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徽州旅游文化溯源与开发研究 摘要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富有地域特 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充分认 识徽州文化底蕴及其旅游价值,对徽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有序开发, 可以提升徽州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水平,提高徽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阐明文化与旅游的一般关系,廓清旅游文化的涵义。继而具体界 定徽州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发展徽州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与有利条件。根据徽 州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依 据,提出合理规划与开发徽州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本文将源远流长的徽州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实践纳入平行视角,进行整合 的、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通过分析徽州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及其作为一种旅 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将徽州文化深刻内涵的体现与徽州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合 理的规划与开发有机结合,使得徽卅l 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实践建立在坚 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关键词:徽州文化文化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 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u l t l i r a lo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0 u r i s mi nh u i z h o ua r e a a b s t r a c t h u i z h o uc u l t u r ei n v o l v e sa l lt h em a t e r i a la n ds p i r i t u a lf o r t u n ec r e a t e db y h u i z h o up e o p l et h r o u g h o u th i s t o r y a b u n d a n ti nl o c a lt r a i t s ,h u i z h o uc u l t u r ei s a i s oav a 王u a b j et o u r i s mr c s o u r c e af u nr a n g eu n d e r s t a l l d i n go fh u i z j l o uc u n u r ea n d i t st o u r i s mv a l u em a yh e l p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o r d e r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i z h o u c u l t u r a i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 i tm a ya l s op r o m o t et h eo v e r a nv a l u ea n di n c r e a s ei t s 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b e n e f i t s ,a n dc o n s e q u e n t l ya c h i e v es u s t a i n 出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r e s e n tp 印e rb e g i n sw i t h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u l t u r e a n dt o u r i s ma n dc l a r i f l e st h ec o n c e d to ft o u r i s mc u l t u r e t h e ni td e f l n e s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h u i z h o uc u l t u r e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s t r e n g t h sf b r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u l t u r a lt o u r i s m b a s e do nt h es t a t u sq u oo fh u i z h o u c u i t u r a lt o u r i s m ,t h ep 印e rp o i n t so u tm ep r o b l e m s f i n a l l y ,t h ew h o l ep 印e r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f o rt h er e a s o n a b l ep l a n n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u i z h o uc u l t u r a l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a i l di t s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口m e n t t h ep 叩e r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t a k i n gap a r a l l e lp e r s p e c t i v eo v e rl o n gs t a n d i n g h u i z h o uc u l t u r ea n dt h ep r a c t i c eo fm o d e r n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c o n d u c t i n g i n t e g r a t e da n ds y s t e m a t i ce d i t i n g a n dr e s e a r c h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 o f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sw e l la si t sv a l u eo fh u i z h o uc u l t u r e ,t h e p 印e r c o m b i n e st h e d e e p r o o t e d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i t ss c i e n t m ca i l d r e a s o n a b l ed e v e l 叩m e n t t h u s ,t h ep l 蛐n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i z h o uc u l t l l r a l 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h a v ei t ss o u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f b u n d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c u l t u r a lo fh u i z h o u ; c u l t u r et o u r i s tp f o d u c t s ;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插图清单 图7 1 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型2 9 图7 2 资源市场评价模型3 0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 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日巴王些盔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i 至髯 签字日期:o r 年朗z o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盒目曼王些盔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金 蟹王些盔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p 年j o 月垃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启蟛翠业效未:鬯舢 通讯地址:唐斑黜植东:聋畦j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电话;i 明 邮编:2 3 。o j 一1 i 致谢 由衷感谢我的导师王庆军教授,在我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理 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 倾注了导师的大量心血。导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在我学习 期间不仅向我传授了做学问的秘诀,还传授了做人的准则,所有这些都将使我受益终 生。我想借此机会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f 衷心感谢我所求教过的工大、科大、安大的诸位老师,他们的教诲提高了我的 知识水平,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夯实了本文的理论基础。老师们广博的学识、严谨 的治学作风、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和对事业的忠诚,必将使我终身受益,激励我勇往 直前! 感谢关心和支持我学习的单位领导! 感谢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同事! 作者:汪静 2 0 0 5 年9 月 第一章导论 1 1概述 1 1 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不仅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旅游活动所指向的重要内容。文 化与旅游是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纵观世界旅游几百年,我国旅游发展几十 年的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结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内涵的丰富 性、生动性、全面性,必定使旅游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前途更为宽广。徽州文 化是历史上的徽卅1 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财富 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旅游业 的兴盛,徽卅i 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日益为人瞩目并已初步进入市场,成为大 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区域名称的变更和近距离内黄山山岳风光旅游 的巨大覆盖性影响,徽州文化旅游产品目前仍处于黄山耀眼光环之后,作为黄 山的附属和补充产品而存在,近年来,许多旅游者进入这一地区旅游,主要还 是奔着黄山而来,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浅 尝辄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惋惜和遗憾。因此,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尽快将徽州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起来,积极发展徽州文化旅游,才能将安徽省 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大省、旅游强省。 1 1 2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很久以来,从事徽州文化研究的学者诸多关注徽州文化的历史生成和现实 价值,而另一方面,从事旅游实践和开发的人们又特别关注徽州旅游的市场价 值。前者有安徽大学徽学中心的多篇论著问世,后者则有安徽省旅游局的诸多 规划蓝本以及这方面相当数量的著作、报告及文件出台。本文立足于徽州文化 的平台,以期从整体旅游文化视角阐明徽州文化的旅游价值。一方面子理论上 廓清旅游与文化的相容性,另一方面则着力于为徽州旅游开发实践提供论证资 源。 1 2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1 2 1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发掘徽州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 徽州文化的保护与深度开发的力度,从而形成丰富独特的徽州文化旅游产品, 提高安徽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 包括以下内容: 徽州文化的界定,徽州文化的内涵,徽州文化的现存及现存徽州文化的原 因; 从观赏旅游价值,学术旅游价值,体验旅游价值,宗教旅游价值等几方面 论述徽州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并结合市场潜力、区位条件。、政策环境 阐述发展徽州文化旅游对于安徽旅游业的现实意义; 分析徽州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并论证徽州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相容性: 提出发展徽州文化旅游的对策,如加强保护,统筹规划,有序开发,深度 开发,促销宣传等。 1 2 2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依据新的科学发展观,作好徽州文化旅游 资源的保护与深度开发,以实现安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2 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将徽州文化与旅游纳入平行视角置放在一起研究,通过历史与现实、 理论和实践两条脉线展开。从徽州文化的界定入手,将极富底蕴的徽州文化进 行理论发掘,分析其旅游价值,并在对安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及当前徽州文化 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徽州文化旅游的对策。 第二章文化与旅游 2 1 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语义极广。因东西方各学派持论不一,定义各异;同时因 历史时代的演变,“文化”定义也在不断更新。据统计,古今中外关于“文化” 的定义已达二百五十种之多。 中华先民很早就产生了对于“文化”的精辟认识。成文于战国时期的易贲 卦彖传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 的“天文”指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分布运行现象,“人文”指人伦秩序,以“人 文”“化成天下”,使天然世界变成人文世界,便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赋予“文 化”的内涵,它注重的是文稽修运和八伧教化。令日通用的“文化”一词评自 西语c u n u r e ,该词源于拉丁语,意指人类为满足其生存需要对土壤进行耕作 栽培、树艺稼穑,它强调的是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即康德所谓“有 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 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其本质意蕴是“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它是人 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 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 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 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 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蕴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这些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 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文化 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地域特色。文化对于地方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充 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直接或间接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是现代社会人们致 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2 2 文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因为,旅游是一种体验与阅历,旅游的 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旅游者花费了时间、精力,得到的就是体验。 游客有了深度体验,才觉得这个地方好,才能记住这个地方。如果只是走马观 花,不能深入,无论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失 败的。那么,如何来让旅游者获得这种体验和阅历,满足其需求呢? 那就是要 让旅游与文化对接。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旅游活动所指向的 重要内容。 2 2 1 文化是旅游最重要的动机 旅游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即任何旅游活动从始至终都包含着 文化的内涵。人们在具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收入的情况下,要成为旅游者 还必须有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而旅游需求和动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 的,是人们对文化追求、文化交流和文化消费的内在需要所激发的。因此,旅 游的本质就是文化消遣、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现代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人 们出游的目的大多是出于审美、求知、休闲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追求的 已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游览观光,而更注重的是文化享受。因而缺乏文化内涵 与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没有吸引力与生命力的,而注入了文化这一旅游的灵 魂,旅游产品就有了鲜活的形象、深厚的内涵、迷人的魅力及长久的生命力。 2 2 2 文化是旅游的神韵之所在 人们在评价一个景点的品位时,往往注重其文化内涵。因为自然风光虽然 千姿百态,但文化更显得丰富多彩。而且,充满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 是旅游景点、旅游产品相互区别的最本质东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山水 是形,文化是神。如泰山,它之所以成为“五岳之尊”,正是源于其独特的封 禅文化,它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某种象征。 2 2 3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保持自身特点的核心 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不能反映本民族独有的精神 内涵,其旅游业便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纵观世界旅游业昌盛之 国,无不以文化取胜。例如,中华文化是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基石。作为 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现代旅游业也是始于文化,如参观北京皇城、皇帝陵与西 安兵马俑等。中华文化塑造出了五彩缤纷的、内涵丰厚的中国旅游产品,使中 国旅游业在1 9 7 8 年至1 9 9 8 年的二十年时间,就由世界第四十一位提升到世界 前五位。再例如,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施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涵着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怛1 由此可见,旅游文化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 2 2 4 文化是旅游业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很难被他人所模仿复制, 因而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而具有垄断性。这一特征使旅游文化易成为一个 国家或地区旅游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并因此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效应,从 而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延长了游客的逗留时间,最终提高了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生动性、全面性,必定使旅游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前途更为宽广。 2 3 旅游文化界说 旅游与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很难截然分开,二者一般是相互结合共同发 4 展的,如旅游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与科技文化的结合、与宗教文化的结合、与 民俗文化的结合、与古迹文化的结合、与山水文化的结合、与服饰文化的结合、 与饮食文化的结合等等。旅游与文化的这种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新 型文化一一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狭义来说,它属于一种精神文化。 它是指人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传统。它是通 过人类的旅游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多种社会活 动而形成的。旅游文化也是分层次的系统结构,它主要包括旅游知识型文化和 旅游心理文化两大层次。前者属于显层次或外围层次,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 文学艺术、民风、民俗、饮食、服饰等等;后者属于深层次或核心层次,如人 们的旅游审美需求、旅游审美价值观、旅游审美趣味、旅游审美创造能力、旅 游审美心理以及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特殊事物与特殊现象的猎奇心态等等。 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并推动了经济、社 会的发展,而且使人们的旅游审美需求的档次愈来愈高,旅游审美创造能力愈 来愈强,旅游的动机和旅游的审美心理日趋多样化。比如当今人们的旅游动机 有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社交旅游、商务旅游、考察旅游、蜜月旅游、休闲旅 游、保健旅游等等;旅游审美心理有共赏心理、补偿心理、求知求全心理、征 服心理、敬祖爱国心理、归宿心理、创造与发现心理等等。 第三章徽州文化概述 3 1徽州文化的界定 对于徽州文化,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的界说。笔者较为倾向的是 徽学专家刘伯山教授的定义:所谓徽州文化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 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 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定: 第一,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 当时徽州府辖的6 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 第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其文化可归为广义的大徽州文化的 范围。但严格和典型意义上所说的徽州文化概念,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 公 元1 1 2 1 年) 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起、在明清时鼎盛的文化。 第三,徽州文化不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还包括由徽州而发生, 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并影响于外的文化。 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如朱熹,尽管他生在福建,主要活动 也在福建,但他祖籍在徽州,朱熹本人对徽州强烈认同,从来号称“新安朱熹”; 同时,徽州人也更是强烈地认同朱子,视朱熹为徽州人的骄傲,在思想意识、 观念、道德、伦理、社会行为及活动的诸多方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受朱子思 想的影响,故朱子的思想、学术活动等亦可作为徽州文化的内容。 第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 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 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1 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内层的精神文化、外层的物质文化、 中层的制度文化。徽州文化也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的徽州文化包括徽州古建三绝( 民居、祠堂、牌坊) ,徽派三雕( 砖 雕、木雕、石雕) ,徽州村落水口布局,徽派科技发明,书画作品,著作文献 等有形的文化载体。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徽卅l 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凝固的、 有形的文化形式。 精神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在徽州这一地域产生的哲学、宗教以及科学、 文学、医学、艺术、民俗等观念性文化。精神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内核,反映了 徽州人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规则,伦理价值。这是徽州文 化无形的、动态的文化形式,是徽州文化的本质所在。 制度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徽州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土地制 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制度文化是徽州文化的中间层面,介于徽州物质 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是动态的半有形的文化形式。物质、制度、精神三层 的徽州交化是三位一体关系。内层的精神文化决定外层的物质文化,外层的物 6 质文化是内层的精神文化的反映。 3 2 徽州文化的内涵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 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遗产,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徽州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 以下几方面: 3 2 1 各文化领域里风格独具的徽州流派 新安理学。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 后称 徽卅i ) 的传播和影响尤深,世称“新安理学”。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 和集新安理学大成者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 今属屯溪) ,故又称其为“程 朱理学”。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 不移。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它在徽州萦绕了6 0 0 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 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 在于读书”3 的重学思想。 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 戴震。戴震是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乾 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的经学大师吴承仕( 歙县人) ,则是徽派朴学 的著名继承者。 徽州新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祖籍安徽绩溪上庄的胡适。他提出文学改良, 反八股文言;提倡中西文化结合,主张要接受西方文明:引入实用主义,倡导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等,这些思想及其实践在当时以及之后都深深地影 响了整整一代人。 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 初,江韬、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军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 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 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 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新安医学。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著名流派。“它始于北宋, 盛于明清。自北宋至清末,新安医家有5 4 0 余人,其中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 明、清四大医家之一。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 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 3 2 2 徽商文化 徽商,指由古徽六邑( 歙县、休宁、黪县、祁门、绩溪、婺源) 之人组成 的、从南宋时开始兴起、至明清鼎盛、清末后衰退的具有典型封建性和乡谊性 的经营商业之帮。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_ 统中国商界。在明代,“富室之 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山西) ”旧3 :到清代中前期,徽商已 赫然成为十大商帮之首,足迹遍天下,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经营物类 很广,“其货无所不居”阳1 ,而以盐、茶、木、典当四者为大宗。徽商的一个 重要特点是“贾而好儒”,贾仕结合,宫贾儒三位一体。 徽商文化是古徽州商人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富有地域特 色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是灿烂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包括以“徽骆驼”、“绩溪牛”为形象代表,以徽商经营哲学、经营理念 为内在特制的精神文化,以徽商经营商品、会馆、商标商号、商业环境等为代 表的物质文化。 3 2 3 徽派古建筑、古村落文化 徽州古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 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 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 视和叹服。 遍布徽州城乡的徽州古村落,则是历史最悠久、原生态最好、人文内涵最 丰富、徽州文化特色最鲜明的徽州文化物态遗存,具有直观性、典型性、地域 性等多种特点。这其中既有名传中外的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也有声望鹊起 的棠樾、呈坎等,更有许多珍藏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古徽州村落。 3 2 4 徽州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徽州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主要有: 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在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 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 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问,徽剧 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 徽州三雕。这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 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 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笔筒、果盘等工 艺雕刻。 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以程邃为首的 “歙中四子”和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 意动,章法整齐活泼。 徽派版画,这是绘画、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 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 徽州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还形成了独树一帜韵民风民俗,这也是徽州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传世于今的“活体化石”。如渔梁跳钟馗、叠罗汉、 抛绣球、傩舞、目连戏等。此外? 还有徽菜、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 徽墨、歙砚、徽州方言等。 3 3 徽州文化的现存 徽州文化遗存及文物古迹众多,品位之高,世界罕见。现已发现的地面文 物古迹达5 0 0 0 多处,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黄山( 文化与自然遗产) 和黟 县西递、宏村古村落2 处,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的达6 l 处。在地面文 物现存中,最有特色的是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 。著名的古民居有: 黟县西递村,该村至今仍存有明清民居3 0 0 余幢,保存完好的有1 2 4 幢, 街巷布局依然如旧,建筑古朴典雅,被国内外一些建筑学者誉为“世界是上保 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世界上最美的村镇”。 黟县宏村,这是一个建筑设计非常独特的古村落,人称“牛形村”。全村 耸峙高昂的雷岗山如“牛头”,村口的两棵参天古树是“牛角”,村里数百幢 明清古建筑为“牛身”,村中半月型池塘是“牛胃”,村南的南湖是“牛肚”, 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人工水渠为“牛肠”,当时村边有四座木桥为“牛腿”。 四面青山环绕,稻田相连,整个村落就像一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整座牛 形村充分体现了宏村人的聪明才智。宏村的承志堂,是清代大盐商汪定贵的住 宅,整幢房子雕梁画栋,描金绘彩,平面建筑面积达成2 1 0 0 平方米,据说建房 共耗黄金1 0 0 两,白银6 0 万两,建筑极其奢华,可谓徽州古民居建筑之最。 潜口明代民宅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紫霞山庄”,它 是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各地的十座典型明代建筑集中一处,亭、桥、 楼、阁、厅及内部陈设俱全,重现了明代山庄之风貌。 此外,屯溪的程氏三宅,程大位故居和戴震藏书楼等,也都是很有特色的 古民居。 古建筑中的宗祠以黟县西武乡南屏村为最。该村有宗祠2 处,支祠3 处, 家祠3 处,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著 名景片菊豆在南屏村拍摄,促成了南屏旅游业的起步。相继在该村拍摄的 大转折、徽商等影视片,不断提高了南屏的知名度,被称作“中国影 视村”。此外,歙县棠樾女祠( 清懿堂) 是徽州祠堂建筑上绝无仅有的,它是 全国唯一一座女祠堂;徽州区的呈坎“宝纶阁”( 又名罗东舒祠,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绘画被誉为“江南第一祠”。 牌坊建筑当首推歙县。这是中国的“牌坊之乡”,现今尚存各式牌坊8 0 余座。最著名的是耸立于歙县县城内的“许国石坊”,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建于明万历年问,一为旌表明代嘉靖、隆庆、 万历三朝内阁重臣许国所建。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 石雕工艺中的杰作。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俗称“八脚牌坊”,它以 9 中华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棠 樾牌坊群则是牌坊建筑的又一典型,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3 座建于 明朝,4 座建于清朝,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凝固了古徽州传统的伦理 道德、宗法思想。 地面文物现存中,还有古塔,如休宁海阳巽峰塔、歙县长庆寺塔、新州石 塔、岩寺文峰塔等;古桥,如屯溪镇海桥,休宁登封桥,歙县万年桥、太平桥、 紫阳桥,祁门平政桥、仁济桥等:古庙,如屯溪小龙山庙,黄山的翠微寺等: 古亭,如有徽州区唐模的八角亭,西溪南的绿绕亭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古遗 址、古墓葬的碑刻石雕,主要有:歙县新州新石遗址,休宁岩前唐代窑址,屯 溪西郊西周古墓,休宁商山戴震墓,祁门渚口郑之珍墓,齐云山石碑刻等。 徽州文化的现存,不仅在地面文物方面,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如徽州人著述丰富,不仅有大量典籍文献遗留于世,更有大量契约文书留存至 今。目前已被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收藏的文书就达1 0 余万份,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散落在民间。此外还有徽菜、徽墨、歙砚、徽剧、 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州民俗、漆器工艺等,也都得到了较好的 继承和发扬。 3 4 徽州文化得以较好保存的的原因 徽州文化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岁月后仍能较好地保留,究其原因,主要有: 3 4 1 历史上战乱较少、对文化现存毁灭性破坏小 徽卅i 地处皖南腹地,有较为封闭的环境,周围的崇山峻岭成为其天然屏障。 由于它的蔽护作用,这里较少受战乱影响。历史上黄巾起义、晋室东迁、黄巢 起义、金兵南迁等社会大动荡,都没有使这里遭受战祸,反倒是中原士民大规 模南迁,徽州成了他们迁居的最佳之地。 3 4 2 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对文化现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昔日的徽州大体是一个移民社会,其移民多来自中原 地区,他们大多举族而迁,迁到徽州后依然“聚族而居”,这既有利于抗衡外 姓的欺侮,又能保持原有的封建宗族制度。人们非常恪守宗法,“千年之冢, 不动一挢;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m 3 如此等级森严的 封建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徽州文化的作用。 3 4 3 徽州人文化素质高、具有一定的保护意识 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的教育发达。在徽州,读书蔚然成风,人们认为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西递村楹联) ,于是“山间茅屋书声响”、“十户 之村,不废诵读”阳1 。而且,徽州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不仅向受教育者进行 封建正统文化教育,而且重视算术、医学等技艺教育。良好的育人环境造就了 徽州人阻好学精神,提高了徽州人的整体素质,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和保护奠定 了基础。在古徽州的文书中,就有“封山”、“禁渔”、“禁止私伐树木”的 条文。 第四章徽州文化对安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 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 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在过去2 0 年中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从最近1 0 年的发展情况看,旅游行业年度增长 率持续超过g d p 增长率,旅游行业在我国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已成为我国国 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 0 0 5 年中国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达到6 , 2 0 1 0 年达到7 ,2 0 1 5 年达到8 ,到2 0 2 0 年有望达到1 1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 测,到2 0 1 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安徽省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皖南和皖西南拥有闻 名遐迩的山水风光和底蕴厚重的人文景观,具有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区; 皖西风光漪旎的山水,罕见的原始森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符合 现代旅游业景观开发的总体趋势和要求,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皖中属于全省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密布,山水相映成趣, 人文科技争辉,都市风光、温泉山庄、水上乐园,是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的胜 地;皖北地处中原,一马平川,历史遗迹广为分布,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人文 景观各具特色,开发潜力相当可观;皖东靠近东部发达地区,京沪线横贯南北, 周边数个大中城市环绕,山秀水明,历史古迹众多,观光旅游、考察访问价值 很高;长江横贯安徽,两岸风景秀丽、名人古迹尤为众多,江城夜景十分迷人, 水域宽广,水中有山,山水呼应,皖江旅游别有一番情趣。从全国版图说安徽 地处大陆腹地,东临沿海发达地区,西接( 宁西铁路贯通后) 秦川平原,北连 中原大地,南有两湖、两广之人口密集地区,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业发展前景 十分广阔。安徽旅游的战略目标是到2 0 1 0 年,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 经济大省”的飞跃;从2 0 l o 年2 0 2 0 年,实现“旅游经济大省”向“旅游经济 强省”的飞跃。2 1 世纪前五年重点发展以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为中心的皖南 旅游区;从2 0 0 5 年至2 0 l o 年重点发展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皖西南旅游区和以天 堂寨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为中心的皖西旅游区;从2 0 1 0 年至2 0 2 0 年重点将安 徽旅游整体实力提升到旅游经济强省的水平。”们 在这个宏大的历史坐标上,皖南旅游区发展重点是继续“打好黄山牌, 做好徽文章与两山一湖结合的大文章”。“徽文章”指的就是徽州文 化。徽州文化由于受其形成、发展的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峙的我国三大地域 文化之一。从旅游角度来说,徽州文化是笔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徽州 文化旅游对于安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2 4 1徽州文化是安徽旅游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徽州地处皖南,毗邻江浙,纬线范围正好在北纬3 0 线左右,自然环境神奇, 境内既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以及景色奇异被人称之为“尚待开发的黄 山”的自然保护区古牯牛降和清凉峰,还有全国道教名山齐云山,“几百里山 水画廊”的新安江水系等等,自然地理环境自成一统,相对独立。尽管其区域 范围只一万多平方公里( 指古徽卅i 六邑) ,历史上总人口充其量也不过百万人, 然而却孕育、衍生、发展出了极具特色且辉煌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既有 整体上的共性一一包括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的共性,更具地理区域上的个 性:既包容了东方文化的一般性,更呈现、蕴藏了徽州这一方山水、土地环境 的个别性。如徽派建筑艺术,其独树一帜的特色,就是内在地包容和照应了徽 州地理环境、山水、资源、风俗及文化的特点:再如新安医学,其缘起及在许 多专科上的独特贡献,都内在地与徽州的山水及丰富、独具风味的动植物资源 和药材资源相关联。其他的如徽派盆景、徽州三雕艺术、徽州文房四宝艺术、 徽漆、徽菜等,也都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东方色彩上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又 是内在地与徽州地理环境及资源的条件相关联。 由此可见,在徽州这一方相对独立的土地上,诸多文化现象如何形成、如 何发展、内在关联程度如何、何以衰落、未来有何走势等充满文化的探秘色彩, 而这些恰恰构成当代文化旅游的全部要素。这也正是安徽旅游发展中的不可替 代的宝贵资源。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徽州文化同时具有多种旅游价值。 4 1 。l 徽州文化具有极高的观赏旅游价值 徽州文化区内山水风光独秀,人文景观称绝。著名的黄山风景区,以奇松、 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称绝于世。1 9 9 0 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 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周围,景观簇拥,有被称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的西递和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誉的宏村( 2 0 0 0 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 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一歙 县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歙县许国石坊,龙川胡氏宗祠( 胡锦涛总书记祖祠) , 著名的棠樾牌坊群、“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屯溪老街,江泽民同志亲自命名 并题名的花山谜窟”等众多名胜。徽州文化区由于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大量精 美的古代村落、民居、牌坊、祠堂、街区,所以能够以丰富的原生态的古迹向 当今的旅游者进行中国古代文化形态的鲜活展示,具有很强的艺术和审美观赏 价值。而且徽州文化植根于徽州的青山绿水,大范围的山水田园风光既是徽州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其作为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准备了生态良好、秀 冠天下的自然环境。 4 1 2 徽州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旅游价值、 作为我国三大地方文化的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一直受到学术 的广泛关注,门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一一“徽学”( 或“徽 州学”) 勃然兴起。尤其是自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随着徽州契约文书开始大 量发现和流传,徽学日渐受到重视。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有关徽学研究的学 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纷纷建立。安徽大学成立了徽学研究中心,对徽学进行了深 入系统的研究,并先后组织召开了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徽学研 究的健康发展:安徽师范大学成立了徽商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学院成立了皖江 文化研究中心,黄山学院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 院。这些专业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徽卅i 文化研究队伍,取 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促进了徽州文化研究的繁荣。1 9 9 9 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 中心被选定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标志着“徽学”作为一门新兴的 学科已为国家所确认,成为中国并列于敦煌学和藏学的三大地方学之一。而且, 徽学如今已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在国际上,愈来愈多的学者投入这一课题的 研究,不同学科的中外学者络绎不绝地、乐此不疲地前往徽州作实地考察,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学术研究,从对徽州原始文书的关注,到研究课题的拓展,都 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从1 9 9 3 年以来先后在黄山举办的几国际性会议就可以看 出来。每次会议都有来自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等国家,以及台、港、澳 等地区的学者出席,其规模皆在一百人左右“。笔者相信,随着徽学研究的深 入,发展徽州文化学术旅游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4 1 3 徽州文化具有较高的宗教旅游价值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 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 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近年来,宗教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宗教朝觐、考察 旅游成为现代国际国内旅游需求中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宗教文化也是徽州文化 光环中重要的一个光源。在徽州文化区内,佛教、道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香 火传播的遗迹。尤其是区内的齐云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四大道教名 山之一,道教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正如徽学专家刘伯山先生所认为的,齐云山 道教的最大魅力就是其与徽州文化的互通互惠,在以理学为内核的徽州文化中 得到了现实的提升。道家与儒家本来是有冲突的,但齐云山的道士们却善于变 通,主动吸取新安理学的思想,将儒、释、道融成一家,逐渐渗透到徽州的民 俗风情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存在。并且齐云山道教旅游资源与自然风 光融为一体,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很高的旅 游开发价值。 4 1 4 徽州文化具有体验旅游的价值 所谓体验旅游,它主要是通过营造一种独特的旅游氛围,使游客身心得到 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体验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之后的种更高形态的旅 游方式,坨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与融入性,注重游客对生活、文化的追求与感悟。 1 4 体验旅游往往寓于观光旅游之中,如游人在观赏古徽卅1 人文景观的同时,还能 从中感悟到古徽州人的精神世界。当然,体验旅游具有更高的精神层次,对旅 游者的自身素质、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要求更高。徽州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 蕴,广博的文化体系,众多的文化流派,久远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色 彩。其历史意味和文化审美韵味都很浓,它们既能够大大丰富游客的人生阅历, 增加游客的学识,同时又使游客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而置身于浓厚的古老文化氛 围和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风光中,给游客以新奇、刺激、震撼、悠闲的生活及 情感体验。 4 1 。5 徽州文化具有较强的名人效应 徽州历史上名人辈出。中华名人大辞典收集了历代诸子百家名人,其 中徽州籍名人8 6 4 位。如一代理学大师朱熹、杰出的思想家戴震、一代珠算大 师程大位、活字印刷发明人毕升、医学家汪机、戏剧家汪道昆;近代以来有工 程技术专家詹天佑、文化巨匠胡适、著名制剪工匠张小泉、画坛一代宗师黄宾 虹、现代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和音乐家张曙等。区内广布这些名人的遗迹和 遗踪,这种众多人才集聚现象导致徽州文化具有较强的名人效应,增强了徽州 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4 2发展徽州文化旅游有着巨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华力公司的劳动合同7篇
- 公司股权比例分配合同9篇
- 项目施工招标合同范本
- 茶山施肥合同10篇
- 小区物业劳务合同9篇
- 废旧编织袋回收合同7篇
- 2025年北京市商品授权销售合同9篇
- 单方解除合同协议书
- 成品配送合同协议书模板
- 操场承包施工合同协议书
- 河长制培训课件
- 纳税评估教程ppt全套教学课件
- 同济医院检验科ISO15189体系文件15标本转运操作指导书(运送人员培训)
- GB∕T 13477.2-2018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第2部分:密度的测定
- 幼儿园中班故事《龟兔赛跑》教学课件
- DB65∕4349-2021 棉浆粕和粘胶纤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和利时DCS控制系统组态
- 《铁道概论铁路车站》PPT课件
- 高一信息技术第六章结构图
- 豆各庄乡土地储备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
- 【课件】第9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剪纸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