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后妃干政,历朝多见,既有为维护皇权平稳交替、社会安定繁荣 的贤妃,也有为谋得一己私欲而祸国殃民的野心家。纵观历史,总体 上是弊大于利。然有宋一代,共有九位后妃十次临朝听政,但都未危 及赵宋王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也值得研究。 宋代临朝听政的后妃分别是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 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高宗吴皇后、宁宗杨皇后、理宗谢皇 后、度宗杨淑妃,她们或遵先皇的遗嘱而辅助新皇,或在皇权可能有 变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或于意外事件中挺身而出。但无一例外都以维 护皇家正统为己任,对于宋王朝的稳定功不可没。 究其原因,与宋代家法的严密、士大夫的监督抵制、对外戚势力 的防范以及后妃的自我约束都有较大关系。同时,由于宋代后妃在历 史上的独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 【关键词】宋代后妃临朝 i i a b s t r a c t i th a so f t e nb e e ns e e nt h a tt h eq u e e na n dr o y a lc o n c u b i n e si n t e r f e r e di np o l i t i c s i nm a n yd y n a s t i e s a m o n gt h e m ,s o m ew e r ev e r yv i r t u o u sa n dt m e n t e d ,m a k i n g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f o rt h es t e a d yt r a n s i s i t i o no fp o w e ra n df o rt h es o c i a lt r a n q u i l i t y b y c o n t r a s t ,s o m ew h oh a r b o u r e dp o l i t i c a la m b i t i o n sw r e r k e dt h ec o u n t r yj u s t f o rt h e s e l f i s hm o t i v e s f r o mt h eg e n e r a lr e v i e wo ft h e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i ng e n e r a l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o fs u c ha ni n f e r e n c eo v e r w e i g h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s i n c et h e r ew e r e9 q u e e na n dr o y a lc o n c u b i n e sh e l dc o u r tu pt o1 0t i m e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b u tt h e yd i d n o ts w a yt h er e i g n i n gs t a t u so ft h i sd y n a s t y , w h i c hw a s q u i t er a r e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a n dn e e d e dt os t u d y t h eq u e e na n dr o y a lc o n c u b i n e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w h oh e l dc o u r tw e r eq u e e n l i uo fz h e n z o n g , q u e e nc a oo fr e n z o n g ,q u e e ng a oo fy i n g z o n g ,q u e e nx i a n go f s h e n z o n g ,q u e e nm e n go fz h e z o n g ,q u e e nw uo fg a o z o n g ,q u e e ny a n go f n i n g z o n g ,q u e e nx i eo fl i z o n g , q u e e ny a n go fd u z o n g s o m ea s s i s t e d n e w e m p e r o r s ,s o m et o o ko r d e r si nd a n g e ra n do t h e r sc a m eo u tb o l d l yi nt h ea f t e r c l a p b u t a l lo ft h e mt o o kv i n d i c a t i n gt h ep o w e ra st h e i rb o u n d e r d u t ya n dm a d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f o rt h es t e a d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a r es o m er e a s o n ss u c ha s :s t r i c tf e u d a l r u l e s ,t h es u p e n v i s i o no f s c h o l a r - o f f i c i a l s ,t h eg u a r d i n ga g a i n s tr o y a lr e l a t i v e s ,a n ds e l f - b i n d i n go ft h eq u e e n a n dr o y a lc o n c u b i n e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q u e e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a l s oh a dv i v i d h i s t o r i ct r a i tb e c a u s eo ft h e i rh i s t o r i c a l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q u e e na n dr o y a lc o n c u b i n e s ;h o l d i n gc o u r t 1 1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墨立基煎日期:d ! ! , :j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主章海亟导师签名:盘i 盟湎日期:塑:乒占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引言 一、选题缘由 女性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以前史学界更多关注的是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领域,而较容易忽视女性史 的研究。随着史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 代以后,女性史研究为更多史学者所关注,有许多论文及专著问世,涉及范围广泛,研 究渐趋成熟。 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内忧外患 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朝政大事,宋代共计9 位后妃1 0 次l 临朝听政,既非改朝换代, 又未谋权篡位,反而维护了宋朝的统治,在宋代政治运行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具有 鲜明的历史特色,这一现象令人深思,值得研究。 二、研究现状 后妃是封建时代比较显贵的一个妇女阶层,在家天下皇位继承过程中,她们在皇室 家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及得宠的妃子,在一定程度上 对当时的政治活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既有为维护皇室王朝安危而为人称颂的贤 妃,也有为一己私欲而祸国殃民的野心家。无论后妃功过与否,大多王朝都能为其立传, 使其事迹传承后世,这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直接、客观的史料。 论及后妃,首先应该提及的是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此书就历朝历代的后宫制度及其人员进行了详细论述。评介性的论文也较多, 主要由盂祥才一部研究我国古代制度史的力作:( 后宫制度研究) 评述( 中国史研 究动态,1 9 9 9 年第1 期) ,此文对后宫制度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此书的 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理清了后宫制度的诸多内容,更在于在研究制度的同时揭示了人的命 运及这一制度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类同的还有罗 珍填补皇帝制度研究的空白评朱子彦( 皇权的异化垂帘听政) ( 上海大学 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徐连达宫花寂寞红:评朱子彦著( 后宫制度研究 ( 史林, 1 9 9 9 年第4 期) ,杨志刚、金桢美后宫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评介 宋史卷9 仁宗本纪,第1 7 7 页。 ( 7 ) 宋史卷9 仁宗本纪,第1 7 6 页。 ( 8 ) 宋史卷9 仁宗本纪,第1 8 0 页。 ( 9 ) 宋史卷l o 仁宗本纪,第1 9 5 页。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遭人非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仁宗的“母子”关系。仁宗虽非刘后所生,但刘后作为 仁宗的直接抚养入,仁宗对其还是有很深的感情。正是出于本性的慈爱及对幼皇的尊重, 以至仁宗“春秋长,尤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 1 ) 仁宗对刘后也 是尊重有加,“丁亥,帝白太后,欲元日先上太后寿及受朝,太后不可。王曾奏日:陛 下以孝奉母仪,太后以谦全国体,请如太后令。一( 2 ) 由于和皇帝的关系较为亲密,这也 给了刘后垂帘听政的一些便利。使得刘后在听政期间,并未因为仁宗的反感而引起其他 的政治事件。只是在仁宗的婚事上,刘后与仁宗意见不一。仁宗本欲立受宠的张美人, 但刘后庚子赐中书门下“以故中书令郭崇孙女为皇后,谕辅臣日:自古外戚之家,鲜 能以富贵自保,故兹选于衰旧之门,庶免他日或饶政也。”( 砷“乙巳,立皇后郭氏。故 后虽立而颇见疏。”( 4 ) 刘后贵为皇太后,也有诸多的限制。“戊子,辽遣宣徽南院使萧从顺等来贺长宁节, 见于崇政殿,皇太后垂帘,置酒殿中以宴之,御史中丞薛奎馆伴,从顺欲请见,且言南 使至北者皆见太后,而北使果独不得见,奎折之日: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 未得见也。从顺乃已。”【5 ) 且大臣对其越礼行为也大加限制,如:“明肃太后欲谒太庙, 大臣奏日:陛下大谒之日,还作汉儿拜耶? 女儿拜耶? 明肃无答。是夕保罢。”( 6 ) 在太后的家族中,自然也有一些人因为太后的缘故而胡作非为。太后的弟弟孝先“最 为骄横,尤用事。”【7 ) 作为太后,她也不惜牺牲一些人的生命来维护自家人的利益。太后 为其姐秦国夫人不惜杀掉长沙王的妃子,而以秦国夫人嫁之。“妹晋国夫人,喜户部侍 郎狄元吉貌美,太后从晋国之请,亦为杀其妻,以晋国妻之。”( 8 明道二年( 1 0 3 3 年) 三月,刘太后病逝,终年6 4 岁。仁宗亲政以后,有人对刘后垂帘听政发表议论,“及太 后崩,言者多追斥垂帘时事,范仲淹言于帝日:太后受遗于先帝,保佑圣躬十余年, 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9 ) 于是仁宗下诏“中外勿辄言皇太后垂帘日事”( 。也未追究 刘后的过失,可以说,这也是一个较为客观、公正、令人满意的结局。 ( 1 ) 宋史卷2 4 2 章献明肃刘皇后传,第8 6 1 5 页 ( 2 ) 续资治通鉴卷3 7 仁宗天圣四年第8 4 0 页。 ( 3 ) 续资治通鉴卷3 6 仁宗天圣二年,第8 2 4 页。 ( 4 ) 续资治通鉴卷3 6 仁宗天圣二年,第8 2 5 页。 ( 5 ) 续资治通鉴卷3 6 仁宗天圣二年,第8 2 6 页。 6 ) 湘山野录续录明肃太后故谒太庙,第7 6 页。 ( 7 ) 续资治通鉴卷3 8 仁宗明道元年,第8 8 8 页。 ( 8 ) 续资治通鉴卷3 8 仁宗明道元年,第8 8 8 页。 ( 9 ) 续资治通鉴卷3 9 仁宗明道二年,第8 9 4 页。 ( 1 0 ) 柬史卷l o 仁宗本纪,第1 9 5 页。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女性史的兴起,大多史学者都能以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某 一历史人物。但在中国全史中提及“真宗一死,宋仁宗有名无实,刘太后大权独揽, 专权十二年,政治上无任何建树。”( 1 ) 这种说法颇具片面性,我们应该从历史事实出发, 客观的评价某一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过是非,而不应该存在偏颇,对女性在政 治运行过程中的建树一概持否定态度。 ( 二) 仁宗曹皇后与北宋朝政 仁宗曹皇后垂帘的时期并不算长,但由于她历经三朝皇帝,加之自己的个性才能, 使得她与北宋王朝密切相联,也使得她的一生颇有些神奇色彩。 1 、仁宗朝的曹皇后 曹皇后的婚姻颇有些离奇,在未入富之前,她己先嫁人,只因新郎“好神仙事”、“不 乐婚宦”,在洞房之夜“逾墙而走”,才未完婚。不得已曹氏只好回娘家,适逢大选,不 久即被“采纳入宫”( 2 ) 。并于“景祜元年九月,册为皇后。”( 3 ) 本来看似不幸的婚姻这时 却因大选而改变命运,从此身系王家,名留青史。 史载曹后“性慈俭,重稼樯,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 4 ) 记载简略,却勾 勒出曹后简朴的生活作风和平静的处世心态,正是这种作风,使得她处在政治权利斗争 的漩涡之中,却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泰然处之。可以说,这时的曹后只是作为一种有智 慧、有修养的女性形象而存在。这一特征可以通过两件事加以表现。 一件是曹后对于后宫争宠的反应及态度。历来后妃争宠都是一场明争暗斗、腥风血 雨的“战斗”,为了争得皇帝的喜爱,获得专宠的地位,许多妃子不择手段,甚至不惜 牺牲她人的生命,这固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产物,但是历朝历代,各个帝王 的后宫中都可窥见,只不过是程度的轻重罢了。仁宗自然也摆脱不了这一现状,对张妃 宠爱有加,张妃仗势欺人,竞对曹后多加不恭,借出游的机会来借皇后出游的仪仗,皇 后给予,张妃得势,喜形于色,告之仁宗,帝日:“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 而出,外廷不汝置。”妃才“不怿而泣”。( 5 从这件事,即可窥出曹后容人之态,大度胸 怀。 另一件事就是对仁宗的保护。望夕过后三天,宫内发生叛乱,仁宗闻变,急欲出宫, ( 1 ) 赵绍铭:中国宋辽金夏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7 3 页。 ( 2 ) 甲申杂记,见说郛卷7 5 ,四库全书第1 0 3 7 册1 8 3 页。 ( 3 x 4 ) ( 5 ) 宋史卷2 4 2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第8 6 2 0 页。 1 4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皇后虑帝安全“闭阖拥持”,并急派王守忠来救。由于这次叛乱是里应外合,贼势较大, 声彻帝所,宦官竞回奏是打骂小宫女的声音。曹后未轻信,对宦者大声呵斥:“贼在近 杀人,敢妄言耶? ”她敏锐的感到贼人必欲纵火,即令宫人备水以应急,“果举炬焚帘, 水随灭之”。为了鼓舞士气,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以此作为信物,许诺击退敌人,天明 之后,以此论功行赏。众人受此鼓舞,“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在此危急关头,曹后 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以女人的敏感、细心和处世不惊的智慧,使得仁宗在这 次事变中未受损伤,对赵宋王朝的安危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曹后作为一名处于宫廷王室中的女性,有着非常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 正是这种本领,使得她在临朝听政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英宗朝的曹皇后 仁宗“夜暴疾崩”( 1 ) ,曹后为防万一,秘不发丧,且“三更令进肃,四更再召医, 又使人守之。”( 2 ) 直到第二天天明之后才召“辅臣入至寝殿,后定议召皇子宗实嗣位。” ( 3 ) “英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 4 ) 曹后的安排对于皇权的顺利交接起了积极作用,对英 宗的顺利即位功不可没。英宗“在藩邸,恭俭好学,礼下师友,甚得名誉。”( 5 吖旦初立之 时,疾病发作,不能处理政事。同时,仁宗之弟允弼颇有野心,偷窥皇位,甚至不肯下 拜英宗。有鉴于此,帝“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 6 ) 曹后的临朝听政, 无疑具有稳定政局的作用。 听政之初,曹后谨慎行事,“颇涉经史,多授以事。”对于大臣们上奏未能决定的事, 则曰:“公辈更议之”。未出己意,绝不独断专行,这给大臣们造成了较好的印象,既发 挥了垂帘听政的积极性,又不把大臣的意见排斥于外,可以说,曹后听政之初是深得人 心的,以至“宫省肃然。”这其中,也有士大夫监督进谏的作用。垂帘之初,司马光即 上疏提出,曹太后举措动静,皆应警戒留心,至于“名体礼数所以自举者,皆当深自抑 损,以成谦损之美,四海之望”( 钔。司马光还在上皇太后疏中十分中肯的分析了曹 后与赵氏皇室的共同利益,他指出:“赵氏不安,则百姓涂地,曹氏虽欲独安,其可得 乎? ”( 9 ) 鉴于“曹氏安必先赵氏安”的经验教训,曹太后垂帘之初尚能洁身自谦,不敢 ( 1 ) ( 4 ) 宋史卷2 4 2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第8 6 2 1 页。 ( 2 ) 邵氏阐见录卷3 ,第2 0 页。 ( 3 ) 续蟹治通鉴长编卷1 9 8 嘉祜八年夏艘月壬申朔,第4 7 9 2 页。 ( 5 ) 龙川别志卷下,第9 0 页。 ( 6 ) ( 7 ) 宋史卷2 4 2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第8 6 2 1 页。 ( 8 ) 匠编卷1 9 8 嘉祜八年甲申,第4 8 0 l 页。 ( 9 ) 长编卷1 9 8 嘉祜八年甲申,第4 8 0 2 页。 1 5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有过分之权。 然而,随着英宗的病情加重,渐对曹后有不敬之处,曹后便产生了废英宗的念头。 大臣们非但不予支持,反而纷纷上书,坚决捍卫英宗的利益。韩琦毫不留情的说:“太 后不要胡思乱量。”欧阳修则严厉的指出:“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措大耳,举足适事, 非仁宗遗意,天下孰肯听从。”曹后“默然久之而罢。”( 1 ) 但和英宗“两宫之情未通”,弄 得满城风雨,外间纷惑。英宗也对大臣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劝道:“自古圣帝明 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也? 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唯 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可称耳。今但陛下事之未至耳,父母岂有不慈者? 州2 ) 这样, 英宗与曹后的关系才稍稍缓和。 鉴于曹后听政与英宗的紧张关系,在“帝疾益愈”的情况下,大臣们便迫使曹后撤 帘归政。 史载:“英宗印位,日以悲伤得疾,国步方艰,万机慎旷,而慈圣光献曹后因 垂帘视事者久之。当是时,都人争瞩目欢呼,大慰中外望。魏公遂得藉是执奏,丐 归政天予。后许疾,未坚也。一旦,魏公袖诏书帘前日:皇太后圣德光大,顷许 复辟。今书诏在是,请付外施行。后未及答,即顾左右日:撤帘。”后乃还宫。 另有史载:“曹后称制日,韩琦欲后还政于天子,而御宝在太后阁,皇帝行幸 即随驾。琦因奏请具素仗祈雨,比乘舆还,御宝更不入太后阁。即于帘前具述皇帝 圣德。太后怒曰:教做也由相公,不教做也由相公。琦独立于帘外不去,即得一 声,有允意,即再拜。驾起,遂促仪鸾司撤帘。”“1 在大臣的压力下,曹后结束了垂帘听政的局面,深刻地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对后妃的 限制作用。 3 、神宗朝的曹皇后 神宗继位以后,尊曹氏为太皇太后,把她居住的宫殿改称为庆寿宫,并对曹太皇太 后诚孝有加,史载:“上事慈圣至诚极孝,所以娱悦后无不至,在宫中,从后行,必自 扶掖,视膳定省唯谨。”( 5 ) 曹氏对神宗也是关切各极,“退朝稍晚,必自至后嘱,间亲持 膳饮以食帝。”( 6 ) 神宗感念曹后对自己的慈爱,特恩准曹后弟曹佾入宫探视,曹后不许, 说:“外戚自来未有辄入禁掖者,安可以我开其端。”( 7 ) 后来勉强同意,但没呆多久,就 打发其弟出宫,并说:“此非汝所当留。”( 8 )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家法的严密,即便 ( 1 x 2 ) 龙川i 别志卷下,第9 1 页。 ( 3 ) 铁围山丛谈卷3 ,第4 8 页。 ( 4 ) 孙公谈甫卷3 ,第1 3 4 页。 ( s ) 宋朝事实类蔸卷5 祖宗罩训,第5 0 页。 ( 6 ) ( 8 ) 宋史卷2 4 2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第8 6 2 1 - - 8 6 2 2 页。 ( 7 ) 愧剡录卷1 2 宫禁进见,四库全书第8 6 5 册1 7 6 页。 1 6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是有权威的后妃也不例外。 曹后在关切神宗的同时,对于有才的大臣她也是尽力挽救。如:苏轼因为写诗被人 诬告,因此下狱,人以为必死无疑。曹后闻之,对神宗日:“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 喜日: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轼以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 1 ) 并加以分析开导, 苏轼才得以豁免。 神宗继位,立志革除弊政,有所作为,王安石上书神宗:“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 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嗯 憾然长恐天下之久不安。”( 2 启用王安石为相,实施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改革 派”与“反对派”,反对派中对神宗影响最大的就是来自曹后的压力,她力主“祖宗法 度不宜轻改”,说“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并建议:“安石诚有才学,然 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3 ) 在这种压力下,熙宁七年( 1 0 7 4 ) , 王安石罢相;熙宁八年( 1 0 7 5 ) ,复召王安石回朝;熙宁九年( 1 0 7 6 ) ,王安石再次罢相。 由此可见反对派阵营之强大,仁宗曹皇后作为其中一员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无论怎样,史家给了曹后较高的评价,认为“慈圣光献曹后佐佑二庙定策,立英宗、 神宗,本朝后妃问盛德之至者也。”( 4 ) ( 三) 英宗高皇后 英宗高皇后,家世显赫,祖辈皆有功,封为节度使,更因母亲是曹皇后的姐姐得以 从小生长在宫中,适逢真宗弟商王赵元份幼子濮王赵允让的十三子赵宗实( 即英宗赵曙) 也养在宫中,仁宗便有意将她许配于赵曙,“既长,遂成婚濮邸”,并于“治平二年册为 皇后。”( 5 ) 连童谣也云“曹门好有好好,曹门高有高高。”( 6 ) 1 、王安石变法中高后的反对作用 英宗逝世,由高后之子神宗继位。这时,“三冗”问题有增无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不相适应的旧制度之问的矛盾日益尖锐。神宗立志改革,以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 标,在权衡利弊以后,启用王安石,实施新法。涉及到农田水利、军事、财政、科举、 ( 1 ) 柬史卷2 4 2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第8 6 2 2 页。 ( 2 ) u _ e 文公文集卷1 ,第1 8 9 页。 ( 3 ) 宋史卷2 4 2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第8 6 2 2 页。 ( 4 ) 铁围山丛淡卷1 ,第6 页。 ( 5 ) 宋史卷2 4 2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第8 6 2 5 页。 ( 6 ) 东齐记事卷1 第3 页。 1 7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宗室、吏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他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之说,使得新法得以逐步推行。 但是,由于新法中的一些措旌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这些人的 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两宫太后的反对,太皇太后曹氏及神宗的生母高太后“又流涕为 上言新法之不便者”,且言“王安石变乱天下”。在注重孝道的伦理道德下,神宗不可能 对两宫太后的话置之不理。面对如此的压力,他命王安石修改新法,以符合皇亲国戚及 保守派的要求,王安石的主张不能很好的执行,又遭致神宗的怀疑,遂恳请辞相。可以 说,高太后作为神宗的生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2 、高后与哲宗继位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病死,哲宗在继位问题上,也颇有些周折。 神宗时,赵煦( 即哲宗) 的五个哥哥先后夭折,赵煦遂成为年纪最长的皇子,加之 英俊好学,熟读论语,于元丰五年( 1 0 8 2 ) 被封为延安郡王,在神宗病危之时,手 书佛书,替父亲祈福。首相王琏建议应早立太子,太后垂帘,以免生出祸端,但次相蔡 确及职方员外郎邢恕却主张立神宗的同母弟雍王赵颢或曹王赵颓为帝,企图拉拢高后的 侄子高公绘、高公纪,二高怕惹祸,没有答应。蔡确与王硅商议建储问题,王硅说:“上 自有子,复何议? ”在“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的召旨”下,雍曹二王只得接受既成事实。 为防止发生不测,高后下令他们不得动辄入宫,把对哲宗造成的最大威胁降到最低点。 在神宗病重弥留之际,高后密遣宦官梁惟简,让其妻缝制小儿皇袍,并悄悄带入皇 宫,可见当时形势之紧张。神宗驾崩,出现在大臣面前的是一位身着皇袍,俨然一位小 皇帝样的哲宗,高后宣布“帝是先帝长子,子继父业,其分当然。”( 1 ) 哲宗才得以顺利即 位。 3 、商后与元祜更化 哲宗继位,年仅十岁,高后垂帘听政,她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一反神宗时的 所作所为,逐步废除新法,重新启用反对派旧臣,史称“元祜更化”。 高后听政,在“复祖宗法度”的旗帜下,首先重用反对派旧臣,如司马光、吕公著、 文彦博等,委以重任,大加信任。对新党则排斥打击,新党主要人物都遭到不同程度的 打击,或被贬官或遭致流放,如王安石、吕惠卿、张淳、蔡确等。朝廷上几乎都是旧党 班底,元丰八年( 1 0 8 5 ) ,高后下诏废除保甲、方田、市易、保马等新法,在她的支持 ( 1 ) 长编纪事本末卷1 0 7 蔡确诗谤,第4 6 3 2 页。 1 8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远非常关注这位皇子的动向,遂以重金买下一名善弹琴的女子,赵弦不知底细,对其宠 爱,并把日后要惩处史弥远的想法告诉此女,史豫远得知大惊,遂产生废掉赵兹的念头。 嘉定十七年( 1 2 2 4 ) 九月,宁宗驾崩,史弥远密遣杨石、杨谷面见杨后,要求废掉 赵弦,改立自己扶植的赵贵诚为皇太子,杨后初闻日:“皇子先帝所立,岂敢嬗变? ”( 1 ) 后杨石、杨谷跪下向杨后哭诉,并晓以利害,日:“内外军民皆以归心,苟不立之,祸 变必生,则杨氏危矣。”( 2 ) 杨后为形势所迫,默然良久后,方才同意。史弥远立即指使郑 清之伪造宁宗遗诏:废赵弦为济王,出居湖州;立赵贵诚为皇子,赐名昀,即帝位;尊 杨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赵蚣在湖州不久即被史弥远暗害。 杨后听政,大臣中多有献媚者,但其侄子杨石剖析时事,认为理宗熟知民事,杨后 应及早撤帘归政,并说:“不早复政,得无稽小人离间之嫌乎? ”杨后听从杨石建议, 于宝庆元年( 1 2 2 5 ) 四月撤帘,历时仅九个月。杨后的垂帘听政,只不过是出于史弥远 稳固其权位的需要,在废赵弦而改立赵昀的过程中,杨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 等于帮助史弥远废掉了对其可能产生威胁的赵弦,她以皇家正统的身份,改易皇子,使 皇权的继承者发生改变,理宗初立,缺乏名望,她又临朝听政,避免了新皇即位之初可 能发生的意外事件,仅此是出于一己私心,但无形中助长了史弥远的野心,使得他擅权 长达2 7 年,对南宋朝政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史弥远病死,理宗才得以亲政。 ( 八) 理宗谢皇后与朝政 理宗谢皇后是宁宗朝宰相谢深甫的女儿,由于谢深甫在立杨氏为后上有功,杨太后 下令在谢氏诸女中挑选皇后。谢女本来并不漂亮,但奇怪的是在入宫之前得了一场大病, 病好之后竞肤色玉耀,变得美丽动人了,在竞选皇后宝座时,理宗起先欲立贾涉之女, 无奈有杨太后及大臣的劝谏,最终立谢氏为皇后。 l 、谢太后与贾似道专权的结束 景定五年十月,理宗病逝,由其侄子赵基即位,是为度宗。这一时期,权臣贾似道 的势力得以极大发展。他深知度宗并无治国之雄才大略,只会一味地依赖于他,于是, 他常以辞职相威胁,以此来换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度宗一味迁就,甚至任其摆布,对贾 似道每朝必拜,对于其僭越行为也置之不理。在度宗的腐败统治下,贾似道专权任用、 卖官弃爵、独断专行、大肆敛财,并对自己有意见的官员大肆迫害。南宋此时已经陷入 ( 1 ) ( 2 ) 宋史卷2 4 3 恭圣仁烈杨皇后传,第8 6 5 7 页。 2 5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他的大力倡导下,书画艺术得以极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他对朝政大事不感兴趣,对 政治的一窍不通,使得这一时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2 、向后听政 徽宗对政治的厌倦,加之向后在徽宗继位上的大力支持,即位之初,徽宗即恭请向 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并说:“皇帝圣明本不需听政,只缘勤请不得已 从之。公等必知此意,恐天下未能尽晓,需降手诏令,中外知本心非欲于政事。”( 1 ) 后“帝 拜泣,移时乃听。”( 2 ) 听政前,命御药院内侍黄经臣传旨日:“嗣君已长,本不应垂帘, 以皇帝圣孝,宫中累日拜请,泣涕不已,今姑循圣意。等国事稍定,即当还政,必不敢 上同章宪明肃与宣仁圣烈二后,终生称制,卿可依此草诏,明示天下。”( 3 ) 向后听政期间,“故事有如御正殿、避家讳、立诞节之类,皆不用。”( 4 ) 在政治上则 采取了与宣仁高后一样的政策,即重用l f l 党,反对新党。旧党首领韩忠彦、邹浩等先后 被委以重任,并对元祜之政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绍述之政提出尖锐的批评。为司马光、 吕公著等三十三名旧党人士恢复名誉,追复官职。元符三年五月,为哲宗废黜的孟后恢 复位号,称元祜皇后。同时,新党首领蔡京、蔡卞等遭到贬职,史称“小元祜”。 “后虽同听断,曾不半载。”( 5 ) i n 后听政仅半年,就于元符三年( 1 1 0 0 ) 七月还政于 徽宗,由于她不贪恋权位,还政及时,历史上有贤后之称。 ( 五) 两宋之际的哲宗孟皇后 哲宗孟皇后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是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盂元 的孙女。因得到宣仁高太皇太后及钦圣向太后的喜爱,在文德殿被册为皇后。但因刘婕 妤及其侍从郝隧的阴谋算计,被哲宗下诏废黜。后在向太后的努力下,复诏还宫,号元 祜皇后。徽宗时,认为“先帝既已废后,且元符皇后先帝所立,号位己定,岂可更废之? 废之适足快报怨于先帝之失。”蔡京也说:“古无两后,有复必有废。”( 6 ) 又下诏废之,复 居瑶华宫,因失火迁居延宁宫,又失火后出居相国寺前之私第。适逢金人攻入汴京,虏 走宗室皇亲三于余人,史称“靖康之耻”。孟后由于出居宫外而幸免于难,从而在两宋 ( 1 ) 宋会要辑稿后妃1 之1 8 ,第2 2 9 页。 ( 2 ) 宋史卷2 4 3 神宗钦圣宪肃向皂后传,第8 6 3 0 页。 ( 3 ) 铁围山丛谈卷1 ,第7 页。 ( 4 ) 宋史卷2 4 3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第8 6 3 0 页。 ( 5 ) 铁围山丛谈卷1 ,第7 页。 ( 6 ) 鸡肋篇卷中,第6 6 页。 2 0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之际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 、伪楚政权中的孟后 靖康二年( 1 1 2 7 ) ,金兵攻陷汴京,“时六富有号位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 1 敌 人以后废久,无预时事,故不复取。”( 2 ) 金人扶植以张邦昌为首的伪楚政权,在留京的文 武臣僚中,有一部分见风使舵,支持张邦昌;有一部分则不愿与张邦昌同流合污,如张 浚、赵鼎、胡寅等。当时宗室中唯一幸免于难的便是康王赵构,他正以天下兵马大元帅 的身份在京城外统兵抗金,于是出逃的文武大臣便投靠于他,并劝他早继皇位。这也是 当时形势的需要,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战争纷争时期,如不继承大位势必引起诸侯割据, 加剧天下的混乱局面。 对于张邦昌而言,他也深知自己只不过是金人统治中的一枚棋子,一旦继位也会招 致杀身之祸,以致在登上皇位时说;“本为生灵,非敢窃位? ”( 3 ) 在金兵撤走以后,他就 失去了靠山,北宋旧臣对它施加压力,宰相吕好问就说:“相公知中国人情所向乎? 特 畏女直兵威耳。女直既去,能保如今日乎? 大元帅在外,元祜皇后在内,此为天意。及 时还政,可转祸为福。且省中非人臣所处,宜寓直殿庐,毋令卫士夹陛。故所遗袍带, 非戎人在弗服。车驾未还,所下文书不当为圣旨。为今计者,当迎元祜皇后,请康王早 正大位,庶获保全。”( 4 ) 张邦昌也知道,大臣及百姓仍认为自己是大宋臣民,自己的帝位 决不可能长久。于是他一面将自己的传国玉玺送于赵构,对他称臣;一面又遣人将孟后 迎居延福宫,尊为宋太后,并请垂帘听政。这一举措无疑具有稳定政局及人心的重大作 用。这一精神领袖的确立,对于支撑赵氏王朝的残局,防止割据势力的形成起了积极的 作用。在她的支持下,迎赵构回京,她以皇太后的身份册立赵构为大宋皇帝。建炎元年 ( 1 1 2 7 ) 5 月1 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正式继位,重建宋王朝。同一天,孟后撤帘归政。 2 、苗刘兵变中孟后的稳定作用 赵构继位以后,并未向百姓所希望的那样,领导广大军民奋勇抗击金兵的侵略,重 振宋王朝的雄风,反而在金兵的进逼下一味南逃,这激起了广大军民的愤怒。正是在这 种情况下,苗傅、刘正彦以“为民除害”为旗号,发动兵变。兵变之初,宣告天下“迩 者大金侵扰淮甸,皆缘奸臣误国,内侍弄权,致数路生灵,无罪而就死地,数百万之金 ( 1 ) 宋史卷2 4 3 哲宗昭慈盂皇后传,第8 6 3 4 页。 ( 2 ) 旧闻造误卷3 ,第4 6 页。 ( 3 ) 续资治通鉴卷9 7 钦定靖康二年,第2 5 6 6 页。 ( 4 ) 续资治通鉴卷9 7 钦定靖康二年,第2 5 6 9 页。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帛,悉皆委弃,社稷存亡,悬于金人之手。朝廷微弱,未能明正典刑。”( 1 ) 但他们兵变的 目的并非要取宋而代之,只是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他们要 求高宗让位于三岁的儿子,由孟后垂帘听政。 面对这种情况,孟后日:“皇子方三岁,以妇人之身,帘前抱三岁d , j l ,何以令天 下? 敌国闻之,岂不轻加轻辱? ”( 2 ) 但兵变者坚持己见,“帝闻事急,诏禅位于子,太后 垂帘听政。”( 3 ) 孟后听政期间,对兵变者加以重用抚慰,称其为忠义,消除叛兵的猜忌, 稳定叛兵的情绪,客观上减少了其它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她单独召见大臣,与统兵 在外的将领积极联系,形成以她为核心的统治集团。最终在她的主持下,高宗得以复位。 纵观孟后的两次垂帘听政,时间都比较短,但对于北宋向南宋的平稳转移,起了重 大的历史作用。这两次听政,均是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朝政大权发生不测的情况下, 孟后作为无可替代的宋王朝的代言人及精神领袖而出现。在每一次危机时刻,她以特殊 身份主持政局,以大局为重,以保卫赵氏王朝为己任,一旦政局稳定,又不贪恋权位。 在两宋之际,民族冲突激烈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 六) 吴后垂帘听政与南宋朝政 1 、孝宗与光宗的矛盾 孝宗本立嫡长子赵信为太子,但赵情在得病期间因吃错药而死去,在大臣的建议下 又立第三子赵悖为太子。 赵悖刚被立为太子,就急于作皇帝。他请求高宗吴后:“望娘娘为趣上耳。”吴后劝 孝宗日:“官家也好早取乐,放下于儿曹。”孝宗日:“臣久欲尔,但孩儿尚小,未经历, 故不能与之。”赵停对此颇为不满,日:“臣发己白,尚以为童。”( 4 孝宗对宰相周必大说: “朕比年病倦,欲传位太子。”( 5 ) 十六年二月,孝宗行内禅礼,赵悖继位,史称光宗。 光宗继位,遂了心愿,本应孝敬孝宗,治理天下。但继位之后听信谗言,令人失望。 其中重要人物便是皇后李风娘,李氏生性嫉妒,心狠手辣。有两件事足以说明:一次光 宗“睹宫人手白,悦之。”过了几天,李后命人送来食盒,光宗揭开一看,竟是一双血 ( 1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 1 ,第8 3 1 页。 ( 2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 1 ,第8 3 7 页。 ( 3 ) 桌史卷2 4 3 哲宗昭慈孟皇后传,第8 6 3 5 页。 ( 4 ) 西湖游览志余卷2 ,淳熙十五年二月,四库全书第5 8 5 册3 0 0 页。 ( 5 ) 宋史卷3 6 光宗本纪,第6 9 4 页。 ( 6 ) 宋史卷2 4 3 光宗慈懿李皇后传,第8 6 5 4 页。 2 2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淋淋的双手,光宗大为惊骇,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另有一次光宗去祭祀天地,回宫后 听说有暴死者,追查下去才知是头天晚上,李后乘其不在将其宠爱的黄贵妃杀死。在后 宫争风吃醋的腥风血雨中,光宗大受刺激,得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孝宗不免对李后加 以训斥,李后遂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光宗得病,政事多决于李后。李后大肆封赏其娘家人,并在光宗面前搬弄是非,声 称孝宗欲废掉光宗,另立新君。并造谣说孝宗欲等光宗去重华宫拜见时将其毒死,光宗 竟然听信谗言,从此不去重华宫朝见。绍熙五年( 1 1 9 4 ) 六月,孝宗病死于重华宫,临 死前环顾左右,非常想见光宗一面,而光宗“不能视疾,人情益惧。”( 1 ) 大臣上奏日:“陛 下不即天下之安,而冒天下非常之危:不守天下之常,而履天下不测之变。”( 2 ) 但光宗毫 无反应,这激起了群臣的愤慨。 2 、吴后垂帘与光宗退位 孝宗死后,群臣请求光宗出面主持葬礼,而光宗仍不能亲执丧。他孝行既亏,在大 臣的请求下,由高宗吴后出面主持丧礼。光宗的所作所为大失人心,士大夫秘密酝酿废 掉光宗,其中核心人物便是宰相留正和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但他们并未用非常手段迫使 光宗退位,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办法。 第一步,他们欲通过吴后的侄子吴琚,请求高后垂帘,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太子并监 国。但吴琚“素畏惧,且以后威不欲与闻大计”( 3 ) 相推辞,这也是害怕惹祸上身,此法 终未行通。 第二步,由于高后的不出面,他们只好上奏称“皇子嘉王,仁孝夙成,学问日进, 宜早正储位,以安人心。”光宗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留正“得之,始惧。”于 “秋七月壬戌逃归”( 4 ) 。这一重任便落在了赵汝愚的身上。 第三步,由于光宗的行为已大失民心,加之对退位不置可否,不仅临安人心动摇, 而且外地形势紧张。赵汝愚深知,要让光宗退位,嘉王登基,必须由高宗吴后出面主持 大局。但吴后年事已高,加之身处深宫,对外面的局势不甚了解。宦官关礼深知事大, “泣告太后以时事可忧之状,且日:留丞相已去,所恃者赵知院耳。今欲定大计而无 太皇太后之命,亦将去矣。”高后知时事之紧张,说:“知院,同姓也,事体与他人异。” ( 1 )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 1 ,绍熙五年五月条,四库垒书第3 2 8 册9 8 6 页。 ( 2 ) 四朝闻见录丙集宁皇登位,第1 0 4 页。 ( 3 ) 宋史卷3 9 2 赵汝愚传,第1 1 9 8 4 - - - 1 1 9 8 5 页。 ( 4 )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 1 ,绍熙五年五月条,四库全书第3 2 8 册9 8 8 页。 2 3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关礼日:“知院未去,恃有太后耳。今有请不许,计无所出,亦惟有去而已。知院去, 天下将若何? ”( 1 螟后被说服,同意出面主持内禅,关礼为嘉王秘密准备好皇袍。 绍熙五年( 1 1 9 4 ) 七月,高宗吴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并宣布:“皇帝以疾, 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 2 ) 在赵汝愚的带领下,嘉王 着皇袍,受百官朝贺,史称宁宗。这实际上等于废掉光宗而改立宁宗,高宗吴后以太皇 太后的身份听政,促成了皇权的顺利交接,使得光宗后期严重的局面得以缓和,在完成 她的历史使命之后,吴琚奏曰:“窃观今日事体,莫如早决大策,以安入心,垂帘之事, 久则不可。原圣意察之。”宪圣日:“是吾心也。”( 3 ) 第二天即令撤帘归政,她的所作所为 受到封建史家的称赞。 ( 七) 宁宗杨后与南宋朝政 宁宗杨后出身寒微,幼年以姿容俏丽选入宫中,受到高宗吴后的喜爱。由于不知 自己的身世姓名,遂把与自己并不相干的太学生杨次山认作哥哥,因此随姓杨,籍贯会 稽。 1 、杨氏为后与史弥远擅权 宁宗韩皇后去世,杨贵妃与曹美人俱有宠,杨贵妃“任权术”,而曹美人“性柔顺”。 韩倔胄建议立曹美人为后,但杨氏“颇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帝竟立之。”( 4 ) 杨氏被立为皇后后,得知韩伲胄曾劝帝立曹美人为后,遂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开 熙北伐失败后,她指使皇子卫国公赵嗽奏劾:“韩倔胄轻起兵端,上危社稷,宜赐黜罢, 以安边境。”( 5 ) 但宁宗并未对韩健胄予以惩处。杨后见弹劾不了韩信胄,遂秘密与杨次山 拉拢廷臣欲加谋害,其中重要人物便是史弥远。史弥远与韩佐胄早就有间隙,这次有杨 后撑腰,更是胆大妄为,决意诛杀韩倔胄。韩虽也听到一点风声,但他认为自己势大, 无人敢加以迫害而掉以轻心。史弥远以杨后伪造的御笔为令,派兵拦截,在玉津园夹道 内秘密将其处死,史称“玉津园之变”。此后,史弥远擅权。 2 、理宗即位与杨后听政 宁宗无子,于嘉定十四年( 1 2 2 1 ) 六月,立沂王嗣子赵贵和为皇子,更名弦。史弥 ( 1 ) 宋史卷4 6 9 宦者关礼传,第1 3 6 7 5 页。 ( 2 ) 宋史卷3 7 宁宗本纪一,第7 1 4 页。 ( 3 ) 靼弱闻见录丁集宁皇即位,第1 3 3 页。 ( 4 ) 宋史卷2 4 3 恭圣仁烈杨皇后传,第8 6 5 6 页。 ( 5 ) 宋史卷2 4 6 景献太子询传,第8 7 3 4 8 7 3 5 页。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远非常关注这位皇子的动向,遂以重金买下一名善弹琴的女子,赵弦不知底细,对其宠 爱,并把日后要惩处史弥远的想法告诉此女,史豫远得知大惊,遂产生废掉赵兹的念头。 嘉定十七年( 1 2 2 4 ) 九月,宁宗驾崩,史弥远密遣杨石、杨谷面见杨后,要求废掉 赵弦,改立自己扶植的赵贵诚为皇太子,杨后初闻日:“皇子先帝所立,岂敢嬗变? ”( 1 ) 后杨石、杨谷跪下向杨后哭诉,并晓以利害,日:“内外军民皆以归心,苟不立之,祸 变必生,则杨氏危矣。”( 2 ) 杨后为形势所迫,默然良久后,方才同意。史弥远立即指使郑 清之伪造宁宗遗诏:废赵弦为济王,出居湖州;立赵贵诚为皇子,赐名昀,即帝位;尊 杨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赵蚣在湖州不久即被史弥远暗害。 杨后听政,大臣中多有献媚者,但其侄子杨石剖析时事,认为理宗熟知民事,杨后 应及早撤帘归政,并说:“不早复政,得无稽小人离间之嫌乎? ”杨后听从杨石建议, 于宝庆元年( 1 2 2 5 ) 四月撤帘,历时仅九个月。杨后的垂帘听政,只不过是出于史弥远 稳固其权位的需要,在废赵弦而改立赵昀的过程中,杨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 等于帮助史弥远废掉了对其可能产生威胁的赵弦,她以皇家正统的身份,改易皇子,使 皇权的继承者发生改变,理宗初立,缺乏名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