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二、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学即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既研究正常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变态心理现象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心理观二、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机现实的主观反映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规律,通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三、心理学的分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第五节 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进化一、神经系统的起源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第二节 神经元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什么叫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电传导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四、神经回路第三节 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边缘系统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大脑的结构;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四、神经系统的发育第四节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一、定位说二、整体说三、鲁利亚的大脑机能系统说第五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一、内分泌腺的概念二、分类及机能三、神经体液调节第三章 注意第一节 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二、注意的意义与功能 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及时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的反映客观事物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有意后注意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范围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一、过滤器理论二、衰减理论三、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四、注意的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理论第四章 感觉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所组成的统一形态的机能结构整体。三、感觉的意义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一、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二、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三、心理物理定律费希纳定律;史蒂文斯定律四、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信号检测论第三节 视觉一、视觉刺激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二、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传导机制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双击细胞层和感光细胞层三、视觉的基本现象明度;颜色;视觉适应;色觉理论;视觉后像;视觉对比第四节 听觉一、听觉刺激听觉的三种属性,音调、音响和音色二、听觉的生理机制耳是人都听觉器官,它在把外界复杂的声音信号转变成内在神经信息的编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三、听觉的基本现象声音的混合与刺激共鸣四、听觉理论频率理论;行波理论;神经齐射理论第五节 其他感觉一、皮肤感觉概述;触压觉;温度觉;痛觉二、嗅觉和味觉三、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第六节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二、联觉三、不同感觉的补偿第五章 知觉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二、知觉活动过程三、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构造主义;吉布森的知觉理论;知觉的信息加工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整体性二、知觉的选择性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第三节 空间知觉一、形状知觉形状的特征分析;轮廓与图形;图形的组成;图形识别;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眼动与形状知觉二、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四、方向定位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一、时间知觉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二、运动知觉什么叫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第五节 错觉一、什么是错觉二、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三、错觉理论眼动理论;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第六章 记忆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记忆二、记忆的作用三、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四、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机能定位说;记忆机能整体说;记忆分子学说第二节 记忆过程一、识记识记的种类;影响识记的因素二、保持保持的特征;记忆的测量;保持的动态变化;前摄抑制;后摄抑制三、再认四、回忆第三节 记忆系统和记忆的组织一、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记忆的组织三、记忆术第七章 表象与想象第一节 表象一、表象的概述定义及特征二、表象的种类三、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基本表象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四、表象的作用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第二节 想象一、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三、想象的生理机制四、想象与实践五、想象的意义第三节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一、再造想象什么是再造想象;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二、创造想象什么是创造想象;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三、幻想幻想的特征;幻想的形式第四节 睡眠与梦一、睡眠与觉醒周期性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物节律之一二、梦生理学的理论;认知理论第八章 思维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三、思维和语言四、思维与非理性因素五、思维与脑第二节 概念及其形成一、什么是概念二、种类二、概念的功能三、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第三节 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认知结构的限制;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第四节 创造性一、什么是创造性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与求知欲;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第一节 概述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四、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五、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以及表情动作一、分类基本情绪;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二、表情动作三种主要的表情动作;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第三节 心境、激情和应激一、心境二、激情三、应激第四节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一、道德感二、理智感三、美感第五节 情绪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二、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扬的理论、利珀的理论、汤姆金斯的动机理论三、情绪的行为理论四、精神分析和体验理论五、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和评价理论、沙赫特和辛格的三因素理论第十章 气质第一节 概述一、什么是气质二、气质的学说黄帝内经中的气质理论;气质的体液说;康德和冯特的气质理论;气质的体型说;气质的血型说;气质的激素说;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理论;气质的活动特性说;气质的亚结构理论第二节 气质的生理基础一、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第三节 气质类型一、传统的气质类型二、外向型和内向型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第四节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一、气质对智力的影响二、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三、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第十一章 性格第一节 概述一、什么是性格二、性格与气质三、性格的生理基础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一、性格特征的分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二、性格结构的动力特性第三节 性格的类型理论一、我国古代学者对性格的分类二、斯普兰格的类型论三、弗洛姆的类型论四、霍兰的类型论五、其他的性格类型论第四节 性格的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二、卡特尔的特质论三、吉尔福特的特质论四、五因素模型第五节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二、学校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三、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四、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第六节 性格的测量一、自然实验法二、问卷法三、投射测验第十二章 能力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一、什么是能力二、能力和知识三、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节 智力和智力结构一、什么是智力二、我国学者的智力理论三、国外学者的智力结构理论单因素说;二因素说;三因素说;群因素说;三维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三元结构理论;PASS模型;投资理论第三节 能力的发展一、能力的发展趋势智力的发展趋势;能力不同侧面的发展;智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智力发展的模型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的作用;环境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的作用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能力的类型差异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第五节 能力的测量一、智力测验二、特殊能力测验三、创造力测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心理学以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预测与调控人类行为。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规律,通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科学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心理的实质规律机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两个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为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是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以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动态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客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之中,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心理活动,不可能是固定静止的。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就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好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仪器,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发现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种情景中,意识到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局限性。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和谈话两种。问卷法:问卷法是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优点是由于问卷法可以向许多人同时搜集同类问题的资料,所以较省人力物力,不足时采用问卷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一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是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其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优点是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和施行,不足时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本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观察者是对被观察者行为进行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但是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准备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另外,观察始终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利于科学的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消极地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因此可能是一种较缓慢的过程。测验法:是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测验法通常被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有两种情况,一是采用测验法来研究个体行为在某一层面上的个别差异二是采用测验法来研究被试者两种后多种行为之间的关系,无论哪一种情况,测验的量表必须标准化,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应性和科学性,当某项测验量表确立了,才能在量表所在的问题范围和所规定的人群范围内使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构造主义的创始人是冯特代表人物是铁钦纳。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既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所以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由这些元素构成。他们首创内省法,即自我通过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评价:构造主义学派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铁钦纳的去世而逐渐衰落,对后来的心理学发展影响也不大,但是,其他一些学派正是以它为攻击的标靶而兴起的,因此,它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安吉尔。主要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但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想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评价:机能主义这一推动心理学面向实际过程的显著特点,使它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的人物是华生、斯金纳。朱主要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义内容,直接的观察与侧脸是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强调以客观的观察好测量来记录人的行为,由于意识不能观察和测量,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与相关刺激有关;个体的行为不是生来就具有的二十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评价: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生产了很大反响。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局限性:由于他否定了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并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威特海默,代表人物考夫卡、苛勒。主要观点:认为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积而成;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并不仅限于知觉过程,许多心理学课题都可用其理论加以解释,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巨大影响。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主要观点: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弗洛伊德指出,变态行为应当必看做心理疾病,是由心理功能失调所致,只有研究病人心理障碍的原因后才能治好病人;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弗洛伊德提倡惊声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的病根。精神分析,是一种病床技术,就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评价:优点,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有些概念也都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之中。不足:弗洛伊德是根据自己多年对病人的观察和记录而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推论,解释的,难免以偏概全。而且,弗洛伊德宣扬范性论,把性欲看做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过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一点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其后继者对比加以修正,出现了新弗洛伊德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和创设条件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到达自我实现。评价:优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主张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给人的心理本质作出了新的描绘,为教育发展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指明了一条新的路线和方法。不足,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加以证明,主要依靠理论上的思辨好推测,其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截然不同,难免使人感到人本主义的理论方向是正确的,但从事实际研究时在方法上却很困难,这也是心理学发展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两难问题,心理学研究越是涉及人的复杂的高层次的心理,对研究方法就越是一个挑战。认知心理学它并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降当时的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使得认知心理学明确成为一种学说。主要观点:认知,是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家坚信,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其内部心理活动,内部认知过程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的。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推理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等复杂的认知过程时采用口语报告的方法,获得了很大成功。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口语报告法不同于内省法,它是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之上所运用的一种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得人的心理意识又被带回到了心理学的研究者。评价:认知心理学虽然顾名思义只是与认知过程有关,但由于人的认知过程与人的动机情感等心理详细是密不可分的,认知心理学实际上并为忽视对动机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它超越单纯的认知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延伸到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目前,认知心理学茶道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与神经心理学和脑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心理学。神经网络:是由具有各种相互联系的单元组成的集合,每个单元具有极为简化的神经元的特性,有这些大量神经元互连而成的网络,有点像服务器互连而成的国际互联网,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均与10000个其他神经元互连这就构成了人类智慧的直接物质基础,母目前神经互连常常被用来模拟神经系统中某些部分的行为,生产有用的商业化装置以及建言脑是如何工作的一般理论。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受和传递信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神经系统被认为是人都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内有大量神经元,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是神经元向外突出的部分,按形状分为树突和轴突。全或无法则:是神经电活动特征,指单根神经纤维在生理状态下,在一定刺激阈限之上,其神经冲动的大小不决定与刺激强度的现象。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只要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始终保持固有的大小和波形。超过阈值强度的刺激并不能使动作电位加大,其大小取决于当时细胞膜内外的钠与钾离子的浓度和膜的其他特征,而不取决不同刺激的性质及其提供的能量,这种现象不但出现在神经纤维上,也出现在肌肉纤维上或感受器的放电现象中。突触的结构和机能突触: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神经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从而具备各种各样 功能,每个突触包含突出前部分突触间隙突出后部分。突出前部分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其中含有血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储存有神经递质。后部分是指与突触小体邻近的神经元的某一部位,前膜相对的是突触后膜上面有许多突触受体。前膜与后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的机能系统,由于结构和机能不同,一般将神经系统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要的部分,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位于脊髓柱中,脑位与颅脑内。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主要作用是它将脑和周围神经联系起来,称为神经传入与传出的中间站,可以完成简单反射活动。脑,脑干包括延脑,与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重要关系,它具有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功能,是重要的皮质下中枢,被称为“生命中枢”;脑桥,对人的睡眠具有控制与调节作用;中脑,存在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及其他一些核团;脑干的网状结构,在三者的广泛区域有神经纤维交织纵横穿行称王撞飞,这个由灰白质交织的区域称为脑干的网状结构。脑干的网状结构按其功能分为上行网状系统,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它参与调节和控制觉醒和意识状态;下行网状系统,可加强或减弱肌肉的紧张状态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易化和抑制的作用。间脑包括丘脑,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加工选择,因此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皮层下中枢,调节内脏活动,也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主要环节。下丘脑有些核团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有一些部位与觉醒和睡眠的节律有关。下丘脑在情绪反应中占重要地位。小脑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并能调节学习、计议 注意和思维等高级心理功能及一切重要的生命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生产,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人类身上高度发达。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共31对,发自脊髓,由脊髓的前后根神经纤维组成,前根纤维为运动性的,后根为感觉性的,它们在椎间孔处混合外走,所以脊神经兼有感觉和运动机能。脑神经有12对,其中3对感觉神经5对运动神经4对混合神经。脑神经大多由脑干发出分布在脑面部。植物性神经又称内脏神经、自主神经,是指控制各种腺体、内脏和血管的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两类:交感神经,一般当机体处于强烈的活动或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占据优势,相应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生理状态准备应激。副交感神经,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占优势,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消化系统互动加强,机体获得必需的休息。两者在机能上有拮抗性质使得机体有张有弛保证率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与运动输出的机构,是神经系统组成部分,是除中枢神经外的神经成分,它包括从外周感觉器官内导到中枢的神经组织和从中枢外导到效应器官的神经组织。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根据其发出部位和分布不同,通常包括三部分脊神经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脑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部。内脏神经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试述大脑皮层的结构、主要机能及其功能大脑皮层:即大脑皮质,指脑半球表面覆盖着的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纤维,由于它们成灰色,因此,又称为灰质。皮层有很多凹进的沟或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以这种形式使得表面面积大大增加,大脑皮层分旧皮层和新皮层,其中96%都是新。新皮层细胞从外到内分为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椎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和多层细胞层。其中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椎体细胞传递运动信号。三大沟裂有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在每一叶内一些细小的沟裂又将大脑表面分成许多回。边缘系统在大脑内侧面深处的边缘还有一些结构,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情绪活动有密切关系。机能1909年布鲁德曼曾根据皮层细胞的类型以及纤维的疏密将大脑分52个区。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3区,产生触压觉温觉和痛觉、视觉位于顶枕裂后17区、听觉位于颞叶上回41和42区、嗅觉和味觉中枢,感觉区接受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布鲁德曼4区,是躯干和四肢中各肌肉运动单位在皮层的投射区。运动区的主要功能是支配、调节身体和姿式、位置及躯体各部位的运动。身体不同部位在皮层中所占区域随动作的精细复杂程度不同而有大小之别,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各部分的实际大小而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语言区对一般人讲主要位于大脑左半球,分运动语言区45和44区控制说话时舌和鄂的运动,听觉在颞叶上枕叶附近与听觉中枢配合理解口头语言,视觉位于顶枕叶交界处39区和视觉中枢配合理解书面语言,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与运动中枢的某些部分配合书写文字。这些区域的损毁会造成各种类型的失语症。联合区:在进化过程中是发展较晚的区域,但随着进化,它在皮层上占的面积愈来愈大,人类的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比例是动物中最大的。联合区不接受任何信息的直接输入,也很少直接支配身体的运动,它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整合加工,一些高级的心理活动都与它有关。联合区分感觉位于感觉去附近的广大区域从感觉去接受信息并进行高水平的知觉组织与记忆等有关、运动位于运动区前方负责精细活动的协调、前额位于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前方与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有密切关系。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经典条件反射:是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刺激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过程 操作条件反射 :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吗,个体某种反应结果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同,都是条件反射的形式,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实质上都是刺激与刺激之间的联结,都是神经系统暂时神经联系都需要进行强化;规律基本相似都存在消退繁华分化延迟过程;在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活动中两种条件反射相互作用。异,经典是巴甫洛夫提出操作是斯金纳提出的;在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中,经典有中性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而引起,操作由个体反应结果所能满足其某种需要而引起;经典的反应是反射性的、不随意的。操作具有自主性是随意的;在经典中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刺激,在操作中个体是主动发的接受刺激;在经典中强化与刺激有关出现在反应之前,操作中强化只与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后;在经典中中性刺激是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建立联系而成为条件刺激,在操作中个体特定的反应结果来决定其某种反应是否再次发生的。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通常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意义和功能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及时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的反映客观事物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注意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注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维敏捷、从而使行动准确及时。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是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符合需要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的到保持;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注意的种类及影响各注意的条件詹姆斯曾把注意划分为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苏联心理学家多勃雷宁认为注意还应该有随意后注意。目前,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人们自然而然对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是往往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是注意的一种触及表现形式。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是因为无意注意集中时缺乏个人的意志努力和积极性,把它叫做情绪注意是突出了它与情绪兴趣和需要的关系。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二是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时被称积极注意或意志注意因为集中有意注意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所特有心理活动是在语词称为心理活动的组成因素的时候产生的。儿童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一随意注注意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二通过自己扩展的外部言语调控控制行为。三通过内部的言语指令来协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互动,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有意后注意:是指实现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三者关系,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有意注意。注意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布鲁德本特1958年提出是描述选择注意的最著名模型。认为, 面临着大量信息,但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有限的需要过滤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他重视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把注意模拟为类似于过滤器的电子装置,过滤器相当与一个开关,它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通过一个通道,通过一写信息,这些信息便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其他信息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衰减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是注意的衰减学说的主要代表。1960年提出衰减模型来修正过滤器模型。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工作的,事实上,没有受到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中的信息只是被衰减,并没有完全被阻断。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被反映到意识中,在双耳听音实验中,被试能察觉出追随耳中的87%的词,而对非追随耳只能察觉出8%的词。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模式识别之后,人们能够不受限制或很少受限制地同时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而人类信息加工受阻于个人不具备记住这种结构的能力,因此,堵塞是一种记忆堵塞,而不是对信息加工的堵塞,心理学工作者为了调和衰减和完全加工说的矛盾提出了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说。注意的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注意的智源限制任务是指,注意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所以执行了这项任务,分配给其较多的资源,另一项任务就会受到智源限制,资料限制任务是指任务的执行不是受智源限制而是受到资料质量问题的影响。心理学家用这种学说来解释衰减时候和完全加工说,解决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在衰减说中由于追随耳使用了大量的智源,非追随耳只能使用少量的智源,受智源限制,因此完成任务的水平是差的,在完全加工说中,只要求被试对某些听觉信息进行加工即只需要给被试最低限度的智源就已足够,因此在完全加工说的实验中,只要输入的资料质量尚可,两只耳朵便都能很好的觉察辅音。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特征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感觉是以客观事物为源泉,以主观解释为形式,是主观与客观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主观映象。种类根据感觉的性质分,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听味嗅肤。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意义: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通过感觉,人从外界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在感觉系统的不同水平上经过加工,并于已经存储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补充、从而产生对外界事物基本属性的反映。因此,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感觉是认识的入口,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和辨别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其他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才会产生并得到发展。感觉是维持和调节一个人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感觉的测量是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心理内容的量的说明,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阈限是指界限或临界值。感觉阈限是人感觉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队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绝对感觉阈限:简称是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通过绝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来了解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又分上、下绝对阈限。绝对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绝对感受性S=1/R绝对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与之相应的感受性就是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是被试辨别两种同类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的最小差异值。被称为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的大小是用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K= I/I。又称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辨别越灵敏。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系列探索法或最小可觉差法,特点是刺激按强度的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的方法交替呈现,个序列的刺激由小到大或大到小以小步阶梯变化,探索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映的转折点即阈限值,在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时,首相必须确定刺激的范围安排递增或递减的试验程序,其结果的绝对阈限值的算术平均数=上+下/2。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感觉阈限时,给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后显现比较刺激,按递增及递减系列呈现,让被试比较先后呈现的刺激大小最后得出被试的差别感觉阈限。采用最小变化法时会产生有习惯和期望所引起的误差,也会产生练习和疲劳引起的误差,通过改善试验程序可减少这些误差但不会消除。恒定刺激法又称次数法或正误法。其特点是在整个实验中始终应用若干个恒定的刺激,并以随机顺序反复呈现这些刺激来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或差别感觉阈限。首先确定一个标准刺激和5-7个比较刺激要求被试报告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大或小或等。然后根据被试所做的各种反应的次数,运用插值法求得差别感觉阈限。平均差误法又称再造法、调整法或均等法,特点是让被试自己来调整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然后根据被试多次调整好的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误差的平均值来确定阈限值。AE平均差误=X-St标准/N。信号检测论:在以感觉阈限作为测量感受性的指标时,除感受性外被试的主观判定标准对感觉阈限是有影响的。信号检查论认为,在感觉刺激时,其实存在两个过程,感觉过程反映了被试的感觉敏感性,另一个是随之而来的独立的判断过程,反映了被试的反应偏向。信号检测论的测量,将所要察觉的刺激或刺激的差别是为信号,将可能与信号相混淆的刺激是为噪音,将信号出现报告说有信号时称击中,将信号出现而报告无信号时成为漏报,将信号未出现而报告无信号称正确否定,将信号为出现而将噪音报告有信号成为虚报。是通过对被试的辨别力的测定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视觉 是个体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长在380-760毫微米的范围称可见光。色觉理论杨赫三色说,分别包含红绿蓝波。它很好的解释了色觉混合的现象但不能解释色盲。黑林四色说,黑白、红绿、黄蓝,四色说可以解释色盲以及正负后像但无法解释三色混合可以获得光谱上众多相似颜色视觉的相象。色觉缺失包括色弱和色盲。视敏度是指人的视觉器官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由视角决定。闪光融合是指单位时间内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人眼则不再将其分辨为单个闪光而将其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光,刚好产生闪光融合时的闪光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视觉后像是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不立刻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由原刺激性质相同的后像称为正,相反的称为负后像。视觉对比是指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它可以分为明暗和颜色。听觉是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产生于物体的震动,频率为16-20000Hz中, 1000-4000Hz的声波人耳最为敏感。声波的三个物理属性,频率、振幅和波形。听觉的三种属性,音调、音响和音色。依次起决定作用。声音的混合与刺激共鸣是有声波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产生共鸣物体的振动叫受迫振动。强化与干涉。差音与和音。声音的掩蔽是指两个声音混合同时到达耳朵,人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受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听觉疲劳是指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显著降低的现象,一般把声音刺激停止后2分钟可测得的听阈作为听觉疲劳标准。听觉丧失是指听觉传导机制发生故障造成传导性耳聋称传导性耳聋,内耳功能失常造成神经性耳聋为神经性耳聋。听觉理论频率理论是卢瑟福提出的,认为内耳基底膜的工作原理与电话的机制相类似。行波理论是贝凯西提出的认为声波传导耳,引起了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端像顶端移动。它无法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共鸣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指出耳蜗是一排在空间上对不同频率调谐的分析器,在基底膜上每一根长短不同的纤维都不同的频率相调谐。神经齐射理论韦弗提出,认为对于低频率的声音即400Hz以下的声音,单个神经纤维可以发放响应频率的神经冲动。它只能对5000Hz以下声音的听觉进行解释。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即肤觉,包括,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是触觉,刺激加强是称压觉。温度觉冷觉和温觉,低于皮肤温度及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冷觉,高于生理零度的刺激为温觉,温度感受器为罗佛尼氏小体和克劳斯氏球。痛觉只要到达一定的强度就能产生痛觉,没有适宜刺激,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能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痛觉阀门理论是由罗纳德梅扎克和帕瑞克沃尔提出的。嗅觉是有挥发物质的分子作用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感受器位于鼻腔上部两侧的粘膜中。有适应性。味觉是指可容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味道感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有适应性。内部感觉又称机体觉,指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平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或左旋转运动进行反射的感觉,感受器为前庭感受器。内脏觉又称机体觉是对机体状态的反映。知觉与感觉的关系与区别感觉和知觉世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们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都是对人脑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基础,而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发展。区别产生的性质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反映的内部不同,感觉是人脑在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相互联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种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分为视听嗅味触;根据反映的事物的特征可分为空间时间运动等;根据反映的客体的性质,把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称错觉。知觉活动过程知觉链一是外界环境是指环境中作为知觉来源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特征位置及分布;二是中介物,指外界环境中物体的各种属性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翻译公司译员招聘协议
- 房地产公司办公费用控制
- 机电工程人工费施工合同
- 中心站服务改进战略
- 工程公司职工胸牌管理办法
- 网络安全招投标小组职责探讨
- 农场兽医服务合同范本
- 《Excel数据获取与处理实战》 课件 第7章 函数的应用-1
- 2022年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月考试题A卷-含答案
- 防盗门锁系统
- 数据分析师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心房颤动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2024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珠海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至三章】
- 成都银行招聘真题
- 2023年中国铁塔招聘考试真题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3 单元测试卷(笔试部分)(含答案)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2024年海南省发展控股限公司子公司招聘11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放飞烦恼-拥抱快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