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查嗣庭案与雍正时期政治文化.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查嗣庭案与雍正时期政治文化.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查嗣庭案与雍正时期政治文化.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查嗣庭案与雍正时期政治文化.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查嗣庭案与雍正时期政治文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一直都得到世人的瞩目,查嗣庭的所谓“维民所止”试 题狱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例。但查嗣庭案除了是一场由于文字而起的文字狱之 外,也是一场政治事件,其背后的政治牵连也值得深入地探究。本文力求立足于 原始资料,探究查嗣庭文字狱之真相,通过雍正对此案的处理来透视当时的政治 文化,对一些尚未确定的问题加以补正。全文共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说明本文研究的主旨及范围,指出目前对查嗣庭案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维民所止”试题真实性和查嗣庭案性质的问题,对本案影响的分析 不够深入,资料利用也不足。本文将立足于朱批谕旨和查嗣庭的奏折进行深入讨 论,并利用一些新的史料来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第二部分回顾查嗣庭案始末。 证明“维民所止”试题并不存在,通过查嗣庭的日记和奏折,分析查嗣庭获罪的 真实原因。第三部分阐述查嗣庭案与打击朋党的关系。分析雍正初年打击朋党的 政策,论述查嗣庭案对打击隆科多、蔡璜及科甲朋党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讨论 雍正通遭查嗣庭案对士大夫的整饬。先分析汉族士大夫的角色困境,再阐述雍正 建立的君臣关系模式,最后从设立观风整俗使和停止浙江省乡、会试两方面来总 结雍正整肃士风和加强皇权的措施。第五部分是结论,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就 雍正时期的政治文化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士大夫的思想言行与雍正帝的政治理 念产生背离与冲突。第二、查嗣庭案的处理方式体现雍正擅长利用大臣矛盾,由 此及彼和借题发挥的行政手段。第三、整肃士风的一系列举措是一把双刃剑。第 四、君权至上的君臣关系促成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关键词:查嗣庭,文字狱,雍正帝,政治文化 a b s t r a c t t h ef i t e r a r yi n q u i s i t i o n si nt h ep e r i o d so fk a n g x i , y o n g z h e n ga n dq i a n i o n gh a v e r e s e a r c ha t t r a c t e dp e o p l e sa t t e n t i o nf o ral o n gp e r i o d 。o n eo ft h ew e l l - k n o wc a s e a m o n gt h e mi s t h es oc a l l e dw e i - m i ns u o - z h it e s tq u e s t i o na s s i g n e db yz h a s i t i n g h o w e v e r , b e s i d e st h el i t e r a r yn a t u r e , t h i sc a s ei sa l s oap o l i t i c a lp h i n o m i n o na n d t h ep o l i t i c a lc o n n e c t i o n sb i d e db e h i n dt h es t o r yd e s e r v e s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 t h i st h e s i s t r i e st ol o o ki n t ot h ef a c t so ft h el i t e r a r yi n q u i s i t i o na b o u tz h a s i t i n gb a s i n go l lt h e o r i g i n a lm a t e r i a l s t h u s w ec a ns e et h r o u g ht h ep o l i t i c a lc u l t u r eo ft h a tt i m eb y e x a m i n gy o n g z h e n g sw a y o fh a d l i n g i t b yd o i n gs o ,a n dt r yt or e v i s es o m eu n c e r t a i n i s s u e sm i g h tb er e s u l t e d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w h i c ha r el i s t e da sf o l l o w s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r e s e n t st h eg o a la n ds c o p e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 ar e v i e wo ft h e c o n c e r n e dl i t e r a t t 晖es h o w st h a tt h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i sc a s eh a sb e e nm a i n l yg i v e nt o c l a r i f i c a t i o ro ft h ef a c t u a la s p e c t so ft h et e s tq u e s t i o n , n a m e l y ,w e i r a i ns u o - z h i ,a n d t h eg e n e r a ln a t u r eo ft h ec a s e s t u d i e so nt h ei m p o e to ft h i sc a s e ;r e m a i n sw e a k , w h i l e 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m o u n to fm a t e r i a l sh a v en o tb e e nm a d ei nl 塔ei nt h e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t h i ss t u d yt r i e st oh a v eat h o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o nb a s e d0 1 1i m p e r i a le d i c ta n dz h a s i t i n g sm e m o r i a l st ot h et h r o n e , a n dm a k eu p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t h ep r i v i o u ss t u d i e s b ym a k i n gu s co f s o m en 哪m a t e r i a l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r e v i e w st h ew h o l ei s s u e ,p r o v i n gt h a tt h et e s to f “w e i - m i n s u o - z h i d o e s n te x i t t h er e a lr e a s o nf o rt h ei n q u i s i t i o ni sd i s c u s s e da sw e l lb y l o o k i n gi n t og h as i t i n g sd i a r ya n dm e m o r i a lt ot h et h r o n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t h i sc a s ew i t ht h ea t t a c k i n go fc l i q u e c o u n t t h ep o l i c yo fa t t a c k i n gc a b a li nt h ee a r l yy e a r so fy o n g z h e n gp e r i o da n d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e f f e c to ft h ez h as i t i n gc a s ei nt h ea c t i o n sa g a i n s tc l i q u ea r ea l s o a n a l y s i z e d t h ef o u r t hp a r td e a l sw i t hy o n g z h e n g sd i s c i p l i n e so nt h e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f i r s t , i ta n a l y s e st h ed i f f i c u l tr o l e so ft h eh a n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 ,s e c o n d l y ,i t e x p o u n d st h em o d e lo fl i e g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e s t a b l i s h e db yy o n g z h e n g a n dl a s t , i t s u m m a r i z e sy o n g z h e n g sm e a s u r e so fd i s c i p l i n ea n dt h es t x e n g t h e n i n go fi m p e r i a l p o w e r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w h i c hs u m m a r i z e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t h e t h e s i sa n dt h ep o l i t i c a lc u l t u r eo ft h ep e r i o di ny o n g z h e n g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 :f i r s t , t h ew o r d sa n dd e e d so f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n c r a t sw e r ec o n t r o d i o d o n a r yt o y o n 9 7 乙h e n g s o r d e r s s e c o n d l y ,t h ew a yo ft h ed i s p o s a lo ft h ei s s u er e f l e c t e dt h a ty o n g z h e n gw a s t h 0 1 0 u g h l ys k i l f u li nu s i n gs e c r e t a r i e s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m a d eu s eo fas u b j e c tt o e l a b o r a t eh i so w ni d e a s t h i r d l y , t h em e a s u r e so fd i s c i p l i n ew e r ead o u b l eb l a d e s w o r d f o u r t h l y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t h es u p r e m er e g a l i t yo ft h e e m p e r o n sf a c i l i t a t e dt h eh i g h l yc e n 仃a l i z e da b s o l u t em o n a r c h y k e yw o r d s :z h as i t i n g ;l i t e r a r yi n q u i s i t i o n ;e m p e r o ry o n g z h e n g ;p o l i t i c a l c i l l t u r e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粤日期:牡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垄兰苎生 日 期:出:! 三 。电话:娌尘 i 葛邮编:工 引言 ( 一) 研究综述 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研究课题,查嗣庭的“维民所止” 的文字狱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例。事实上,查嗣庭案不仅是一场由于文字两发起的 文字狱,它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原因。目前,查嗣庭案及其背后的政治牵连 得到学界一定的关照和讨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案件本身的过程,尤其是查嗣 庭案中“维民所止”试题的真相和雍正上谕中披露的查嗣庭日记。所依据的主要 原始资料集中予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 i - 谕内阁, 世宗宪皇帝实录,永宪录,东华录等。o 在案件内容的分析上众学者大 都意见一致,但是在分析案件的原因和影响时立足点有所差异,分析方向和结论 也不尽相同。目前对查嗣庭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维民所止”试题 的真实性问题;二是查嗣庭案的性质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者否认“维民所止”试题的存在,但是也存在不 同的声音。 顾真在论文查嗣庭案缘由与性质o 中认为“维民所止”试题说不能成立。 之所以流传这种说法,一是,查嗣庭所出经题“首用正字,后用止字”, 很容易被联想为砍“正”字之首。二是,传说吕留良的后人吕四娘潜入宫中,砍 去了雍正的脑袋。这些传说互相渗透结合,演绎成“维民所止”的说法。肖茜的 论文清代文字狱案研究国上篇以查嗣庭案为研究中心。认为查嗣庭“维民所 止”之题并不存在,但查嗣庭医此题获罪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此文通过清入笔记、 野史及官方史书的记载,弄清了“维民所止”说的由来及查嗣庭案本身的原由。 指出这一误传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普遍的历史误读两方面的原因造成。李国荣、 张书才的实说雍正,冯尔康的雍正传等书,也根据一些原始资料的记载, 认为“维民所止”试题并不存在。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夏卫东的雍正四年停浙江乡会试始末o 一文认为有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摺 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1 9 9 1 年。【清】允禄主持编辑,上谕内阁,( 清) 永珞,纪昀等 纂修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清】鄂尔泰等主持编修,世宗宪皇帝实录,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5 年1 月【清1 萧典。承宪录)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8 月【请i 蒋良骐,东华录,北 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 啊真,查嗣庭寰缘由与性质 ,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8 4 年第1 期 肖茜,清代文字狱案研究,中窗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h t w :2 0 2 1 9 8 1 4 1 1 0 k n s 5 0 c l a s s i c a l l s i n e j c d b i n d e x a s d x ? i d = 2 o 夏卫东雍正四年停浙江乡会试始末) ,历史档案 2 0 0 3 年第1 期 1 些学者否认“维民所止”试题真实性的结论未免唐突。他认为,按照清代科举制 度的规定,四书要各出三题,而五经则各需四题,从目前所能接触到的 史料来看,所能发现的关于查嗣庭在江西所出试题中易经只是两题,而其中 关于诗经的试题,也仅有其中的第四题,其他的三题则无法求证,在这种情 况下不能妄下其有无之定论。 关于此案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查嗣庭案在性质上究竟是独立的文字狱,还是 打击朋党活动的附属品。在这一问题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二者兼有之,只是侧 重点有所差别。 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字狱的性质更为突出。李国荣、张书才的实说雍正o 中, 将处置查嗣庭文字案归为“用人篇”,认为查嗣庭之所以受到如此重罚,连 坐亲属,并不是因为他谄附隆科多、蔡瑷治以朋党之罪,而是由查嗣庭所写日记、 所出试题酿成悖逆大罪。顾真的查嗣庭案缘由与性质对查嗣庭案发生的原因、 经过、性质等,都作了深刻的讨论。他认为,查嗣庭案并末增加隆科多案和蔡埏 案的严重性,不是为两案开路,相反,正是由于隆科多案和蔡瑶案的牵连而加重 了对查嗣庭的处分。雍正处理查嗣庭的原因是恶于查嗣庭的言灾异,恶于查嗣庭 为翰林和士入张目,恶于查嗣庭的挑剔满人思想。所以查嗣庭的问题,主要是思 想认识问题,发动查嗣庭案是为了控制思想,但由于与隆科多案和蔡埏案连结在 一起,有一定的政治斗争性质。谢苍霖、万芳珍的三千年文祸国中也对查嗣 庭案作了评论,认为雍正每办一案都尽量有所创造,尽量在整治人心风俗方面做 文章,以扩大“战果”,这是雍正朝文字狱的一大特点。作者认为,作为文字狱, 查嗣庭案基本是独立的事件,不象汪景祺、钱名世二狱那样紧紧依附于惩戒朋党 的政治斗争。 另一部分学者却持不同观点,认为查嗣庭案打击朋党的性质更突出一些。冯 尔康在雍正传o 中认为查嗣庭案和打击隆科多势力集团有紧密联系,查嗣庭 的获罪不仅在于试题,还在于他“向来趋附隆科多”和蔡埏。雍正拿查嗣庭试刀, 以推动隆、蔡两案的进行。查嗣庭案是以文字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实质上, 查嗣庭案是隆科多和蔡埏案的组成部分,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郭成康、林铁均 的清朝文字狱回中有“维民所止”试题案的真相一节,文中认为,试题和 日记都不过是搞查嗣庭的借口,当时雍正正在部署打击隆科多,查嗣庭被打成隆 党抓出来,并加上“大逆”的吓人罪名,是雍正整个政治棋局中蓄意要下的一步 妙招。后来,随着查嗣庭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雍正帝的注意力逐渐由粉碎隆科 多朋党集团转向了打击“科甲”朋党方面。 4 ) 李国荣,张书才,实说雍正 ,北京:紫禁城出版杜1 9 9 9 年版 。谢苍霖、万芳珍著,三千年文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杜,1 9 9 1 年1 2 月版 o 冯尔康著,雍正传,北京:人民出版杜,2 0 0 4 年7 月版 。郭成康、林铁均著,清朝文字狱 ,北京:群众出版社,1 9 9 0 年1 0 月版 2 另外,裴毅然的“维民所止”与清代文字狱,胡奇光的中国文祸史回中 记述的“查嗣庭试题、日记寨”,杨凤城等人在千古文字狱一一清代纪实。中 记述的r 雍正砍头”的讹传一一查嗣庭试题案一节,杨乾坤在中国古代文 字狱o 中所记的。查嗣庭之狱”也都梳理了案情,综上各种观点,可谓众说纷 纭,各有所见。 另外,通过此案打击朋党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专文著述,但学者大都肯 定此案打击朋党的性质。冯尔康的雍正传,杨启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 研究o ,从诸王朋党、权臣朋党和科甲朋党等各方面展现了当时的朋党情况, 再现了查嗣庭案发生时复杂的政治背景。目前看来,与查嗣庭案联系紧密的是对 隆科多和蔡埏的打击。 在汉族士大夫角色困境方面,目前对明末清初和清末的汉族士大夫思想研究 较多,针对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前士大夫思想做专门研究的也渐渐丰富。赵园所 著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o 所描画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的思想状态,可与雍正 时期做比较,探讨异同。论文方面则有郭成康的试论雍乾之际士大夫风气的转 变o ,高翔的雍乾士风简论o ,马东玉的论雍正朝的仕风西,这些文章 的主旨归结起来,认为传统士大夫维护的价值观念与满洲统治者的意识冲突短兵 相接,君权彻底压碎臣节,尽管士大夫中的优秀分子仍不屈不挠,但整个士大夫 群体政治品节的堕落则大势已定了。 在雍正时期政治文化方面,描述雍正统治时期全景的书与论文还是为数不少 的。著作上,像提到过的冯尔康的雍正传,还有李国荣、张书才的实说雍 正等等。论文方面有樊树志的论清世宗,韦庆远的论雍正其人西等。专 就一个方面谈的也不少,像杨启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黄乘矩的论 雍正年间的吏治o 等等,不再一一赘言。在重要的政策方针上,都有专文论及 但从一个案件透视当时政治文化的很少,本文着力于查嗣庭案进行研究的意义 就在于此。 o 装毅然,r 维民所止”与清代文字狱 ,寻根2 0 0 3 年第2 期胡奇光著,中国文祸史,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1 0 月版 o 杨风城等著,千古文字狱一一清代纪实,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 9 9 2 年1 1 月敝 o 杨乾坤著,中国古代文字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4 月版 o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5 月版 o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o 郭成康, 试论雍乾之际士大夫风气的转变,清史研究通讯 1 9 8 9 年第三期 o 高翔,雍乾士风筒论,社会科学辑刊1 9 9 5 年第6 期。 o 马东玉,论雍正朝的仕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o 樊树志,论清世宗,复旦大学学报1 9 7 9 年第4 期韦庆远,论雍正其人。史学集刊 2 0 0 0 年第 3 期 黄乘矩,论雍正年间的吏治 ,清史论丛 第七辑,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3 ( 二) 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对查嗣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力图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对查嗣庭案,虽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大多就事论事,资料未利 用很全面。具体来说,除了对查嗣庭进行直接处理的上谕,查嗣庭案衍生出的问 题的谕旨,还没有得到很充分的剖析,如对汉族士大夫的训诫,对科甲人员请托 朋比的斥责等,这都是本文所利用的新史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查嗣庭的奏 折应该是研究查嗣庭在朝为官的重要史料,但是,却没有得到众学者的重视和引 用。将查嗣庭奏折与同对期大臣的奏折作对比研究,可以分析出查嗣庭的政见, 体察他的政治理想,也可以透视雍正对查嗣庭的态度和看法。另外,利用案发后 如李卫、沈近思等官员的奏折,可以了解到众官员对查嗣庭案和停浙江省乡会试 的反映。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新材料。 其次,利用查慎行年谱o ,可以从侧面了解查嗣庭的经历,尤其是入仕 前的情况,利用读书堂西征随笔o ,可将汪景祺的书和查嗣庭日记结合起来 分析他们思想的共同性。这些新的史料的运用,将有助于还原饱满的人物形象。 查嗣庭的著作有晴j l l 集,双遂堂遗集,这些材料是了解查嗣庭思想和经历 的重要一手材料,从中或许可以探究查嗣庭获罪的思想原因。以往的研究中对查 嗣庭的为人,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他和当时其他社会人物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雍正发动此案的深刻用意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并没有做过多的探讨。 本文试图扎根原始材料,利用新的史料,在以往研究者真知灼见的启发下,针对 目前关于此案论述不多的方面加以探究,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加以补正。 。【清i 陈敬璋,查慎行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 9 2 2 年7 月版 。【清1 汪景棋,读书堂西征随笔) ,上海:上海书店1 9 8 4 年7 月版 4 一、查嗣庭案始末 ( 一)查嗣庭案梗概 查嗣庭,( 1 6 6 4 年一1 7 2 7 年) 字润木,号横浦,生于浙江海宁。查家乃名 门望族,查嗣庭与两兄查慎行和查嗣琛,一门三进士,皆有文华,查嗣庭曾著双 遂堂全集,已佚,今可见双遂堂遗集和晴川集,记录了他部分诗作。 查嗣庭之所以受到瞩目,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与书法,而是由于“维民所止” 试题案。关于此案,众说纷纭,真假难辨,本文力图根据所能掌握的材料,梳理 出其中真相。 查嗣庭的仕途很平顺,康熙四十四年,举乡试亚魁;康熙四十五年,中进士 ( - - 甲第2 4 名) ,改庶吉士;康熙四十八年,照例授为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 三年六月,为湖广乡试副考官,同年九月,提督河南学政;雍正元年正月,升为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三月,成为教习庶吉士,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并充经筵讲 官;雍正三年四月,升为礼部左侍郎,雍正四年六月,查嗣庭被任命为江西乡试 正考官。也就在江西乡试刚刚结束后,查嗣庭坦荡的仕途走到了尽头。雍正四年 九月,以查嗣庭所出江西乡试题目为由头,雍正认为他逆天负恩,讥刺诅咒,大 干法纪,将其下狱,并借查嗣庭案整肃吏治,打击权臣,加强对臣下的思想控制。 雍正五年五月,查嗣庭案结束,而查嗣庭本人已于三月在狱中殒命了。 一名仕途坦荡的文官,在春风得意之时竞获大逆不道之罪,举家罹难,令人 惊异,为梳理案情,现将案发后雍正颁发的一系列上谕作以整理,探讨本案的发 展脉络。 雍正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之上谕,罗列查嗣庭以下罪名: 一,交结隆、蔡。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和蔡埏。其人“语言虚诈,兼有狼顾 之相”,“心术不端”。二,试题讥讪。江西乡试时所出题目“显露心怀怨望, 讥刺时事之意”。三,平庸懈怠。查嗣庭在内廷行走三年,“而从未进一谠言奏 一要务”,所奏之事皆不可行,对国家政事漠不关心,而且“每事泄泄,若有不 屑之状”。四,日记腹诽。查嗣庭日记所记载“讥刺时事幸灾乐祸之语甚多,又 于圣祖仁皇帝之用人行政大肆讪谤。”五,夤缘请托。“受人嘱托代人营求之事不 可枚举,又有科场关节及科场作弊书信,皆甚属诡秘”。六,忘恩负义:雍正认 为查嗣庭受格外擢用之恩,还曾赐之御用衣帽,“而伊逆天负恩讥刺咒诅大干法 纪”,“既已服宫食禄,且位列卿贰,蔼狂悖如此”,简直没有人心。于是,“将查 嗣庭革职孥问,交三法司严审定拟其副考官俞鸿图到京时亦着讯问,若出题时 5 彼此相商,则俞鸿图亦不能无罪,若曾经劝阻而查嗣庭不听,则与伊无涉。” 案发后的几个月中,接连有数十条上谕由查嗣庭案引发,几乎每言必及查嗣 庭。或儆诫汉族科甲人员,或审讯与查嗣庭有请托往来的官员,或根据查嗣庭日 记中的言论对官员进行训谕,或针对浙江人心风俗而设观风整俗使。查嗣庭案一 时成为雍正处理朝政,加强集权的核心突破口。关于这些,我们稍后再加以分析。 雍正五年五月初七,结查嗣庭案。“查嗣庭著戮尸枭示。伊子查淫改为应斩 监候。查慎行年已老迈,且家居日久,南北相隔路远,查嗣庭所为恶乱之事,伊 实无由得知。著将查慎行父子俱从宽免,释放回籍。查嗣庭之胞兄查嗣琛、胞侄 查基,俱免死流三千里。案内拟给功臣之家为奴各犯,亦著流三千里。其应行孥 解之犯,该抚查明一并发遣。查嗣庭名下应追家产,著变价留于浙江,以充海塘 工程之用。”。 至此,查嗣庭案暂告一段落,但查嗣庭案的余波还在继续,随之而来的,是 雍正整饬吏治的一系列活动,查嗣庭案不仅留下了“维民所止”的谜题,也引起 了一连串的政治波涛。 ( 二) “维民所止”试题的真相 查嗣庭案的广为流传,和“维民所止”试题大有关系,那么,究竟查嗣庭是 否出过“维民所止”一题,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先来看看几种说法: 民国时出版的地方志海宁州志稿中说,查嗣庭“丙午江西正主考。是科 乡试,大学题为”“维民所止”,有讦者谓:“维、止二字是取雍 正二字而去其首也。狱遂起。”o 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狱讼类固中,除官书和以上说法外,又有两种说 法,一说,查嗣庭曾著维止录,“取明亡大厦已倾得清维之而止也。”雍正起 初对此书予以赞许,但有太监进言:“纵观之,见其颂扬我朝,若横观之,尽是 诋斥满洲耳。”世宗大怒。又一说维止录专记“世宗宫廷暖昧事”。籍没时, 有人私自录其刻本,密藏家中。其首页云:“康熙六十一年某月日,天大雷电以 风。予适乞假在寓,忽闻上大行,皇四子已即位,奇哉。”此书有跋,记录了查 嗣庭受祸始末,乃是一贾人想得到查嗣庭的墨宝,买通查嗣庭的侍者,盗出他藏 在屋梁上的日记,又将日记卖给满人,于是被举发。 清史纪事本末中也记“查嗣庭典试江西时,题为维民所止。谓维 o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已卯 o ,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8 4 年第1 期 8 二是,传说吕留良后人吕四娘潜入宫中,砍去了雍正的脑袋。这些传说和缘由互 相渗透结合,演绎成“维民所止”的说法。李国荣和张书才在处置查嗣庭文字 案。中,根据清代档案的记录,也认为查嗣庭并没有出过“维民所止”试题, 雍正帝在列举试题之罪中也没有讲到“维民所止”一词。肖茜也认为“维民所止” 说并不存在。“维民所止”这一历史文本的形成是偶然的,又不只是偶然的,是 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普通的历史误读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关于查嗣庭一案,雍 正朝起居注不为人知,朱批谕旨深藏宫中,清世宗实录又省略了试题, 国史史脉隐而不彰,结果就造成了笔记、私史和传说等野史的迅速扩张。o 另外, 郭成康、转铁钧的r 维民所止”试题案的真相,玛尔康的雍正传等多篇文 章也都认为“维民所止”试题并不存在。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夏卫东雍正四年停浙江乡会试始末中指出,在没有 充分论据的情况下,否认4 维民所止”试题的存在未免唐突。他认为,按照清代 科举制度的规定,四书要各出三题。而五经则各需四题,从目前所能接 触到的史料来看,所能发现的关于查嗣庭在江西所出试题中易经只是两题, 而其中关于诗经的试题,也仅有其中的第四题,其他的三题则无法求证,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妄下其有无之定论。o 综合来看,“维民所止”试题这一说法显然使查嗣庭案的文字狱色彩更为浓 郁,也使其更广泛地流传和出名。但事实上,根据官书的记载,“维民所止”四 字并未出现。永宪录和 雍正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已卯。 o 杂诗八首,小仓山房诗集卷七,袁枚四部各要集部,上海:上海中华书局,第“页上 22 ( 二)雍正建立的君臣关系模式 不管士大夫的痼疾是先天也好,后天也罢,总之士大夫身上的这些毛病让雍 正很不舒服,士大夫的现状和雍正理想中的君臣关系是不一样的。 士大夫都经过科举成为官僚,作为有知识的入,他们更懂得发展自己和追求 自由平等的权利,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下,必然对古圣先贤描绘的君臣关系心向往 之。清初统治者推崇儒家重礼制、明等级的思想,但儒家文化中的“仁”、“礼” 观念对君主也提出了要求。孔子就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 阃的和谐共存是有条件的,是双方以礼相待、忠诚合作的结果。孔子的传人孟子 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述,假若君使臣不以礼的话,臣就可以扬长而去,乃至 转向对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样看来,君臣关系就要在一定条 件下才能维持,就是君要实行仁义,尊重臣。在道德上、义务上,臣所维护的是 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以,君臣关系虽然 是一种等级关系,但士大夫却视之为合作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往往辅佐 过不止一位君主,随着君主集权的逐步加强,这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产生了相当 剧烈的变化,君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没有选择良木而栖的余地,但是孔盂所 倡导的君臣关系仍然是士大夫理想的桃花源,成为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不 竭动力。 雍正对这种君臣关系模式是不满意的,满洲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传统的价值 观念也必然对政治产生影响。“他不可能超越自身传统去裁量汉族士大夫品格, 只能从自己的社会历史因素出发,用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去理解、品评、规范以至 重新锻铸为他们所需要的奴才式士大夫。廊雍正曾针对莒州州同郑封荣因薄责家 人,以致被家人戮死一事说:“汉人从来主仆之分不严,陵替荡轶,风俗颓败, 习以为常。是以查嗣庭、汪景祺辈不知君上之尊,悖逆妄乱无所不至。历来满溯 风俗,尊卑上下,秩然整肃,最严主仆之分”。固虽然士大夫和君主之间不至于是 严格的主朴关系,但在雍正看来,士大夫对君主政策的不满和非议是大大有违伦 常的。于是,他开始着手在汉族士大夫中贯彻他所构建的君臣关系,他曾在御 制朋党论中提出,君臣应该同好恶、同是非。又说“尔等汉官中多出自科甲之 人,既诵法圣贤读书明理,当知君臣之大义须上下一体情分相联,方克致升平之 o 论语八佾) 。杨树迭著,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6 年2 月版,第7 4 页第7 5 页 o 孟子离娄下)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 ( 下)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l o 胃敝,第5 4 6 页 。孟子尽心下,焦循捷,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 ( 下) ,北京t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加月舨,第9 7 3 页 o 郭成康,试论瘫乾之际士大夫风气的转变,清史研究通讯 1 9 8 9 年第三期 o 上谕内阁 雍正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谕 2 3 治,人人共受其泽。”这实际上是禁止士大夫对朝政产生不同的看法,消融他们独 立思考的能力,隳堕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气,剥夺他们发出不同声 音的权利。这种单向的,强权的君臣关系,使士大夫不能畅所欲言,增添了他们 的愤懑和怀才不遇的浩叹,于是以查嗣庭为代表的一些人开始将自己的看法诉诸 笔端,但这也是雍正不允许的。雍正要得到的是臣子从灵魂到行动的臣服,身心 与君主同好恶,通过发动查嗣庭、汪景祺、谢济世、陆生楠等案件,沉重地打击 了士大夫精神。雍正的目的是钳制士大夫思想,却因为采用了激烈残酷的手段, 导致后来清官场中士大夫唯唯诺诺,言路一片寂静。 ( 三) 整肃士风与加强皇权 1 、整肃士大夫不正之风 为了去除士大夫夤缘请托和牢骚满腹的痼疾,从而振刷吏治建立理想的君臣 关系,雍正开始一系列整肃士风的活动。 其一,通过查嗣庭案打击士大夫牢骚满腹的痼疾,提倡务实的士风,痛斥沽 名钓誉、因循苟且和面是背非的恶习。士人通过科举成为朝廷命官,士大夫的功 名利禄都指望着皇上的青睐,查嗣庭渐渐被冷落后,发牢骚,有怨言,表现到了 平时的言行中,“朕在藩邸时,闻九卿会议而归有记录,所议之事则群然笑之, 此等习俗朕所深恶。今查嗣庭每事泄泄,若有不屑之状,又蹈从前故辙矣。”圆另 外,雍正对查嗣庭心口不一,面是背非的行为大为肝火。士大夫在面对实际的政 治生活时,口头上肯定儒家礼教、“吾皇圣明”,但是在内心世界里却保留一块自 由的天地,任意褒贬,直抒胸臆。当雍正发现查嗣庭在应承顺从的背后,还有为 自己所不知的内心世界,而且其内心对本朝的统治存有不满,对此,雍正表达了 极度的愤怒:“查嗣庭读书之人,受朕格外擢用之恩,伊告假回里时,朕赐以御 用衣帽,优待若此,而伊逆天负恩讥刺咒诅大干法纪,伊若不愿为本朝之民,即 应遁迹深山,如伯夷叔齐之不食周粟。今伊既已服官食禄。且位列卿贰而狂悖如 此,是得谓之有人心者乎? 圣人云:匿怨而友。其人尚以为耻。今匿怨而为之臣, 古今宁有是理? ”毋 为涤清汉族士大夫思想,制止其非议朝政,牢骚满腹的风气,雍正于雍正四 年十月十六e i j i i 谕。道:“自唐宋以来去古已远,习俗浇漓人心诈伪,狂妄无忌惮 之徒,往往以腹诽朝政语含讥讪为尚,甚者笔之于书肆其诬谤,如汪景祺、查嗣 庭今已败露。尔等平日保无有似此者乎? 本朝养育人材待士之典可谓重矣,而汉 人意中每似不愿太平安静者”,“不愿太平安静者”是不符合雍正构建的君臣关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十月十六日甲戌。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己卯。 o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已卯 o 雍正朝起居注 雍正四年十月十六日甲戌 系的,“夫顺天者昌,君即天也。食其禄践其土,而有异心则逆天矣”,雍正需要 的是能与其同好恶同是非的大臣,是务实勤奋的能吏雍正希望见到君臣相洽, 士大夫既勤力又驯服的局面,在官员的选择上也颇费心力:“故大自督抚、提镇, 至于道府、参游、州县每一缺出苟不得其人,朕将吏兵二郁月折翻阅再四,每至 中夜不寝,必得其人方释然于中,此为君之难,实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也。”而且 雍正本身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精力超群的君主“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 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披,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所有付出“惟求天下后 世一个是字”如果有人对雍正的政策有所质疑,甚至非议的话,是会令其深 感侮辱,无法容忍的。 另外,雍正是一个雷厉风行,办事果断的君主,他所器重的是勤奋、得力、 高效的人才,他发现“各部汉司官平常者甚多,一司之中实能办事者,不过一二 人,其余庸碌无能之人,偷情安用,实属冗滥”。同时,士大夫中的一些入因长 期不得升转,有所埋怨,“乃汪景祺、查嗣庭等,妄谓郎中员外主事等官,壅滞 不得升转,至有自首为郎十年不调之语。此必司官中,有不感朕宽容之恩,丽以 不得升用私相怨望者,是以汪景祺、查嗣庭闻之,遂为此诬谤之语笔之于书,此 等之人,既不能为国家效力,而转以不得即升为怨怼,又复多占员缺,阻塞后人 升补之路,甚非整饬官方之道。”于是,令“各部堂官将所属司官详加甄别,凡 有才具平常,目前不能办事,将来不堪升用者尽行举出,与应留办事人员一同带 来引见请旨,若各部堂官瞻徇情面稍有容隐,将来经朕察出,定将该堂官从重治 罪,不稍宽贷。”。 其二,由科甲出身的士大夫比例相当大,他们是士大夫的代言人,这部分人 身上请托贿嘱,夤缘攀附的痼疾也相当严重,前文也有过一些交待。这种行为足 以败风俗而坏人心,造成吏治腐败的恶果。大臣者群僚之表率也,职官者士庶 之仪型也,大臣不能去营求请托之私,则标准不立,而百僚士庶相习成风,更无 所底止矣。”回查嗣庭寓中笔札多有代人关说请托干涉外官之事,可见歪风不息。 而且,科甲之人往往自视甚高,“尔等由科甲出身者,动辄轻视别途之入,夫人 才何项蔑,有古来名臣硕辅不由科甲者甚多,即皋夔稷契岂由科甲乎? 乃今之科 甲出身者,不但诋排捐纳之人以为异途,即特举之孝廉方正,亦以其不由科目丽 讥诮其不文,岂知孝廉方正亦未尝不讥诮科甲之人不孝不廉耶? 甚且进士则轻举 人,举人则轻生监,殊不思迸士果必胜于举人,举入果必胜于生监乎? ”8 雍正 告诫科甲出身之人,不应该轻视他途出身之人,不应结党营私,乃至于互相诋毁, 党同伐异。 综上,是雍正整肃汉族士大夫歪风的训谕,但是,切实的行动往往比口诛笔 。本段引文均出自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戊寅 。雍正辆起居注 雍正四年十月韧二日庚申 o 雍正朝起居注) 雍正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己巳 2 5 伐更有效,于是,针对一些士大夫身上牢骚满腹,不实心任事,又请托朋比,轻 视他途之人的陋习,雍正为了震慑其傲气,整饬不正之风,以江浙士人为重点打 击对象,在浙江设立观风整俗使,并暂停浙江省乡、会试。 2 、设立观风整俗使与停浙省乡会试 浙江省历来是钟灵毓秀之地,名门望族甚多,文人骚客聚集,发达的经济, 活跃的思维,使此地的士人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翻开明清进士题名碑录, 就会发现浙江省士人中式者尤多,像海宁查家这样一门多进士的科举望族为数也 不少。可以说,浙省出身的科甲士人在数量上是绝对可以引起时代潮流的。如此 重要的人文大省竟然连出汪景祺和查嗣庭两案,雍正不敢小视,“浙江则有汪景 祺、查嗣庭之流,肆行讪谤毫无忌惮,可见浙省风俗浇漓甚于他省,而今科主考 陈万策策问中有云:浙省敝俗颇喜争讼,或本属细故而张大其词,或仅有影响, 凿空妄作刁风未革积习e t 深等语,益可见浙俗之难于化导,为众所共知者也。”。 非但如此,士人和乡绅勾结朋比现象也很严重“浙江绅士刁悍浇漓,以强凌弱相 习成风,如汪景祺、奄嗣庭肆行讪谤目无国法,又如陈世侃偶因私怨,遂将平民 嘱托巡抚黄叔琳立毙杖下,又如查嗣庭之子查克上,寄信与其父云,王友揭事邑 令极力为情,应作一札致谢,庶见感激之意。近来小人道长往往有意外横逆,不 得不周旋当事等语。据此则乡绅之交结官府挟制把持显然可见。此等恶习断不可 长。”o 如果浙省出身的官僚士大夫和士人、乡绅联合成强劲的势力集团,不仅对整 个i 丰土会风气和政治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皇权的危胁。于是,雍 正决定拿浙江省试刀,整肃浙省士风。“朕临御寰区,惟以正人心端风俗为首务” 务必要整肃浙省风气,整顿挽回。任命河南学政王国栋为浙江观风整俗使,“前 往浙江省问风俗稽察奸伪,应劝导者劝导之,应惩治者惩治之,应交地方官审结 者即交地方官审结,应参奏提问者即参奏提问,务使绅衿士庶有所儆戒,尽除浮 薄嚣凌之习归于谨厚,以昭一道同风之治。”o 设观风整俗使后,雍正又施展更有力的手段,下谕旨停浙省乡、会试。断绝 浙省士人入仕为宫的道路,打击读书人的士气,震慑浙省科甲出身的官员,乃至 整个士大夫集团。 雍正先阐明了读书人的义务:“读书所以明理,讲求天经地义,知有君父之 尊,然后见诸行事,足以厚俗维风,以各国家之用,非仅欲其工于文字也。”之 所以停浙省乡会试,是因为“浙江文词甲于天下,而风俗浇漓敝坏已极”,“朕思 开科取士,原欲得人任用,岂以其文章词藻之工,可以有益于民生吏治。今浙江 风气如此,挟其笔墨之微长,遂忘纲常之大义,则开科取士又复何用? ”所以暂 o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十月韧六日甲子 o 雍正朝起居注雍正四年十月初五日癸亥 o 雍正朝起居注j 雍正四年十月初六日甲子 时停止浙省乡会试,且的是“使浙人中师生同年,彼此请托营求纷纭胶扰之习为 之肃清,将来人心共知改悔,风俗趋于淳朴”。以停科举考试来整肃某地区人心 风俗,震慑士人之事古今罕有,雍正独特的处理方式可谓是创举 这两道谕旨下达后,立即有人领会了雍正的意图。浙江省在京大员吏部侍郎 沈近思,奏整齐浙俗十事折。内容大略为:一、童生县府试不得求乡绅请托。 二、生员不得奔竞当事投拜门生,通谒显贵乞求关节,及造作揭贴污蔑官民。三、 士子禁刊刻诗歌献媚权势,及淫词艳曲。四、禁生监举贡遇地方事务哭庙抬神, 及通私书关节与乡绅显贵。五、禁乡绅关说公事。六、生员不许连名公里。七、 禁无赖棍徒包揽衙门。八、禁衙役作弊勾引乡绅讼棍挟制本官。九、禁士子纸牌 马吊及打降等事。十、禁赛神演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