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对常用词作历时的考察,可以从中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进 而阐明不同历史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从古到今,人们“责怪 的这一行为是不会变化的,而表示这一动作的词语在不同的时代会发 生一些变化,形成同义关系的历史聚合,并且存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核 心词的更替及语义场内部的组合情况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选择了“责怪”类动词这组常用词作为考察的对象,本文主 要讨论“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情况,采用词频统计、共时与历时 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选取来源清楚、具有演变 特征的主要动词,具体描写它们的演变情况、分析它们的组合关系差 异,进行相互的比较。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首先概述了选题的背景、回顾了相关的词汇研 究现状,接着明确了选取此组词的研究意义,继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 目标,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最后对本文的历时分期进 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分为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 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四个阶段进行考察。考察了“责怪 类动 词的表义特征、分布状况、语义关系和结构关系及聚合情况,并比较 它们的内部差异;从主观化的角度探讨和分析表“责怪 义动词分别 从本义引伸、扩展到专表或着重表“责怪 义动词的语用机制。考察 发现,“责怪 类动词在演变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同义词的重 叠使用和聚合,这说明语词间的相互联系对于每个语词都具有一种内 在的制约与影响力。“责怪”类系统也和整个词汇系统一样,是一个 有机运作的机制。考察还发现,“责怪 类动词交替兴衰演变,与语 体的关系极为密切,最具典型的书面语体的“让 在元明清时期的口 语性强的文献消失了,属于通用体色彩的“责 在口语性文献中还有 所保留,而最具典型口语色彩的“怪 从唐宋时期开始呈现优势,元 明清时期成为表责怪义的核心词,这表明它们具有明显的语体倾向。 第三部分,第五章结语。总结归纳了“责怪”类动词在汉语 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的演变特点。 关键词:责怪;常用词;历时演变 i i m a k i n g t h ec o m m o n l yu s e dw o r d si nt h eh i s t o r y ,w ec a nl e a r nt h e t h el e x i c o na to n e p e r i o d ,t h e ne l u c i d a t i n gt h el e x i c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n g ei nt h ed i f f i e r e n tt i m e s f r o ma n c i e n tt op r e s e n t ,t h e b l a m e b e h a v i o rw i l ln o tc h a n g e ,b u te x p r e s s e dt h a tt h i sm o v e m e n t sw o r d s 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sw i l lh a v es o m ec h a n g e s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f o r m a t i n g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 a n dw i l lh a v ec o r ew o r dc h a n g e si ne a c h 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m o r e o v e rt h e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i n t e r n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 s i t u a t i o nw i l la l s oh a v es o m ec h a n g e s w es e l e c t e d t h eb l a m e ”a st h ei n s p e c t e do b j e c t ,t h ea r t i c l em a i n d i s c u s s t h eb l a m e ”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 ,b yc o u n t i n go n ew o r d sf r e q u e n c y c o m b i n i n gs y n c h r o n i c r e s e a r c ha n dd i a c h r o n i c r e s e a r c h ,q u a l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r e s e a r c h ,a n g d s e l e t t e dt h ec l e a r o r i g i n a t e sa n dh a dt h e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m a i nv e r bt od e s c r i b et h e r e p l a c e m e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o n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f i r s t ,m a r k i n ga no v e r v i e wo ft h et o p i c so f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r e c a l l i n gt h er e l e v a n ts t u d y , a n dt h e nc l e a rm e a n i n go ft h e w o r dg r o u p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i v e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g i v e sa l la c c o u n to f t h i sc o r p u so f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n ds o u r c e s 。l a s t ,t h ed u r a t i o no ft h i s a r t i c l ei sd e s c r i b e d p a r tt w o ,i n c l u d i n gc h a p t e ro n et oc h a p t e rf o u r l i n g u s t i cm a e t r i a l s w e r ec h o s e nf r o mf l l o w i n gf o u rp e r i o d s :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eh a n d y n a s t yt o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 , f r o m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t os o n g d y n a s t y , f r o my u a n ,m i n gt o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s p e c t ss e m a n t i c i i i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e m a n t i cd i s t r u c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t h e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o f “b l a m e ,a n dc o m p a r e st h e i ri n t e r n a ld i v e r s i t y f r o m t h es u b je c t i v ep o i n to fv i e w ,w ed i s c u s sa n da n a l y s i st h e p r a g m a t i c m e c h a n i s mi nt h e b l a m e f r o mt h e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t oe x p r e s s i n go r o n l ye x p r e s s i n gt h e b l a m e w ef i n dt h a tt h e b l a m e h a st h es y n o n y m a n dt h e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i ne a c hp e r i o d a n di t r e s c r i p t st h a tt h em u m a l c o n n e c t i o nr e g a r d i n ge a c hw o r d ,t h e “b l a m e i sao r g a n i cm e c h a n i s ma s t h es a m et ot h ew h o l e g l o s s a r ys y s t e m w ea l s o l e a r nt h a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b l a m ei sr e l a t t e dt ot h es t y l e “r a n g w h i c hi st h e m o s tt y p i c a lw r i t t e n l a n g u a g ed i s a p p e a r r e d i nt h e 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 l i t e r a t u r ei ny u a n ,m i n gt oq i n gd y n a s t y “z e ”w h i c hi sa l s ot or e t e n t i o n i nt h e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 “g u a i w h i c hi st h em o s tt y p i c a l s p o k e na p p e r e di t sp r e d o m i n a n c ef r o m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t o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ni tb e c a m e st h ec o r ew o r dt oi m p l yt h e “b l a m e ,w h i c hs t a t i n gc l e a r l y t h e s ew o r d sh a v ed i s t i n c ti nt h es t y l e p a r tt h r e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u m m a r y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t h e “b l a m e ”i ne a c h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k e yw o r d s :b l a m e ;c o m m o n l yu s e dw o r d s ;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明:我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除了正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以外,本 论文不含有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都已经在文章中用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物苍 刁9 年月和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学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湖南师范 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且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把本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在相应方框内打“ ”)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作者签名:弼 导师签名:赵蕺嚆 日期: 列d 年箩月;d 日 日期:川力年占月3 日 “费臣”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引言 0 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在整个汉语史的研究中,相对于语音、语法的 研究而言,发展相对缓慢,研究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许多语言学家已 经关注到了汉语中的一批常用词的使用与发展情况,探究常用词的演 变轨迹,探讨其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当前常用词研究中颇为关注 的问题。追溯常用词的发展历程,最早提出对汉语常用词作史的考察 的是郑奠先生。王力先生在其汉语史稿词汇的发展( 1 9 8 0 ) 中 全面论述了汉语词语的发展历史,通过名词里的基本词的形成和发展 探讨了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和发展,对词义发展变化作了开拓式的研 究。又在其主编的教材古代汉语中对1 8 6 个汉语常用词的部分常 用词进行了历史的描写,因此极大推动了常用词的研究。任学良 订正( 1 9 8 7 ) 中对王力先生提出的常用词进行了 历史断代的初步考察。1 9 8 9 年,蒋绍愚先生在其古汉语词汇纲要 ( 2 0 0 5 ) 中,明确指出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应该包括常用词演变的研 究,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等,但未引起词汇学界足够的重视。直到 1 9 9 5 年,张永言、汪维辉先生合作发表了单篇论文关于汉语词汇 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1 9 9 5 ) ,才引起了学术界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重 视,随后应者渐多。后两部力著相继问世: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 研究( 1 9 9 9 ) 、汪维辉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2 0 0 2 ) 。一些专 著的相关章节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蒋绍愚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 1 9 9 1 ) “常用词演变研究 部分,王云路、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 研究( 2 0 0 0 ) 专门讨论了中古常用词研究的问题,已经有意识地进 行断代史的常用词考察,探讨了中古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 法。论文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如汪维辉常用词历时更替 札记( 1 9 9 8 ) 、汉语“说类词 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 2 0 0 3 ) 、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 2 0 0 7 ) ,陈秀兰敦煌变文与汉 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2 0 0 1 ) ,史光辉常用诃“焚,燔,烧”历时替 换考( 2 0 0 4 ) 等等。还涌现了相关论题的一批硕博论文,这一发展 硕十学位论文 方向呈现出良好势头。 有关本文所选取的“责怪”类常用动词,前辈时贤已有论述,池 昌海先生在 同义词研究( 2 0 0 2 ) 中列出了这组词在专书中 的成员,并且简单辨析了异同。李倩博士的论文 单音动 词词义演变研究( 2 0 0 6 ) ,对专书中出现的这组词的成员也进行了分 析与考察。但是目前学界对于这组词的关注,多是对专书的使用以及 从同义词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的这一类词的 成员、使用情况目前还没有做出全面的、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试从 历史的角度出发,把这组词作为一个封闭的词汇系统,以义类为中心, 对其相关成员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及发展变化进行历时的研 究。 0 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责怪”类动词属于常用词范畴,在汉语历史时期占据着重要的 地位。从古至今,据广雅所载,上古时期表示“责怪”义的动词 多达1 9 个。据我们的调查文献统计得出,历时时期“责怪”类常用 动词的单音词应该不少于1 4 个,再加上复音词,数量应该不少于1 9 个。其语义关系指说话人通过言语等行为对受话人的错误或不如意的 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句法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 主语为 实施者人,常可省略;( 2 ) 动词后可带受事宾语,也可省略;( 3 ) 动词后可以直接引出或用介词引出“责怪”的事件或原因。本文选取 来源清楚、具有演变特征的“责怪”类动词的部分成员进行讨论,按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进行历时描写,以理 清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 常用词演变的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词汇 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可以从中窥见一 个时期的词汇面貌,进而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我们选 择了“责怪 类动词这组常用词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它们的历史演变 情况,主要是考虑了动词发展变化的复杂性,“词汇演变中许多微妙 的现象和规律在动词身上体现得最为生动与具体。”1 动词也是认识汉 1 汪维辉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5 页 2 “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语语义系统首要的考察对象之一。从古到今,人们“责怪 的这一行 为是不会变化的,是人类基本行为之一。而表示这一动作的词语在不 同的时代会发生一些变化,形成了同义关系的历史聚合,存在每一个 历史时期核心词的更替,而且语义场内部的组合情况也会发生一些变 化。从语义上看,这类词属于上位语义场“言说 类动词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汉语动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实际的研究情况来看,这组 词的专门研究并不多,一些文章和专著只是对这类词做过个案考察, 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这一组词作全面系统的考察,目前还没有涉 及到。常用词个案的深入研究是其断代研究及整个词汇史研究的基础 工作。“要把汉语历史词汇研究推向前进,就必须在两个方面同时做 工作。首先要对从先秦直到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词语一个一个地搞 清楚,对汉语各个时期的词汇的面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2 只有 夯实基础,才能使演变的研究向横纵的大方向发展,为其它相关研究 领域及学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把“责怪 类词汇作为一个系统 进行历时演变的研究,可以为汉语常用词的研究补充材料,明晰该语 义场的历史演变发展规律,深入理解这类词的词义。 本文的研究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 1 ) 对历史时期“责怪”类常用动词的使用情况作出全景式的 呈现,以图表形式作出频率统计,确定每一时期的核心词,从历时层 面探讨整体的变迁及成员的演变更替情况。 ( 2 ) 从宏观上,总结“责怪”类词汇的演变特点。 ( 3 ) 通过语义分析,从共时层面比较它们语义联系、结构联系 和其特点。 o 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考察“责怪 同义常用词的历时变化与更替过程,具体 研究方法如下: 1 、语料搜集和统计 由于语料涉及的历史时期跨度大,所考察的语料范围广,借助了 2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第2 页 3 硕+ 学位论文 “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 光盘版、网络版) 、北大电 子语料库作为语料的电子版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照原本注疏与 字典辞书,对语料进行判断、校正,使搜集的材料尽可能准确。根据 文献统计出来的使用频率,作为判断核心词语用的重要依据、以及推 断其词语产生、发展演变及替换的重要依据。 2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对所搜集的语料按照历史分期进行共时的描写与历时的比较,这 也是当下这一专题研究达成共识的研究方法。在强调词汇历时演变的 同时,也注意考察共时条件下词语的意义分布,结合词语出现的语境, 进行新旧词语组合关系的差异分析。 0 4 关于语料的说明 原则上,应该对历史时期的所有语料进行穷尽性调查,但在实际 的操作中,由于本人的水平、时间、精力有限,无力完成这样的任务。 故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语料的全面性和典型性,选取了以下文献作为语 料来源。先秦时期:尚书、诗经、墨子、论语、孟子、左 传、墨子、庄子、国语、苟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 韩非子、管子。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淮南子、说 苑、论衡、汉书、列女传、后汉书、三国志、世说新语、 宋书、南齐书。唐宋时期:敦煌变文集、祖堂集、北齐书、 梁书、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朱子语类。元明清时期:全 元曲、水浒传、三国演义、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儒 林外史、红楼梦( 前八十回) 、歧路灯、醒世姻缘传。本文是 在对以上文献语料进行调查、作出频率统计而得出的结论,但在具体 的描述过程中,只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语料作为例证。 本文的统计数据都是笔者统计的结果,尽管参照了大量的字典辞书, 训诂材料,也进行了反复斟酌,但具体例证中的词义主要还是靠自己 进行判断,其中的错误在所难免。 o 5 关于历史分期的说明 首先根据传统分期对各个时期的语料进行查找,然后再根据实际 “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的语料调查结果的显示,我们并未拘泥于传统的三分法,而是根据语 料所反映的特点,采用了四个历史时期的分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 朝、唐宋、元明清。采用四分法能更好的反映“责怪 类这组词在不 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而且能更清楚的揭示“责怪 类各词之间交 替发展演变的过程。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先秦时期 我们调查了先秦时期1 3 部代表文献,使用情况统计列表如下: 表1 - 1 : 趔 三圭三 让数怪谴讼诛诽谤 谯咎贝 典队诮 尚书 2 诗经l 论语 111 孟子 左传189145 墨子 14 庄子 5 1l 国语11232 荀子 1 晏子春秋 23l2 吕氏春秋 2 4 3712 韩非子 21l27l 管罩 l12 口4 总计 1 6 1 4 1 432l71 21 21 1 9 从分布和使用频率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责怪”类的核心动词居 前三位的是“责”、“让 、“数”,其次是“谤 、“诽”、“谯诮”,最 低使用频率是“谴 和“讼”。有些责怪义动词在这一时期还只限于 方言区使用,还不能算作通语中的常用词。以下对每个词的具体使 用情况进行描写分析。 1 1 责 “责 是先秦时期使用为“责怪”义最为频繁的词,“责”的本 义为“索求 ,说文贝部:“责,求也。”例如左传桓公十三 年:“宋多责赂於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 引申为责备义。如果甲要求乙做某事,乙没有完成或没有做好,甲就 有可能对乙表示责问,进而责备。那么“责 由本义到引申义可视作 “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一种因果引申的关系。“责”作为“责备 义的使用很早,最早可推 至尚书。例如,尚书周书秦誓:“公日:嗟! 我士,听无 哗!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日:“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 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春秋时期比较常用,又如,论 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责”还有常用义 “责难、责问、责怪 ,“责 的这几个义项都是以“责备 为核心义 素的词义感染。“责 在春秋时期使用明显比“让少,在战国时期 用例有所增加。“责 后直接受事者。例如: 公忿然作色,不说,及晏子卒,公出屏而立日:“呜呼! 昔者 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 晏子春 秋卷一) 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伏尸而号,曰:“子 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 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 谁告夫! ( 晏子春秋卷八) 今矜狄之善,其志益广。孤突不顺,故不出。吾闻之,申生甚 好信而强,又失言于众矣,虽欲有退,众将责焉。( 国语卷八晋 语二) “责 的语义直接指向受事。“责 后受事者也有悬空的。例如: 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 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 ( 韩非子解老第二十) 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故父子或怨谯,取庸作者进美 羹。说在文公之先宣言与勾践之称如皇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两例“责怨”、“责望 同义,是“责恨 的意思,后面都没带 宾语。例“相责之分的“之分 也不是受事宾语,是中心语。 “责 的对象是人,重在人本身,也可以重在人的行为。例如: 公不听,遂以文姜会齐侯于泺。文姜通于齐侯,桓公闻,责文 姜。( 管子大匡第十八) 夏,齐孝公卒。有齐怨,不废丧纪,礼也。秋,入杞,责无礼 也。(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例“责文姜”是指鲁桓公责备文姜的淫佚行为。例也是指责 硕十学位论文 备杞不吊唁齐侯的无礼行为。 “责”的语义指向是双向的,不仅可以表示“责他人”,还可用于 “责己”。例如: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 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馀。不肖者则 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责难瞻,难瞻则失亲;自 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 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贵信) 由上例可见“责不和“让 、“数”那样,具有语义焦点的排他 性特征,“责 是开放性的。 1 2 让 “让”是先秦时期使用最为广泛的动词之一,说文言部:“让, 相责让。小广雅广义:“诘责以辞谓之让。”玉篇言部:“让, 责让。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杜预注:“责也。”可知, “让”的本义即有“责 义。 “让 作核心动词,其分布位置有所不同。 ( 一) 要求与施事、受事共现。例如: 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其子战而死,其父让子墨子。( 墨 子鲁问) 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吕 氏春秋先识览第四乐成)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章让黄。楚子伐随, 军于汉、淮之间。( 春秋左传桓公九年) 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日:“我先王熊挚有疾, 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 ”( 春秋左传僖 公二十七年) 上例中“让 左向关联施事,右向关联受事,“让 的语义作用 于受事。“让”前后关联的两个成分虽然属于不同的语义对象,但是 两个成分具有密切的关系,“让 表示施事对受事施加的影响。 ( - - ) 动词后接受事再接动词“日”,“日 后是“责怪 的事件。 侈l i 如: “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公至,使让大叔文子日:“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 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王使让之日:“夏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 诸侯、县公皆庆寡人i 女独不庆寡人,何故? ”( 春秋左传宣公十 二年) 秦王不说,使人让赵王日:“约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 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 ( 吕 氏春秋审应览第六离谓) 既,晋之边吏让郑日:“郑国有灾,晋君、大夫不敢宁居,卜 筮走望,不爱牲玉。郑之有灾,寡君之忧也。今执事于间然授兵登陴, 将以谁罪? 边人恐惧,不敢不告。”( 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 从以上所举例子可以看出,“让后宾语是名词或代词,“日”后 的话语是受事被责备的原因,也反映在表层的语法结构上。也有的 “让 后不是名词或代词。例如: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国语卷 一周语上) 例中“不贡 本指诸侯不进贡的行为,但也可以重新理解:“不 祭 是指“不祭者”,“不贡 也指“不贡者 ,为名词性结构。 以上所举例中动词“让”的语义功用是表达语言的主观性和交互 主观性。主观性是意义变得更强烈地聚焦于说话者,如( 一) 例至 例和( 二) 各例。交互主观性是意义变得更强烈地聚焦于受话者, 如( 一) 例“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 ,夔子不满楚人的 责备,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表现了受话者的主观性。 1 3 数 说文欠部:“数,计也。”数的本义为计数,例如周礼地 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以诏毂用,以治年之凶 丰。 郑玄注:“数,犹计也。 当某甲把某乙的错误或缺点一个个计 数出来,就表现了说话者的一种心理情绪,包含了“责备 义。和“让 比较,“数”表示的责怪义呈现出一个计数过程的特征。例如: 范宣子亲数诸朝,日:“来! 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 硕士学位论文 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 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 则职女之由。诘朝之,尔无与焉! 与将执女! ( 春秋左传襄公十 四年) 子产曰:“直钧,幼贱有罪。罪在楚也。 乃执子南而数之,日: “国之大节有五,女皆奸之: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 养其亲。五者所以为国也。今君在国,女用兵焉,不畏威也。奸国之 纪,不听政也。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 幼而不忌,不事长也。兵其从兄,不养亲也。君日:余不女忍杀, 宥女以远。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子产在鄙,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使吏数之,日:“伯有 之乱,以大国之事,而未尔讨也。尔有乱心,无厌,国不女堪。专伐 伯有,而罪一也。昆弟争室,而罪二也。薰隧之盟,女矫君位,而罪 三也。有死罪三,何以堪之? 不速死,大刑将至。”再拜稽首,辞日: “死在朝夕,无助天为虐。 ( 春秋左传昭公三年) 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君令司马说刑之。司马说 进三军之士而数庆郑日:“夫韩之誓日:失次犯令,死;将止不面夷, 死;伪言误众,死。今郑失次犯令,而罪也;郑擅进退,而罪二也; 女误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亲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 郑也就刑! ( 春秋左传哀公十七年) 晏于日:“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使自知其罪,然 后致之狱。 公日:“可。 晏子数之日:“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 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 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一杀公马,使公 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 ( 晏子春秋卷 一) 这组例子中的“数带有“计数程序”的语义特征,具有主观性, 与责怪义离不开。计数客观上表示事件的数量,是说话者对受话者过 失或过错的数说,这种数说就容易产生主观性,主观性的话语是说话 者心理情绪的一种表现。“数,是主观情绪高的表现,也就蕴含了说 话者对受话者强烈的不满和怪罪。 “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数 有时也不包含计数过程,而其语用义更接近于“责”。例 如: 十四年春,吴告败于晋。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数吴 之不德也,以退吴人。(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 仲尼日:“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 鱼之恶,不为末减。日义也夫,可谓直矣。(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 年)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日:“吾以子为可,而使子 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 春秋卷七) 上例中“数”不包含计数的过程,扩展为“责 义,句子中“数 的责怪义是显而易见的,表现的主观性也是很强烈的。 1 4 诽谤 说文言部:“诽,谤也。 吕氏春秋决胜:“贤者诽。” 高诱注:“诽,谤也。 玉篇言部:“诽,诽谤也。”墨子经上: “诽,明恶也。”说文言部:“谤,毁也。”国语周语上:“国 人谤王。”韦昭注:“谤,诽也。 慧琳音义卷三十一“诽谤”注引 考声:“谤,以言毁人也。”而“谤 的本义也是公开地议论或批 评某人的短处。并且在文献中,“诽 、“谤 常同义连用,表示指责 他人的过错,与现代汉语中表示的用言语恶意攻击他人的语用义完全 不同。“诽 的出现要早于“谤 ,“诽 始见于墨子。例如: 诽:论诽之可不可:以理之可诽,虽多诽,其诽是也;其理不 可非,虽少诽,非也。今也谓多诽者不可,是犹以长论短。( 墨子经 说下) “誉之:必其行也、其言也使人忻。诽之:必其行也、其言也 使人督。”诽之:必其行也、其言也使人忻。诽之:必其行也、其言 也使人督。( 墨子经说上) 诽,明恶也。( 墨子经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 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墨子非攻) 硕十学位论文 从例中语意可知“诽 只是评议、批评之义,语义色彩不是很浓 重,没有恶意中伤之义。例“誉 与“诽”相对而论,也可见“诽 是表示批评。例的“明恶 是论人长短,即揭人之短处,也是批评 的语用义。 “谤 始见于左传和国语。例如: 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 旅于市,百工献艺。(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 楚卸宛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 春秋左传昭 公二十七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日:“民不堪命矣! ( 国语卷 一周语上) 左史倚相廷见申公子,子不出,左史谤之,举伯以告。子怒而 出,日:“女无亦谓我老耄而舍我,而又谤我! ( 国语卷十七楚 语上) 上例中“谤 的语义功用是对别人的指责,和“诽”的批评义一 样,是主观因素在话语上的投射。 “诽 和“谤 由于词义相同,就产生了同义连用,形成了双音 节词。例如: 臣闻之,近臣默,远臣喑,众口铄金。今自聊摄以东,姑尤以 西者,此其人民众矣,百姓之咎怨诽谤,诅君于上帝者多矣。( 晏子 春秋卷一) 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 众庶诽谤,诸侯不誉。( 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不屈) 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君 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 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为欲) 上所举例中“诽谤”融合为一个词后,语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其 义与单用时相同。 由以上用例可知,“诽 、“谤”与结合成词的“诽谤”,语义相同, 都是表达人的主观情绪和态度,很明显地体现出主体者的立场、态度 和感情取向,是主观性很强的批评性动词。 “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1 5 谯诮 说文言部:“谯,娆让也。从言焦声。古文谯从肖 。说文 句读言部:“谯,让也 方言( 卷七) :“谯,让也。齐楚宋卫荆 陈之间日谯。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言相责让日谯让。史记樊郦滕 灌列传:“是曰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 司马贞索隐:“谯,责 也。 诮,慧琳音义卷八十八“之诮 注引考声云:“诮,呵 也,相责让也。”玉篇言部:“诮,责也。 广雅释诂二:“谯, 让也。”王念孙疏证:“谯与诮同。 谯与诮同义,是异体字。在我 们所调查的文献中,主要出现在吕氏春秋、韩非子、管子中, 特别是在韩非子中,“让 全部被“谯( 诮) 取代,同时“谯、 诮的句法分布与语义功用和“让 基本相同。例如: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 弗为变。(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 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于公,择其寡功者而谯之日:“列地 分民者若一,何故独寡功? 何以不及人? 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一 再则宥,三则不赦。”( 管子小匡第二十) 公室卑,则忌直言;私行胜,则少公功。说在文子之直言,武 子之用杖;子产忠谏,子国谯怒;梁车用法,而成候收玺;管仲以公, 而国人谤怨。(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 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 言乎? (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用众) 君终岁行邑里,其人力同而宫室美者,良萌也,力作者也,脯 二束、酒一石以赐之;力足荡游不作,老者谯之,当壮者遣之边戍: 民之无本者贷之圃强。( 管子国准第七十九) 上面五例,“谯有的后接受事宾语,有的与动词、形容词组合。 “谯 与动词、形容词连用后,与“谯 单用时相比,表现的主观情 绪比较要强。“谯 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情绪动词,再加上心理动词“怒 或形容词“诟 ,主观情绪明显要强于单用的“谯”。 “谯 有一个重要的语义特征,是上对下的责怪。管子立政: “谯敬而勿复。 集解引郭嵩焘云:“自上让下曰谯。”例如: 硕十学位论文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日:“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 醉,汝道苦我,何故? ( 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疑似) 昭僖侯之时,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昭侯召宰人之次而谯 之日:“若何为置生肝寡人羹中? ”(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 一) 一日:僖侯浴,汤中有砾。僖侯日:“尚浴免,则有当代者乎? ” 左右对曰:“有。 僖侯日:“召而来。 谯之日:“何为置砾汤中? ” (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人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 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 为己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上举例子中“谯”的受事宾语,都是施动者的下级或晚辈,是低 于施动者或受施动者制约的对象。为什么“谯 的受事大多是低下者 对象呢? 我们认为这与“谯的表义性质有关,“责、让、怪 等语 义只是责备,而“谯包含有“詈”的义蕴,所以“谯 一般不宜对 待平辈,更不能对上级,而只对下级较宜,这是“谯 多用于上责下 这一语义特征的根本原因。 1 6 咎 说文人部:“咎,灾也。”段玉裁注:“天火日灾,引申之凡 失意白天而至日灾。释诂日:咎,病也。小雅伐木传日: 咎,过也。北山笺云:咎犹罪过也。西伯戡黎郑注: 咎,恶也。吕览侈乐篇注:咎,殃也。方言:咎,谤 也。 从人各 会意。 各者,相违也 说从各之意。”可知,咎最初是 名词性的词,表示上天降灾祸于人,其后引申为过失,罪过,易系 辞:“无咎者,善补过也。 当要追究人过失、罪过,很自然就引申出 动词义“责备”。“咎 也是使用很早的表示责备义的动词。例如: 子闻之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篇第三) 中置,自咎日: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是以再叹。及馈 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 春秋左传昭公二 “责怿”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十九年) 同辞对日:“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 食而自咎也。(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 则苦痛杂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惨。惨则 退而自咎,退而自咎也生于欲利。故日:“咎莫惨于欲利。”( 韩非子解 老第二十) 既盟,子大叔咎之日:“诸侯若讨,其可渎乎? 子产日:“晋 政多门,贰偷之不暇,何暇讨? 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 ( 春秋左 传昭公十三年) 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日:“必祁大夫。”(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 一年) 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春秋左传僖公二 十二年) 不若予之,以说其众。众说,必咎于其君。其君不听,然后诛 焉。虽欲御我,谁与? ”是故泛舟于河,归籴于晋。( 国语卷九晋 语三) 例“既往不咎”可理解为“既往不责”,但还保留了“追究 的义蕴。例至例中“自咎 有“自责”的意味,也有“自罪的 意思,依违两可。例“咎之 只有较轻微的“责 义,理解为“责 之 、“罪之都不太合适,这里的“咎”是质疑的意思,重在表述子 大叔对盟约的质疑。例至例“咎”则是可以理解为“责 了,虽 然也可以用“罪”来解释,但用“责 来解释更直截了当。“咎 的 “责”义是其扩展义,当“咎”需要作用于受事者,而带宾语时,共 现成分在深层语义上受到了共现规则的制约,“咎”的扩展义,即“责 义就表现突出。 1 7 诛 说文言部:“诛,讨也。”此“讨”为声讨义,声讨即“谴责”, 语义较重。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 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 ”这是上古时期所出现的保留了 硕士学位论文 本义的最早用法,但它在上古文献中更多用为讨伐、杀戮、诛杀义, 引申义的使用超过本义,故没有广泛使用开来。虽然“责怪 为其本 义,但它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责”。先秦时期“诛 为“责怪 义的 用例极少,用例如下: 夷则之月,修法饬刑,选士厉兵,诘诛不义,以怀远方。南吕 之月,蛰虫入穴,趣农收聚,无敢懈怠,以多为务。( 吕氏春秋音 初) 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诘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 吕氏春秋荡兵) 僖负羁之妻日:“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 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 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卜皮对日:“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 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 韩 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上面例子中“诛”的语用义为“责”,“诛”后的受事已经名词化 了,“不义 就是“不义者 ,“暴慢 就是“暴慢者,“无礼”即“无 礼者 ,“有过 即“有过者。 1 8 怪 虮隆 ,说文心部:虮隆,异也。”是一个形容词语词。先秦 时期也扩展出“责怪义的用法。例如: “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 夫是之谓嵬说。”( 苟子正论第十八) 此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