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它推动着企业不断地推出用户满意的产 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桎梏。在技术的迅猛发展,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生 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因而如何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 c h e s b r o u g h 教授提出了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有效利用和整合内外部创新资 源,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新管理 模式。开放式创新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提供了一 条可行的道路,而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企 业普遍重引进,轻吸收,如何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界、学术界关注的热 点。 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开放式创新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等不同理论与方法 出发,研究了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全文的研究共 分三大部分:研究背景和理论导出、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在研究背景和理论导出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提高企业 知识吸收能力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吸收能力理论的 总结和评述,在吸收前人成果精华的同时,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企业 的现状和开放式创新的特征,形成了本文的主导研究思想,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模 型和提出理论假设。 在实证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对国内参与开放式创新活动的企业进行调查和问 卷收集的定量分析,得出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验证这些因素 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出开放式创新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的关键影 响因素,并验证了相应的关系模型以及理论假设。 在结论与启示部分,针对本文研究的结论进行解释,并对我国企业提高吸收 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影畸因素 a b s t r a c t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s o u lo fe n t e r p r i s ef o rs u r v i v a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h i c hd r i v e st h ee n t e r p r i s et o d e v e l o pn e wp r o d u c t sc o n t i n u o u s l ya n di n c r e a s e st h e m a r k e t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 t h ei n d i g e n o u s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i e sa r ew e a ki nc h i n e s e e n t e r p r i s e sa n dt h i sb e c o m e st h es h a c k l ef o re c o n o m y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w i t h 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n t e n s eg l o b a lm a r k e tc o m p e t i t i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sh a v eb e e ng r e a tc h a n g ef o rc h i n e s ee n t e r p r i s e s i ti sa l la u s t e r e c h a l l e n g e f o rc h i n e s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w 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i n t e n s em a r k e t c o m p e t i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h o wt oi m p r o v et h ei n d i g e n o u s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i e su s i n g t h el i m i t e di n n o v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h a ss t r a t e g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p e ni n n o v a t i o nt h e o r y , w h i c hp r o p o s e db yp r o f e s s o rc h e s b r o u g h ,i san e w p a r a d i g m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t h a tt a i l p r o v i d e an e wi n n o v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m o d ef o re n t e r p r i s e st ou t i l i z i n ga n di n t e g r a t i n g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 r e s o u r c e st of a c i l i t a t ei n n o v a t i o n o p e ni n n o v a t i o nh a sp r o v i d e du saf e a s i b l ew a yt o b u i l do u rc o u n t r yt oa ni n n o v a t o n o r i e n t e dc o u n t r ya n dr e a l i z et h ep a t ho f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oa d v a n c ea b s o r p t i v e c a p a c i t yi s ak e y f a c t o rt ot h es u c c e s so fo p e n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sr e s e a r c ht a k e sq u e s t i o n 觞t h ed i r e c t i o n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u s e sd i f f e r e n t t h e o r i e sa n dm e t h o d s ,s u c ha st h eo p n ei n n o v a t i o nt h e o r yo ft h ef i r ma n dt h e c o m p e t e n c et h e o r yo ft h ef i r ma n ds oo n , a n dt h e nw ec a r r yo n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 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o fa b s o r p t i v ec a p a c i t yu n d e rt h es c o p eo f o p e n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 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m a j o rp a r t sa l t o g e t h e r :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t h e o r y , 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 , c o n c l u s i o na n dp r o s p e c t a sf o rt h ep a r to f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 o r y , t h i st e x th a se x p l a i n e da tf i r s t t h a t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r e s e a r c ha b s o r p t i v ec a p a c i t yu n d e rt h em o d eo fo p e ni n n o v a t i o n , a n dt h e n ,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al o t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n dd o m e s t i ce x p e r t sa n d s c h o l a r s ,d i r e c t i n ga g a i n s tt h ew e a kp o i n ta m o n gt h e ma n dt h e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 , c o m b i n m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o p e ni n n o v a t i o n ,w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r e s e a r c hm o d e la n dp r o p o s i t i o n 触f o rt h e 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p a r t ,b y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b o u t1 0 0 e n t e r p r i s e s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s u l t s ,t h ea u t h o rc o n c l u d e dt o t a l l y9 f a c t o r st h a ti n f l u e n c ea b s o r p t i v ec a p a c i t y a n dt h e nt h ea u t h o rh a sr e s e a c h e da b o u t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o s ef a c t o r sa n da b s o r p t i v ec a p a c i t y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w ed r a w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t e x ta n da n a l y z et h e o r y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c o n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 a n dt h e np u tf o r w a r d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f i n a l l y , w ea n a l y z et h es h o r t c o m i n go ft h i sp a p e ra n dt h ep r o s p e c tf o rr e s e a r c hi nt h e 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s : o p e ni n n o v a t i o na b s o r p t i v ec a p a c i t y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h 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图目录 图卜1 部分国家r & d 经费占g d p 的比重6 图卜2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历年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支出i 7 图卜3 本文研究框架1 1 图2 1 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研发活动的良性循环1 3 图2 2 被打破的良性循环1 4 图2 3 开放式创新的机理1 6 图2 4 几种创新模式的区别一1 9 图2 5 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分析( z a h r a & g e o r g e ,2 0 0 2 ) 2 4 图2 6 企业内外部知识源( 创新源) 3 0 图2 7 韦影: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概念模型3 3 图3 1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概念模型3 9 图3 2c o h e n l e v i n t h a l ( 1 9 9 0 ) 吸收能力概念模型4 2 图6 1 华信设计收入增长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年份的数据) 。7 8 图6 - 2 华信设计涉及的专业领域7 8 图6 - 3 华信设计主要的外部联系8 3 图7 - 1 各影响因子与吸收能力回归关系图8 7 图7 2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修正的概念 模型。8 8 v h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表目录 表2 - 1 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基本原则的比较k 1 7 表2 - 2 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体系3 3 表3 一l 本研究理论假设总结4 6 表3 2 吸收能力度量指标4 9 表3 - 3 吸收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设计4 9 表5 - 1 被调查的1 0 2 家企业情况描述性统计5 5 表5 2 部分被调查企业的列表5 6 表5 3 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统计5 6 表5 - 4 被调查企业的外部创新源情况描述性统计5 7 表5 - 5 影响因素指标的k m o b a r t l e t t 检验一5 8 表5 6 旋转后的9 个因子负载值表。5 9 表5 7 影响因子的c r o n b a c h 内部一致性系数表。6 2 表5 - 8 吸收能力评价指标的k m o & b a r t l e t t 球体检验6 2 表5 9 旋转后的2 个因子负载值表6 2 表5 - 1 0 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因子与吸收能力评价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6 3 表5 - 1 1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潜在吸收能力) 6 4 表5 - 1 2 逐步回归模型拟合度检验( 潜在吸收能力) 。6 5 表5 - 1 3 回归方差分析表( 潜在吸收能力) 6 5 表5 1 4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潜在吸收能力) 6 6 表5 1 5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实际吸收能力) 6 7 表5 - 1 6 逐步回归模型拟合度检验( 实际吸收能力) 6 7 表5 1 7 回归方差分析表( 实际吸收能力) 6 8 表5 - 1 8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实际吸收能力) 6 9 表5 - 1 9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子构成表。7 1 表5 2 0 各因子对潜在吸收能力的回归结果。7 2 表5 2 l 各因子对实际吸收能力的回归结果7 3 表6 - 1 华信设计员工学历背景及技术背景。8 0 表7 1 各因素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的关系8 6 表7 2 回归结果对原理假设的验证结果8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1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1 1 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 需要 新的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较量等日益集中地表现 在科技竞争方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举措。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融入世界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会遇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剧烈的外部影响和冲 击。如果我们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就很难在急剧变幻的世界 竞争格局中把握可能的机遇。 中共中央“十一五 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 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十六字方针,“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 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正表明,自主创新是我国在 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 果。作为一个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的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我国技术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 展。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技术的引进。实践反 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企业仍主要靠依赖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的 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仍然无法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 的技术垄断,难以获得有力的贸易地位。“十一五规划将自主创新提升至至新 高度,通过自主创新,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开拓创新,运用知识创造财富,从而 主动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合法的知识产权。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 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自主创新使本系统 ( 国家、产业或企业) 得以掌握不易被他人模仿的核心技术,进而提高核心竞争 力。其技术突破的内在性、市场的领先性和知识资本的集成性,使系统的技术发 展具有很强的自组织力及市场应变力,可彻底摆脱技术的依赖性与依附性。自主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创新包括三方面的特定内涵: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 。其 中,原始性创新是指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而实现的创新,这种创新也 可以说是一种突破性创新,它的出现可以引发一个新产业,改变一个产业的发展 模式。集成创新是指围绕特定市场需求,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基础之上的创新。它 也包括集成全球资源进行的创新,如委托他人进行研究开发的创新、合作创新等。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 创新。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 因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陈 钰芬,2 0 0 7 ) 。 企业界已充分认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正在积极探索以 多种方式提高自主产品创新能力,努力由“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 方向发展。 然而,“创新 二字绝非易事,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失败率、充满风险的 经济活动。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快速变革的市场和技术环境下,大家对创 新的重要性都已经有深刻的认识,如何创新才是关键问题( d r u c k e r , 1 9 9 8 ) 。阿瑟 列杜公司( a r t h u r d l i t t l ei n c ) 对全球6 6 9 位公司领导者进行的调查表明,尽管人 们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不到2 5 的公司认为他们具备了在竞争性市场中获 得成功所必要的创新能力( t u c k e r , 2 0 0 4 ) 。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产品复杂程度不 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及个性化增加,市场 日益要求快速和顾客化。而且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生存 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的自主创新之路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障碍。企业陷 入创新的两难境地,在新挑战与新规则前,不创新,企业难以生存,而创新则面 临着巨大风险,甚至陷入困境( u t t e r b a c k , 1 9 9 4 ;c h r i s t c n s e n ,1 9 9 7 ) 。技术的迅猛发 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日益激烈的 市场竞争环境向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寻找一条符合 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创新道路,是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一直探讨的问 题。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出现,为我国企业界指明了一个有效的方向。 1 吴绍芬,尚勇谈科技自主创新的三含义 j 中国高等教育。2 0 0 5 ,( 8 ) :4 8 新华社,温家宝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n 光明日报,2 0 0 5 年7 月2 0 日,第一版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1 1 2 开放式创新是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随着知识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速度加剧,企业界正在 见证一种“创新模式的转型 ,即企业从“封闭式创新 向“开放式创新 模式 的转变( h e n r yc h e s b r o u g h ,2 0 0 3 a ) 。 与封闭式技术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认为企业的边界是可以渗 透的,企业的创新思想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和其他部门,但也可以来 自于企业外部。企业能够而且应该利用内部的和外部的创新思想、内部的和外部 的市场途径。开放式创新将内部和外部的创意结合到企业的体系结构中;企业内 部的创新思想也能够通过外部的渠道进入市场,将企业现有的业务外置,以产生 额外的价值( c h e s b r o u g h ,2 0 0 3 a ) 。 随着中国经济保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度。但是整体而言,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 高能源消耗等发展模式,知识在经济增长和企业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还不够显 著( 尚勇,2 0 0 5 ) 。近年来,特别是2 0 0 5 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 中国企业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的需要,也是彻底 改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和被动地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 成长期竞争优势的需要。但是一方面,自主创新更不是关起门来自吹自擂,世界 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中国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开放式创 新 。自主创新首先应该开放式的思维。 自主创新并非狭隘的、单一的技术行为,而是跨越从发明到成功商业化的完 整的经济行为。自主创新不是在封闭的、孤立的条件下进行,通过开放式创新模 式来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是当前企业为适应 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剧烈和科技创新加快的形势下表现出来的大趋势。开放式创 新与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应从具有时代意义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出发去理解自 主创新,只要创新的成果属于自己,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就是自 主创新。可以说,开放式创新是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式的独立研发,也不是照搬式的全 盘引进,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自主创 新的观念主导下,利用全球开放市场条件,借助多种手段寻求技术支持和资源, 实现关键技术来源的多元化,以原创性的“产品与服务概念切入国际产业链上 较高增值环节,形成自主品牌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自主创新,二战后日本3 0 年间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韩国用加年成为科技创新强国,都与它们大力加 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密切相关。更具后发优势的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技 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是实现赶超的最佳途径。而如何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取决于创造知识、应用知识、分享知识、积累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全球化 知识和技术的获得和利用的能力,取决于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封闭式的,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率十分有限。中国 的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的买卖关系,缺乏合作创新,风险分 担和利益共享意识薄弱,更多的是关注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受传统管理思 想的影响,新产品开发被认为是研发部门的主要职责,与用户的联系是营销部门 的任务,用户很少直接参与创新。 我国的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企业的新产品研制活动 与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相分离,企业在产学研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目前 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是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心,大量科研资金投入到了高等院校 和科研院所,而这些单位一般只进行纯技术研究,关注的是论文和专利,离产业 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并没有真正起到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比如我国很多工 程设计院、钢铁研究院都是独立存在,与企业和市场结合并不紧密。由于科技创 新同市场没有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我国新技术成果转化率相当低,科技成果转化 成功率不足1 0 ,科研单位向企业转移技术困难,导致科技竞争能力并没有按投 入产出比而提高,造成了有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当前技术发展的跨学科特征和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创新过程正变得越来 越复杂,没有一家企业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领域取得完全优势,因此企业必须获 充分利用外部的知识和资源。通过企业间的合作获得互补的知识和技术,整合企 业和社会的研发资源,合力进行技术攻关,对促进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企 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缺乏好的创意和科技能力,而是管理创新 的过程存在问题。孤立的创新性企业很难迅速创新,适应快速变革的技术发展和 动荡的市场环境,它需要在与其它企业或组织建立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 推进技术创新。封闭的创新模式,企业内部的科技资源和外部丰富创新资源相脱 离,是当今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开放式的全球创新背景下,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进行自主创新。 通过内部研发和搜寻、吸收并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相结合,充分激发亿万民众的创 新潜力,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形成合力,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 开放式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方向。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1 1 3 提高吸收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开放式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促进 知识的流动并将创新知识有效的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化。企业利用外部 知识是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模式之一,这对于中国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过程具有重 要意义。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一个原因是其知识创新能力的不足;更 为重要的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不足,特别是企业吸收能力不高( 陈劲, 2 0 0 0 )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种 类越来越多,创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拥有有限资源的企业要提高技术 创新的能力,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力量,已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要求。任何技术力 量雄厚的企业无法从其内部创造出技术创新需要的所有知识,不可能拥有创新所 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因此,企业间建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系网络成为知识经 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有效利用外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 要来源( 陈劲,2 0 0 6 ) 。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利用外部知识和技能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知识吸 收能力成为企业不断识别市场机遇,并快速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关键因素。中 国企业大多数还不具备雄厚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来应对挑战,开放式创新应该 是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吸收能力对中国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 尤为重要( 杨静武,2 0 0 7 ) 。如何提高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如何整合企业内 外部知识资源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巨大挑战。 1 2 问题的提出 1 2 1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一、总体研发水平偏低、研发投入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 & d ) 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 的比重偏低( 图1 1 ) 。上世纪9 0 年代,我国r & d 经费支出与g d p 的比值一直 在0 7 0 左右徘徊( o 6 到0 7 4 之间) 。1 9 9 9 年以后这一比值开始迅速提高,2 0 0 0 年开始,这一比值就超过了1 。2 0 0 3 年比上年上升了0 0 9 个百分点,达到1 3 1 , 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2 0 0 3 年r & d 经费的总额也高达1 8 6 亿美元,居 世界第六位。2 0 0 5 年,我国r & d 经费总额为2 4 4 9 2 9 7 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 年增长1 9 9 ,占g d p 的比例为1 3 4 ( 中国科技统计网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 库数据,h t t p :w w w s t s o r g c n k j n e w m a i n t i t l e m a i n t i t l e h t m ) 。根据中国科技统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计网今年9 月2 3 日的最新资料,2 0 0 6 年,全国r & d 经费总支出为3 0 0 3 1 亿元, 比上年增加5 5 3 1 亿元,增长2 2 6 ,r & d 经费投入强度为1 4 2 ( h t t p :w w w s t s o r g c n n w d t g n d t d o c u m e n t 0 7 0 9 1 9 2 h t m ) 。但勿庸置疑的是,我 国r d 经费投入强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然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绝大多 数发达国家的r & d 经费强度都在2 以上,日本和韩国这几年则达到了3 左右 ( 图1 1 ) 。高水平的r & d 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r 功f , d p 1 9 9 11 9 9 31 9 9 51 9 9 71 9 9 92 0 0 12 0 0 3 2 0 0 5 年 图卜1 部分国家r d 经费占g d p 的比重 + 霸本 + 秣润 + 美掏 + 琵田 * 法豳 + 巾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网( 中国主 要科技指标数据h t t p :w w w s t s o r g c n k j n e w m a i n t i t l e m a i n t i t l e h t m ) 从企业角度看,我国企业的r & d 支出占我国所有r & d 支出的比例基本保 持在6 0 以上,并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企业越来越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并不令人满意,代 表中国企业发展主要力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比重长期来只 占所有大中型企业的三分之一;企业r & d 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则一直徘徊在 0 8 左右( 表1 2 )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r & d 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 售收入的5 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 的水平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 而如果r & d 经费只占销售收入的1 ,企业则极难生存2 。 二、技术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引进,轻吸收 2 武在平,我国自主品牌匮乏的两大硬制约,人民日报,2 0 0 5 年1 2 月1 9 日第1 5 版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f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引再创新,消化吸收强度不够,技术知识吸收能 力偏低。技术引进,是当前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学习、提高技术能力的主要选径。 技术引进弥补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研发资源不足的现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通 常选用的技术学列道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技术、经济薄弱的情况 f ,主要以引进“使用技术”和“交钥匙工程”为起点,开始了技术引进。技术 引进对我国5 0 多年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丽英,2 0 0 4 ) 。但是,技 术引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引进己有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足对其进行消化设收和 学习,快速积累研发水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形成后发优势,这才是技术引 进的终极目标( 周浩,2 0 0 3 ) 。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在十进行技术引进的同时, 加强消化吸收的投入,提高其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而中国多数企业进行技术引 进、合资等活动,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而没有致力于消化吸收能力, “大钱搞引进,小钱搞改革,没钱搞消化”。从我国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具体 情况看,企业更愿意进行技术引进,将投入放在技术引进形成的规模扩张上,却 不愿意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罔t2 ) 。从上个世纪9 0 年代开始,企业技 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一直徘徊在l :0 0 4 到1 :00 9 之间虽然这曲年 有大幅度提升,但还足远远低于1 :1 0 的国际水平( 程进等,2 0 0 5 ) 。 口矗 0 【进n 告i i : 1 匕“i e * 一h 9 9 ,1 9 9 71 9 9 92 0 0 l2 0 0 32 0 0 5 圈1 2 我国大中型j 二业企业历年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支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其中1 9 9 2 、1 9 9 4 年数据 缺史。 对消化吸收投入的不足,不仅无法有效应用所引进的先进技术,更不要谈自 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就算是创新,也只能停留在模仿、小改小革, 技术引进创新时滞( 从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所需的时间) 长,创新小 足,在一些高新技术及其装备方面依赖于人的局面还得不到改变,反而陷入“技 术引进技术落后技术再引进”的怪圈中,无法实现技术自立。 当今全球化、围际化的经济浪潮和丌放式的创新模式,赋予了中国和中国企 业极好的机舍,可以更多、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国内外的技术资源,集成全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优势因素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但是,国际化和开放只是给中国和中国企业 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中国和所有中国企业能够在开放和国际化过程中获 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在进行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的同时,必须加大对消化吸收 的投入,增强外部知识吸收能力,才能避免再次陷入“技术引进技术落后一 一技术再引进 的怪圈,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 2 2 企业吸收能力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企业界都很重视吸收能力的研究,但关于吸收能力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内涵,吸收能力的构成纬度以及借助吸收能力研究不 同因素对知识吸收的影响等方面。 对于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c o h e n & l e v i n t h a l ( 1 9 8 9 ) 首次提出吸收能 力概念之后,虽然很多学者研究吸收能力,但很少有人对吸收能力的内涵进行扩 展( p e t e r , 2 0 0 2 ) ;c o h e n & l e v i n t h a l 在1 9 9 0 年又对其1 9 8 9 年提出的吸收能力概 念进行了改进,主要考虑了知识的商业化问题。他们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对外 部知识的搜索、消化并最终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这一概念成为学者们最广泛 引用的概念。m o w e r y o x l e y ( 1 9 9 5 ) 和k i m ( 1 9 9 7 a ,1 9 9 7 b ) 分别对吸收能力的概念 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吸收能力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技能。 z a h r a & g e o r g e ( 2 0 0 2 ) 在归纳前几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全面的吸收能力概 念,他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的一系列经营规则与流程,通过这些经营规则与流 程企业可以获取、消化、整合及利用外部知识。 对于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的研究,学者们各持已见。r o s e n b e r g ( 1 9 9 0 ) 强调企 业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企业进入信息网络的入场券。v a nd e nb o s c h e ta 1 ( 1 9 9 9 ) 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效率、范围与灵活性三个维度。p e t e r ( 2 0 0 2 ) 指出吸 收能力不仅包括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的能力,也包括对没有商业化的 基础科学研究的利用能力。a r i ( 2 0 0 5 ) 从获取、消化、利用三个维度研究吸收能力 对创新绩效的影响。b r u n o ( 2 0 0 2 ) 将企业r & d 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认 为基础研究是企业获取吸收能力的重要渠道,这种基础研究有助于企业提高学习 能力。基础研究是企业控制和衡量应用研究和提高吸收能力,利用外部知识溢出 必不可少的。c o h e n t & l e v i n t h a l ( 1 9 8 9 ) 认为企业吸收能力是内部r & d 活动的副产 品,与企业的r & d 活动成本相关。简言之,企业如果在过去积累了更多的吸收 能力,目前就会有更大的创新倾向。这是因为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各种可能的知 识渠道,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m a r i a n o & p i l a r ,2 0 0 5 ) 。 对于借助吸收能力研究不同组织因素对知识吸收的影响方面,已有的研究成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果强调企业目前的吸收能力依赖于企业以往的创新努力 ( c o h c n & i v i n t h a l ,1 9 9 0 ) ,也就是说企业吸收能力的形成是一种动态过程,受历 史因素的影响,具有路径依赖性。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过去从事较多的创新活动, 会增加目前的创新努力,从而产生新的创新,并带来未来的创新动力。d a v i d ( 2 0 0 5 ) 认为自身r & d 与其它知识创造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增加自身的知识存储, 吸收外部知识,第二是接近外部知识源。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吸收能力有较多的研究,但对更偏重于对吸收能力内涵的 解释,以及其各个子能力的分析或是以吸收能力为中介研究不同组织因素对企业 绩效的影响,更多的是偏于理论分析,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特别是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外部因素研究的比较少,同时对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之间 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很少。基于此,本文将以开放式创新为背景,研究企业吸收能 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1 3 拟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开放的创新模式给了中国和中国企业极好的机会去获取相应的技术和知识 资源,这也是未来技术创新的思想源泉。努力学习和吸收企业外部的先进技术和 经验是中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在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下,提高企 业外部知识吸收能力,把引进的技术切实转化为自身的技术,是当前摆在我国企 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因此,结合当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以及目前对吸 收能力的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拟从开放式创新理论出发,结合企业创新理 论、知识管理等理论,研究以下问题: ( 1 ) 从开放式创新视角出发,分析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 素,以及影响因素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做实证研究。 ( 2 ) 研究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维度及其子维度以及吸收能力的子能力, 以期对企业提供更明确的理论指导。 本研究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问题出发,综合运用企业创新理论和企业 能力理论等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着眼于影响 吸收能力的企业内外部因素,研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发展企业创新理论 和知识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为我国企业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的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管理工具和政策建议,对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和建立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1 4 几个概念的界定 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模式最早由c h e s b r o u g h 教授在2 0 0 3 年提出。开放式创 新模式意味着,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 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 c h e s b r o u g h ,2 0 0 3 a ) 。c h e s b r o u g h 主要是针对美国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大企业中存在的n i h ( n o 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丁方物业管理与维护合同
- 雇佣合同案例宝库
- 住宿管理承包合同范本
- 2024建设工程设计合同(专业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新版
- 旧物品买卖合同格式
- 化妆品店转让合同样本
- 2024年采购管理程序
- 建材加盟合同范本大全
- 全面合伙合同模板集合
- 就业协议书填写指南与示例
- 2024-2025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模拟卷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智能制造工程生涯发展报告
- 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级手术目录(2020版)
- 《个人防护用品PPE》ppt课件
- 国际贸易SimTrade外贸实习报告
- 导师带徒实施办法6、30
- 《Fishing with Grandpa》RAZ分级阅读绘本pdf资源
- 水稳施工方案(完整版)
- 跨海大桥施工方案
- MATLAB语言课程论文 基于MATLAB的电磁场数值图像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