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8064-2000 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卫生标准》是一项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旨在规定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的最高允许浓度,以保障饮用水安全,防止该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此标准适用于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其它需要控制二乙烯三胺含量的水体。

标准核心内容包括:

  1. 适用范围:明确了该标准适用于评价和控制我国各类生活饮用水水源中二乙烯三胺的含量,确保水质安全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2. 术语定义:虽然具体定义在简述中未展开,但标准内通常会对二乙烯三胺及其相关检测指标进行科学界定,确保执行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限值规定:关键部分,规定了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的最大容许浓度。这一数值基于健康风险评估,旨在防止长期或短期暴露于该化学物质可能引起的不良健康效应。

  4. 监测与检测方法:标准会推荐或规定用于测定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的具体分析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这些方法通常涉及实验室化学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配合适当的检测器。

  5. 实施与监督:标准可能还包括对监测频率、数据记录、报告要求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等指导原则,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和遵守。

  6. 标准的法律效力: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064-2000对相关行业和管理部门具有法律约束力,违反标准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废止
  • 已被废除、停止使用,并不再更新
  • 2000-04-10 颁布
  • 2001-01-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8064-2000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卫生标准.pdf_第1页
GB18064-2000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卫生标准.pdf_第2页
GB18064-2000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卫生标准.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8064-2000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卫生标准.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G s 1 8 0 6 4 -2 0 0 0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为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防治航天工业废弃物对水环境的污染, 保护广大人群身体健康, 根据制定水源水卫生标准的原则, 参考国外研究成果, 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从2 0 0 1 年 1 月 1日 起实施。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航空航天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七设计研究院; 参加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航空 航 夭部1 “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徐志通、 夏亚东、 陈清宇、 王兰翠、 李冰清。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负责解释。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卫生标准G s 1 8 0 6 4 - 2 0 0 0 H y g i e n i c s t a n d a r d f o r d i e t h y l e n e t r i a m i n e i n w a t e r s o u r c e s,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源水中的二乙烯三胺最高容许浓度及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江、 河、 湖、 水库、 塘( 井) 水为饮用水的水源水。2 标准内容 生活饮用水源水中二乙烯三胺最高容许浓度为5 m g / L o3 检测方法 本标准采用“ 水杨醛一 乙醇分光光度法” 检测水中的二乙烯三胺, 见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国家质A技术监督局2 0 0 0 一 0 4 一 1 0 批准2 0 0 1 一 0 1 一 0 1 实施 G B 1 8 0 6 4 -2 0 0 0 附录A ( 标准的附录) 水中二乙烯三胺的测定水杨醛一 乙醉分光光度法A 1 方法概要 二乙烯三胺和水杨醛的碱性反应产物, 在p H为3 . 5 左右时可与硫酸钻产生化学反应, 生成黄色化合物, 黄色的深度与二乙烯三胺的含量成正比, 符合朗伯一 比尔定律。黄色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是3 9 0 n m . 水中存在偏二甲基拼、 硝基甲烷, N H 才等干扰物, 其浓度为二乙烯三胺浓度5 倍以内时, 干扰很小。 水中存在二甲苯胺、 三乙胺、 N 0 3- , N O 2-等干扰物, 其浓度为二乙烯三胺浓度 1 0 倍以内时干扰很J N 。 水中存在拼时, 会产生正干扰, 可用校正曲线法解决。存在甲醛时产生负干扰。 二乙 烯三胺的测定范围: 0 . 4 - 3 . 2 m g / L 。大于3 . 2 m g / L的二乙烯三胺可稀释后按本方法测定。A 2 仪器与器皿A 2 . 1 分光光度计: 配3 c m比色皿。A 2 . 2 比色管: 2 5 mL具塞比色管 1 2只。A 2 . 3 容量瓶: 1 0 0 0 m L , 2 只; 5 0 0 m L , 4 只; 1 0 0 m L , 1 0 只。A 2 . 4 移液管: 1 0 m L , 2 只; 5 m L , 4 只; 1 m L , 1 0 只。A 3 试剂及配制方法A 3 . 1 硫酸: 分析纯。A 3 . 2 乙醇: 9 5 以上, 分析纯。A 3 . 3 1 . 0 m o l / L硫酸溶液: 在1 0 0 0 mL容量瓶中加入5 0 0 m L蒸馏水, 缓慢注入 5 5 . 5 5 m L浓硫酸,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A 3 . 4 0 . 2 0 0 氢氧化钠溶液: 称取0 . 2 g氢氧化钠( N a O H) 溶于 1 0 0 m L蒸馏水中。A 3 . 5 水杨醛一 乙醇溶液: 吸取0 . 4 m L水杨醛( C , H , O H C H O) 溶于1 0 0 m L乙醇中, 此液配制后暗处保存可使用三天。A 3 . 6 1 硫酸钻溶液: 称取1 . 0 g 硫酸钻( C O S 0 , 7H,0 ) , 溶于1 0 0 m L蒸馏水中。A 3 . 7 乙酸一 乙酸钠缓冲溶液( P H3 . 5 ) : l 份体积 1 m o l / L乙酸钠与1 6 份体积 1 m o l / L乙酸均匀混之 生 口0A 3 . 8 二乙烯三胺贮备液和标准溶液的配制: 二乙烯三胺( C , H , , N , ) ( p =0 . 9 5 8 6 g / m L ) , 纯度9 8 以上。A 3 . 8 . 1 二乙烯三胺贮备液的配制: 吸取 1 . 2 m L二乙烯三胺放入已含少量蒸馏水并已称重至万分之一克的2 5 m L容量瓶中, 再次称重( 准确至0 . 0 0 0 2 g ) , 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此溶液浓度约为4 6 m g / m L 。 低温保存可使用三个月以上。A 3 . 8 . 2 二乙烯三胺标准溶液的配制: 吸取一定量的贮备液, 用蒸馏水稀释至2 0 tx g / m L 。常温下可使用1 5 天左右。A q 分析步骤A q . 1 标准曲线绘制 G B 1 8 0 6 4 -2 0 0 0A 4 . 1 . 1 分别吸取0 . 0 , 0 . 5 , 1 . 0 , 1 . 5 , 2 . 0 , 2 . 5 , 3 . 0 , 4 . 0 mL二乙烯三胺标准溶液, 注入一组2 5 m L的比色管中, 加入蒸馏水( 蒸馏水与二乙烯三胺标准溶液之体积和为1 0 m L ) 。加入0 . 2 m L 0 . 2 的氢氧化钠溶液, 混均后, 加入1 . 5 mL水杨醛一 乙醇溶液, 充分振荡后放置 6 m i n , 加入 0 . 2 m L 1 硫酸钻溶液, 充分振荡后, 放置4 m i n , 加入2 . 0 m L乙酸一 乙酸钠缓冲溶液, 摇匀后, 用蒸馏水稀释至2 5 m L刻度。A 4 . 1 . 2 放置 1 0 m i n后, 在分光光度计3 9 0 n m处, 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液, 使用3 c m光程比色皿测定吸光度 。A 4 . 1 . 3 根据测得的吸光度与相应的二乙烯三胺含量, 绘制标准曲线, 求出回归方程A 4 . 2 水样分析 采集水样经澄清后, 用1 . 0 m o l / L硫酸调p H值为7 左右, 吸取水样1 0 . 0 m L于2 5 mL具塞比色管中按A 4 . 1 . 1 -A 4 . 1 . 4 方法测定吸光度。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或按回归方程算出相应的二乙烯三胺含量。A 4 . 3 水中存在阱时的测定方法A 4 . 3 . 1 取不同含量的腆溶液于2 5 m L具塞比色管中, 用A 4 . 1 . 1 -A 4 . 1 . 4 方法制作脐的校正曲线( 注意比色前需用定量滤纸过滤) 。A 4 . 3 . 2 按A 4 . 1 . 1 -A4 . 1 . 4 方法测出水样的吸光度值A , .A 4 . 3 . 3 按“ 水质麟的测定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 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G B / T 1 5 5 0 7 -1 9 9 5 ) , 测出水样中脐的含量C , eA 4 . 3 . 4 在麟的校正曲线上, 查出C , 含量的相对应的吸光度值A 2 .A 4 . 3 . 5 在二乙烯三胺的标准曲线上查出A 。 吸光度值相对应的含量, 即为水样中二乙烯三胺的含量,A : 按式( A1 ) 计算。 A, A, 一 A, ( Al)式中: A , 水样中二乙烯三胺的含量所对应的吸光度值; A , 水样的吸光度值; A , 水样中腆的含量( C , ) 所对应的吸光度值。A 5 测定误差 二乙 烯三胺浓度在0 . 4 m g / L时, 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 . 5 0 o , 二乙烯三胺浓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