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曾国藩的“文气”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弓i 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 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娠乐很 ,l 一1 日期:卅年彭月d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 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 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幂根导师签名:j 匆l 劲钐 日期:妒7 年石月j o 日日期:加7 年占月,d 日 曾国藩的“文气说研究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硕士生:张禾根 指导教师:张海鸥教授 摘要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理论,历代文论家主要从作家和作品两 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曾国藩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文气”说的内涵。他主 要从三个方面使用“文气”这一概念:第一,他将学术分为词章、义理、考据和 经济四科,表现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学术根基。所以在养气论方面,他强 调作家临文之前应该在道德修养、学力和胸襟器识等方面下工夫;第二,他主张 文道分离,进而提出“行气为文章第一义”,把“行气 置于比“义法”更重要 的地位。他还具体探讨了“行气”与“文法 ( 包括章法、句法、字法和声调) 之间的关系。为了使文章具有“气盛 的特点,他要求文章谋篇布局应该讲究“取 势 ,句子应该骈散结合,字词应该“珠圆玉润”,声调应该响亮;第三,他以阴 柔、阳刚之气论风格,提出了“四象八美”说。在其风格理论的基础上,他在古 文方面偏于阳刚,在诗歌方面偏于冲淡。总的来说,他的“文气说基于桐城派 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曾国藩文气养气行气阳刚与阴柔 t h es t u d yo nz e n gg u o f a n st h e o r yo f “w e n q i , m a j o r :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n a m e :z h a n gh e g e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z h a n gh a i o u a b s t r a c t “w e n q i ”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y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 h a s p l e n t y o f m e a n i n g s t h et h e o r e t i e i a n e s o fp a s td y n a s t i e s m o s t l y a d d r e s s t h e m s e l v e sa b o u t w e n q i f r o mt h ea u t h o ro rt h er e a d e r z e n gg u o f a ne n r i c h e dt h e c o n t e n t so f w e n q i ”o l lt h eb a s i so ft h ea n c i e n t s t h i st h e s i se l a b o r a t e so nz e n g g u o f a n st h e o r yo f w e n q i ”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h ed i v i d e dt h el e a r n i n gi n t o f o u rp a r t s ,i n c l u d i n g “c i z h a n g 乙a r to fw r i t i n g , y i l i _ 曲er e a s o na n d9 0 0 ds e n s eo f as p e e c ho re s s a y , k a o j u 一t e x l f l l a lc r i t i c i s ma n d j i n g j i ”一t l l er u n n i n g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o fac o u n t r y i ti n d i c a t e st h a th eh a db r o a d l y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v i s i o no f l e a r n i n g s oh ee m p h a s i z e dt h a tt h ea u t h o rm u s tc u l t i v a t ea n dd i s c i p l i n et h e i rc a p a c i t y f r o mm o r a l ,k n o w l e d g ea n db o s o mi ne v e r y d a y s e c o n d l y , h et h o u g h tt h ea r t i c l e ss h o u l d b ef r e ef r o ms o c i a lm o r a l i t y , s oh e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 x i n g q i i st h em o s te l e m e n ti nt h e p r o c e s s o f w r i t i n g h ep u t f o r w a r dt h ei n t e r a c t i v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 e e n “x i n g q i , w o r d ,s e n t e n c e ,t o n ea n d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a r t i c l e t h r i d l y , h ed i v i d e dt h es t y l e s o fa r t i c l ei n t o y a n g g a n g _ 。t h es t r e n g t ho fm a s c u l i n ea n d y i n r o u - 1 :1 1 eg e n t l e n e s s o ft h ef e m i n i e h er e a l i z e dt h ee s s a ys h o u l dh a v et h eb e a u t yo f “y a n g g a n g a n dt h e v e r s es h o u l dh a v et h eb e a u t yo f “y i n r o u i naw o r d ,z e n gg u o f a nd e v e l o p e dt h e t h e o r yo f w e n q i ”o nt h eb a s i so ft o n gc h e n gg r o u p k e yw o r d s :z e n gg u o f a nw e n q iy a n g q ix i n g q i y a n g g a n ga n dy i n r o u t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 r o o 000 boo d00 0 i i 目录 弓l言1 第一章曾国藩的学术思想与养气论3 第一节学术思想的形成轨迹4 第二节养气论9 第二章行气论1 3 第一节“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1 3 第二节行气与章法1 8 第三节行气与句法、字法2 2 第四节行气与声调2 8 第三章文气风格论3 2 第一节四象八美说3 2 第二节推崇“雄奇瑰玮之文 3 7 第三节诗歌风格偏向的转变4 2 结语4 6 参考文献4 7 后记0 0 00 0 5 1 i 引言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理论。它形成于魏晋,发展于唐宋而盛 行于清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魏晋时期主要探讨作家的气质、 个性与创作的关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 意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决定了文章的风格特点。刘勰说: “才有庸隽,气有刚柔。 此处的“气”也是指作家内在的气质。刘勰还专门写 了养气篇,从作家临文时的精神状态谈论“养气 问题。他认为在创作过程 中不应“钻砺过分”,这样会“神疲而气衰,而应“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 唐宋时期主要探讨作家养气与创作的关系。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文章的语言是否适宜由作家的“气 盛不盛决定。因此,他特别强调作家的道德 修养,“养其根而诶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宋代苏辙强调生活实践对养气的作用。他认为仅靠 读书养气是远远不够的,“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 发其志气”固。所以他要追寻司马迁的足迹,“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投入到大自然之中,访求壮丽山川;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结交豪杰奇伟之士, 从而陶冶性灵,激发志气。进入明清以来,文论家在注重以“气”谈论作家气质、 个性和如何养气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气来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鉴 赏,其中论述最为集中的是桐城派。方苞以“气体 严格限制古文的文辞,刘大 樾提出“神气音节说论述古文创作和鉴赏,姚鼐以“阳刚阴柔之气 探讨诗文 风格,都是着眼于文学作品。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历代文论家主要将“文气 这一概念用于分析作家和作 品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从作家方面论“文气 ,主要是谈为文养气的问题;从 文学作品方面论“文气”,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作品风格以及文学鉴赏的问题 。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7 2 0 页。 刘勰著、周振甫注释: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3 0 8 、4 5 5 页。 韩愈著、马通伯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第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第9 9 页。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2 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1 1 页。 第环宁先生指出:“它( 气) 周切从创作心理到思维方式、文法构成各个方面,既指创作主体丰沛的生 命积养,又指作品生气弥满、意气岗流的健旺征象。”( 气势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2 年,第4 5 页。) 日本学人也说:“诗义论中的气说是以研究作家气( 才能) 的作家论和以研究包括表达、 清末的曾国藩就是主要从文学作品方面来论文气的,但曾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 的“文气”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养气论方面,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学 力和胸襟器识对创作的重要作用;第二,把“行气”置于比“义法 更重要的地 位,而且具体探讨了“行气 与章法、句法、字法及声调等之间的关系;第三, 以阳刚、阴柔之气论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理论体系。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曾氏 “文气 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他在桐城派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的地方。 近年来,“曾国藩热”持续升温,有关其文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然 而专门研究曾国藩“文气说的论著还比较少见。就笔者所见,有周艳华的行 气为文章第一义”曾国藩文气论初探和龙建春的曾国藩文气鉴赏论一 一曾国藩文气论探讨之一 。前者主要从写作学的角度,探讨曾氏对气与情、 声、辞、篇、脉及风格之间关系的阐释,论述比较全面,但对某些问题的处理却 显得过于简略,并且不够深入;后者则从“以声昌气 和“循声入理 两个方面 探讨曾国藩的文气鉴赏论,并且以音乐理论解释了“因声求气 说形成的原因。 曾国藩的“行气 论引起了学者较多的关注。刘健芬认为曾国藩把“行气”视为 创作的核心,从重“义法 到重“行气 ,是对桐城派创作理论的重要突破和发 展 。郭延礼也认为曾国藩主张“行气为文章第一义”是对“义法 说的淡化。 还有些学者以曾氏的“文气”理论分析其古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这些研究从 不同角度或层面触及了曾国藩“文气”说的一些问题,但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可以 讨论的地方,本文就试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曾国藩“文气”理论中 气与作家修养、气与诗文创作( 包括谋篇布局、选字造句、声调) 及气与作品风 格等之间的关系。 本文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第一,从范畴理论入手综合考察曾国藩的 “气 范畴。由于曾国藩不仅以“气”论述作家的修养,而且还以“气 讨论诗 形式的风格( 即文气) 、语气( 语势) 的文体论为中心的。”( 【口】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气 的思想: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第4 5 5 页。) 周艳华:“行气为文章第一义”曾国藩文气论初探,河南师范大学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6 期。 龙建春:曾国藩文气鉴赏论曾国藩文气论探讨之一,娄底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刘健芬:评桐城派中兴主将曾国藩的文论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2 年第4 期。 郭延礼:曾国藩的古文理论及其在桐城派文论中的地位,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1 9 9 9 年。 参看周明泽“为文全在气盛”浅议曾国藩散文,宜宾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9 期;翔云“为文 全在气盛”曾固藩古文艺术特色之探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 0 0 8 年第4 期。 文创作和作品风格等相关问题,从而形成了颇具系统性的“文气范畴,本文将 具体细致地分析其主要内涵。第二,以曾氏的各种著述为基础,从时间维度考察 其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其中有关文气的论述散 见于诗文、日记、家书、书信和读书录。这些资料基本上都标有明确的时间,将 其按时间顺序重新整理,可以发现曾氏的文学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第三,考 虑到“文气 说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论题,为了避免蹈入虚空,本文将结合曾氏 的文学作品来阐述其“文气说的具体内涵。另外,曾国藩秉持“通一艺即通众 艺 的观点,不仅以“气 论文,而且以“气 论音乐书画,所以本文将结合他 的音乐书画理论来理解其“文气 说。 第一章曾国藩的学术思想与养气论 曾国藩( 1 8 11 - 1 8 7 2 )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湘乡县 ( 今属双峰县) 人。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功过颇有争议,正如章太炎所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但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却是毋庸置疑 的。钱穆云:“涤生为晚清中兴元勋,然其为人推敬,则不尽于勋绩,而尤在其 学业与文章。” 梁启超认为,仅就文章而言,曾氏也“可入文苑传 。曾国藩 是晚清文坛中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古文上接桐城,下启湘乡,被胡适誉 为“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大将 ;诗歌取法宋诗,对当时诗坛产生深远影响,钱 基博说:“国藩诗学韩愈、黄庭坚,一变乾嘉以来风气,于近时诗学有开新之功。 曾氏对自己的文学素养也颇为自负,在咸丰十一年被困祁门军营留下的遗嘱中 写道:“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 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存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 章太炎:检论杂志,章太炎全集( 三) ,上海:卜海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第5 8 3 页。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第6 3 2 页。 徐凌霄、徐一十:凌霄一士随笔,国闻周报第十一卷第十七期。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全集( 胡适义存二集第2 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6 0 页。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1 9 8 6 年,第2 3 7 页。 曾国藩: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谕纪泽纪鸿,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 第6 6 2 页。 第一节学术思想的形成轨迹 在作家养气论方面,曾国藩很少谈到作家的才能,而主要是谈作家的道德修 养、学力及胸襟器识,这与他深厚的学术修养密切相关。所以,在探讨养气论之 前,首先必须清楚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轨迹。 曾氏出身子半耕半读之家,青少年时期先后就学于父亲开办的家塾、衡阳唐 氏家塾、湘乡涟滨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忙于举业,主要练习时文帖括,还不是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他于道光十四年( 1 8 3 4 ) 考取湖南乡试举人,先后参加 了道光十五年、十六年的会试,均以失败告终,不过从此开始创作诗歌和古文, “及乙末( 道光十五年) 到京师,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 。黎庶昌在年 谱中也有记载:“会试不售,留京师读书,研穷经史,尤好昌黎韩氏之文,慨 然思蹑而从之。治古文词自此始。道光十八年( 1 8 3 8 ) ,曾国藩再次进京会试, 考取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十余年的京宦生涯。他在翰林院为官九年, 自庶吉士到侍读学士,都是比较清闲的职务,所做的主要是文墨之事,所以有充 足的时间研究各门学问。他将学术分为“义理、考据、词章、经济 四科的思想 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曾国藩进京后于词章之学用功颇深,其诗文创作深受桐城派和宋诗派的影 响。桐城派秉持程朱道统和韩欧文统,是当时高居庙堂的正统文学,领导京师文 坛。曾氏以翩翩词臣身份处翰苑清闲之地 ,自然把桐城派作为师法对象:“盖仆 早不自立,自庚子( 道光二十年) 以来,稍事学问,涉猎于前明、本朝诸大儒之 书,而不克辩其得失。闻此间有工为古文诗者,就而审之,乃桐城姚郎中鼐之绪 论,其言诚有可取。”后来他在圣哲画像记中也说:“国藩之粗解文章,由 姚先生启之也。 当时,姚鼐早已去世,梅曾亮以嫡传弟子的身份名重京师,曾 氏对其推崇备至,在赠梅伯言二首中写道:“单绪真传自皖桐,不孤当代一 文雄。 再有送梅伯言归金陵三首:“文笔昌黎百世师,桐城诸老实宗之。方 曾国藩: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诸弟,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第5 6 页。 黎庶昌:曾国藩年谱( 湘军史料丛刊编本) ,长沙:岳麓书社,1 9 8 6 年,第4 页。 曾国藩此时经常以词臣身份自励,他在道光二卜年六月初七日日记中写道:“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 无失访j 臣体面。诚能口口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俯蓄,可以惜福,不使祖 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 曾国藩:道光_ 二十三年致刘蓉,曾围藩全集书信( 一)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第5 页。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曾国藩伞集诗义,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第2 5 0 贞。 曾国藩:赠梅伯占二首之_ 二,曾国藩全集诗文,第8 5 页。 姚以后无孤诣,嘉道之间又一奇。 可见,他奉桐城派为文章正宗并加以推崇和 学习。 在诗歌的取法对象上,曾国藩选择了宋诗。他进京的时候,正是程恩泽、祁 宿藻在诗坛上大力提倡宋诗之际。他留京两年,连续参加乙未科、丙申科会试, 而程恩泽作为乙未科的知贡举官、丙申科的殿试读卷官,其诗风趋向无疑会对曾 国藩产生很大影响。另外,曾氏与程恩泽的得意门生、宋诗派的理论代表何绍基 交往密切:“其( 何绍基) 谈诗尤最符契。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 十八首。 在何绍基的鼓励下,他作诗的兴趣大增,甚至急着和何绍基谈诗论艺, 当听到何氏的赞誉时,“心忡忡几不自持 。以至于何绍基出任贵州学政后,曾 国藩便慨叹道:“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 言者。 他各体诗歌的学习对象也大体局限于宋诗一派,“吾于五七古学杜、韩, 五七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外此则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此三家 亦无一字不看。五家之外,则用功浅矣。我之门径若此 。他在酬九弟四首 中说道:“杜韩不作苏黄逝,今我说诗将附谁? 可见,他基本秉持着宗宋的诗 学观。 这一时期,曾国藩花费大量精力从事文学创作,颇有心得,在家书中说:“余 近来读书无所得 ,“惟古文、各体诗自学有进境,将来此事当有所成就。恨当世 无韩愈、王安石一流人与我相质证耳。”o 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是曾氏理学修养勇猛精迸的时期。最初受到邵懿 辰的影响,他开始接受理学思想。他在道光二十年十一月日记中说:“饭后走 邵蕙西处,谈及理学,邵言刘蕺山先生书,多看恐不免有流弊,不如看薛文清公 ( 碹) 、陆清献公( 陇其) 、张文端公诸集,最为醇正。自惭未见诸集,为无本也。 邵氏所举都是清朝理学家的经典著作。一个多月后,曾国藩果然开始“阅薛文 清读书录 了。 曾国藩:送梅伯言归金陵三首之三,曾国藩全集诗文,第8 8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 二十六日致诸弟,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第4 0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日日记,曾国藩全集日记( 一) ,第1 1 5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诸弟,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第9 2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致诸弟,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第1 0 8 页。 曾国藩:酬九弟四首之三,曾国藩全集诗文,第8 5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温弟沅弟,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第8 0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日记,曾国藩伞集日记( 一)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第 5 0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七日日记,曾国藩全集日记( 一) ,第5 9 页。 真正将曾国藩带入理学殿堂的是湖南同乡唐鉴。道光二十一年( 1 8 4 1 ) ,唐 鉴到京师做太常寺卿,曾国藩向他请求为学之方,“唐公专以义理之学相勖,公 遂以朱子之书为日课,始肆力于宋学矣”。曾氏在日记中有详细记载: 至唐镜海先生处,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书 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 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叉言为学只有三门:日义理,曰考核,日 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 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又问:经济宜何如审端致力? 答日: 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己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 近时河南倭艮峰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 皆有札记。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 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又言第一要戒欺,万不可掩著云云。听之,昭 然若发蒙也。 此时曾国藩已完全沉浸于唐氏的义理之学,认为只要精通义理,考据、词章和经 济都可不必用功,他说:“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 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所取焉矣。 这些完全是唐氏 言论的翻版。 曾氏对汉学、宋学的利弊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许、郑亦能深博,而训诂之 文,或失则碎。程、朱亦且深博,而指示之语,或失则隘。 他认为汉学之长在 博,宋学之长在深。因此他对当时学术界中“有汉学宋学之分,断断相角 的现 状是不满的,“仆窃不自揆,谬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而为文复臻于 无累,区区之心,不胜奢愿 。可以看出,他力求打通汉学与宋学的壁垒,以 达到汉宋兼采。 但他此时对汉学的成见较深,贬损之词颇多。他在朱慎甫遗书序中将汉 学贬为“破碎之学 : 黎庶昌:曾国藩年谱,第7 页。 曾围藩在道光_ 二十一年七月十一日e j 记中写道:“因买朱子全书一部。” 曾国藩: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u 记,曾国藩伞集口记( 一) ,第9 2 页。 曾国藩:道光_ 二十三年正月十七u 致诸弟,曾图藩全集家书( 一) ,第5 5 页。 曾国藩:道光_ 二十三年敏刘蓉,曾国藩伞集书信( 一) ,第6 7 页。 嘉道之际,学者承乾隆季年之流风,袭为一种破碎之学。辨物析名, 梳文栉字,刺经典一二字,解说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 所归。张己伐物,专抵古人之隙。或取孔孟书中心性仁义之文,一切变 更故训,而别创一义。群流和附,坚不可易。有宋诸儒周、程、张、朱 之书,为世大诟。问有涉于其说者,则举世相与笑讥唾辱;以为彼博闻 之不能,亦逃之性理空虚之域,以自盖其鄙陋不肖者而已矣。 道光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他与汉学家刘传莹时相来往,开始改变对汉学的 偏见。他认为汉学稽核名物、考证事实等方法,有助于对宋学进行拾遗补阙:“自 乾隆中叶以来,世有所谓汉学云者。起自一二博闻之士,稽核名物,颇拾先贤之 遗而补其阙。 受刘氏的影响,曾国藩开始接受考据学,“余于道光末年,始好 高邮王氏父子之说 。也开始教导儿子看汉学家的相关书籍,“学问之途,自汉 至唐,风气略同;自宋至明,风气略同;国朝又自成一种风气。其尤著者,不过 顾、阎百诗、戴东原、江慎修、钱辛楣、秦味经、段懋堂、王怀祖数人,而风会所扇, 群彦云兴。尔有志读书,不必别标汉学之名目,而不可不一窥数君子之门径”。 他的论学方式也开始注重考证,如他评吴嘉宾的诗经说云:“学有根柢,其 用意往往得古人深处,特证据太少,恐不足以大鸣于世耳。” 后来他在复夏教 授一信中,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是“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 曾国藩由宋学而入汉学,才真正找到了打通汉学与宋学的方法。他在复夏驶 甫的信里说: 乾嘉以来,士大夫为训诂之学者,薄宋儒为空疏;为性理之学者, 又薄汉儒为支离。鄙意由博乃能返约,格物乃能正心。必从事于礼经, 考核于三千三百之详,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细,然后本末兼该,源流毕贯, 虽极军旅战争,食货凌杂,皆礼家所应讨论之事。故尝谓江氏礼书纲 目、秦氏五礼通考,可以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o 曾国藩:朱慎甫遗书序,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 2 2 2 2 3 页。 曾国藩:汉阳刘君家传,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 1 2 页。 曾囤藩: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谕纪泽,曾国藩全集家书( 二) ,第8 0 9 页。 曾国藩: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谕纪泽,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第4 7 7 页。 曾国藩:咸丰八年十一月初四日日记,曾国藩全集日记( 一) ,第3 2 4 页。 曾国藩:同治元年十二月复夏教授( 原件无日期) ,曾国藩伞集书信( 五) ,第3 4 6 7 页。 曾国藩: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一u 复夏驶甫,曾国藩全集书信( 二) ,第1 5 7 6 页。 他认为礼学可以“通汉宋二家之结,而息顿渐诸说之争”。而礼学在曾氏眼中就 是经世学,也即他所说的“经济”。他在孙芝房侍讲刍论序中说:“古之学者, 无所谓经世之术也,学礼而已。”他基于经世的角度大力推崇礼学。当时,礼学 经世的思想比较盛行。唐鉴曾告诉他“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己然之迹,法戒昭然; 历代典章,不外乎此 。近代开风气之先的魏源说得更加明白:“欲识济时之要务, 须通当代之典章;欲通当代之典章,必考屡朝之方策。” 这种借助古代政治礼治 的沿革反思当下社会问题的礼学经世观点对曾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曾氏将学术分为四科的观点基本确立。他在咸丰元年 七月的日记里提出义理、词章、经济和考据四科: 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 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 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 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缺一不可。 类似的话还见于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可见,他不赞同当时学者把学问分 为义理、考据、词章三途的做法。他把经济之学列为孔门的政事之科,从而正式 将其标举出来。并且说:“经济之学,吾从事者二书焉:日会典,日皇朝经 世文编。 而皂朝经世文编是贺长龄聘请魏源编辑的,收录道光以前清代 2 5 4 位作者的两千余篇经世文章,是经世学的经典之作,被学者誉为“清代道光 以前掌故之渊海,集清代前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曾氏开始从事词章之学;而后受到邵懿辰、唐鉴和倭 仁等理学家的影响,沉浸于义理之学;道光末年受到汉学家刘传莹的影响,才开 始重视考据之学,力主打通汉宋之争;最终归结于“礼学”,即经济之学。对于 曾氏学术思想的转变,其友欧阳兆熊讲得比较清楚,只是他没有谈到经济之学而 己:“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先儒语录,后又为六书之 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 曾氏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以 曾国藩:孙芝房侍讲刍论序,曾国藩全集诗文,第2 5 6 页。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年,第1 6 0 页。 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卷e :问学,曾文正公全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 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6 2 ( 1 9 7 3 ) 年,第1 7 9 6 3 页。 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 :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5 9 - 5 6 0 页。 欧阳兆熊:水窗春呓,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1 7 页。 一种学问取代另一种学问,而是把它们兼容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相师 而不相非 。余英时认为:“曾国藩所向往、所实践的正是士大夫之学。 “士 大夫之学”与“博士之学”相对,是用来指学问广博的。可见,曾氏具有宽广的 学术视野和扎实的学术根基。 第二节养气论 “养气是指修养德性,涵养性情与精神,它是进行创作的根基。曾国藩一 再强调平时养气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他说:“古之善为诗古文者,其工夫皆 在诗古文之外。若寻行数墨,以求之索之,愈迫,则去之愈远矣。 对于如何做 好“养气工夫 ,曾国藩认为要从道德修养、学力和胸襟器识等方面入手,他说: “文章之事,以读书多、积理富为要。 首先,作家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他时常在早上或晚上诵读孟子养气章: “高诵养气章,似有所会,愿终身私淑孟子。”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 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 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人经过思想道德修养而形成 的一种正气或气节。“集义 是养成“浩然之气的关键,“孟子浩然之气,要处 先是集义。集义是浩然之气生处”。只有在思想道德上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 浩然之气。曾氏受到孟子养气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平时的“积理”工夫。而他 所“积”之“理 主要是宋儒的义理: 欲求养气,不外“自反而缩,行睬于心”两句;欲求行睬于心,不 外“清、慎、勤”三字。因将此三字多缀数语,为之疏解“清”字曰名 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曰战战兢兢,死而后 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 曾国藩:送周荐农南归序,曾国藩全集诗文,第1 6 2 页。 余英时:曾国藩与“十大夫之学”,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 0 0 4 年,第3 1 9 页。 曾国藩:格言p q 幅书赠李芋仙,曾国藩全集诗文,第4 3 3 页。 曾图藩: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廿口que j 记,曾国藩全集日记( 一) ,第6 7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日e j 记,曾国藩全集日记( 一) ,第1 1 4 页。 孟轲著、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6 2 页。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1 2 5 2 页。 夜以继日。 曾氏从理学家修养心性的角度,把诗文创作当成检验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他给 自己订立的课程中有一条“月无忘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念积理之多寡, 养气之盛否。 他认为作诗文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果能据德依仁, 即使游心于诗字杂艺,亦无在不可静心养气。 古代那些不朽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比如杜诗、韩文,正是注重养气的 结果,“杜诗韩文所以能百世不朽者,彼自有知言、养气工夫。惟其知言,故常 有一二见道语,谈及时事,亦甚识当世要务。惟其养气,故无纤薄之响。 诗文创作必须以作家平时“久积 的功夫做前提,才能有“勃发 的结果。 他说:“日内心沾滞于诗,明知诗文以积久勃发为佳,无取乎强索,乃思之不得, 百事俱废,是所谓溺心者也,戒之。” 读书多,积理富,诗文创作才能有本有源, 水到渠成: 凡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平日积理既富, 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 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若平日蕴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 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 巧言取悦,作伪日拙,所谓修辞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 以后真情激发 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 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人矣。 只有平时的义理修养到足够的程度,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只是堆砌辞藻, 不如不作。 其次,应该广泛阅读各类典籍,加强自身的学养。他认为读书对于提高人的 修养极为重要,“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化气质。古 曾国藩:同治元年九月十四口日记,曾国藩全集日记( 二) ,第8 0 2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_ 二月初七日日记,曾国藩伞集日记( 一) ,第1 3 8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日同记,曾国藩伞集日记( 一) ,第1 1 5 页。 曾固藩: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八f 1 日记,曾国藩伞集日记( 一) ,第1 5 9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九日日记,曾国藩伞集日记( 一) ,第1 6 8 页。 曾围藩: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同r 记,曾国藩伞集日记( 一) ,第1 3 i 页。 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氏所读之书非常广泛,遍及经、史、 子、集,这在其日记、家书、读书录中都有详细记载。大体而言,经书是他阅读 的重点。他在复邵顺国信中说:“英年读书,温经为上,读史次之,时文又 次之。 不过,史书、文学作品也是其涉猎取法的对象。他说:“十三经外所最 宜熟读者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余生平好此四书,嗜之成 癖,恨不能一一诂释笺疏,穷力讨治。自此四种而外,又如文选、通典、 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近人姚姬传所辑古文辞类纂、余所钞十八 家诗,此七书者,亦余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种,吾以配之五经、四书之后。 而其读书的方法大体不离“博观约取 四字:“鄙人尝以谓四部之书浩如烟海, 而其中自为之书,有源之水,不过数十部耳。经则十三经是己,史则廿四史及通 鉴是已,子则五子及管、晏、韩非、淮南、吕览等十余种是己, 集则汉魏六朝百三家之外,唐宋以来二十余家而已。 大量阅读各类书籍极 大地提高了曾氏的文学素养。 再次,作家的胸襟和器识对文学创作也是极为重要的。他说:“此文( 出师 表) 不言其艰巨,但言志气宜恢宏,刑赏宜平允,君宜以亲贤纳言为务,臣宜 以讨贼进谏为职而已。不朽之文,必自襟度远大,思虑精微始也。 他以诸葛亮 不顾势小力薄,毅然出师北伐,上书出师表为例,说明“襟度远大对为文 的重要作用。关于器识,他在黄仙峤前辈诗序中有详细的阐述: 古之君子所以自拔于人人者,岂有他哉! 亦其器识有不可量度而已 矣。昔者尝怪杜甫氏,以彼其志量,而劳一世以事诗篇,追章琢句, 笃老而不休,何其不自重惜若此! 及观昌黎韩氏称之,则日:“流落人间 者,太乙一毫芒。力而苏氏亦日:“此老诗外,大有事在。”吾乃知杜氏之 文字蕴于胸而未发者,殆十倍于世之所传,而器识之深远,其可敬慕又 十倍于文字也。今之君子器识之不讲,事业之不问,独沾沾以从事 于所谓诗者。兴旦而缀一字,抵暮而不安;毁齿而钩研声病,头童而不 曾国藩: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谕纪泽纪鸿,曾国藩全集家书( 二) ,第8 2 7 页。 曾国藩:同治五年五月初九日复邵顺国,曾国藩全集书信( 八) ,第5 7 4 5 页。 曾国藩:咸丰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谕纪泽,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第4 3 0 页。 曾国藩:咸丰十年润三月十六日加何拭片,曾国藩全集书信( 二) ,第1 3 3 5 页。 曾国藩:鸣原堂论文诸葛亮出师表,曾国藩全集诗文,第5 1 3 页。 息,以咿嗄蹇浅之语,而视为钟彝不朽之盛业,亦见其惑已。 “器”指作家胸怀的宽广、豁达;“识则是指作家观察事物的眼力,是把握人、 事发展趋势的见识。“胸襟”和“器识”是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力量,是作家写出 好文章的前提。不讲器识,不问事业,一味钩研声病,是写不出像杜甫那样的诗 歌。像杜甫那样的诗人,不仅写出来的文字传世久远,而且他还有“十倍于文字 的东西“蕴于胸而未发。曾国藩以此告诫古文作家,作文与做人是一致的,文 字只是内在人格的外在表现。他还说:“前朝与国朝诸老工制艺者,皆以说理审 题为重,故作文与作人之道不分二事。 强调先做好人才能做好文章,进一步深 化了作家胸襟、器识与文章的关系。 此外,他还认为临文时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作诗文应该保持“神完意适” 或“神完气足”的状态。他说:“古文一事,平日自觉颇有心得。而握管之时, 不克禅精极思,作成总不称意。安得屏去万事,酣睡旬日,神完意适,然后作文 一首,以抒胸中奇趣。 他又说:“二更后温韩文志铭,悟作文写字二者均以神 完气足为最贵。” 当作家的自身修养达到一定程度,进行诗歌创作就显得顺理成章,“诚能主 一,养得心静气恬,到天机活泼之时,即作诗亦自无妨。他认为道德修养到 了一定程度,知识储备足够了,就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它们之间是本与术的 关系: 所谓机应于心,不挫于物者,姚氏以为韩公自道作文之旨。余谓机 应于心,熟极之候也,庄子养生主之说也。不挫于物,自慊之候也, 孟子养气章之说也。不挫于物者,体也、道也、本也。机应于心者, 用也,技也,末也。韩公之于文,技也进乎道矣。 “机应于心 是文学创作时的熟极之候,是修道、养气的必然结果。 曾国藩:黄仙峤前辈诗序,曾国藩令集诗文,第2 0 7 页。 曾国藩:同治四年u q 月 六日复马恩溥,曾国藩伞集书信( 七) ,第5 0 0 6 页。 曾国藩:咸丰九年十一月卜三日日记,曾国藩全集r 记( 一) ,第4 3 7 页。 曾国藩: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同记,曾国藩全集日记( 三) ,第1 3 3 8 页。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u 记,曾困藩全集日记( 一) ,第1 1 7 页。 曾国藩:咸丰十年十月初一日口记,曾国藩伞集日记( 一) ,第5 4 2 页。 第二章行气论 曾国藩“文气 论探讨的重点不再是作家养气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而是 如何在作品中驾驭文气的问题。他说:“古文之法,全在气字上用功夫。他将 “行气 置于比“义法”更重要的地位,具体探讨了“行气”与章法、句法、字 法及声调等之间的关系,以至于郭绍虞在评价曾国藩“文气 论时说:“这样论 气,也不必求之于后天的修养,而可直接在文辞中深味体会以求之。 第一节“行气为文章第一义弦 一、文道观 文道关系是历代文论家都绕不开的一个论题,是论文的基石。在中国文论史 上,古文家一般主张“文以明道 ,在注重文章“明道 作用的同时,也充分 认识到“文 的艺术性;理学家则坚持“文以载道 甚至“作文害道 ,强 调文章承载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而否定“文的艺术性。曾国藩对“行气”理 论的凸显,与其“文道观”的立场从理学家向文学家转变密切相关。 在最初归心于理学之时,曾氏深受理学家文道观的影响。唐鉴认为“诗、文、 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倭仁在给曾 氏日记的批语中写道:“文辞溺心最害事,朱子云,平淡自摄,岂不较胜思量诗 句耶! ” “然一味耽着诗文,恐于进德无益也。这些显然是理学家重道轻文或 作文害道之言。此时正粘滞于诗文创作的曾氏听了这番言论后“昭然若发蒙”, 经常以作诗文自责 。此外,他还主张文道合一,“通于艺即通于道,初不分而二 曾国藩:咸丰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中铝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七年级生物上册 2.4.1生物的分类方法教学设计 (新版)济南版
- 全国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电子表格数据的统计》教学设计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1.1 我的家在哪里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设计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版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 短期培训毕业交流会
- 人美版三年级上学期9.台历的设计教案
- 公共节能讲座培训
- 主题二 拥军优属心连心(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广州版初中劳动技术九年级下册
-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全套课件
- 2022年龙岩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DB33T 1233-2021 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技术规程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
- 社区家庭病床护理记录文本汇总
- 色谱、质谱、联用
- 施工项目人员任命书(范本)
- 苯酐装置国内同类装置事故案例
-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旋转》练习题
- 智慧树知到《开启疑案之门的金钥匙司法鉴定》见面课答案
- 结构化面试技巧(完整版).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