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米芾对王献之书风的继承.doc_第1页
略谈米芾对王献之书风的继承.doc_第2页
略谈米芾对王献之书风的继承.doc_第3页
略谈米芾对王献之书风的继承.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谈米芾对王献之书风的继承 米芾学书,早年多涉猎唐人,后得到苏轼的指点专学晋人而归于二王。米芾率意自然的审美,使他在二王之间更倾向于王献之,他以为:“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实践中,他对二王尤其是王献之的作品用功精勤,持之以恒,宋史记载: (芾)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表现在书法上则是敢于创新,不为其父王羲之所囿。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使王献之一直遮盖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其实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米芾对于王献之的书法继承,绝不是照本临摹,他的临书作品很少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是有所取舍,朝着自己的审美方向去努力,通过临摹“寄兴”、“取其意气”,表现自己的真面目。米芾的行草造诣尤高,淋漓痛快,隽雅奇变,得王献之笔意最多。 譬如,他的临作中秋帖,为我们再现了王献之书法的动人风采,虽然中秋帖是米芾从王献之十二月帖中截取一段文辞化身而成,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名迹。中秋帖笔法沉著痛快,情驰神纵,其体势乃王献之所创“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的典型书体,表现出王献之“一笔书”的特点与神采。透过中秋帖,我们所感觉到的不仅是米芾与王献之书法的血脉贯通,更有性格的相似,但米芾并未拘泥于王献之原作,笔画厚阔,结体欹斜,呈现出舒张圆劲之势,具有米芾本人的一些书法特色。米芾一生收集了大量的晋唐名家法书,又目睹了内府及私家收藏的大量法书名迹,他时时将这些名作加以临摹,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晋唐法书已经随战乱与水火消失,而米芾临摹的部分法书则幸运地流传到了今天。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米芾的这些临书,由于笔法功力深厚,气韵直追晋唐,而又独具风骚,故长期被认为是晋唐名迹,备受世人珍视。如果将中秋帖与王献之十二月帖相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感悟到米芾是在“以我为主”地学习古人,中秋帖可以说是米芾对王献之十二月帖创造性临摹的杰作,若能将它们联系起来看,则更能体会晋人书法的妙处。米芾的临作,节奏上明显要比十二月帖急促。此帖的运笔,也是外拓法的典型,将笔锋一贯而下,有游丝牵连,字与字之间萦回曲折,既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又流露出飘逸的媚趣。这种一笔书使草书的性情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它不仅是当时风气的显现,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与米芾同时代的书画家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批评其曰:“爱观古帖而议论疏阔,好摹古帖而点画失真。”但黄氏未必真正理解米芾。叶梦得曰: 米元章近世实未有比。少时笔力豪放,多出绳墨之外,人或谓之颠。既见古书帖,乃取摹拓,最得其妙,亦有天姿绝人。中岁但对本临写,十得六七。 董其昌曰:“形在能合,神在能离。”从形似的角度来看,米芾如此临书的确有所欠缺,不是太“合”,但他的目的在于借助古人之形以表现自己之神,重点在于表现,而不在于以古人之形或古人之神为主的再现。古字经过他的消化、吸收、重新组合,已没有明显的痕迹。综观米芾一生的作品,无论怎样变化而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结构、用笔保持相对稳定,只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作细小或局部的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较早地创立自己的风格。 米芾仿古、模拟王献之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二王是同时代的人,王献之较王羲之则是一种标新立异。十二月帖中“中秋不复不得”六字,已把喜好饮酒服药、淡泊人世的超逸之气荡涤干净,而以一种豪放、有为的感情宣泄出来。“庆等大军”四字,使其达到了情感的高峰。有人说,王羲之为“圣”,王献之则为“仙”。在这一点上,米芾对王献之的追寻,实现了最大的艺术真实。古法拘执,事贵变通,王献之以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极大的勇气,冲出其父书法的旧规,创造了英俊豪迈的“一笔书”,使得书法的表现力由此而显得更加开张超逸,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气势奔放之姿,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些,正是具有同样豪迈性格的米芾所需要的。 米芾的幼年和青年时代,正是宋代书法的复兴时期,但是,他没有随波逐流、急于表现个性,而是重在基础,潜心临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观其早期作品阎立本步辇图跋、三吴帖、道林诗帖、盛制帖等,虽然用笔和结构较拘谨,却表现出他在追求跌宕纵逸的风格,苏轼的教诲使他直取晋人风韵,作品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方圆庵记有着浓厚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色彩,显得沉稳舒和,气韵通畅,悠然自适;著名的苕溪诗帖跌宕欹侧,诡异莫测;蜀素帖用笔多变,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超绝的技巧;其后的叔晦帖、箧中帖、竹前槐后帖等手札之类的“小品”,面目多样,各显机巧;珊瑚帖灵动温妍,持重端凝;研山铭凝重朴厚,气象浑融;虹县诗帖则是多种技法与意趣融为一体,行笔劲健畅快,灵活跌宕而又沉厚有力,体势极变而又互为依托,通篇多有穿插,致密多姿;尤其值得称道的张季明帖、李太师帖、临沂使君帖等又更进一步,化用了王献之的很多笔法,笔势一贯直下,略无滞碍,充分展现其“八面出锋”的用笔技巧。现举例加以分析: 张季明帖首字凝重开展,行笔较慢,蓄势待发,下面的字行笔速度逐渐加快,至“季明”二字则激情涌动,纵笔连写,“帖云秋”三字又渐趋平静,由快而慢;第二行速度较快,笔画连写,“不审”二字已是“山雨欲来”之势;第三行是本帖的高潮,前六个字行笔如疾风骤雨,连绵不绝,一气呵成,颇传大令衣钵。然后再放慢速度,寓动于静,逐字书写,转而强调字势、字距、笔墨轻重。“真行相间”四字相对独立,与上下相距明显,用笔由轻而重,承上启下;“长史世间第一帖也”与上片互为错落,先以浓墨下笔,“世间第”三字行笔稍快,“也”字宽展,向上收笔,行气回转。“其次贺”三字速度放慢,“八帖”两字较为灵动,速度稍快;最后一行照应全局,不急不缓,协和自然。 墨法是书法的一大要素,其干湿浓淡、燥润枯涩直接影响作品的节奏与虚实、章法布局的艺术效果,用墨既要把握分量,立足整体效果,又要随机应变。米芾作品的墨色浓淡变化丰富,精彩动人,体现着行气贯通、意韵高古的精神面貌。米胜在姿,更胜在势,笔势愈强,线条愈苍劲老辣,墨色层次愈是丰富多变。其蘸上一笔墨后,能够连续书写数字而保持笔锋不散,笔力不败,墨色愈干愈淡,层次也因此更加丰富,但毛笔中墨水减少后笔毛弹力相应减少,运笔难度增加,需要很高的调锋技巧。这种“一笔书”所形成的墨色变化最为自然,虹县诗帖把这一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篇首从“云”字开始一鼓作气连续书写七字,而笔毛不散,笔力不败,沉著痛快,墨色之多变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无声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无色而具有图画般的灿烂”。 米芾“癫狂怪癖”,一方面是因其身世地位、社会环境所囿,内心世界比较复杂,他以“癫”来展示、强调自己的文人气质,其目的在于淡化“出身冗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