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论.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论.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论.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论.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论目前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很多,但从区域经济分工与专业化的层面上分析我国国内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问题的不多。本文将从国际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内涵笔者研究的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内某区域能够生产和提供给国内或国际农产品市场完全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较低而又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潜力。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这一定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反映一国内不同区域间同一农产品的比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简称为区位优势,即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通过一国内区际间同一种农产品的比较来实现的;二是能反映一国某区域内不同农产品之间相比较而形成的某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简称为产品优势,即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是通过区域内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比较来实现的。2.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当构成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及条件发生变化时,其优劣势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由于市场供求变化、技术进步以及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会使过去居于优势的某种区域农产品现在可能已处于劣势;而现在处于劣势的某种区域农产品将来也可能会占据优势。因此,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处在一个不断被创造出来而又不断在消失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其真正地转化成现实的竞争优势,还需要不断地培育、创造并维持这种优势,才能最终转变成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深刻认识这种动态的潜在的优势,为此首先必须了解哪些因素影响比较优势。二、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分析(一)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1.自然资源因素。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传统农业布局的依据。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对区域农产品生产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的地理差异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由于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因此,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光、热、水、土、地貌等自然因素就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其时空分布及组合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间的农业生产分工。但是必须看到自然资源对农产品生产的决定作用正在减弱。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资源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并进而发展成为竞争优势的约束作用较从前已经大大减弱。2.要素禀赋因素。要素禀赋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投入要素,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还应该涵盖制度、信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这里就劳动力、技术、资本要素做一简略分析。劳动力要素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高低。区域劳动力素质高对形成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区域劳动力素质高,创造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就大。技术要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影响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一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二是技术进步可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区域农产品生产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受自然界的制约,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可以肯定,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与创新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某种农产品的区域优势,从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资本要素对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表现在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可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进而促进结构升级,使区域农产品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朝着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水平。要素禀赋对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影响很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要素禀赋对某一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的,劳动力、技术、资本都可以自由流动,重新集聚,为某一有活力的区域所利用。总体来看,区域劳动力技术知识与管理能力,特别是区域农业企业家群体的管理能力,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非常重要。(二)分工因素分工对比较优势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分工可以提高区域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管理能力,一般分工越精细其比较优势就越强。(三)质量因素质量因素在农产品比较优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差异逐渐缩小和消失,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农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比较优势的高低和强弱。(四)政府行为与经营体制因素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创造竞争优势。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提高离不开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在发挥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定制度、提供信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与推广等公共基础服务上。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政府或同一政府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府行为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也不同,一般在有工业基础的区域更有作为。(五)人文资源因素人文资源可以包括历史传统、民族习俗、宗教文化等。它们在区域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般不如自然资源那么直接,然而其影响是深远的,是影响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的巨大的潜在因素。影响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农业产业组织条件下,其对创造比较优势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从下面的理论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三、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的理论分析(一)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的理论基础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系。比较优势理论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斯密认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出口生产成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上占劣势的产品,这一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总结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较他国的绝对优势或劣势,也会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更多的利益。他的理论被称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其理论关注资源禀赋的配置状况,又被称为外生比较利益说。以后的比较优势学说的发展主要是沿着斯密和李嘉图这两条相互联系又具有差异的思路进行。其中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总结成禀赋比较优势说,或简称为H1O定理。比较优势理论尽管最早源于国际贸易领域,但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更是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惯性对今天的区域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仍是深远的。显然,比较优势理论体系在产生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有些人谈区域农业发展必称比较优势,有时没有优势就干脆自封优势,似乎到了一切从优势出发、没有优势就不能发展的地步,而结果并不让人满意。于是人们开始反思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90年代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指出比较优势不一定是竞争优势,只有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快发展一国的竞争优势是当务之急。这一理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0世纪末,杨小凯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于分工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速了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样,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先天的或者说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能获得内生比较优势。他们分析了经济由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进的动态均衡过程,并阐释了斯密和扬格的思想:经济增长源于劳动分工的演进。他们的研究对我们认识比较优势、开发竞争优势很有启示。(二)基于分工的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的理论分析1.传统的比较优势论批判。传统理论认为某一区域生产什么取决于这一区域的比较优势,只要某种要素有一定优势,即要素投入成本低,就开发生产相对应的产品,产品具有成本优势就能在市场上取胜。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日益复杂起来,成本不再是争取消费者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售后服务的专业化、产品质量等都使单纯的成本已不再是竞争中致胜的唯一法宝。专业化的服务、产品的多样化、便捷的运输等都使传统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不复存在。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必须不断再造,而再造的关键是积极参与分工,依据市场的需求变动,不断推动专业化生产进程,专业化是创造比较优势的根本途径。2.农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形成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生产。以欧盟农业为例,荷兰已形成花卉与牛奶的产业区,比利时精于养鸡,而法国专门生产小麦及面包等,丹麦在养猪方面很出色,这样精细的分工与专业化,使每一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产业区。美国的农业也一样,如苹果生产主要集中于华盛顿州,棉花生产主要集中于南部的几个州,小麦生产则集中于中部的几个州,形成了各种专业化的产业带。而我国仅小麦、玉米在全国就有20多个省份进行生产,造成许多省份的产业结构雷同,结果形成大而全的结构,什么都搞,什么都搞不精,专业化进程缓慢,不利于农业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专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专业化分工生产可以创造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3.农产品专业化分工的类型分析。农产品生产分工主要包括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水平分工主要解除了农民横向联系与发展的问题,在水平分工之前,大部分的农户如果兼业,他不得不了解多种农作物的生产知识。但如果分工,他就可以把精力集中于某一作物上,从而获得专门知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垂直分工主要是指部分农户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而有利于该环节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进步,也有利于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在我国素有“大蒜第一县”之称的山东省苍山县,由于其大蒜在全国乃至日本、韩国信誉很好,故分化出许多农民专门从事大蒜产业链上的其他服务,如进行大蒜的加工、运输、包装等。通过这样的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见水平分工是基础,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深化,两种分工都对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益。4.专业化分工案例分析。农业生产专业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专业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精于一业,一个地方只专注于一业,拥有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这与我国过去习惯搞的大而全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山东省苍山县只发展一个产业即大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大蒜产业区。全县大蒜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年产大蒜10多万吨,2万多农户从事大蒜种植及相关产业。苍山县的大蒜已形成一条龙生产,包括蒜苔、大蒜的保鲜以及蒜米速冻、腌渍、蒜片、蒜粉、蒜油、蒜汁等深加工和出口;还有一些企业正在利用生物分离技术,提供大蒜素等生物产品,制成大蒜胶囊、饮料、大蒜精等。经过这样专注于一业的发展,苍山县现已享有“天下第一蒜”的美誉,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这些理论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从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分工是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的根本路径,加快区域农产品生产分工就能促进区域农业发展。因此如何加快推进区域农产品生产分工是当务之急。四、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再造的战略对策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区域农产品的生产分工,创造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一)效仿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专业化工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核心内容是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形成特色、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育竞争优势,使社会化大生产成为可能。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规模化生产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组织的规模效益。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领域较早地引入了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美国1914年就已形成了种植的专业化。农场的专业化比例高,棉花农场专业化比例达到79%、蔬菜农场为87%、园艺作物农场为98%、果树农场为96%。就农场的经营规模而言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每个农场拥有的土地从1950年的86公顷增加到现在的176公顷,平均规模扩大了1倍。对比我国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布局分散、生产小而全、管理无标准,造成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鉴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到几个支柱”的要求,大力开展专业村、镇建设,重点发展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