮蔽、压抑的人的声音, 凸显他们的主体性,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处境,从而在叙述内容层面解构“经典 革命历史叙述的规限,建构起一种具备新质感的意义表达。 第二章主要从“如何叙述的角度,发掘李锐小说是如何拆解“经典”革命历史 的叙事模式,同时也建构起一种行之有效的叙述方式。本章主要从李锐小说的吕梁底 色( 也即方言底色) 、“口语之海 ( 即“口语化 叙述) 和古典之乡( 古典美学意 味) 三个层面,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从叙述形式层面研究李锐是以怎样的方式冲决 “经典”革命历史的话语堤坝,同时建构起以“汉语主体性 为中心的生命表达。 关键词:重构、革命历史、吕梁底色、口语之海、古典之乡 2 r e v oiu tio n a r yhis t o r yinl ir ui sn o v els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e l a b o r a t e so n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i nl ir u i sn o v e l s d u r i n gt h e h i s t o r y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n a r r a t i o no f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o n c e f o n n e dal i t e r a t u r em a i n s t r e a mw h i c hw a sv e r yt r e m e n d o u s 一c l a s s i ch i s t o r y n o v e l so f r e v o l u t i o n c l a s s i ch i s t o r yn o v e l so fr e v o l u t i o no c c u p yag r e a tp l a c ei nl i t e r a t u r ef o rt h e y i n v o l v e si nt h ei l l u m i n a t i o na n d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d o m i n a n ti d e o l o g y w h a t i sm o r e , m e yf o 册e dar e l a t i v e l ys t a t i cs y s t e mw h i c hc o n t a i n s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r e v o l u t i o na n d h i s t o r y , t h en a r r a t i v em o d e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f t e rt h ec u l t u r a lr e v o l u t i o n , t h ew r i t i n g sa b o u t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a r et e n d i n gt ob em a r g i n a l i z e d o nt h eo n eh a n d , t h a ti sb e c a u s en e wt h e m e sc a m ei n t ow r i t e r s v i s u a lf i e l d s ,r e s u l t i n gt h ec h a n g eo ft h e f o c u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t h em e a n so f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b e f o r eh a sb e c o m e r i g i d i f i c a t i o n , r e s t r a i n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sar e s u l t ,i ti s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f o r t h ew r i t e r st oa d j u s tt h e i rn a r r a t i v em e t h o d s ,b r e a k i n gt h o u g ht h em o d a le o n c e p t i o no f i e v o l u t i o na n dh i s t o r y , t h en a r r a t i v em o d e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h i s t o r y , r e s t a t i n g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 i ns o m es e n s e s ,t h e s er e - n a r r a t i o n sf o r mt h e b a c k w 嬲ha n d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g a i n s tt h ec l a s s i ca n dt r yt or e c o n s t i t u t e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h i s t o r yi nan e w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 i i lt h et r e n do fr e n a r r a t i n g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 , a sat h i n k e ra n di n t e l l e c t u a l ,l i r u is h o w sh i ss p e c i f i c i t y f r o mt h i c ke a r t hi nt h e8 0 sl a s tc e n t u r yt ot h ew o r k sa f t e r9 0 s s u c h 觞t r e po ft h ec a l m ,c l o u d l e s s ,s i l v e rc i t ys t o r i e sa n dl i f e - ar e s t a t e m e n tw h i t e 勋口妇l ir u it r i e st or e s t a t e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 i nt h e s er e s t a t e m e n t s ,t ob e g i nw i t h h i su n f o r g e t t a b l ee x p e r i e n c ei n t h ec u l t u r er e v o l u t i o n , h ec o n s t a n t l yc h a l l e n g e sa n d r e t h i n k sp r o f o u n d l ya b o u tt h es i n g l e ,m a i n s t r e a ma n do p t i m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o fr e v o l u t i o n a n dh i s t o r yi nt h ec l a s s i c -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h i s t o r yn a r r a t i o nw h i c hi so ft h es t y l eo ft h e o r yo f e v o l u t i o na n dh eb f e d k so u tt h el i m i t e dn a r r a t i v em o d eo f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 b y t h e d i s t i n c t i v et h i n k i n go fh i s t o r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o m p l e x i t y 、c o n t i n g e n c ya n da b s u r d i t yo f 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 , h ec h a l l e n g e s a n dr e f l e c t st h em e a n i n g so fs u c hg r a n dp o l i t i c a l 3 p r o p o s i t i o n 嬲“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r e v o l u t i o na n ds oo n , f o r m i n g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 r e v o l u t i o na n dh i s t o r yw h i c hc r i t i c i z e st h ei r r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d i s t i n c t i v e n a r r a t i v ev i e w so f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e m p l o y st h em e t h o d so f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r ys t u d y t od i s c u s st h ew a yo f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n a r r a t i v em o d eo f n o v e l so fc l a s s i c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h i s t o r yi nl ir u i s n o v e l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er e c o n s t i t u t e san e wn a r r a t i v em o d eo f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 t ob es p e c i f i c ,t h e r ea r et h r e ep a r t si nt h i sp a p e r :p r e f a c e ( l i r u i - - t h i n k e r , 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naw r i t e r ss t y l e ) ;c h a p t e r1 ,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n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h i s t o r y ”b yn o v e l s ;c h a p t e r2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b yc h i n e s e s u b je c t i v i t y t h ee f f e c to fp r e f a c ei st op o s i t i o nl ir u i l ir u ia saw r i t e ra sw e l l 鹪at h i n k e ra n 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j o i n sa n dr e f l e c t s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t h ei d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i nn e wt i m e s o n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w e s t e r ni d e o l o g i c a lw e n d s ,h ee x p l o r e st h eo u t l e to f c h i n e s ew r i t i n g t h i si st h es t a r t i n ga n db a s i sp o i n to ft h ea r g u m e n to ft h i sp a p e r c h a p t e r1s t u d i e s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r e v o l u t i o na n dh i s t o r ym a i n l y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w h yn a r r a t e ”t h i sc h a p t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o n ei sl ir u i sc o n c e p t i o no f r e v o l u t i o na n dh i s t o r y t h eo t h e ri s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a n d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f o r m e r d e s c r i b e s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l ir u i sc o n c e p t i o no fr e v o l u t i o na n dh i s t o r y t h el a t t e r s t u d i e st h a th o wl ir u ir e l e a s e st h ev o i c eo ft h ep e o p l ew h ow e r eo p p r e s s e db yc l a s s i c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b yc o m b i n i n gt h ep r a c t i c a l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o ff a r m e r , i n t e l l e c t u a la n df e m a l ea n dh o wh eh i g h l i g h t st h e i r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r e s t o r i n g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a r e a lh u m a n t h e r e f o r e ,h ed e c o n s t r u c t s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c l a s s i c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i nt h e l e v e lo fn a r r a t i v ec o n t e n ta n dc o n s t r u c t sa ne x p r e s s i o no f m e a n i n gw h i c hh a sn e wf e e l i n g s c h a p t e r2f o c u s e so n “h o wn a r r a t e ”,e x p l o r i n gh o wl ir u id e c o n s t r u c t sn a r r a t i v e m o d eo fc l a s s i c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i nh i sn o v e l s ,c o n s t r u c t i n gae f f e c t i v en a r r a t i v e m o d e t h i sc h a p t e rm a i n l y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l ir u i sn o v e l s - - l v l i a n gb a c k g r o u n d ( d i a l e c tb a c k g r o u n d ) ,n a r r a t i o no fc o l l o q u i a ls t y l ea n dc l a s s i c a l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 c o m b i n i n gs p e c i f i ct e x to fn o v e l s ,s t u d i e si nw h i c hl ir u ib u r s t st h ed i s c o u r s ed y k eo f c l a s s i c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a n da tt h es a m et i m ec o n s t r u c t st h ee x p r e s s i o nw h i c hf o c u s e s o n “c h i n e s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4 k e yw o r d s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h i s t o r y ;l v li a n gb a c k g r o u n d ; n a r r a t i o no fc o li o q u i a is t y l e ;c i a s s i c a i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5 目录 o 序:李锐: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一1 1 以小说的方式反思“革命历史刀6 1 1 李锐的革命历史观6 1 1 1 革命历史观的初现“厚土 生存6 1 1 2 革命历史观的推进“坪上 悲剧l o 1 1 3 革命历史观的成熟“银城 故事1 3 1 2 革命历史与个人的生命体验1 6 1 2 1 革命历史与农民1 7 1 2 2 革命历史与知识分子2 0 1 2 3 革命历史与女性。j 。2 3 2 以汉语主体性的形式重构“革命历史”:2 7 2 1 吕梁底色:厚土系列2 7 2 2 “口语之海 :无风之树、万里无云3 2 2 3 古典之乡:银城故事、人间重述白蛇传3 8 结 吾4 4 :f if 口 参考文献4 5 致谢4 7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 8 6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o 序:李锐: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1 不论对革命一词如何释义,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革命不仅构成了2 0 世纪的 中国历史,同时也主导了人们思考和想象历史的方式。伴随着革命而起的文学,从诞 生之初,就参与到革命话语中,本身也成为了革命话语的一部分。文学想象革命,革 命也在不断改变着文学想象的方式。 “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想象、虚构和叙述历史与现实的方式。2 从五四时代 开始,革命作为救亡图存实现国家民族现代化的方式,一度成为时代主题与文学主题。 左翼文学更是形成了深厚的革命历史写作传统。到“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经典”革命历史小说。对此,黄子平如 是定义:“革命历史小说时对中国大陆1 9 5 0 年至1 9 7 0 年代产生的一大批作品的文 学史命名。这些作品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 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诉革命的源 起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 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构建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 体意识。”3 洪子诚也指出:“革命历史小说,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 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 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是这些小说的主要 目的。 4 不难发现,“经典”革命历史是一种具备功能性意义的文学。由此,对于革命历 史的有意识讲述也就形成了一整套的叙述规范,总体看来,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革命的进化论观念( 线性进化历史观) 。即遵循革命不断向前,并最终取得 胜利的进化论观念。二、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现他们在革命中的觉醒和成长。( 这一 1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本论文的“革命历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更多的是一种观念和叙述模式。 在梳理当代文学史的过程中,众多的学者已经对“革命历史”进行丫定位,如论文中引用的黄子平和洪子诚的定 义。本论文中的“革命历史”,是指一种革命历史观念和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模式。主要是针对“十七年”建立起 来的“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经典”革命历史叙事在内容层面多是那些胜利的图景、宏人的史诗性场景、特意 拔高的英雄人物形象等,而在叙述形式层面则是昂扬乐观的叙述语调,体制性的话语讲述方式等等。李锐小说中 的“革命历史”,即是从革命历史观和革命历史叙事方式两个层面,反拨与解构“经典”革命历史叙事,并建构 起一种新的叙事方式。 2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第1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3 黄子平铲灰阑”中的叙述第2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 0 7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点后来演变为“文革中的“三突出 的创作原则) 三、突出集体的记忆,掩藏个体 的创伤,彰显与时代同步的主流意识形态。四、美学上的史诗性品质,追求对社会和 革命做全景式的描写,以及昂扬乐观的叙述语调( 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革命浪漫主 义”和“革命传奇色彩 ) 。“这种叙事模式,概括地说,就是政治式的写作模式。 这是以社会政治分析和政治价值判断作为文学写作的前提,以政治意识形态语言支配 一切文学语言的写作方式。5 由此,对革命历史的写作,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权 威性的革命话语和革命言说方式,从而也窒息了文学的表达空间。 恰如许多论者指出,进入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的声势渐渐低沉。一方面,新的 题材进入作家视野,使得文学重心转移;另一方面由于以往的“经典化”的革命历史 观、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已经僵硬,窒息了文学的发展空间。革命历史的讲述自然遭 遇到瓶颈,必然需要叙述方式的重新调整。因此,“当代小说的叙述危机正在于:如 何重新赋予时间以意义,如何重新组织可以理解的历史情节,如何在一个被无数 次大小革命摧毁的混乱时空里将故事? 6 新时期以来,已经出现了多次对革命历史的重写和重述,如“先锋派”、“新历 史主义等。这种重写和重述一定程度上成为作家对“文革思想和文化专制的冲破 和瓦解。但是,仅仅以一种叙事去代替或补充另一种叙事并不具备什么建构性意义, 关键的问题在于能不能对原来已经规范化的文学叙事突围并且建构起独特的革命历 史叙事、革命历史观。也就是指“重述”的前提更在于重新认识文学的性质和它的历 史语境。 进入新时期,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寻根文学、“先锋派 、“现代主义”, 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理论的利器一夜之间呈汹涌之势。在如此五光十色的文学场域 内,为了突破钳制已久的话语和思想体系,这些理论几乎不经任何分辨就被驾驭运用, 文学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寻根文学”、以及“先锋文学”的热潮中起 起落落。 作为一位在新时期发轫的作家,经历着各种文学思潮的李锐似乎总是疏离于文坛 主潮之外。这种疏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锐独特的异质性,即李锐是一位思想者、 知识分子型的作家。 5 刘再复、林岗中国现代小说的政治式写作从( 春蚕) 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见唐小兵再解读 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第3 4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j2 0 0 7 5 6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第l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人文知识分子需要对历史特别现实作出独立的解释,需要对历史如何塑造 自己作出深刻的反省,需要对自身的精神处境作出清醒的判断。7 从厚土到最 近的人间重述白蛇传,纵观李锐的文学创作历程可以发现,他始终以“拒绝 合唱”的立场,用小说的形式来承担对汉语写作的反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 就在不停地反思文学的思潮,体认历史语境,不断地清理文学的发展脉络,并开始在 “双向的煎熬 中进行“双向的突围。 面对声势浩大的西方理论和一次次的文学思潮,李锐始终保持着警觉的态度,“ 在这种看似崭新的选择背后,我们看见的确是半个世纪之前的旧方法还是一种文 化决定论,一种直线式的因果逻辑,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一种旧有的哲学把握。”8 李锐尖锐地指出新时期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不同,即:“它是被造就的,它与新 文化运动不同,它呈现一种更多的历史被动性。而这种被动性必然导致一种鱼龙混杂 的局面,导致一种文学自身品味的低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艺长期以来 出于一种政治附庸地位,并最后在文革中变成了帮凶。在这样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内,从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方面,加深了艺术的被动性。可以好不夸张地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是在伪作家、伪作品、伪评论家、伪读者的夹缝中难产的。”9 他曾不 止一次地提到的“副本效应 就是对那种一味模仿西方理论的文学的警醒。“为什么 我们非得照着别人的尺寸塑造自己呢? 我们需要的也许不是各种级别的大师,我们需 要的是自己生命的真实记录者;我们需要的不是“很像”的“现代派,我们需要的 其实只有自己,也只剩下自己。1 0 当然,李锐也从不否认优秀的西方理论对自己的影 响,他也从这些理论资源中汲取了营养。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他自己指出的无风之 树和万里无云对于福克纳第一人称变化视角的叙述方法的借鉴。 李锐指出,在向西方理论汲取和借鉴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却是一种自觉、主动 的创造。“新时期文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作家自我批判、自我背叛的新生过程。因而 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就应该成了决定性的前提。1 1 “中国的文学只能沿着新文化运动所 开辟的主动性道路走下去,问题是得有自己的创造,得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自觉和主 动。小2 “写作的意义,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挣脱贝壳的束缚向生命之海的忘情回归1 3 “在 7 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总序第2 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 0 0 3 9 8 李锐一种自觉,见厚土后记第2 2 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9 李锐一种自觉,见厚土后记第2 2 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1 0 李锐现代派:一种刻骨的真实,而非一个正确的主义,见被克隆的眼睛第4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1 1 李锐一种自觉,见厚土后记第2 2 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李锐一种自觉,见厚土后记第2 2 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这些后来者,要用自己杰出的作品建立起现代汉语的主 体性,要用自己充满独创性的创作建立起现代汉语的自信心。这是每一个汉语写作者 无法推脱的历史责任。1 4 凡此种种,可概括为李锐始终坚持一种不重复别人的主 动性的自觉,试图通过建立“汉语主体性 以表达中国人的生命体验。 “一个知识分子应当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底线就在知识分子对历史和人性的理 解之中。 1 5 李锐以小说的形式,承担着他对于“历史和人性的理解”。他的作品里 既有鲁迅式的犀利,也有沈从文式的沉静。鲁迅式的犀利在于他对“启蒙 和“革命 这些宏大政治话语的怀疑。六年的“文革”经历,让他不单纯不盲目地相信那些宏大 的政治术语。反而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竭力发掘“启蒙和“革命”遮蔽 下的真实。沈从文式的沉静使得李锐的小说具备了一种冷静的沉思品格。他曾不止一 次提到沈从文对于“无理性历史”的批判以及那种接续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悲凉美 感,这些在他自己的小说中也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质素。 在新时期以来的革命历史重述中,李锐的独树一帜既表现在他的革命历史观上, 又表现在他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方式上。从“为何叙述和“如何叙述、内容与形式 两个方面,解构了经典革命历史的叙述规限,既言之有物,又独特新颖。 首先就他小说中的革命历史观来看。李锐的革命历史观内涵有:立足“本土中国”, 警醒启蒙者身份,质疑并反思“启蒙 、“革命”等宏大政治命题;对所谓“大写的 历史进程”的怀疑和否定,对历史造人的反思和对无理性历史的批判;质疑权威革命 话语下的历史真实,撕开“经典革命历史叙事所营造的和正史典籍所故意压抑、遮 蔽的缝隙,力图展现“历史”之外的永恒人生。 其次,就他的叙述方式来看。李锐的小说,解构了“经典”革命历史话语的言说 方式,建构起一种行之有效的革命历史表达。这里既有以山西方言入文的厚土, 也有以口语化叙述而成的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更有浸染了古典诗文传统的 银城故事和人间重述白蛇传。这些叙述方式,不仅拆解了“经典”革命 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同时也建构起汉语主体性的叙述世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李锐不断提出了一些文学表达的关键词,如“本土中国 、 “双向的煎熬”、“历史无理性”、“汉语主体性”等等,无不表达着他对中国文学 1 3 李锐我们的可能写作与“本土中国”断想- - n ,见被克隆的眼睛第2 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1 4 李锐春色何必看邻家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浅议当代汉语的主体性,见被克隆的眼睛第2 0 6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1 5 王尧“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李锐论,见李锐无风之树第1 9 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 0 0 3 9 4 的忧虑和反思,这些同样也是我们解读李锐自身的关键词。而从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 史这一视角切入,也正是作家李锐兼具思想者、知识分子身份的力证。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1 以小说的方式反思“革命历史 1 1 李锐的革命历史观 在五六十年代的“经典 革命历史小说中,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写什么 具 有严格的规范,以至于形成了“革命( 而且是被越来越狭窄地规定了特定内容的“革 命”) ,既被设定为唯一的历史形式,亦就成为唯一想象历史和讲述历史的方式了。 1 6 新时期,重述革命历史首先要从“为何叙述也既内容层面突围。从厚土到 人间重述白蛇传,李锐的革命历史观不断成型:立足“本土中国”,警醒启 蒙者身份,质疑并反思“启蒙 、“革命”等宏大政治命题;对所谓“大写的历史进 程”的怀疑和否定,对历史造人的反思和对无理性历史的批判;质疑权威革命话语下 的历史真实,撕开“经典革命历史叙事所营造的和正史典籍所故意压抑、遮蔽的缝 隙,力图展现“历史”之外的永恒人生。 1 1 1 革命历史观的初现“厚土”生存 , 1 9 6 9 年1 月,与同时代的青年一样,李锐怀抱“大有作为”的理想被卷入了上 山下乡的洪流,在吕梁山区的邸家河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知青生活。在古老的吕梁山区, 李锐对于农民和乡土有了切肤的认识,“他们手里握着的镰刀,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 了基本的形状;他们打场用的连枷,春秋时代就已经定型;他们铲土用的方锨,在铁 器时代就已经流行;他们播种用的耧是西汉人赵过发明的;他们开耕垄上的情形和汉 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一模一样”亲临乡土现场,李锐原有的认知观念和教科书上 习得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时间在吕梁山区是无效的,历史在这里显示的唯 有无动于衷的本质,只有亘古不变的传统和价值观念不断结构着脚下的“厚土 。 上世纪8 0 年代初期李锐尝试着创作了一些作品,如月上东山、指望、 凤女、晨雾野岭三章等。这些小说,艺术手法略显稚嫩,多是侧重于对 生活经验的描摹,还无法达到多么深邃的思想深度。有些文本构成,如月上东山、 指望等可以看做是新时期妇女翻身的故事。对于女性的唤醒,督促她们挣脱古老 6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第8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李锐生命的报偿,见厚土第2 1 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6 一一一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的旧观念,适应新时代的生活。这种思想观点,不仅仍带有山药蛋派的窠臼,顺应时 代主流意识形态点染人事。或许也正折射出新时期文坛上流行的那种人道主义式的启 蒙意识。和同时代的作家一样,面对古老而困顿的乡土,启蒙意识不可避免地出现。 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李锐对于吕梁山区的人事描写,并不是仅仅止于一种唤醒, 更是通过生命状态的客观呈现,来表达对吕梁山贫困封闭却又连绵不断的生存状态的 体认。 如月上东山里治好不孕症,在婆家由受鄙视的地位“翻身 后的兰英并没有 什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想自己的儿子绝不娶不会生养的媳妇。那种传统的婆媳、 生育观念根深蒂固,一无改动地根植在兰英这类妇女的心中。李锐在小说结尾写道“月 亮咋总是这一个样样? 圆啦又缺了,缺啦又圆了;可它还是它,也不知几千年几百年 了1 8 不仅隐喻着古老观念的坚硬延续,同时,也表现出了这种观念背后所代表 的历史的亘古永常性。1 9 8 5 年的晨雾野岭三章通过三代女子的命运呈现了 一种宿命性的东西。宿命的安排让三代女人捆绑在野岭店这块土地上,孤独地生,寂 寞地死,全然抵挡不住命运的安排。在三代女人命运的背后,李锐不再提倡什么批判 什么,而是呈现着源自野岭店这块土地上那种生存状态的沿袭。 这源自吕梁山的生存观念和生命样态在厚土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的呈现。1 9 8 6 年李锐推出了厚土系列,这一系列可以看做李锐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制高点,不 仅在于他文学手法的成熟,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推进。“吕梁山 已经完全浸入他的 笔墨,生命状态的呈现也更为纯熟。 秋语中的两位老人,坐在自己割断的玉茭上,在一片秋天的旷野中,展开了 一场关于生活和生命的对话。“活着,是自己种了玉茭吃玉茭;死了,是看着别人种 了玉茭吃玉茭。”1 9 一句话里,涵盖尽了源自“厚土的生生死死的观念。而活着这 一动作将无非只是在延续着手下的那个重复了千万遍的割玉茭的动作。看山中的 放牛人,一生里经过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老伴早早死去,相依为命的女儿远嫁,就是 自己赖以为生的放牛,也被队长剥夺。放牛老人坐在木然地山坡上,独孤地看山放牛, 生发着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困惑。锄禾、选贼中的队长,依靠手中的权力,对 乡民进行着无声的压榨。而以“红布衫”为代表的女人们,则默默忍受着队长的欺凌, 苟延存活。眼石、好汉中的男人们,虽不乏男儿血性,但在困顿的生活面前, 1 8 李锐月上东山第5 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2 9 1 9 李锐秋语,见厚士第5 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1 7 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也唯有低下头,弯下腰,匍匐于生存的底线。 “吕梁厚土 之上,没有阵垒分明的好恶式的二元对立模式,也没有评价性的批 判和指责,就连启蒙也无处遁形。只是以沉静内敛的笔致,展示生生死死的悲痛。芸 芸众生灵醒又木然,蝼蚁般存活,草芥般消失,生命按照其自在的规律和逻辑存在。 这种茫然不自觉的生命状态才是历史的永常。 面对着这样自足的“厚土”,外来的异质性的东西必然遭受重创。锄禾中, 黑胡子老汉的几句戏文赢得了不断喝彩,而学生娃的“天天读”因为有一分工管着演 变成一种生硬的程序。黑胡子老汉固执己见,认为毛主席打天下为了住金銮殿与“学 生娃 所谓打天下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崇高意义,黑胡子老汉依照封神演义的 模式解释婆姨当朝坏天下的看法与“学生娃噤若寒蝉的政治问题,种种观点的矛盾 摩擦,无不消释着“学生娃口中的政治问题的崇高。小说中比较有意味的一点是学 生娃念的报纸,三天两头被队长“屋里头的”拿去剪了鞋样子。在这里,政治革命的 崇高远远抵不过现实生活的诉求,无论是精神上的( 黑胡子老汉的戏文满足本土视听) 还是物质上的实际需求( 拿报纸铰鞋样子) ,革命与“厚土”生活在所难免地发生悖 离。 古老峪中的小李到古老峪念文件,三天来唯一听得认真的只有“她”他 寄宿的队长家的女儿。“三天来,每天晚上他给大家念文件的时候,就是这双黑亮的 眼睛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地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强社团宣传与形象塑造计划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提升路径试题及答案
- 团队绩效激励的年度发展计划
- 年度团队建设活动的策划计划
- 2025注册会计师考试期间的个人实践与思考总结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成长回顾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资格考试准备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实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原材料进厂检验管理制度及检验规程
- 建设单位业主方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图
- 发展心理学第四节-智力发展
- 压力管道检验计算案例
- 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工法解读
- 聚苯胺的结构和形貌表征分析结果
- 初中花城版八年级下册音乐4.狂欢之歌(15张)ppt课件
- 常用标准波导和法兰尺寸
- 改良ADA法脱硫原理
- (最新)四星级酒店标准
- 管道完整性管理实施方案(共26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