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 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刘羹瑞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塞i 童至蛊 指导教师 签名日期:沙f 。年j 1 力咱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非x 不可”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十分活跃的句式,本文对“非x 不可一格式中“不 可 的隐现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三个平面”理论出发,对“不可 的隐现进行了 语法、语义以及语用三个平面的描述和分析。 首先从语法层面出发,论述了在“非x 不可 中,x 项的不同成分给“不可 的隐 现提供的条件也是不同的,当x 项为体词成分的时候“不可 的隐现情况单一,而在x 项为谓词成分的时候,“不可 隐去的情况较多,笔者对在x 项为谓词成分的情况进行 了详细分析。论文的第二部分首先从构式角度论述了“非x 不可”的语义,在此基础上 结合主体意识的角度,对“不可 隐现的条件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不可 的隐现与 说话人和当事人的意愿有密切关系。最后从语用角度,运用焦点理论对“非x 不可”格 式进行研究。“非x 不可格式在语用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对“非x 不可一格式 构成的句子的焦点也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非x 不可 格式构成的句子的焦点的几种分 布情况的分析,我们也找到了“不可 隐现的理据。 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非x 不可 格式进行研究,通过对“非x 不可”格式的讨论,我们对该格式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不可 隐现问题有了 更为深入的认识,仅此希望可以丰富现代汉语的研究。 关键词:“非x 不可”;隐现;意愿;焦点 o f b u k e ”i si nm a n yc a s e s d e t a i l e ds t a t e m e n ti sm a d ea b o u t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 b u k e b e i n g p r e d i c a t ei n g r e d i e n t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 , f e ix b u k e ”s e m a n t i c sa r ed i s c u s s e d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a n do nt h eb a s e 也ec o n d i t i o mo fl o o m i n go f ”n o t ”a r e d i s c u s s e di nd e t a i lo nt h es u b j e c t i v es e n s eo fi n t e g r a t i o n , a n di ti s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 r ei s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锕e e nt h ep r e s e n c ea n da b s e n c eo f b u k e a n dt h es p e a k e ra n dt h ep e r s o n c o n c e r n e d f i n a l l y ,f i , o mp r a g m a t i ca n g l es o m er e s e a r c hi sd o n eo n f e ixb u k e p a t t e r nw i t h t h eg u i d a n c eo ft h e o r yo ff o c u s f e ixb u k e ”f o r m a ti np r a g m a t i c sh a v et h e i r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ea l s od i s c u s st h ef o c u so f 也es e n t e n c e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r o u g ht h e ”f e ixb u k e ”f o r m a t w ef i n dt h ep r e s e n c ea n da b s e n c eo f b u k e ”c a s e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s e n t e n c e sf o c u s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r o u g ht h e ”f e ixb u k e ”f o r m a t i na d d i t i o n m se s s a yi sd o n ef r o m 伊蛆蛐町,s c 江n a n f i ea n dp r a g m a t i cl e v e l sa n di sa b o u tt h e p r e s e n c ea n da b s e n c eo f b u k e i no r d e rt ou n d e r s t a n dp r o f o u n d l yt h i sf o r m a ta n dt h e p r o b l e ma b o u tt h ep r e s e n c ea n da b s e n c eo f b u k e s ot h a tt h er e s e a r c h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i s b e t t e r k e yw o r d s : f e ix b u k e ;p r e s e n c ea n da b s e n c e ;w i l l i n g n e s s ;f o c u s 一一 i 】 i j j l ? 言1 0 1 “非x 不可 格式的研究概况1 0 2 语料的来源。1 l 从句法角度分析“不可 隐现的条件。2 1 1x 项为体词的情况2 1 2x 项为谓词的情况。3 1 2 1 非x 不可x 项谓词化分析3 1 2 2 “不可”隐现句法分析5 2 “非x 不可”格式“不可”隐现的语义分析6 2 1 表示施事者愿望的实现面临着一定阻碍6 2 2 表示不如意、不理想以及不好的结果7 2 3 “不可”隐去的语义理据8 3 通过主体意识分析“不可”隐现条件l0 3 1 有生名词11 3 2 无生名词1 3 3 3 动词自主性1 3 3 4 当句子含有现“要”、“得”的情况1 4 3 5 “不可”的隐现1 5 4 从焦点角度分析不可的隐现2 0 4 1 焦点是整个x ”2 1 4 2 焦点是x 项的一部分2 l 4 3 焦点在常项“不可”上2 1 4 4 “不可”隐现的语用依据2 2 结 论2 3 参考文献2 4 致谢2 6 非 结 合其组合方式与结构特征,将该句型分为四类:双重否定式、凝固虚化式、隐含简略式、 限定条件式。并且张宜生还从表达角度提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推断之必然三 种语义。黄永健先生的“非不”句式初探研究的方向是“非不一句 型的语法特点、语义特点,并且通过同“不不一句型的差异就比较对二者进行 了区分。李卫中先生的“非a 不b 与“不x 不y 一格式的比较也是将两种句型 进行对比研究,但主要是将侧重点放在了“非a 不b 和“不x 不y 这两种句型在三 个平面即: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比较上。他在析“非a 不b ”固定格式中将 “非a 不b 刀句型的语义特点进行了论述,在对“非a 不b ”句型研究的过程中,他 将这个句型的语义分为两种:一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必然要这样,二是根据客观事理发展 推断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并指出“非a 不b ”句型中,信息焦点的所在应该是句子 中的“a ”。郭攀先生的“非a 不b ”句型的出现及其发展将“非a 不b 句型按 照历时的发展方向分为了四个时期并且作了详细的阐述。完权的“非x 不k 格式的 语义分析对该句型研究的角度较为多样,他在词的意义、语境、语言预设、句子焦点 等多个角度对“非x 不k 句型进行语义分析,文中还涉及到了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对 我们深入研究“非x 不可 句型有很大启发意义。此外,仅就“非不 展开论 述的还有:王艳红的“非”不可”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洪波,董正存 的“非x 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甲甫田的“非不可”与“非 不行 ,徐复岭的谈“非不可一等,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非x 不可 句型进行了研究。 0 2 语料的来源 本文涉及的相关例句来源:1 现当代作家作品;2 北京大学语料库;3 相关文献 中所含有的材非x 不可例句。 “非x 不可”旬式的相关交式研究 1 从句法角度分析“不可隐现的条件 汉语中的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由于“非x 不可 格式在其 产生之初就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论的一种句式,因此这个句型对x 项的成分要求也 比较高,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语料的研究,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所有的虚词均不能作变项 “x 。能够进入“非x 不可 句型的只能是可以充当句子成分的实词。而且,也并不 是所有的实词都能充当“非x 不可”的x 项,可以进入“非x 不可一格式充当成分的 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虽然可以出现的该句型中但不能单 独充当x 项,数词和量词可以经过变形的方式组成数量结构进入这一句型的x 项的位 置,区别词若是不经过变形也不能单独充当x 项,不过区别词若是与“的”字组成“的 字结构 则可以进入。非x 不可一句型。至于叹词、副词、拟声词则很难成为“非x 不可格式中的x 项。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x 项的成分分为体词和谓词两大类。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x 分别由体词、谓词充当时,“不可 的隐现情况。 1 1x 项为体词的情况 大家知道,文言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其中最为显 著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词到双音节词的变化,古汉语时期的词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古代 汉语的句子也基本上由实词直接组成,句子与句子之间主要都是通过语义进行链接。连 词或其他标记并没有现代汉语这么发达、丰富。古代汉语句子的表达多以动词小句、紧 缩的方式出现,句义的表达紧凑而简洁。在“非+ 体词成分+ 不可 的句型中,每个成分 都是由实词构成,其中的“非 和“不都只是简单的否定词,意义具体、实在 。“非 的否定对象就是它后面的体词性成分,“不 的否定对象是“可;而语义上,“不可 又反过来以整体义说明前面的“非+ 体词成分 。直接的语义解释是:对体词的否定会 遭到接下来的“不可 的否定,这样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双重否定,也就是说“非 对 于体词成分的否定是不成立的。反过来看,就是必须肯定“体词 。很明显,整个格式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1 。_ 孙中芹。非a 不可”格式探究 j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灿龙。非、p 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 j 语言文字学2 0 0 8 ,0 2 期 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语义是由“非 和“不可 共同承载的。由于搿非x 不可句式的发展,现代汉语中 的x 项由体词充当的,基本是古代文言的滞留,或者说是由于某种正式场合的需要,套 用到“非x 不可格式中,当x 项由体词充当的时候,“不可 基本不能隐去。例如: ( 1 ) 关于会议开始的时间,主办方强调:非明天不可。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主办方已经敲定会议的时间是明天,除了明天 的任何一天都不行。如果将这一句的材不可力隐去,再来看“关于会议开始的时间,主 办方强调:非明天。这个句子为我们传达的信息就变成了会议开始的时间不是明天了, 与原旬要表达的语义背道而驰。之所以造成这种完全相反的情况是因为搿非+ 体词 的 组合本身就容易让人认为“非是在否定后面的成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不可一 的配合来完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任务。因此当x 项由体词充当的时候,。不可 不能 隐而不现。 1 2x 项为谓词的情况 因为“非x 不可”在产生之初其x 项是由体词充当为主体的,所以在这一节的分析中, 笔者从x 项的谓词化分析入手来讨论在谓词化的过程中,为“不可一的隐现提供了哪些条 件。 1 2 1 非x 不可x 项谓词化分析 非x 不可是一个历史久远的老句式,其原形句式即为古代汉语中很早就有的“非x 不k ”格式。它通过“非 和“不的双重否定强调x 是k 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这种格 式在先秦的典籍中已经出现。例如: ( 1 ) 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 诗经齐风南山) ( 2 ) 凡天灾,有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 左传庄公二十五年) ( 3 )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4 ) 廉,已惟为之,知其思耳也,所令,非身弗行。( 墨子经说上) ( 5 ) 苍术周道者必为之门,f - 1 - - 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 墨子旗 帜 ( 6 ) 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 韩非子三守) o 本文未标出处的例句均为笔者自拟 在可考察的史书中左传是出现“非x 不可”句型一部史书: ( 7 ) 君子日:“忠为令德,非其人犹不可,况不令乎? ( 左传成公十年) 这个句型发展到战国晚期及秦汉时期的时候,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了。例如: ( 8 )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拙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 战国 策秦策一) ( 9 ) 是故求其诚者,非归饷也不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1 0 )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史记齐太公世家) 从例旬中我们可以看出“非x 一构成一个否定性判断,x 既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 是谓词性的,但x 多由体词性成分充当,根据洪波、董正存在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检索: 这种格式共检索到1 4 例,其中l o 例都由体词性成分充当。 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x 项由谓词性成分或小句充当的实例大量涌现,该句型的谓词 化倾向颇为明显。洪波、董正存在太平广记和朱子语类中作了检索,结果发现 “非x 不可 句型共出现2 8 例,其中x 项由体词性成分充当的有1 5 例,由谓词性成分或谓 词性小句充当的有1 3 例,从这个数据我们得出结论:在唐宋元明清时期,x 项的谓词化 趋于稳定,x 项的成分呈现出体词、谓词平分秋色的趋势。在此时期x 项由体词性成分 充当的,例如: ( i 0 ) 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 宋元明话本小说选) ( 11 ) 和戎之使且须谙练朝廷事,非( 李) 楼不可。( 太平广记卷四九六,卢祀, 出嘉话录) 一) ( 1 2 ) 据我看来,另外成家立业,非二万两银子不可。( 活地狱) x 是谓词性成分或小句的,例如: ( 1 3 ) 但以事机密,虑有所泄,非生人传之不可。( 宣室志淮南军卒) ( 1 4 ) 混帐东西,你竟敢如此倔犟! 看你贼皮贼骨,非打不可。( 活地狱) ( 1 5 ) 若孟子诗书等,非读不可。盖它首尾自相应,全籍读方见。( 朱 子语类卷一一八) ( 1 6 ) 现在晓得案犯得大了,去央求他们,他们看乔,非有五块不可。( 活地狱)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清时期,“非x 不可 格式已经趋于书面化和文言文化,所以 该句型的使用上出现了“文献上的不均衡性这个特点,例如,有些献中x 项基本上都 。洪波、董正存。非x 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 j 2 0 0 4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由谓词性成分或小句来充当,如聊斋志异8 例中有6 例的x 是谓词性的或小句,东 周列国志6 例中有5 例的x 是谓词性的或小句。而有的文献中x 由体词充当占绝对优势, 如三国演义检索出“非x 不可 格式共1 3 例,其中的x 全部是体词性成分充当的。 到了现代汉语阶段,x 项的谓词化基本完成。洪波、董正存二位认为:“非x 不可 这个句型表示对“事理必然性的推论和强调及强调主观说话人的主观意愿时,x 项都 只能由谓词性成分或小句来充当,在表示对“事理必要性的推论和强调 的情况下,x 项由谓词性成分或小句来充当的也颇为常见。根据笔者对于老舍作品的检索,发现在其 中的“非x 不可 句型共有2 1 3 例,其中只有l 例的x 项由体词性成分充当的回。以这个数 据为依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现代汉语的北京话里,“非x 不可句型中的x 项由体 词性成分充当已是文言的滞留。 搿非+ 体词+ 不可 发展为“非+ 谓词+ 不可 时,不仅仅是谓词取代体词形成了一个 新的表达格式,这一变化本身还带来了诸多其他方面的变化,或者说,为后来的其他变 化奠定了基础。 1 2 2 “不可”隐现句法分析 在谓词取代体词以后,尽管我们还可以用前文分析x 为体词成分时“不可隐现的 方法来分析,但客观上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干扰因素。根本性的因素来源于“x 一 已经是谓词成分。谓词成分总是表示动作的,而动作一般总要牵涉到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给这个动作的施动者一个句法层面的位置,这样就使“非+ 谓词 成分+ 不可”变成了“主语+ 非+ 谓词+ 不可 ,主语在句法层面取得了位置之后整个句子 就无需再依附前面的小句,取得了自由。句法上取得独立使人们重新分析这个句型的内 部结构,这就使。非x 不可 句型在被重新审视之后被看做成一个简单的主谓句,这个 余成分时,人们自然而然选择隐去“不可。 本节主要从句法角度分析“不可 的隐现问题,首先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这个 句子结构中x 项的成分对于“不可 的隐现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将x 项分别是体词、 谓词的情况做了专门考察,发现当x 项为体词成分时情况比较简单,而为谓词成分情况 就比较复杂,搿不可一在x 项为谓词成分的情况下隐现情况活跃。经过初步分析,我们 发现当“非+ 谓词+ 不可 这个句式前面出现主语时,“不可 的地位开始动摇,随时出 现隐去的现象。当然,仅仅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讨论“不可 隐现的问题不够全面,主观 意愿对于“不可隐现问题影响颇大,下面一节我们就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研究不 可的隐现问题。 2 “非x 不可格式“不可”隐现的语义分析 对于“非x 不可”句型的语义分析,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朱志平先生就将 “非x 不可”句型的语义分为了两大类:第一大类是表示在客观上有必要做,或按照客观 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结果;第二大类是表示主观上必须要做或一定要求这样做。李 卫中先生在分析“非x 不可句型的时候认为它的语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示说 话人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认定会是这样,二是表示在一定条件的制约下事情发展的必然结 果是这样的。杨玉玲老师将“非x 不可”句型的语义考察分为了三类:不可动摇的主观愿 望、必然发生的推测结果、必不可少的客观要求。 本节打算从构式的角度出发分析“非x 不可”句型,认为结合以上三人的的分析,还 可以发掘出“非x 不可”句式其他一些语义特点。并从这些语义特点探究不可隐现的条件。 2 1 表示施事者愿望的实现面临着一定阻碍 ( 1 7 ) 要非说有什么改变不可,就是如今她说话不看人。( 王安忆姊妹们) ( 1 8 ) 于福跪在地上哀求,神非教他马上打小芹一顿不可。(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 1 9 ) 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 铁凝没有纽扣的红 衬衫) ( 2 0 ) 有的外国游客觉得蹬三轮车很有趣非要拉着三轮车工人跑一段不可。( 北大 语料库) 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1 ) 他对自己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功夫,他一样子一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 老舍骆 驼祥子)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非x 不可格式作为整体表达出一种“不可动摇 的主观愿望时,发出动作的人想要实现动作行为的愿望遭到了客观上的阻碍。这种情 况下,人们自然的把关注眼光集中到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上,对于句子后面的 “不可一的关注就会相应减少,因此,“不可 大多可以隐去而且也不影响原句主要语 义的表达。对于同样的一句话,相关的约束条件大致相同时,若是使用“非x 这个句 型更能表达出强烈的意念之必欲的倾向,若是使用“非x 不可 则更倾向于表达情势之 必然。比如: ( 2 2 ) 我轻描淡写的回了句:“没什么啊! 你呢? 一他紧接着就问我,“难道没别的 话跟我说了么? 一他怀疑的语气好像我非要说“我想你 不可! ( 2 3 ) 我非要说:社会需要热心肠的人! 从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这两种句型的差异。若是去掉例( 2 2 ) 的“不可,表达的就是“我一的主观意愿是想说的;如果给例( 2 3 ) 加上“不可一, 表达的意思就成了形势逼迫我说的,而原句的本意却并非如此。即使单独看句子的表达 在语义和语法上都没有错的,但只要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这样的改动并不适合当时的语 境。 2 2 表示不如意、不理想以及不好的结果 ( 2 4 ) 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 邓小 平文选) ( 2 5 ) 哪怕铁活上有一个小砂眼,木活上有个小疖子,他都叫我们返工,我们就非赔 钱不可! ( 老舍文集) ( 2 6 ) 现在到农村去,谁要是凭衣帽断定人家身份,非上当不可。( 中篇小说选1 9 8 4 ) ( 2 7 ) 他还未坐稳,脸已朝着南方,幸亏台球桌子很大,要不然这一转,非滚下来不可。 ( 十月1 9 8 3 ) 这几个例子都是表示结果不如意、不理想甚至是相当糟糕。无论是“乱 、“赔 钱 、“上当 还是“滚下来都不是人们想要的或者说是竭力避免的结果。在这种情 况下,若是将“不可”隐去,在语义上似乎就缺乏了一丝双重否定的保障,隐去“不可” 就会担心之前的不好结果会被误解为必须发生,例如例( 2 5 ) 中“我们就非赔钱不可 的 前提是“铁活上有一个小砂眼,木活上有个小疖子 而且这个“赔钱”的动作是我们不 愿意承担的,若要隐去“不可 句子就成为“我们非赔钱 ( 这个句子有我们偏要赔钱 7 的嫌疑) 这就与原来的语义恰恰相反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能隐去“不可 的。 2 3 “不可隐去的语义理据 “非 是从古代汉语中沿袭到现代汉语的一个表否定意义的词,材非x 不可”中的 “非 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已经是一个具备多重语义的词了,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例 如:“不行,我非去不可。 意思是“我一定要去;如果我们将“非一看作否定性副 词,意思就成了“我不去 。这说明:在“非x 不可 这个句式中,“非刀不能单纯的 被看作是否定副词,而是含有了“一定、必须 意义的词语。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如果“非 是作为否定副词出现在句子中,那么在“非 后面所接受修饰的名词就必须 要有特定的要求,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基因一、“导体一、“金属”等词 前面加上。非 来表示其反义词,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却不能在“手枪 、“校长一、 “铁路”这类词的前面加上“非 来表示否定,这种情况若是在“非x 不可 句型中, 就都可以成立了。例如: ( 2 8 ) 小强在学校出了名的捣蛋,要管住他非校长不可。 ( 2 9 ) 我们要把这么大量的钢材送走,非铁路不可。 g o l d b e r g 在 c o n s t r u c t i o ng r a m m a ra p p r o a f h t oa r g u m e n ts 仃u c t u r e 一书中指出: 任何一个构式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可改变词义,对词汇用法进行限制。根据这句话的 原理我们可以假设:若把c 设为独立的构式,那么只有当c 成为了形式和意义的一个结合 体的时候,并且这个形式或意义其中的一些隐性的特征不能完全通过构式c 的组成成分 或另外之前的构式中得以推知的情况下,这个构式其中隐含的独立性意义就会对句子表 征意义的表达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整合起来的意义,促成这种整合 义的原因是句式义与词汇义互相产生的语义压制,是句式结构作用产生的结果,即:如 若一个词在一个构式中时,构式结构中每一个的成分都有可能对这个词施加语义上的结 构压力,并对其产生语义上的限制,同时使其增加了相应的语法特征,为这个词进入该 构式获得了通行证 。由于我们将“非x 不可 设为一个构式,所以这个构式给“非 施 加了一定的语义上压力,因此“非”后面可以修饰的成分大大增多,原本不可以在 “非”后面受“非 修饰的词如:手枪、校长、铁路等等现在都可以进入“非x 不可一 。g o l d b e r g , a ac o n s 咖c t i o ng r a m m a ra p p r o a c h t oa r g u m e n ts 伽咖鹏口叼c h i c a g o :t h e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9 5 o 孙中芹。非a 不可”格式探究u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句型受搿非 修饰了。 “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 噬是 吕叔湘在 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的。“非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是否定副词这个义项, 而这个用法其实是沿袭了古代汉语中的“非一表否定意义的用法。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 的“非x 不可 句型中“不可 表示语义的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了,在句子中最为突出的 表现就是“不可一作为一种羡余成分常常可以被隐去而且也并不会影响整个句子意义 的表达。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非”已经不能再被看做是一个标准意义的否定副词 了。 当搿不可一隐去时,构式“非x 不可艿其中包含的“强调情态 自然而然的就落在 了“非 字上,此时“非 所蕴含的意义就由原来的单纯否定升级成了一个含有。一 定、必须、偏偏、硬要 意义的词,“非的词性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 表现为从一个否定性副词转变成为一个含有肯定性评注的副词。这个时候若依然把“非” 看作为一个否定词,则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会完全被曲解。如果运用g r e e n b e r g ( 1 9 8 0 ) “框 缀理论来看,我们可以把“非x 不可整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副词。在人们日常的语 感中,一个带有“非x 不可的句子,通常没有必要等到“不可”说出来,就能预感到 “不可 的存在了,同时就能够明白“非一中包含的“评注性”的含义。在“词缀理 论的影响下,我们可以说“非 其实是共享了“不可 的“评注性”语气,也可以说成 是在这个句型中需要用“不可一所表达的语气转移到了搿非 上 。这个时候“不可一 的存在与否就变得不重要了,因为“非和“不可”是一体的,共享相同的词义和词性。 这种共享成为了“不可 隐去的语义理据。 o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m 商务印书馆1 9 8 0 o 完权。非x 不k ”格式的语义分析 j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2 0 0 0 ( 2 ) 9 “非x 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 3 通过主体意识分析“不可”隐现条件 第一节就讨论“非+ 谓词+ 不可 的最初形式是“非+ 体词+ 不可,而且也讨论了x 项谓词化的过程从“非+ 体词+ 不可一进一步的变化成为“非+ 谓词+ 不可 并不能单单 看做是“非芹字后面所否定的成分发生了改变,它们的句法特征以及语义情况都是发生 彻底变化的。 从句法角度看,“非+ 体词成分+ 不可 只能充当一个句子中的语法成分而不能算做 是一个可以独立的句子。这一点可以从能否在“非+ 体词+ 不可”前面补出主语得以证明。 另外,在语义层面,“非+ 体词+ 不可 无法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它在一个句子中 通常都是以一个句子成分出现在某个( 或若干) 小句之后,表达要完成、实现前面小句 所表示的内容,没有矗某某 ( 指的是“非+ 体词+ 不可 中的体词项) 行不通的。看下 面这个例子的说明: ( 3 0 ) 和戎之使且须谙练朝廷事,非( 李) 揆不可。( 太平广记卷四九六,卢祀, 出嘉话录)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若要在“非( 李) 揆不可 的前面补出一个表人的名词作 为主语是不符合整个句子的规范的,如果我们只孤立地说“非( 李) 揆不可”,则整个语 义的表达又不残缺不全。想要明白这句话主要表达什么意义,必须依靠“非x 不可 句 型前面的小句“和戎之使且须谙练朝廷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戎之使且须谙练朝 廷事 具有话题的意味,。非( 李) 揆不可 是对这个话题的说明,两者合起来才能表达 一个完整的意思:能当和戎使者并且谙练朝廷事的这个人只有李揆可以。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非+ 体词+ 不可实际上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判 断和强调”,即说话人认为要干成某事,必须依靠“体词 才行。从表达者的主体意 识来看我们把说话人的主体意识称为说话人的一种表达,简称为说话人意识。与说话人 意识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主体意识即当事人意识,它是指完全从句子所关涉的当事人 ( 行为主体) 这方面来观照动作或状态的发生情况 。 当“非x 不可 的x 项谓词化成为“非+ 谓词+ 不可以后,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它在 句法和语义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独立成句。在许多情况下,。非+ 谓词+ 不可 可以 。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著 扣商务印书馆2 0 0 6 。王灿龙“非、p 不可”旬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 j 语言文字学2 0 0 8 ,0 2 期 1 0 进一步记 充当主语 类着手进 有生名词我们重点看表人物的名词。例句: ( 3 1 ) 我非得去找他谈谈不可。( 陶然、萧良、岳中、张志东现代汉语虚词辞典) ( 3 2 ) 后天我交一笔款子给你,算是我送的贺仪,你非受不可。( 钱钟书围城) ( 3 3 )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 她) 非要吃不可。( 陈运松妈妈喜欢吃鱼头) 上述三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主语都为人称代词,( 例( 3 3 ) 的主语可以通过语 义补出) 并且涉及三种人称。如果从广义施事的语义角色我们将主语看作是谓词所表动 作的当事人,就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例( 3 1 ) 是一类,因为其当事人与说话人是同一个 人;例( 3 2 ) 、( 3 3 ) 是一类,其当事人与说话人是不同的两个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 把说话人为第一人称“我”的情况与当事人意识角度归并为一类,原因是虽然所谓当事 人与说话人相同,并且根据逻辑学原理,既然当事人与说话人为同一人,我们应该可以 不对这种情况的主体意识加以区分了。但是如若将整个句子镶嵌到具体语言环境当中, 整个句子的语义表达还是对当事人和说话人的角度做了区分的,即其表达出的主体意识 通常还是明确的,要么是当事人的,要么是说话人的( 至少可以说要么是当事人的主体 意识更为突显,要么是说话人的主体意识更为突显) 。例如: ( 3 4 ) 我非离开美国不可,我不想在这生活了。 ( 3 5 ) 我非离开美国不可,通缉令已经帖遍大街小巷了。 这两个句子讲的都是我非离开美国这个国家但例( 3 4 ) 就是当事人的意愿而例( 3 5 ) 则是说话人猜测的。如果借助“看来 一词,看两句的不同反应,问题就比较清晰了。 木( 3 6 ) 看来我非离开美国不可, ( 3 7 ) 看来我非离开美国不可, o 文中例旬带号的均为错句 “非x 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 在例( 3 4 ) 前加“看来 ,就颇为牵强;而例( 3 5 ) 加上“看来 ,就很自然了, 因为从说话人角度表达的是说话人者的某种推断,而“看来 一词正好具有这种语义特 征。 在例( 3 2 ) 、( 3 3 ) 中当事人与说话人是不同的,那么它的主体意识自然分为当事人和 说话人两种。例( 3 2 ) 表达的是说话人要求作为当事人的“你 必须接受“贺仪 ,可以 说其说话人意识还是相当突出的。主语为第二人称时最基本表达出的主体意识就是说话 人的意识,而基于当事人视角的表达不是特别常见。对于第二人称来说,当事人标记性 比较强,一般都需要特定的语境和适宜的条件。适宜的条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如“你 非回去不可吗 、“你干吗非回去不可呢。如果只是孤立的从当事人角度说“你非回 去不可”。就不容易被接受了,只有在语境足以激活当事人主观意愿的情况下才可以说。 比如“我叫你别回去,你非回去不可。这下可好了,惹出祸端来了吧。 第一、第二人称的说话人视角除表达说话人的意愿之外,也表示说话人推断。例如: ( 3 8 ) 要不是随后我明白了“四人帮 已经进了监狱,我非得上吊不可。( 苏叔阳婚 礼集) ( 3 9 ) 整天跟着一群混混在一起,总有一天你非误入歧途不可。 这两个例句中涉及到的“上吊 和“误入歧途 不可能是说话人的意愿,因此它们 只是说话人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或所发现的迹象做出的一种主观推断。 当主语为第三人称的时候,主体意识既可以是说话人的,又可以是当事人的。只有 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它的表达视角才能确定下来, ( 4 0 ) 他非喝酒不可,( 没有酒他就浑身发冷) 。( 说话人视角) ( 4 1 ) 他非喝酒不可,( 我们怎么劝都不管用) 。( 当事人视角) 对说话人视角的表达,还可以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表达的说话人意愿,另 外一种是说话人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客观情况做出的一种主观推断。例如: ( 4 2 ) 他非喝酒不可,( 我们就要他这痛快劲) 。( 说话人意愿) ( 4 3 ) 他非喝酒不可,( 江湖规矩谁也改不了) 。( 说话人推断) 例( 4 2 ) 表达的主观意愿完全是说话人的,当事人完成的动作不是出自自身的意愿而 是为了迎合说话人的硬性要求,说话人语势强烈,主观性较强。而例( 4 3 ) 则是说话人根 据某种自己掌握的信息作出的一种推断,而紧随其后的小旬所表达的内容就是说话人进 行推断的依据。它的主观性程度较之例( 4 2 ) 要弱的多。但是不管怎么样,对于当事人而 言在说话人视角表达的情况下,当事人本身是不含有任何主动意味的,整个句子所要表 达的就是当事人在某种外因作用下,必须完成“非 后面的谓词所表示的动作。 根据前文的叙述我们得知:当主语为第一人称时,“主语+ 非+ 谓词+ 不可 必须根 1 2 llllll【lll。ll。1。l。lillllllllllllllllllllllilllillllllll卜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判定是当事人的主体意识还是说话人的主体意识。若表 达的是说话人主观意愿,则当主语为第一人称的时候,当事人是主动的;如果表示的是 说话人的主观推断,那么当事人此时是被动的。当主语为第二人称时,“主语+ 非+ 谓词 + 不可 最常见的表达角度是说话人视角。这种情况下旬子所要表达的不管是说话人的 主观意愿还是说话人的主观推断,就当事人“你而言,都是被动的。当主语为第三人 称时,“主语+ 非+ 谓词+ 不可 能表达的主体意识情况较为复杂,分为两种:说话人意 识和当事人意识。说话人意识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示说话人对当事人的要求;另一种 表示当事人在某种外在因素作用下的不得已之举。对当事人而言,这两者都有被动因素 在里边。而当事人意识表达的是当事人自身的意愿或需求。 3 2 无生名词 当“非x 不可 句型的主语是无生名词的时候,情况就比较简单了,因为无生名词 是表物的,所以它们既涉及不到主观意愿,更不会实施自主性的动作,它只限制在从说 话人意识的角度出发,并且它所表达的语义仅指说话人根据特定情况所作常理性推断 ( 有时可能含有主观的意愿性) 。例如: ( 4 4 ) 一到下雨天,这房子非漏雨不可。 ( 4 5 ) 要照这样下去,这点的手艺非绝了根儿不可。( 老舍四世同堂) ( 4 6 ) 这不怨我说话不清,是律诗自身的别扭;一句非七个字不可,我怎能忽然来句 八个九个字的呢? ( 老舍一些印象) ( 4 7 ) 洪水要是还像这样冲下去,那个大坝以后非塌不可。 3 3 动词自主性 “非x 不可”旬式的相关变式研究 释这一点并不复杂,无生名词都是无意识性这就与自主动词的有意识性背道而驰,因此 二者无法分别作为主语和述语搭配构成一个句子。 当主语为有生名词的时候,x 项绝大多数由自主动词来充当,但也可以由非自主动 词来充当。例如: ( 4 8 ) 花蜂道:“你中了我的毒,非但用不了力,而且三个时辰之内,就非死不可, 所以我现在绝不杀你,让你坐在这里慢慢享受等死的滋味。 ( 北大语料库) ( 4 9 ) 你不知道,今年要是鸦雀无声的过去,他老人家非病一场不可! ( 老舍四世 同堂) ( 5 0 ) 现在到农村去,谁要是凭衣帽断定人家身份,非上当不可。( 中篇小说选) ) 1 9 8 4 ) ( 5 1 ) 处理不妥,你非落个双方面都记恨你的下场不可!( 梁晓声冉之父) ( 5 2 ) 结婚了我来治理这个家,再这样乱下去非出事不可的。( 池莉你是一条河) 上面例子涉及的。死 、“病”、“上当一、“落( 1 a o ) 、“出事 均为非自主 动词。这些词的共同特点就是通常情况下主语的人是不情愿做这些动作的行为人。也 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它们不可能是表达主观性语义的。因此,它们全都是表达说话人主体 意识的,全句所暗示的信息都是说话人根据掌握的信息或事物发展的必然倾向所作的一 种主观推断。 主语为第一人称的像例( 4 8 ) 这种情况,当谓词成分为非自主动词时,它不再是表达 说话人的主观意愿,而是像其他人称的情况一样,表示说话人的推断。再如“你这样与 我对着干,我非病一场不可 、“你总是不让我休息,我非犯糊涂不可 。 3 4 当句子含有现“要”、得”的情况 “要 可以作为助词,当它作为助词的时候主要置于动词前面,“表示做某事的意 志 。在一个句子中,它可以表达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如“他要吃草莓蛋糕,快点去 买啊! 、“上级领导点名要小王处理这件事”,“要也可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 如“我要把这块地铲平 、“你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不然谁也帮不了你、“小王要 以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做不到这一点我就不参加活动 。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得 字读作“据i 一的时候是助词,有三个义项:1 需要: 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做完;2 表意志上或事实上的必要:咱们绝不能落后,得把工作 。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著 m 商务印书馆2 0 0 6 1 4 得”的这些义项 如: 例( 5 4 ) 这个句子就不能把“要 换成“得 但在例( 5 3 ) 中似乎用“要 用“得一 都可以,但表达的出发点和语义之间的差别还是有明确分工的。由于事物发展的规律都 是主观以客观情况为基础作出的决定,因此表主观的“要一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取代表客 观的“得的。 现在我们将要”和“得”镶嵌到“非x 不可”句式中来检验前面的分析。如果将“要”和 “得”嵌入前面的例( 4 0 ) ( 4 1 ) 句子中,则得到: 他非得喝酒不可,( 没有酒他就浑身发冷) 。 他非要喝酒不可,( 我们怎么劝都不管用) 。 例( 4 0 ) 、( 4 1 ) 一个表强势客观需求,一个表强势主观需求,所以在变化时,例 ( 4 0 ) 更倾向于接受“得 ,因为“得”的表客观语义符合整句强势客观的要求;例( 4 1 ) 更倾向于接受“要 ,因为“喝酒是“他也就是当事人的主观意愿,而“要 的语 义刚好符合这一点。 3 5 “不可 的隐现 既然“要 和“得”具有上面所讨论的句法、语义特征,我们将它们嵌入“非x 不 可 句式及其隐去“不可 的句式中,就得到下面的句式 a :非x 不可_ a :非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pp项目居间合同标准文本
- 中标印刷合同样本
- 保险经纪人与客户合同样本
- 中医科室合作协议合同样本
- 农场劳务服务合同样本
- 关于歌机合同样本
- 公园议标合同样本
- 农庄转让合同样本
- 管道检测分公司合作协议
- 农村铺面代售合同样本
- 司法雇员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03月广西玉林博白县总工会社会化工会工作者13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GB/T 37133-2025电动汽车用高压连接系统
- 2024年榆林市榆阳区公立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Unit 2 Go for it!Understanding ideas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电缆桥架国标10216-2013
-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一-国开-参考资料
- 法律实务案例分析卷集及参考答案解析
- 小学生风电知识科普课件
- 建筑施工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书标准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