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 血缘 B 地域 C 信仰 D 出身2据左传记载,晋国上卿赵简子规定:“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此项举措对以下制度最有冲击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3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A 有力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B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C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5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B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文中的“此制”指的是( )A察举制 B封国制C郡县制D科举制7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这反映出( )A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必然趋势 B周天子仅是当时最高军事首领C诸侯国军队的数量与宗法制有关 D分封制下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8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9近代有学者评论孔子“言行不一”,说他一方面主张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挑战周王统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的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 B 百家争鸣已成为社会主题C 维护“周礼”是历史的倒退 D 奴隶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10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影响 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分散相权的需要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1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A 注重“以文治国” B 中央集权加强C 冗官现象严重 D 君主专制加强12明代安徽休宁茗洲吴氏的家规中说“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有火(学费)。”这些做法( )A 有助于贫寒子弟成才 B 维护了地方社会统治C 巩固了农村小农经济 D 推动了儒学与政治结合13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 )A商代内服和外服制度 B汉代的内外朝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八旗制度14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录取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A 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 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 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15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B 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C 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D 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16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邰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迅速转型D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17“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1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 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 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D 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19学者许焯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0“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新型的国家形态”主要是指秦朝( )A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实行三公九卿制C 推行郡县制度 D 确立皇帝制度2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一评价主要是指(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 汉代实行察举制C 重用侍从以削弱相权 D 汉初郡国并行制2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3“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试,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又为尊贵 D考试程序更加公正24.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是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5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道“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A 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B 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D 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共同特点?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4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影响。(6分)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8分)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时间职位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4分)(3)据材料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4分)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答案1A【解析】试题分析:“宗,尊祖庙也”,意思是“宗”的本义就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对祖先进行祭祀、祭拜,这充分说明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的,故答案选择A项。地域、信仰、出身均与题文本身关系不大,所以B、C、D项都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社会政治模式.宗法制2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军功可以授予官职,这明显的打破了原来的分封制,郡县制开始萌芽。故选B。A项说法错误,禅让制是在原始社会实行的制度;C项是权力传承制度;D.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考点:郡县制 点评:作为一种全国性实行的制度,郡县制是在秦朝开始实行的,但是在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萌芽。郡县制的出现,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分封制被打破,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控制。3A【解析】西周“同姓不婚”,除了出于伦理和生理上的考虑外,还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禁止同姓成婚,在客观上会促进与异姓贵族的联姻,扩大和加强与异姓集团的政治合作及军事联盟,从而扩充势力范围,巩固周王室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故B项错误;西周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权衰落的信息,故D项错误。4B【解析】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A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B项正确。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C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D项错误。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易错警示】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材料“烽火戏诸侯”、“ 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都反映了分封制受到冲击,A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都太片面,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说法错误。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等,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考查的是察举制。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引用的是周礼中对军队问题的安排,可以看到天子的军队是最多的,其次是大诸侯国的军队,最少的是小诸侯国。这就说明对于军队来说依旧存在等级制度,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军队无关;B选项错在“仅仅”二字上;C选项错误,宗法制解决的是血缘问题,与军队无关。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在历史上,“六军”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8B【解析】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材料反映了皇帝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察、监督,限制各级官员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B正确;监察对象、任务不能反映监察制度的实质,排除CD。9D【解析】维护“周礼”的确是一种落伍的思想,不过题目所要求我们分析的是孔子较为矛盾的言行,既然连孔子本人都在做的过程中舍弃周王室,那么就意味着周王室所代表的奴隶王朝的覆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故选D。AB是指的表象,不符合题干中的“实质”,故排除AB;C是在评价孔子主张维护“周礼”这一方面,故C不符合题意。10A【解析】材料数据是通过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和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分散相权无关,故C项错误;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会带来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出图表的信息即可。图表信息是通过科举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入仕者越来越少,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1A【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统治者对文化素质的重视,它体现了“以文治国”的政策,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加强,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冗官现象严重,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加强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12A【解析】“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有火(学费)”意味着贫寒子弟只要有资质就可以得到救助上学,这有利于贫寒子弟成才,故A项正确;家规只是适用于家族,不能维护地方社会治安,故B项错误;材料和小农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故D项错误。13C【解析】试题分析:这段话意思是该官职有宰相的职务,承担宰相的责任,却无宰相的官名,宰相的权力,符合对明代内阁的表述,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职责只备顾问和协理奏章而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C正确;AB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4C【解析】从上述表格来看,三卷录取实际上反映的是明朝南方、中部和北方的科举录取分配情况,录取比例三个地方明显不同,这反映的是背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科举制是否是八股取士,故排除A;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完成了南移的任务,明朝时南方就已经是经济重心了,故排除C;分卷录取情况反映的是南方远远高于北方,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15A【解析】据材料“同姓大国异姓大国同姓小邦异姓小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同姓和异姓诸侯国的区别,同姓叔伯与异姓伯舅、叔舅体现了宗法制的内容,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故A项正确;“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是现象,不属于本质,故B项错误;区分伯舅关系是宗法制的表现,与扩大周的疆域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联姻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同姓异姓伯舅、叔舅”,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理解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和内容,再扣住“本质”一词,即可正确判断。16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富可敌国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夫皆富,政将在家”,即政治权力和地位也会发生变化,B正确。材料没有表示会引起争霸战争,A错误。C项属于过度推断,不符合材料,排除。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应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而不是诸侯国之间经济地位的变化,D错误。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主旨。材料通篇在讲一个“富”字,结尾处又说“政将在家”,明显是在说经济地位的变化对政治变化的影响,抓住主题,即可分析出正确答案。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寻根祭祖”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传统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所以答案选B,A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制度与血缘无关,CD两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8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说明郡县制也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已经瓦解;C项是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材料不能反映。19 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20A【解析】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垂直管理到地方,故A正确;B、C和D均包含于A项内容中。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核心。21D【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的叙述不“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材料当中的“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说明当时汉高祖在制定制度时,一方面借鉴了秦代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还借鉴了西周的政治制度,联系史实可知,在汉代初年,一方面实行郡县制同时还分封了诸侯王。因此此题应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22B【解析】试题分析: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ACD;由材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23D24.A25C【解析】张廷玉是军机大臣,从材料“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军机处职能可判断C项正确;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没有实权,故B项错;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机构,没有监察职责,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抓住关键信息“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所学军机处的职责进行解答,军机处的职责:秉承皇帝旨意,上传下达。26(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人割据局面重现。(3)共同特点: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影响:唐朝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北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时间,依据材料一“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可以得出时间是战国。第二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结合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方面回答唐朝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等方面回答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 (3)第一小问,关于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共同特点,首先要找出各自的内容,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即可;关于共同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关于影响,结合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影响解答即可。【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黔南货运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2025年天津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答题APP
- 2025年黑龙江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绵阳b2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目
- 建设工程委托管理合同
- 农村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业开发合同书
-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四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届河北省张家口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东莞劳动合同样本填写样本
- 信息发布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急性肾损伤护理查房
- 基于六轴工业机器人的焊接工作站设计-毕业论文
- 第1课+古代亚非【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电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报价单模板完
- 胶原蛋白注射知情同意书
- 奥氏体不锈钢对接焊接接头的超声检测
- (完整版)好撒玛利亚人
- 护理培训学习记录表
- 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 高标准农田施工组织设计(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