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意识.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意识.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意识.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意识.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余光中是2 0 世纪中国诗文双璧的大作家,无论在哪里,凡有中文书店的地方, 就有人买其作品,诵其诗文。评论家李元洛先生这样评价余光中:“论作品之丰富, 思想之深广,技巧之超卓,风格之多变,影响之深远,余光中无疑是成就最大者 专一 乙o 本论文主要沿着余光中诗歌创作风格变化( 即从传统到现代继而回归传统) 的痕迹,结合余光中的诗歌作品和理论主张,系统论述余光中诗歌的不同时期的 思想内容,诗艺追求,创作理念,从诗人的情感经验,创作手法,艺术追求等多 个角度,探求余光中诗歌的回归之路。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对余光中的诗歌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阐述余光中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乡愁,从诗经、楚辞开始就 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学母题,乡愁诗既包含着痛苦的思念, 又包含着愿望的实现。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流到孤岛的千万人的生命 漂泊与向往安顿之感,赋予了乡愁诗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体现出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诗人要“回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中国大陆数十年 的诗人,他的乡愁诗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第二部分阐述余光中作品在诗歌创作艺术上的回归。诗与音乐有着很深的渊 源,中国传统文学中常把诗称为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宋词至元曲,传统 诗歌史中可谓弦歌声声不绝于耳。余光中也认为,追求格律与节奏是诗从审美体 式上异于散文的根本标志,因此,余光中在诗歌语言、节奏、格律、结构上回归 到诗歌本身,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和通俗性,表达出丰富的情意和美感,增强了艺 术表现力。难能可贵的是,余光中还积极参与了歌词的创作,并奉献了脍炙人口 的经典歌曲,扩大了诗歌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阐述余光中在创作理念、诗学观念上的回归。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 都有其规定性的自成体系的独立系统,但无论其独立性如何强,它都不可能停止 李元洛,对台湾现代派诗潮的针贬余光中诗观遥测, 当代文艺思潮,1 9 8 4 年第1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外来文学的开放和交流。正因如此,余光中立足传统,借鉴西方,中西合璧, 力求汇通中西诗歌美学,将东方诗学之美与西方现代文化融于一炉,创造出中国 的新时代的新诗歌,创造出中国民族化、现代化、艺术化、多元化的新诗歌,架 起了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的诗的桥梁。 关键词:余光中诗歌传统回归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y ug u a n g z h o n gi ss og r e a tac h i n e s ep o e ta n dw r i t e ri n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t h a t p e o p l ew o u l dl i k et ob u yh i sw o r ka n dr e a dt h e mw h e r e v e rt h e r ee x i s tl o c a lc h i n e s e b o o k s t o r e s t h ec r i t i c , m r l iy u a n l u oe v a l u a t e sh i ml i k et h i s :“o nt h ea b u n d a n c eo f w o r k ,d e e p n e s so fi d e a s ,e x c e l l e n c eo fs k i l l s ,e v e nt h ee v e r - c h a n g i n gs t y l eo f f a r - r e a c h i n ge f f e c t s ,y u i so n eo ft h eg r e a t e s ta c h i e v e r s t h i sp a p e ri sa r r a n g e dm a i n l y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i g n so fy u sp o e t r ys t y l ec h a n g e s ( t h a ti s ,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t om o d e ma n d t h e nr e t u r n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 c o m b i n e dw i t h y ug u a n g z h o n g st h e o r e t i c a lv i e w p o i n t sa n dw o r k so fp o e t r y ,i t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d i s c u s s e st h ei d e ao f h i sp o e m s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t h ep u r s u i to f p o e t i ca r t ,c r e a t i v e i d e a s ,m e a n w h i l ei ta l s oe x p l o r e st h er e t u r no fh i sp o e t r ys t y l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t h ep o e t se m o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c r e a t i v et e c h n i q u e s ,p u r s u i to f a r t ,e t c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t ot h es t u d yo fy u sp o e t r y : i td e a l sw i t h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f r o m t h eb o o ko fo d e s , t h eo d e so fc h u ,n o s t a l g i a ,w h i c hc o n t a i n sn o to n l yt h ep a i no fy e a r n i n g ,b u t a l s o i n c l u d e s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d e s i r e s ,h a sb e e na ne v e r l a s t i n gl i t e r a r yt h e m ei nt h el o n g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t h em a n m a d el o n g t e r ms e p a r a t i o n o ft a i w a na n dt h e m a i n l a n d ,t o g e t h e r w i t ht h ed r i f ti nl i f eo fm i l l i o n so fp e o p l et ot h ei s l a n dw i t ha s e n s eo fl o n g i n gt os e t t l ed o w n ,g i v et h en o s t a l g i cp o e t r yu n p a r a l l e l e db r o a dc o n t e n ti n a n yp r e v i o u se r a ,r e f l e c tt h es t r o n gf e e l i n g so fh o m ea n dc o u n t r y ,t h e nt h ep o e t d e s i r e st o “g oh o m e a sac h i n e s ep o e tw h oh a dl e f tt h em a i n l a n df o rs e v e r a ld e c a d e s , y u sp o e t r yi sb o u n dt ob ei m p r i n t e dw i t hp r o f o u n de p o c hs i g n s a sr e g a r d s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te l a b o r a t e so nt h er e t u r no f y ug u a n g z h o n g sw o r k s i nt h ea r to f 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p o e mh a sd e e pr o o t sw i t hm u s i c ,a n di ti so f t e nr e f e r r e dt o a st h ep o e t r y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t h eb o o ko fo d e s ,t h eo d e so f c h u ,a l lt h ew a yt oy u e f u ,t h es o n gt o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t h es o u n do fc a n t u si n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e t r yh a si n c e s s a n t l yb e e nl i n g e r e do n y ua l s o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p u r s u i to f r h y m ea n dr h y t h mo ft h ep o e mf r o mt h ea e s t h e t i cs t y l ei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m a r kt h a t m a k e si td i f f e r e n tf r o mp r o s e t h e r e f o r e ,m r y ur e t u r n st ot h ep o e t r yi t s e l fi nt h ep o e t i c l a n g u a g e ,r h y t h m ,r h y m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p u r s u e sm u s i c a l i t ya sw e l la sp o p u l a r i t y f r o mp o e t r ya n dt h e nh ec a ne x p r e s saw e a l t ho fa f f e c t i o na n db e a u t y ,a n de n h a n c et h e 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 w h a t sm o r ec o m m e n d a b l ei st h a ty uh a sa l s ob e e na c t i v e l y i n v o l v e di nw r i t i n gl y r i c s ,a n dc o n t r i b u t e dm a n yw e l l k n o w nc l a s s i cs o n g s ,w h i c h e x p a n d e dt h ei n f l u e n c e o fp o e t r y t h et h i r dp a r te x p o u n d st h er e t u r nu p o nh i sc r e a t i v ec o n c e p t ,a n dp o e t i c sn o t i o n a n yn a t i o n sl i t e r a t u r eh a si t so w np r e s c r i p t i v e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ts y s t e m b u t n om a t t e r h o ws t r o n gt h i si n d e p e n d e n c ei s ,i ti si m p o s s i b l et os t o pi t so p e n i n gu pt of o r e i g n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f o rt h i sr e a s o n , c o m b i n i n g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w i t ht h e 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 y um a n a g e dt oa c h i e v e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 a e s t h e t i c s ,p u t t i n gt h ee a s t e r np o e t r yb e a u t ya n d t h ew e s t e r nm o d e mc u l t u r ei n t ot h e s a m ef u r n a c et oc r e a t ec h i n a sn e wp o e t r yi nan e we r a , w h i c hi sa l s oo fc h i n a s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m o d e m ,a r t ,a n daw i d er a n g eo fn e wp o e t r y ,t h u sh es e tu pt h e p o e t r yb r i d g eb e t w e e n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a n d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4 k e y w o r d s :y ug u a n g z h o n g p o e t r y t r a d i t i o n r e t u r n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二蔓盈l 日 期:z 鹭率盟丛鸯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皇垄k导师签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上j - 刖罱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是一个极富穿透力的男中音,这是一首带着古典底色和韵味、和着现代生 活节奏与情怀的新诗,宛如宁静湖面的第一道涟漪,一层层地拨弄到我们的心底, 那别有一番风味的赏心悦目,全部来自于一个天生的诗人余光中。在长达半 世纪的时间里,余光中先生创作了大量精品,仅诗歌近9 0 0 首,在中国当代诗坛 乃至海外华人文学圈内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光中先生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创作过程中,即使是在最为“西化”的 时期,其诗歌也没有在“西化”的过程中抛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走过 “西化”之路后,余光中更是提出了“新古典丰义”,让传统文化深深蕴涵于作品 中,进而发扬光大之。因此,余光中的诗歌融汇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 统文化的神韵,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走出了条属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传统的 现代化,这也正是余光中对中国新诗的突出贡献。 两岸分离的地理、人文环境和余光中独特的成长背景、人牛经历对他的创作 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1 9 2 8 年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在重庆渡过,抗战胜利后返 回南京,1 9 4 7 年考入金陵大学外文系,次年转入厦门大学,后随父迁居香港,1 9 4 9 年5 月插入台大外文系,1 9 5 2 年毕业,1 9 5 8 年赴美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在大学任教,之后又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其间两次赴美。这 样的教育和成长背景,使得余光中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接通了通 往西方文化艺术的途径。余光中的诗歌在内容上,“乡愁”诗奏响了他诗歌的主旋 律,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在艺术上,借助了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 手法,但无论在构思上、意象的组合上、表现手法上还是节奏的变化方面,明显 地受西方诗歌及音乐的影响,显得丰富多彩;在诗歌理念上,继承而非固守传统, 移植而非全盘西化,构成了中国当代诗坛的璀璨篇章。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家国情怀:深沉的文化眷恋和皈依之情 “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乡。 这便使寻根念祖、返本思归的 还乡母题成为中国历代文学的传统主题。任何情景的触动都会燃起游子征人的愁 绪。台湾当代众多诗人作家在岛屿与故土的一峡之隔之后,心灵也随之放逐,于 是,毫无边际的漂泊感使他们永远觉得是“亚细亚的孤儿”,“寻找家园”、渴望精 神的回归,成了他们的“集体意识 和内心难以释怀的情结。 余光中的生活经历尤其有代表性。他祖籍福建永春,1 9 2 8 年出生于南京,童 年、少年时代是在动荡的岁月里度过。抗战时随母亲流寓四川i 重庆,在那里度过 了艰辛而难忘的8 年。抗战结束后他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1 9 4 9 年5 月到台湾。到台湾后,他身处小岛,“既非异国,亦非故土( 忘川i ) ,有家难 归、有乡难回,这种处境与痛楚化作了对大陆的山川风物、童年往事、亲人故土 的深深眷恋。于是,他以一行行真切的文字,演绎着浓浓的乡愁,使人意动神摇。 第一节对故乡故土的深深眷恋与反复吟咏 一个人,一旦他离别故土,远走四方,故乡就会成为他记忆中永远的思念之 乡、慰籍心灵的温暖之乡。有故乡就有飘泊,有飘泊就有无法排解的孤独,有孤 独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故乡,无论是曾留下欢歌笑语,还是曾记录辛酸悲 伤,那个地方都会令他深深牵挂,念念不忘。 余光中错综复杂的个人经历,从小到大无数次与亲人的聚合离散,不断的漂 泊流浪,使故乡故土在其心中成为依依难忘的思念之乡。于是一首首的乡愁诗便 由此产生,余光中的乡愁诗在表现对象上有一个整体上的层次感,有宏大到具体 再到宏大的表现方式。 首先,这种乡愁表现为对故土故乡的思念与牵挂。这里的故土故乡首先是大 陆的标志性的建筑与景观,如长江、黄河、太湖、洞庭、青海、黄海、长城、长 安,这都是祖国的代表,祖国大陆的版图远在天边,却历历在目,清晰可触,因 刘若愚,中国诗学,长江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0 2 页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它们是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乡。不论是在台湾的 厦门街上,还是在美国的摩天大厦的阴影里,大陆总是诗人思绪的终点与焦点。“在 长城,不,长江以南,但是那歌调每一次,都令他心酸酸,鼻子酸酸”( 在冷 战的年代) ;“而此刻,祖国正是午夜大陆,正是午夜”( 尘埃) :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民歌) 。在这样的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力透纸背的游子思亲的 圣洁之情,离乡去国的愁怨和悲剧式的哀痛。心里始终牵挂着,而把这种感情表 达得最为浓烈、最为动人的是写于1 9 6 6 年的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头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晾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写这首诗时,诗人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任教,不到四十岁,之所以想到“死时”, 是感到这一生再也回不到祖国故土了,对祖国的渴望之情不能在现实中实现,只 能期盼死后葬于“长江与黄河之间 ,尽管如此,也是对诗人的莫大安慰,其悲患 何等深重和沉痛。长江、黄河是中国文化和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在一定程度上, 是中国精神的象征,因而,余光中寄情思于宏大的景观,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 之心。这种身处异乡的中国人表达出的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感,不仅是远离大陆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人情感的个体表达,还集中表达了所有海外游予对祖国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强烈 渴望。这种华夏情结既有历史的承续,更有现实的背景,尽管作者当时的家在台 湾,但他的根在大陆,他的思念与牵挂在大陆。 其次,其乡愁诗还有对具体人物、场景的细致刻画,表现为对故土亲人、童 年往事和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和追忆。从宏大景观中抽离出来,通过这些具体的生 活、记忆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具体可感的生活过的故乡的思念。在余光中诗中, 我们很少看到关于台湾本土的人与事,更多的是由眼前的景与人引起对往事的回 忆、对故人的思念。不论是杏花春雨的江南,还是少年时生活了八年的重庆,不 论是多菱的湖,还是日夜奔流的嘉陵江,在诗人笔下,都写得极为真切。特别是 童年生活的种种细节,更是栩栩如生,仿如历历在目。1 9 7 2 年诗人写下罗二娃 子,表达了一个历经沧桑的中年人对童年伙伴和往事的追忆,让人充分感受到盈 盈的真情: 罗二娃子他家就在牛角溪的对岸 那年夏天涨大水,断了木桥 我跟罗二娃子 只好隔水大喊,站在两岸 罗二娃子喊,他家的花娘娘 上星期生了一窝小狗 我喊,我那只宝贝蟋蟀死了 什么时候你再帮我捉一只? “水一退我就过来! 我送你一只小花狗! ” “再见! 再见! ” 罗二娃子一阵子挥手 就变成夜的一部分了 后来再没有见到罗二娃子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跟家里就离开了四j l i 童年,就锁进那盆地里 在最生动最强烈的梦里,现在 仍然看见他,罗二娃子 浮浮沉沉向我游来,挥动双臂 诗人的童年和少年主要在乡下度过,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相依为伴的玩具也 来自大自然。因此,蛙声、蝉声、蟋蟀声、布谷鸟声,都成了勾起诗人乡愁的重 要因素。如“一丝丝细细瘦瘦的笛韵清脆又亲切,颤悠悠那一串音节牵动孩时 薄纱的记忆”( 蟋蟀吟) ;“江湖上来的,该走回江湖走回青蛙和草和泥土走 回当初生我的土地”( 民歌手) 。这些对少年时期个人体验的书写,不仅仅达 到了诗歌的现实性表现,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比喻或象征,不仅怀念了自己 儿时的欢乐时光,更是对故乡的热爱,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就像小的时候在屋 后那一片菜花田里一直玩到天黑”( 呼唤) ,“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 银杏的白果,向温柔的桐油灯光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 蜀人赠扇记) ,使人 嗅到了乡土的气息。他曾在这儿捉蜻蜒、放风筝,而且是同“那么多的表妹”一 起游玩,一起劳作,这是多么美好而难忘的少年情景啊! 然而,时过境迁,两岸隔 绝,咫尺天涯。“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 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i ( 站在基隆港,想 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i 多燕子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 ,这首诗写于6 0 年代的清明节,思念的是一个美丽的多情而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家乡,热恋 的是一块古老博大且充满勃勃生机的故土,这是何等的惆怅焦灼的乡愁啊! 正如诗人所说,当他乡愁难解时,江南水乡、巴山蜀水总会浮现在记忆的湖 面,他用诗化的语言去描绘他心中的江南、魂牵梦萦的江南、多莲的江南、多湖 的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遍地垂柳的江南。对江南的乡愁、乡情、乡音、乡景 的呼唤动人心旌。他的诗,成为了排遣心中孤寂失落情绪的最好的灵丹妙药。这 样,余光中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昔日故乡的回忆,对往昔生活的眷怀, 使人读后感慨良多,久久难忘。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再次,乡愁在余光中笔下,不仅仅是一种愁苦的情绪,而是进一步提升了这 种感情,并且表现为诗人对祖国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凡爱国思乡的诗人总是热 切关注祖国的现实。余光中离开大陆很多年,但他时刻惦念着生他养他的那块土 地。1 9 7 4 年余光中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教书,一向关心祖国命运的诗人,对祖国当 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他写下了2 0 多首有关“文革”的诗 歌,对当时涌动的极“左”思潮、个人崇拜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如九广铁 路、北望、海魇等篇,笔锋犀利、批判深刻、如“莫让我醒来,醒在外海 仍桅摧樯断,风啸云乱里洪涛千起峻坡上仍蹶着孤船莫惊我醒于晕浪的痛苦 吐,把栏杆扶住我已不堪再呕吐 ( 海魇) ;“七月的毒太阳滚动着霹雳大火 球当顶一盏刑讯灯,眈眈逼视无辜的北半球,要人供出最后的一口气,一滴汗 ( 苦热) ;“炼不完,一炉赤霞与紫霭 ( 北望) ,期望“文革运动早日结 束。爱之深,才痛之切,这种对“文革极“左”思潮的批判,正是诗人挚爱祖 国的表现,现在看来也不得不佩服诗人眼光之敏锐,思维之深邃。而当“文革” 结束前后,诗人预感到极“左”风暴即将过去,对未来又充满期望,如初春: 古中国蠢蠢的胎动 一直传到这南方 神经末端的小半岛了吗? 一阵毛细雨过后 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瘁 斜向北岸的长坡路上 随手拣一块顽石 抛向漠漠的天和海 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 一路从小时候的檐下 飞寻而来 诗人敏感地觉察到祖国大地改革开放的春汛,按捺不住喜悦之情,直感到神 州的春天来临了。同时诗人强烈期盼着中国的强大与新生,“在炎炎的东方,有一 只凤凰从火中来的仍回到火中一步一个火种,蹈着烈焰烧死鸦族,烧不死凤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羽太阳在颤动的永恒里上升”( 火浴) ,渴望祖国如火中新生的凤凰,经焚 烧、净化、沉淀而后飘扬,在痛苦的自我毁灭中获得新生。这类题材的诗作也是 他乡愁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类诗作,才使我们得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全 方位地观照诗人的乡愁诗。 第二节熔铸于民族之魂中的认同与期望 民族意识总是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伟大的诗人总是善于从本民族的历史 与现实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发掘素材。余光中2 l 岁就离开了大陆,但他最不能忘 怀的是祖国的人民、山川i 与历史文化,在台湾、在香港,或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他的诗作也总忘不了从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素材,因而其作品有着鲜明的 民族印记。他曾经说:“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 主题是扎根在那片厚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 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从我笔尖潺潺泻出的蓝墨水,远以泪罗江 为其上游。在民族诗歌的接力赛中,我手里这一棒是远从李白和苏轼的那头传过 来的,上面似乎还留有他们的掌温,可不能在我手中落地。 还说到,“到了中年, 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的悲涛, 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隔着千年,跟古代最敏感的心灵,陈予昂在幽 州台上,抬一抬杠。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 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圆 余光中的民族意识首先表现为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从燧人 氏在泥土上留下的脚印到追逐太阳的夸父,从射落九个太阳的后羿到治水英雄大 禹,从勇刺秦王的壮士荆轲到飞将军李广,从郑成功渡海到卢沟桥炮声,充满了 英雄气概与荡气回肠壮举的光辉历史成为了漂泊异乡的诗人的精神支柱和情感迸 发的源泉。如羿射九日就是取材于中国后羿射九日的古代神话传说,面对“龟 裂的茫茫九州”“我拉开乌号的神弓,搭一枝棋卫的劲矢仰视九日,以清秋雄雕 的眼睛”、“以一个凡人邀九尊火神来决斗”,“我振臂朝升起的第十个太阳狂呼: 余光中,先我而飞一诗歌选集自序,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页 余光巾, 余光中集第2 卷,百花文艺l i i 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4 6 页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孤独的神啊,我留你照亮这世界我是神的叛徒,我是屠日士,我是后羿! ”作品 中传统的射日、补天神话的运用,透露出一种坚强的意志,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在天狼星变奏曲中,有“蚩尤的屠场盘 古的石矿不周山下扫天崩的残局”等诗句,这也是对中国神话和传说的运用,还 有北京人、飞将军、唐马、刺秦王、夸父、秦俑等大量的咏史诗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历史的热爱与自豪。 其次表现为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自尊意识和忧患意识。2 0 世纪的中国,最重 要的历史事件便是祖国被分裂成海峡两岸。余光中的很多诗作都抒写了在这种特 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的命运、期盼与心态。这种情感产生于有乡归不得的忧郁、 惆怅的心理,因此,余光中与以往爱国诗人不同之处便是,他的诗多了一层愁苦, 多了一层忧患。因而余光中对祖国的爱是通过“悲情”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是 他诗歌表现情感的最主要的形式。如同样是抒发对祖国母亲的眷恋的盲丐:“每 次坐在世界的尽头为何总听见一枝箫细细幽幽在背后在彼岸,在路的起点唤我 回去母性的磁音唤我回去心血叫,沸了早潮又晚潮一过楚河,便是汉界j g 片 土是一切的摇篮和坟墓当初摇我醒来也应摇我回去”,除了深沉的思念之外,还 会让人读后,平添了一丝酸涩。 百年来,由于列强的入侵,我国长期处于弱国地位,大部分海外游子受到了 西方国家的歧视,有民族自尊心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产生忧郁、忧患、忧愤的 情绪和反抗心理。五陵少年是诗人身在美国、遭遇冷落、借酒浇愁的情境下抒 发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渗大量的酒精浮动在杯底 的是我的家谱喂! 再来杯高粱! ”,远离大陆的痛苦、遭受歧视的愤怒,双重情感 的交织使得那种自豪感变得悲怆而苦涩。余光中曾经说过:“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 的意义,直到你有一天己经不在中国”;“有感于异国的富强与民主,本国的贫弱 与封闭,而在漫游的背景上发为忧国兼而自伤的狂吟,但是在基本的情操上,却 完全和中国认同,合为一体,所以一切国难等于自身受难,一切国耻等于自身蒙 羞。这一切,出发点当然还是爱国。当我们不在中国,我们的黄头发黑眼睛就 代表着中国,百年来的痛楚和国耻都写在我们的脸上,承受和担当是我们所能做 余光中,余光中集第2 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9 3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的爱国感情达到前所未有的热烈程度。他的诗作 我之固体化就表现了他的民族自尊与渴望“中国太阳”的温暖的心情。写这 首诗时,诗人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生活的环境让他感到十分 压抑,因而写下这首思国恋土的拟人化的诗作,上篇写“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在 “国际的鸡尾酒里”,“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下篇写其“拒绝溶化的 原因:“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很爱玩虹的滑梯”: 因为“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结晶 的我,“透明且硬”,“无法自动还原”。充 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快快兴盛强大的愿望。诗人沉痛的民族自尊在几次赴美后表 现得特别敏感和强烈,同时也更加激起他对祖国执着而忠贞的爱。在冷战的年 代诗集中,爱恨交加的感情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长城,不,长江以南,但是那 歌调每一次,都令他心酸酸,鼻子酸酸”。在忘川一诗中也不难看出诗人非 常痛心的尴尬与悲愤之情。由爱而忧产生于现实对比,也很容易转化为强烈的落 差感。敲打乐中,诗人有感于中华民族的多难和历史的遗憾,诗的开始,节奏 比较舒缓,表现的是忧郁,可仍然发出了近乎狂躁的呼喊:“注定要不快乐下去 除非有一种奇迹发生中国啊中国何时我们才停止争吵? “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每一次国耻留一块掌印我的颜面无完肤中国中国你是一场惭愧的病缠绵三十八 年该为你羞耻? 自豪? 我不能决定。” 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沦于颓丧之中,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突破了乡土意识和个 人情怀的层次,将个人的情感融于国愁,综合个人情怀和民族情感,交错着乡愁 和国愁的忧怨,充满了民族意识和爱国的咏叹,沉痛却不沉沦。将诗人个体的灵 魂融于伟大而多难的祖国母亲的灵魂之中。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情感不再是个人 的,而是整个民族的。 这种民族意识还表现为对中华文明的审视和民族振兴的雄心。旅美文学评论 家夏志清曾经指出,余光中“不断重温自己童年的回忆,不断憧憬在古典文学中 得来有关祖国河山的壮丽,历史上的伟大,以保持自我的清醒与民族的意识。”诗 人在经历了大半牛的动荡战乱、内忧外患、聚合离散之后,国共对抗,中西冲突,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台湾当局推行文艺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而当余光中 夏志清,怀国与乡愁的延续,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3 8 6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美国回台的时候,大陆刚好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劫难。这场风暴给诗人带 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无数的疑问,对于余光中来说,这是中华民族承受的一种巨大 的苦难,也是他生命肌体上深切的痛。“中国的苦难,深深地烙着我的灵魂, 我对自己的灵魂说,疯狂的中国将你刺激成诗篇”。这使他回首过去,苦苦思 索,站在历史的高度,立足于现代思想的深度,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心态进行了严 峻的审视,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超越性反思。他没有像以前那样陷入茫然的焦躁, 而是清醒地把对国家的情感和对政治运动的评判区分开来,使得诗中增加了一层 理性的色彩。在冷战的时代一集便是余光中对此时情感的记录,表达了他对祖 国大陆荒唐的政治运动感到痛心和无奈,而这种种痛心和无奈恰恰是一个爱国者 的常情。月蚀夜描写的就是对文革这场劫难的整体性体验:“忽然那黑影伸过 来,硕大如预言攫住月,攫住惊惶的夜于是狺狺吠起所有的恶犬自有名的荒城, 自公元前于是蝙蝠在空中飞在盲了的大气中盲目地飞行无始,无终,夜盲 症无始无终月蚀夜,月蚀夜延长成历史。”在他看来,文革是一个“黑影”,一场 梦魔,使人感受到一种对民族遭遇的深重灾难有着切肤之痛的心情。而诗作忘 川中写到“蹂躏依旧蹂躏,患了梅毒依旧是母亲”,对于这两句诗,诗人曾作如 下解释:“梅毒是对文革的否定,而母亲是我对中国大陆的肯定。我肯定 的是中国之常:人民、河山、历史,而否定的是中国之变:斯时政局。我始终 觉得有所否定的肯定,才是立体、具体,而满口伟大的祖国啊我爱你式的肯 定,不过是平面、抽象。 圆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使诗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更加 满怀期望。 在冷战的时代一集在余光中诗歌创作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说过:“在 冷战的时代是我风格变化的一大转折,不经过这一变,我就到不了白玉苦瓜。 它是我现代中国意识的惊蛰。 白玉苦瓜是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的一件玉雕珍品, 诗人以白玉苦瓜象征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其历史、现实、未来,以及所受 的关爱和所遭的磨难。用以小见大、旁观折射的手法褒扬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苦瓜历经千年仍新鲜,只因它受到祖国母亲的滋润。作者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 余光中,单乡的牧神,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 9 7 4 年版,第1 4 8 页 余光中,余光中诗歌选集第2 辑,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2 9 页 余光中,余光中诗歌选集第2 辑,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3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爱国情绪化作奔腾的诗句,最可贵的是他还着重突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 力:虽然是“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但是它“一丝伤痕也不 曾留下”,“直到瓜尖,仍翘着当1 3 的新鲜”,它是“一个自足的宇宙”,一只“不 虞腐烂”的“仙果”。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它“接受了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来源于祖国母亲“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所以,诗人在对整个华夏文明的 命运进行认真的审视与思考后,对民族生息的艰难、饱受欺凌的忧伤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和认识后,他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的人民更加充满了希望,我们的民族 精神让我们更加振奋,树立起振兴民族的雄心。就像在有一个孕妇中写到的, “这婴孩,像所有的婴孩一样总要哭够了,才开始微笑而生下来的姿态,现在, 虽然颠倒总会有一天站直,在那片土地上那苍老,清新,霉腐,芳香的土地和 魁梧的祖先比一比,谁高。” 第三节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的皈依与坚守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连绵不绝地渗透在 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特殊的历史事件使大批知识分子远离大陆,漂泊到孤岛,海 峡两岸的长期隔离使曾经浸淫在传统文化中的一代人与大陆母体文化隔绝,在文 化上无所依托,成为了“无根的一代”,就像台湾作家白先勇所说:“流亡到台湾 的第二代作家,他们成长的主要岁月在台度过,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歧异,不管 他们的本籍相隔多远,其内心同被一件历史事实所塑模:他们全与乡土脱了节,被 逼离乡背井,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注定寄生异地的陌生环境。而对于余光中来 说,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他自小,就在父辈们的教导下开 始接受古典文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他就自认“是旧诗的信徒 。尤其在 经历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后,余光中仍然没有在“西化 过程中迷失自己, 相反,他对中华文化的皈依的渴望愈加强烈。闻一多曾说过,“爱祖国是情绪底事, 爱文化是理智底事。因此,余光中虽然身居孤岛,但最终还是投入到了传统文化 的怀抱,在回归传统后,让母体文化深深地浸润自己,并倾其生来汲取传统文 白先勇,第六支手指,台湾尔雅 :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1 0 页 余光中,从古典诗到现代诗,掌上雨,香港兴业印刷公司,1 9 6 2 年版,第1 7 8 页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并加以发扬光大。其诗歌也总是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对传统文化的归依感,是一种对传统的追怀,这构成了余光中诗歌的深层内 涵。他坚定地认为,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他与生俱来的“家当”, 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他鲜明的胎记,怎么也消除不了的。 他在呼唤一诗中写道: 就像小的时候 在屋后那一片菜花田里 一直玩到天黑 太阳下山,汗已吹冷 总似乎听见,远远 母亲喊我 吃晚饭的声音 可以想见晚年 太阳下山,汗已吹冷 五千年深的古屋里 就亮起一盏灯 就传来一声呼叫 比小时候更安慰,动人 远远,喊我回家去 古屋里的那盏灯是中国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象征,而这声比小时候 更安慰的呼唤是来自历史的呼唤,来自文化的呼唤。用诗的语言作自白,这显然 是一种象征,诗中最后一句“喊我回家去 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归属 感。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种归属感首先表现在对诗歌“文以载道使命的认同和对传统诗歌的继承。 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文学的现实意义、社会功能,具有浓厚的政教伦理色彩,“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于是,余光中也担当起了“以天下为已任”的重 任,写出了一首首具有浓厚批判现实丰义色彩的诗歌,其中包括对劳苦大众的同 情:清道夫、算命瞎子,对丑陋文化现象的抨击:真理歌、哀龙,对社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现实的讽刺:老诗人之死、凡我至处,对工业文明的不满:控诉一枝烟囱、 挖土机,对战事的哀痛:西贡一兼怀望尧等。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来直面人生、针贬时弊、直陈其病,以提出解决问题之道或达到讽刺现实、引起 警醒的作用。北京人一诗,在描写了北京人头颅、眼珠、牙床等部位后,诗人 又设想了其生平的状况,本以为是为古人塑像的诗歌,但诗的最后,诗人笔锋忽 转,“如今你落在这二十世纪,一个空虚而笨重的谜:人类像一群蚊了嗡瓮,叫不 醒你这千秋的大梦! ”至此,完成了对现代社会的讽刺。诚如王尧先生所评价的, 余光中诗文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就在于他以五彩之笔塑造了一个形象的“人文 中国”,也正是在营造“人文中国”的宏大意象中,余光中提升了自己作为一个中 国知识分子的灵魂。他用古典句式来诠释的大江东去、天问等诗,尽管写 的是现代内容,无关历史,但形式上的这种做法,实质上也是“一种情不自禁的 文化孺慕,一种历史归属感。 余光中以“乡愁诗”为代表的诗歌,还从内在情感上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 的感情传统,特别是自古以来的悲患意识传统。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 唐诗宋词,其中充满悲情的怀乡诗歌不下万千。其诗歌中体现的母子分离的痛楚、 夫妻分别的无奈、生离死别、聚合离散正与中国传统的悲患意识一脉相承。 其次体现为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原型意象的巧妙运用。意象是构成诗歌的 生命,余光中对当代诗坛抛弃意象的作法深恶痛绝,他始终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 寻觅与经营着意象。在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丰富多样的意象类型,有的是诗人 身边的人与物,有的是西方文明,还有的是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神韵的古人、古事、 古场景。然而,最能引起我们回味的还是有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意象。余光中 诗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唐马、汉驹,魏臣、宋将,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的种种 古事古物,总是在我们的眼前闪现,让我们不能忘怀。以意象为诗,特别是以原 型意象为诗,是余光中区别于其他台湾诗人的一个标志。“原型是指在各个民族 久远的历史长河世代相传、共同相通的心理积淀物,它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加 拿大批评家弗莱这样定义: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如鸟类、月亮、镜子、莲等 意象都是中国特有的原型意象。月亮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被反复歌咏的对象, 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