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古诗词从儿童出发.doc_第1页
亲近古诗词从儿童出发.doc_第2页
亲近古诗词从儿童出发.doc_第3页
亲近古诗词从儿童出发.doc_第4页
亲近古诗词从儿童出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近古诗词从儿童出发 江苏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210000)特级教师郭学萍 摘要虽然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但他们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有限,对古诗词的学习都普遍感到困难。而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成人意识”过多,“儿童立场”不够的问题,导致古诗教学效率差强人意。因此,古诗教学必须从儿童出发,追求“浅语艺术”,遵循“慢的哲学”,尊重个性表达,注重与时俱进,让儿童爱上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儿童教学 G623.2A1007-9068(201)01-022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的眼中“柳树是风的梳子”“快乐是叶子不再蜷着枯黄的身体”诗人王小妮说:“孩子才是距离诗歌最近的人,成人的过程就是诗性慢慢消失的过程。”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都很有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比较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古诗词就如“水中花”“镜中月”一般,看起来万般美好,学习起来却是不一般的困难。反思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成人意识”过多,“儿童立场”不够。教师习惯以成人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替代儿童的兴趣,从而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目标。所以,要想让儿童亲近古诗词,必须从儿童出发,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诗词解读,追求“浅语艺术” 浅语,顾名思义,就是无深意的话语。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林良先生是“浅语艺术”的倡导者。他倡导使用日常浅显的生活语言作为写作的表达工具,为成人写作,也为儿童写作。汉乐府的江南可以称得上是“浅语”之作。在诗人中,白居易、孟浩然等人的作品也都符合“浅语艺术”的要求。面对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师在解读时,应该以儿童的视野进行观照,努力用口语化的生活语言,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让儿童自读、自悟。例如,我对鹅一诗的解读 唐诗里“走”出一只鹅 一只普通的鹅,没有人会记住。可是,如果这是一只从唐诗里“走”出来的鹅,情况就不一样了。 它在水中的姿态是那样的优雅,一身纯白无瑕的羽毛,衬托出颀长、挺拔的脖颈。它浮在水面上的时候,就像一朵白色的云,圣洁、高雅、轻盈。 一个孩子,突然发现了池塘里有这样一只鹅,那份惊奇和喜悦,不言而喻。于是,不知是鹅高兴了,一个劲儿地叫着“鹅,鹅,鹅”,还是孩子高兴了,一个劲儿地叫着“鹅,鹅,鹅”。总之,他们的相逢,成就了唐诗中的一个经典。 这只姿态优雅的白鹅,它把脖子摆成优美的曲线,引颈高歌。在一个孩子听来,这单纯的曲调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白鹅挺着胸脯,轻轻舞动着两片红枫一样的脚掌,碧玉般的水面,立刻漾起一圈圈好看的涟漪,就像开放在水中的清莲。 白色的鹅、绿色的水、红色的掌、青色的波,再加上岸边雀跃的孩童,你可以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回味这画面。当沉浸在这样优美的画卷中时,你怎么会想到:这,竟然是一个七岁孩子写的诗!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歌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岁月流转,这首诗连同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七岁的孩子,用一幅白鹅的素描,就这样让我们记住了他。 二、古诗词教学,遵循“慢的哲学”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词。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少女恋歌,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亦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有“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的伤世悲音在我看来,古诗词理解是一道功夫茶。学生对古诗词的涵养与积淀,靠的是长期的濡染和坚持。下面就以江雪的一个教学片断为例,看看这道功夫茶究竟该怎样“慢”品。 师:(出示月夜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诗句?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出示秋枫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又会想到什么诗句? 生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师:刚才是看到画面想诗句。我们在读诗句的时候,也要尝试着把诗句想象成画面。如果让你给江雪配一幅画,你会画哪些内容?请在诗句中圈画出这些词语。 (学生自读圈画,教师板书: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 师:除了诗句中有的这些景物?还要画一些什么? 生:还要画皑皑的白雪、茫茫的江面、江边枯萎的芦苇 师:请把自己想到的画面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把小组内几个人想到的不同画面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流动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想想看:可以怎么连接。 生1:可以由远到近。 生2:可以先景后人。 师:哪个同学连起来说一说你头脑中想到的画面? 生:寒冷的冬日,北风萧萧,白雪纷飞,远处所有的山都被白雪覆盖着。鸟儿已经不再歌唱了。在弯曲的石头路上,雪已经成了路的外衣,人们不再出来,路上再也没有人的踪迹了。近处,在辽阔的江面上,一叶小舟孤零零地飘荡在江心。船上一位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正在江心独自垂钓。 三、古诗词理解,尊重个性表达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诗无达诂”的概念,“诗”即诗经,“达”是“一致”的意思,“诂”指评价。这句话揭示了审美主体的差异性,类似于西方提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如画一画、演一演等。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一座桥梁。 (一)以画代讲 德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的方法,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的特征。下图是我所执教的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诗文的理解创作的诗配画。通过画一画,学生把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形象化。把这些诗配画张贴在教室中,既是分享,也是提供了一次彼此再学习的机会。 (二)以演促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形,理解越快、越真。在古诗词教学中,当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时,可以借助教师和学生的演示,展示语言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当课堂一旦成为学生的舞台,他们便可自由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演自己心目中想演的内容,说自己要说的话,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感悟。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我根据词的内容,改编课本剧,让学生表演。 【宋孝宗淳熙9年(1182年),诗人辛弃疾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辛弃疾:(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带湖吾最爱,千丈翠奁(lin)开。先生杖屦(j)无事,一日走千回。 【一座低矮的茅屋前,一对白发老者正坐在门前的一张小桌前喝酒,聊天。】 老公公:老太婆,你喝了点小酒之后,脸色真好,好像你年轻的时候一样。 老婆婆:你这个老头子,喝了一点酒,话就多了。 老公公:想当年,你刚嫁给我的时候,吃了那么多苦。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们也就可以享享清福喽! 老婆婆:是啊!我们家三个儿子,他们都很勤劳,也很孝顺。 老公公:不过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我们小儿子,你看他鬼精鬼精的,讨人喜欢着哩! 老婆婆:是啊,嘴巴也甜,每天娘啊娘啊地喊我,心都被他喊醉了。 老公公:儿子好,日子好,今年风调雨顺,收成也会好,想想都令人开心啊! 【大儿子扛着锄头上。】 大儿子:爹,娘,我到小溪东头的豆田里除草去了。 老婆婆:外面热,别忘了戴上草帽,记得早点回来。 大儿子:知道了,娘。 【二儿子提着竹条上。】 二儿子:爹,娘,我到屋前那棵大歪脖子柳树下编鸡笼去了。 老婆婆:竹篾会刺到手,编的时候要小心一点。 二儿子:谢谢娘的提醒,我知道了。 【辛弃疾上。】 辛弃疾:两位老人家,能否讨碗水喝? 老婆婆:行行行,客官先坐,我马上就给你装碗水来。 老公公:客官贵姓? 辛弃疾:在下免贵姓辛,你们叫我稼轩好了。 老婆婆:官人,水来了! 辛弃疾:多谢!这水好甜哪! 老婆婆:这是我家山后的泉水。 辛弃疾:难怪这么甜! 老公公:稼轩居士,既然来了,不如坐下和我们一起喝碗小酒? 辛弃疾:不客气了!刚才这两个都是你们的儿子? 老婆婆:是啊,是啊! 辛弃疾:他们可真勤劳啊! 老婆婆:我们家还有一个儿子呢! 辛弃疾:我怎么没看到? 老公公:那个小鬼豆子,他在小溪边玩着哩! 【音乐江南声响起,小儿子跟唱。】 小儿子:莲子真好吃,我再剥一些给我的爹娘和两个正在辛苦干活的哥哥吃! 【小儿子手捧莲子上。】 小儿子:爹、娘,给你们吃莲子,可好吃了! 辛弃疾:二老真是好福气啊,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 老公公:哪里哪里,时候不早了,老婆子,快去做饭吧,我们留这位稼轩居士吃午饭。 辛弃疾:不了,不了,还要急着赶回去呢,告辞了! 老婆婆:下次再来。 辛弃疾:好一副和谐美好的“村居图”啊!你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剧终。 四、古诗词学习,实现与时俱进 任何文学艺术的诞生,必然有一个起源、推广、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诗词也不例外,它最早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节奏(如劳动号子)、有韵律、极富感情的语言形式。我国诗词经历了从“诗经”、汉赋、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歌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例如,在黄鹤楼送别的学习中,可让学生根据时代特点进行表达练习。 师:同学们,1200多年过去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依然广为流传。人们还把这样一个故事、一种真情、一段佳话,写成了歌词,谱出了旋律。 (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你们看,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感情。李白用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故人的依依惜别和敬仰爱戴之情,歌手陈小奇用烟花三月这样的歌曲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无限思念和牵挂。如果诗仙李白生活在我们今天,面对远去扬州的老朋友孟浩然,他还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离别之情呢? 生:发一条短信。 师:是呀,只要孟浩然的手机信号没有问题,他这一路将不再孤单寂寞,因为李白的短信总是时刻陪伴着他。 生:发一篇微博。 师:相信李白充满深情告白的微博一定会有很多粉丝围观的! 生:QQ留言,发一封电子邮件。 师:是呀,旅途劳累的孟浩然打开QQ,打开邮箱,读了李白贤弟的留言一定特别幸福。 生:作一首现代抒情诗。 五、古诗词拓展,主张自主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理解,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与同伴交流,相互切磋,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古诗词学习也应该在新课标精神的观照之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以一首带一组,把薄薄的书读厚。在教学清平乐村居结束后,我给学生提供两道选择性的作业: 选题一:研究性阅读。 辛弃疾一生写过620多首词,其中有120多首出现了“醉”字。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结合清平乐村居,体会其中的“醉”字,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选题二:同类诗词积累。 快乐的童年带着浪漫。我国古代很多诗人都塑造过儿童的形象,有“遥指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