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和谐社会的构建.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和谐社会的构建.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和谐社会的构建.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和谐社会的构建.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和谐社会的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出发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基于: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始终围绕着人展开,最后都归结为人。人学 以人作为研究主题,从人学视域出发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特有的优势;第二,马 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 品质和实践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取得的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理解,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目前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出发对和谐社会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切入点多为两 点: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文的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结构为理论基础, 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和谐社会具有共同的出发点“现实的人 及价值取向“人 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找出从“现实的人 出发到达“人的 全面发展 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分析,笔者找到了沟通 “现实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人的特性 ,以人的特性为切入点,对 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入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特性 a b s t r a c t t 1 1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t a l ka b o u th o wt oc o n s t r u c t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t i ss o c i e t yf r o m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u m a nl o gt h e o r yo fm a r x t h e r ea r et w op o i n t s :f i r s t l y ,a l lp r o b l e m si n 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t i ss o c i e t ya r ea r o u n dh u m a n h u m a ni st h et h e m eo fh u m a n l o gt h e o r y , s ot h e r ei s au n i q u ea d v a n t a g e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o c i a l i s t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f r o m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u m a nl o gt h e o r yo fm a r x s e c o n d l y , h u m a nl o g t h e o r yo fm a r x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m a r x i s tt h e o r ys y s t e ma n di th a se x c e l l e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q u a l i t i e sa n dp r a c t i c a lc o n t e n t so fm a r x i s tt h e o r y 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o c i a l i s t h a r m o n i o t i ss o c i e t yi s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g u i d i n gc h i n a ss o c i a l i s t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u n d e r m a r x i s m m a k i n gas t u d yo fh u m a nl o gt h e o r yo fm a r xi sb e n e f i c i a l t o d e 印e n i n go u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p e o p l eo r i e n t e d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a n dg i v i n gp r a c t i c a lg u i d a n c e s t ol l s r e l a t i v e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s t u d y i n g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f r o m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u m a nl o gt h e o r yo fm a r xi sl e s st h a no t h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n dm o s to ft h e s e s t u d y i n gf o c u so nt w o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s :p e o p l eo r i e n t e d ;a l l - a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u m a n t 1 1 i sa r t i c l ei sb a s e do nt h el o g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h u m a nl o gt h e o r yo fm a r x i t c o n s i d e r st h a tt h eh u m a nl o gt h e o r yo fm a r xa n d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i l s s o c i e t yh a v ec o m m o n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 - r e a l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v a l u eo d e n t a t i o r 卜- a 1 1 a r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t oc o n s t r u c t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i st of i n do u tae f f e c t i v e w a y w h i c hs t a r tf r o m r e a l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a r r i v e “a 1 1 a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b y m e a n so fa n a l y z i n gh u m a nl o gt h e o r yo fm a r x a u t h o rf i n dt h a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 u m a n c a n c o n n e c t r e a l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 ”w i t h “a 1 1 a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t h e na u t h o r m a k e ss u g g e s t i o n so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b a s e d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h u m a n k e yw o r d s h u m a nl o gt h e o r yo fm a r x ,s o c i a l i s t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 r e a l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 ,a l l a r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 u m a n i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弓乒峭 砂j 年月7e t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 言 = | i 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开放关键时期,但同时也进入了“经济容易失 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矛盾凸显期”。在这 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不和谐现象和问题,就成为关 键性的问题,因此2 0 0 4 年9 月1 9 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加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指出:“形成全 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 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 会安定和团结。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关于什么是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 发,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 究也非常丰富,通过对过往研究的归纳整理,可以发现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 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来理解和谐社会。例如从普遍联系的角度出发,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由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不同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整个世界构成了一张普遍联系的网。我们要构建 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复杂的有机 系统。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实际就是要实现社会各个构成要素的和谐,必须实现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任 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其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 据,为事物发展提供根本的动力;事物的外部矛盾为事物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能促使 或阻碍事物的发展。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并不是绝对没有矛盾的社会,我们不是要根 除矛盾,而是要合理、有效地调和各方面矛盾,从而使矛盾的双方或矛盾的多方在运动 过程中能达到并保持双赢或多赢的结局。就我国内部矛盾而言,我们要尊重并保护不同 社会阶层、利益团体的合法利益,保证他们之间关系融洽、协调,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和睦相处,从而使原有矛盾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就我国外部环境而言,我们要 正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 引言 的国际环境。从质量互变规律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 和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引起新 的量变。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着质量互变的过程。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目标,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既要肯定和谐社会这 远大的目标,又要充分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制定阶 段性的方针政策,不冒进,稳扎稳打,在稳定中求发展。除了以上三个基本原理,还有 很多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群众史观原理等等原 理出发来进行研究探讨的。二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出发来理解和谐社会,主要集中 在两方面“以人为本 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也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出发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与其它同 样领域的文章相比,本文不是从马克思人的理论的某一具体方面来理解和谐社会,例如 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方面出发,而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系 统化、理论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从整体的逻辑结构上来分析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马克思人学的内容研究主要包括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人的需要论、人的价值论、 人的发展论等等。虽然不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内容存在一些小的分歧,但大 的方向上,大家还是比较统一的,即承认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且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系统性,具有自身的逻辑结构。例如袁贵仁通过 对马克思“文本 的挖掘和整理,揭示了马克思入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人性、人的本 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权、人的自由、人的平等和人的发展等;并 进一步揭示出这些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人性的根本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主要从起源 角度回答“人是什么这一具有根本性、前提性的问题:人的主体性则主要是从功能角 度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人的需要主要分析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动因; 马克思从人的需要出发分析了人的自我价值,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分析了人的社会价 值,这就是人的价值说;人的价值在人的社会行为及其方式中就是人权,由此便有了人 权;人权同入的自由是联系在一起的,人权是人的自由的基础之一,这便有了人的自由; 平等也是种人权,人的平等便由此引出;人的平等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就是每个人自 由而平等的发展,这是人的发展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管对马克思主义入学体系的 逻辑结构做怎样的理解,有两点是确定的,即它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马克思人主义 学理论的所有内容都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而其所有内容最后都指向一个目标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 会的过程中,以“现实的人 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 为根本归宿,所以马 克思主义人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共同的出发点与归宿。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期望通过逻辑分析、理论对比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 逻辑结构进行分析,找出沟通其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的桥梁,找出使“现实的人”成为 “全面发展的人 的有效途径,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3 第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内涵及其特征 第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内涵及其特征 1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 0 0 4 年9 月1 9 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 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指出:“形成全体 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 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 会安定和团结。,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执政的重要奋斗目标。 虽然我党是在决定中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明确目标提出来的,但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从首次提出到理论化、系统化有一个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丰 富的过程。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 相处的局面 ,实现“社会更加和谐 ,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2 0 0 3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 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的局面,我们就能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l 】。提出了社会协调发展问题。2 0 0 3 年1 0 月1 1 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 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为新时期我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 系统提出做好了准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决定,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基本内容、组织领导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个涉及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i l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 0 0 3 年7 月1 日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相对和 谐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够和谐的现象和因素。据有关专家学者观察分析,经济发展越 是快速的阶段,就越容易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达到1 0 0 0 3 0 0 0 美元的时期,意味着该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 也意味着该国进入了最容易产生各种不和谐现象的时期,即所谓“黄金发展期”和“矛 盾凸发期 并存的时期。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获得很大的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我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保持每 年平均9 以上的快速而稳定的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经济的这种快 速发展,在给我过社会带来巨变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使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基尼系数过大、社会关系紧张、不稳 定因素增长、社会和谐问题凸显等等。现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既表现出经济体制 快速转变、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社会结构重大调整和社会主体 多元化的特点:同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 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常说的话来概括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 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各种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 化,如何化解各种不和谐现象和问题,就成为关键性的问题了,这也是党中央明确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治理念的原因所在。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所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 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的特点作出的理论思考和回答,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 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在我国,和谐思想源远流长。说文解字对“和 的解释是“和,相应也。从口, 禾声 ,而“谐的意思是“从言,皆声,也是形声字,与声音和语言有关;广雅 和玉篇对“和谐 二字的解释一致,都可以同义互文,都与声音和语言有关。把“和 与“谐联系起来,主要是指声音和语言的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社会是一个构成 要素复杂的系统,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要求整个社会系统中,社会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处于 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状态。在这一系统中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 5 第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内涵及其特征 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 力的状态之中。和谐社会作为许多要素的结合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 涵。从不同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应该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第二,从社会结构角度看,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 社会和谐的前提。第三,从社会阶层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各阶层相 互开放、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 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第四,从社会环境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 是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诚信友爱、法律健全、民风纯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 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第五,从社会价值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以公平 正义为价值取向,处处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第六,从社会管理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应该是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目标,2 0 0 5 年2 月1 9 日,胡锦涛在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 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 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依法治国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 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 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 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成果。现阶段,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些矛盾虽然渗透于各个领域,表现为各种形式,但从根本上说,都是利益因素所致, 经济利益是“本源性 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平与公正必须在各个领域尤其 是收入分配领域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各方面利益必须得到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达到 相互理解、减少冲突、达成共识。此外,还应有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的社会 保障体系。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和谐 社会重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追求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它力图从政治、经济等制度上解 决社会成员融洽相处的历史难题。倡导并形成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 围和人际关系。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 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能够充分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发展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的方针,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上的各种障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 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健全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社 会管理法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施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实现社会 生活的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 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 该是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 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的社会;应该是能够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 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的社会。 7 第二章“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出发点 第二章“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共同出发点 2 1 “现实的人 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 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围上,人学并不是把一切与人有关 的问题都纳入进来,也不能被唯物史观所取代,更不等于倡导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在 综合和提升各门人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一门以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 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科学。”【l l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联系现实总结创立的。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的关注,在遥远的古希腊,先贤们就已经把人 作为思考对象,思考人的存在与意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 但 在马克思之前,真正对人进行研究应该说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文艺复兴运 动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人性去对抗神性,反对基督教对人的理智的束缚,以理性和科 学武装自我,崇尚科学,抨击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强调人类自身生存的价值和 尊严,肯定人的世俗生活,提倡个性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后来英国 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哲学家继续将关注重点放在对人的研究上,培根、霍布斯、洛克等 人在理解人的时候,突出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把人消融于自然,甚至说出“人归根结底 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行爬行的机器而已。【2 】这样极端的话。与此不同,笛卡 尔承认物质实体,但他认为理性才是人的本质,可是最终他无法实现将人的物质实体和 心灵实体统一起来的目标。康德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把人分离为属于现象世界 的感性存在和属于本体世界的理性存在。他认为人作为现象世界的感性存在时,不可避 免的有着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肉体欲望和物质需求,这种自然本性与动物是没有区别 的。当人作为本体世界的理性存在时,具有一种人独有的“自由意志 ,正是这种自由 意志才真正体现了人的本质。对人的理性的强调,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那 里达到了顶峰,他把人的理性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继承了康德关于人的“理性本 质 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 一种完全脱离人的生物机 体和物质生活的“自我意识 ,而这种“自我意识 只是“绝对精神世界的真正 f 1 1 韩庆祥: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 0 0 0 年第1 期 1 2 1 【法】拉美利特:人是机器,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6 l 页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体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的存在意义只是“绝对精神 认识自己和实现自 己的工具或者手段,他强调入和自然界都是“绝对精神“外化或“异化”的产物, 没有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理念的人”,他认为理性并非黑格尔讲的那 样是脱离人的生物机体和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而必须也只能是实实在在的 人的理性和精神。虽然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但他更趋 向于天秤肉体和感性的一端,他认为人的本质主要在于感性,他说:“人的本质是感性, 而不是虚幻的抽象、精神。,【l 】他也看到了人的社会性,但他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社 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抽象地分析作为“类 的人,认为人的社会性只是建立在“把 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 】基础上。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在人学理论上有不少有意义成果,但 缺陷也是明显的,他们要么把人定义为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要么把人定义为纯粹意识性 的存在,即使有人试图去沟通这两方面,仍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他们对人的理解只 是做了抽象地理解,对人的理解没有跨出非历史性、非社会性以及非实践性的误区,对 人并没有真正做科学的现实的理解。马克思在批判总结前人哲学思维遗产的基础上,提 取了合理的有意义内容,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根据,对人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关注重点始终是现实世界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个现实 世界,他反对远离现实生活而醉心于抽象的思辨哲学,他曾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 “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 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i s 并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 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 空话将终止,它们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 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 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4 】 因此,马克思同样把现实世界中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入学理论的主题,他关注现实的 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他的人学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他说:“德国哲学是从天 国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 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 【1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2 3 1 页 2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6 0 页 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6 6 页 4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7 1 7 2 页 9 第二章“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出发点 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 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 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1 】 马克思“现实的人 概念的提出,彻底划清了与唯心主义者和机械的、抽象的唯物 论者对人理解的界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这样论述现实的人:“这种观察 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没有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 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 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所 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 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3 】这些人 是“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4 】 “现实的人具有多重现实的内容,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第一,“现实的人”是个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作为“现实的人 一定是与特定自然环境相关联的人的“有生命的个人, “现实的人形成的自然前提和自然基础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 “任何人类历 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人的 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5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 不是毫无基础凭空出现的,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 对人类社会来说具有不可争辩的先在性。黑格尔用抽象的“理念的人代替和否定了 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将人看做是是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异化出的一个产物。 黑格尔把人看做是精神的产物,这恰恰把人与精神的关系颠倒了。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 “这样用客观的东西偷换主观的东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把某种经验的存在非批 判地当做理念的现实真理。 【6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反对黑格尔的绝对 精神,把被黑格尔唯心主义颠倒了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明确指出:“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7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3 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北京:人民f 版社1 9 9 5 年版,第7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北京:人民j l j 版社1 9 9 5 年版,第7 l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朊第2 9 2 页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 性的存在物”。【1 】人的身体和各种器官,人的自然力、生命力乃至整个生命过程都属于自 然界并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和支配。 第二,“现实的人 是个社会存在物。 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马克思也说过人“天生是社会动物”【2 】。这是因为人的自 然性与动物的那种纯粹原生态的自然性不同,是一种社会化了的自然性。马克思指出: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 然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 【3 】。个人的存只能以社会 的存在为背景,而个人的活动也只能在社会这个舞台上展开。不与任何人发生关系的、 脱离开社会背景的孤立的人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办法存在和发展。作为个体的人,想要生 存下去,就必须以社会的形式来面对自然界,因为与自然界相比,个体的人无论从生命 还是能力来讲都是有限的,无法独自应付自然界。因此人虽然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但作 为自然的人还必须通过感性活动而结成社会,并且以社会为背景存在和发展。费尔巴哈 虽然提出必须在社会性中考察人的“类本质 ,但费尔巴哈所谓的社会性,是“一种内 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4 1 ,这种共同性与马克思所说 的人基于感性活动而生成的社会性具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现实的人 是意识存在物。 “现实的人 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还反复指出“人是有意识的 存在物”【5 】。人有思考的能力,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能够将外物作为对象进行思考, 也可以将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人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人还在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就是因为人有意识,能够将外部世界作 为思考对象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的指导下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 识来改造世界。而人的自我意识可以以自身为认识对象形成自我认识,并根据不同的情 况来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改造,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 物,人才有可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实践的主体。如前所述,在马克思以前,不 少哲学家都很重视人的理性,强调人的本质在于理性。马克思也重视人的理性,并且认 为理性在现实的人的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理性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和人之为人的重要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6 7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2 0 1 2 0 2 页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7 5 页 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版,第6 0 页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1 6 页 第二章“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出发点 征之一,马克思说:“真正的人= 思维着的人的精神”。【l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 指出:“今天整个自然界也溶解在历史中了,而历史和自然史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 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1 2 。 第四,“现实的人 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说:“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 , “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 口】。费尔巴哈只是从人的感性存在出发理解人,却忽略了从物质生产实践“感性的 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不仅把“现实的人”理解为感性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的人”解释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 生产的 人。这种理解,将人看做是一种从事着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存在。人作为社会存 在物,他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活动。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为重要基础的,如前所述,人必须以社 会的形式面对自然的,因而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社会交往活 动。因此在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 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中 围绕着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即生产关系这一最基本的也是 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虽然这 两种关系都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但这些关系形成后,就会有其自身的独立 性和现实性,因此社会关系系统会与“现实的人”形成一种对立性,对人的各种活动具 有制约性,入必须也只能把这种制约性作为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因此,“现实的人 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现实的人 简要地概括为:“现实的人是自然 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意识存在物的统一体,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以一定的方式进 行实践活动的人。 2 2 “现实的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尽管社会各界对“和谐社会 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 笔者认为,无论从哪一角度出发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理解始终围绕着人展开。 1 1 1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6 页 2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5 5 7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5 年版,第5 0 页 1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具体来说就是围绕着三对关系展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关 系。只有实现了这三对关系的和谐,才可以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和谐。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在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 和谐发展。因此,如何实现这三对关系的和谐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最后都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 系、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偶然,而是由现实的人本身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入 学认为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即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意识存在物的统 一体,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因此,我们坚持的“以 人为本 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围绕现实的人 展开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现实的人 是个自然存在物,人类的 生存和活动必须以自然界为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人 与自然的关系在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界 “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l l 另一方面是入的自然化,“人的感觉、感觉 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2 】因此人的 所有特性都依赖于自然界,人通过劳动获取其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但同时劳动也在 改变人自身。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 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 前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现实的人 是社会的主体,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过程中才形成了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系 统;另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永远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实际上 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 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的存在。人的发展离不 开社会,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入,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 标。因此,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 本内容。 【l l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第4 8 页 1 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2 6 页 1 3 第二章“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出发点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能够将外部世界 和自身思考的对象。人与自身的关系除了人自身的生殖、人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