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洪迈《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洪迈《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洪迈《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洪迈《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洪迈《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 r o n g z h a i e s s a y s )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f a m o u s e s s a y s i n s o n g d y n a s t y , i t r e f e r s t o h i s t o y , l i t e r a t u r e , p h i l o s o p h y , a rt , a s t r o n o m y a n d s o o n o b u t t h e p e o p l e u s u a l l y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i t s h i s t o ry a c h i e v e m e n t a n d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p e o p l e h a s n o t g iv e n t h e e n o u g h a t t e n t i o n t o i t s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v a l u e . ( r o n g z h a i e s s a y s ) i s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h o n g m a i s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 t a k in g o n a l o t o f v a l u e o n n o t a t i o n , e m e n d a t i o n ,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n g r i g h t fr o m w r o n g .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 s o rt e d o u t a 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c a s e s fr o m t h e ( r o n g z h a i e s s a y s ) ) t o c o n c l u d e i t s t r e m e n d o u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t h e f i e l d s o f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 t h i s a rt i c l e m a i n l y l a u n c h e s t h e e l a b o r a t i o n fr o m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f i r s t ,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h o n g m a i r e a d a l o t o f b o o k s a n d u t i l i z e a l l k i n d s o f r e s e a r c h , t r e m e n d o u s i m p a c t f o r t h e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 s e c o n d ,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n g r i g h t fr o m w r o n g . h o n g m a i c a r e f u l l y d i s t i n g u i s h b e t w e e n t h e t r u e a n d f a l s e , a g a i n s t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r e c o r d s .t h i r d , n o t a t i o n a n d a n c i e n t w o r d s . h o n g m a i h a s m a d e a c e rt a i n a c h i e v e me n t 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 y u a n j i n g c l a s s i c a l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d i r e c t e d b y v i c e p r o # l u o c h u n l a n k e y w o r d s : ( r o n g z h a i e s s a y s ); h o n g m a i ;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 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 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 外, 论文中 不包含其 他 人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的 研 究 成 果,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通 $ 立至 或 其 他 教 育机 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 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 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一嘛 签 字 一了 年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了 解南昌大母 有 关 保 留 、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 本 人 授 权南昌 大管可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内 容 编 入 有关 数 据 库 进 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论 文 作 者 签 一 t t ): * 请 导 师 签 一畴: 签- fi yg: 07 年 月 日 签 字 日期 : d) ire. 月夕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 址 : 电话 : 邮编 :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 引言 概述 洪迈,字景卢,别号野处,又号容斋,都阳 ( 今江西波阳)人,宋徽宗宣和 五年 ( 1 1 2 3 ) 生。 宋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考据学家, 宋史卷3 7 3 有传, 绍兴十五年进士 及第, 略有治绩,曾 参与编修国史,以 端明殿学士致仕。著有 夷坚志 、 容斋随笔等。 容斋随笔是南宋著名的史料笔记之一,也是洪迈的得意之作。从书的规 模来看, 容斋随笔共五笔,7 4 卷,1 2 2 0 则,近 3 0 万字,包括: 容斋随笔 十六卷,共 3 2 9 则; 容斋续笔 十六卷,共 2 4 9 则: 容斋三笔十六卷,共 2 4 8 则; 容斋四笔 十六卷, 共2 5 9 则; 容 斋五笔十卷, 共 1 3 5 则 ( 未完 成,洪迈便去世) 。从书的内容上看, 容斋随笔是一部广涉历史、文学、哲 学、 艺术等方面的随 笔集, 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 称 容斋 : “ 其中自 经、 史、 诸子、百 家以 及医、卜 星、算之属,凡意有 所得, 即随手札记” ,所以 容斋 随笔内 容丰富, 包罗 万象, 经史典故、诸子百家 之言,以 及诗词文翰、 医 卜 星历之类, 无所不载; 历史、 文学、哲学、艺术各门 类知识, 无所不备。 又因 为是随手 札记, 这就决定了 书的内容不仅广泛,而且杂,系统性不如正史。 从 著书的时 间跨度 上看, 据洪迈自 称 “ 始予作 容斋随笔首尾十 八年, 续笔 十三年, 三笔五 年, 而 四笔之成不费一岁” , . 容斋 的完成前后用了 三十七年, 还不包括 五笔所用的时间,可以说 是洪迈一生的 读书笔记。 对这样一部由 个人著述但规模广博、内 容 丰富的 史料笔记著作, 历代文人、 学者给予了 较高 的评价。 最早对这部书进行评价的是当 时的 皇帝 宋孝宗, 容 斋 随笔 先成十六卷,刻 于婆州, 淳熙年间传到皇宫, 孝宗称其 “ 煞有好议 论” , 虽只 有几字,这种看法却很有代表性, 容斋 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事件、历史 。 钦定四 库全书 总目 ( 整 理本) c 容斋随笔提要 中华书 局,1 9 9 7 年 版,第1 5 8 2 页。 .洪迈 容斋四 笔 自 序, , 本文所引 容斋随笔矛序跋、条目 均出自 洪迈 容斋 随笔, ,中 华书局, 2 0 0 5 年版。 。洪迈 容斋续笔 序 第一章 引言 人物的评论,也有对宋代专著评介, 孝宗的 评论也激励着洪迈继续往下写,只 可惜写到五笔十卷时, 洪 迈便去 世。 宋嘉定五年 ( 公元 1 2 1 2 年)洪迈侄孙洪极 刻 随笔于章贡郡斋, 洪 圾称此书 “ 考核经史, 裙披典故,参订评藻, 精审该 洽, 学士大夫争欲传袭” , 。 可 见此书在宋代己 受到了 学士大夫们的认可与追捧, 虽然洪极是 洪迈的后人,但他的评价颇为公允。宋 人何异作 序称这部书 “ 可以 稽典故,可以 广见闻, 可以正讹误,可以 膏笔端,实为儒生进学之地,何 止慰 赣人去后之思” 。 何异对 容斋这部书的功用大 加赞赏:通过此书不 仅可以 使儒生们学习 到许多典故知识, 增长见闻、纠正错误,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一 些写诗作文之法。 与洪迈差不多同时代的学者史绳祖称其“ 为近世笔记之冠冕 、 。 认为 容斋的学术价 值超越了 与其同时代著名的史料笔记 王应麟的 困 学纪闻和沈括的 梦溪笔谈 。 明代华隧推重此书, 称 “ 博学 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 也。然博而不 约者有 矣,未有不博而能至于约也。容 斋随笔,书之博者也。提纲 掣领,博而能 约者 也。 ” 这里华 隧从 容斋 的 写作风格进 行评价: 容斋不 仅内 容广博,有详 写的地方, 而且也有略写的地方, 能够做到提纲挚领, 可谓详略当, “ 博而能约,o 明人李瀚云:“ 文敏公洪景卢,博恰通儒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 考核经史, 裙拾典故, 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 摘之, 虽诗词、文 翰、 历徽、 卜 医,钩纂不遗, 从而评之。参订品藻, 论议雌黄, 或加以辩证, 或系 以 赞舞, 天下事为, 寓以 正理, 殆将毕载。 积廿余 年, 率皆成书, 名曰 随笔 , 谦言 顺笔录之云尔。 加以 续笔 、 三笔 、 四笔, 绝于 五笔, 莫非随 之 之意, 总若干万言。比 所作 夷坚志 、 支志 、 盘洲集 , 掉有正趣” , 此种评 价最为详备,不仅介绍了 容斋的内 容、特点、 成书过程, 还把 容斋与 洪迈的其它作品进行了比较。这里李瀚还用了 “ 博洽”一词来形容洪迈,就是 指他的学问可以兼综经史,出 入百家, 洪迈读书多 而精, 加上社会阅历丰富, 故至中年著书, 虽说不甚 经意, 往往厚积薄发, 言必有中。 李瀚又称这部书“ 可 劝可戒,可喜可愕, 其于世教未尝 无所裨 补” ,说读 这部书 可以“ 大豁襟抱,洞 。洪极 容斋随笔 跋见 容斋随笔 卷末附录 。何异 容斋随笔 总序见 容斋随笔, 卷末附 录 。史 绳祖 学斋占毕卷四, 从书集成初编 ,中华书 局,1 9 8 5 年版. 。华缝 容斋随笔 序见 容斋随笔,卷末附录 第一章 引 言 归正理。 如跻明 堂, 而 胸中楼阁四 通八达” 。 这些赞誉之词可以看出李瀚对 容 斋的极力推崇和喜爱。 清代四 库馆臣评 价 容斋随笔 : 南宋说部, 终当以 此为首焉”。 四 库全 书简明目录称这部书 “ 淹通该博,南渡以后诸说部,惟 野客丛书可与对 垒, 他家终不逮也” 气清人认为 容斋 是南宋最好的 说部作品, 也足见对 容 斋评价之高。 从以 上这些评价 可以 看出, 容斋随笔是 一部以 资料丰富、考据确切、议 论精当而著称的笔记,历代文人也多从考据、议论方面给予较高的评价。 z研究现状及展望 宋代至清代, 容斋随笔这部书影响颇大,许多论著中 提及过 容斋随 笔这部书或引用过 容斋随笔中的例子。一些著名的目录书也将此书收录, 如宋尤裹 遂初堂书目 、宋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明杨士奇 文渊阁书目 、 清钱谦益 绛云楼书目 ; 、 清毛扁 汲古阁 珍藏秘本书目 等。 但对 容斋随笔 的 研究却很少, 对洪 迈的 研究, 仅有清钱大听 所撰的 洪文敏公年谱 。 二十世 初到八十年代,此阶段对 容斋随笔的研究仍处于低谷,很少见到评论和研 究。 较早提出 评价的 是鲁 迅先 生, 他在其 中国小 说史略中,对洪迈评论道: “ 洪迈幼年强 记,博 极群书” , “ 在朝廷敢于说言,又广见洽闻, 多所著述, 考 证辨证,并越常 流” 对洪 迈的 博学及不同 于常人的 考证辨证多加赞赏。然而, 此阶段人们对洪迈及其这部书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对此书很少进行专门化的 评论 和研究。 2 0 世纪6 0 年代至8 0 年代, 对洪 迈及 容斋随笔研究的论著, 据笔者所见,仅有王德毅的 洪容斋先生年谱 、曹融南的 读 容斋随笔札 记 、施丁的 洪迈 ( 容斋随笔的旨 趣 、 从 ( 容斋随笔看洪迈的史学 、 刘德美的 洪 迈的史 学等屈指 可数的几篇。 其中, 施丁的 洪迈 ( 容斋随笔 的旨 趣谈到了 容斋随笔除了资料丰富、考据确切 之外的一些现实意义, 施丁 从爱国家、 爱乡 土、论 历史、 论士风四个 方面讨论了 容斋随笔的旨 趣: 李瀚 容斋随笔 旧 序, 见 容斋随笔 卷末附录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整理本)卷一一八 容斋随笔提要,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 1 5 8 2页。 . 四库 全书简明目 录 卷十三,上 海古籍, 1 9 8 5 年版, 第4 7 4 页。 。普迅 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年版,第6 5 - - 6 6页。 第一章 引言 洪迈写 容斋随笔不是为了 传播知识、教人 读书作文之法, 也不是为了 炫耀 博学, 显示其考证之力深厚,而是强调读书 人应承担历史的重任, 有爱国爱民 的思想。 刘德美 洪迈的史学 则从洪迈的 生平与著作写起, 着重阐述了洪 迈 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随 着学界对 宋代研究力量的加强, 洪迈及其著述 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对洪迈及 容斋随笔的 研究也在逐步加强, 主要分为 其 下几大类。 其一, 对洪迈史学思想和学 术思想进行 论述的, 如张元 简析洪迈的历史 知识 、 可永雪 洪迈在 ( 史记 研究上的贡 献 、吕 凤棠 ( 洪迈学术思想简论 等。 张元等人的文章不仅谈到了 洪 迈的史学造诣和史学贡献, 还谈及了时 代局 限性对洪迈的影响和他史学 方面的 不足之处。 其二, 对 容斋随笔文 献学方面特点 进行研究的, 如何书 从 ( 容斋随 笔 看洪迈的 “ 小学” 研究 、 程志兵 容斋随 笔 的训话 学价值 、 于平 ( 容 斋随笔)训话披拾 、李中锋 容斋随笔的考据学成就等。 孙钦善先生在 中国文献学史一书中 也曾 对洪迈 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 给予了 很高的 评价,认为 洪迈主要的考订成果集 中在 容斋随 笔 一书中。 其三, 对洪迈文学思想进 行探究的,洪 迈及其 父兄都是诗文方面颇有成就 的学者, 容斋随笔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洪迈在品诗论诗,而且记叙了杜甫、李 白、 柳宗元、苏轼等人的 轶事, 间加评论, 颇有见解。 后人从 容斋随笔中 辑其论诗之文而成 容斋诗话 , 于是就有了 一些对 容斋诗话 和洪迈文学思 想进行研究的 文章,如刘振娅 ( 容斋诗话 谈杜诗 命意与 技巧 、 容斋诗话 的诗学观 、 张思齐 宋代的诗意 学说与 洪迈的 接受意识 、周本淳 读 ( 容斋 诗话 等。 这些文章指出洪迈在品 评诗人诗作时,比 较注意作品 与诗人 生活思 想的联系, 考察诗的立意, 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探讨诗的 作法,给欣赏者以 有 益的启迪。 其四,对 容斋随笔中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如陈光崇 ( 容斋随笔)纠 误三则 、力之 容斋随笔刊 误等。 洪迈虽然知 识渊博,但也有疏忽的时 候, 尤其是 四笔 、 五 笔写 成较为 仓促, 这些研究文章就是针对 容斋 中的维漏之处进行分析,考证。 。见刘乃和主 编 洪皓马端临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出 版杜。1 9 9 7 年 版,第9 6-一 一1 1 0 页。 第一章引言 此外,还有对洪迈及其亲属进行考证兼及评论洪迈作品的,如许怀林 公 都 阳洪氏家族的升腾与损落 、陈光崇 南宋史家洪迈及其亲友逸事等;有谈论 容斋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章,如张蕊青 三国志演义)取材蓝本与思 想渊源新探 等; 有探讨洪迈政治思想的, 如李普 容斋随笔 中的民本思想 、 施丁 ( 容斋 随笔的旨 趣 等。对 容斋一 书进行整体分析 和阐 述的 仅有廖 延唐的 试论 ( 容斋随笔 和章惠康的 洪迈与 ( 容斋随笔) 。 由 此可见,对 容斋随 笔的 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 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偏差 和不足,有些研究并不深入,从数量上看,与宋代其他名家的研究论文相比, 数量还是比较少。从质量上看,研究的深度和力度都不够,几乎都是几千字的 论文。从作者方面看,研究 容斋随笔的作者大都只发表过一两篇论文,属 于客串性质。最为遗憾的是,只有单篇的文章,没有出现比较权威的著作。因 此, 针对上 述情况, 有必要 对前人的 研究进行一些补充和扩展,尤其是洪迈在 容斋随笔中所体现的文献学思想和成就值得探讨, 容斋随笔文献学方面 的成就不仅 仅局限 于训 话等小学 方面,笔者希望通过本 文可以 把洪 迈 容斋随 笔的文献学价值完整呈现出来。 第二章 洪迈所处的时代及其家学渊源 第二章 洪迈所处的时代及其家学渊源 2 . 1洪迈生活的时代 2 . 1 . 1政治环境 洪迈 ( 1 1 2 3 -1 2 0 2 )主 要生 活在宋高宗、 孝宗、 光宗、 宁 宗年间, 这是 宋 代刚刚 经历“ 靖康之变” , 国力 逐渐 走向 衰微的时代。 靖康二年 ( 1 1 2 7 ) 五月 赵构即位于归德,改元建炎,是为 宋高宗。 高宗即 位初,起用李纲为相,李纲 是北宋末年抗战派的代表人物,抗战派想借助河东河北的忠义民兵对抗女真兵 马的 谋划受到了以高宗 和汪伯 彦、 黄潜善为代表的投降派的阻挠。代表了大地 主阶 层利 益的 投降派害怕农民的力 量在抗金战争中 壮大起来,因 此,他们只希 望 通过对女真贵 族的降 服, 从那里 换取一点 “ 恩赐” ,让他们继续 统治 和奴役东 南半壁的农民。李纲任相仅仅七十几天就被罢免,他推荐的一些抗战派人物也 被罢 免。 投降派的怯 懦表现刺激了 金军进一步南 侵.建炎三年九月 ( 1 1 2 9 ) , 金 军 分两路 渡过长 江, 连破建康等重要城镇, 进逼杭州,宋高宗从 杭州出奔。 建 炎四 年, 金兵从 江南 撤退后,高宗 才又回到杭州并把南宋政 府在 杭州安顿下来。 之后,以岳飞为首的抗战派和以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当 权的 投降 派既 害怕抗金战争会招惹女真贵族的忿怒,更害怕岳 家军和忠义民 兵在抗金胜利 后成为 他们统治的威 胁, 绍兴十 一年 ( 1 1 4 1 ) ,岳飞 及岳家军的 重 要将领被杀害,同 年十一月, 南宋和金签订了屈辱投降的条约,即所谓绍兴和 议。 绍兴二十五 年 ( 1 1 5 5 ) ,卖国贼 秦桧病死, 宋高宗实行 “ 更 化” 和 “ 叙复” 的政策, 大规模地为秦桧专政时 期受政治迫害的人平反,出现了 较为轻松的政 治环境, 洪迈兄弟三人在父亲平反后也都受到了 朝廷的重用。 绍兴三十一年 ( 1 1 6 1 ) , 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失败,次年,宋孝宗即位,签订了 宋金议和中 最 为接近平等条 约的 和议,政治格局 发生变化. 绍兴三十二年( 1 1 6 2 ) , 洪迈于奉 命出使金朝, 因未能完成使命, 归国后遭到御史弹劫并被罢职, 但次年又被起 知泉州。 洪迈于隆兴元年 ( 1 1 6 3 ) 开始 容斋随笔的写作,可以说 容斋随 笔的创作是 在政治格局有所好 转、 洪迈心境 较为轻松的状态下 进行的。 第二章 洪迈所处的时代及其家学渊源 2 . 1 . 2 学术氛围 宋代是疑 古思潮 盛行的 年代。 这主要是 受刘知己 特别是中 唐以 来疑经辨伪 思想的影响。刘知携在 史通一书中专门写了 疑古和 惑经两篇,指 出 尚 书 和 春秋中 多有褒美过当、 讳恶失 实之处, 并进 行了具 体的讨论, 得出了 “ 远古之书,其妄甚矣”的大胆结论。他还对 孝经的郑玄注及 周 易的子夏注提出了 怀疑。 继刘知袋 对经书的 这种怀疑和批 评之后,不少学者 都对经书及古注进行了反思和研究,摆脱了古书注解的束缚,他们对儒学的这 种怀疑和反思的态 度以 及所采用的方 法,也 直接影响和推动了 宋儒以 至后来的 辨伪思想的发展。北宋庆历前后,学风发生变化,如王应麟 困学纪闻所云: “ 自汉儒至庆历间, 谈经者守故训而不凿。 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 至 三 经新义行, 视汉儒之学若士梗陆务观曰: 唐及国初, 学者不敢议孔安国, 郑康成,况圣人乎!自 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 系辞 ,毁 周礼 ,疑 孟子 ,讥 书之 撤征 , 顾命 ,黔 诗之序,不难赞议 经, 况传注乎! 斯言可以簌谈经者之膏育”。 。这里说到,汉儒解经专守章句训 话之学,到了宋代庆历年间刘敞作 七经小传 ,风气开始大变;熙宁年间,王 安石 三经新义行于世,专主义理之学。宋儒之学的一般特点,是以义理之 学取代汉唐的注疏之学,并将佛、道、法各家思想援引进来,根据自己的理解 探讨儒家经典的真实意蕴, 从而能摆脱注疏的约束。 刘敞撰 七经小传和 春 秋权 衡 ,指出 尔雅 不是圣人作的 书, 打 破了 尔雅 是周公所作 或孔子及 其门徒所作的传统说法;吴械、朱熹等人也怀疑从晋唐以来流传的 古文尚书 为伪书。在这种氛围中, 洪迈也深受影响,他继承并 发扬着宋人的 疑辨之风, 在 容斋随笔中留下了许多真知灼见。 2 . 2洪迈的家学 渊源 洪迈的政治思想和 学术思想深受家庭的影响, 洪迈的 父亲洪皓 及两位兄长 洪适、 洪遵不仅气节高尚, 而且 均以 文章名满天 下.明 代谢三宾曾 对洪氏 一家 评价到:“ 宋南渡后,名臣屈指,洪氏忠宣著冰天之节,与苏属国争光。其子文 翁注困学纪闻卷八, 四部备要台湾中华书局,1 9 6 5年版,第3 4 0 页。 第二章 洪迈所处的时代及其家学渊源 惠、 文安、 文敏, 先后立朝,名 满天下。文敏尤以 博洽,受知孝宗, 史称 其考 阅典故,渔猎经史”。 2 . 2 . 1洪迈的父亲洪皓 洪迈的父亲洪皓, 字光弼, 著有 松漠纪闻 等书。 宋史 洪皓传称 皓: “ 少有奇节, 慷慨 有经略四 方志。 登政和五年 进士第。 ” 不载七年任宁 海主 簿事,初入仕途,正值奸臣当权,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错综之时。南宋建 炎初,金兵 挥戈南下, 气势咄咄 逼人。 洪皓极力反对朝廷 退缩南 迁, 支持李纲、 宗泽的抗金斗争,不顾职位卑微,大胆进谏高宗赵构不能迁都建康,后被命为 大金通问使,出使金都. 宋史 洪皓传载:“ 建炎三年( 1 1 2 9 ) ,皓以徽酞阁 待制,假礼部尚书, 为大金通问 使” , 皓至金, “ 至冷山 行六十日 , 距金主所都 仅百里,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陈王悟室聚落也,悟室敬 皓, 使教其 八子。 ; i 洪 皓被流放 于冷山, 冷山 气候酷寒, 4 月草始生, 8 月而雪, 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 洪皓在那度过了漫长而倍受凌辱的 1 0 年。1 1 4 3 年,金主 大赦,洪皓才得以释放南,他身陷金国1 5 年,始终坚守南宋臣节,这种高尚的 民族气节在降将如毛的南宋初期难能可贵。回朝后,洪皓官至徽酞阁直学士兼 直学士院。 洪皓不仅在气节方面对自 己的几个儿子影响颇大, 而且在学问 造诣方面对 洪氏兄弟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诗词方面。洪皓在冷山期间曾做诗词千首,洪 迈在 五笔卷三 “ 先公诗词”中称 “ 先忠宣公好读书, 北困松漠十五年,南 滴岭表九年, 重之以 风淫末 疾, 而翻阅书策,早暮 不置, 尤熟于杜诗” , 并录下 几首著名的词: “ 其一, 忆江梅云: 天涯除 馆忆江梅. 儿枝开。使南来。还 带余杭春信到燕台 。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想谁? 空凭遐想笑 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茄哀怨泪沾衣。 乱插繁华须异日, 待 孤讽,怕东 风,一夜吹。 其二, 访寒梅云: 春还消 息访寒梅。 赏初开。 梦 吟来。 映雪衔霜清绝 绕风台。 可怕长洲桃李妒,度香远, 惊愁眼, 欲媚谁?曾 动诗兴 笑冷蕊。效少陵, 惭 下里 。万株连绮。叹金谷, 人坠莺飞。 引 领罗 浮翠羽 幻青 衣. 月 下花神言极丽, 且同醉, 休先愁, 玉笛吹。 毛谢三宾 重刻容斋随笔. 序见 容斋随笔卷末附录 :元 脱脱 宋史)卷 3 7 3 ,中华书局 1 9 7 7年版 第 1 1 5 5 7 -1 1 5 5 9页。 第二章 洪迈所处的时代及其家学渊源 其三, 怜落梅云:“ 重闺佳丽最怜梅。腑春开,学妆来。争粉翻光何遵落梳 台 。 笑 坐 雕鞍 歌 古曲 ; 催 玉 柱, 金 危 满 , 劝 阿 谁? 贪 为 给 子 藏 暗 蕊 。 敛 蛾 眉 , 隔千里。 . 旧时罗绮。已零散, 沈谢双飞。不见娇姿真悔著单衣。 若作和羹休讶 晚,堕烟雨,任春风,片片吹。 ” , 第一首词洪皓援引了江总、杜甫、柳宗元、 高适、卢全、苏轼等人诗句中的精华,第二首用了江总、李白、 杜甫、白居易、 何逊、王昌龄、梁简文、赵师雄、 崔槽等人诗句中的 精华, 第三首中则征引了 了 鲍泉、 梁简文、 李白、白 居易、 庚信、谢庄赋、苏 轼、 王建的精华诗句。由 此可见, 洪皓不仅诗词功力颇深, 而且 饱读诗书, 能引 经据典。 洪皓的词在当 时影响较深,尤其是在 “ 北庭” , “ 北人争传写焉,. 2 . 2 . 2洪迈的兄长洪适、洪遵 洪迈的长兄洪适,字景伯, 晚年自 号盘洲老人。 宋高宗 绍兴十二年( 1 1 4 2 ) 中 博学 鸿词科,孝宗时任司农少卿, 官至尚 书左仆射同中 书门 下平章事。 洪适 的 著作 很多, 有 盘州集 、 五代登科记等。 他在研究金石学方面, 有卓越的 成就, 著有 隶释二十七卷, 隶 续二十一卷, 这两部 著作专录 碑刻, 并 附以 考证的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 说: “ 而是 书为考隶而作, 故每篇皆 依其文 字写之。其以某字为某字,则具疏其下,兼核其关切史 事者, 为之论证。自 有 碑刻以来,推是书为最精博。介 。 洪迈的仲兄洪遵与长兄洪适同中词科,赐进士,后摧为秘书省正字,曾任 资 政殿学士。著有 订正史记真本凡例 、 翰 苑群书 和 谱双 等书, 其中 以 泉志 一书最著称。 泉志 成书于绍兴 十九年 ( 1 1 4 9 年) , 共著录钱币3 4 8 枚, 其中 如永光、 景和、天成、 乾 封泉宝大钱、 天策、 永隆、 天德、通行泉 货、 天赞等均为 钱币 之大珍。 泉志对先 秦货币 之断代等问 题均 有独到的见解, 对 我国后世钱币学之研究影响甚大。 洪适、洪遵、洪迈兄弟三人先后考中宏词科。洪迈在 三笔卷十中专门 有一则介绍宋代宏词科, 称 “ 词学 科目 ” : “ 熙宁罢诗赋,元 枯复之,至绍 圣又 罢,于是学者不复习 为应用之文。 绍圣二年, 始立宏词科, 除诏、 浩、制、 救 不试外, 其章表、 露布、 檄书、 颂、 篇、 铭、 序、记、诫谕凡九 种,以四 题作 两场引试,唯进士得预,而专用国朝及时事为题,每取不得过五人。大观四年, 山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六 隶释,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二章 洪迈所处的时代及其家学渊源 改立词学兼茂科,增试制浩,内二篇以历代史故事,每岁一试,所取不得过三 人。 绍兴三年,工部侍郎李摧又乞取两科裁订,别立一科, 遂增为十二体:曰 制、曰浩、曰诏、曰表、曰露布、曰檄、曰蔽、日铭、曰记、曰赞、曰颂、曰 序. 凡三场,试六篇, 每场一古一今,而许卿大夫之任子亦就试,为博学宏词 科, 所取不得过五人。 任子中 选者, 赐进士第。虽用唐时科目 ,而所试文则非 也。自 乙卯 至于绍熙癸丑, 二十榜, 或三人,或二人,或一人, 并之三十三人, 而绍熙庚戌m不取。 ” 具体介绍了 宏词科设立的时间、考试内 容和形式以及如何 取士。由 此可见,要考中宏词科不是易事,不仅试题难而且录取名额很少。洪 迈又称 “ 而予兄弟居其间,文惠公至宰相,文安公至执政, 予冒处翰苑 , 一然 则吾家所蒙 亦云过矣. ”可见兄弟三人先后考上更是难能可贵,从此 “ 三洪”文 章名满天下。 优良 的家学传统使洪迈养成了 孜孜不倦、持之以 恒、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洪迈在文献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宋代丘楠曾评价 说 “ 先生父子伯仲以 文蓦相禅,屹为一代诗书礼乐宗主” 。 。丘核 容斋随笔 跋见 容斋随笔卷末附录 第三章 洪迈 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 第三章 洪迈 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 3 . 习考据学方面的成就 此处的考据学指的是狭义的考据学,即如江藩所云考历代之名物象数、典 章制度,实而有据者。 3 . 1 . 1对史实的记录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洪迈生活在宋金对峙的时代,他所选录的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多采自 当事人亲自记录,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如 三笔卷三 “ 北狄俘虏之苦”条 日: “ 元魏破江陵,尽以 所俘士民 为奴,无问贵贱,盖北方夷俗皆 然也。自 靖康 之后,陷于金虏者,帝子王孙, 宦门仕族之家,尽没为奴掉,使供作务。 每人 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 春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为猴粮.岁支麻五把,令缉为 裘,此外更无一钱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缉者,则终岁裸体,虏或哀之,则使执 羹, 虽时负火得暖气,然才出 外取柴,归再坐火边, 皮肉即脱落,不日 辄死。 惟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之类, 寻常只团坐地上,以败席或芦藉衬之。遇客 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酒阑 客散,各复其初,依旧环坐刺绣,任其生死, 视如草芥。 先公在英州,为摄守蔡离言之,蔡书于 甲戌日 记 , 后其子大器录 以相示,此 松漠记闻所遗也。 ” 叙述了汉人俘虏受到金人惨无人道的虐待。 又如 三笔卷五“ 北虏诛宗王” 条记录了金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两次血腥残杀。 五笔卷六 “ 李彦仙守陕” 条详细记载了李彦仙孤军抗金作战最后壮烈牺牲 的事迹。关于金统治区的情况,由于金采取严密的封锁政策,南宋人知道的很 少,洪迈的记载价值甚高。 1 . 对宋代典章制度、时政的记录 洪迈关于 “ 本朝历史”的记录, 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宋代典章制度的记录。 宋初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 兴文教, 抑武事” , 朝廷扩大科举考试规模与大力兴学 等, 都推动了 社会的发展, 科考制 度在 容斋中也有所体现。 如 随笔卷 第三章 洪迈 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 九“ 高 科得人” 条: “ 国朝自 太平兴国以 来,以科举罗天下士, 士之策名前列者, 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吕 文穆公蒙正、张文定公齐贤之徒是也.及嘉枯以前,亦 指日 在清显。东坡 送章子平序 ,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 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盖为士者知其身必达,故自 爱重而不 肯为非,天下公望亦以 鼎贵期之,故相与爱惜成就,以 待其用。 ”记载了宋代依 靠科举取士,国家网罗到了不少人才,此外,卷三 “ 进士试题” 、 续笔卷十 三 “ 科举恩数”等也都记录了宋代的科考制度。 宋初国家对书籍的编撰、整理工作尤其重视, 朝廷搜集天下典籍,印刷颁 行儒家九经,编撰了 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仁宗景佑六年( 1 0 3 4 年) 通过整 理、校订,历经七年, 编成北宋时期的第一部国家藏书目 录 崇文总目 六十六卷,著录图书三万零六百多卷。南宋孝宗淳熙四年( 1 1 7 7 年) 编成国家藏 书目 录 中兴馆图书目七十卷,共著录图书四万四千多卷,比 崇文总目 增加一万四千多 卷, 到宁宗嘉定十三年( 1 2 2 0 年) 时,图 书数量再度增加,政府 又编制 中兴馆阁续目 ,著录图书五万九千多卷.因此, 宋代遍修书籍和管理 图书的馆阁制度十分发达,据洪迈 四笔卷一 “ 三馆秘阁”条记载:“ 国朝儒 馆仍唐制,有四:曰昭文馆,曰史馆,曰 集贤院,曰秘阁。率以上相领昭文大 学士,其次监修国史,其次领集贤。若只两相,则首厅兼国史。唯秘阁最低, 故但以 两制判之。四局各置直官,均谓之馆职,皆 称学士。 其下则为校理、检 讨、校勘,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 ”和卷十六 “ 馆阁名存”的记载: “ 国朝 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 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日 集贤、 秘阁校理.官卑者,曰 馆阁 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 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浩者。官至员外郎则任子,中外皆称为学士。 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 反为留滞。政和以后, 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于是材能治办之吏、贵游乳臭 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南渡以 来,初除校书正字,往往召试,虽日馆职 不轻界, 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无别 矣。 ”可以看出:唐五代之后, 三馆仍是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宋代又增加秘阁 来管理图书,宋代三馆秘阁的馆阁学士,都是从科第中有学问的青年中选拔出 来的 优秀人才,他们以 较高的学力和优裕的时间从事整理图书,编撰书目,使 政府的藏书质量不断提高。 此外 随笔 卷五“ 史馆玉碟所” 、 五笔卷六 “ 馆 第三章 洪迈 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 职迁除”等也都记载了宋代的馆阁制度。 随笔卷四“ 府名军额” 、卷十 “ 致仕之失” 、卷十二 “ 元丰官制” 、 四 笔 卷七 “ 小官受傣” 等考察的 是宋代官职制度。 元丰三年( 1 0 8 0 ) 九月, 宋神宗 针对宋初以来官制的弊病, 专门成立一个改革官制的机构 评定官制所, 具体 实施改革官制的计划,从元丰三年一直持续到五年( 1 0 8 2 ) 完成这一改革任务。 洪迈在 容斋中也记录了 不少元丰改制后的情况, “ 元丰官制行,一切更改, 凡选事,无论文武,悉以付吏部”( 续笔卷十一 “ 兵部名存” ) ,如 四笔 卷十一 “ 寺监主簿”条 “ 自 元丰官制行,九寺、五监各置主簿,专以掌钩考簿 书为职,它不得预” 。宋朝又是中国古代台谏政治最发达的一代,当时的御史和 谏官合称台谏, 续笔卷三 “ 台谏不相见”载: “ 然则国朝故实,台谏 官员不相见。 , 元丰中,又不许两省官相往来,鲜于子骏乞罢此禁。元枯中, 谏官刘器之、梁况之等论蔡新州,而御史中压以 下,皆以无章疏罢黝。靖康时, 谏议大夫冯懈论时政失当,为侍御史李光所驳。今两者合为一府,居同门,出 同幕,与故事异,而执政祭祠行事,与监察御史不相见之了。 ” 此外, 三笔 卷十四 “ 亲除谏官” 、 四笔卷十四“ 台谏分职” 也都介绍了 宋代的台谏制度, 可见台谏在当时的 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 随笔卷十 “ 省郎称谓” 、 三笔卷四 “ 旧官衔冗赘” 、卷五 “ 枢 密名称更易” 、卷十二 “ 侍从两制” 、卷十六 “ 中舍” 、 四笔卷十五 “ 官称别 名”考察了官衔称谓问题; 续笔卷十一 “ 百官避宰相” 、 “ 百官见宰相” 、 三 笔卷五 “ 过称官品” 、 四笔卷十 “ 亲王回庶官书”等记录了 宋代官员间的 礼节。 洪迈关于 “ 当代史”的记录,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时政的记录,尤其是 对蔡京等为政时的错误做法的披露,共有近三十条。如 随笔卷十 “ 杨彪陈 群” 条揭露了蔡京为政时欲珍灭元枯善类, 洪迈甚至认为蔡京对爱国志士的迫 害是造成 “ 靖康之耻”的源头; 续笔卷四“ 宣和冗官” 讲的是蔡京为相期间 官僚机构臃肿、人心涣散、士无斗志; 三笔卷十三 “ 再书博古图”揭露了蔡 京政和、宣和间禁士大夫读史: 三笔卷十三 “ 政和宫室”揭露政和间蔡京大 兴土木;卷十四“ 政和文忌” 揭露了蔡京实施残酷的文化专制: “ 蔡京颁国,以 学校科举籍制多士,而为之鹰犬者,又从而羽翼之。士子程文, 一言一字稍涉 疑忌,必暗黔之当时试文无辜而坐黝者多矣” 等等。 洪迈对宋代典章制度、时政的记录可谓详备,值得注意的是,后人从 容 第三章 洪迈 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 斋随笔中提炼出极为有用的材料,如 随笔卷十三 “ 金花帖子”条,谓北 宋真宗咸平元年中 榜仅5 0 人, 其中 提及“ 自 第一至十四人, 唯第九名刘烨为河 南人,徐皆 贯开封”.此刘烨为其它史籍未载,据此可补咸平元年登科录.又 如宋李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三月乙酉:“ 斩孟 州进士张两光” 而 随笔卷十三“ 下第再试” 条,也记述宋太宗怒斩 “ 孟州 进士张两光” ,据此可补 长编之缺。总的说来, 洪迈的这些记述在当时有 很强的现实意义,也表达了 一些爱国士大夫和广大百姓希望国家恢复强大的心 愿,在今天看来,这些记录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有些记录可补正史之不足。 2 . 对唐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记载 宋代学者对唐代的研究比 较重视,洪迈也不例外,除了 对当代历史的纪录, 容斋中也有很多对唐代历史的记载。 如 随笔卷九 “ 老人推恩”记载了 唐代对六十至百岁以 上老人的官职任命制度: “ 唐世赦有, 推恩于老人绝优。开 元二十三年, 耕籍田。侍老百岁以上, 版授上州刺史;九十以 上,中州刺史; 八十以上,上州司马。二十七年, 赦。百岁以 上,下州刺史,妇人郡君;九十 以上,上州司马,妇人县君;八十以上,县令,妇人乡君。天宝七载,京城七 十以上本县令,六十以上县7r, 天下侍老除官与开元等。 ”洪迈将此种制度与自 己 所处的时代相比后认为唐代的老人推恩制度更趋合理,更有人情味。 又如 续笔卷十六 “ 唐朝士傣微”记录了唐代的官傣制度: “ 唐世朝士傣 钱至微,除一项之外,更无所谓料券、 添给之类者。 ”由此可见, 唐代的官员傣 禄低微,洪迈还引用了白居易为校书郎时所作的诗为证: “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 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傣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遂使少年心,日 日常晏如。 ” “ 及为翰林学士,当迁官,援姜公辅故事,但乞兼京兆府户曹参 军,既除此职,喜而言志,至云: 诏授户曹椽,捧诏感君恩。弟兄俱替笛,新 妇伊衣中。罗列高堂下, 拜庆正纷纷。喧喧车马来,贺客满我门。置酒延贺客, 不复忧空搏。 而其所得者, 亦傣钱四五万,凛禄二百石而已。 ” 又, 续笔卷十“ 唐诸生束情”介绍了唐代的风俗礼仪: ,(唐六典 : 国 子生 初 入, 置 束帛 一 筐、 、 酒一壶、 情一 案, 为束 惰之礼。 太学、 四门 、 律学、 书学、 算学皆 如国 子之法。 其习 经有暇者, 命习隶书,并 国语 、 说文 、 字 林 、 三苍 、 尔雅 ,每旬前一日,则试其所习业。 乃知唐世士人多攻书, 第三章 洪迈 容斋随笔的文献学成就 盖在六馆时,以为常习。其 说文 、 字林 、 苍 、 雅诸书,亦欲责以结 字合于古义,不特拴选之时,方取楷法道美者也。柬惰之礼,乃于此见之。 开 元礼载皇子束惰,束帛一能五匹,酒一壶二斗,惰一案三艇。皇子服学生之 服,至学门外,陈三物于西南,少进曰: 某方受业于先生,敢请见。 执筐者 以靛授皇子,皇子跪,奠筐,再拜,博士答再拜,皇子还避,遂进跪取筐,博 士受币,皇子拜讫,乃出。其仪如此,州县学生亦然。 ”这里详细介绍了国子生 初入学时所须遵循的礼仪,如要给老师送丝织品、酒和肉,称为 “ 束情之礼, 就连皇子入学也要遵守此礼仪。 此外, 续笔卷十一 “ 唐人避讳” 、 随笔卷十 “ 唐书判”条等都记载了 唐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而且多史传不传的材料。 3 . 对汉代人物的研究和评论 在 容斋中,洪迈有大量对汉代几位皇帝和汉初几位大臣的评价。如对 汉高祖刘邦是有褒有贬:在 随笔卷十四 “ 汉祖三诈”条中批评 “ 汉高祖用 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 成皋度河,晨自 称汉使驰入信 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摩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 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 ”并认为刘邦的这些行为有损身份: “ 夫以豁达大度开基 之主,所行乃如是, 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 。但在 续笔卷七 “ 大义 感人”中又认为汉高祖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是刘氏四百年基业得以巩固 的基础。 随笔 卷九“ 汉文失材” 条通过李广和贾山 两人的两次经历指出 汉文帝 在用人方面的不足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