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植物起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植物起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植物起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植物起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植物起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以植物起兴的诗句。 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诗经中“植物起 兴”内涵十分丰富,按其种类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单独以一种植物起兴,二是以 两种植物对举的形式起兴,三是植物为辅的起兴。 诗经中单独以一种植物起兴,展示出了丰富的植物形态,寄托了各种各样 的思想情感、意念、思绪。人的心灵世界,通过植物清晰地折射出来。草木从萌芽 到长成,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同人们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相似。诗经 中一些诗篇就是采用这种相似性来引起全诗。绿草如茵,大树浓密,这显示着植物 旺盛的生命力。诗经中有的诗篇或是选取植物茂盛之时,用以赞美人的生命力; 或是借植物来创造诗意意境。孤独的大树,则使孤独的人愈发觉得孤独。三首“杖 杜”诗人都各有一份孤独心情。在诗经中,春天艳丽的花朵指美貌的人,秋天 枯萎的植株,是不幸的象征。 诗经中以两种植物对举起兴的诗篇,多指代情侣关系,或是夫妻关系。藤 木缠绕,如同夫妻之间的如胶似膝。而一旦藤失去树的依托,就如同女子失去了男 予的依靠。“山有x ,隰有”,则多引起恋人关系。 诗经中以植物为辅起兴的诗篇,以鸟与木、采摘植物、析薪,束薪三种为 主。鸟停息在小树上,多是起兴人们困苦的境况。采摘植物和怀人有很大的联系。 析薪、束薪则是婚姻的隐语。 诗经在描写植物对,采用的是文学笔法,因此它所构成的植物是生动、活 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比现实生活中的植物更美,更有典型性。 关键词:诗经植物起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m a n yv e r s e ss t a r t e dw i t ha s s o c i a t i o no fp l a n t si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t h ee a r l i e s t s o n g sa n t h o l o g yi nc h i n a p e o p l e ss p i r i tg r e a t l yr e l i e s o n p l a n t s ,w h i c ha r e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t oh u m a nl i f e v e r s e ss t a r t i n gw i t ha s s o c i a t i o no fp l a n t si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a r e v e r yp r e v a l e n t ,w h i c hf a l li n t ot h r e ec a s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t y p e :s t a r t i n gw i t hs i n g l e p l a n t si m a g e s ,s t a r t i n gw i t ht w ok i n d so fp l a n t si m a g e s ,s t a r t i n gw i t hs e c o n d a r yp l a n t i m a g e s v e r s e ss t a r t i n gw i t ha s s o c i a t i o no fs i n g l ep l a n t si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s h o wk i n d so f s t a t eo fp l a n t sa n dp l a c em a n yf e e l i n g s ,i d e a sa n dt h o u g h t so nt h e m m e n ss o u lw o r l d w a sc l e a r l yr e f l e c t e dt h r o u g hp l a n t si m a g e s t w ok i n d so fp l a n t si m a g e sa r eu s u a l l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p e o p l ei nl o v eo rh u s b a n da n dw i f e t h ev i n ec l i n g st r e er e s e m b l e st h e h u s b a n da n dw i f ed e v o t i n gt oe a c ho t h e r , a n di fv i n el e a v e st r e e ,i sl i k ew i f el o s eh u s b a n d t h es e n t e n c e “i nm o u n t a i n + i nl o w l a n d ”l e a d sl o v ea f f a i r s t a r t i n gw i t hs e c o n d a r yp l a n t i m a g e si n c l u d et h r e ec o n d i t i o n s :b i r d sa n dt r e e s ,p i c k i n gh e r b a g e ,s p l i t t i n ga n de n l a c i n g t h ef i r e w o o d b i r d sp e r c hi ns h r u b ,i sa l w a y sl e a d i n gp e o p l ew h oa r ei nad e a dl i f e p i c k i n gh e r b a g eo f t e nc o n n e c t sw i t hm i s s i n gp e r s o n s p l i t t i n ga n de n l a c i n gt h ef i r e w o o d i st h em a r r i a g ea r g o t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u s e sl i t e r a t u r ym e t h o dw h e ni ts h o w st h ep l a n t si m a g e s s ot h e p l a n t so ft h eb o o k o fs o n g sa r er a t h e rl i v e l ya n dv i v i d ,f i l l i n gv i g o u ra n db e c o m em o r e b e a u t i f u la n d t i p i c a lt h a nt h e ya r e i nl i v e s k e yw o r d s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p l a n t s ,s t a r t i n g - a s s o c i a t i o n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期青 日期:z p d 7 年岁月l ,z 捆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韵寺 日期:噼5 月j 日 指导教师签名: 芬* 6 - 日期:0 7 年月f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 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口半年;口一年;e 3 一- - 年发布。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钢者 指导教师签名孑尝秫 日期:刎年岁月i 日日期:刁年f 月d -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绪论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翻开诗经,我们不仅能直接体 会到三千年前人们情感的跳动,而且可以知晓三千年前的风土人情。诗经不仅 仅是一部诗集,它还是一部记录民俗、礼仪、政治、思想、文化、动植物、山川地 理等的百科全书。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但是诗经又是一部纯粹的诗集。所有的 民俗、礼仪、政治、思想、文化、动植物、山川地理等全部是以诗意的语言表现出 来,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一) 诗经的植物研究 诗经中提到的植物种类繁多,远大于鸟、兽、鱼、虫的四者的总和 。正 是因为如此,所以各家都重视对于诗经的植物研究。其研究主要沿着两个大方 向展开。 一方面是博物学研究。以阐述诗经中植物的名称、形态、性质为主,属于 自然科学的范畴,重点在“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三国时吴国陆玑所著的毛诗 草木鸟兽虫鱼疏将三百篇中所见“草、木、鸟、兽、虫、鱼”加以疏解,总计多 达一百五十余种,是迄今所见这类著作中最早、影响较大的一部。其后,诸如宋代 的蔡卞毛诗名物解、王应麟的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明代冯复京六家诗名 物疏,清代焦循陆氏草木乌兽虫鱼疏疏、丁晏校正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等,都在继承陆玑的基础上不断地把诗经的“多识之学”更向前推进。清代乾 隆年间徐鼎所撰的毛诗名物图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在引进西方植物学分类法后, 以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台湾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为代表。因为西方植物学 分类法体系更为系统、简明,且为国际上公认的植物分类法标准。所以本文在论及 植物名称时,以陆、潘两书为主。 另一方面是文学性研究。将植物放入诗歌的语境中进行的研究统称为文学性研 究。从大小毛公开始传释诗经时,就开始将诗歌中提到的植物与诗歌的内容联 。论语注疏,卷十七,十三经注疏本上海:匕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5 2 5 页 。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中统计植物的字辞在诗经中共1 6 0 类,高明乾诗经动物释诂 中统计动物为 1 1 3 类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系起来。他们不是将植物简单地视为自然界中一釉现象,而是更为重视植物的社会 意义、文学意义。如召南采蘩在“于以采蘩,于沼于址”中毛传说:“公 侯夫人执蘩菜以助祭,神飨德与信,不求备焉,沼址溪涧之草,犹可以荐。王后则 荇莱也。指明蘩在当时的社会作用:用以祭祀。唐风葛生中“葛生蒙楚, 蔹蔓于野”,毛传:“兴也。葛生延而蒙楚,蔹生蔓于野,喻妇人外成于他家。 ” 指明诗句中所提到的葛、楚、蔹等植物的比喻意义。这显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中的 植物,不是博物学所能涵盖的。毛传言简意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注解整个诗 篇,对于诗中的植物作用也就没有过多的说明。郑笺、孔疏沿着毛传的 方向,继续补充完善。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毛传:“忧者 之兴也西。郑笺详细说明为什么说是“忧者之兴”,笺:“器之易盈而不盈者, 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孔疏则更迸一步联想忧者之兴的内容,疏:“言 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顷筐:易盈之器,而不能满者由此人志有 所念,忧思不在于此故也。此采菜之人忧念之深矣,以兴后妃志在辅佐君子,欲其 官贤赏劳,朝夕思念,至于忧勤。其忧思深远,亦如采菜之人也。此后妃之忧为何 事,言后妃嗟呼而叹,我思君子官贤人,欲令君子置此贤人于彼周之列位,以为朝 廷臣也。露”孔疏对郑笺、毛传的解释、说明更加具体,但其联想往往比 附经义,而且如果植物出现的位置为诗句的开始处,往往被解释为“兴”。毛传、 郑笺、孔疏三者统一于毛诗正义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后世影响 巨大。毛诗正义将诗经定为一本政治教化之书,这在孔疏中尤其明显, 但其不仅注意植物的自然属性,更重视植物在诗中作用,却为诗经解释学开拓 了新路。宋代学者开始质疑毛诗正义,尤其批判毛诗正义中将植物的“兴 意”无限制地联想。如秦风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毛诗正义解 释为:“( 传:) 兴也。蒹,蔗。葭,芦也。苍苍,盛也。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 事残;国家待礼,然后兴。笺云: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强盛,至自露凝戾为 霜则成而黄。兴者,喻众民之不从襄公政令者,得周礼以教之则服。8 ”将秋天荻 芦花染霜的景象引申为民众被礼教所教化。这实在是太过牵强。朱熹诗集传则 纠正这个错误,云:“赋也。蒹葭未败、而露始为霜,秋水时至,百川i 灌河之 o 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8 4 页 o 毛诗正义,卷六,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 9 9 7 年版,第3 6 6 页 o 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巯本,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7 7 页 o 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7 7 页 o 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7 7 页 毛诗正义) ,卷六,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辖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7 2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时也。o ”将它视为赋体,为一种纯粹的景物描写,用来说明诗歌的时间。朱熹虽 没有比附经义,但却将此句仅局限于说明时间,则又过于狭隘。总体说来,在清朝 以前,由于受到经学的影响,且研究方法多局限于考据、训诂等,所以对植物起兴 诗句的分析存在不可跨越的障碍。 现代诗学,完成由经学到文学的重大转变后,从全新的角度研读诗经。 闻一多先生将民俗学、社会学、文字学等引入诗经研究,开拓出一个崭新的世 界。他的说鱼将鱼作为性的隐语,己为学术界公认。在诗经的植物学方面, 他在邶风简兮中提到:“山有榛,隰有苓是隐语,榛是乔木,在山上,喻 男,苓是小草,在隰中,喻女。以后凡是称山有口,隰有口而以大木小草对举 的,仿此。 ”遗憾的是闻一多先生的未完成诗经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多是散 见于分析诗篇的文章中。其后的孙作云先生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叶舒宪先生 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张启成先生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 赵沛霖先生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经中的 植物起兴现象作出精辟的分析解释。 ( 二) 诗经中“兴”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是诗“六义”中最早被描述,但是却最难以被定义。连钱 钟书先生也感叹“兴之义最难定 ”究其根源,恐怕要归因于毛诗。因为毛诗 作为现存最早且影响深远的诗经注本,最早对诗经中的“兴”做出标注。 其标兴的方法为在诗句的后面标“兴也”,有些虽有具体的阐释,但是由于过于简 略,没有明确对“兴”做出界定,使后世对“兴”争论不休。 根据朱自清先生统计: 毛诗注明。兴也”的共一百十六篇,占全诗f 三。五篇) 百分之三十八 国风静一进六十篇中有兴诗七十二:小雅七十四篇中就有三十八,比较最 多;大雅三十一篇中只有四篇;颂四十篇中只有两篇,比较最少。 从中可看出,这和今天我们认为风诗中兴诗最多,小雅其次,大雅和颂最少的 。l 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新1 版,第7 6 页 。闻一多:风诗类钞,“闻一多全集( 四) ,北京:三联书店t1 9 8 2 年版,第2 0 页 。钱钟书:管锥篇。第1 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6 2 页 。朱自清:诗言岳辨) 。上海;华东师范入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4 9 页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结论是一致的。这说明毛诗对。兴”还是做过e e 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并不是随 意而为,只是由于写作习惯的方式,没有将他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所以后来人们 解释“兴”义多以毛诗为基础,或赞成,或批评,总是不离毛诗。 诗经“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内容而言,“赋、比、兴” 是指诗经的写作方式而言。所以我们在研究“赋、比、兴”时,应该着重于研 究它们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兴”的作用是什么? 可以从“兴”字的本义来看: 说文解字中解释:“兴,起。回”在诗经中,( 大雅大明篇“维予 侯兴”下,毛传也说:“兴,起也零。”这和说文解字是一个意恩。那么,“起” 又是什么意思? “起:凡始事、凡兴作之称。o ”也就是说,起是发端,所以兴也 是发端。 归纳起来,兴做为发端的作用有三点: 其一、结构的发端。从毛传所标的一百一十六处“兴”的位置就可以得出 直观的结论,“兴”大多数出现于诗篇的章节的开端。这是结构上的发端。作用是 为诗歌起头,最后的字是诗歌的韵脚,起到协韵的作用。如秦风蒹葭“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方。迦洄从之,道阻且长:遍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苍”、“霜”、和后面“方”、“长”、“央” 押韵,使诗歌和谐悦耳。但这只是从文本角度来说,是一个比较直观且表面的现象。 应该将诗放到在诗经的时代,那时诗是歌舞一体的。从音乐角度来说:“兴 的因素每一出现,辄负起它巩固诗型的任务,时而奠定韵律的基础,时而决定节奏 的风味,甚至于全诗气氛的完成。”所以兴对诗歌本身的韵脚、韵律都起到重要的 作用。 其二、内容的发端。朱熹诗集传日:“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固” 郑众日:“兴者,托物于事,则兴者,起也。 ”兴句和对句之间的关系是引起和 被引起。兴句的作用是做内容上的导引。和对句有或显或隐的关系。最常见的是譬 喻的手法。所以朱自清先生说:“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 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起才是兴。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 心,棘心天天,母氏劬劳。”以凯风吹幼棘助其成长,喻母亲哺育幼子。兴句和对 of 清j 段玉豢:说文解字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1 年敝。第6 5 茭 o 毛诗正义,格十六,十三经注琉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5 0 8 页 o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貉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6 5 页 。陈世骧: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杀l 朱熹:诗集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新1 版,第1 页 。孔疏引郑众语,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往琉本,上海: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7 1 页 。朱自清: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5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句在内容上有相似性,所以用它来引起全诗。除了最常见的譬喻手法外,还有其它 的形式,如用因果关系来引起下文的。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 怀人,置彼周行。”因为我思念的人在行役中,不能回家,我忧心忡忡,无心做事, 所以才会采了很久的卷耳,还没有满筐。这里是以因果联系来引起下文的内容,先 说结果,再由此去推想原因,进而引出全诗。所以在诗经中,“兴”的另一个 重要作用就是作为诗歌的内容的发端。 其三、情感的发端。中国诗歌以抒情见长,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出。人们用 委婉的方式先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作为全诗情感的开端。这也是“兴”所承担的任 务之一。兴旬和全诗是有机的整体。所以学者们在评价“兴”时说: 兴者,有感之辞也。 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 附理故比例以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兴句中的所描写的景象中的丰富的情感内涵使诗歌更加饱满。而其描绘的景象本身 就具有韵外之致。如:周南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 中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起兴,不仅是“华”和“家”协韵引起下文,而且用 桃花的美丽娇艳,来比喻新嫁娘的美丽娇艳。桃花闹春,也喻意着婚礼的热闹喜庆。 全诗的情感是喜悦欢快,用开得繁盛艳丽的桃花起兴,情感致,烘托全诗喜庆的 气氛。所以“兴”的作用,还可以作为情感的起兴。即起情。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兴的作用,最为主要的是起头。不论是结构、内容还是情感,都不是绝对地划 分。它使诗歌其意虽不明言而已自明了,这样使诗篇变得更含蓄有致。孔颖达说 “( 兴) 取譬引类,起发已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可见诗 经中所提到的植物,有大量的是被用来起兴的。笔者不揣浅陋,选择诗经植 物起兴作为研究对象而撰写此论文。单以植物而言,自然界中植物不计其数,为什 么诗经中的诗篇会以此物入诗,而舍用彼物呢? 其中或有值得我们深加探寻之 处。所以本文着重分析植物起兴句中的文学意义。在描述植物名称、性质等自然属 性时,主要以以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台湾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为依据。 。【唐l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5 年版,第1 0 1 8 页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比兴,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版,第6 0 1 页 。李仲蒙语详见【宋l 胡寅:斐然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 。毛诗正义,考一,十三经注疏奉,上海;上海古格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7 1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1 - i e s i s 一、草木荣枯的起兴 在诗经中,以植物起兴的诗句有一部分是直接描写植物的生长状态的。虽 然仅仅是一种白描的手法:简单而朴素,却能很好地反映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和 诗有机地融为一体。植物和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采食以果腹、伐薪以生火、 刈麻以成衣。在周民族中,植物文化已和周民族的农耕文明融为一体。以植物来表 达情感,成为人们天然的方式。 ( 一) 草生木长:讽刺与赞美 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植物不仅满足着先民们的物质生活,也在一定丰富了他们 的精神生活。在先民们的眼中,植物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界中的植物,而开始具有了 社会意义。人们观察植物,发现植物的枝、叶、果实等和日常使用的物品具有相似 性。在诗歌创作中,利用这种相似性,以植物的某部分起兴。卫风芄兰即是 采用这种表现方式。 芄兰之支,童子佩瞒。虽则佩镐,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 之叶,童子佩鞣虽则佩鞣,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是说“童子”虽有成人的佩饰和穿戴,却没有成人的礼节。诗序: “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基本上是正确的。全诗两章,分别以芄兰的枝 上的荚果和芄兰的叶起兴。“芄兰之支”中的“支”同“枝”,这里指芄兰枝上结的 荚果。芄兰今名萝蘑,它结在枝上的荚果尖形,成纺锤状,类似于“储”形。所以 用形态上的相似性来起兴下面的所佩饰物:瞒。髓是“象骨制成的小锥,古代贵族 成年人的佩饰。它用来解衣带的结,所以也叫做解结锥。o ”刘向:“能治烦决乱 者佩瞄。”, 可见艏是成人的佩饰,而且是一种智慧的象征。第二章中,也是用相 似性来起兴下面的饰物:鞣。“芄兰之叶”:芄兰的叶子是卵状心形,下垂并向后弯 曲,样子很像“辚”。鞣是“兽骨或玉制成的扳指,在缺口处联上柔皮,古人射箭 。程俊英:t 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第1 8 2 页 。庐元骏:说苑今注今译 ,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周6 8 年二版,第6 5 6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以钩弦,又称抉( 决、块) 佩鞲也是成年的表征回。”刘向: “能射御者佩鞣。”,可见镐也是成人的佩饰,而且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但是这位童 子虽然佩戴成人的饰品,却不具有成人的智慧和力量,钱澄之在田间诗学中说 “觞所以解结,以象智也。智不足,则虚佩缡矣。辚所以发矢,以象武也。武不足, 则虚佩鞣矣。 ”诗人由芄兰的枝上荚果和叶子起兴,引出童子佩戴的小饰物,由 细处着眼讽刺这位贵族少年的不知礼,以小见大,很有特色。 卫风芄兰是以植物外形上的相似性起兴,以引起所写饰品。而鄢风墙 有茨则通过茨因为带刺,惹人憎恨来起兴。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莠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 不可襄也中莺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有茨,不可束也 中苒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有茨”的“茨”今名“蒺藜”。蒺藜是蔓生植物,果实带有尖锐的刺,它 是成片生长的,长在地上时,常刺痛行人的脚踝,令人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当“墙 有茨”时,即墙上生长蒺藜时,却是投鼠忌器,不敢铲除。因为当时的墙不可能是 石灰水泥做的,大部分是用泥土筑成,当蒺藜爬满墙上时,也是它的根深深扎进墙 内时,如果想连根斩除蒺藜,不损伤墙体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作者说“不可埽也、 不可襄也、不可束也”,一连用“埽、襄、束”三个动词,都表示要除去茨,但是 三个“不可”说明事情的不可能性。所以作者用了不可除去的墙上的茨,来起兴难 以启齿的事情,即:“中荐之言”。中莺:毛传:“内蓠。”。指的是深宫中。郑笺: “内莺之言,谓宫中所莺成顽与夫人淫昏之语。舢这里所指的事情是卫宫廷中公 予顽和他的庶母宣姜的乱伦。这事涉及到卫国宫廷,诗人只好三缄其口,“不可道、 不可详、不可读”,再三表示这件事情是不可能说出来的。而且,也如生长在墙体 内的茨一样,顽和宣姜的乱伦也已深深影响到卫富廷。左传闵公二年“昭伯( 公 子顽) 熏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公子顽和庶母宣姜共生育五个孩子,其中有两个还成为卫国国主。所以诗人说“中 蓠之言,不可道也。”而且形象地以“墙有茨”起兴。 o 程俊英: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第1 8 3 页 。庐元骏:说苑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 8 年二版,第6 5 6 页 o f 清1 钱澄之:田间诗学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 o 毛诗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1 3 页 o 毛诗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本,j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1 3 页 o 毒秋左传正义,卷一一,_ 卜三经注琉奉,_ l 海:= 海古籍“ 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7 8 8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在一个冬天的沉寂后,当南风吹来,草木复苏,万物开始生长。南风带来了春 的信息,使小草发芽、树木灶绿。南风呵护着草木的生长。所以古时将南风称为凯 风。因为“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日凯风。凯乐也雷”。在邶风凯风 中,即以凯风起兴。 f j t , 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天天,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 圣善,我无令人 凯风中前二章都以南风吹棘起兴。棘即今天的酸枣树,毛传:“棘难长 养者回”,酸枣树由幼苗长成可用之材不容易。第一章中的“棘心”,即指棘树。“天 天”形容幼树弱小的样子。“天训屈,凡木初生则柔韧而易屈,故谓之天天。”这 章描写凯风自南方吹来,幼小的酸枣树柔弱的样子。第二章中的“棘薪”。指棘木 已成长大。 胃令注云“大者可桁谓之薪。”。被称为“薪”,说明树木已经长大, 可以做薪材了这两章的起兴在时间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描绘出在南风下,棘树 的生长过程,自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起兴的是在母亲的辛苦哺育下,孩子们 的长成。这个起兴兼有比的意思。此诗是以孩子们的口吻写的。母亲辛辛苦苦将我 们养育成人,但是我们却不成材,还使母亲操劳、病苦。以凯风喻母,以棘树喻子。 作者以棘薪自嗡,也隐含“我无令人”之意,意为不能成栋梁之材,只能作薪火之 用。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就可看到凯风的影子。 农民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除了自己的辛苦劳作之外,很大部分是由全年的气 候所决定的。所以大家希望风调雨顺,希望天降甘露,滋润庄稼。诗经中的曹 风下泉、小雅黍苗都有以“艽芄黍苗,阴雨膏之”来起兴的诗句,且兴起 的事情相似:都是说在某执政者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同一个句子出现在 风、雅不同的两处,且有一定的相似性。是因为天降甘露滋养禾苗这个场景 已经深深扎根于当时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意象,在做诗以抒发情感时不自觉地使 用它来起兴。 艽艽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一一曹风下泉第四章 。邢疏引李巡语,尔雅注疏释天,卷六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6 0 8 页 。毛诗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0 1 页 。闻一多:诗经通义,闻一多全集( 二) ,北京:三联书店1 9 8 2 年版,第1 1 5 页 。郑乏注,礼记正义月令,卷一七,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3 8 4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芄艽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一一小雅黍苗第一五章 用艽艽二字形容黍苗,如同看到田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一片蓬勃生长,毛传: “艽艽,美貌。以美来形容庄稼,可见禾苗长势之喜人。后一句“阴雨膏之”, 道出原因,是因为老天爷下的好雨,所以才有这么好的庄稼呀! 用“膏”来描述雨 的效果,不同凡响。膏的本义是脂o ,即油脂。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使油。那 时的物质生活艰苦,少见油荤,所以用“膏”形容令农民欣喜的雨水。看见雨水滋 润田地,就如同给土地上足了肥料,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以“艽艽黍苗,阴雨 膏之”来起兴,以赞扬执政者,两篇的兴起的内容都差不多,只不过是曹风下 泉的是郇伯,而小雅黍苗的是召伯。在周代,诸侯拥有巨大的权力,他是 封地中的实际领导者。他在封地上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为,百姓视他如天一般。 好的执政者可以使封地政治清明,百姓安乐,坏的执政者可以使封地鸡犬不宁,民 不聊生。所以用天降甘露来比拟执政清明,不可谓不恰当。但即使诸侯是封地中的 实际上领导者,周王仍然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演,莫非王臣。 ”,所以诗人在说了郇伯、召伯之后,总还是要提到“王”,即 周天子:“四国有王”,“王心则宁”。 农业社会中,人们和植物界关系密切,人们不仅观察着草木各种各样的形态, 而且研究草木的生长条件,久而久之,人们用植物来比拟自身,借植物引出所说的 话,自然而不突兀,显得含蕴有致。 ( 二) 草丰叶茂:喜悦与孤独 绿草如茵,大树浓密,大自然的植物在蓬勃生长。人们快乐地欣赏着,并体会 着其中的生命与美丽,他们将这种情感铭刻于心,在诗中流露出来。如卫风淇 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兮,赫兮 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历莹, o 毛诗正义,卷七,十兰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敝社1 9 9 7 年版,第3 8 6 页 。从段乇裁说文解字注改,说文 本作。膏:肥也。” 。小雅j t t o 。毛诗正义 ,卷七,十三经注疏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4 6 3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会舟如星瑟兮倜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 篑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倚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 虐兮。 全诗共三章,每章结构相似,前二句为兴句,后七句是描写“君子”之风。三 章的都以淇水边的绿竹起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奥:通澳、陕,水边深曲处。 毛传:“奥,隈也。”淇奥:指淇水深曲处。淇水是卫国有名的一条河流,在 邶,都、卫三国风诗中共有六首直接提到淇水,是诗经中提到的地名次数最多 的一个。许多重要的活动都和洪水相关。它是卫国的母亲河,人们对于它的喜欢可 见一斑。在淇水河畔生长着的植物,如绿竹,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历来对绿竹 的解释有纷纭:一说它是两种植物:“绿,王刍也。竹,篇竹也。”二说:它是像 竹样的植物:“蒹竹漪漪: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藁竹也。绿、竹 一,草名。其茎叶似竹,青绿色,高数尺,今淇澳傍生此,人谓此为绿竹o 。”三说: 绿色的竹子;“绿,色也。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跏无论是哪 种说法,都是说绿竹是植物,曾经大量地生长在淇水边,是淇水边上道美丽独特 的风景。诗人用淇水边生长的美丽、人见人爱的绿竹起兴,兴起的是位“君子”, 他的品德高洁、文采飞扬、且地位颇高,正如绿竹一样美丽。对于绿竹,诗人不厌 其烦,每章开头都以它起兴,共用三个不同的形容词来修饰“猗猗、青青、如箦”, 意思虽相近,但是情感却是一层层地递进,与此相同的是,诗人对于君子的赞美也 是在层层递进。 诗经里的诗不是都如墙有茨、芄兰一样,只是单一的植物,是简单 的画面。如果说墙有茨等是白描的线条铅笔画,那么野有蔓草、蒹葭等 就是水墨画。它们的兴句不再是粗略地勾勒,而是有了细节,有了意境之美。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 蔓草,零露滚滚。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一一郑风野有蔓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逦洄从之,道阻且长;邂游 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进洄从之, 。毛诗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本,仁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2 1 页 o 毛传本作。篇”根据阮元的校刊改为。篇”。“蔚竹”今名:篇蓄。详见陆立郁诗草术令释 。i 三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丛书集成初编 。i 宋】朱熹:诗集传 ,上弗;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新1 版,第3 4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道阻且跻;逊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埃邂洄从之,道阻且右;逊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一一秦风蒹葭 这两首诗都是以爱情为主题。而且都是写爱情中的约会。爱情是美丽而艨胧的, 作为爱情中的经典场景:约会,也有多种写作手法。这两首都是采用了先描写约会 的场景,再写约会的具体事情的方式。野有蔓草写的是一次美丽的不期而遇, 而秦风蒹葭则是一次不成功的经历,只能在河的另一岸看到“伊人”,却怎 么也不能到她的身边。 郑风野有蔓草中“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野有蔓草,零露滚滚。” 这幅画面以春绿为主调,在空旷的野外,蔓延着碧绿的草儿;在碧绿的草儿上,缀 着清晨晶莹的露珠。这里的“野”:让人联想起空旷、原始、少人迹,兼点明约会 的地点。蔓草:毛传:“蔓,延也o ”。蔓草是藤木植物,它还暗指女子,如唐 风葛生“蔹蔓于野”也有暗指女子之意,详细论述见后面章节。“零露”:给人 的感觉是晶莹、清纯、动人。而且在这里还指出了时间:是在有露水的季节里。郑 笺:“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勘整个画面清新自然,充 满春天的气息。从“零露溥兮”可推知约会的时间是仲春三月,而在那时,“中( 仲) 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男女在那时可以不去理会繁琐的礼 节,自行婚配。郑风溱洧里也反映了这个风俗。“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 方秉茼兮。女日观乎? 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 谑,赠之以勺药。”它写的就是在三月三上巳节时男女相乐的情景。野有蔓 草正是以“野有蔓草,零露浮兮。野有蔓草,零露渡濠。”自然场景的兴起,才 引出后面的浪漫的邂逅相遇:他遇见她,一见钟情,不仅表示“适我愿兮”,更进 一步说“与子偕臧”。前二句的写景,不仅是描写出约会的环境,还以它独特的意 境:清新、自然、春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作用在蒹葭一诗中更为 突出。 秦风蒹葭:蒹、葭是指芦苇与荻花。这两种植物外形和生长习性都很相 像,它们成片生长在水边,在秋天的时候开出白花。远望去,天地间都是自茫茫的 一片。这首诗就是以秋天的芦、荻为背景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 萋,白露未瞬。蒹葭采采,自露未已。”,“苍苍、萋萋、采采”三个词的 。毛诗正义,卷四,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4 6 页 。t 毛诗正义,卷四,十三经注疏奉,上海: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4 6 页 。周礼注疏地官媛氏,卷- - o ,十三经注疏奉。上海古籍h 版社,1 9 9 7 年版。第7 3 3 页 1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 意思相同:毛传:“苍苍,盛也。萋萋,犹苍苍也。采采,犹萋萋也。 都是形容芦、荻长得茂盛,秋天的芦、荻最抢服的不是它们的叶,而是漫天的白花。 所以这里的三个词形容的正是水边的芦花、荻花。“白露为霜”点明了季节和时间, 露水本无色,因凝成霜呈白色,所以称为白露。这句点出时间是在一个深秋的清冷 的早晨。整幅画面以白色为主调,白色的花、白色的露、白色的河水,显得清冷苍 茫,而且同时表现了身处于这幅画中的“我”的惆怅、孤独。三节共用了三个起兴, 虽然蒹葭不变,河水不交,但是白露却是在变,“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7 ,写 的是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蒹葭凄凄,白露未唏,写的是旭日初升,霜露渐 融之状,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则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的时刻了。o ”正 是芦荻白露图,为全诗的迷茫定下了基调。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白茫茫的片芦荻 花,而是一大片的月季、牡丹,那很难再去想象诗人彷徨寻找伊人的情景了。而正 是因为三章兴句,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的不同时间的背景,所以才更显得由于 对问的推移,诗人为等待伊人,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细细吟哦,余音是隽。 看见成片茂密的树林、柔嫩的青草,都可以体会到自然的生命气息。但是只看 见孤零零地一棵大树,周围再无他物。就难免会生孤寂之心。诗经中唐风有 杖之杜、唐风杖杜、小雅扶杜皆以“有杖之杜”起兴,由“那一棵孤零 零的赤棠树”发端,唱出各自心中的孤独。 有杖之杜,其叶渭渭独行踽踽,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 不比焉? 人无兄弟,胡不欲焉? 有杖之杜,其叶菁菁。独行晨聂,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胡不做焉? 一一唐风杖杜 有扶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扶 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乏,蜀饮食之? 一一唐风有轶之杜 有杖之杜,有皖其实;王事靡盛,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 遑止! 有杖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盟,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 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盛,忧我父母檀车幛幛,四牡瘤瘤, 。毛诗正义,卷六,十三经注疏本,h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7 2 页 。程俊英: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第3 4 6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 征夫迩止! 一一小雅杖杜 “杖杜”中的“扶”是“孤生独特貌。杖杜,也就是指孤独生长着的杜树。 杜树是今名棠梨、赤棠。“其果酸涩不易入口,木材纹理亦赤红,可作弓材囝。”唐 风杖杜、唐风有杖之杜、小雅有杖之杜三首都以“有扶之杜”起兴。 所用的起兴事物当为同一物。唐风轶杜、小雅有轶之杜分别是“有杖之 桂,其叶渭渭”、“有杖之杜,其时菁菁”,和“有扶之杜,有皖其实”,“有杖之杜, 其叶萋萋”,起兴句都着力描写杜树树叶的繁多浓密、果实累累。而唐风有杖 之杜是以杜树生长的位置起兴。是“有杖之杜,生于道左”、“有扶之杜,生于道 周”。可见三首诗起兴句中的杜树应该是生长在大路边上的一棵孤零零,却枝叶茂 密的大树。它越生长得茂密,就越显得孤独。这三首作品述说的都是人们所遭遇到 的孤独的烦恼。只不过,因每首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的生存境遇不同,其表达出的 孤独的烦恼也就不尽相同。 唐风杖杜以孤零零生长着的赤棠树起兴人孤单无依的生存状态。流浪诗 人正如在大路边孤独生长的杜树,也是独自一人在他乡行走。他是“独行踽踽”、“独 行晨爰”。如此地孤独、无助,没有人同情他,没有人帮助他。朱熹诗集传“此 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正因为有如此孤独寂寞的情绪郁积在胸, 所以在看到路边孤零零大树后才会有感而发。表达了一个远在他乡,处境窘迫,希 望得到温暖与帮助的流浪者的心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兄弟亲情的渴望与眷 恋,情真意切,读来让人心生出无限的怜悯与同情。唐风中的另一首扶杜诗, 虽然不是流浪者所做,而且诗人的情况也很不一样。但是他们却用了同一种起兴句。 同样也是由“孤单”引起。 唐风有杖之杜以“有杖之杜,生于道左;有杖之杜,生于道周”起兴, 将自己比成杖杜,其意在指自己单身一人,倍感孤单。这种孤单不是一般的“孤独” 感,而是期待恋爱的人们所特有的情绪。他们渴望爱情,希望可以和爱人一起分担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再是独自一人孤零零地生活。“彼其君子,噬肯适我”正是 渴望爱情的诗人的担心,担心自己的条件不够好,不能吸引君子来相会。“中心好 之,曷饮食之”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