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NGO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NGO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NGO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NGO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NGO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公民参与是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治理中体主要体现在公共政 府的产生与监督、公共决策运作和公民自治能力发展这三个方面。近几年来,听证 会、讨论会、征求意见等形式的公民参与,已逐渐成为中国立法和公共决策过程中 的常见风景。在中国公共生活领域中,公民参与的兴起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 事实,成为了公众生活“民主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 的转型时期,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快速发展在现实中产生了了巨大的碰撞和矛盾。 在处理二者冲突中,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已成为一种必然,也是缓和、解决问题的主 要途径。科学的引导并发挥公民参与的作用也成为了现今社会的首要问题,作为公 民参与主体,主要有第三部门,即文中提及的 ngo,社区组织、普通民众等,而其中 “社区”作为最基本的基层社会组成部分,在这个社会需求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 今天已经成为了治理主体之一,并日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寻找多元 化参与途径,充分发挥公民参与的作用,寻求不同参与主体合作、双赢,促进参与 的途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本文着重以环境保护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为研究范围,以我国环境 ngo 组织在特 定的项目下与社区合作为例,选取了由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赞助的“ 自然之友低 碳家庭项目”与北京交道口街道菊儿社区合作过程;贵州人公益网,简称“贵州人” 的“清水江项目”巴拉河流域苗寨调研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以理论与 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与调研社区性质不同、社 区组成人员知识、环境意识、环保行为、受教育程度、性别因素、职业、收入差距 等结合在一起,在社区和 ngo 组织的项目合作框架限定之下,比较城市社区、农村 社区、环境 ngo 执行之间的差异及项目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提升环境 ngo 与社区项目合作有效性的对策,提升我国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水平的对策、方案, 寻求最优化合作路径,并对进一步发挥公民参与效用作出设想。 关键词:环境 ngo;公民参与;社区项目合作 ii abstract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mocratic system. it can be seen in three aspects of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the gener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public government, the operating process of the public deci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trollability of the citizens. in recent years, there appear many form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such as hearings, symposiums and advice searching, which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egislation and public decision-making. in the domain of the chinese public life, the rising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 very critical social fact and also a symbolic sign of democracy in peoples life. now china is in a spe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w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tradict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aling with those conflicts,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and a main way to ease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us scientifically guiding and mak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play their ro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has become the primary issue of the modern society.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body mainly refers to the third party, which, as this paper mentioned, means ngo, community organization, ordinary people etc, of which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s the most basic grassroots social compon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governing subject and has multi-layere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is much more complex and diverse society. so it has been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find a diversified participation way, to give full play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to seek different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body and realize win-win effect, and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ticipation. by case analysis, wi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combining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aly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in particular with the examples such as the project ngo and community cooperation, low -carbon-family project in friends of nature sponsored by the rockefeller iii brother foundation, which cooperates with beijing jiaodaokou street juer community; the river water project , which takes miao village in bala river as object of study by guizhou ren community action network, abbreviated as guizhou ren .with a combination with different research community properties, community member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s, education degree, gender, profession, income gap, etc. ,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mmunities and ngo coopera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community, rural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ngo execu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ject cooperation, puts forward how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in environmental ngos and community project cooperation,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and scheme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eks an optimal cooperative way, and makes further assumptions about giving play to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utilit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ngo; citizen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project cooperation 承诺书 38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9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在民主国家中,市民是独立的和无力的,他们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没有人能 要求他的伙伴帮助他们。因此,如果他们不学会志愿性质的互相帮助,他们将没有 力量。 ”托克维尔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但在当前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作为当今社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环境问题,探寻经济发展和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被提 上各国政府的工作日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并呈现出以政 府为主导的特征。1992 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加速建立,环保工作 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化,我国政府主 导型环境保护格局的局限性日益显露:效率低下、成本增大、国际接轨等问题广为 世人诟病,成为时下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寻求在持续改进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推进新的环保力量 之源成为现实的需要。 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表明,政府之外的民间力量可以对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民间组织(如环境 ngo 等)在多 领域、全方位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推动全球环境保护的 重要力量。 社区是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的需求日益 复杂化和多样化,而社区的治理主体也趋于多元化发展,其中,ngo(非政府组织) 和社区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形成社区组织和 ngo 单元。环境 ngo 和社区 相结合,对特定项目中的合作机制探索为寻求公民参与途径多样性提供了参考,也 为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机制提供了借鉴,并为促使公民社会进一步健康成长提供启发。 2.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起步较早,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是公民参与理念的形成时期, 也是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以理论研究为主, ,有少量案例分析, 目的是提出新的理论并求得政府认可;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末,这一模式得到 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参与式实践活动在环境保护中积极开展并获得良好 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 ngo 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 2 效果,此阶段以实证和案例分析为主,强调国别、具体环境不同、参与主体不同等 各方面的差异;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对参与效果进行反思,经过大量实例研究, 各方学者更多关注是否应该引入公民参与,以及如何更加科学的引入等问题,毕竟 公民参与增加了远比制定政策更多的成本,并且这仅是从个人如何能够有效参与的 角度出发角度分析,更广泛的公民参与引入是一个渐进的民主的社会进程。 3.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环境保护的公民参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并且从研究成果来看,多为一些浅层次参与现状的描述和判断,尚未进行参与过程 和效果评价。 我国学者的研究吸收了国外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我 国身处转型期的固有特点,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进行了积极尝试,尽管研究时间很 短,还是取得了很多成果。在理论方面,从最初零散的环境影响评价中极少引入公 民参与,到之后的直接介入并探索其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尤其是近年来将西方经济 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较成熟的理论引入环境保护问题研究的大胆尝试, 并试图籍此构建与我国现行体制相适应的相关配套供给政策。在实证研究中,从最 初的国外先进经验案例介绍,到之后基于本国国情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在环 境数据不断充实和其他相关数据逐渐公开的信息化进程中,一些学者开始用定量化 分析的方法描述我国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并开始寻 找影响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因素。但与国外相比,其研究范围的广度和深度还 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进一步研究方向上,可以推动开展时间序列动态分析、区域比较分析以及公 民参与环境保护效果评价等有关实证研究课题,在研究方法使用上,应更多的融入 生态学、社会学、区域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知识,从多维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环 境保护与公民参与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学者分别从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建设和现实实 践分析都做出了有益探索,对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和经典案例借鉴。与 此同时,在基于社区治理与环境 ngo 的项目合作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公民参与环 境保护的相关合作模式和途径仍有较大的探寻发展空间;并且如何实现在项目合作 的框架前提下带动公民社会从萌芽阶段走向发展成熟,实现互利共赢,我们需要作 出更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4.本文研究方法 引言 3 本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查阅了 大量相关资料,有针对性的选取调研对象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实地参与自然之友和 贵州人公益网举办的相关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获取丰富的调研资料信息,从文献 查阅中汲取理论精华,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努力寻求环境 ngo 与社区在特定项目 合作中公民参与的新思路,对环境保护的公民参与途径如何发挥最大效用做出了新 的思考和理论构建。 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 ngo 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 4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1.1 概念界定 本文涉及到的概念包括:公民参与、环境 ngo、社区等,其中在探讨环境 ngo 与 社区合作有效性时,会涉及到社工组织概念,在查阅资料时,笔者发现,在非政府 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中,社工组织和 ngo 在概念界定上有一定的误差和重叠, 本文中涉及的 ngo 因为仅限定为环境 ngo, 所以在构建的合作模式时引入社工组织 , 在此界定为由专业性强,有专业证书,有编制内外之分的人员组成的职业化的组织 和机构,可以是政府的合作伙伴,也可以是基于社区的政府主导型的基层机构。 ngo(非政府组织) ,是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的缩写,字面意思是 非正式组织,与非营利组织(npo) 、第三部门(third sector) 、志愿者组织、民间 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含义接近,这里不作区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 速。关于非政府组织仍没有统一的界定的涵义,目前为多数人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 行关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即“非政府组织是以非政府的方式参与的本应由政府关 注的公益事业的组织” 。 但学界最为流行的对于 ngo 的定义是萨拉蒙提出的: “ngo 应满足组织性 、 民间性 、 非营利性 、 自治性 、 志愿性五个标准” 。这 5 个标准中,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被公认为基本特征:非营利性即组织的利益不分配 给组织成员,而是服从于组织的使命;当强调中国 ngo“非政府性”的特征时,可以 将其定义为“不具有直接或者间接行政权的社会团体” ,用以区分那些虽然注册为社 会团体,但却行使特定行政权力的组织机构。 因此,环境 ngo 组织可以初步定义为 “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活动、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或互益性服务的非营利民间组织” 。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名的共同体与社会 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所指的社区即共同体,也就是建立在人本来意志中的,基于共 同的性情和习俗而形成的本原的、自然的、有机的结合体;与此相对的是由人的选 择意志建立的,基于目的的、后天的、人为的聚合所构成的社会。而现在所谈到的 社区,通常指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居住区,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社区不仅限于 地缘性社区,最早的社区是血缘共同体,即家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共同体。 此处定义为查阅资料总结,适用于本文内,并非官方定义。 王 杰、张海滨、张志洲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16. 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9.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5 总之,社区强调的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是人与人在选择意志之前发展出的关系延 续,所以社区应该是具有某种同质性的人口,是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和价值取向,关 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的总和,其重要 意义在于如果说社会是契约关系,那么社区则是法的来源。 在我国,社区(community)的概念最早是由老一辈的社会学家吴文藻、费孝通 等人在 20 世纪 30 年代翻译引入的。随着 80 年代以来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管 理模式的不断发展,社区概念逐渐被应用于或有关行政术语中,甚至被狭义理解为 居民委员会的别称。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社区被 定义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治理中“治理” (governance)一词首先出自世界银行 1989 年对撒哈拉以 南非洲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首次使用“治理危机” (crisis in governance)来概括 当时的非洲的情形。关于治理的定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的定义。该委员会在 1995 年发表的我们 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作出界定: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 共同事务的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得以调和的并采取联合 行动的持续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 意或者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 治理的四个基本特征包括:它是一 个动态的,却并非单纯的规则或活动;手段是协调、合作而非控制;涉及领域广, 包括公共领域也包括私人领域;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社区治理可理解为将治理理念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换句话说是对社区范围内公共事 务进行治理。社区治理强调政府不是社区治理唯一主体,诸如企业、ngo(非政府组 织)以及居民等都构成社区治理主体,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在众多社区公共领域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是合作伙伴关系而非管理被管理的关系; 社区民主参与,即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的发展计划,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社区 治理工具多元化。 社区参与式治理主要是指社区发展主体能有效介入社区建设与相关决策、管理 以及整个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使多元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声音能够获得表达途径,特 别强调弱势群体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首先是一种理念,尊重社区内治理多元主 体对参与的公共事务的参与权,畅通不同的利益相关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 渠道。逐渐改变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行政主导模式,形成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实现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9. 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 ngo 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 6 自治互助和价值共享的群体。 项目合作在本文中涉及是由基金会赞助的环境项目,区别于由政府主导的项目。 1.2 理论基础 1.2.1 sherry arnstein“公民参与阶梯”理论 在 arnstein 的“公民参与阶梯”理论中,公民参与按照公民权力的实现程度分 为三个层次八个类型,其中最高层次的参与是“公民权力” ,包括“伙伴关系” ,其 实质效果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谈判使得决策权力得以再分配,也就是政策倡导的过 程。但是若政策参与过程并未充分沟通,而停留在政府向民众征询意见后的决策, 那么这种参与就只能被划作第二个层次,即“象征性参与” 。从阶梯理论可以看到, 只有当所有的社会利益团体包括地方政府、私人公司、邻里和社区非营利组织 之间建立一种规划和决策机制,公民的意见才会真正的起到作用。 1.2.2 非政府组织理论 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必然地经历了这两种困境。然而 人们对于市场的失灵与政府的失败有着太多的无奈。 非政府理论涉及了市场失灵、政府失败、ngo 的兴起三方面。所谓市场失灵,按 照经济学的解释,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 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 力较私人选择为最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 公共利益的状况。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产品、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便是基于此开始大规模国家干预的。而政府失败是由于政府过度 干预后造成资源非配效率低下、市场自发调节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也是公共选择 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公正性、低效率、政府机 构膨胀及寻租行为的产生。ngo 的兴起正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后的应对之策,或者 说它是市场调控和政府干预两个极端中间的第三条道路。 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权利意识与日俱增,自发民间组织开始在全 球范围内兴起。正如美国学者莱斯德萨拉蒙教授所言, “我们正处在一场全球化的社 团革命当中,这场革命对世纪末的重要性可能会被证明同民族国家的诞生对世纪末 的重要性一样重要” 。综上各种理论,我们不难看出,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力量, ngo 必将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s.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 莱斯特m萨拉蒙.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何增科主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2-23.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7 1.2.3“和策略” (ss 策略) 和策略源于中国哲学一个传统观点,即“和”策略(现称为和谐) 。其最早是周 朝政治家提出的,是是从属于天下体系的一个重要策略,主要用于“协和万邦” (语 出尚书 ) ,相当于今天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问题。其是在承认多样性的前提下 在差异中寻找并建立利益互惠最大化的合作关系,俗称双赢共荣。而 ss 策略是一种 同步对称的利益互相依存关系,即一种即时现报的连锁反应关系。当其进一步明确 为“和策略”时,对于任意博弈方,和谐是一个互惠均衡,所以它是一个互惠依存、 互为条件的关系。能形成最优合作的“和策略”在理论上有能力解决或者减少冲突 的各种困境,包括搭便车、公地悲剧等困境,但由于人性本身缺陷及现实条件上的 局限性无法普遍地实现和策略,只能减少、减弱但不可能消除以上提到的困境。 1.3 经验借鉴 在美国,民间环境保护运动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其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以非政 府组织为核心的公众参与和法制。 (杨东平,1997)而其社区组织自治色彩浓厚,在 社区中有民选的社区自治组织,他们不是专职工作者主要起到社区公共决策、沟通 政府和居民信息的作用。全国分布 140 万个非营利组织,提供大量公共服务,政府 对公共服务的购买也很发达。社区内还有社区企业,为居民提供私人化的市场服务 和公益性的福利服务。各种私人的,非营利的、公共的组织和个人,在社区治理中 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共同治理。 在英国,其社区服务组织体系是由依法设立的公共服务机构(称为“公共体” ) , 是由政府资助的社会组织,独立的非营利组织,以及私营的、商业性的服务机构组 成,其中,各种独立的志愿组织构成了社区服务的主体。在英国,其全国性的志愿 组织网络非常发达,被称为“伞状组织”或“代言组织” ,这些代言组织自身不参与 直接性服务提供,但其在为志愿者组织提供政策争取、推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即英国的社区中,政府和志愿者委员会构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进行治理。 在日本,社区内治理采取政府与社区相结合的合作治理模式。政府负责规划、 指导和提供经费支持。设立社会部全面负责社区工作,基层区政府设立“地域中心” 执行具体社区事务;同时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町内会,来解决同一居住区内所有 家庭和企业组织发生的各种问题,是代表社区参与社区共同管理的居民自治组织。 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 田中实.町内会和自治会的新发展j.日本雅虎网搜索,2009. 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 ngo 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 8 与西方国家的私人民间组织不同在于:加入成员不是个体而是以家庭户为单元;加 入人员是自愿或者半强制性加入;町内会具有多功能和综合性特征;是基层政权的 重要补充。町内会领导人由选举产生,任期一般为两年;其活动经费主要由会员负 担,且由于承担了一部分政府交派工作,还有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 目前,我国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即行政型、混合型和自 治型(如表 1.1) 。 表 1.1 我国城市三种社区管理模式比较 行政型 混合型 自治型 背景 缺乏法制传统,市场经济 不健全,民主观念淡薄等 受西方文化传统影响, 民主化进程加快 具有法制和民主传统, 市场经济健全, 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较高 政府与社区关系 政社不分 部分分开 分离 社区管理主体 政府、社区管理机构 社区及政府各自的管 理机构 社区及其自治机构 运行机制 政府主导 政府支持、 社区组织和 居民参与,共建共管 中介参与、市场运作、 依法管理、 居民志愿服 务 结果表现 大政府、小社会、行政病 严重 朝自治方向发展 小政府、大社会、居民 自治 我国社区与民间组织在项目框架下合作,城市社区管理多分布于家居养老、病 残帮扶等项目上,一部分环境 ngo 也正在试图与社区在厨余垃圾处理方面达成合作; 农村社区一般集中在教育、经济等合作项目中,由于经济基础、社区居民组成等方 面存在差异,大部分农村社区居民对于环境 ngo 的相关合作并不是特别支持,或者 根本不愿意参与,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改善现阶段的一些生活困难等相关帮扶或者 发展项目。城市社区因其组成人员同一性更高,参与意识也高,但由于工作忙、组 织松散等原因,社区项目参与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姚阳.国外及香港地区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对广州的启示j.珠江经济,2006,8. 第二章 环境 ngo 与社区项目合作现状分析 9 第二章 环境 ngo 与社区项目合作现状分析 2.1 环境 ngo 与社区合作项目 目前,我国环境 ngo 与社区合作项目较多的集中于东部发达城市或者西部地区。 其中,东部城市的社区合作较为普遍,但环境项目较少;西部因其自然环境独特, 生物多样性丰富,少数民族聚居,多样的乡土文化等客观条件,各类 ngo 团体分布 广泛,环境 ngo 介入较多,为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 2.1.1 自然之友“低碳家庭” 项目简介 1993 年 6 月 5 日,自然之友的几位创始人发起了中国首次民间自发的环境研讨 会“玲珑园会议” ,并于 1994 年 3 月 31 日正式成立。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 梁晓燕和王力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梁从诫教授为创会会长,社会 文化和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教授为理事长。自然之友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 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截 至 2008 年,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一万余人,其中活跃会员 3000 余人,团体会员 近 30 家,历经十几年的创立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 非政府组织,为中国环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标志性环保 ngo 之一。 “低碳家庭”是中国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在 2009 年启动的应对气候变化、营 建低碳社会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面向城市社区,推行安居节能教育以及与之相关 的低碳生活实践经验,从而最终将低碳社会的宏伟目标落实到社区和家户中去。 该项目以城市家庭为基本单位,希望通过改变城市家庭的用电方式达到节约能 源、减少碳排放的效果。2010 年,项目组在北京的两百多个家庭开展了试点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试点家庭的用电情况, 在试点家庭内使用测量工具 power meter, 检测家用电器在不同状态下的耗电量,进而选择一种最为节约的用电方式。让节能 减排成为可测量、可量化的行为,居民也可以由此计算出自己通过改变用电方式节 省的相关费用。项目组对试点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可以在城市家庭内部推广 的能源优化方案,与此同时,项目组也注意在社区内搜集居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总 结出来的节能经验和技巧,并进行推广。 面对节能减排的世界潮流,而从高碳至低碳转变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推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群体元素,也是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通过城市家 该项目由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赞助。 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 ngo 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 10 庭的行为改善推动整体社会的低碳发展,是需要实践性的行动来发挥影响力的。自 然之友低碳家庭项目主要着力于面向小区与家庭倡导及实践节能行动。并透过小区 三步骤来执行相关调研与实现能源教育倡导。 表 2.1 入户检测三部曲表 2.1 入户检测三部曲 入户检测三部曲 入户检测三部曲 step1 power meter 我会使啦!step1 power meter 我会使啦! 和小区负责人联系,号召 30-50 户志愿者家庭参与。在小区中办理 power meter 学习会,以及提 供项目说明、宏观全球环境节能减排背景、加入低碳家庭九宫格互动游戏、说明检测方法、 问卷调查表格(详见附件)填写教学。将 power meter 发放借用志愿者家庭开展居家检测。 step2.大众志愿者入户核实协作step2.大众志愿者入户核实协作 向社会公众甄选志愿者,并简介项目内容、学习 power meter 使用、问卷调查表格填写、访谈技 巧训练。与小区约定时间入户检测及完成任务,回收 power meter 及问卷调查表格。 step3.我家能耗知多少?小区总结会step3.我家能耗知多少?小区总结会 邀请志愿者一起回到小区办理总结会, 将采集到的信息梳理, 让志愿者家庭了解居家能耗状况与 能源使用习惯。并在总结会上将家户间的低碳节能妙招彼此分享。 2.1.2 贵州人公益行动网络“清水江项目简介” 贵州人公益行动网络 (简称贵州人或贵州人公益) , 2003 年 1 月 2 日成立于北京。 是一个非政治、非宗教的志愿者团队。它基于贵州,活跃于全国,将志愿者平台的 搭建与项目实施地的切实需求紧密结合,力图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创造参与并投 身公益的机会,以此推动扎根民众的公益力量成长,倡导最广泛的志愿精神和公益 行动。 贵州人发展脉络: 到 2011 年 1 月 2 日, “贵州人”走过了八个春秋。2003 年 1 月 2 日诞生于北京, 八年以后,深深扎根贵州,茁壮成长。 2003 年 8 月,贵州人教育资助计划启动,在毕节地区威宁县草海地区开展第一 批助学活动。这是“贵州人”公益之路的起点,是从“言”到“行”的开始。 2005 年“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促成了 2006 年“贵州人”第一次反思和战略 规划,确定以为公众创造、提供公益参与机会,倡导志愿精神和公益行动为主要目 来源于自然之友。 第二章 环境 ngo 与社区项目合作现状分析 11 标,完善了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此后的五年,一直遵循着当时确定的方 向前行。 2006 年底,正式启动清水江保护项目,同时开始启动“贵州人”实体化工作, 在贵阳建立办公室。2008 年 8 月全体离职,实体化工作、清水江保护项目暂停。 2009 年 5 月清水江保护项目重新启动,由志愿者组织、协调完成相关工作。回 到了起点。两年过去了,虽然没有全职、没有办公室,但是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而且在不断深入,继续探索之路。 贵州人的工作范围集中于乡村教育、 环境保护, 不能说是一个单纯的环境 ngo 组织。 “贵州人”的环境保护始于 2006 年底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美国太平洋环境 组织的资助的清水江保护项目。美国太平洋环境组织的资助已于 2009 年 10 月结束; “贵州人”2010 年的环境保护工作由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资助。 清水江保护是“贵州人”开展时间最长的环保活动,2010 年工作的重点是组织 行走清水江自然体验活动、环境问题专项调查(如大薸污染、旱灾、厂矿污染等) 、 水质检测、暑期主题调查及自然体验活动、环境教育和宣传等,并对村寨环境卫生 现状、流域传统农业物种及传统知识、学校环境教育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调查, 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在工作开展的深度上进行探索。 “清水江”项目实施情况: 4 月 3 日-5 日,组织志愿者实地调查清水江剑河-天柱段水情,了解旱灾对清水 江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在天柱坌处镇了解白市电站修建对当地生 态环境的影响等情况。 4 月 29 日,志愿者到剑河革东镇调查了解清水江的水情,并向剑河民中 30 名参 与过清水江环保活动的学生赠送清水江项目宣传手册。 6 月 6 日,志愿者孤鸿影调查鱼洞河峡谷矿区调查煤矿废水排放情况。鱼洞河位 于凯里市龙场镇境内,是清水江支流重安江的支流,受沿岸煤矿废水污染严重。 6 月 12 日,与凯里学院大学生资源与环保协会主要成员及指导老师夏薛梅进行 了交流,沟通合作事宜。 6 月 14 日-16 日,组织“行走清水江支流之探访南哨河及鹅掌楸自然保护区活 动” 。三天的时间里,志愿者走进大自然,了解了清水江、南哨河等河流的水情,进 行水质检测;在考察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同时也了解旱灾缓解及庄稼栽种情况, 探访了九虎村小学,与学校老师、学生进行了交流。 6 月 18 日,凯里学院资源与环保协会在贵州人支持下,组织了“保护母亲河、 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 ngo 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 12 和谐清水江”展览及宣传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清水江的环境问题,宣传环保理念。 6 月 24 日-25 日,志愿者到剑河革东镇了解近日暴雨对清水江、巴拉河的影响 情况。并与剑河民中 60 名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暑假环保调查。 8 月 28 日-29 日,组织行走清水江活动,关注三板溪水电站库区大薸污染、格 里侗寨地质灾害、当地村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库区非法捕鱼等问题进行调查了解。 10 月 18 日-22 日,组织了行走清水江教育主题考察活动,8 名志愿者考察了剑 河县南寨、南加、久仰三个乡镇的多所学校,了解学校各方面情况,尤其是评估学 校需求,为后期开展假期支教、环境教育、图书室建设等活动进行前期评估。 11 月 18 日-19 日,志愿者调查了解清水江水白菜的治理情况。调查发现,江面 水白菜依然滋长,而且又蔓延的趋势。 11 月 19 日,志愿者与剑河民族中学 60 名参加暑假环境调查的学生座谈,对活 动进行总结分享。此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此次调查的问题 涉及春季旱灾的影响、当地河流状况、渔业发展等。 12 月 27 日,志愿者调查了解清水江大薸的治理情况。调查发现,江面水白菜依 然滋长,而且有蔓延的趋势。 自 2009 年 12 月至今“贵州人”向相关机构、热心人士和高中学生等邮寄或者 赠送清水江保护项目宣传手册及三板溪水电站调查报告共计 650 册,宣传河流保护 清水江项目。 由清水江保护项目衍生出的项目有“剑河县乡村小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 试点项目” 、 “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传统农业物种调查及抢救性保护与开发项目” 。 4 月 3 日-5 日,组织志愿者实地调查清水江剑河-天柱段水情,了解旱灾对清水 江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在天柱坌处镇了解白市电站修建对当地生 态环境的影响等情况。 4 月 29 日,志愿者到剑河革东镇调查了解清水江的水情,并向剑河民中 30 名参 与过清水江环保活动的学生赠送清水江项目宣传手册。 6 月 6 日,志愿者孤鸿影调查鱼洞河峡谷矿区调查煤矿废水排放情况。鱼洞河位 于凯里市龙场镇境内,是清水江支流重安江的支流,受沿岸煤矿废水污染严重。 6 月 12 日,与凯里学院大学生资源与环保协会主要成员及指导老师夏薛梅进行 了交流,沟通合作事宜。 6 月 14 日-16 日,组织“行走清水江支流之探访南哨河及鹅掌楸自然保护区活 动” 。三天的时间里,志愿者走进大自然,了解了清水江、南哨河等河流的水情,进 第二章 环境 ngo 与社区项目合作现状分析 13 行水质检测;在考察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同时也了解旱灾缓解及庄稼栽种情况, 探访了九虎村小学与学校老师、学生进行了交流。 6 月 18 日,凯里学院资源与环保协会在贵州人支持下,组织了“保护母亲河、 和谐清水江”展览及宣传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清水江的环境问题,宣传环保理念。 6 月 24 日-25 日,志愿者到剑河革东镇了解近日暴雨对清水江、巴拉河的影响 情况。并与剑河民中 60 名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暑假环保调查。 8 月 28 日-29 日,组织行走清水江活动,关注三板溪水电站库区大薸污染、格 里侗寨地质灾害、当地村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库区非法捕鱼等问题进行调查了解。 10 月 18 日-22 日,组织了行走清水江教育主题考察活动,8 名志愿者考察了剑 河县南寨、南加、久仰三个乡镇的多所学校,了解学校各方面情况,尤其是评估学 校需求,为后期开展假期支教、环境教育、图书室建设等活动进行前期评估。 11 月 18 日-19 日,志愿者调查了解清水江水白菜的治理情况。调查发现,江面 水白菜依然滋长,而且又蔓延的趋势。 11 月 19 日,志愿者与剑河民族中学 60 名参加暑假环境调查的学生座谈,对活 动进行总结分享。此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此次调查的问题 涉及春季旱灾的影响、当地河流状况、渔业发展等。 12 月 27 日,志愿者调查了解清水江大薸的治理情况。调查发现,江面水白菜依 然滋长,而且有蔓延的趋势。 自 2009 年 12 月至今“贵州人”向相关机构、热心人士和高中学生等邮寄或者 赠送清水江保护项目宣传手册及三板溪水电站调查报告共计 650 册,宣传河流保护 清水江项目。 由清水江保护项目衍生出的项目有“剑河县乡村小学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 试点项目” 、 “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传统农业物种调查及抢救性保护与开发项目” 。 2.2.3 参与项目社区特质 自然之友低碳家庭入户调查本文涉及的菊儿社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的东 北部,是北京四合院保护区域之一,由鼓东、交南部分合并而成,隶属于交道口办 事处辖区,与鼓楼苑、圆恩寺、胶东社区居委会相邻,面积 0.12 平方公里。辖区人 口情况户籍人口 1082 户,3160 人。由汉、满、回、蒙等多民族组成。目前,该社区 部分人将房屋出租,租房户较多,建筑比较古老,因其紧邻南锣鼓巷,临街以商户 较多,还有一部分为体验中国生活的外国友人租房居住。另此次调查中涉及对象大 部分为老年人,年轻人一部分外出打工,一部分搬迁。 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研究以我国环境 ngo 和社区项目合作为例 14 清水江项目中巴拉河流域调研农村社区属于自然寨,分别归属凯里市三棵树镇、 雷山县郎德镇管辖,调查的村寨中苗寨占 90%以上,仅有平寨为苗汉混居村落。调研 村寨大部分规划在巴拉河流域旅游开发项目规划中,由政府统一规划、出资。7 个村 寨中郎德是最早开发苗寨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