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唐代翰林学士多诗文名家,他们在履行草拟制诰、参议顾问两项基本政治职能的同 时,亦以翰苑情境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依托于中唐翰 林学士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心态,继而对这一文人群体的诗歌创作情况进行整体研 究,期待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中唐翰林学士的文学活动予以关照和总结。 本文绪论部分对唐代翰林学士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进行简单概述, 正文主体部 分则分为三章进行讨论。第一章简要概述翰林学士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中唐政治、文 学活动中的影响力;第二章分别从宫廷宴游娱乐、禁苑压抑孤寂、私人交往唱和、缅怀 翰苑荣耀四个角度来考察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内容的丰富性, 并从中总结出其在情感 表达上的共通性,讨论翰林学士一职对文人心态以及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则主 要从浓厚的政治色彩、鲜明的时代特征、独有的意象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中唐翰林学士诗 歌创作的特点。 通过对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内容与特点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 这一文学活动从不 同角度反映了翰林学士日常生活中的复杂心理和人际交往情况, 使我们对翰林学士真实 的生活境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而由于翰林学士在中唐政治与文学活动中 的双重影响力, 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必然会对当时的文人心态以及整个社会的诗歌风气产 生一定的影响,这一影响虽不至于被过度拔高,但也不应被一味忽视。对此,我们应该 抱着客观的态度来看待。 本文主要采取 “文史结合” 的研究方法, 将中唐翰林学士的诗歌创作与其身份地位、 政治处境、心态情感以及中唐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以此来探讨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的丰富 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中唐,翰林学士,心态,诗歌,特点 iii abstract many hanlin academicians in the tang dynasty are famous poets. meanwhile drafting official papers and issues consultation, they are also pursuing poetry vigorously. based on this poin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poetry of hanlin academicians in the mid-tang dynas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of the hanlin academician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depending on the real life and the emotional state in the authors group.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research status on the hanlin academicia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outlines the evolution of hanlin academician and their roles played in political and literary fields in the mid-ta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combines four aspects of life including entertaining, expressing emotions, private contacts and recalling academic study to describe the similarities of their poetry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n creating the poems. and in the end mainly explores their features from the strong political overtones, the distinctive dynasty feature and unique image of poetry features in the mid-tang dynast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writing poems reflected hanlin academicians personal emotions and social lives, thus we can get more understanding on their real lives. because of hanlin academicians important roles in political and literature fields in the mid-tang dynasty, their poems had some effects on poetry styles at that time, which not being put in high level and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is regard, we should take an objective approach to look upon this imp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adopts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o study the richness and unique of hanlin academicians poems by combining hanlin academicians poems and their roles in politic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tang dynasty. key words: mid-tang dynasty, hanlin academician, mentality, poem, features 绪论 1 绪论 绪论 设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翰林学士一职,被后世历代沿用继承,延续直至 20 世纪 初,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社会政治文 化的一种重要现象” ,翰林学士院和翰林学士“是研究唐至清一千二三百年间历史文化 所不能回避的” 。这一颇具文采声誉的职官在唐代即引起了时人的广泛关注,唐人所 做相关文字记录就有李肇翰林志 、元稹承旨学士院记 、杜元颖翰林院使壁记 、 韦处厚翰林学士记 、韦表微翰林学士院新楼记 、韦执谊翰林院故事 、丁居晦 重修承旨学士壁记以及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等。这些作品多成于作者任职翰林 学士期间,因此真实性与可靠度较高,是我们今天了解唐代翰林学士院与翰林学士最为 基础的资料。另外,散落于新旧唐书、唐人诗文集以及杂史、小说等文献材料中关于唐 代翰林学士的记载亦有一定数量。 关于对翰林学士的评述,宋即有之,当时的人们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翰林学士对中 书舍人权力的分割上。如范祖禹在唐鉴卷五玄宗中指出: “中书门下,出纳王 命之司也,故诏敕行焉。明皇始置翰林,而其职始分。既发号令,预谋议,则自宰相以 下,进退轻重系之。岂特取其词艺而已哉! ”明清时期的学者开始对翰林学士的品秩、 执掌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如钱大昕所言: “既内而翰林学士、集贤、史馆诸职,亦系 差遣无品秩,故常假以他官。有官则有品,官有迁转,而供职如故也。 ” 20 世纪 40 年 代,岑仲勉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相继发表了补唐代翰林两记 、 翰林学 士壁记注补两篇长文,利用正史、诗文、小说、金石等材料,对唐人所记翰林学士的 姓名、事迹以及官职迁转等情况做了深入考订和详尽补充。此后,日本学者也于 50 年 代开始关注翰林学士,他们则着眼于翰林学士在君权与相权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上,代表 作品有矢野主税的唐代的翰林学士院和山本隆义的唐宋时代的翰林学士等。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 涌现出了一系列关于唐代翰林学士的论文和专著。 如袁刚 唐 代的翰林学士 、杨友庭唐代翰林学士略论 、王永平论翰林学士与中晚唐政治等, 都高度评价了翰林学士在中晚唐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著作方面,袁刚的隋唐中 傅璇琮: 唐翰林学士传论 ,辽海出版社,2005 年,第 37 页。 清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卷五十八职官志 ,商务印书馆,1958 年,第 996 页。 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 2 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张国刚的唐代官制 、陈仲安与王素的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等, 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论及翰林学士。厦门大学毛蕾女士的唐代翰林学士一书,系统地 阐述了唐代翰林学士院的形成和制度、翰林学士的职能及其在中枢决策体系中的地位、 翰林学士与皇帝及时政的关系等, 应该说是迄今为止对此专题研究最为全面和深入的著 作。 以上所述有关唐代翰林学士的研究,多是从史学角度出发,侧重于资料的考证和整 理,着重讨论翰林学士院的制度建置、人员构成以及翰林学士的职能作用等,鲜少涉及 翰林学士的文学活动。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说: “长期以来,我们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对 此(翰林学士)进行研究,还很不够,导致与翰林学士有关的文人生活和创作,不少学 者还很陌生。 ” 笔者认为,对唐代翰林学士的文学活动进行整体考察的研究缺失,其主 要原因在于人们历来是将眼光放在了翰林学士的政治职能与活动上, 而将文学创作视为 “馀事也” ,其价值自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自盛唐至晚唐,在翰林学士 的队伍中都不乏历朝的诗文名家,如苏源明、陆贽、吉中孚、梁肃、王涯、白居易、令 狐楚、李绅、元稹、韩偓等,他们的文学活动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 时也对那个时代的文坛和文人心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的。 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翰林与文学一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翰林学士制度与文学的关 系,对唐代翰林学士文学活动的整体情况做了中肯阐述,开拓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填 补了唐代翰林学士研究的空白。 此后学术界亦有多篇论文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翰林学士与 唐代文学关系的研究上,如王定勇与柏红秀合著的翰林学士与唐代文学 ,从宏观角 度论述了翰林学士因特殊地位和身份对唐代多种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所起的推动作用; 张煜的唐代翰林学士与新乐府辞的创作一文,将新乐府辞的创作和翰林学士的职责 相结合, 论述了李白、 白居易、 李绅等人在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所作新乐府辞的典型意义。 另有厦门大学蔡青梅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代长庆翰林“三俊”研究 、复旦大学朱红霞 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制诰研究等,亦有相关章节内容涉及唐代翰林学士的诗文创作 情况。 本文从文学角度出发,以中唐翰林学士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采取文史结合的方法 对其进行整体研究, 侧重讨论身居翰苑的复杂心态对文人诗歌创作内容与情感基调的影 响。之所以选择“中唐”作为研究对象上的时间分割点,实因中唐无论政治、经济、文 傅璇琮: 从白居易研究中的一个误点谈起 , 文学评论 ,2002 年第 2 期。 唐韦执谊: 翰林院故事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6 页。 绪论 3 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而相应地,文学自然也会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 路。作为活跃在当时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文人集团,中唐翰林学士的文学创作必然会顺应 时代变化、反映时代特点,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傅璇琮先生在唐翰林学士传论的前言中说: “本书所列之传,可谓盛唐、中唐 卷,即从玄宗朝起,至穆宗、敬宗朝,而一般习称,从文宗朝开始,即为晚唐” ;在谈 谈一文中,他亦称: “盛中唐,自开元二十六年(738)建置 翰林学士起,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共 89 年,有学士 73 人;晚唐,自文宗大和元年 (827)起,至哀帝天祐四年(907),共 81 年,稍少于盛中唐,而学士却有一百五十余人。 ” 本文即从此观点,以安史之乱后肃宗至敬宗朝的 65 位翰林学士在学士院期间以及出院 后受翰苑经历影响所作之诗歌为研究对象,而他们与翰林学士院发生联系之前的诗歌创 作,则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翰林学士的文人身份,使他们将诗歌创作作为毕生的事业,从不曾荒废;翰林学士 特殊的政治处境,又使他们有着不同于普通文士的复杂心态。他们借助诗歌这一传统的 交流感情、抒发怀抱的工具,将这种种心态反映在诗歌创作中,既歌功颂德,亦直言进 谏;既表达政见,亦抒写思念。总之,中唐翰林学士的诗歌创作内容是相当丰富且具有 自身特色的,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政治活动、人际关系等,在其诗歌中都有一 定的记录和反映。故研究中唐翰林学士的诗歌创作内容与特点,对于我们客观认识并深 入了解这一“政治型文人”群体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与时代特征的紧密联系是十分必要 的。 第一章 中唐翰林学士概述 5 第一章 中唐翰林学士概述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置学士院,设学士一职。作为“天子私人” ,翰林学 士“侍从亲近,人臣第一” ,是“当时士人参预政治的最高层次”,在唐代政治活动 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同时, 翰林学士又多由博学才彦之士充任, 作为皇帝的文词代言人, 对推动时代文学的繁荣亦有显著作用。在这一章,笔者将对翰林学士的演变过程作简单 梳理,并重点分析这一文人群体在中唐社会的政治地位和文学地位,从而探讨中唐翰林 学士诗歌创作的现实基础以及对士人心态和中唐诗坛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一 职能演变 翰林学士的形成,经历了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学士的演变过程,最初的 待诏机构和待诏人员的性质、作用逐步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直至成为一种制度被确立 下来,为后世所继承发展。 “待诏”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哀帝记 : “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 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 ” 其注引应劭风俗通义曰: “诸以材技征召, 未有正官,故曰待诏。 ”医师、相工、方士、书弈等等,只要是有某种技能或专长的人, 都是皇帝有所需要时召见的对象。 唐朝自建立之时即在宫中设有待诏机构, 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 “唐制,乘舆 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 ”只是 当时待诏机构的场所并不固定,待诏人员的工作也属于临时差遣,没有正式名号。直至 开元初, “上(玄宗)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 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 ,翰林院遂成为“天下以艺能伎术见召者 之所处也” 。在名目繁多的待诏人员中,词臣文士虽最受重视,但也只是“艺能之一 唐李肇: 翰林志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5 页。 傅璇琮: 唐翰林学士传论 ,辽海出版社,2005 年,第 37 页。 汉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40 页。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中华书局,1956 年,第 6923 页。 唐韦执谊: 翰林院故事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5 页。 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 6 耳” ,负责“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 ( 新唐书百官志一 ) , “其于枢密,辄不 预知” (李肇翰林志 ) ,并无重要的政治作用。 由于翰林院内人员众多,流品复杂,再加上唐玄宗日益觉得“中书务剧,文书多壅 滞” ( 新唐书百官志一 ) ,为了与其他类型的待诏相区别并提高文书处理的效率,玄 宗便将翰林待诏中的文学之士挑选出来,取“入居翰林,供奉别旨”之意,称之为“翰 林供奉” ,与集贤学士分掌重要文书的起草工作。随着玄宗对文词之士的倚重,又于开 元二十六年“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 , “始以翰林供奉改称学士,由是遂建学士, 俾专内命” 。 “文词之士”与“伎艺之工”得以彻底区别开来,翰林学士由临时性的差 遣发展成为固定的使职,开始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专门执掌起草制诰文书。 永贞元年 (805) , 唐宪宗又在翰林学士中选择 “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 旧唐书 职 官二 ) , “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 甚注意者,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而参” 。翰林承旨学士的出现,标志着唐代学士 院制度进一步走向了成熟与完善。 学士院建立以后,仍有各色人才留在过去的旧翰林院中,且终唐一代,翰林院一直 都有这些伎艺杂流在内廷供奉。例如宪宗时宰相皇甫镈与金吾将军李道古就曾“荐山人 柳泌及僧大通、凤翔人田佐元,皆待诏翰林” ( 旧唐书裴潾传 ) ;敬宗时又有“兴唐 观道士孙准入翰林待诏” ( 旧唐书敬宗 ) 。只不过这些翰林待诏“虽有其名,不职其 事” ,与草诏之事并无关系,其地位及待遇也远远低于翰林学士,翰林院和学士院遂 成为政治地位悬殊的两个内廷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 “翰林学士”一职虽然设置于玄宗后期,但直至德宗以后,为了在 名称上与其他文馆学士区别开来,也由于翰林学士的前身是翰林待诏和翰林供奉,学士 始冠以“翰林”二字,称为“翰林学士” 。 杜元颖翰林院使壁记言翰林学士“实掌诏命,且备顾问” ,即翰林学士的主 要职能是为皇帝草拟制诰诏书,充当皇帝的侍从顾问、谋议政事。这两项职能在中晚唐 动荡的时局中可谓最切实用,可以说是翰林学士地位显要、备受荣宠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王言之制有七” ,分别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 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中华书局,1984 年,第 96 页。 唐李肇: 翰林志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2 页。 唐韦执谊: 翰林院故事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5 页。 唐元稹: 承旨学士院记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8 页。 唐李肇: 翰林志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2 页。 唐杜元颖: 翰林院使壁记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0 页。 第一章 中唐翰林学士概述 7 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根据级别的不同而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其中册书用于 “立后建嫡,封树藩屏,宠命尊贤,临轩备礼” ,制书用于“行大赏罚,授大官爵,釐 年旧政,敕宥降虑” 。这两类都是事关朝政内廷、将相任免等军国大事的专用诏书, 是最高级别的皇令,因此其草诏权便显得尤为重要。 这七种诏制最初都是由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进画, 且以黄、 白二麻来区分级别轻重的, 只有重要的诏书才能使用白麻书写。 唐六典卷九曰: “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 章。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 ” 又“以黄 白二麻为纶命重轻之辩其白麻皆在此院,自非国之重事,拜授将相,德音赦宥,则 不得由于斯。 ” 但是,随着翰林学士的产生,逐步确立了二者分掌中枢草制工作的局面。尤其是宪 宗元和以后, “学士院别置书诏印,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拜免三公将 相曰制。百官班于宣政殿而听之。赐与征召、宣索处分之诏、慰抚军旅之书、祠饷道释 之文,陵寝荐献之表,答奏疏,赐军号,皆学士院主之,余则中书舍人主之” 。军国 重事、将相任免、慰问军旅等白麻制书都被囊括在翰林学士的草诏职权范围内,因这些 制书直接体现皇帝个人的意志,故被称为“内制” ,而中书舍人则只能草制级别较低的 黄麻制书了。 翰林学士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即充当皇帝的参谋顾问,对军国大事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政令形成之前的决策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德宗在奉天、汉中时,翰林学士顾少连“赞 丝纶之密命,参帷幄之谋猷,屡献嘉言” (杜黄裳东都留守顾公神道碑 ) ,得到德宗 的器重。元和初,李吉甫任翰林承旨学士时, “刘辟反,帝命诛讨之;计未决,吉甫密 赞其谋,兼请广征江淮之师,由三峡路入,以分蜀寇之力。事皆允从。 ” 由此可见翰林 学士参议政事的程度之深。 除此两项基本政治职能之外,唐代的翰林学士还参与了多方面的文化活动,例如翻 译佛经、撰写碑志、编纂时人诗作等等,对唐代文化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 唐六典 ,中华书局,1992 年,第 273274 页。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 唐六典 ,中华书局,1992 年,第 276 页。 唐韦执谊: 翰林院故事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6 页。 宋王钦若等: 册府元龟卷五五词臣部总序 ,中华书局,1960 年,第 6600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四八李吉甫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993 页。 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 8 二 政治处境 自中唐始,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 翰林学士参与政治的程度较之玄宗时期大大加强, 其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学术界对中唐以后翰林学士政治影响力的定位,历来多引李肇 翰林志所载: “贞元末,其任益重,时人谓之内相。 ” “内相”一词,是相对于外 廷宰相而言的,它突出了翰林学士在内廷政治活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俨然成了中晚唐 翰林学士的代名词。 翰林学士政治地位之显要,正在于他们身处内廷,草拟制诰。封建皇朝的中央机构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主要分为内廷与外廷,各机构所处的位置往往能直接反映其地位与 职能。傅璇琮先生指出: “中书省虽也是中枢机构,但总是在外廷,即宫城以外,而学 士院则在宫城以内,且与皇帝所居之地甚近。 ” “翰林学士值班即在皇帝居地附近,皇帝 可以经常召学士至宫中商议时事,有时还可亲自去学士院探问。 ” 与皇帝住处地理位置 上的密切,无形之中就增进了翰林学士与皇帝的联系,也使翰林学士一职在普通人心中 有了特殊的意义。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制诏出令是中央决策的最主要环节,因此掌握 了草诏权,就意味着能进入决策核心,参与中枢权力机构的决策活动。 ” 草诏职权让翰 林学士能够直接介入朝政大事的策划谋议,积极表达个人政治观点,并对皇帝的最终决 策做出影响,从而跃居政治生活的核心层。 翰林学士在院时较为快捷的迁转速度以及出院后光明的政治前途, 更是提高了这一 职官在普通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据李肇翰林志记载: “ (翰林学士)所入与班行绝迹, 不拘本司,不系朝谒,常参官二周为满岁,则迁知制诰。一周岁为迁官。 ” 也就是说, 翰林学士以常参官入院一周岁即可改迁官阶,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这么严谨。尤 其是在穆宗长庆以后, “国家比有变故,凡在翰林,迁擢例无满岁。 ” 因此就有了元稹 入充翰林当日便迁中书舍人、赐紫、加承旨, “一日之中,三加新命” 。连元稹自己也 感叹“不顾班资,近日宠荣,无臣比例。 ” 唐李肇: 翰林志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2 页。 傅璇琮: 从白居易研究中的一个误点谈起 , 文学评论 ,2002 年第 2 期。 毛蕾: 唐代翰林学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 63 页。 唐李肇: 翰林志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4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八九韦表微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978 页。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 白居易集笺校卷五十, 元稹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赐紫金鱼袋制 ,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8 年,第 2954 页。 清董诰等: 全唐文卷六五一,元稹谢恩赐告身衣服并借马状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1990 年,第 2926 页。 第一章 中唐翰林学士概述 9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 “贞元以后宰相多以翰林学士为之。 ” 翰林 学士出院后,拜相机率很大,尤其是翰林承旨学士作为学士之长,地位最高, “厥任尤 重” ,拜相机会更是大大增加, “十七年之间,由郑至杜,十一人而九参大政” 。沈传 师在辞绝承旨学士一职时说: “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 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 ” 可见,翰林承旨学士出院后拜相几乎已成公认的定律。正因 如此,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的翰林学士一职历来被视为是“清要之极选” 、“公辅之 先路” ,对普通士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特殊的政治地位带来的是令其他官员羡慕的恩赐礼遇。 翰林志载,学士初入院 即赐大量生活物品,每逢重大节日亦均有丰厚赏赐, “凡内宴,坐次宰相,坐居一品班 之上,别赐酒食珍果,与宰相同,赐帛二十疋,金花银器一事。 ” “凡郊庙大礼,乘舆行 幸,皆设幕次于御幄之侧。 ” 无怪乎白居易以“荣降天上,宠惊人间”来形容翰林学 士所受到的优渥待遇,而这种待遇反过来则刺激了学士们的参政热情。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事实上,在享受天子荣宠的同时,翰林学士由于接近 皇帝,可以随时上书言事,反而使他们较其他官员来说,要面临更多的政治风险。德宗 在奉天时,姜公辅曾建议加强德宗住处的防守,以防朱泚派兵前来进攻,后“泚兵果至, 如所言” ,姜公辅因此受到德宗的赏识,被擢升为宰相。然而仅仅半年之后,李怀光反 叛,德宗在自奉天奔赴梁州的途中,其长女唐安公主病亡,德宗要为女儿造塔一座加以 厚葬,姜公辅因以“今于行路,且宜俭薄,以济军士”进谏劝阻而触怒德宗,被罢免为 左庶子,此后亦不被重用,终是卒于贬所。与他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钱徽,贞元十一年 (795) ,钱徽因多年用兵导致国力衰落、供应匮乏,上书请求取消对淮西的征讨,惹得 “宪宗不悦,罢徽学士之职” 。翰林学士的政治命运正可谓是“一言悟主,骤及台司; 一言不合,礼遽疏薄,则加膝坠泉之间,君道可知矣! ” 三 文人身份 翰林学士的日常工作除了起草诏书以外, 还要以文学侍从的身份来创作应酬性的文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 89 页。 唐元稹: 承旨学士院记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8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四九沈传师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037 页。 唐李肇: 翰林志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5 页。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 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九三月三日谢恩赐曲江宴会状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第 3380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三八姜公辅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789 页。 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 10 字,这两项事务都要求当事人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唐代翰林学士的选拔虽 然并无严格的制度规定, 但是文学才华毫无疑问地成为首要标准。 韦执谊 翰林院故事 云: “由是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 ”杜元颖亦言“圣明以文明敷于四海,详 择文学之士,置于禁署” 。 而在文学之士中,又尤其重视进士科出身者,赵翼所说“唐 时翰林学士不必皆进士出身” 虽是实情,但进士出身绝对是选拔要参考的重要条件。 据现存资料统计,自肃宗朝至敬宗朝的翰林学士中,有进士出身者比例高达 60%,这还 不包括由于文献资料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学士之出身已难以考证的情况,否则,这个比 例还应会更高。由于进士科考试的录取又主要取决于应试者的诗赋水平,因此众多士子 大都对诗歌技巧从小研习,终生不废,这也成为翰林学士得以开展诗歌创作活动的重要 现实基础。 翰林学士的选拔并不受其自身官阶高低的限制, “下自校书郎,上及诸曹尚书皆为 之” 。如白居易以正九品下阶的盩厔尉入选翰林;归崇敬入院时则为正三品的左散骑 常侍,二者官阶相差悬殊,但在当时都是极具文学声誉之人。 资治通鉴元和二年十 一月记: “周至尉、集贤校理白居易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见而 说之,召入翰林为学士。 ”独孤及在送归中丞使新罗吊祭册立序中亦赞归崇敬“行 之修可移于官,学之精可专对四方” ,文学素养极其深厚。 翰林学士的入院测试内容也充分说明了以文词选士的特点,如白居易入院时就“奉 敕试制诏等五首” ,分别为制诏三首( 奉敕试边镇节度使加仆射制 、 与金陵立功将士 等敕书 、 与崇文诏 ) 、批答一首( 批河中进嘉禾表 ) 、诗一首( 太社观献捷诗 ) 。 到了元和末期,测试的内容则略有变化, 翰林志言“凡初迁者,中书、门下召令右 银台门候旨。其日入院,试制书答共三首,诗一首,自张仲素后,加赋一首。试毕封进, 可者翌日受宣” 。内容虽小有差异,目的却都在于考察应试者的文学才华和草拟各类 制诏的能力。由于草诏是中书舍人的本职工作,因此若是以中书舍人入充翰林学士,则 无须经此测试。 这样的测试并不像科举考试那样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考核、选拔性质,因此就有一些 士人因文才出众而略去这一环节,直接被召入为翰林学士的。如穆宗在东宫时, “有妃 嫔左右尝诵(元)稹歌诗以为乐曲者,知稹所为,尝称其善,宫中呼为元才子” , “居无 唐杜元颖: 翰林院使壁记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0 页。 清赵翼: 陔余丛考卷二十六,商务印书馆,1957 年,第 525526 页。 唐李肇: 翰林志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4 页。 唐李肇: 翰林志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4 页。 第一章 中唐翰林学士概述 11 何,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 ” 可以说,文学才华是翰林学士安身立命、青 云直上的基本保证,终唐一代,入选翰林学士院的官员“或久洽通儒之望,或早升文墨 之科” ,都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翰林学士的文坛地位,首先即是由他们自身的文学 水平和声望确立的。 四 文坛影响 中唐翰林学士对文坛和文人心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以及自身的文学创作 来实现的。中唐翰林学士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翰林学士出院后可知贡举。 文献通考卷三选举考三云: “开元时以 礼部侍郎专知贡举,其后或以他官领,多用中书舍人及诸司四品清资官。 ”也就是说, 知贡举者须是朝廷官, 而翰林学士虽带有外廷官衔, 但毕竟只是差遣之职, “非正官也” , 因此,翰林学士并不能以学士身份知贡举。 “他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出院,任礼部侍郎、 中书舍人或相关官职” ,为第二年知贡举做准备。如崔郾于宝历二年(826)九月以中 书舍人出院,十月改为礼部侍郎,并于文宗大和元年(827) 、二年“凡两岁掌贡士,平 心阅试,赏拔艺能,所擢者无非名士,至大中、咸通之代,为辅相、名卿者十数人。 ” 为人称誉。 其次,翰林学士在院任职期间可担任通榜,协助主司选拔人才。通榜者虽然只是建 议者,并不能对最后的录取名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通榜者多与主司关系密切,能 将自己赏识的对象介绍给主司,所起的作用亦不可小觑。如贞元八年陆贽知贡举,邀请 翰林学士梁肃为通榜,梁肃所荐八人全部中第,其余人也是在其参谋下定夺的。 再次,翰林学士可主持科举复试工作,针对举子的出身和答卷进行复核。如“ (元 和)三年,诏举贤良,时有皇甫湜对策,其言激切,牛僧孺、李宗闵亦苦诋时政,考官 杨于陵、韦贯之升三子之策皆上第。垍居中复视,无所同异。 ” 当时参与复试的还有翰 林学士王涯, 二人也赞同皇甫湜等人在策问中对时弊的指责, 故对于录取结果并无异议。 最后,翰林学士有时亦为制科考试草拟策问。如贞元元年(785) ,陆贽在翰林学士 任上就撰拟了当年九月制举考试的策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策问博通坟典达于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334 页。 唐韦执谊: 翰林院故事 ,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6 页。 傅璇琮: 唐翰林学士传论 ,辽海出版社,2005 年,第 55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五五崔郾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118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四八裴垍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990 页。 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 12 教化科 、 策问识词韬略堪任将帅科 。长庆元年十一月的制举试,为穆宗起草策问的 则为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 科举和入幕,是中唐大多数士人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两个基本途径,特别是科举, 符载在送袁校书归秘书省序中就说: “国朝以进士擢第,为入官者千仞之梯。 ”不计 其数的文人都遵循着这条既定的路线一步步向上攀爬。 鉴于翰林学士在科举考试中的重 要作用,为了能争取到更多成功的机会,不少士人都曾向翰林学士献诗以求荐举。而在 献诗求荐以及科举录用的过程中, 翰林学士的个人好尚与文学品味便会对士人的创作风 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例如元和三年,卫次公知贡举, “斥浮华,进贞实,不为时力 所摇。 ” 众多的科举士子想要得到主考官或者通榜者的青睐以金榜题名,就必定会投其 所好,将他们的审美趣味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去进行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 文坛风气的走向。 而科考发榜之后, 考中的举子又要共同拜谢座主、 参谒宰相, 参加 “曲 江会” 、 “杏园宴” 、 “雁塔题名”等一系列活动。这样,围绕着科举考试,词臣、翰苑、 进士,形成了士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文学圈和关系网。之后,在他们人生相当长的时期 里,由他们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带动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诗歌往来,则有助于相近文学观 念和审美情趣的显露,乃至影响其周围的人群,从而有可能形成较大的唱和群体甚至是 新的诗歌派别。 除此之外,翰林学士自身诗歌创作对中唐诗坛最直接的影响则在于讽喻诗风以及 “元和体”的形成。关于讽喻诗的创作与影响,下文将详细论之,此处对“元和体”作 简要论述。元稹、白居易二人在元和年间经常性诗歌唱和创造的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形 式,受到时人喜爱,带动了众多后起之士竞相效仿,从而影响了诗坛一时的创作风气, 对中唐诗歌唱和之风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 “予 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前后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 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及长安中少年,递相效 仿,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 ” 。 所谓“诗到元和体变新” ,正是元、白二人之间频 繁的诗歌创作及交往带动整个社会诗歌风气的变化产生的结果。 另外,很多翰林学士在出院后依旧重视文学发展。韩愈为欧阳詹所作的欧阳生哀 辞中,特别提及代宗朝翰林学士常衮在福建观察使任上的文学业绩: 衮以文辞进,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五九卫次公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180 页。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 元稹集 ,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24 页。 第一章 中唐翰林学士概述 13 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詹于时独秀出, 衮加敬爱,褚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由詹始。 彼时距常衮任翰林学士虽已相隔多年,但他对文学发展以及文人前途的重视,应该 说与其早年任职学士院时的文化职能不无关系。 正是由于上述翰林学士在政坛和文坛的双重影响力, 使中唐文人对翰林学士的称誉 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穆宗长庆元年(821)十一月,蒋防入翰林学士院,诗人王 建特作和蒋学士新授章服以贺之: 瑞草唯承天上露,红鸾不受世间尘。 翰林同贺文章出,惊动茫茫下界人。 王建着重突出翰林学士与普通人“天上”与“下界”的巨大差距,字里行间洋溢着 显而易见的倾慕,体现了对翰林学士一职的高度评价与推崇之意。此外,不管是杨巨源 的“秋空如练瑞月明,天上人间莫问程” ( 张郎中段员外初直翰林报寄长句 ) 、还是刘 禹锡的“厩马翩翩禁外逢,星槎上汉杳难从” ( 逢王十二学士入翰林,因以诗赠 )都 将身处禁苑的翰林学士视为隔绝人间、难以追随的“天上人” ,翰林学士一职在普通士 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知。 第二章 翰苑心态与诗歌创作 15 第二章 翰苑心态与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是翰林学士日常文学活动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翰林学士的文人身份使他们 在履行基本的政治职能之外,以学士院的生活情境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本 文不单纯从诗歌的内容讨论翰林学士的创作情况如何, 而是侧重从文人任职翰林学士所 产生的复杂心态入手,结合中唐翰林学士的政治处境、职能地位、日常生活等,分析在 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心态的影响下,其诗歌内容与情感基调的变化。 鉴于翰苑经历对士人从政心态与人生态度的重要影响, 本文将翰林学士出院后所作 之缅怀翰苑生活、抒发现实慨叹的诗歌作品亦列入考察范围之内,从这一角度窥探,更 能使我们深刻地领会翰林学士一职对士人心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宫廷娱游,点缀太平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社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虽然代宗、德宗、顺宗等人即 位初始,亦都采取过一些相应措施以期能中兴王室,但宦官、藩镇、朋党、边患等问题 都注定了唐王朝日益走向衰败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迫于内忧外患的形势,初 盛唐时期那种频繁的、 依托安定祥和的社会局面开展的热闹繁盛的宫廷宴集活动大大减 少,中唐的宫廷宴游已不复初盛唐之气象。 但统治者往往能于紧张烦乱的朝政事务中追求安逸,以德宗朝为例,李肇唐国史 补云: “自贞元侈于游宴” ,陈寅恪先生言: “德宗经朱泚乱后,只求苟安,专以粉 饰太平为务,藩镇大臣亦迎合意旨。 ” 在久经动乱的社会获得短暂的安定之际,德宗以 自谓文雅的享乐之心沉溺于畅游娱乐。关于这一点, 旧唐书有如下记载: 初,朱 、怀光之乱,关辅荐饥,贞元三年以后,仍岁丰稔,人始复生人之乐。 德宗诏曰: “比者卿士内外,朝夕公务,今方隅无事,烝民小康,其正月晦日、三 月九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择胜地追赏。每节宰相、常参官共赐钱五 百贯文,翰林学士一百贯文,左右神武、神策等十军各赐五百贯委度支每节前 唐李肇: 唐国史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年,第 60 页。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三联书店,2001 年,第 217 页。 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 16 五日支付,永为常制。 ” 唐音癸签卷二十七谈丛三中亦列有德宗在位期间以各种名目举行的部分宴 游集会: 德宗 宴麟德殿(贞元四年三月) 中和节宴麟德殿(十四年) 中和节赐宴 曲江(六年,又十七年) 上巳赐宴曲江亭(六年) 九日赐宴曲江亭(四年、十 年、十一年、十三年、十八年) 又九月十八日追赏重阳、幸章敬寺、饯张建封归 镇,并赋诗。 之后的穆宗更是荒唐,史载其“性侈” , “不恤政事,喜游宴” ,继位当年九月就 “欲以重阳大宴” 。李珏帅同僚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为由上书制止,也未有成效。 郑覃、崔郾等特于元和十五年(820)十月上奏称“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 。 这种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极不相称的豪侈宴游, 反映出统治者得到暂时苟安的自我 满足。史料中所记载的这些简要的条目,自然不能为我们展现宫廷宴游的具体情形,也 无法看到参与活动的文士们的创作,但至少据此可知,由于君王之喜好,中唐时期的宫 廷娱游活动依旧是朝中文士主要的文化生活之一。 宴游追赏,自然就少不了诗歌赋咏,唐代君主多好文学,太宗、武后、玄宗等皆有 大量诗作流传。到了中唐,德宗尤甚, 唐国史补云: “德宗晚年绝嗜欲,尤工诗句, 臣下莫可及。 ” 把初盛唐就有的好文风尚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诗纪事卷二德宗条记: 贞元四年九月,赐宴曲江亭,帝为诗,序曰:朕在位仅将十年,实赖忠贤左右, 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俾大夫卿士,得同欢洽也因诏曰:卿等 重阳会宴,朕想欢洽,欣慰良多,情发于中,因制诗序,今赐卿等一本,可中书门 下简定文词士三五十人应制,同用清字,明日内于延英门进来。 此卷亦录有德宗所作“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 “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 、 “重 阳中外同怀,余字韵,群臣亦以其韵奉和” 、 “重阳即事、丰年多庆二诗,以同字韵,亦 依以奉和” 、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等条目,统治者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宫中文士的诗歌创作活动,以至于一时间上下相应,百僚皆和。 而溯至源头,翰林学士的前身翰林待诏和翰林供奉本来就有文学侍从的性质, 唐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一七三郑覃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普通述职报告
- 新应急预案编制
- 保护家庭网络安全的方法
- 股票实战课件教学课件
- 交通安全人人有责
- DB1304T 492-2024农村消防设施管理指南
- 传媒经营管理
- 校园艾滋病健康
- 初中引体向上教案
-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 GB/T 16716.5-2024包装与环境第5部分:能量回收
- 2024年消防月全员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附20起典型火灾案例
- 恒牙临床解剖-上颌中切牙(牙体解剖学课件)
- 戏剧鉴赏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NBT 31021-2012风力发电企业科技文件规档规范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完整版)
- 10以内口算100道题共16套-直接打印版
- (完整word版)A4红色稿纸模板.doc
- 群众问题诉求台帐.doc
- 高强Q460钢焊接作业指导书
- APL-期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