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9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9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9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9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9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9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46小题,每题15分,共69分)1.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重视A. 宗法关系B. 道德规范C. 战争祭祀D. 儒家思想【答案】A【解析】“同姓则同德”体现了一种血缘关系,这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之一,故A正确;道德规范这个概念过于宽泛,不具体,材料中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故排除B;材料中涉及祭祀,但只是表面语义,材料的重点是宗法制度,故排除C;儒学思想重视仁与礼,材料中未涉及有关信息点,故排除D。【点睛】根据关键信息“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可知统治者重视宗法关系。2.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刘邦称帝后仍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他严守孝道,“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说明其父维护刘邦作为君主的权威,这并不能说明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刘邦尊父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但刘邦称帝后,其父听从他人劝导,“以尊礼待刘邦”,这说明专制集权制度下天子的权威是第一位的,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主专制,父权应服从于君权,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遭到严重冲击,趋于崩溃,但宗法观念至今一直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故C项错误。题干中只涉及刘邦与其父之间的尊礼问题,并未体现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题考查宗法制和君主专制的相互关系。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统治的制度。西周以后,血缘关系的影响逐渐削弱,而政治统治的需要逐渐增强,渐次处于主导的地位。血缘与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宗法制对于社会结构变化与政治格局发展的适应。本题易错项为D,考生忽视了对题干的理解。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这一措施A. 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 B. 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C. 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D. 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考查学生对封建论中“封建”一词的理解,此处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汉初的这种政治制度在汉文景帝时期便出现了分裂国家的事件,所以A项错误,B项是无关,这种措施是不可能产生统一的思想。D项为错误项,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并不是郡国并行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4.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 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A. 皇权空前强化 B. 皇权受到牵制C. 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 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设军机处之前的制度,皇权还未空前强化,故A项在材料中不能说明,选A。清初议政处对皇权有限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清朝内阁制度承袭前朝,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6.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7. 有学者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 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行政体系D. “皇权下的民主”,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解题时注意材料“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的含义,其“科学”应该指的是在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方面的积极之处。分析选项, 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三省六部制8.据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长官大都由蒙古贵族担任,而且受到监察官的严格监督,行省机构实行一署多员和“集体领导”。鉴于此,你认为行省制度的推行使得A. 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B. 地方权力过大C. 中央与地方在权力上相互抵消D. 中央权力过大【答案】A【解析】【详解】行省制度的设置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效统一,行省长官都由中央派往地方,材料“行省长官大都由蒙古贵族担任,受到监察官的严格监督”“一署多员”“集体领导”说明行省长官的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行省长官受到严重权力制约,故B项错误;行省制度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效统一,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行省权力的制约问题,不是说明中央权力过大问题,故D项错误。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发明了将生铁熟铁混合锻打的灌钢法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导致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出现,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的出现,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正确;将生铁熟铁混合锻打的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排除,选择A项正确。10.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 自由流通的支票B. 中国最早的纸币C. 国家发行的债券D. 兑换货币的凭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是交子,只在局部地区使用,材料强调“诸州”,因此该券不是交子;飞钱是在唐代诞生的,排除B;材料未提及因国家财政的需要而向民间举债,也无发放利息的说明,因此并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C;材料中的“券”是专门代替钱币的一种凭证,商人携带这种券可以免去携带大量现金交易的麻烦。因此D符合题意。该券不具备流通职能,排除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朝商品经济(金融业)的进步11. 明朝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卷 5风俗女仪中记载:“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这表明当时在中国某些地区A. 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趋于解体C. 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经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传统上,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其一重要特征便是“男耕女织”,结合材料“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不难说明此时的男耕女织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故本题答案选C项;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明显错误,古代一直是男尊女卑,A错;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错;文中未提及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信息,如雇佣关系,D错。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2.“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A. 通判B. 中书门下C. 枢密院D. 三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计省”、“宋史”可知该机构在宋代是掌管财政权的,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掌管财政的应该是三司。A是地方监察,B是最高行政机构,C掌管军事,D掌管财政。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13.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主要说明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 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D.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的人数众多;主要是“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可以看出在当地年轻时外出经商,但年老时要回乡,这说明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故选C。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重商主义是西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的经济思潮,排除B;山西经商风气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排除D。【点睛】商帮是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会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和徽商。商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其活动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有的还将商业资本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成长。14.公元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知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欧洲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这一现象并不是造成社会动荡和损害国际贸易的原因,排除A。使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是商业革命影响的结果,而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的内容,排除B。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但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而不是沟通世界各地的联系,排除C。15.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B. 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C. 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D. 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两家外商航运企业之所以与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是为了避免“自杀性竞争”,也就是说招商局已经具备了与外商企业“两败俱伤”的实力,说明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轮船招商局为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与外商争利、地址外国经济侵略的,D错误。16.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机械特色不同B. 建筑材料不同C. 主要动力不同D. 交通工具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蒸汽时代”依据是蒸汽机的推广,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为动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故选C。AB项并无本质的差别,关键是看驱动力;D项是二者的不同,但是不是主要的依据。考点:近代科学技术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改良蒸汽机、电气技术的应用。17.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排除ABC。因为均田制指的是国家对无主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18.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 农业合作化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 人民公社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符合题意,B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C项是“一大二共”不是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D项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动:第一次:1950年土地改革,变原来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但私有制性质没变。第二次:1956年三大改造,变原来的农民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公有制。至此公有制确立。第三次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开始吃大锅饭。第四次: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货币变局一书中写道:“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A. 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 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C. 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D. 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考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是二战开后启了的新时代,所以A项错误。C项是无关,这个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间的。D项也是错误项,这一时代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美国是不会希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20.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A. 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B. 出现大跃进运动C. 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D. 实施“一五”计划【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粮食产量由2500亿公斤提高到7500亿公斤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跃进高指标的表现,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它涉及的内容是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不是粮食的产量高低问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6年就已经完成,它涉及的是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不涉及粮食的产量问题,C错误;“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并于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所以1958年的数据变化与“一五”计划无关,D错误。21.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D. 【答案】A【解析】从题干判断此类经济政策特点为初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工业革命后促进美国发展、之后酿成经济危机苦果,故符合;斯大林模式在苏联政权巩固、战争时期有利,随后弊端暴露,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符合;体现积极意义,排除。所以答案选A。22.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 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局面下,西方国家采取货币主义政策,减少政府的干预,故D正确。工业革命后盛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政策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故B排除。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西方国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故C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23.“1928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B.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C.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D.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说明俄国苏联正积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农业集体化的目的在于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为快速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苏联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苏联此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 D项表述正确但它不是农业集体化目的而是客观作用。【点睛】“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最突出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两面特征:积极影响,迅速的实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24.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其指导思想与凯恩斯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通货膨胀刺激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据当时美国的经济状况,罗斯福新政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 推行失业救济,缓和社会矛盾B. 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C. 整顿银行金融,恢复银行信用D. 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生产【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首先从金融业开始,恢复正常的银行和金融秩序,有利于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业开始,在罗斯福就职第三天就下令所有银行整顿。并通过了紧急银行法,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业和金融秩序恢复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5.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 当时的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B. 农村经济还没有走出发展低谷C. 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D. 纠“左”工作尚未在农村启动【答案】B【解析】【详解】“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反映出糖料产量呈大幅下降趋势,油料产量、棉花产量也有所下降。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1961年农村经济还未走出发展低谷,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经济并不是呈现健康趋势,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60年底开始,措施成效显著是在1965年才显现,故C项和D项错误。26.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确切的是A. 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B. 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趋向理性C.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D. 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观念相比变化不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一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制评价以及图二中的金钱价值取向说明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市场意识,故A项正确;图一中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制评价“总体看好”占据58%,说明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趋向理性,故B项正确;图二中农民价值取向的变化说明由于改革开放导致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图二是改革开放带来价值观变化,和传统农民安土重迁,乡土意识观念具有根本的区别,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7.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A. 保护了农民利益B.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 改变了经营方式D.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答案】C【解析】图一实施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二实施的是集体化的生产模式,图三实施的是包产到户的经营方式,故C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的利益受得了损害,故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B错误;图二、图三都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都是土地公有制,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点的掌握,解答题目时掌握图一实施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二实施的是集体化的生产模式,图三实施的是包产到户的经营方式。28.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下图)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据此判断,当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 B. C. D. 【答案】D【解析】图片信息中有“1984年”的信息,由此判断。29.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通过下图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制度福利支出造成了某些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扩大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各种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中日本等国社会保险所占国民开支比例看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实行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正确;福利制度下费用大多由国家财政负担,必然会导致国家财政开支过大,正确;意大利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四个国家中最大,但不能说明该国是最发达的国家,错误;社会保险是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表现,故正确,选择A项正确。30.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隶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这说明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苏俄为此采取的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 实施公共福利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反映了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怨恨。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为此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材料中反对的政策,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9年全面实施,故C项错误;公共福利政策不符合1921年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31.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A. 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 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C. 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 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材料有效获取与解读信息、概括分析的能力。由引文“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可知作家对全球化的态度: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故B项正确,AD项错误;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全球部署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扩张,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32.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区域集团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世界经济发展趋于越来越不合理平衡,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不选A。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当然不能消失,所以不能选C。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错在开始二字,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新一轮、又一轮的扩张。所以选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33.“在公民权这一问题上,雅典人和其他所有希腊人一样,认为他们自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同一血统的人才能成为公民。”这表明雅典在政治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是A. 缺乏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B. 忽视了参政者的素质C. 成为压迫奴隶阶级的工具D. 存在着多数暴政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公民是本邦成年男性,材料中“只有同一血统的人才能成为公民”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公民比较注重血统关系,具有排外的思想,显然雅典政治上缺乏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故A项正确;材料只注重公民的血统性,没有提及参政者的素质,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实质是排斥奴隶的民主,奴隶显然不在民主范围之列,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雅典民主具有多数暴政倾向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认为他们自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同一血统的人才能成为公民”的分析理解。34.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 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C.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D. 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3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的牵引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有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调整市场与计划调节方式并用分配方式转变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确保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不是土地所有权,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关系,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正确处理市场和计划调节方式,正确;改革开放以来分配方式由原先计划经济分配为主到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形式,正确,选择C项正确。36.与以前相比,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特点)不包括A. 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B. 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C. 世界经济体系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D. 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A项正确;随着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形成了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及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故B项正确;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关贸总协定,标志着世界经济体系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7.下表为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三种模式模式特点模式1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2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3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下列选项中组织与模式对应正确的是:A. 欧洲联盟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B.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1欧洲联盟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模式3C.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欧洲联盟模式3D. 欧洲联盟模式1上海合作组织模式2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答案】A【解析】抓住模式1中的“货币、市场、司法统一”的信息可以知道该组织即是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政治一体化组织,根据所学史实涉及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是欧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松散非政府间的经济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其他中组合均不符合材料中题意,排除,故答案选A。38.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恶化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上,其次还有对全球化环境的影响上。对照备选项可知正确,经济全球化各国的交流增多,对于发达国家也会产生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输出大量的劳务,而使得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所以也正确,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作用39. 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A. 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B. 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C. 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的能力,A、C、D三项说法都正确,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才改变了世界,因此B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40.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这一认识,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球史观的理解与认识并理清题干的时间抓住重点。首先理清“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都符合这一时间。然后理清“全球史观”强调是一个整体,而新航路开辟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世界联系为一体;早期殖民扩张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联系更为紧密;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都体现了整体性。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41.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 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 富有地域特色C. 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 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属于容易题,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人民公社普遍存在于19581983年,依此A项时间有误;“合作社”人民公社”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集体化并非完全自觉行为,而是一场运动,因此BC两项也不正确。“合作社”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它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人民公社在当时认为这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依此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42.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 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 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故答案为A项。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是在鸦片战争以前,B项说法错误,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社会,C项说法错误,排除;1845年,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D项说法错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鸦片战争后的经济结构变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侵入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为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企业兴起,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大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诞生。43. 通俗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 ,形成这种低层次需求的根本因素是( )A. 农民要求不高,容易满足B. 封建统治残暴,农民不敢有太高的愿望C. 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D. 农业生产比较容易,没有太大风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俗俚语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语言中的“地、牛”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一定时期社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44.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曾创造了我国改革史的多个“第一”。“炒鱿鱼”、打破“铁饭碗”就是其中的代表。“铁饭碗”形成于A.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B. “大跃进”运动发起时C. 建国初土地改革时D. 改革开放的初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铁饭碗”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形式,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大跃进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因此B项错误;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期,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形成,因此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因此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和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45.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A. 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B. 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 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D.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错在“根本性的变革”,仍是公有制为主;B不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不对,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题干反映了为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46. 清末民初中外进出口贸易入超比率示意图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情况,变化的原因有辛亥革命前后,政府倡导发展实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提倡国货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A. B. C. D. 【答案】D【解析】通过图片的观察中国的进出口的贸易呈现出曲折性,联系当时的背景可以知道贸易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实业救国的推动,一战欧洲放松了对话的侵略,下降的原因是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都有关系,所以符合题目的是。第卷本部分共两个大题,其中第47题17分,第48题14分,作答时将答案写到答题纸的相应位置47.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意为“财政贷款”)(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