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填空题.doc_第1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填空题.doc_第2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填空题.doc_第3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填空题.doc_第4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填空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 ,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 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课本P3图1.2)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是 、 、 、 、 、 、 、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远日行星小行星带位于 星与 星之间,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 ; ;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周期 年) ,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造成 通讯衰减或中断;扰动地球磁场,产生 现象;两极地区产生 ;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 有关。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 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 转动运动方向 。北极上空俯视为 时针,南极上空为 时针。 。北极上空俯视为 时针。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 ,两极点为零。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 (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 平均1/d,30km/s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南极上空俯视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6.22(夏至日)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秋分日) 03.21 9.23 3.21(春分日) (春分日) 2326S 12.22(冬至日)2.地球公转过程中二分二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 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 日点,公转速度最慢。二、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1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 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 线,反之是 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 (“”、“”或“=”),夜半球上 (“”、“”或“=”),晨昏线上 (“”、“”或“=”)。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 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即1= )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 西 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同 异 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弧:任一纬线落在 半球内的部分。夜弧:任一纬线落在 半球内的部分。计算: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12-日出时刻)*2;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日落时刻-12)*2。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时区数的计算:时区序号=当地经度数15,所得余数7.5,则 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 为时区序号。 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月 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月 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 月 日或 月 日。3时间计算: 找特殊时刻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点;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 ,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 手,南半球用 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9)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 夜 ,且纬度越高昼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 夜 ,且纬度越高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 ,各地均为 时日出, 时日落。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 ,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 ,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 值。冬至日,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 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 (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五、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1)物候四季:3、4、5月为 季,6、7、8月为 季,9、10、11月为 季,12、1、2月为 季。(2)传统四季:以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 ,极圈纬度增 ,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 ,温带范围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 ,极圈纬度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 ,温带范围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S波)慢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 ;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 ,纵波速度突然 。纵波(P波)快 A B C D E F G H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圈层名称位置厚度特点 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17千米由岩石组成,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