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6 3 9 7 2 5 内容提要 程灏( 公元1 0 3 2 1 0 8 5 年) 字伯淳,称为明道先生;程颐( 公元1 0 3 3 一 - - 1 1 0 7 年) 字正叔,称为伊川先生,两入是兄弟,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政 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思想上是理学( 亦称道学) 的奠基人,他们的观点基 本一致,核心是儒家伦理道德,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米 熹所继承和发展,在宋代以后成为封建正统学术,统治- 司思想界达数州1 i 之久。 虽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在思想方面,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亦确。一定 的贡献,有许多方面可供研究,比如他们的文学活动、散文刨作、诗经学等。仍 由于时问和学力所限,本文文论研究的中心仪限于程颐,而刨f 1 二研究的 e 点则m 程灏的诗歌。 文章对程颐的文论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文论的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划 程濒的诗歌以文本为中心作了研究。全文分五部分: 第一章以文道关系为重点考察了程颐的文论体系;认为程颐的文论带有鲜明 的理学家特色,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不存在偏颇,更不是凌乱的理论碎片, 它有着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和外在叙述的系统性;并重点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程颐 文论提出的依据。 第二章重点探讨程颐的鉴赏论,既气象论;本文认为,以气象沦诗、沦义小 自程颐始,但以圣人气象,即道德审美来论诗、论文却以程颐始,并形成风气, 既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章以语言、意象、意境、风格为r i 、心、刘程灏的诗歌做 r 忉步的研究: 把程灏诗以四十一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多叹宫宦羁绊,俗务倦怠,呖追 求林泉之趣,多塑造隐者意象;后期诗则多吟诵孔颜之乐,自得之意,而追求仁 义之境,多塑造圣者意象。 结语则对二程文论及文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了概括;认为二程纯文学的 成就虽和同时代的六大家相比有一定区别,但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潜在的影 响却是巨大的。 附录部分对2 0 世纪二程文论及创作研究做了简单总结,爿:对二程诗歌作了粗 略的系年。 关键词:二程文论诗歌 a i ) s t t r a c t e rc h e n gw e r es o n gd y n a s t yl h i n k s c r s ,“1 c ,i b l l m 、jm a g m m v r l i | i l _ h i i t l c o m b a ta g a i n s tw a n ga n s h i sr c l o r m r 1 1 h e yw c r ct h ef o u n d e r so i t h ci ) a ot h c o ) m o s to f t h e i rt h e o r yw e r ec o n c o r d a n c et i l ec 0 1 eo f t h e i rt h e o r yw a sas c t u po lf j l l ( 1c l n l o r a l s i t sp h i l o s o p h i cf o u n d a t i o nw a si d e a l i s t i h c i i t h e o r y w e r e1 2 1 1 1r yl i d e v e l o pb yz h ux i 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 i rt h e o r i e sw c r cn t i l i z c d 、i ) c c o n l i l l 0 t h eo r t h o d o x ,t or u l et h ei d e o l o g yf o rs e v e r a lh u n d i c d s3 c a ts b e s i d c s t h e yw c r ca l s oc o n t r i b u t et oi i l e r a t l r c r h ci k l c u s0 r t h i sa r t i c l ei l l c ( h c n g y i sc r i t i c i z eo i ll i t e r a t u i ca n dc h e n gi a o sp o e m s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yh a r dt oa r r a n g ec h e n gy i sc r i t i c i s ma n dd i gi t sb a c k g t o i i i l d : t h e n ,ii n s p e c tc h e n gh a o sp o e m sf o c u s i n g0 1 1h i st e x t7 h o t ea r ef i v ec h a p t e i s :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io b s e r v ea n ds t u d yc h e n gy i sc r i t i c i s ma n di h m k h i s c r i t i c i s mh a d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d a oa n db e c a m eao r g a n i cs y s t e m1 r h e r c e r e c o n c o r d a n c ei n s i d ea n ds y s t e m i co u t s i d eo fh i st h e o r y 1a l s of i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 sa n d b a s i so fc h e n gy i sc r i t i c i s m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ir e s e a r c hc h e n gy i sv i e w p o i n to fa p p r e c i a t ea n d c o n c l d ei tw a sb e g i l m i n gf r o mc h c n gy it h a tc r i t i c i z ep o e m sa n da r t i c l e sb ys a i n t s a t o m o p h c r c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1s t u d yc h e n gl a o sp o c l l l s ( h i o u g ht h e irl a i l g u a g c ;i l 1 1 l l l c s y m b o l ,a i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a i l ds t y l et h ep o e m sa l c 、i d c dt ( it x x 7 ( s ? c :一i ) 、1 ) i 、, a g e m o s tp o c n t si nt h ef i r s tp e r i o ds i g h e do nt i l el o a do l b e i n ga 州l + i c i a la i dn d c l c d ap e r s o nw h ow a n t e dt oh i d ef r o n ls o c i e t y :o i lt l i co t h c lh a n d 1 l i l l 、ip o c i i l j , t i h s e c o n dp e l i o do f t e na p p r e c i a t et i l ed c l i g h | o l 、k o n gz ia n t l 、1 1 l u i g c l l e l t i nc tt h e r e a h no f h u m a n i t y ,m o u l d e da r t i s t i cs y m b o lo fs a i n t 1 h es u i r i m a r yi n c h l d el h ch i s t o r yp o s i t i o na l l di n f l u e n c eo l ( h e n ! :。、 c r i t i c i s ma n dw o r k s i nt h ee n d ,ir e v i e w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s t u d yo i le rc h c n g sc r i t i c i s ma n d l i t e r a t u r cw o r k s k e y w o r d s :e rc h c n gc r i t m s mp o c n l 第一章程颐的文道体系 程颐是北宋理学的奠攮人之一,存文学- t l l 管i - - 史卜,其“作文戎道”的1 - 7 1 , 而闻名,但他同时也提出了其他一些主张,如“无言不能见意”、“立亩叫道”平 “相见而言”。他的前一个观点历来仁智互见,后儿个则点却九人提及。本节旨舀: 恢复程颐文道体系的本来面目。 第一节程颐的文道观 2 0 世纪以来的研究对程颐的文道观多有批评,如: 郭绍虞在谈到北宋道学家文论时,他指出:“到了二程一一程颞、程颐,雨 加推闭,那就趋于极端。”他们都深信有德者必确言之语,于足仃倒。 之说。”“于是,进一步且以文章与异端同科。”“于是,更进一步柏作文椰道 之说。”“他们本于唯心的、形而1 - 学的观点来反刘纯岂术沦,j ! l | i 就lb 以”丈 为玩物丧志,成为道学家的偏见。濂溪沦文,犹4 i 废饰,二程论义,始以为自他 者必有言,彳i 要致力于文。一方面歧文与道为二,晰以为学文则街通; 力i 义 合文与道为一,而以为明道即能文。于是才1 :张文小可。,亦f ;必扎仙足刈j 二 张载的西铭,未尝不见到此意,而却无其笔力以达之,删知一浮文未尝小仃# 1 , 于道,而明道的结果办未必定能义j 。” 刘大杰在讲到宋代的古文运动时对理学家的文学观做了专门评价。他说:“议 论走到这种地步,自然是迂腐顽固极端之至,。他们由认义学切的意义与价仳, 把作家看作俳优,把文学看作异端,把从事文学的工作看作是玩物丧志的无聊事 体了。”【2 】 张少康认为程颐主要是反对“写景抒情文学”。 3 1 谢桃坊则说:“理学家们在文学綦木观念和偶尔史学创f 1 :之问存竹:荇矛盾 1 1 i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商务印删馆,1 9 4 7 年。 1 2 i 刘大杰,中固文学发展史( 下卷) ,上坶t 】华i5 局。1 9 4 9 年 m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 使他们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而又在染指于文学时处十 蛳难的心境。他们是理 学家,否定文学的价值,反对创作活动:他们又是文人,难以忘情于吟风卉月的 爱好。这是极矛盾的文化现象。” 上述诸家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各有看问题的视角或背景,但从企面 客观认识程颐文道观的角度,似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婴。 那么程颐的文论到底能不能自圃其说? 是4 二是一个体系? 有没有存往的意义 昵? 事实上,程颐的文论不但能自圆其说,而且是自成体系,也有其存存的合i 艰 性。纵观程颐一生,他在人生理想上有两个目标:第一是塑造自己,手段是通过 学道、悟道,使自己成为圣贤;第二是塑造别人,手段是通过传道,使别人成为 圣贤。他的文道观也正是从这两点出发的。 程颐对文道关系论述得最集中的文章是答朱长文书文云: 中前奉书以足下心虚气损奉劝勿多作诗文。而见答之辞,乃日:为学 二能探古 先之陈迹综群言之是非欲其心通而默识之固未能也。又日:使后人见之犹庶 几不忘乎善也。苟不如是,诚惧没而无闻焉。此为学之末,宜兄之见责也。使吾hp d 夫 子之道而忘乎此,岂不善哉? 此疑未得至当之言也。某于朋友问,其问:i j j 肖,未尝 敢育也。以足下处疾。罕干人接,渴问议论之靛,放i 壬1 j l t :;可论而为吾前尽儿说庶儿 有小补也。 向之云无多为文与诗者,非止为伤心气也,直以不当轻作尔。圣贤之言小缁i i 啦。 盏有足胄,则足理明:无足高则天下之理订阙焉。自i 被柬= | = | 1 陶衢之器,1 :制j ! l j 中 人之道有不足矣。圣人之言,虽欲已,得乎? 然其包涵尽灭下之理,亦娃约也。历之人 始执卷则以文章为先,平生所为动多于圣人。然柯之无所补,无之j 轿肛i 缺,i 无川 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火正,反害1 :道必矣。i 0 之肿萸如鹏 人善论文莫如韩愈。愈之所称。独高李、杜。二子之诗存有千篇,皆晋弟所见也,口j 考而知也。苟足下所作皆合于道,足以辅翼圣人,为教予后,乃圣贤事、忆何得为学之 末乎? 某何敢以此奉责。 又言欲使后入见其不忘乎善。人能为合道之文者知道者也。在知道者,所以为文 之心乃非区区惧其无闻于后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替而已。此乃i i f 人之私心【乜a 夫子 谢桃坊:评新儒学派“文以载道”观念祉会科学研究第5 删,1 9 9 5 i 二。 t 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疾没身无善可称云尔,非谓疾无名也。名者可以历中人。君 子所存,非所汲汲。 又云上能探古先之陈迹,综群言之是非,欲其心通默识。固未能也。夫心通乎道, 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揆之以道,则是: 了然不待 精思而后见也。学者当以道为本。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足非t 犹不持权衡而较轻币 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蚶中,亦古人所【目憾! j l | j 髅t ht 肘子小贵也n ” 首先,他提出学者当以道为本,作文伤心害气,不当轻作,否则对学逆有锵: 如不得其要,离真失正。则反害于道: 这里有三点意思: 第一点,先作文,后学道是本末倒置; 第二点,作文伤心告气,使人不能专心学道,升i 当轻作: 笫三点,当文章“不得其要”,“离真失正”时则甾道。 前两点是就学道来说的,第三点是从传道的角度米说的。 他还在刁;同场合多次论述这些观点,比如 问:“作文害道否? ”日:“害也,凡为文,不。号意则不工,若。导意则志局于 此,又安能于天地同其大也? 书日玩物丧志,为文亦王砣物也。”b j 这足程 颐回答学生的问话,而针对的对象首先就是他的学生。他认为,如果一s 意于f 11 文, 则会丧志,这个“志”就是“于天地同其大”,就是成吊成贤,他认为学道是木, 修身是本,其他都是末。如果过分专注于末,则会妨碍对本的追求。他还说: “古之学者,惟务养性情,其它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旬,悦人耳日。 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 ”【3 l 在程颐眼里,“古之学者”就是古之圣贤。这些圣贤只专注于“本”,这个“木” 就是“养性情”。而“今为文者”,他们的文章“专务章句,悦人耳目”,“不得其 要”,“离真失正”,传播出去就会害道。所谓“天下之害,皆以远本而末胜也。” 【4 】 他批评韩愈是“倒学”,【5 】就是因为韩愈学道的方法是因文及道,以末及本, i t l 程灏、程颐:二程集程氏文集卷9 6 0 0 页。 1 2o 二程集程氏遗书卷18 ,2 3 9 页。 【3 i 二狂集程氏遗书卷l8 ,2 3 9 页。 h i 二程集程氏榨言卷i j 1 7 i 贞。 嗍( = 程集程氏遗书,卷l8 ,2 3 2 页 而不是直接从本入手。在他的观念里,道的获得主要足涵养性二。h i f f , i 束,格物致知 所得。先学文章实在无助于道德的提升,这是从学道致圣的角度来谈的。这种删 点自有其实践依据,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延仲。思需! 学派的思怨 家们务于心灵的自我锤炼、自我提升,力图使个体 r 铡i 与天地之道焚含为 ,_ i f = 从中获得一种超越的精神愉悦( 所谓反身l m 诚,乐莫人瞄) ,l & l 川也仃j 也小; ; 要文学艺术来寄托情怀,其人格境界同样是诗意陀的。但后世儒家郜雕以达到如 此人格境界,他们也只好求助于诗文书画米陶冶性情。宋明理学家却要抓转二l :人 阶层建构现实价值之主体性失落的趋势,试图重新高扬人格境界,要将外化为义 学艺术价值的人格境界重新变为当下现存的主体精神。观周、张、二程、朱、陆、 王等太儒,无不达到极高的人格境界,他们均能在个体心灵的完满自足中获得精 神愉悦。因此,宋明理学心学家们否定文学艺术价值,实因它们无助于自己心灵 的自我提升。他们通过一利,纯粹内在的持敬: 大已达到了艺术的垒r j :境界 获得了心灵的完满自足。 程颐还有许多言论支持上述论点,比如: “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日文章之学,二日训诂之学, 三日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 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苟无此三者,则将何归? 必趋于道矣。” 2 1 他这里把学文章之学、训诂之学同异端并列,都在排斥之列。他还把溺于文 章称为三弊之一,这就更严厉了。但还不仅如此,他又说: “今之学者歧而为三:8 文者为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 也。”【3 】“人有三不幸:少年登高科,一不幸;席父兄之势为美官,二不幸:有 高才能文章,三不幸也。”【4 1 这里,程颐认为,除儒者趋道之学外,其他学问都应在排斥之列。为什麽排 斥它们昵? 就是因为程颐认为追求这些学问是本末倒置。 那麽,为什麽“有商才能文章”却成了大不幸眦? 冈为在程颐乔柬,他们 不懂人生的要义,舍本而逐末,劳其一生,尽管所作之文能悦人1 _ _ i = 开,也刁;过足 供人取乐的俳优罢了。所以,他就认为这些人的文章“有之无所补,无之滕所缺, 二程集程氏遗书 2 1 二程集程氏遗书, 哪二程集- 程氏遗书, w 二程集- 程氏外书 姑1 8 ,1 8 5 页。 卷1 8 ,1 8 5 页。 卷6 9 5 页。 卷1 2 ,4 4 3 页 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手道必矣”。可惜 程颐眼里的“得真、得正”之文真是太少了,以至于韩,柳文章,李、朴渚歌, 皆在批判之列。他认为韩愈“好名”f j j 又说“名者可以厉中人。君了所存非所 汲汲。”1 2 1 他认为“子厚高才,其学更先从杂博中过来。” 3 l f i r 商,j 1 ”,“杂f 尊”j j 二 是他反对的;至于李、杜,他则鄙夷的说:“二子之诗,存者千篇,可考丽知 矣。”【4 l f 也之所以批评那麽多作家,原因即在于,或是因为他们作文不是为了叫 道,或是他们所明之道非程颐所主张的遂。总体上即为害道之作。 一些职究者之所以持偏颇之论,关键是忽略了程颁提出这些论点的具体话语 环境和依据,这在后面程颐文道体系的背景节还将有分析。 第二、程颐提出“圣人之言,不得已也” 程颐认为圣人作文并非自愿,而是“不得已”的。为仆麽“不得已”呢? 因 为如果无圣人之言流传下来,人们就无法见圣人之道,则“天下之理有阙”。 他还有一个类似的论点,即“无言不能见意”:州 因为程颐毕竟是程颐,他不是一个虚妄的掩耳盗铃者,町是 个具自辩证法 思想的哲学家,他承认看到的事实,他说:“锝意则可以忘亩,然无言又不见其意。” 【5 l 这就是说,他承认文章存在的必要性,因为没有“占”之哪里见“意”呢? 没 有圣人之言,又去哪里见圣人之道昵? 这个论点之所以被人忽略,是影i :多人没有认识到它在程颐文沦体系,| i i _ j j 茕要 性。但事实上,它是程颐文论的腰椎;没订它,程颐文道观不成体系,没,f j 它, 程颐注定被认为是个偏执狂。从庄子提出“得意忘。沦之后,儿论足魏晋i 十j 1 l 朝的苟粲、王弼、钏,蝾,还是店代的蛟然、司空圈,抑或是宋代的苏轼、黄庭坚: 除刘勰的“道因圣而传文,圣因文而传道”外,明确提j f | 文章必要陀、订用悱的 人| | ,程颐也受算一个。但对程颐米观承认这一点迎竖) 3 1e 些;| j | j ,小就魁义 章必须有利于传遂。 第三、他提倡作“合道之文” 引文中程颐劝朱长文诗文“不当轻作”,看来出刁:足禁上l 小作;叱就足,如果 i l l ( - - 程嶷程氏遗书 1 2 1 ( - - 程集程氏文集 i l l 二程集程氏遗书 4 1 ( 7 - - - 程集程氏文集 唧二程集程氏外书, 卷1 8 2 3 2 页。 卷9 ,6 0 0 页。 卷2 上3 8 页 卷9 ,6 0 1 页。 卷1 ,3 5 1 页 作的文章得其要、得兵、得正,则就1 i 害道j ,1 ;但小街道,还可称为“千贤j 1 业”。这就要求作文者必须是“知道者”,他才能以道为文心,f 1 仑通之文。 因此,他又提出“立言,所以明道也。”【i 】 “作文害道”,但“无言又不能见意”怎么办? “立言明道”就是程颐的解决 办法,这才是他的中心论点。“作文害道”和“立言名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呵, 一破一立,互为补充。他对“立言名道”论述的也最多。但奇怪的是,以前研究 道学家文论的人却无人提及它;事实上,这个论点对孔予的“有德者必有言,有 言者不必有德”作了重大修改,他让作家处于一种规定状态,即只要你作文,日 的就必须是为了明道,否则,就不必作。这样“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就变成了“有德者可有言,无德者不能确言”。 程颐这里的“立言”,既包括以口语的方式述道,又包括以文章的方式存逆。 他对此有多方面深入的论述: 首先,他对明道者的修养有很高的要求,他说;“言之,而知德者厌之玎i 知 德者惑之,何也? 由涉道不深,素无涵蓄尔。”【2 】充实而有光辉,所潲修身见 于世也。”【”“能言不怍者难。” 4 1 这是说,一个人要去明道的话,他自己必须有很 深的修养。有人问:“出辞气,莫是于言语上用功夫否? ”他说:“须是养乎中, 自然言语顺理。今人熟底事,说的便分明:若是生事,便说得蹇涩。须是涵养久, 便锝自然。若是慎言语不妄发,此却可著力。” 5 1 这是说,明道者必须下很深的涵 养工夫,并且明道时内心要溅,不要单单在说话的技巧上下工失。 第二,虽说程颐首先强调道德修养,但他也不废j 道的方法。他说:“料 子矜而不争,矜尚之矜。”1 6 】这是讲明道时的态度。“圣人之亩,冲和之气也,赁 微上下。”【7 l “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胜则招怫。”1 8 1 这是讲明道的着力点心 是讲理,而不是以气势压人。“圣人之语,冈人而变化。”1 9 1 这是晓,n jj i c i 要订” 对性,凶人i f l j 异。“吉小町小谨:伤十易则蜒,伤于烛! j ! i j 支,山肆则物仵,悖则 ”i ( - - 程集程氏粹言, 1 2 ( - - 程集程氏粹言, p l 二程集程氏外书。 1 4 1 二程集程氏遗书 1 5 l 二程集程氏遗书 嘲( - - 程集- 程氏遗书 r t l 二程集程氏遗书, 1 w 二程集程氏遗书 1 9 1 二程集程氏遗书, 卷1 1 1 6 9 页 卷1 ,1 1 6 9 页。 卷6 3 9 1 页 卷8 1 0 l 页。 卷1 8 2 0 8 页。 卷8 ,1 0 1 页 卷1 l 。1 2 9 页。 卷1 1 ,1 3 1 页。 卷17 ,1 7 6 页 9 来违,君子所以非法不道也。” 1 1 “世俗之言多失正,如吴、楚失之轻,赵、魏失 之重,既通乎众,尽正之而不得,则君子去其甚者而已。”【2 】这是说,明道时要用 什么样的语言,即要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言愈多,于道未必明,故言以简为 贵。”“有辩佞之才者,多入于不善,放学不贵。,【4 】这又是在讲,明道是语言以 简为贵,而不要滔滔不绝,天花乱坠。“言而不行,自欺孰甚焉? ”p h “一ii 而 可以折狱者,其由也舆! 言由之见信如此,刑法冈人尚可。信,其他可知。”【 】j 这里是说,明道是要讲信用,否则就足自欺欺人。“心定矗其j 币以舒,1 :定占jc 言轻以疾。”【7 】“孑l 子之言,莫非自然;需予之言,莫非实事。”这m 讲,叫逝叫 对神态、情绪、意识、内容的要求。当然,要运用这些方法,达到这唑境外,仍 要以高度的道德修养作后盾。 总之,这里对说话的态度、原则、多少、简繁;说话语气的轻、重、疚、舒: 说话的内容;说话的风格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自己的语录就体现了这些要求。 对于写文章,程颐说:“圣人文章自深,与学为文者不同。如系辞之文, 后人决学不得。譬之化工生物,且如生出一枝花。或有剪裁为之者,或有绘i 圃j 为 之者,看之虽似相类,然终不若化工所生,自有一般生意。”1 9 “孔予日:有德 者必有言何也? 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也,故言则成文,动则成章。”【i o l 动 乎血气者,其怒必迁。若缢之照物,妍媸在彼,随物以应之,怒不在此,何迁之 有? ”【1 1 】“言贵简,言愈多,于道未必明。杜元凯却有此语云:。言离则旨远,辞 约则意微。大率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所谓。怙不尽言,言不尽意也。”i i 2 j 这里的“化工生物”、“绘画为之”之说,显然是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的区别。 在程颐之前,传统上,儒家讲辞达,已有自然而然的意思,n j 道家则人口1 自然, 源头是在老庄。庄子的“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等说,止足 讲音乐、绘画、文学上的自然之美,可见得程颐恐怕也是受了一点道家的影响。 1 1 i ( - - 程集程氏粹亩卷1 1 1 8 8 贞。 闭( - - 程集程氏梓吉,卷1 ,1 1 8 4 页。 - - 程集程氏粹言,卷2 ,1 2 5 5 页。 ”( - - 程集程氏粹言) ,卷l ,1 1 9 9 页。 “ - - 程集程氏粹言卷1 1 1 9 0 页 【6 l 1 - - 程集程氏遗书卷6 ,9 3 页。 i 二程集程氏外书卷1 2 4 1 4 页 i s l 二程集程氏粹言卷1 ,1 2 0 5 页。 1 9 l = 程集程氏遗书,卷1 8 ,2 4 0 页。 1 0 l 二程集程氏遗书,卷2 5 3 2 0 页。 i 1 1 ( - - 程集程氏遗书,卷1 2 ,1 2 9 页。 旧二程集程氏遗书,卷1 8 2 2 2 页。 这种讲自然的态度,也就是后来朱熹说的“文要有一利呋生成腔子”和宋代文学 追求平淡自然的总体风格是十分合拍的。不但如此,程颐认为圣贤的文章的内容 和风格是一体的,也就是只要“言”,就自然“成文”,只要“动”,就自然“成章”, 不必再去费心布局谋篇。只要你道德完善,有圣贤气象,写出的文章自然是内容 充实,优游不追,有自然之美,从这一点来说,也就生出朱熹的“文从道中流出” 【1 1 的观点,甚至比朱熹更高明些。后来,明代的李贽极力推崇自然之美他存杂 说中议论到: 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 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 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俱在- 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 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 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 在,而其谁能得之? 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工义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 夫! 【2 】 在这里,李贽对自然之美给予了高度赞赏,而对人工之荚则表示了排斥。从 用词到意思和程颐有相似之处,我们虽然不敢说李贽一定受到了程颐的影响;但 可以说二者都从先秦道家汲取了营养,而所见略同。 另外,对文章的语言,程颐的要求是“贵简”,【3 】因为圣人之言“包涵堪火卜 之理,亦甚约也”【4 1 ,同时要“涵蓄而有余意1 5 】。其实刘勰文心雕龙中论述的 “隐秀”,钟嵘诗品中提倡的“滋i | 末”,司空图二十四诗品r 卜标榜的“味 外味”都有这个意思。至于到了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话“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含蓄而有余意”,而这正是宋代诗人们 所追求的极境,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在文章的风格上,程颐提倡“优柔不迫切”,他说:“大率诗意贵优柔不迫切, 此乃治诗之法。”【6 】这种文章的风格,在程氏看来是来自“圣贤气象”。后来的严 羽在诗辩中论诗。认为“其大概有二”,其一就是“优游不迫”,文字虽有小 异,但意思基本相同。 当然,程颐对用做文章的方式传道,总体上还是有一定保留的,他认为尽管 1 1 1 朱熹l 朱子语类 3 3 0 5 页 田李赞:李氏焚书。上海杂志公司,中华民嗣2 5 年3 月卷3 ,1 0 8 页 “( - - 程集程氏遗书) 卷1 8 2 2 2 页 ”( - - 程集程氏文集,卷9 ,6 0 0 页 i s ( - - 程集程氏遗书卷1 8 2 2 2 页 嘲= 程集= 程外书卷1 3 5 6 页 口头语言不能尽意,但同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相比离意则更近一点,所以,他更 重视面对面的对话来传道。 他说:“传录言语,得其言,未得其心,必有害。”【i 凡观书,不可以棚类 泥其义,不尔则字字襁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2 h 善学者,要玎i 为文字所 梏。故文意虽解错,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1 3 】“凡- t ;载事,容有重轻过其实, 学者当识其义丽已。苟信于辞,坝l 或有害于义,曾刁;若无书之为愈也。”【4 】这坐m 然讲的都是如何辨析义理,但从侧面也说明了理解文章的困难。有些话浇得更盥 接:“传道为难,续之亦不易。有一字之差,则失其本旨矣。”p l 以二陋传道,与 口相传,煞不相干。相见而言,因事发明,则并意思一时传了;书虽言多,其实 不尽。【6 】 这里程颐指出,作文者自己的意思是一回事,文章表达的意思是一嘲事,学 习者的理解往往又是一回事。学习者必须从字里行间,逆其真义,稍有不慎,就 会误解本意。所以,他就认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借助对话过程i | i 的其他 条件和情景来消除语言的暖味性和多义性,所谓“相见而言,因事发明,则并意 思一时传了”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书表达出来的意,与口语相比离作者的本意 就更远一层了。所以,就即时传道的效果来看,他又更喜欢“相见丽言,阏事发 明”。t 7 】 总之,我们注意到,程颐的文道论是构成了他的体系的,这种体系性不但表 现在他的系统表述,更表现在观点的逻辑性。 其实,概括起来也,主要就两句话,即从学道的目的来讲,程颐是反对写诗、 作文的,因为只要以诚敬之心去格物,即可得道,进而成贤、成圣;但从把道传 于后世的目的来讲,程颐承认一定类型文章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搞清了程颐说话 的这些目的,也就不至于众说纷纭了。 二程集 二程集 二程集 二程集 二程集 二程奥 二程集 狸氏遗书器 程氏遗书,卷 程氏外书,卷 程氏粹言,卷 程氏粹亩卷 程氏造* 。卷 程氏遗书,卷兀甄。死死豇豇 舶蛳伽踮拍 5 8,i_ 第二节程颐文道观的背景 程颐的文论不足空穴来风、无源之水,而是受了多方面的影响。 影响程颐文论的第一个因素是他的前辈和师友。 文学中的情理关系、文质关系,从先秦到魏晋经历j ,_ 一个l n 2 - i 忠剑缘1 - t f ( q 过 程,唐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主流是情理并重,而小腑帏愈开重道之端,启宋 代重道轻文之风气: 柳开上王学士第二书:“文章为道之签也,筌可妄作乎? 筌之小良,获斯 失矣。女恶容之厚于德,不恶德之厚于容也。文恶辞之华于理,小恶理之华十辞 也。”i l l 这可为文以载道甚至作文害道的先声 王禹僻对雪示嘉祜有句云:“胡为碌碌事文笔,歌时颂圣如俳优。”【2j 这 里主要是对过去自己某些应酬之作及当时大量流行的类似之作进行否定。但程颐 显然扩大了俳优论的范围,以至于把有意为文的人都称做俳优。 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 1 0 0 9 年) 正月发布诫约属辞浮艳令欲雕文集转运使 选文世看详诏:“国家道莅天下,化成域中。敦百行于人伦,阐六经于教 本,冀斯文于复古,期末俗之还淳。而近代以来,属辞之弊,侈靡滋甚,浮艳j 1 j 高,忘祖述之大猷,兢雕刻之小技。爰从物议,俾正源流。咨尔服儒之文,示乃 为学之道。夫博闻强识,岂可读非圣之书;修辞立诚,安得乖作者之制? 必思教 化为主,典训是师,无尚空言,当遵体要。仍闻别集众制,镂版已多,傥许攻乎 异端,则亦误于后学。式资诲诱,宜有甄明。云云。”1 3 】此诏虽直接针对西昆体作 者,但此中论点对程颐应不无影响。 欧阳修文论的某些言论对程颐也有启发,如答吴秀才书:“夫学者末始不 为道,而至者鲜,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有言,难工而可喜, 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日吾学足矣。甚者弃百事,1 i 关心, 日: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者鲜也。圣人之文,大抵道胜者文 不难而自至也。” 4 1 而程颐则把“溺于文章”称为三弊之一。”1 5 1 送徐无党南归序:“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 1 1 1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四川i 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巴墨= j m 版社,1 9 8 8 n 第3i l l j ,5 8 2 贝。 1 2 1 王禹俩:小亩集对雪示嘉袖。 1 3 1 全束文,第6 册,3 4 1 页。 1 4 1 全宋文,第1 7 册,5 6 页。 i ”( - - 程集程氏遗书卷1 8 1 8 5 页。 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 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于草木荣 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办何异众人之汲汲谐营,i m 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率于众人同归于泯灭。火斋之不可恃也蔷如此,今 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问者,皆可悲也。”祝 颐针对古人藉:“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及“可惜一生心,用往血字一卜。”评 论后一句说:“此言甚当。”1 2 1 为什麽甚当昵? 就是因为后一句对前一句表示了惋 惜之意。 欧阳修与石推官第一书指责石介的书法“何怪之甚”,1 3 l 石介却认为,“世 之善书者”,“不过一艺,己之所学乃尧舜周孔之道,不必善书。,i 哪程颐则对弟子 说:“如王虞颜柳辈,诚为好人则有之,曾见善书者知道否? 平生精力一用与此,非徒 废时日,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卸 苏舜钦上三司副使段公书云:“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 归道义。道与义泽于物而后已,至是则斯为不朽矣! 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 6 1 上孙冲谏议书中甚至有“文之生也害道德”1 7 之说。程颐的“作文害通”f s l 之论与此论前后呼应。 司马光迂书文害云:“或谓迂叟:子于道则得其一二矣,惜乎无文以发 之。”迂叟日:然i 君子有文以明道,小人有文以发声,夫变白以为黑,转南以 为北,非小人有文者,谁能之? 1 9 1 这里赞赏君子之义,痈贬小人之义,就足 为君予之文是用来明道的,而小人之文是害道的。而程颐则提出:“立言,所以明 道也。”0 0 当然,周敦颐的“文以载道”1 说对他更是不无启发。 上述诸人,或是程颐的前辈,或是师友,他们的文论都对程颐产生厂定的 川全宋文第1 7 册,4 0 5 页 1 2 j ( - - 程集程氏遗书卷1 8 ,2 3 9 燕。 i ”全宋文。第1 7 册,7 0 页。 1 4 1 全宋文,豁欧阳永叔书,第t 5 册。2 2 6 页。 i ,j 1 - - 程集程氏遗书。卷2 上2 0 页 1 6 j 全宋文。筇2 i 册。2 7 页。 1 7 1 全来文第2 1 册,3 5 页。 嗍( - - 程集程氏遗书卷1 8 2 3 9 员。 ”垒来文第2 8 册s s 5 页。 1 1 0 1 ( - - 程集程氏粹言卷1 。1 1 6 9 页。 全柬文,通书文辞( 2 8 ) 第2 5 册。2 7 4 页。 影响。也可看出,重道轻文乃是宋代学者的通识,但程颐的吉沦更尖锐、业4 :6 2 端, 与前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是从哲学层次上进行的一种论断,敞皿有继承,也仃 根本区别。 影响程颐文论的第二个因素,是他和苏轼的对立。 如果我们把程颐和苏轼的主张对比起来看,可能殳加有趣。 苏轼是北宋最大的文学家,其诗、词、文、赋,以至于书法、绘必都自成一 家,达到很高的水平。 程颐以圣人自期,所倡则大为不同。他说:“君子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 有功。”i t “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己矣。” 2 1 他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可惜o k ) 酚i 心于二m 若移此心于道,何所不至。”f 3 埔l 靖偶学虞t l5 ,他说:“贤邢得许多r _ l :人。” 【4 】 苏轼对空洞的儒学教义深有不满,答王庠书说:“儒者之病,多空义i m 少 实用。”嘲乞校正陆贽奏议札子评陆贽文:“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 乱之龟鉴。”肺1 置于六经、三史、诸子百家之上。中庸论则对于俗儒论道作j 批判:“甚矣! 道之难明也。论其著者,鄙滞而不通,论其微者,汗漫i f l i - ;可考。 其弊始于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不可得,于是务为不可知之文,庶几乎后世 之以我为深知之也。后之儒者见其难知而不知其空虚无有,以为将有所造乎道者, 而自耻其不能,则从而和之曰然,相欺以为高。相习以为深,而圣人之道日以 远矣。”【7 】 程颐则认为:“文章之学”不能与“儒者之学”相l = z e ”。把“溺于文章”称为 三弊之- - 1 9 1 。贬“能文者”为“文士”,认为“惟知道者乃儒学也”。认为“有 高才能文章”,为“三不幸”之一】。”他还说“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至如 博观泛览,亦自为害。”【1 2 】“古之君子,修德而已。德成而育,则不期于文而臼史 l i j 二程嶷程氏遗书,卷2 5 3 2 3 页。 1 2 1 二程集程氏遗书,卷2 5 ,3 2 1 页。 “二程褒程氏遗书卷1 8 1 8 6 页。 州 ) 认为人的感情干f 七: 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其爨存二:即身也,删也。“峭身则身之休 戚也,谓时则一时之否泰也。”“而身之休戚,发于喜怒;时之否泰,出于爱恶。 殊不与天下大义而为言者,故其诗大率溺于情好也。”为j ,维护“火理”。妯:人应 该“情累都忘”,“以道观道,以性观性,以心观心,以身观身,以物脱物”,【i 】 写出无情有理之诗。 总之,程颐的文道观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 系列论断是建立在他的哲学体系之上的。种文论体系,柯着严密的逻辑性,这_ _ f 1 1 古文家们在文学的范围之内讨论重道轻文有着一定的区别。 二程集程氏遗书。卷l ,l o 页 ”二程集程氏遗书,卷3 ,6 5 页。 m 二狸集程氏文集,卷8 ,5 8 9 页。 i q 二程集程氏粹亩) ,卷2 。12 5 3 页。 “二程集稳氏遗书。卷l ,5 页 二程槊牲氏文粜,卷8 5 8 9 鲍 1 7 l 二程集程氏遗书 。卷2 5 3 2 0 页。 ”i 二程集程氏遗 s 卷2 5 3 2 8 页。 “二程集程氏摔言卷2 ,1 2 6 5 页。 i l o l 仝柬文第2 3 册4 3 0 页。 第二章程颐的气象论 第一节程颐的气象论 “气象“一词出现在诗文中,最初的涵义多指景物,如梁江淹丽色赋:“非 气象之可譬,奚影响而能陈! ”唐王湾次北固山:“从来观气象,唯向此中偏。” 孟浩然早发渔浦潭诗:“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阑。”上面的“气象”都指景 物而言。当然,唐以后“气象”一词用于诗文中,仍多指自然景物。如程灏商 观谷:“洞壑积阴成气象,鬼神凭暗弄威风。”下白径岭先寄孑l 周翰郎中:“骤 经微雨过芳郊,转觉长河气象豪。” 中唐开始用于论诗、论文,如皎然诗式:“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式。”韩愈 荐士:“建安能者士,卓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这里! “气琢” 的含义则指诗歌的规模、气韵、风神。古文家皇| j 浞r l :喻业 义t i 刈l k 晚、 许颞、李北海等人的文章气象做了描述,如说张说:“燕公之文,如授木枝于缔拗 大厦,上栋下宇,孕育气象。可以变阴| 5 f j ,阅寒暑,坐人予l 町朝群后。”这是晚义 章的气势。唐以后仍有许多人在上述两类意义上以气象论诗。 至程颐运用“气象”一词,适用范围及含义都大大变化了。首先是评论范m 的扩大,不但论诗、论文,还论人、论经史子集,无所不论:第二个变化足含义 变了,在程颐这里,“气象”不仅仅指诗句的气韵、风神、气势,更重要的是诗文 总体风貌所进一步显示的作者的人格气质、道德修养,也就是把单纯的艺术审美 加上了道德审美,而以后者为主,关键词就是“圣人气象”,核心意义是道德修养。 这是程颐不同于此前任何论家的地方。因为,他认为,人的精神世界虽是内心的 事,但也必然表现于外,使接触的人感觉到一种气氛,就是“气象”。即使古代的 人,虽不能与今人面对面的接触,但也可以从他们遗留卜来的语青文字中,感觉 到他们的“气象”。当然,这里冠以“程颐的气象论”,也是指以程颐为代表的理 学家的气象论;因为程灏有时也论气象,只是程颐论述的更多、更明确、史有代 表性,也可以这样说:程颐,或者说二程,开辟了以道德审美为中心的“气象论”。 当代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曾有中肯论述,她说:“气字乃是指 种精神作用而言该是不错的。至于象字,则只是从其表面的字义来看,我们 便可判知此一字当指可感知之形象而言的至于以气与象字连言i 当指作者之精神透过作品之意象与规模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此 论甚确。龙潜庵先生积数十年之工编纂的宋元语言词典释“气象”一条,云: “模样,精神面貌。二程语录卷十。一:今观儒臣自拍一般气象,武比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