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唐律中的不孝罪.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唐律中的不孝罪.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唐律中的不孝罪.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唐律中的不孝罪.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唐律中的不孝罪.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喜 ? : i 。 ; z ,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 中文摘要 i i l l l ll ii i i i i i i i l l i ii i l l i i 叫 y 17 6 0 17 3 “孝”本是人类基于血缘及养育关系而产生的自然情感,一般仅限于家庭( 族 人) 的层面,但在中国古代,由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统治者遂移孝作忠,标 榜“以孝治天下”,故“孝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本文以唐律 为着眼点,着重叙述不孝罪的法律界定及司法制裁,说明孝由伦理道德转化为法 律义务,并最终成为统治阶级治世工具的这一过程。同时还兼述了什么是孝,什 么是孝道及孝和孝道兴起的原因、含义和表现形式这些在学界还存有异议的问 题,并得出了自己最终的结果。文章的最后还叙述了不孝罪对唐代家庭的影响和 中国古代社会为何如此重孝,以至于孝不仅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且 还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的中国家庭。因此当下社会应本着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 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结合现实,大力发扬其中养老敬老 的传统美德,强化法律对不孝的制约。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现代家庭的凝聚力、促 进社会和国家稳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唐律,不孝罪,孝,孝道,不孝入罪 研弘玉托盆髟黜带韩眷嚣贬善露0z, b y - - t h et a n gl a w - u n f i l i a lc r i m e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f i l i a lp i e t y ”t h i si st h en u r t u r i n go f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a s e do nb l o o da n d p r o d u c e san a t u r a le m o t i o n ,g e n e r a l l yl i m i t e dt ot h ef a m i l y ( c l a n ) l e v e l ,b u t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 , a so n eo f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o fh o m ea n dc o u n t r y , t h e nr u l e ro f h i sf a t h e rf r o ml o y a l t ya r e “f i l i a lp i e t yl q p , t h e “f i l i a lp i e t y h a sb e c o m et h e m a i n s t r e a mi d e o l o g y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i nt h i sp a p e b t a n g t of o c u s , f o c u so nt h el e g a l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c r i m ed e s c r i b e di nf i l i a la n dj u d i c i a ls a n c t i o n s , i n d i c a t i n gf i l i a lp i e t yi n t ol a wb yt h ee t h i c a la n dm o r a lo b l i g a t i o n ,a n d e v e n t u a l l yb e c a m et h er u l i n gc l a s st o o lf o rp e a c ea n dp r o s p e r i t yi nt h ep r o c e s s a l s oa n da b o v ew h a ti sf i l i a lp i e t ya n dw h a ti sf i l i a lp i e t ya n df i l i a lp i e t ya n dt h e r e a s o n sf o r t h er i s e ,m e a n i n ga n df o r mo ft h e s ed i s s e n t i n gv i e w si nt h ea c a d e m i c c o m m u n i t ya l s op r o b l e m s ,a n dg o th i sf i n a lr e s u l t f i n a l l y , t h ea r t i c l ed e s c r i b e s t h el a c ko ff i l i a lp i e t yc r i m ef a m i l y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w h ye m p h a s i z i n gf i l i a lp i e t y , f i l i a lp i e t yi sn o to n l ya f f e c t e dt h ee x t e n t t ha tt w ot h o u s a n dy e a r so f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 b u ta l s o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m o d e m c h i n e s ef a m i l i e s t h e r e f o r e , w es h o u l db ei nl i n ew i t hi t sf e u d a ld r o s sr e m o v e d , a b s o r p t i o no ft h ed e m o c r a t i ce s s e n c eo ft h ea p p r o a c h ,s u m m i n gu ph i s t o r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l e s s o n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 t h er e a l i t y , w h i c hv i g o r o u s l yc a r r y f o r w a r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r t u e so fr e s p e c t i n gt h ee l d e r l y ,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t h el e g a l c o n s t r a i n t so nt h el a c ko ff i l i a lp i e t y s oa st oe n h a n c eo u rm o d e r nf a m i l y c o h e s i o n p r o m o t es o c i a la n d n a t i o n a ls t a b i l i t y , a n db u i l d i n gas o c i a l i s ts p i r i t u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a c c e l e r a t i n gt h ep a c eo fb u i l d i n g am o d e r a t e l y p r o s p e r o u s s o c i e t y , , k e yw o r d s :- t a n gl a w ,u n 们a ic r i m e ,f i l i a lp i e t y , f i l i a l p i e t y , f i l i a l c o n v i c t e d 1 1 1 一鼍l瞿礓礴。、尊藩蓉露鬣群鼢蝴“捋n材静?ho暇、弦,。 一 , ? :吾 豸 l :妻 。 目录 一 = l -i 一章孝道的起源及其含义一 第一节孝道的起源 第二节孝道的含义及其内容 1 6 6 7 ( 一) “孝和“孝道”7 ( - - ) 孝道的含义。8 ( 三) 孝道的表现形式9 第三节孝道的伦理化和政治化:1 2 ( 一) 从宗教到道德1 2 ( 二) 孝道的政治化1 3 第二章关于不孝罪的法律规定1 7 第一节不孝入罪的历史源流1 7 第二节唐律中有关不孝罪的规定1 9 ( 一) 唐律中有关孝的规定1 9 ( - - ) 唐律中有关不孝罪的规定2 l 第三章唐代司法实践中的不孝罪案件及分析、3 2 第四章相关问题的研究3 9 第一节不孝罪对唐代家庭的影响3 9 第二节中国古代社会兴孝的原因4 0 结语:4 5 参考文献:4 6 致谢4 8 个人简历。4 9 , 一刖第 j ,jjli。f ,0a1-llll, kl$_=狲瓢矾、一kr+ ,ii-l j:tp;f: l 3 f 1 ; 童鬻誓墨誊謦登季謦疆诤,睾,y0鼗=卜, iiflli;i , ¥ 。 jiil,j7 : 囊 - : 青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 土 上- i 、 刖置 0 0 一 、“孝”本是人类基于血缘及养育关系而产生的自然情感,一般仅限于家庭( 族 人) 的层面。但在中国古代,由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统治者遂移孝作忠,标 榜“以孝治天下,故“孝”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谓“人之行, 莫大于孝”的说法就集中体现了“孝”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孝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念,不仅对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法 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行为模 式。研究孝文化,不仅有助于认识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对今天我们增强现代家 庭凝聚力、促进社会和国家稳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步伐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以唐律为着眼点,着重叙述不孝罪的法律界定及司法制裁,说明孝 由伦理道德转化为法律义务,并最终成为统治阶级治世工具的这一过程,分析这 二转化过程的原因背景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从而将为我们更好的认清当时真实 甓 ,笋瓣 i 的社会面貌提供借鉴。 孝经圣治章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 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经典代表,许多学者为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无疑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就像某些学者说的一样:“回顾二十世 纪后二十年大陆的唐律学,表面看去,的确是论著琳琅满目,繁花似锦。似乎所 有的问题不止一次的被做过了,想不出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可以研究,可实际上, 大多数题目并没有做到位,既不深也不透。”如“不孝”罪的研究,在不孝罪的 罪名、罪种及司法实践等主要研究方面,均不够深入。笔者经过搜集和整理,现 将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情况做如下综述: 1 、专著类有: 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华书局,1 9 8 1 年) ,该书在第一 章家族中,论述了家族的范围、父权以及家族与刑法等问题。在分析和总结 各代法律和相关案例( 尤以明清案例最多) 的基础上,得出了“历代法律对不孝 罪的处治,中国法律都采取了统一原则加重主义这一结论。并且认为“在 子女侵犯父母的案件中,虽然有些司法官员明知子女情有可原,没有什么过失, 父母真有愚昧无知、不可理喻的地方,也因服纪攸关,不能不按律办事,将违反 教令致父母于死的罪名强加子子孙头上,认为子当有顺无违,天下原无不是的父 国内学者:最早的应该是沈家本,其著作为历代刑法考( 中华书局点校,1 9 8 5 年) ,论述历代律法, 着藿在汉律、唐律及明律。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古代律法,也是唐以后备朝律法之所本, 其重要性是硅_ i f l j 易见的。明律为清律所直接承袭,书中对明律的论述目的是比较明确,主要就在于借鉴- 然后为著名的2 0 世纪法律史学家程树德,其代表作为九朝律考( 中华书局,2 0 0 6 年) ,论述r 汉至隋9 个朝代的法律资料汇编。作者鉴于唐代以前的法典散失无存。从现存史籍中,收集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7 世纪间各种零散的法律资料,逐一考订,按朝代依次分类辑录,编成本书全书包括汉律考、魏律考、 晋律考;南北朝的梁律考、陈律考、后魏律考、t 北齐律考、后周律考和隋律考9 部分, 故称九朝律考书的内容以考证为主,考证的基本依据为历代正史,并兼及其他史料。其他代表人物及 其代表著作育:徐道邻的唐律通论( 中华书局,1 9 4 5 年) 、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在东弧诸国之影响( 中 国政法大学h :版社,1 9 9 9 年) 、杨廷福的唐律初探(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8 2 年) 、乔伟的唐律研 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 、曹满之主编的唐律疏议译注( 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 、钱大群的 唐律译注(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 、唐律同中国现代刑法比较论(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 唐律与唐代吏治(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 唐代行政法律研究 ( 江苏人民t b 版社,1 9 9 6 ) ,唐 律与唐代法律体系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 、唐律研究( 法律出版社,2 0 0 0 年) 、刘俊文和池田 温主编的中e 文化交流史大系( 2 ) 一法制卷( 浙江人民出版,1 9 9 6 ) 、王立民的唐律新探( 北京大 学出版社,2 0 0 7 年) 、古代东方法研究( 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6 ) 、郑显文的唐代律令制研究( 北京 大学 版社,2 0 0 4 年) 等等都是研究庸律的蕈要著作台湾学者在唐律研究方面也有骄人的成绩。代表人 物和著作有:戴炎辉的 唐律通论( 台湾正中书局,1 9 6 4 年) 和唐律各论( 台湾三民书局,1 9 5 4 年) 、 蔡敦铭的唐律与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较研究( 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 9 7 2 年) 、林永荣的唐清律的 比较及展颦( 国屯编译馆,1 9 8 2 年) 、高明士的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 北京 大学 ;版社,2 0 0 7 年) 和争财竞产一唐宋的家产与法律( 北京出版社,2 0 0 7 年) 等等。日本学者对唐律 的研究可谓是伞面和深入,做出的贡献极犬。最早的要算中田薰博士,以后有仁井田升、。池田温、兹贺秀 三等等,他们在对唐律的考证、辑佚和复原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走在世界的前面。 俞荣根、龙人轩、吕志兴编著:中国传统法学论述一基于国学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 2 7 4 页 , 2 “蚋、 灌。瓤一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母。并不是说不在列举范围以内的子女对父母的不逊,便不算是不孝,只要告子 孙不孝,法律是不会拒绝不受理的”。 张中秋先生的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述论( 法律出版社,2 0 0 2 年) 一书中, 作者在其第二部分论述唐代的民事法律中有关家庭法律和亲属法律中,认为父母 子女关系在刑事法律上的表现是“不孝 和“恶逆”;在诉讼法律中表现为留 养和容隐;在民事法律上则表现为家庭财产的所有形态、财产的继承和子孙对家 长的抚养义务等:在行政法律上则表现为回避、伺亲和假宁制度。虽然作者没有 总结和概括,但是让人很容易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不孝罪是一个综合性的 犯罪,不应该仅仅的局限于唐律所规定的“不孝”五方面。 郑显文的唐代律令制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一书中,作者认 为中外学者对中国古代孝道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就唐律本身对孝的规定尚无专文 进行探讨。因此作者在第一章第二节专门论述了唐律中关于孝的规定这一问题, 并且把唐律和明律、唐律和日本律中关于孝的规定做了对比研究。 王立民先生的古代东方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 一书中,作 者在论述到家庭成员之间不平等的身份关系时,认为家长的身份高于子女,集中 体现在子女要单方面的承担孝敬、服从家长的义务上。认为家长拥有的财产权、 主婚权和惩戒权如同三根绳子牢牢的套在子女的脖子上,收紧就会致子女于死 地,因此子女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平等,被迫地行孝道。 2 、论文类 早在1 9 5 7 年,日本学者大庭修就写有汉律中“不道”的概念。( 收入大 庭修著,林剑鸣译的秦汉法制史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该 文详细梳理了汉代的不道罪,明确了其内涵,并且推测处汉代的不道罪,随着时 间的推移,法律的发达而逐渐的分化,最终发展为唐律中的“谋反 、“谋逆 、 “谋叛”、“不道”和“大不敬”。他还指出必须考虑“恶逆”、“不孝”、“内乱”、 “不义”和“不睦 这五项罪名又是怎么样出现在唐律里的。这一点无疑给若江 贤三开启了智慧之门。 若江贤三在秦汉律中的“不孝罪”( 柬洋史研究,第5 5 卷第2 期) 一 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大庭修的观点,将“谋反”、“谋逆、“谋叛 、“不道 和“大 不敬拟定为“不道罪群”,将大庭修所谓的“违背家庭伦理和师徒之道”的“恶 逆 、“不孝 、“内乱”、“不义和“不睦拟定为“不孝罪群”。这样的划分引 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并为许多入所接受。 , 瞿网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1 1 页 唐律将“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一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 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小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等五种行为为列为“不孝”。 张功先生在其秦汉不孝罪考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5 期) 认为秦政府为维护家长权威, 对破坏亲子关系犯不孝罪者处以季刑。西汉前期不孝罪的范围逐渐扩大,惩处也愈加严厉。宣帝以后对不 3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 孙家红、龚汝富二位先生的略论唐律的“不孝罪”( 中国文化研究,2 0 0 7 年冬之卷) 一文中,对“不孝罪”,既列举有细致的原则性规定,又有具体司法实 践。认为虽然难免出现礼法原则之矛盾冲突,但也含有相当的实事求是、平等主 义因素,不仅为后来诸朝的立法司法活动提供了成功经验,更对中华传统家庭伦 理的涵育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今人重视。但其令人不满之处是该文仅仅就 唐律中“不孝”所规定的的五条展开叙述的,笔者所理解的不孝,不只是这五条。 王新先生的传统“孝 伦理的法律分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第1 9 卷第4 期) 一文中,作者认为孝伦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伦理道 德的核心,一直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孝伦理基于父母对儿 女有养育之恩,强调儿女应当“事亲”、“敬老”以回报父母,由这种付出与回报的 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蕴含其中的父母与儿女代际间的社会契约法律关系。而且, 这一契约关系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强有力的保证。唐律“十恶 里的 “不孝”就是违反这种契约关系的国家法律保障的体现。这一契约关系在古代传 统社会里有其合理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仍有着符合时代需要的重大价值。 丁成际先生的试论传统“孝道”文化传统孝道的历史嬗变以及孝与忠、 ,刑的关系( 兰州学刊,2 0 0 6 年第9 期) 一文中,作者认为传孝道是中国最具 影响力的文化概念,在中国最具特色。从历史上说,它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相关: 从内容上说,它能够成功地把政治、法律与之进行有机地整合。这集中体现在孝 与忠、刑的关系。孝与忠是密切相关的,“忠孝一体 、“移孝作忠”。但孝与忠毕 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孝与忠的分歧,集中地反映了私与公两种道德、父权与君 权两种关系的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孝已经上升到由法律来担保其落实。如此以 来,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孝道的极端化、片面化与绝对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辩证地、具体地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从而实现传统“孝道 的创造性现代转换。 马继云先生的孝的观念和唐代家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4 8 卷第2 期,2 0 0 3 年) 一文中,作者认为孝道观念在唐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将世俗的道 德规范明确界定为法律规范,使礼入律法,刑惩非孝,以强制性法律手段迫使人们 遵从孝道。唐代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第一,使得 家庭关系中家长权利强化;第二,子女对家庭义务呈多样化发展,且具有了明显 的强制性特征;第三,家庭规模趋于扩大及同产共居式大家庭的制度化。 _一 _ _ 一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孝罪的处罚变轻,对普通不孝罪的惩处逐渐脱离刑法而转为教化改造。但是对严重小孝行为处以重刑的法 律并未完伞消失,经过演变终于在唐律中形成集大成的不孝锥群。魏道明先生的始于兵而终于礼中 国古代族刑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6 年第一版) 一书中。认为“恶逆”、“不孝”、“内乱”、“不义” 和”小睦”都是”不孝”的犯罪。等等学者对此都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在此不再赘述。 4 青海师范人学硕卜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孝道的起源及其含义。 本部分重在说明孝道的起源及其含义。首先介绍了学界对孝道起源和含义 及表现形式的研究情况。在分析后得出,孝道的起源应该是在西周时期;孝道的 含义有三,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其中善事父母是孝道 的核心意蕴;孝道的变现形式有事亲、爱亲、养亲、敬亲和谏亲等五种形式。 第二部分:唐律不孝罪的规定。 本部分分别说明了唐律对不孝罪的规定,由于学界对唐律律条的 解释已经有相当成果,所以本部分试图展开部分论述,于学界存有争议之处,提 出自己的看法,以加深这方面的探讨。 第三部分:唐代司法实践中的不孝罪。 本部分选取了唐代十个有关不孝罪的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时并不仅仅局限于 案例本身,多兼及其他,以期能有所发现。 第四部分:相关问题的研究。 本部分主要阐述了不孝罪对唐代家庭的影响和中国社会兴孝的原因这两个 问题,认为不孝罪对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5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 第一章孝道的起源及其含义 第一节孝道的起源 关于孝道的起源,学界一般有三种典型的说法。第一种认为孝道起源于父系 氏族公社时代。康学伟博士在其先秦孝道研究一书中认为孝道的产生是基 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和个体婚制的建立,而两个因素在父系氏族公社时 期就已确立。第二种认为孝道起源于商代。杨国荣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一 书和李裕民先生的殷周会文中的“考 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 一文, 均认为殷b 辞中已经出现“孝”字,而殷人也有“祖契而宗汤 的做法,故认为 殷商之际已有孝道。第三种认为孝道起源于周代。肖群忠先生在其中国孝文化 研究一书中认为具有教化意义的孝道是随着周初尊祖祭祖的宗教形式中发展 而来的。“祀祖 之开始,据礼记祭法篇及国语的记载,有虞氏当时 的祭祖是以功德为准而不是以血缘为准,但到了夏后氏以后,才能对于自己有血 缘关系的亲人进行祭祀活动,尤以对自己祖宗的祭祀为重。殷人虽有“祖契而宗 汤”的做法,但直到周初祭祀祖先才算是真正具有了孝道之教化意义,因此作者 认为孝道起源于周初。除了上述三种说法,还有其他种种的说法。 笔者认为上述的三种说法中,各有各的道理。之所以有分歧,、或许是因为对 孝道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将孝道看作是因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自然 亲亲情感,一种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说孝道产生于原始社会或者更早,也未 尝不可。如果将孝道看作是超越生物学意义的伦理德目和社会规范,那么说孝道 起源于商、周就合适一些。商、周二说相比较,似乎周代说更加令人信服。首先, 商人尊神,周人重祖。其次,商人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但在这种祭祖过程中看 不到丝毫的伦理色彩在其中,而周人祭祖则表现出浓厚的情感。对此何平先生在 其孝道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一文中有如下精彩的评论,笔者甚为赞同。“礼 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吉林人民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7 页 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7 3 年出版,第3 页 李裕民:殷捌金文中的”考”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考古学报,1 9 7 4 年第2 期 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人民 f j 版社,2 0 0 1 年出版,第4 3 炙 沈善洪、f 风贤在其中国伦理学说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第5 6 页) 一书中认为孝的观念的 产生基于两个条件:一个足堆十m 缘而产生的“亲亲”的关系;另一个条件是个体家庭经济的彤成,以及 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肖群忠在其孝与中国国民性( 哲学研究2 0 0 0 年第7 期) 一文中认为孝的起源有两个,一是孝在其产生之初的周代,是起源于政治 的传子制度;孝的另一个起源 是产生子尊祖敬宗的祭礼过程中表达出的孝子对祖宗的敬意。张琳存其漫谈孝的道德( 孔予研究1 9 8 8 年第4 期) 一文中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孝的。孝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对与自己相关 的血缘亲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岛丽慢慢产生的。任满昕在其对“孝”的观念继承的思考( 贵州社 会科学1 9 9 7 年第3 期) 一文中认为”孝”起源于敬老,而敬老又是为人的物质生产和人本身的生产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从生者对于神灵的念度来看,殷人的孝慈伦理还很朦胧和淡薄,其子祭祀更多的 是为了去祸除祟,而绝不同于周人的追孝。 何先生从祭鬼还是祀人这一角度出 发,考察了殷周祭祀的不同,并得出结论认为殷商之际人们进行祭祀的活动很大 程度上是惧怕大自然等其他一无所知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出于对自己祖先的想念 和爱戴,而周人的祭祀是出于对祖先和逝去父辈的真情流露,即何先生所谓的追 孝。再次,孝的伦理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人的宗法观念还尚不突出, 学界对商代有无宗法,尚有争议,而周代则是一个十足的宗法社会,孝由此而生 并成社会规范,成为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德目。 因此,笔者认为“孝道,这一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在现代中国都具有很大影 响力的传统文化德目,应该是是由周人首先提出来的。 。 第二节孝道的含义及其内容 ( 一) “孝 和“孝道 一开始,笔者觉得有必要搞清楚两个概念,即“孝”和“孝道”。曹方林先 生对历史传说、礼的起源、考占的发现及今人对黑猩猩的考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 细致科学的考察,均证明了孝起源于远古时期。认为爱敬父母,是人与动物区别 的显著标志。在“民知有母无父”的母系社会中,孝的现象已经产生,孝的对象 则是爱敬母亲。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有母而且有父,遂开始爱敬父母。认 为孝是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性,是子辈对父辈的敬爱和侍奉。正如孟子所云: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 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由此可见,孝是由人的良能和良知而 产生的。因此笔者认为,孝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反哺和报恩的出自 于人内心良知的天然感情,是一种意识;孝的本质是爱,是对父母教养自己的回“ 报和对血缘家庭关系的维护。 、 7 , 孝道是对孝思、孝行所作出的一种礼仪规范,是孝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 通常所说的传统孝道指的是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内容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然而 我们祖先并非一开始就给我们创造了“孝道这个概念,“孝道 的意识和行为 即我们说的“孝行必定产生在“孝道”概念之前,而用文字表达的概念又必定 出现在口语概念之后。因此我们可以说孝道是对孝的一种升华,是孝这种天然的 感情经过长期社会化的产物。 何平:孝道的起源l j 孝行的最早提出,南开学报1 9 8 8 年第2 期 曹方林:论孝的起源及其发展,成都师专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孟子尽心上 7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 ( 二) 孝道的含义 “孝道”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 基础。它是“孝 经过原始社会和夏商两朝的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家族血 缘关系在伦理观念上的反映。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孝道”的内涵 也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学术界在孝道的的基本含义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多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 为善事父母是孝道的一般含义。孝,上面是“交 ,交下面从子,传达的信息是 男女交合、生育子女。宋金兰据此也认为“孝”字所记录的是早期汉语中家庭 的家这个词。因为构成家庭的基本要素,就是夫妻及其子女。夫妻是通过交 靖关系结成的,子女则是夫妻交靖后的产品。圆这大概是现存文字中最古老的一 7 种“孝”的含义,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生育之恩的一种报本返恩的意识,这是“孝 观念的雏型阶段。周易卦辞日:“萃,享,王假有庙,利见大人。 象传 对其解释说:“王假有庙,致孝之享也。 朱知德论语章句集注又日:“尽去 以致其孝,尽物以致其享”, 大致意思是说必恭必敬地行礼就是“孝 ,尽其所 有供品奉献来当做祭品就是“享。“孝享”一词,换言之即祭祀,“孝是向 神行礼,“享”是向神献物。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值得 注意的是以上两个孝的含义中,孝的对象是逝去父母和祖先,而没有包括建在的 父母。换言之,最初的孝道,只是对先人的一种追思,属于“追孝享孝的 范畴,而对在世父母的“孝养”则不包括在内。大概西周以后,“孝道”的含义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重追思变为重奉养。礼记祭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 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予之行也”, 其他的一些文献也都从奉养的角度来解释孝道,如尚书最早使用了孝的概念, “克谐以孝 ,“同孝厥养父母 。尔雅释训解释孝为“善父母为孝。 许慎说文解字日:“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我们 发现周人已经慢慢的开始将“孝 这一道德伦理观念从寄托在对宗庙祭祀的仪式 关于孝的本义,一直是伦理学争议颇多的问题。肖群忠认为尊祖敬宗为本义,善事父母为后起之义,参 见肖群忠著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廿;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4 - 2 9 灭;康学伟认为善事父母为本义、尊祖敬 宗为引申之义,参见康学伟著先秦孝道研究,第2 5 贞。姜志信、杨贺敏在其合写的孝观念的产生及 其内涵( 河北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一文中认为孝是由身而家、由家而社会,由社会而治国之道, 其含义是逐步延伸、扩大和丰富的。认为孝道的内涵有三:( 1 ) 孝对家庭关系的调整和规范;( 2 ) 孝对社会关 系的调整和规范;( 3 ) “以孝治天下”是孝的最高境界。 、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嫂变“孝”字的文化阐释,青海社会科学1 9 9 4 年第3 期 周易萃卦 周易象传 论语章句集注 礼记祭统 礼记祭统 尚书尧点 尚书酒诰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上歼始向追孝生养这一现实的形式上转换。 综上所述,孝道的含义有三,即善事父母日孝:尊祖敬宗日孝:生儿育女、 传宗接代日孝。孝的这三种含义是同时共有的,但在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 后两意占主导。之后,善事父母成为孝的核心意蕴。 。( 三) 孝道的表现形式, 学界在孝道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众说纷纭,取得了丰富的 成果。m 笔者在总结概括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应该从何以下五个方面 进行分析和阐述孝道的表现形式。 第一、事亲。孝经纪孝行章里记载了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孝子之事 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 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里的“事亲”就包括了“事生”:“居则致其敬 、“养 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和“事死”:“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道的 其他表现形式均以此为基础,从而再延伸到其他孝行的领域。艺文类聚和白 氏六贴中相关的孝子故事均以此两点为要义。 事亲是指父母有困难的时候侍 候父母,帮助父母解除生活上或者身体上的困难和痛苦,即孔子在为政中所 说的“有事,弟子服其劳” 也。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并不是说,父 母久病在床了就没有孝子了,而是说子女对久病在床的父母所持有的态度,是考 验是否是孝子的一个标准尺度。越是孝子,越能伺候好久病在床的父母,使得父 母不会产生自己已是累赘而轻生的念头。反而会使得父母心情愉快,疾病和痛苦 很快的从身体上消失。在现代社会,有的人看到父母有遗产,便极力侍候。更 有甚者,为了早日继承遗产而置父母于死地。有些父母没有遗产,子女便对其弃 之不顾,当作累赘。这样的现象是极为恶劣,是没有人性的表现。 第二、爱亲。爱亲是指子女对父母的一种思念怀念的心情,是父辈和子辈之 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心灵沟通。它是一种人性的体现。用孟子的话来说爱亲就叫做 “慕亲”。礼记祭义上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长始,教民顺 侯欣一在其 ,中华书局,1 9 7 5 年出版,第1 0 2 9 页以下均为此版本,故不再说明。 孟子尽心 孟了:滕义公卜 t 孟子梁惠t l : 孟子高楼卜 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 0 0 1 ,第5 3 页 孟r 公孙_ h 1 4 青海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内使,则儒道毕也, 虽舜不能加毫术于是也。川。苟子认为,敬祖孝父与隆君同为一理,按照礼的要求 隆君还要重于孝父,因为“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养之,不能教诲之。君者, 已能食之也,又善教诲者也。圆苟子的这种君主重于父亲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孝 经的成书,更为后世的统治者所喜,成了封建孝道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这样说, 以孝道助成专制政治的具有专制主义色彩的封建孝道的最早理论雏形就出自于 苟子之手。因此苟子即是功臣一个,也是罪人一个。 关于孝经一书,至今都是一个谜团,作者是何人? 学者众说纷纭,大体 有孔子所做,曾子所做,七十子之徒所做,子思所做和汉儒所做六种说法。成书 于何时? 也是没有肯定的答案。有成书于先秦、汉初、西汉中期和西汉末期四种 说法。笔者觉得,不管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孝经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对孝 的泛化、政治化甚至是神秘化。其主题乃是孝为天下之大经,以孝事君以及以孝 治理天下。就像肖群忠先生在其中国孝文化研究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孝经 作为儒家专论孝道的一部经典,以其孝道理论的全面性,浓厚的政治色彩,使得 儒家的孝道理论创造达到了顶峰,它使得传统孝道的浓厚的亲情色彩淹没在统治 天下的纲常法规之中。 固因此,笔者认为孝经的问世标志着孝道政治化在理 论上的完成。正是有了孝道的政治化在理论上的完成,才有了汉之以孝治天下, 才出现了法律中所谓的不孝入罪以及对不孝罪的法律规定和惩罚措施的可能。 孝道政治化在实践上的完成,不可能离开现实的政治和政治家。如若孝道的 学术理论不被统治者所采纳和推广,即使理论多么的优秀,终将不会产生任何的 影响。笔者认为,孝道政治化在实践上的完成应该是在汉武帝时代,孝道的政治 化是离不开汉武帝的。首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彰六经。汉武帝时代影响 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是确立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儒学在文化 史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许多的儒学名士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典型的人物当属 公孙弘和董仲舒。史记儒林外传记载,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 天子信用的重臣,又封以平津侯,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和丞相。是标志 儒学地位开始上升的重要的标志。他建议汉武帝把这些热心学问、尊敬长上、政 治形象完好、乡里关系和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儒学之士加以培养,充实政 府机构,并以文学礼仪为官。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于是之后,出现了“则公 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也 的大好局面。儒学占了统治地位,儒家所倡导的 孝道自然也会成为统治者政治的一部分。董仲舒是以文学贤良之士通过大举成名 的汉代又一大儒。他通过文化体制的革新,达到了其想要儒学独尊的目的。他提 荀子王道 萄子礼论 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人民】 l :版社,2 0 0 1 年,第5 9 页 1 5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 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谊”应当禁绝与孔子相异的学说, 使得民知所从。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还 是政治一统的根基。这样的观点被汉武帝所接受,完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的转变。在儒家学说取得独尊地位的大背景下,春秋 决狱也掌而争之的登上了司法的殿堂,衡山王太子刘爽因父亲告其不孝而被杀, 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其次,察举制得以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意义重大。有的学 者曾经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固的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和 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固也许是因为这一诏令表明了察举制已经发展成 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题地位已经确立。在笔者 看来更重要的则是,这一诏令使得因孝因廉做官成为一种制度。统治者在政治上 大力的倡导孝行,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发扬了儒家所倡导的孝道,这一点非常的重 要。 因此笔者认为孝道政治化这一过程是现实的政治和学术思想相互作用的过 程,因现实政治的需求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研究向前发展;因学术思想的进步而引 领者政治前进的方向。所以也可以说,孝道的政治化正是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过 程。 汉书蕾仲舒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6 2 年6 月版,第2 4 9 5 页 关于西汉衡山太子刘爽获罪原阒史记和汉书说法不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载:”太子爽 坐一e 告小孝弃市”而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却记为:”太子爽坐告f 父不孝弃市”虽然 刘爽最后结局是”弃市”而死,但获罪原闪4 i 同:据史记则是阂父亲衡山e 刘赐告他胄小孝之罪;据汉 书则是冈状告父亲衡山王刘赐向触犯法律被处死。笔青认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说法是正确的。 此外业师魏道明: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中华书局2 0 0 6 年出版。陈万良,刘惠 琴:两汉衡山太子刘爽获罪原因考,怀化学院学报第2 6 卷第l 期。等等学者都认为史记”太子爽 坐王告不孝弃市”的记载是正确的。 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6 2 年6 月版,第1 6 0 页 。 劳斡:汉代察举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 7 本( 1 9 4 8 年4 月) 1 6 青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关于不孝罪的法律规定 第一节不孝入罪的历史源流 不孝入罪,笔者认为就是孝由道德转变为法律义务的过程,一般认为这一过 程经历了两个步骤:一是孝道伦理的发展成熟;二是以伦理入法,使之成为具有 强制性的行为规则。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统治者未对“孝引起重视,但是因为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众多学者的努力,孝伦理在这一时期有了大发展并且达到 了高峰,孝伦理更加的完善和成熟。秦朝灭六国一统天下,倡导耕战而富武力, 但其以法的精神建立的新秩序不适合新的时代,很快土崩瓦解。西汉统治者在总 结前朝灭亡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儒家思想同时兼采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治国思 想,尤以“以孝治天下 最为著名,孝被统治者正式采用为治国工具,而此时儒 法合流,儒法两家关于孝的伦理被统治者吸收,并向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的方向 发展,由此影响了接下来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同战国时期相比,孝的内涵则主 要表现为;一是忠孝合二为一,忠君与孝父一理,因为家国是同构的,家庭是治 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君主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是父子关系,这是孝新的延伸:二是 子女要遵守与其身份相适的行为规范,强调父子关系的不平等,将父子之间的尊 卑从属关系说成是很正常的事,提出了“三纲”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 。认为尊卑名分的规定是不可动摇,强调单方面卑幼对尊长的义务,以 强化家长的权力。“三纲 说提出,“标明三代以来处理人伦关系的孝正式被定为 封建纲常,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工具,也标志封建社会孝伦理的最终完成。西汉 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愈来愈强调“子孝 。唐宋以后发展为“君叫 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 ,“君虽不君,臣不可不臣,父虽不 父,子不可以不子 的绝对化原则。但是,这种封建孝伦理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太 大变化,直到明清,历代封建王朝都是继承了西汉孝的基本精神的。 孝不但通过伦理把情感转化为人们的自制力,而且通过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 律去限制人们的行为。不孝,历来被视为“元恶大憝”,当“刑兹无赦。 周礼地 官大司徒把不孝列为乡八刑之首:“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日不 睦之刑,三日不姻之刑,四日不弟之刑,五日不任之刑,六日不恤之刑,七日造 言之刑,八日乱民之刑。 圆吕氏春秋孝行贤也说:“刑三百,罪莫大于不 孝。 孝经五刑章更强调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国二 春秋繁露基义 周礼地官大司徒 岛氏春秋孝行贤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 年律令3 5 简载:“子牧杀父母,殴詈泰父母、父母、段( 假) 大母、主母、后母, 及父母告子不孝,皆弃市。”固从上述律文条列中可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