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51937年河南集市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51937年河南集市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51937年河南集市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51937年河南集市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51937年河南集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51937年河南集市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集市是居民交易产品、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场所。它不仅具有经济功 能,还具有政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囊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浓缩一定 区域乡村社会变迁的风貌。在近代中国新旧激荡的嬗变中,河南集市渐具近代气 息,凸现了河南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运行轨迹。本文共分六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晚清以前河南集市。晚清以前,集市主要是小生产者交换农副产 品、调节余缺的场所,小集比例大,大商人数量少,这主要受商品经济发展缓陧, 乡民农本思想浓厚等原因的制约。 第二部分:近代河南集市。甲午战后,由于外力的入侵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河南集市数量大幅度增加,集期缩短。集市分布各异,交通要道、平原地区密集, 山区稀疏。 第三部分:近代河南集市贸易。集市贸易主要依赖固定的店铺和定期的集市 网络来实现,集市上商号增多,经营品种丰富,既有农副产品,又有京广洋货; 商人主体多元化,既有行商坐贾,又有洋商买办;农副产品不仅销往本县本省, 而且通过便利的铁路运输,销往北平天津、汉口上海等通商大埠,甚至转销外洋, 河南集市开始融入近代意义的市场体系中。 第四部分:近代集市的作用与局限性。集市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保证小农经济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促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 实现地区间部分资源的优化配置,引起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 变化。但资本主义的入侵、政府的制约、传统因素的沿袭、经济发展的缓慢都在 一定程度上制约集市的发展。 第五部分:近代集市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地方官府、乡绅管理集市,规 范交易秩序,促进集市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增加集市人口,扩大货物流通规模, 集市贸易曰益活跃:近代文化通过集市浸润乡民,引领时尚,乡民农本观念逐渐 淡薄,经商意识愈加浓厚。 第六部分:乡村集市与乡村近代化。乡村集市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在新旧 更替的社会中发生艰难的嬗变,步履维艰地向近代化迈进。 关键词:中国近代;河南经济;集市:近代化 a b s t r a c t 1 km r a lf 址i st h ep l a c e1 1 1 a ti i l h a b i 眦sc a n 妇1 s a c tp r o d u c t s 锄dg a i nm e a n so f p m d u c t i o na n d1 i v e l i h o o d i tn o to n l yh a s 血ee c o n o m i cf i l n c t i o n b u ta l s o h a st h e p o l i t i c a lf l l n c t i o n a n d1 1 1 es o c i a lc u i t i l 】m l 缸l c t i o n ,w h i c hi n c l u d ee a c ha s p e c to ft h e p e o p l e ss o c i a ll i f ea n dc o n c e n 订a t e 也ec h a n g i n go f t 1 1 ev i l l a g e ss o c i a ls t y l ei nc e n a i n r e g i o n h lt h e 乎e a ts l 蝣i n gc h a n g eo f m o d e mc h i l l a ,t h eh e n a nm r a lf a i rg r a d u a l l yh a s t l l em o d e m c h a r a c t e r s ,a t 也es a m et i m ei tu n f o l d s 协em o v e m e n tp a mo f h e n a n 丘o m m e t r a d i t i o nt ot h em o d e m 1 1 1 ec o n t e mo f m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 血os i ) ( p a n s : p a no n e :t 1 1 en 】r a l 劬_ b e f o r el a t eq 吨d y n a 咄b e f o r e1 a t eq i l l gd y n a s 吼m e 眦lf a i rm a i l l i yi st 1 1 ep l a c ew h c r et h es m a up 加d u c e r se x c h a j l g e 也ea 鲥c u l t u i 。a l b y - p t o d u 出,叩e r a t em es u r p l u sa n dl h e1 a c b ,b u t 也es m a l ln l r a lf a i r h a st h eb i g g e r p r o p o n i o n ,a n dt l l e 可e a tm e r c h 卸t sw e r ev e r yf b w 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o fm e r e a s o sh a v e m a l l ya s p e c t s ,s u c ha ss i o w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m o d i t ) re c o n o m mb e i gs 订叨go f t l i s a g r i c u i t l l r a l 也o u 曲to f m ev i l l a g e r p a n 柳o :1 1 1 en l r a lf 撕o fm o d e mh e n a n a f 【e r 血es i n o j a p a e s ew 盯,t h e q u a 玎恤yo fn 】r a lf a i rh a s i n c r e a s e db yai a r g em a r g i i lb e c a u s eo ft l l e i n v a s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m o d i 哆e c o n o m y ,a n dt h ep e r i o do fm r a lf h i rw a ss h o r t e n e d t h e n l r a lf h i r sa r ed i s t r i b u t e dd i 虢r e n t l y ,i n t e n s i v ei n 仃a m cm a i l la r t e r ya n dp l a i na r e a s , b u ts p a r s ei i lm o l m t a i na r e a s p a r tt l l r e e :t h e 订a d eo fr u f a lf h i r 妯m o d e mh e i m t h e 订a d eo fn l r a lf a i rm a i n l y r e l y so nt h ef e ds h o p sa i l df i x e dc o l u l 仃yf a i rn e t 、) l r o r kt or e a l i z e t h e 仃a 曲培c o m p a n y h a si n c r e a s e da tt h er 1 1 r a lf a i r ,t h es e r i e so fc o m m o d i t ) rw e r er i c h ,a i l dt i l e r ea r en o to n l y a g r i c u l n l m ib y - p r o d u d sb u ta l s of b r e i 弘g o o d sf m mb e i j i n g 一( m a i l g 面o ua r e a s nh a s m 缸i ys t y l e s o fb u s i n e s s m a n ,s u c ha sc h i l l e s eb u s t m e s s m a i la n df b r e 弛订a d e r c o m p r a d o r s n ea 鲥c u i t u r a lb y p r o d u c t s a r en o to n l ys 0 1 dt om i sp r o v i c eo f 也i s c o 吼够b u ta l s ot a k e nt ob e 目i n g ,t i 眦j i l l ,h a n l ( 0 u ,s h 锄曲a i ,e t c ,e v e n 订a n s f e r r e dt oa n d t t s 0 1 dt ot h ef b r e i 驴c o 吼仃i e s ( 1 1 r o u 曲c o n v e n i e n tr a i l w a ya n dw a t e rt r a i l s p o n 1 1 1 en l m l f a i ro f h e n a l lh a sb e g a nt oi n c o r p o r a t ei n 也em a r k e ts y s t e mi 1 1t h em o d e ms e n s e p a r tf o l l r :f u n c t i o na i l dl i m i t a t i o no f 血em o d e mm r a lf a i r t h em o d e m 九l m lf a i r m e e t sd e m a i l 出o fl i f ea n dp r o d u c t i o no fu r b a na n dm r a i r e s i d e n t si 1 1m em r a lf a 近a l l d g i l a r a t l t e sm en o 肌a l 叩e m t i o no f 也er e p m d u c t i o no fs m a l i - s c a l ep e a s a l l te c o n o m y rn a l s o p r o m o t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n l a 嬉e m e n to f 血ec u n i v a t e d a r e ao fm e i n d u s t r i a lc r o p sa n d h a i l m c r a f ci n d l l s 略a 1 1 dr e a l i z e s 血em t i o n a ld i s 劬u t i o no fs o m e r e s o u r c e sa m o n gm ea r e a s ,w h i c hh a sc a u s e dp e a s a n f sl i f es t y l ea n dc o n c e p t st oc h a n g e i 1 p e r c e p t i b l y m v a s i o n ,r e s 仃i c t i o no fg o v e 衄e t ,廿a d i t i o n a lf a c t o r sa n dm es l o w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r e s t r i c t e d 也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n l r a lf h i rt oac e r t a i e x t e n t p a r tf i v e :1 h ei n t e m c t i o no f m o d e m c o u n n yf a i ra j l dm r a ls o c i e t yl o c a la u m o r i t i e s a ds q u i r em a t l a g e st h em r a lf a i ra n ds t a n d a r d i z e s 血e 订a d eo r d e r ,w h i c hh a sb r o u g h t a b a u ta na d v a n c ei nc o u t 叫f a 证王 r o s p e r i t yo fc o m m o d i 妙e c o n o m yh a si n c r e a s e dm e n 聃lf a i r sp o p u l a t i o na 1 1 de x p a n d e dc i r c u l a t i gs c a i eo fg o o d s ,a l l dt l l ec 0 1 l n 仃y 们d ei s a c t i v ed a y b y d a y m o d e m c u l t w eh a ss o a k e d v i l l a g e r s t l u 曲t h en l r a l f a i r ,a 1 1 d l e d t l l e f 缸h i o n i i lt h i s c a s e ,t h ea 孕i c u l t l l r 。a 1 i d e ao f 也ev i l l a g e r si sl e s sa n dl e s s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c n g a g i gi i l 仃a d ew a ss 仃o n g e t p a r ts i x :t 量1 em r a if a i ra i l dm o d e m i z a t i o no fv i i i a g e t h ed i f f i c u i tt r a n s i t i o nt a l e s p l a c e1 l n d e rt h ei i l n u e n c e so fw e s t e mc u l t u r e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n l r a lf a i rm e 出g r e a t c h a n g e sa dm a r c h e st o w a r d sm o d e m t i m e s k e yw o r d s :m o d e mc h i n a ;m ee c o n o m yo f h e n a l l ;也er u r a lf a i r ;m o d e m i z a t i o n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客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侉c 甜士学住口中请。本人郑重 声明:所与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独立定麟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 新的见解函,创造性的见解口。据我所知,j 除文中加以说明、标注 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嘲i 可以兼取影印、缩印、扫描 和挎贝等复制手段 罨存、汇编学位谚囊: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摩解密后适詹拳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鍪名:滋旅阿 。卯6 年莎月孑目 硅童:诘在相应的“口”内划“”。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集市是居民交易产品,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场所,无论是秦汉的定期 市,魏晋隋唐的草市,还是明清的市镇,近代的集市,都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 供了便利。集市不仅具有上述经济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囊括 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个集市都是一定地区的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集中表 达,是一定区域乡村社会变迁的缩影。 本文选择以河南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其一,河南经济发展水平 低于江南高于西北、西南,位居中等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河南省位于黄河 中下游地区,自古为华夏腹地,民族摇篮,在相当时期内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 心。历史上先后有二十个王朝建都或迁都于此,也曾几度经历过繁荣发达的鼎盛 时期。近代以来,特别是京汉铁路和汴洛铁路的修筑,外国资本主义深入河南广 大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冲击,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作物种植 范围扩大,出现了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专业种植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程度日益提高。乡村集市,正是反映这一变化的历史印证,无疑将是我们透视河 南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变迁的最佳窗口。其二,关于河南近代集市的研究是一个 薄弱环节,尤其对近代河南集市的全面研究至今无人涉及,因此,河南集市的研 究有很大发掘空间,值得探索。历史是现实的基础。探讨近代河南乡村集市的发 展,对于了解该地域商品经济历史发展状况,揭示其城镇体系形成发展演变的规 律,为当今合理按排城镇布局,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小城镇建设具有重 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透过乡村集市这一窗口,审视近代河南农村、农 民和农村经济,探讨中国乡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 值。故笔者不揣浅陋,力图对近代河南乡村集市做一较全面的考察,以期对此研 究有所推进。 ( 二) 研究现状 集市的研究,全汉生在1 9 3 4 年发表的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一文( 食货 1 9 3 4 年第1 卷2 期) ,首开市镇研究之先河,至今已7 0 余年。个中研究,既有宏 观研究,如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 展( 历史研究1 9 8 7 年6 期) ;又有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历 史教学1 9 8 7 年6 期) ,乔志强、龚关近代华北集市变迁略论( 陕西大学学 报1 9 9 3 年4 期) ,单强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 近代史研究1 9 9 8 年6 期) 等中观性的区域市镇研究;还有陈学文 明清时期江南巨镇乌青镇的经济结构 ( 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8 8 年2 期) ,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 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清史研究2 0 0 4 年l 期) 等学者立足于微观的具体市 镇研究。既有炊宏巨著,如台湾学者刘石吉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 1 6 4 4 1 9 1 1 ) ( 中华书局1 9 9 3 年)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 9 9 0 年)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 , 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2 0 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的研究( 当代中国出 版社,1 9 9 8 年) ;又有专题论述,如樊树志南浔与乡村的城市化( 学术月刊, 1 9 8 8 年6 期) ,张利民论近代华北商品市场的演变与市场体系的形成( 中国社 会经济史研究1 9 9 6 年1 期) ,王卫平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 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1 9 9 8 年4 期) ,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的历史考察( 光明日报9 7 年4 月8 日) ,王玉茹、郭锦超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阻苏社会 科学2 0 0 3 年6 期) ,郎友兴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个江南市镇社会结构在近代的嬗 变( 浙江大学学报2 0 0 5 年5 期) ,可谓硕果累累,成就斐然。 o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 展史,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吴承明:中国盎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 o 陈学文:明清时期南浔镇的社会经济结构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之七,浙江学刊1 9 蛐年4 期;明 清时期湖州府市镇经济的发展,浙江学刊,1 9 8 9 年4 期。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思与言,1 9 7 8 年,1 6 卷2 期;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 镇,食货,1 9 7 8 年6 8 期;( 太平天国乱后江南市镇的发展( 1 8 6 5 1 9 1 1 ) ) ,食赞) ,1 9 7 8 年7 卷l l 期。 2 国外学者最具代表性的,对研究中国乡村集市有参考价值的,首推美国的施 坚雅和日本的石源润、山根幸夫,特别是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叶光庭 等译、陈桥驿校,中华书局2 0 0 2 年) ,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场发育和城镇等级 作为研究对象,大胆借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 a n e rc l l r i s t a l l e r ) 的中心地学 说,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 gl b e r tr n z m a n ) 的城市空间网络学说,创立了宏观区域理 论和集市体系理论,给人以新的启迪。石源润对河北省自明嘉靖年间至民国时期 乡村集市进行了系统统计,对集市密度,分布状况,彼此关系作了详尽分析。山 根幸夫以明清时期华北集市为考察对象,解析以营销农具和日用消费品为导向的 集市市场。 关于河南集市的研究方面,王兴亚 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一书,以大量 县志为基础,对明清时期河南集市、庙会和会馆的建立、发展、分布、类别、组 织管理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作了细致的考察,诠释了集市、庙会、会馆对 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龚关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进行了深 入剖析,尤其侧重集市数量、集期及与江南华南等地的比较,认为这一时期是华 北集市大发展时期,集市数量增加,集市网络层级结构更加分明,集市开市率与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必然表现为正比关系,集期的安排方便了交易,但没有突破 定期性限制,华北地区集市、集镇同步发展,而江南地区却是市镇极大发展,集 市退居次要地位,分析精辟,见解独到。许檀 基于朱仙镇、北舞渡、赊旗镇、周 家口幸存的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基础,再现以上集市的盛衰景况,有助于强化集 。王兴亚:( 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河南大学学学报1 9 9 7 年2 期;清代河南的商业会馆,中 州学刊1 9 9 7 年6 期:明清时期的河南山陕商人,郑州大学学报,1 9 9 6 年2 期;明清河南庙会研究, 天中学刊1 9 9 5 年1 _ 2 期。 o 龚关:明清时期华北市场的发展与制约,山西大学报2 0 0 4 年2 期;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集期 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2 年3 期;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近代史研究2 0 0 1 年l 期,明 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比较分析与江南、华南等地的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0 年3 期; 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9 年3 期。 o 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中国史研究2 0 0 6 年l 期;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 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 0 0 5 年6 期: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 考察,清史研究,2 加4 年l 期i 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历史研 究,2 0 0 4 年2 期;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中国史研究2 0 0 3 年l 期。 镇研究的实证风格。邓玉娜。对清代河南集镇发展提出个人见解,建议考察清代河 南集期应放在整个贸易时间中,注意集期时具体交易场所的数量和商业状况。认 为河南集镇的发展,经历康熙时的恢复,乾隆、道光、光绪时期三个高峰期和嘉 庆、咸同年间两个低谷期,总体上呈波浪式发展态势。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 一书,市镇勃兴部分是以华北三省为考察对象,来研究集市发展状况、功能及与 周边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和不同于江南的特点,具有相当价值。 上述学者有的注重理论阐述,有的重视实证研究,有的侧重就市镇论经济, 有的把市镇与地方政治、文化、社会风尚联系起来赋予市镇社会整体史的风貌。 尽管市镇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以上研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用 力不均衡。明清时期研究过多,近代研究很少;江南市镇研究过热,其它地区研 究薄弱,尤其是河南、至今没有一部研究近代河南集市的力作。其次,在以往的 著作中,较多地关注集市的数量、分布和功能,对集市贸易的详尽论述不多,因 此,关于近代河南集市的研究,无论从立意,史料挖掘,还是集市发展的深层原 因的分析等方面,确需深入研究。 ( 三) 依据资料 近代河南各县县志是本文主要利用的资料来源,这些县志记录了当地集市的 名称、位置,有的还记有集市交易状况,但过于简单。民国时期调查资料和报刊 资料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张锡昌著河南农村调查,实业部主编中国经济年 鉴,河南省统计学会主编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冯和法编著的中国农 村经济资料及续编,铁路部门组织调查编写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交通 邮政总局编辑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白眉初纂修河南省志,林传甲大中 华河南省地理志,吴世勋河南,王幼侨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严中平中国 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河南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河南新志,经济学会 编河南省财政说明书,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河南省政 。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清史研究,2 0 0 5 年3 期;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 ,陕西师大学 报,2 0 0 5 年4 期;清代河南的城镇化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5 年3 期。 4 府编河南省政府现行法规汇编。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如:商业月报农商 公报农情报告农报国际贸易导报工商半月刊中行月刊河南统 计月报河南农工银行月刊河南官报食货社会杂志社会经济月报 省政府年刊东方杂志大公报申报等。当代报刊资料,文史资料也是 本文引用的资料。 不仅如此,有关当代学者专著、论文集、论文也是本文重要的参考文献。如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德希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 3 6 8 1 9 6 8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李 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任放明清长江 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 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陈翰笙陈翰笙文集。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慈 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 ( 四)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思路 本文以经济学为视角,以社会学为内在理路,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理论方法,通过分析集市的发展和演变,集市贸易、集市与政治、经济、 文化的互动状况,揭示近代河南集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河南向近代化演变的艰难 历程,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统计学等,多学 科方法的运用,力图通过多个视觉透视河南集市的发展。就文章选择的时限而言, 主要是考察甲午战后到抗战前这一时段,必要时也作适当上溯和下延;就考察的 地域而言,河南地域较广,既有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本文在全面考察 的基础上,酌情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县市,进行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分析。全 文由绪论和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晚清以前集市。概述晚清以前的集市形成、 特点、原因。晚清以前,集市主要是小生产者交换农副产品、调节余缺的市场, 小集比例大,大商人数量少,这主要受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乡民农本思想浓厚等 原因的制约。第二部分,近代河南集市。甲午战后,由于外力的入侵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河南集市数量大幅度增加,集期缩短。集市分布各异,交通要道、平原 s 地区密集,山区稀疏,表明近代河南集市是在晚清集市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第三 部分,近代河南集市贸易。重点分析河南近代的集市贸易情况,包括农产品的商 品量和商品率,商号数目,商品种类,农产运输线,运销量,集市人员的构成。 并以新安、林县为例进行具体的剖析,揭示河南近代集市贸易怎样走出封闭的地 域市场,与国内国际市场联系起来,挖掘梳理发展的深层原因和特点。第四部分, 集市发展的作用和局限性。集市满足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保证小农经济 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促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实现地区间 部分资源的优化配置,引起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潜变。但资本主义的入侵, 政府的制约,传统因素的沿袭,经济发展的缓慢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市的发 展。第五部分,乡村集市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说明乡村集市是乡村社会的缩 影,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它们互相联系互 相制约。地方官府、乡绅管理集市,规范交易秩序,促进集市发展;商品经济的 繁荣增加集市人口,扩大货物流通规模,集市贸易日益活跃;近代文化通过集市 浸润乡民,引领时尚,乡民农本观念逐渐淡薄,经商意识愈加浓厚。第六部分, 乡村集市与乡村近代化。乡村集市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在新旧激荡的社会中发 生艰难的嬗变,步履维艰地向近代化迈进。 一、晚清以前河南集市 ( 一) 集市概况 集市:在农村或小城市中定点、定时进行贸易的市场。对于集市的定义,重 修林县志曾做过贴切的表述:“市廛之商贾,列肆以居,以便贸易,日中而市, 人皆集焉,故日集市”。 集市在我国起源很早。易经系辞记载,集市交换始于神农,神农“日中 为市”。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也说:“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农,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此立市始”。自东晋时出现草市以来,至唐宋时期,我国集市已相当发 6 达,尤其在中原地区,在人们生活中,集市的作用日显重要。 从历史上看,集市贸易的名称因地而异,据明代谢肇潮五杂俎记载“岭 南之市谓之墟”、“西蜀为之亥”、“山东人谓之集”;此外,还有叫“场”、“会”、“市” 等名称的,在近代,广东、江西、福建、广西等地称集市为墟,山东、河南、陕 西、山西、河北等地称集,四川大分地区称亥,云、贵、川地区称街子、场,江 南大部分地区称市、集、镇、市镇、镇市等,广东等一些地区称圩。河南乡村市 场中,人们往往把商铺多,不分集期,整日营业,规模较大的市场叫集镇;商铺 较少或没有,有集期,规模小的市场叫集,但差别不大,河南方志中常将二者合 称集市。近代许多庙会,轮堡会、神会等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集会,在商品交易 中仍占有重要位置,也属于乡村集市之列。尽管名称不一,但本质一样,而且近 代广大农村中工厂、商场寥若晨星,所以本文将近代意义的县城以下的市镇、集、 庙会、神会等,都归之于乡村集市的范畴。 河南的集市由来已久。唐代汴州( 今开封) 城外的汴水渡口附近的草市就相当繁 华。宋代,全省各地集市贸易已相当活跃,交易物品以米、谷、鱼肉、盐等生活 资料和农具、布帛、纸张等手工业制品为主。明末清初因二十余年的战乱,自然 灾害连绵不断,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集市数量大减, 存留的集市也非常萧条。淇县明代“旧有集场九处”,清初“仅存北关一处,其 余俱废”。商城县,明末有集市2 8 处,清初仅存7 处,其余2 1 处悉残于兵火。 新郑县,明末旧有集镇1 4 处,顺治初年则“今市兵火后,城惟东北、西关有之。 城以外,惟张殷、郭店、薛村、? 异水有市。贸迁如期者寥寥焉,余废”。 顺康时 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雍正年间政府逐渐规范对集市牙帖的管理,严禁私牙、 恶牙侵民之利,对集市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到乾隆年间,仍对集镇中牙行及经 纪采取严格控制,河南巡抚雅尔图,为清除行市之积弊,以杜扰累事,曾上奏折, 请饬各省查禁集主包头揽头勒索货价。各地集市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得到大发 展。嵩县“旧志市凡十一处,逮后惟存城厢、鸣准、莘店三市,今百余年来生聚 。顺治淇县志卷一,集市。 o 嘉庆商城县志卷三,建置志集店。 o 顺治新郑县志卷一,地理志。 7 日繁村落弥望,市远妨农,增置三十有二” 密县,顺治年间全县集市有4 处, 乾隆时集市达1 5 处o 。内乡县旧有集市2 3 处,雍正时有3 0 处,乾隆时有6 0 处, 新增3 0 处 。嘉庆至咸同年间全省集市发展较慢,据邓玉娜估计乾隆时河南集市 为2 5 9 2 个,嘉庆为1 8 3 6 个,道光为2 8 0 8 个。光宣年间京汉、陇海铁路贯穿河南 东西南北,政府颁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自开商埠,集市发展更加迅速,集市结 构出现新变化。开集日期增加,日日集、隔日集增多。太康县道光时有集5 3 处, 其中,单日集有高家店集、高阳集、马厂集、马头、王隆等2 3 处,双日集有黄米 口、党村、撞庄村等3 0 处。固汝州,道光年间集市中,每日集有纸坊镇、张家寨 集2 处;单日集有党家屯、王家堂等1 5 处;双日集有范家集、安家洼等9 处。 集 市规模不断扩大。朱仙镇,康熙年间面积1 1 0 平方里,商家四万余户,商铺达六 百余家,商品货物既有本地产的爆竹、年画、豆腐干,还有陕山运入的皮毛、桐 油、铁器,更有京滓运入的食盐、杂货。南阳赊店镇原本一个过路小店,雍正时, 镇上卖货行己发展到2 0 余家,乾隆时发展成为长三里,宽四里的繁华大镇,嘉庆 至同治年间,达到鼎盛,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唐河县源潭镇,地处唐河和泌河 的交汇处,康熙年间船舶云集,商业兴隆,雍正已有1 0 多条街道,至清末集日来 往的客商可达万人以上。总之通过清初的恢复,河南集市进入一个较长的平稳发 展时期。 ( 二) 集市的特点和原因 1 、农副产品交易居主导地位。吴承明先生认为,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市场,还 是一种以粮食为基础,以布( 以及盐) 为主要对象的小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市场结 构。在这一市场模式中主要商品( 粮食和布) 还都是农民家庭生产的。长距离贩 运贸易形成从此地农村到某某市镇或大中城市,又到彼地农村的横向流动,最终 。乾隆( 嵩县志卷二,( 建置志- 市集。 o 乾隆密县志卷二。( 治室志市集。 o 乾隆内乡县志卷二,建置志市集 。 。刘盼遂:太康县志,卷二,舆地1 9 3 3 年。 o 道光( 汝州志卷三,市集。 变成农民之间的简单商品交换。o 河南处于内陆,经济发展缓慢,直到甲午战争前, 绝大多数集市上进行交易的产品,仍是本地的农副产品。前往集市上赶集的主要 是附近的农民。他们以自己生产的粮食和农副产品换取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的日常 用品,这种交易基本上属一次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既是出售产品的起点也是销 售的终点,很少有转手和居间行为。河南是国内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贸易成为 各地城乡集市上进行交易的重要商品,不少集镇上出现专营粮食交易的粮油行。 扶沟县,在道光时,该县“花布粮油、各有行户只知粜粮于数十里之中”。回淅 川县集市交易,“粮食以麦、米、芝麻、包谷、豌豆为大宗,行销境内,每岁其约 十二万八百余石,敷境内用”。 嵩县,田源镇在县东三十里,“米粮聚集”,温泉 之黄庄、汪城,伊河东之花庙,诸保之民“集期担负入市者,相望于道”;葛砦, 在县东南数十里,“市多囤商,民重载而入,恒轻赍以归”:德亭镇在县西北4 0 里, “市多积粟,由穆册关贩运宜水”。 其次是农具、牲畜贸易。农具、牲畜是农民 必须的生产工具,在集市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宣阳县每年四月十五日,城隍庙 会“商贩如云,街市农器山积”。 大部分农具,如扫帚、牛笼咀等,多是本地人 制作,少部分铁制品从外县运进。在较大的集市和定期庙会上都有牲畜交易市场, 内乡县西庙岗,每年三月十四日起会三天,牲畜成交额达几千头。此外,还有蔬 菜瓜果贸易,药材山货贸易。内乡马山口药材交易会,每年正月十九日和五月十 三日举行,吸引东北、西北、两广各地客商,汇集各地药材,销量常达六七百万 斤。 2 、小集比例大。集市主要满足附近农民日常所需,宜阳县集市“各为农民籴 粜所在,就近交易,赖作经营”。南阳府当时统辖二州十一县,有四十多个集镇, 较大的集镇只有赊旗店、荆紫关、北舞渡三个。象朱仙镇、周家口、赊旗镇这些 区域性贸易中心的集镇在全省还很有限。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 9 8 3 年l 期。 。道光扶沟县志卷七,风土志。 o 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卷八商务志。 。乾隆嵩县志卷十二,市镇。 。光绪宜阳县志卷六,风土志。 。南阳地区商业志编委会南阳地区商业志 。光绪宜阳县志卷六风土志。 中国展望出版社,1 9 8 9 年,第2 1 0 页。 9 3 、集市上外地商人增多,但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占主要地位。嵩县“其 商贾多山、陕、河北之人”。回南阳赊店镇有山陕商人,江西商人、福建商人等, 仅山陕商人所开店铺在乾隆,嘉庆年间就有四百余家。而且,这些外地商人为增 强自己商业竞争能力,获取高额利益,大力发展同乡组织,建立活动基地一会馆。 镇平石佛寺,清乾隆2 7 年建陕山会馆,占地面积2 4 5 0 平方米,建筑面积8 8 0 平 方米,内设关帝庙、陪殿、道房、戏楼、馆舍。镇平黑龙集,清雍正七年建山西 会馆,占地面积1 2 0 0 平方米,建筑面积6 0 0 平方米,内设关帝庙、廊房、陪殿、 戏楼、馆舍。商业会馆的建立便于同乡互通信息,议定价格,壮大本商帮经济实 力,提高知名度,便于协调本地商人与其他商人之间的关系,弥补本地商人之不 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集市贸易的发展,同时,商业会馆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种 社会组织形式,为政府管理集市流动人口和工商贸易提供了借鉴。 晚清以前河南集市交易主要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品种余缺调剂,交易的商品 局限于地方小市场,市场窄小,交易量有限,属于商品性生产的商品较少,主体 是自给性生产中自用有余部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经济发 展滞后。河南农业种植历史悠久,从古代到明清都是我国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 区。明清之际,由于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以及清军入关前后对中原地区的烧杀劫 掠和武装镇压,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过康、雍、乾时期的休养生息,农 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由清初的“顺治十八年三千八百三 十四万亩到乾隆十八年,增至七千三百多万亩。” 社会人口主要是农业人口,数 量显著增加,“由顺治十八年9 1 8 ,0 6 0 人,至乾隆十八年增至7 ,1 4 4 ,3 4 6 ”。回农 业生产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乾隆末年经济开始下滑,直到甲午战前, 河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很小,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自给自足的单一粮食生产 仍占主要地位。手工业普遍为家庭作坊式,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工商比例 不协调,集市发展缺乏后劲。其二,思想观念落后。河南是理学的故乡,受封建 。乾隆嵩县志卷九,风俗。 o 南阳地区商业志编委会南阳地区商业志,中国展望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2 3 页。 。粱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3 8 0 页。 。李文治:中国农业史资料 2 ,北京三联书店,1 9 5 7 年,第2 5 8 页。 l o 正统思想浸渍悠久,在“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河南人视商业为末业, 从事商业经营的人比较少。淅川县光绪年间有“农三万七千八百余人”,而商人仅有 “一千二百余人”,且“大率小作负贩,聊博微利”。荥阳县“民质纯朴,风气闭塞, 力农者多,工商之业素不讲究,加以工乏师承,商无资本,是以振兴无由”。 不善经 商,不尚技艺,使手工业、商业裹足不前,影响了集市的发展。 二、近代河南集市 清末到民国初期是河南集市的大发展时期,集市数量大幅度增加,集期缩短。 集市开始融入近代意义上的市场体系中。 ( 一) 集市数量 河南行政区划,清末分四道、九府、五直隶州,共1 0 8 县。民国期间,河南 省辖1 1 1 县,1 9 世纪中叶至2 0 世纪3 0 年代,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大体如此, 变化很小。 根据已查到的县志集市数量推算出,有清一代及民初的集市数如下: 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集市数量 年代1 6 4 4 1 8 4 01 8 4 1 1 9 l l 1 9 1 2 一1 9 3 7 已搜集到资料县数1 0 1 72 4 的县的情况集市数 2 5 85 3 68 9 9 平均每县集市数 2 5 83 1 53 7 4 省辖县数 1 0 81 0 8l l i 推算集市数 2 7 8 63 4 0 54 1 5 7 资料来源:民国时期:郑县志密县志西华县续志夏邑县志鄢陵县志中 牟县志温县志稿荥阳县志林县志阳武县志续安阳县志河阴县志许昌县 。光绪浙川直隶厅乡土志卷五,实业。 o 庐以治:续荣阳县志卷四,食货1 9 2 4 年。 志封邱县续志长葛县志内黄县志重修汝南县志淮阳县志商水县志宜阳 县志太康县志重修信阳县志新安县志重修襄城县志;1 8 4 1 1 9 1 1 年:桐柏县 志渐川县志中牟县志内黄县志永城县志庐氏县志光州志宜阳县志扶 沟县志祥符县志南阳县志鹿邑县志镇平县志陈留县志项城县志郾城县 志续修宁陵县志;1 6 4 4 1 8 4 0 年:项城县志邓州志商城县志中牟县志密县 志淮宁县志盂津县志上蔡县志太康县志新郑县志 从表中看出,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河南集市为2 7 8 0 多处,清末为3 4 0 0 多处, 民国时期达4 1 5 0 多处,集市的发展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上蔡县:清顺治、康熙年 间,全县除县城外共出现9 镇,2 6 个集市,同光年间,物价平稳,集贸有所发展, 新兴集市1 8 个,消失7 个,增减后分布全县城乡的集镇为4 6 个。尤其是位于汝 宁府至同家口大道沿途的留盆店、贺道人桥、雷音堂、张乡集、东岸镇尤为兴盛。 过往客商,大小车辆、人担畜驮往来如梭。洪河沿岸的贺道人桥,塔桥、东西洪 桥商业异常繁盛。国民国九年,夏邑县志明确记载,旧有集市1 9 个新增5 7 个。圆鹿 邑县,乾隆十八年,该县“城以外集凡四十有六”。光绪2 2 年,该县集市达5 5 处, 新增9 处。o 据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一文,清初至民国时期河南集市统计推算出 清末河南集市3 0 3 2 ,民初达4 0 2 4 。丁长清农业现代化之路一书,利用内政调 查统计资料:认为2 0 年代到3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