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艺术的内在动力——评述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理论.doc_第1页
揭示艺术的内在动力——评述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理论.doc_第2页
揭示艺术的内在动力——评述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理论.doc_第3页
揭示艺术的内在动力——评述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理论.doc_第4页
揭示艺术的内在动力——评述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揭示艺术的内在动力评述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理论 TEXT/乌力吉 从艺术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理论家重视开始,如何阐释审美与特定的个体和集体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尽管在宏观上,鲍姆加登和康德为感性的研究赋予了合法性,但其高度的思辨性哲学也掩盖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在审美心理的建构中所起到的必要作用。在这方面,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1896-1934)的历史、社会的心理机制与艺术的创造和接受理论的结合方法为我们理解和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动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维果茨基早年对于艺术方面的研究促使他后来发现了心理发展的符号学是与历史相结合的。他完成于1920年代的艺术心理学是这个领域的重要著作,他在其中探讨了情感在艺术方面的作用、审美体验的本质,心理反应的一些符号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和美学。此外,他对于俄国形式主义的分析和批评也构成了他这部理论著作的核心。这也让我们想到了他的艺术心理学和巴赫金的文学理论当中的形式主义批评之间的联系。他的艺术心理学完成于1925年,其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研究完成于1910到1922年之间,但遗憾的是当这部著作出版之际他已经离开了人世。当代著名心理学教授鲁西阿诺麦卡锡(LucianoMecai)认为,维果茨基的心理学具有开创意义,在他的艺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当中探讨了应用心理学的一系列问题,后者出版于1926年,被认为是苏联心理学当中的重要作品。而且,只有当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才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列昂节夫认为,艺术心理学代表了维果茨基理论体系的一个转变。将他早年对于艺术(特别是文学和戏剧)的兴趣和研究与心理学的一些问题联系了起来。维果茨基的作品为俄国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派奠定了基础,他就心理过程的符号历史的维度的论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不仅是对于当时的俄国形式主义而言,而且对于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艺术生产和创造性活动也同样具有效应。艺术心理学正式出版于1965年(汉译本出版于xx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当时,之所以能得到出版是跟斯大林时代结束之后,政治文化都出现了松动有关,此时,学术界对维果茨基重新产生了兴趣。维果茨基的这本书的出版正好是苏联的结构主义开始盛行的时候(即1960年代初,但其根源却可以追溯到更早)。此时,通讯理论、数学、控制论、系统论、符号学、语言学、文学理论,以及各种各样的交叉学科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维果茨基的美学思想开始得到认可,被认为是苏联形式主义的进步发展。 艺术心理学在开篇就体现出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自觉运用,第一篇文章就对艺术和心理学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维果茨基认为,对于二者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阐明艺术创造过程中涉及的创造性和接受效应。对于这一点,他早期关于文学方面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探索的经验。在维果茨基的审美评论和心理学方面的著述中,我们总能感觉到贯串始终的辩证研究方法。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艺术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理论和产生过程当中的内部矛盾,并且从这两个学科的分歧中产生一种新的研究成果。在他关于心理学和美学两个领域的思考中,维果茨基发现两个学科都存在着相似的学科外延的危机,也就是说对于这种危机的反思与理想化的切入方法与具有实验性的方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而且在以往的相关著述中,对于人的现实和知识的现实的阐述还不够清晰。 通过对审美问题的思考,维果茨基发现了其中有个明显的对立趋势,一种是心理学的,而另一种是反心理学的。这也意味着他的思考从理想式的美学发展为一种具有实验性的美学:即“上部美学(aestheticsfromabove)”和“下部美学(aestheticsfrombelow)”。“上部美学”将艺术看成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一种具有存在意味的学科,而另一方面,下部美学则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派生的行为,也许是一种基本的行为和感官机能的副产品,或者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系列过程。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要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对艺术进行研究,就需要引入实验性的方法,但问题是,试验的方法在美学和心理学中的运用却无法捕捉到审美体验的复杂性。维果茨基阐明在审美过程中,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心理学所发挥的作用,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和美学都有所了解。为了确立心理学和美学之间的明确关系,维果茨基从特定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入手,为特定的心理学做出了界定。因为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正确运用需要将关于人类社会现实的基本历史与唯物主义的观念结合起来,从而通过对心理现象的阐释来思考审美客观性的本质问题。 维果茨基采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美学,其重要的理论家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在普氏看来,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意识的完整形式的重要阵地。所以,维果茨基理论的创新就在于用鲜活的历史情境关系对艺术形式做出了解释,并结合了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方法。维果茨基试图从创造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对审美行为的机制做出具体的解释,在他看来,艺术的创造和接受不是“真正”的主体,而是艺术作品的客观功能所在。 如果将他放在当时的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思考,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与俄国的形式主义之间的关系既有对话,也有争议和反驳。维果茨基认为,艺术心理学不仅仅是艺术社会学的补充,而是作为了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人的心理效应离不开历史的制约,也离不开社会的塑造,它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性”的部分或者瞬间,而不仅仅是世界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附带现象。心理的内容并非对社会关系的阐发,更多的诉诸心理的结构。这种结构必须通过其发展过程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当我们研究关于人类的行为结构、意识的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产物之后,才能对心理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切入。 从普列汉诺夫对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作为阶级意识或世界观的体现的艺术出发,维果茨基在意识形态和心理学之间进行了明确的概念与方法论上的区别,从而论述了美学领域里心理学的作用问题。诚然,艺术包含于意识形态,是一种“附加于家庭经济和生产关系之上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于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中,是对这些关系内部的需求的回应。意识形态的形式与固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密切联系,但其本身却发生了变化,这些意识形式的存亡取决于物质基础的变化。 但其中确有一种意识形式可以逃离意识形态的统摄,即艺术的效力。也就是说艺术具有产生审美效应的能力,可以超越它们原初的社会历史语境,以人工制品的形式存留下来。例如古典艺术就是这样,穿越了时空的考验,不断相遇新的观众,而且不断为一个有别于古代的当代世界提供真实有力的审美体验。维果茨基认为,马克思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明确地提出了一系列艺术的心理学问题。艺术心理学并非指艺术从经济状况的派生,而是艺术作品的心理学效应和给观者带来的心理结构。 所以,研究艺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艺术的社会问题和艺术的心理学层面的问题进行区分,也就是以审美经验作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情境与社会元素,或者说社会学性质的材料和艺术的心理过程进行区分。这种区分的核心就涉及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和这件作品的特殊内涵,换言之,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审美经验的心理学基础。当然,其范围并不包含一切美学领域,但没有艺术心理学,审美也将缺乏量化的体验。这也就是维果茨基认为的,没有艺术心理学就没有对于审美现象的真正理解。然而,艺术心理学和将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研究并不冲突,也就是说,艺术可以是作为一种超结构存在的。相反,艺术心理学意味着对心理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性的,一方面研究人类机能的生物性,也研究语境中的文化的社会历史情结。 维果茨基认为,艺术作品是“指唤起人们情感的各种审美符号的集合”。要研究这些符号,就需要重新创造出曾经回应这件艺术作品的情感。因为艺术心理学不是艺术家的心理学,或者是公众的心理学,因为这些因素是通过艺术作品的物质性无法重建的因素。当然,艺术作品本身并不存在心理机能,但却可以是心理机能的载体,因为它是一个能够激发人情感的系统,一个符号的实体,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创造出来的。由此看来,在对艺术品的分析中,就可以发现运行于艺术之中的“心理学定律”和心理机能。简言之,艺术心理学的目的就是客观地研究作品本身的心理学,通过艺术品带来的体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重新建构一种心理学的结构。 俄国的形式主义将艺术品的思想“内涵”、“观念”等内部因素等同于审美理论,并且赋予艺术以思想性和再现性的功能。这种思想的历史语境在于当时俄国文学批评中盛行的符号学思想,或者说以符号为主导的批评方式。在20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也和俄国文学的前卫同时发展,并且在文学研究领域表现为一种与传统的分道扬镳,就好像当时的未来主义所奉行的开创性实践那样。总之,形式主义的两条原则就是“艺术作为纯粹的形式”与“艺术作为技巧”。 在维果茨基看来,技巧或者形式作为一种不断变化的构成原则,是艺术心理学要触及到的核心问题。艺术史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涉及技法的因素,但技巧的因素却并不能解释艺术创造的本质。要解释这样的本质性的问题,就需要理解与艺术有关的一切复杂因素,就需要理解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维果茨基曾说:“艺术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承认占主导地位的是物质,而非艺术形式,也要承认在艺术中情感的社会化技术”。他对于艺术物质的论述指出了介于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之间的一种具体而辩证的连续性审美经验是通过“真实的”体验而建构起来的。但同时,形式又将审美和非审美化的体验区分开来。形式创造了一种特定的语境,使审美体验在其中得以实现。但是形式自身的效用只能通过形式秩序与体验的非形式维度之间的关系才能被我们所理解。 和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解不同,维果茨基认为技法是被作品的意图定义的,任何技法本身都不是目的,因为技法并不指向自身而是期待一个超越了自身的结果。他认为,评价一个艺术形式的“艺术性”的标准,包括形式主义的标准都涉及艺术作品和其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因此艺术作品的形式就假定了它的心理方式和过程,也只能在心理的“环境”下才能存在。以陌生化(或者叫“疏离”)为例,形式主义认为,疏离是艺术的核心方式,通过“制造困难”将我们对于世界的体验进行重新安置。但让观者体验“困难”并非是艺术品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它让接受者重新感受现实世界(即“石头的石头性”)。可以说,形式主义认为,艺术无涉于情感、无涉于怜悯同情,反对艺术的心理学方面的特征,以此来抵制庸俗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对艺术的解读。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艺术创作过程当中涉及的外在于艺术的因素,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相互依存关系。艺术作品的内容并非是被动的元素,而是与形式原则建立了某种特定的关系:对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和意义而言,材料与内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就可以对形式主义的心理学层面作出解释:作品意在通过令人震撼的体验改变某种精神倾向,这样做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新的精神倾向,即心理变化的效应。 然而,技巧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依靠艺术本身的变化,从技巧方面对艺术作品进行解释的效力是有限的。维果茨基认为,艺术史上的一系列变化都与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有关,因为历史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艺术的功能和目标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考虑新的要素进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形式上的艺术创造也意味着物质内涵的变化。维果茨基认为,我们无法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对艺术的成功与否加以评定,不过,形式主义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却指出了艺术品产生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也为辩证的美学观带来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以诗歌为例,维果茨基认为情感是联系读者和诗人的桥梁。形式主义的口号“艺术即感知”或者“艺术即技巧”降低了艺术当中情感的作用。如果说形式主义承认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情感的反应,而非纯粹的思想性感知,那么它就将审美情感和“一般性的情感现象”进行了截然的区分,并且也赋予了艺术一种“超心理学”的特征。艺术与个体的情感生活的关系正是心理分析的角度所要探索的问题,因此,维果茨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从认知论的角度来看,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对客体无意识的科学式的探索。对于这一点,他认为心理分析的方法有其自己合理的认知论基础,其研究过程和对于一件艺术作品重建的过程相仿;第二,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绕过意识而直接进入创作的心理过程。维果茨基认为这也正好和艺术的效应相符合,也就是说通过有意识的认知是无法彻底洞悉艺术的真正内涵的。第三,心理分析研究的是艺术的创造与接收的心理过程的必要情感层面。艺术心理学必须是一种社会的心理学,能够将心理过程的历史维度结合起来。维果茨基的艺术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在于他注意到了心理效应的形式建构,这种建构正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或文学作品的艰辛之处。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艺术并非是给艺术家强加上一层意义,而是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入手,为关于艺术的创造和接受的解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艺术心理学的导言中,维果茨基指出,这部著作“并非一个心理学体系”。这本书当中提出的很多议题在他后来的著述中也有所提及,例如心理过程的符号学思考,以及对于心理学过程的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研究,等等。普列汉诺夫认为,从历史的符号学角度来看,艺术品是一种符号性的物品,这样的观点承认了它的社会历史层面,其符号功能和符码化的过程是人类的现实和历史发展中的必要认知元素。维果茨基正是通过这样的唯物主义思想让自己的眼光超越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局限,走向了一种具有辩证色彩的心理学。 与巴赫金的著作类似,维果茨基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方法论的创新和学科的突破问题(例如美学、心理学和文学),而将人文学科和文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研究目的也超越了不同知识性的局限。因此,艺术心理学也超越了其历史和地域的局限,依然对于其所涉及的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注释: LucianoMecai,Brainandhistory:TherelationshipbetweenneurophysiologyandpsychologyinSovietresearch,Brunner/Mazel(1979)p36. Vygotsky,Victor,ThePsychologyofArt.ScriptaTechnica,trans.IntroductionbyA.N.Leontiev.CommentarybyV.V.Ivanov.Cambridge,MA:MITPress.P21. 这两个概念是于Fechner关于美学方面的作品,fromabove指理想主义,frombelow指实验主义。 Vygotsky,Victor,ThePsychologyofArt.ScriptaTechnica,trans.IntroductionbyA.N.Leontiev.CommentarybyV.V.Ivanov.Cambridge,MA:MITPress.PP11. Vygotsky,Victor,ThePsychologyofArt.ScriptaTechnica,trans.IntroductionbyA.N.Leontiev.CommentarybyV.V.Ivanov.Cambridge,MA:MITPress.PP164 Ibid.PP15 Vyg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