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课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五课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五课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五课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五课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学习重点1.掌握虚词的分类及特点。2.学会正确运用虚词。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在汉语表达中,虚词有何作用?答:答案虚词在汉语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复杂、细腻、变化无常,要准确表达人、事、物、情就离不开虚词。就表达效果来说,实词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有些时候,离开虚词是难以作准确而传神的描述的,虚词有着实词无法替代的作用。阅读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思考:“的”“得”“地”在用法上有何区别?活动最后的几个词组应如何处理?答:答案助词“的”“地”“得”的读音相同、性质相近,但用法上有差别,“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后面是补语;“地”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前面是状语;“的”的用法除结构上作为定语的标志外,还可与动词结合,表示判断或有指代作用,如:是很好的(表判断),干什么的(指人),另外“的”还是语气词,起肯定或强调的作用。活动中提到的几组词语,中间不可加“的”的有:“师范学校”“天平不准”。可以加“的”的有:(1)候补(的)党员;(3)生活(的)习惯;(4)夜晚记(的)日记;(6)抓破了(的)鼻子。添加“的”字后,有的意义没有变化,如(1)(3),有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如(4)(6)。1什么是虚词?汉语中的虚词主要有哪几类?答:答案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汉语的虚词分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就语法意义而言,虚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把”“被”一个表主动,一个表被动,差别就很大。一个词有时兼有多种词性。如“跟”,可以是连词,表“谁和谁”怎样,不分先后,但在“我在跟他讲话”一句中,“跟”就是介词,表动作的对象。2各类虚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答案(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4)助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态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叹词、象声词从略。3请结合课堂活动中“的”的用法说明虚词运用应注意什么。答:答案运用虚词要注意两点:一是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二是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如“的”:(1)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如: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了教师的他/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他的意见。(2)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相当于可以独立指代事物的名词的“的字结构”。如:经他介绍而成家的/闹过离婚的。(3)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打架吵嘴什么的。(4)在有些短语中用“的”与不用“的”时,词组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如:“夜晚记日记”与“夜晚记的日记”。前者表明“记日记”的行为是在“夜晚”进行的,后者表明“日记”的记录时间是在晚上。4虚词误用有哪些常见的情况?请举例说明。答:答案(1)滥用介词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如: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删去“从里”)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在”应删去)(2)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如: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应在句首加上“从”)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3)介词张冠李戴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4)误用关联词语滥用关联词语。如: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错用关联词语。如: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为了”改为“因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就”改为“才”,使“只有”与“才”搭配)关联词语位置不当。规则: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如:a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b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必须保留的一句是()A咱们厂所需的原料已经运来,并被存放在库房里了。B老先生很有度量,他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交朋友。C北京地区今年少雨,大风却比近两年的偏多。D天阴得这么厉害,怕是要下大雨,所以你还是带把雨伞。答案B解析A项“存放”就是被存放的意思,“被”字多余;C项“的”字可有可无;D项删去“所以”,语言表达更加简明,也更合乎口语的表达习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B李自成等起义领袖内部不团结,贪图享受,严重脱离群众,然而起义失败了。C由于大量捕杀,以至这种珍稀动物逐年减少,现已濒于灭绝。D为什么有的学校对学生反映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置之不理呢?答案D解析A项“不只是”与“而是”搭配不当,应为“还是”或“也是”;B项句间具有因果关系,“然而”应为“因而”;C项分句间不是程度的延伸,而是具有不好的因果关系,“以至”应为“以致”。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应当承认,好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那么,_说什么求甚解_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_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_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越读越有兴趣,_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A无论或因为才渐渐B即使和因此就渐渐C无论或因为才自然D即使和因此就自然答案C解析抓住“说什么都毫无意义”可排除B、D两项,抓住句末“慢慢”一词可排除A项。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剑刃还如此锋利,_令人诧异。那种以清散闲适为乐的人_是事业心不强的人。某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伤人事件发生了_100起。A确实往往不只B确实往往不止C实在常常不止 D实在常常不只答案B解析“确实”,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书面语色彩较浓;“实在”,的确,完全确实。“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经常用在一句话的上半句,下半句常用连词“而且”等相照应,表示并列的两个事物,后者比前者有进一步的意思。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勇于开拓的企业能获得荣誉当属不易,_,当前由于名目繁多的荣誉牌的泛滥,使其荣誉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不能把握到的我们必须泰然地放弃,_是诗,是自然,还是七彩斑斓的情意。我们学习,并不只是要积累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_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A然而不论更 B因此不管而是C因此不论而是 D然而不管更答案A解析句有转折意味,应该选用“然而”。句选“不论”。“不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句表示递进,应选“更”。题型正确使用虚词例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作品也何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B同志们盼望早日归队,上阵杀敌,张思德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心情呢?C老杨说:“自家兄弟,何其如此客气呢?客气了,反而见外了。”D与其靠外地供应,何如就地取材,自己创造。答案D解析D项“何如”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如”;A项“何妨”应改为“不妨”;B项“何曾”之后不能用否定的形式,应改为“何尝”;C项“何其”应改为“何必”。例题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也只是_见见面。他_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西湖南线开放,作为原居住于此的居民旧地重游,_想起往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人人”,_包括所有的人,任何人也不得例外。A偶尔不论难免诚然B偶然不管难免当然C偶尔不管不免当然D偶然无论不免诚然答案C解析“偶然”,副词,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但发生了,“偶尔”表示间或、有时、不经常。“不管”,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等与它呼应。“无论”,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会改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特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词与它呼应。“不免”,即免不了,后面一般不能跟否定式。“难免”,即难以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式,也可以跟肯定式,后面一般要带“会”或“不会”。“当然”,可理解为应当这样,合乎事理或情理。“诚然”,即固然,用于引起下文的转折。解题技巧在解题时应注意:第一,理解句意,把握语境,理清句子和文段内部的层次及关系,分清是假设语气还是既成事实,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等问题;第二,分析所提供的虚词的意义、语气、配套规则、搭配规则,看虚词的位置是否恰当、用得是否合理、搭配是否合适、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第三,采用语感法、比较法、代入法或排除法,将最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远征是去年六月走的,_到今年五月才来信,真叫人着急。从春种到秋收,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们_在咱们村帮助咱们科学种田。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杨红珍_去文化市场逛逛,买点花草书刊什么的。秀英希望大家以后能够_到群众中间走走看看,以便了解基层的有关情况。A一直始终往往常常B始终一直常常往往C一直始终常常往往D始终一直往往常常答案A解析“一直”比“始终”程度更强。“常常”既可用于过去,也可用于将来;“往往”则只能用于过去。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四大国有银行发放教育贷款,以解决寒门学子入学难的问题。B关于群众提出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迅速处理,而不应该束之高阁。C随着北方冷空气的逐渐南下,我市北风加大,气温下降,天气明显变得更加寒冷起来。D纽约时报于日前推出一组“眺望明日世界”专题文章,大胆预测了32项不出10年就会面世的科技新产品。答案B解析“关于”应该改为“对于”。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关于: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人们不但从报纸上、广播里,就是从自己的家里也能感受到我们整个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B该公司去年曾有过一次违规尚且不论,单说这一次查出的偷税款竟达几十万元,就该依法制裁。C唯有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才会使作品有生活气息。D隋唐统治者为扩大统治基础,实行了科举制,通过明经、进士等种种名目的考试,来选取官吏。答案B解析“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用“何况”呼应,表递进。如“牺牲尚且不怕,何况受点小伤”,此处宜用“姑且”“暂且”之类的词。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玉真宫主殿_化为灰烬。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_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_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_学习另一种语言呢?A顿时不但/而且何况B马上 如果/就 况且C顿时 如果/就 何况D马上 不但/而且 况且答案A解析“顿时”,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