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各国都在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最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属高新技术产业,纵观全球,可以看到自从 1951 年美国 斯坦福研究园(“ 硅谷” 的前身)成立以来,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 世界各国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有资料显示, 全世界现有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 630 多个,成功的高新区只是小部分,例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日本 筑波、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芬兰的赫尔辛基、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技工业园、 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园区等等。 文中收集了很多专家、学者从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经济社会学、管理学 等领域对成功的高新区的分析资料,他们从不同的领域得出相同的结论,那就 是在高新区中,企业之间结网性都很强,在这样的基础上,技术、信息、知识 流动加快,从而使企业更倾向于合作创新并且从中获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高 科技园区,我国的有些高新区发展较慢,分析其中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区内的 企业之间联动性、互动性不强。从学者们的网络观点出发,提出在高新区中建 设一张柔性网络,它的动态性、开放性、根植性、系统性的特点,使得它有着 共享基础设施、专业化分工、竞合激励、技术、知识的外溢、社会资本强的这 些创新优势,在这样的创新优势下,中小企业之间不仅及时获得该行业的最新 信息,更重要的是彼此增进了解,使得企业在面临创新的资金困难、技术难关、 风险等其它困难,可以选择合同、技术许可证、联合研究、战略联盟、合资等 方式。最终促进高新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柔性网络,合作创新,高新区 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 ii abstract its a peace and development world. every country tries its best to develop economics. high- tech industry has the best competitive power in this world. since silicon valley came into existence in 1951, all kinds of high- tech zones appear in one night. according to material, now there are more than 630 high- tech zones. but most of them arent successful. there are only successful parts of them. for example: silicon valley in american, bangalore in india, tsukuba in japan and so on . in this paper, we collect many of materials that experts and scholars analyze these succeeded high- tech zones from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views. they come to a same conclusion that network constructs very good among enterprises in high- tech zones. on this basis, technology, information, knowledge flue so fast that every company can select co- 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get benefit from the network. compared with excellent high- tech zones, our ones develop slowly. after analyzing them, we think the linkage is very poor among these enterprises. in the views of specialists, we suggest that we construct flexible network in high- tech zone. its dynamic, embedment,system,opened make it have special work, strong social capital and so on many innovative advantages. on this basis of innovative advantages, small companies not only can get the newest information of technology , k n owledge, but also can increase understand each other. if companies meet with difficulties in innovation process, they can select co- operation innovation. in the fast, the high- tech zones will operate much better.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flexible network, co- operation innovation, high- tech zone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图表清单 图 3 . 1 网络的基本形态. 24 图 4 . 1 柔性网络. 26 表 3. 1 1991 年2000 年工业总产值、技工贸总收入、利税、出口创汇增长情况. 19 表 3. 2 19881999 年中关村地区主要的经济指标一览表. 2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高技术产业集群因为其强有力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得到全球的认可和重 视,在很多国家开展地如火如荼,著名的有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 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园等等。我们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一名,近年来建 立了很多高新区,我们国家所谓的高新区,用国际通用术语说就是高技术产业 集群,有一些发展的比较好,更多的是发展缓慢,本文就是从这作为切入点, 以某个高新区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可以给国内高新 区的决策者们理论上参考。 另外,随着我国已经于 2 0 0 1 年加入了世贸组织,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作 为成员之一,很多方面有弊也有利,而弊利是一对互相转化的矛盾,我 们如何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将弊转化为利以及增强国家的竞争优势呢?那就 要大力发展国内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特别要着重发展具有战略制高点的高技 术产业,向集群化发展,从而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论文主要就是讨论发展一个良好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软环境柔性 网络,也是文中的创新点,通过对柔性网络的特点、创新优势、创新方式以及 如何构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下面就对其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产业集群中的网络观点,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美国学者 s a x e n i a n 在 r e s e a r c h p o l i c y 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硅谷地 区的发展,归功于区域内由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协会等形 成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1 (p423437)这种区域创新网络包括产业合作网络、社会 关系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其中,她特别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的 重要性。 欧洲创新小组( 简称 g r e m i ) 的一位成员 c a m a g i n i在主编的创新网络 (i n n o v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s )指出,企业从成长的时候起,就面临着日益不确定的 市场和技术环境,而企业之间的联接则成为各个行为主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因 此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之间及其企业和外部的网络联接对于企业的发展、 创新以及整个产业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p23) 然而他的网络观点当时 并没有得到整个小组的支持,随着对产业集群研究理论的深入,后来 g r e m i研 究也认为企业的发展则是依赖于其在区域内结成的网络,这种区域的网络不仅 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 2 仅包括同一产业或相关链条上的企业之间正式的产业和经济网络,与当地的大 学、研究机构、行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 基础上而结成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网、社会关系网、企业家之间的个人关系网络 等。 l u n d v a l l认为新产业区内的供应商与客商之间能否通过共享的技术文化, 共同应对外部市场与技术的变化,区域内企业之间是否结成网络,是区域是否 能够持续创新的重要标志。2 (p44) h a r r i s o n 在“r e g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上发表“i n d u s t r i a l d i s t r i c t : o l d w i n e i n n e w b o t t l e s ? ”文章,指出企业在本地结成创新网络的根植性,对于产业区 发展来讲,显得尤其重要。否则,企业则易受区外不断变化的条件影响,企业 的外部活动日盛,则区内的合作基础则不稳固。因此,创新网络在外部联接时, 必须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发展。 2 (p24) g r a b h e r 等在其所编写的 t h e e m b e d d e d f i r m s : o n t h e s o c i a l - e c o n o m i c s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n e t w o r k s 书中也同样认为,新产业区的发展正是企业与区域内 的其他行为主体(包括供应商、客商,地方政府和组织以及中介机构和科研机 构等)结成网络,并根植于当地的人文环境基础上,才实现产业区与区内企业 共同发展与创新。2 (p24) g r e m i的其他几位成员 r e m i g i o等编写的 t h e d y n a m i c s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r e g i o n : t h e g r e m i a p p r o a c h 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区域创新网络在根植 于区域内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随着网络的创新,将会推动区域创新环境的 改善,即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互动和互相促进的 关系。2 (p24) c a p e l l o 在 r e g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上发表文章,指出产业区内的行为主体在网 络联接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集体学习,无形中促进了区内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的 互动,从而加强了企业间的空间集聚与整个产业区的持续发展。3 (p352365) 国内地理学家、北大教授王缉慈认为: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 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 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长期的联系形 成本地化网络。这种网络包括企业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网 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 息、劳动和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 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4 (p176) 国内学者关士续认为集群众多的小企业正是依靠网络,从而有的企业实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了创新思想、有的企业增强了研发能力等,并且他将区域创新网络定义为:是 指在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某一经济/ 地理区域, 超出企业与企业间关系的更为 广泛的关系总和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可以是参与创新的企业,也 可以是参与创新的自然人。可以是创新所需重组的诸生产要素( 如资本、劳动 等) ,也可以是与这种生产要素重组有关的知识、信息等等;这些结点之间的联 系,往往具有非正式的性质,如果在它们之间也形成一种组织,那么这种组织 也常常具有很大的柔性。5 (p5154) 北大博士盖文启在创新网络一书里,深入探讨了网络对于产业区发展 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当代社会,没有本地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或者本地 行为主体之间联系微弱,就没有创新,或创新能力不足。2 (p44) 通过文献检索、上网查阅等多种检索方法,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国内外 学者同仁们很多都谈到了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合作创新,网络等等,这方面的 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瀚海,然而却鲜有文章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来解决实 际问题。作者通过对资料研读后认为,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集群,要注重软 环境的建设,本文所指的软环境即柔性网络,充分利用柔性网络的特点和创新 优势,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企业更易于选择合作创新。因此,作者以此作为 文章的切入点,以产业集群和网络两根脉络,贯穿全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二者汇合。 1.3 本文中的创新点、主要内容 高技术的概念首先是由 2 0世纪 6 0年代日新月异的建筑业始发的,当时, 一座座新型大型建筑物拔地而起,内部装璜着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 艺,迅猛的变化使人眼花缭乱。两位才华横溢的的美国女建筑师为抒发对当时 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感叹,用以唤起人们对高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合写了 一本叙述新型建筑,书名为高格调技术 。从此以后,高技术的词就频频地出 现在报刊文献上,但是,目前,高技术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通常认为,高技术 是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主导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知识密集型技术、或者 说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产生的技术。通过比较国内外知识界和产业界关于 高新技术特征的概况和描述,普遍认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的创 新性; (2 )高度战略性; (3 )高度的增值性; (4 )高度的渗透性; (5 )高度的 风险性。6 (p1321) 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点,要发展高技术产业,首先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 企业家;其次高技术产业所需的技术人才需要大学和科研机构来培养;第三高 技术产业所需的风险资金离不开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和机构投资公司; 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 4 第四高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生产性服务组织,例如律师事务所、会计 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等。当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所需配套机构处于某个特定 区域时,就是高技术产业区,这样的产业区它的形成途径可以通过自发形成也 可以在政府的策划下人为形成,不管形成途径如何不同,它的组织形式我们称 为高技术产业集群,通常也称其为高新区。 然而并不是具备以上这些机构就能构造成功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从国外的 经验来看,那就是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但是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不确定性 增加,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也就越大,资金投入也很多,这通常不是一个企业所 能承受的,对大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而在一个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业务联系 很多,再者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简单的说,就是因为“网络”的存在,这 个网络包括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大学及研发机构和企业之 间、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等的网络,还包括社会中个人关系网络、家族网络等其 他不同层面的网络。有了这样的网络,使企业在产业区中很容易选择到合作创 新的对象。像硅谷、班加罗尔等这些成功的产业集群中,就是依靠众多的企业 之间的合作创新。参考成功集群的经验,我们能够发现网络对于集群发展的重 要性了,而这一点正是我国高新区所缺乏的,针对这一点,我们提出在高新区 中应发展一张柔性网络,因为它的根植性特点,在这样的网络中,产业之间、 企业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大学及研发机构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金融机构等 等的联动性大大增加,并且因为竞争,集群中企业不断地诞生和破产,以及柔 性网络的动态性、开放性、系统性的特点,导致集群中企业的数目一直处于变 化中,从而使这样的网络具有柔性。有了这张柔性网络后,为区内的企业合作 创新打好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我国的高新区蓬勃发展。同时,柔性网络也是 本文中的创新点之一。论文中另一个创新点就是用学科分类法对产业集群理论 进行梳理分析,从而跳出传统的三大流派分析思路。 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为何要做这方面的 研究)进行说明,概括了在这一领域国内外学术界同行所做的研究,本文研究 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理论综述。对产业集群按学科进行概述,以及引用自组织理论 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动力。 第三部分:描述国内高技术产业集群(高新区)现状,并以中关村为代表,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柔性网络的角度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之章。主要从网络的角度出发,对高新 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柔性网络的方案,并对其定义、特征、创新优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功能展开详细研究。 第五部分: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就是解决问题,在论文中就是从 高新区的软环境着手,建立柔性网络,提出在高新区中如何构建柔性网络,以 及在这样的网络下,企业有哪些合作创新的方式。 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指出在 柔性网络的软环境下,更加有利于高新区中的企业间合作创新。然而在国际化 大背景及我国的宏观背景下,我国要想在高技术上领先全球,不再受制于他国, 合作创新最终还是要走向自主创新。 1.4 研究方法 本文对高技术产业集群柔性网络的研究,从内容上不仅覆盖了单个行为主 体的行为,像政府、企业等,还对整个集群进行了研究,而且这张网络也不仅 仅包括合作关系的经济网络,还有社会关系网络、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等。 本文的研究借鉴了哲学、科技哲学、工业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定性的方法对柔性网络 进行分析,文中既有理论演绎,又有实证论述,二者结合起来,有力地论证了 柔性网络的可行性。 主要研究方法有: 第一,系统分析法,文中将产业集群看作是一个系统来分析,从工业地理 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社会学、哲学、科技哲学的角度来剖析,用它作为 柔性网络的理论基础,该种方法是文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法,文中以美国的硅谷地区为例,分析了在成功的高技术 产业集群中网络的作用、如何构建等,并借鉴在国内的高新区,提出发展柔性 网络的方法。 第三,实证分析法,任何一个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网络, 但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这就导致人们的价值观 取向不同,使得在我们国家中的产业集群有着浓烈的地方特色。 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 6 第二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理论综述 2.1 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史来说,定义有多种,从最初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所 说的产业区,到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以及不同的学科对 产业集群也有不同的定义和见解。以下我们就对此进行梳理分析。 2.1.1 经济学家角度的产业集群 从经济学领域去研究产业集群,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到马歇尔,1 9 2 0年他 在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对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聚集与发展的现象进行了 研究,提出了产业区(i n d u s t r i a l d i s t r i c t )的概念,指的是大量专业化中小 企业的地域集中和发展,并给出了当时英国设菲尔德和兰开夏郡等地著名的手 工业集群作为实例。7 (p282) 在对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研究中,我们可以发 现,他所说的产业区有以下的特点: (1 )在产业区内,企业之间有着明显的专业化分工。例如,一件终端产品, 被割裂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可能又分解成很多零件,而这些都是由很多企业 共同完成,对于某个企业来说,它一方面是生产商,另一方面又是别人的供应 商、客商等。 (2 )产业区内到处弥漫着合作的“空气” ,因此,一旦某个技术人员有了 新的思想、信息或者某个企业有了新的工艺技术,那么在整个产业区内就会很 快地传播开来,这个归功于在当地区内人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 交流活动。对于这种现象,马歇尔用了很经典的语言来概括了: “如果一个人有 了一种思想,就会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他就在成 为更新的思想源泉。 ”7 (p284)“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连 孩子们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秘密” 。 7 (p284) (3 )在产业区内,马歇尔指出了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整个区域内, 人们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等,也就是社会 资本程度较高,这一点对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它包容着“合作空气” 。 (4 )在产业区内,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这样就使得企业之间劳动 力的流动性较高,促使了信息、思想的流动与扩散。正如马歇尔所说: “雇主们 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 的人,自然到有雇主需要他们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大量的一般劳动供给,也往往因为 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被解雇,也不易有别的办 法。 ” 7 (p284) (5 )在产业区内,有了主要的产业后,就带动着其他辅助的、边缘的行业 的发展。最普遍的就是带动了运输业。同时,马歇尔认为,辅助行业的存在, 提供了外界的信息,也间接地支持了主要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使其增加了适应 性和创新性。 2.1.2 经济社会学角度的产业集群 经济社会学着重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解释产业集群的成功之处。社会资本 一词来源于社会学研究中,它特别强调了随时间演变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网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关系网络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合作 和采取集体行动奠定了基石。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不断发展,它已被广泛地用 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繁荣,而且,越来越多的专家和 学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资本不仅会影晌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发展,更 会影响到企业和区域的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 或地区繁荣和社会的发展。8 (p55- 59) l o u r y 最初以社会资本来解释黑人小孩与其他小孩在社区和社会资源上 的差别;8 (p55- 59) 法国社会学家 p i e r r e b o u r d i e u u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 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同对大家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的持久 网络的占有联系在一起。 ” 8 (p55- 59) c o l e m a n 则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者为了实 现自已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面转让对资源的控制,结果形成 的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样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威关系、信任关系以及作为建 立规范基础的关于权利分配的共识。8 (p55- 59) 哈佛教授 r o b e r t d . p u t n a m通过对意大利行政区政府的研究后发现,第三 意大利在社会资本方面展示了最令人迷惑的现象,并由此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 竞争力的纺织品和服装、家具、农业机械、制鞋设备、优质陶瓷和瓷砖等产业 的“集群” (c l u s t e r ) 。这些网络组织使得小企业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既能获得规 模经济又不需要建立大型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出“灵活专精”的特点,而南方 地区的家族企业由于相互间普遍存在的不信任,从而导致了无论在创新性,还 是在企业活力和企业竞争力方面都无法与中部地区相提并论的局面。因此,他 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网络等,像其他资本一样, 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 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 社会 资本通过合作的促进而提高了社会的效率。 ” “在拥有大量社会资本的社区里, 在一起工作是非常容易的。 ”r o b e r t d . p u t n a m 还指出社会资本是通过人们之间 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 8 的“互惠”行动产生的,它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他还认为社会资 本能显著增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这是因为,通过各种社会网 络会使人们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并建立各种社会联系,而这些社会联系在将来 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帮助,如就业的机会、得到社会的支持等等,社会资本对经 济组织的活力和规模有着重大影响。8 (p55- 59) 在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被描述为:集群中的企业同其他企业、政府部门、 大学、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等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集群内部 的规范、信任与合作、知识的流动机制,以及自增强的社会网络。9 (p46) 博弈论的结果证明: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也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 无形财富。在产业集群中,有了社会资本存在,信任程度增加,基于社会资本 这样的特点,它使得集群中的企业之间在交易过程中,交易费用大大降低,提 高了企业彼此合作的效率。这也是促进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 2.1.3 管理学角度的产业集群 对产业区的研究方面,第一个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 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e 波特,他认为集群(c l u s t e r )是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 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 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 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 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最后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例如大学、标准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10 (p52)波特 对集群的研究着重从竞争联系而非生产联系,他认为产业通过集群这种组织形 式获得竞争优势。 波特先生还提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 思路就是以波特先生创立的“钻石”模型为基准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将焦点 集中在产业集团内部和产业集团之间的联系上,分析地区生产结构的竞争力, 并最终规划宏观层面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范围的专业化模式。波特的“钻石” 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要素条件(f a c t o r c o n d i t i o n s ) 。这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例如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充足的风险投资,安全优美的生活环 境等。 (2 )需求条件(d e m a n d c o n d i t i o n s ) 。在波特先生的“钻石模型”中,国 内需求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方面是国外需求无法替代的。如 果本国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使用热情高涨,例如手机类的消费电子产品,这样 来自本国市场的需求信号将会大大刺激企业实现创新升级,也就促进了该行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的发展。 (3 )支持及相关产业。波特先生的“钻石”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如 果期望能够有持久的竞争优势,那么,该产业的国内支持及相关产业也必须在 国际上拥有竞争力,集群中的上游产业是下游产业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而且上 下游产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使得二者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 达到双赢的效果。 此外一些生产性服务组织。风险投资机构、管理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行业 协会等等也必须同步完善。 (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国内市场的竞争往往会促发一国企业的国际竞 争。因为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创新、升级,否则 被市场驱逐出。还因为国内市场的有限性,企业就转向国际市场。而且经过国 内市场的竞争后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国际上也有着竞 争优势。 (5 )政府作用。对于政府来说,主要从政策方面引导、优化集群的发展, 例如技术政策,教育政策,竞争政策等。11 (p5) 2.1.4 地理学角度的产业集群 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 l f r e d w e b e r )最早提出了聚集 经济的概念,从工业区位的视角解释了产业区中企业集聚的现象,认为企业集 聚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也是 低级阶段。第二创段就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地方工业化,这 是最重要的高级聚集阶段。他在工业区位论中明确指出: “若干工厂的地方 集结易于带来大工厂所具有的长远利益,并且,构成高级阶段的基本要素同样 是构成大规模工厂的那些因素。 ”12 (p2)韦伯还把产业区归结为 4 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 存会促使地方集中化。 (2 )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 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 产业集群化。 (3 )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 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 “消灭 中间人”。 (4 )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 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除此以外,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 两个不同的方面去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 我国工业地理学家、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教授从地理区位理论角度出发,将 产业集群的特征概括为: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 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f l e x i b l e p r o d u c t i o n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 ,它们结成 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4 (p176)。详细的说来,集 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 10 群有如下的特征: (1 )空间集聚特征,也称为机构稠密性。大量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 或中小城市集聚成群,空间上的接近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根据在欧洲各工业 区所做的实地调查,企业之间相距从 1公里(市中心)到 5 0 0公里不等,而且 大约每平方公里 5 0 家企业。 (2 )灵活专业化生产特征,也称为柔性专精。集群可以看成是柔性生产 (f l e x i b l e p r o d u c t i o n )的地域系统。专业化基础上集聚的大量中小企业的生 产经营方式将随着外部市场和技术环境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如原来以手工技 术为主的工艺品生产,由于 c a d 、c a m 、c i m s 等技术的采用,生产方式逐步转向 弹性化,而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和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 外部条件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具有伸缩特征。 (3 )合作网络特征,也称为学习和创新性。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 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大 学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长期的联 系形成本地化网络。这种网络包括企业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 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 信息、劳动和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 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4 )社会文化特征,也称为根植性。集群内企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 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 易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易于产生聚合效应和深度建立制度机制。 这既有效地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又促进知识沿空间的扩散和“溢出” ,其中包括 明晰的知识(a r t i c u l a t e d k n o w l e d g e ) ,但大部分是默会的知识(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 。相互信任和满意形成的社会资本(s o c i a l c a p i t a l )产生了“集 群胶” ,使众多企业粘结在一起,既增强了区域整体凝聚力,又使企业深深扎根 于当地。 (5 )自我增强(s e l f - e n f o r c e )特征,也称为自组织性。这种特征源于外 部经济的正反馈机制。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 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 (i n d u s t r i a l a i r ) ,既促进 集群内部新企业的衍生,又增强了对集群外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群 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一种“路径依赖” (p a t h d e p e n d e n c y ) 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6 )内部整合(i n t e g r a t i o n )与外部链合( l i n k a g e ) 特征,也称为开放性。 集群的形成演进,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过频繁有序的互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交流、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及柔性制度的 渗透,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结点不断与区域外的网络 结点发生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市场,拓展区 域创新空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完成集群外部的合理链合, 这样,集群在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的 特点。10 (p52- 56) 王缉慈教授的观点不仅是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出发,而且她同时强调了集群 中网络的重要性,有关集群网络的讨论,在后面将有详细论述。 另外g r e m i 创始人之一a d y l o t 首先强调了环境对区域内企业集聚发生的强 大作用。他们对第三意大利、瑞典的斯迈兰 ( s m a l a n d ) 地区等等研究后提出, 大量企业在某个地域上的聚集, 与该地域的社会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欧洲和北美的一些新产业区正是因为拥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才促进了 企业的诞生和成长。该学派的核心思想是文化环境力量,即创新环境和集体学 习两方面。具体的说,环境对新企业的成长和老企业的创新很重要,他们认为 产业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个社区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丰富的高劳动力素 质,增加辅助的贸易和专业化服务,满足众多公司的需求,为采用更加专业化 的机构创造条件。而集体学习是指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 等)之间有强大和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13 (p352- 365)其实现途径包括新企业区内 衍生、当地企业间的结网和互动以及人才在当地企业间流动等过程。14 (p319- 331) 2.1.5 科哲角度的产业集群 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野来说,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它具有 系统的最基本的三个特征: 整体性,目的性和开放性。 要素是系统的最基本的成分,也就是系统存在的基础,离开了要素就谈不 上系统。系统的性质,是由要素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要素,就有什么样的系统。 构成系统的各个层次的要素之间并非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 互作用着关系。构成系统的要素不但不可能具有系统整体的性能,而且离开系 统整体,其本身所固有的性能也会消失。15 (p201- 208)对此,黑格尔作了精辟而通 俗的论述。 他说:“个别物体虽各自独立地客观存在, 而同时却都摄于同一系统。 例如太阳系统就是这样的方式客观存在。太阳,慧星,月球和行星一方面表现 为互相差异的独立自在的天体;另一方面它们只有根据它们在诸天体的整个系 统中所占有的地位,才成为它们之所以它们。它们的特殊方式的运动以及它们 的物理的性质都取决于它们对整个系统的关系。这种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它们的 内在的统一, 就是这种统一使个别存在的天体互相关联而结合在一起。 ” 16 (p110) 另外,恩格斯对系统的整体性也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 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柔性网络分析 12 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 ,这种力量和它的 一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 17 (p166) 作为某一社会组织系统来说,它的整体性在于各组织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互配合,如果各成员独自行事,互不联系,则其作为社会组织系统也就只能 是形存实亡或干脆宣布解散了。存在于整体中的部分,不论该部分是否能作为 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它具有部分的意义,一旦离开了 整体,这个部分就失去了整体的部分的意义。15 (p201- 208) 对于产业集群来说,专业化分工的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 等等是构成集群系统的诸要素,这些企业、科研机构从事什么类型的行业,就 决定了该产业集群的性质。在集群中,上下游的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与科 研机构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及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相互依赖。 系统的整体性第二层意思就是系统是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系统整 体的功能不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组成要素的新的功 能和属性。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内部的企业及其他机构是因需要而聚集成群, 从而使双方互利,各取所需,而不仅仅是“扎堆” 。 其次系统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由于组成系统的 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 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系统的层次 性如同一个套箱,有高层系统和低层系统。高层次系统是由低层次系统构成的, 高层次包含着低层次,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而且不同层次之间有高低、上下、 深浅、内外、里表的区别。18 (p36)二者又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高层次作为整 体制约着低层次,又具有低层次所不具有的性质。低层次构成高层次,就受制 于高层次,但同时保持自已一定的独立性。同时系统的层次性区分又是相对的, 不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发生在邻近上下层之间的影响和制约, 而且发生在多个层次之间,相互作用。15 (p213- 216) 从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形式来看,在以水平一体化为主的产业集群,企业 之间合作及交易基本上是水平一体化的,很少存在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这 样的集群中,基本上是多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少存在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 在以垂直分离与水平一体化共存型的集群中,通常是几个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 通过合作生产经营,大企业主要负责研发,而小企业则从事生产或销售;还有 小企业之间的水平合作,在这样的集群中,不仅存在着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 相互协同作用,也存在着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联系;在以垂直分离型为 特征的集群,主要是若干个中小企业围绕着几个大企业从事配套一条龙生产服 务,这样的集群中,就主要是上层对下层的制约以及下层对上层的影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系统的第三个特点是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 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因为系统具有层次性,系统向 环境的开放也就是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开放;就象系统的层次具有相对性,系统 的环境也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系统的开放,不仅是指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开 放,还是指系统向自已的内部开放。一方面,系统向高层开放,系统与环境相 互作用,二者竞争合作;另一方面,系统向低层开放,使得系统内部可能发生 多层次的、多水平的在差异之中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功能。 15 (p224- 230) 事实上,一个系统(特别是生命、社会、思维系统)只有对环境开放,与 环境互相作用,才能生存和发展。开放得愈充分有效,自身的运行发展也愈有 效。反之开放得不够,系统的生存发展将受影响,严重时导致解体。 18 (p40) 对于任意一个产业集群来说,不论内部的生产配套如何齐备、生产服务如 何完善,都不能封闭,否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直至被社会淘汰,所以产业集 群必须具有开放性,区内的企业与区外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决定了其开放性。 系统第四个特点是目的性,根据系统论,一个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组织系 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 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系统在发展变 化的过程中,就体现出其目的性,所以目的性与开放性紧密相连,表明一个具 有目的、运动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