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11.26-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1页
调研报告11.26-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2页
调研报告11.26-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3页
调研报告11.26-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4页
调研报告11.26-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场重大改革已经酝酿出炉,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怎样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既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学生及其家长的共同期盼。近年来一批于2000年左右升格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接受了教育部教学评估的洗礼,完成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战略转变。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从2012年国务院、教育部开始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积极转型。教育部逐步明确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的办学类型,要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型教育并行。中央层面,教育部已经把转型发展写入年度工作要点。省级层面,在河南省人大会议上高校转型发展也已正式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尤其在全省正致力打造“四个河南”的总体布局、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与完善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动地方高校向创建应用技术大学方向积极转型,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进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科学的人力资源支撑。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将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科学合理定位。由合格本科院校向综合应用型大学的“二次转型”,也关系到省内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实现从“新建”到“新型”的跨越发展,关系到我省高等教育层次的丰富和类型的多样,也影响着我省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构建和布局优化。一、地方高校探索实施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一)深化转型是顺应国家教育改革、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与优化布局的战略部署立足地方、创建应用技术大学是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当今教育部开展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更体现了一种积极回应与战略导向。随着深入实施中原崛起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对我省高等教育在人才、科技、智力等方面的支持保障能力提出更高挑战。压力与机遇面前,要立足于本科教育之林,必须走自己的路,高扬“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大旗,核心就是要突出和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眼睛向下”、为地方服务。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了突破口,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工作,2013年6月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2013下半年教育部开始正式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抓住机遇主动调整改变,积极促使转型,成为包括许昌学院在内地方高校的共同选择。 (二)地方高校转型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中原经济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我省经济运行总体势头良好,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具体到许昌学院所在的许昌市,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许昌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特色突出、中小企业活跃。但在全国经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宏观环境下,河南省和许昌市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提升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高精尖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的制造,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一大批能够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具备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兼有创意能力、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过程中,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技术和人才支持的情况下,必须有一类大学面向区域、立足区域、服务区域,更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脉搏,提供技术支撑。必须有一类大学以培养新型劳动者为目标,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革新,培养“对路”人才。这是国家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转型、树立正确人才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围绕社会需求办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设专业、按照岗位要求搞教学,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有利于加快我省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三)深化转型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以许昌学院为例,许昌学院经过升本后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教育部教学评估后大力推进教学评建整改系列工程,为深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被列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以来,更是加快工作步伐,创新发展思路,深化改革措施。学校升本后的不少想法和思路,不少探索和实践,与国家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自觉契合了社会的内在需求,顺应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迎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是深度还不够,力度还不大,进展相对缓慢。因此抓住当前转型改革的重大机遇,迎难而上,谋远图强,进一步推进专业改造、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和内涵建设,也是学校科学发展再上新层次、新台阶,取得新跨越、新突破的客观要求。许昌学院在内的广大地方院校探索转型发展,是从本科起步到成熟高校的必然经历,是办学功能的拓展过程,是办学质量的跃升过程,也是办学特色的彰显过程。二、河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教育改革开放不断展现新活力。我省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可以分为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一批省部共建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在全省居于前列。省内地方高校近年来也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办学活力不断增强。为了引导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我省在2013年1月份启动了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确定了黄淮学院、洛阳理工学院、许昌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安阳工学院等5所本科学校作为第一批试点学校,并于今年9月份对试点学校进行了中期评估。2014年9月份,在学校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了河南工程学院等10所学校作为第二批试点学校。推动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是当前我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从转型发展现状看,第一批试点学校能够积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尤其是大力推进产教结合,积极深化校企合作,高校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协同创新扎实推进,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新贡献。包括许昌学院在内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转型发展,不仅赢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学校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这类高校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研究型”办学模式和“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面向地方、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虽然当前深化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现实中还有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受制于主客观因素、外部环境等方面,在顺利、科学实施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仍需进一步科学调整。地方本科高校的形成与发展多与高校扩招相伴随,大量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以后,都想摆脱原有专科的特点,认为升本后就要努力成为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进而想通过评估、评审逐步拿下硕士点、博士点。也有的是办学几十年又经过合并组建的高校,这类大学是在精英教育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其管理干部和教师很多本身就是精英教育的培养人才,这批学校建校或合并组建之初,不可避免地带有精英教育、重点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痕迹,重理论轻应用,尤其缺乏对地方人才市场的了解。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在以前原有的发展规划中,常常过多的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这些名词上做文章,定位趋同。部分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尚处于“自发、自为”探索阶段,尽管有强烈的转型愿望,但未找到突破口,困难较多,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亟须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的指导和支持。应用技术大学要在层次、类型上或是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定位上体现出差异,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自身专业建设基础及技术积累,具体地确定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并切实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科专业调整及布局优化问题。学科专业建设作为高校的立足之本,是制约转型成效的一个核心问题。应用技术大学要强化围绕行业、产业的专业布局思想,从人才培养定位到专业调整布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应适当集中构筑专业群,加强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集合效应,使人才培养形成较鲜明的行业或产业特色。还要增强专业建设的学科内涵,根据具体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正确处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关系,特别是要合理设计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在这一点上,不少地方高校还在初步探索期,经验相对缺乏,步伐相对缓慢。 实践教育体系构建问题。从规格和类型上看,当前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一专多能、有很强适应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不准,容易陷入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传统误区,尤其在实习实训、实践性教育体制机制介入方面,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明显存在短板和诸多问题,毕业生缺乏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这成为很多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瓶颈”制约。因此还要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革新实践教学方法,构建开放、灵活、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具体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将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还是任重道远;另外,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大量的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硬件投入高,教学成本高。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国家财政支持少,不少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资金总量不足、力度不大,学校自身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弱,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结构性转型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上有过多的条框限制,高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缺乏实践经历。另一方面,制度层面又不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必须的企业实践,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也受到制度的制约。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根本要靠建设一支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这是目前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必须迈过去的“坎”。专业教师整体必须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重点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课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也都要了解实践。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是要强化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这既是一个结构化目标,也是一个团队化目标。当前对于很多地方高校而言,教师素质、能力问题已成为转型发展、应用型教育质量提高的突出障碍之一。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大多地方本科院校较少具备行业背景,同时与老牌名校相比,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和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尤其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地方本科院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得到企业的信任和投入较为有限。作为各级地方政府,一旦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也会导致系列连锁效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也会较为缺失,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多方面基础,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真正、广泛、切实实施,直接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从办学环境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亟待完善。例如我国大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经费投入保障体制和考试招生录取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用人观的偏差或一些观念误区等因素的存在,也制约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进度和效能。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不少困难,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仅是院校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只有深入探究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思路与举措,不断彰显办学特色,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国内外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及经验启示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课题组开展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从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和分析,深入研究了德国、瑞士、奥地利、英国、芬兰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兴起的过程及其快速发展的必然性,总结提炼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这一类型大学办学的特点。一、应用技术大学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的时代产物、尤其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建时间不一,但总体而言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城镇化率加快、人均GDP水平快速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势必要求人才培养结构随之发生变革,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新型大学类型应运而生。经过50多年的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为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这些国家始终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瑞士、德国等实体经济发达的国家都保持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欧洲各国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应用技术大学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从学校设置上看,有新建和改造升格两种路径。如德国1970年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将其作为传统大学之外、定位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1991年芬兰合并214所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组建了27所多科技术学院;1993年奥地利通过应用技术大学法案,合并了职业院校,在9个省建立了以科学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大学;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原被视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至1986年高等职业教育法案确立了它们与大学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如今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占据了欧洲高等教育很大的一块市场,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2013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册在校生共82.8万人,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2011年,荷兰的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在教育内部,应用技术大学是与普通大学相并行、相补充的,它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种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 三、为我国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带来的启发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相比,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当前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等问题与当时欧洲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处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对于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办学定位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目标明确,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社会服务领域专业从业人员提供了重要来源。奔驰公司总部所在的斯图加特和大众集团所在的沃尔斯堡,当地应用技术大学都以工程制造、电子、汽车专业为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到这些企业实习,人才培养针对性十分明确。瑞士应用技术大学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性研究、相关成果的转化和后期服务与技术支持,提供适用于市场的解决方案,并且其毕业生也大多就职于这些企业。 第二,招生上要注重学生来源多样化。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广纳生源,兼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类学生,以及社会在职人员。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包括综合文理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学校毕业并补修完相关课程的学生;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对所有拥有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大学预备教育文凭及任何同等资格的学生开放,超过21岁的不具备所要求资格的学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就读。第三,学制要灵活以满足学习者需求。荷兰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的学习方式既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在大学的前两年教育中,教学计划针对有职业经验和无职业经验两类人群进行有区别的设计,以弥补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缺陷,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从1996年开始提供适应在职人员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往往安排在工作之余,有些是晚上和周末,也有一些是采取远程教育的方式,它们约占应用技术大学课程的40%。第四,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常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并重的方式,其学制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和毕业考核等都紧扣这一目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安排1至2个学期的实习学期,其课程设置含有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教学。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在传统的理论课之外,采用研讨班、项目研究、独立研究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常需在第三年完成实习或实践工作。第五,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应用技术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各方共同设立研发项目,学生则通过参与项目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研发创新活动建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发展网络,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研发项目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融合。德国很多企业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研究经费,提出生产实践和企业技术研发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科研项目。而应用技术大学则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帮助企业技术升级,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目前国内也不乏地方性高校跨越发展的典型案例。如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师范新升本院校,对接重庆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专业集群,短短几年时间已初步实现由“新建院校”向“新型院校”的转型发展,被国家教育部门领导评价“对同类型院校具有推广借鉴意义”。其他如临沂大学建设“区域性品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提出创建“亲产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倡导“技术本科教育”等,均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具体化、深入化和个性化。他山之石,攻玉之效。立足地方、创建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致力培养具备“实用操作技能、完善知识体系、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更有利于一批地方高校抓住机遇、稳步提速、逐步发展成为除了传统的学术研究及综合性名校之外、另一类型的名校。四、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与探索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许昌学院迄今已有72年办学历史,有12年本科办学经历。以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标志,学校已经正式完成从专科到本科、从师范为主到多科综合性的办学模式转变。学校2013年被确立为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再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学校紧跟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紧跟我省深化改革、富民强省的战略规划,积极争取省市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在政府主导与指引推动下,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致力实施二次转型。在系统总结升本以来的办学经验、准确把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实质的基础上,全校上下解放思想,同心协力,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形成许昌学院2002年升本后,一直在积极推进由一所传统师范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由教师培养为主向突出应用型教育的转型,并在明确办学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转型发展模式。 1、以升本与教评为契机,学校在探索中不断凝聚共识学校多次组织对办学顶层设计的研究讨论,特别是2007年、2010年和2011年的三次干部研讨班,对顶层设计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全校上下对融入地方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等问题进一步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2012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全面推进教评整改为契机,学校再次对顶层设计进行全面审视,并着力调整院部设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晰,目标定位更加科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志着学校基本实现了由师范专科学校向多科综合性本科院校的转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全校上下开始深入思考今后的发展道路。教育部适时提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问题后,学校党政班子一致认为,许昌学院升本以后的探索和实践,与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思路是契合的,这也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转型发展的思路和部署切实转化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召开了多层面的研讨会、咨询会、交流会、推进会,组织全校干部职工,围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等核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讨和论证。学校正式提出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问题,并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在此期间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起到了凝心聚力的关键作用:2013年初学校组织多支考察团,分赴闽南师范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黄石工学院、皖西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省市十多所学校考察,学习兄弟院校在举办应用型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结合许昌学院的办学现状,着力思考今后的发展道路;2013年7月学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暑期干部培训班,邀请了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力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林萍华教授,教育部评估中心原副主任李志宏研究员,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教授等作专题报告,进一步强化了举办应用型大学的认识;2013年10月召开学科专业建设专家咨询会,邀请了时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的申长雨院士以及省内10余所高校的书记院长、高等教育管理专家,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问诊把脉、出谋划策;2014年4月,举办产学研对接会,邀请地方知名企业负责人和有关单位领导,就地方产业发展、人才和技术需求、合作育人意向和政策支持等进行分析论证,交流合作。 2、办学顶层设计日趋成熟,转型发展模式逐步形成2014年7月,学校举办干部培训班暨转型发展推进大会。邀请到重庆科技学院院长、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长、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陈垠亭处长等领导专家做专题报告,同时对学校转型发展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首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管理改革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学校正式下文出台了许昌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转型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制定了详细全面的任务分解和责任体系,这是我省高校围绕转型发展、首家推出正式实施意见的院校,标志着学校的转型探索与发展步伐进入了“深水区”,在全校上下与省内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升本以后多年的实践探索,针对转型发展,学校正式确立了顶层设计层面的总体指导思想,概括说来,体现为“五个明确”: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型”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面向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更加清晰;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三是进一步明确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更加清晰;四是进一步明确了“三个坚定不移”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学校强化内涵、彰显特色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五是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工科、强化文理学科、优化艺术与教育学科、努力培育新兴特色和交叉学科”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群建设目标更加清晰。在顶层设计的宏观指引下,经过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一系列新的探索,许昌学院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模式。概括起来就是:“立足地方、突出应用;政府引导、校企互动;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立足地方、突出应用:学校以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需要为主线确定办学目标,学科专业的布局调整以契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重要指针,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科研成果必须符合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办学成果与人才突出“好用”,培养既掌握必要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又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技术和操作难题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学校在科技创新上也着力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转移,努力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平台。政府引导、校企互动:加强校地战略合作,最大限度争取政府部门、上级主管单位的强力支持、政策激励和资源投入。尤其是着力发挥好、利用好地方政府校地协同发展的“引导者、服务者和协调者”角色,加强与地方企业在共建行业学院、联合举办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合作,构建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课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型管理体制。产教融合、创新引领: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要凸显行业、企业性质特点,反映职业资格和岗位素质需求,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更要与生产和工作过程一线相对接,瞄准地方优势产业、实现科学布局与良性发展。通过凝聚学科专业方向,突出能够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提升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学术成果与科研成果也要及时进行转化应用和推广。不同于单向度的纯粹技能性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转型发展带动创新引领,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端科技协同创新“两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强化研发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深度拓展和内涵建设的新跨越。(二)许昌学院转型发展主要做法与取得的初步成效在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模式的引领推动下,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突出了理工方向,整体布局不断优化,尤其围绕地方人才需求与产业升级,大胆改革,重点出击,打好战略转型一系列“组合拳”,转型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1、转型发展制度架构基本形成学校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校地共建“双百工程”实施意见、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制度的全面修订工作也已经基本完成,通过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深入行业一线锻炼、积极投身实践教学、加强应用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许昌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分解了43个任务落实点,明确了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限,由校领导牵头落实完成。学校还把转型发展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责任制。这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将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加快专业优化与改造步伐,搭建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的立足之本,也是转型发展的首要突破口。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突出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紧紧围绕许昌及周边区域能源电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超硬材料等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近年来重点发展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食品工程、材料工程等应用型理工类专业,并增设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艺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等一批应用型文科专业。学校目前重点致力建设“机电信息、土建园林、生化食品、能源材料、医药、文化传媒、管理、艺术、教师教育”等专业群,今年新增设的纳米材料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和工程造价三个本科专业顺利招生,明年拟增设的车辆服务工程、生物制药工程、道桥与渡河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也已上报教育厅待批。特色专业群的示范带动,将不断提高学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将进一步推动“工科为主”的结构调整,对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竞争力具有核心推动作用。3、坚持内外联动,锤炼建设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一是在人才引进上,不仅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更加倾向于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程背景或管理背景的人才,如许继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奎甫、陶瓷艺术大师冀德强、高级美术师张宏伟等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相继加盟学校。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的专业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整体架构得到不断优化;二是在教师激励机制上,逐步深入开展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编制管理制度、职务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的改革,尤其在职称评审、绩效工资、课题立项、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引导政策,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构建提供保障;三是立足师资培训,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派各方面素质好的教师到国内外(包括学校、企业等)进修提高。大力倡导贴近市场,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进修培训,充分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师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接受锻炼,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总体看,学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开局良好,效果显著,近期学校发展史上近百名首批双师型教师也已经考核认定完毕。4、政府强力助推,大力推进校地合作、人才共建“双百工程”作为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改革举措,学校与许昌市委市政府合作实施了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计划5年内从许昌市机关、事业、行业、企业等合作单位聘请100名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许昌学院兼职教授或科技顾问,派出100名专业管理干部和专家、教授、博士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建立“政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2013年12月5日许昌市人民政府支持许昌学院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签字仪式为标志,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全面启动。学校研究确定首批外派的20名挂职人员及时奔赴工作岗位。在许昌市委大力支持下,学校6名处级干部挂职许昌市下辖县市区副职,14名教师挂职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2013年12月31日,许昌学院召开 “双百工程”首批外聘兼职教授座谈会,为27名许昌市、企事业单位的高层工程技术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颁发兼职教授聘书,切实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科技研发、实习实训、科技指导、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双百工程”双向高层次人才交流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学校此后多次组织召开挂职干部培训会、工作进展推进会、工作情况汇报会等,及时跟进了解干部挂职情况。按照工作安排从今年10月份开始,学校党委书记王清义,院长陈建国带队对挂职干部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调研。从工作开展情况看,挂职干部能够较快地融入地方开展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发挥了智力资源优势,促进了校地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聘专家也积极投身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平台创设与改革、教学课程运行等环节,互派人员为校地联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双重资源优势。总体看来,许昌学院和许昌市委、市政府实施校地人才共建的“双百工程”作为河南省2014年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创新的重点任务之一,利于实现校地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专家和教学科研骨干等人才资源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领域的共享、共用,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这是加强人才交流、为学校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举措,目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下创新性行业学院新模式为了增强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的结合度,学校与中国发制品行业协会和河南瑞贝卡集团联合成立了省内首家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型行业学院瑞贝卡学院,建立了理事会制度,首批设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专业今年已经招生。此外学校与许昌西继电梯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电梯学院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与许昌万里运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汽车学院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运行。学校正与中国公路学会、万里路桥集团三方合作,准备建立中国公路养护技术学院,另外路桥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等也在筹划之中。一系列行业学院的探索建设和运行,围绕社会行业需要,根据行业企业职业资格和岗位素质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深度融入行业元素的特色课程,积极引进企业专家授课,定向培养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专业人才,作为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这标志着我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6、政产学研基地建设全面铺开,创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进展迅速学校坚持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区域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需求,构建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相衔接的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提升科技服务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2013年12月,许昌市人民政府支持许昌学院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签字仪式在许昌市政府隆重举行。许昌市人民政府与许昌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学校与长葛市人民政府、鄢陵县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也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中原电气谷产业集聚区以及许继集团、双汇集团、瑞贝卡集团、黄河旋风、众品食业等30余家地方大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加强政产学研对接、优化资源组合的转型大幕持续延伸,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前沿阵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度转型的集结号日趋响亮。学校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和一批地方高科技企业,牵头成立了微纳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又先后与河南省盐业总公司联合成立了新型盐产品开发中心,与河南万里路桥、深圳固高科技等企业合作,成立了建设工程低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三维设计与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学校还在谋划与许继集团合作建设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与黄河旋风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超硬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与河南森茂合作成立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将以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产学研合作为前沿阵地,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打造融先进技术研究、积累、推广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快提升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研服务能力。7、应用性科研成果得到强化,科技创新与孵化转化能力不断提升许昌学院坚持“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在积极申报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沉下身子、瞄准应用技术研究,加快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研服务能力提升。学校建立了以应用性研究和技术转移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在横向合作、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教师职称评审实行直通车政策。鼓励教师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有偿转让、咨询服务等方式,面向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科研的服务转化也取得明显成效、技术产业化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学校几项具有突出社会影响和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转化成果有与河南省盐业总公司联合成立了新型盐产品研发中心,相继开发了盐结晶、枕芯盐等产品,省盐业总公司在许昌投入5000万元建设的新型盐产品生产项目基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与河南百安粮油公司合作成立了许昌市杂粮工程研究中心和许昌学院食品研发基地,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研发的紫薯饮品和五皮酥系列产品获得多项专利,百安粮油计划依托这两个项目,投资12.74亿元在襄城建设食品工业园;与许继集团合作开发了数字化电力线载波机,与河南金鹏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研制了永磁式远程遥控隔离开关,与领先药业公司合作开展提纯对氨基苯甲脒的研究,这些项目都已经投入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许昌瑞美真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人造角蛋白新型仿真发”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直教授与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微纳米金属氧化物在钧瓷釉料的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被列为2014年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8、聚焦区域特色文化,文化传承与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许昌学院抓住许昌“三国文化之乡”这一地域优势,成立了魏晋文化研究中心,在魏晋史、建安文学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许昌学院学报“魏晋史研究”专栏2014年入选全国仅有58家高校学报入围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被业界誉为我国魏晋南北朝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学校每年积极选派师生,参与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周”曹魏文化讲坛、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辩论赛等系列活动,为许昌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贡献力量;立足钧瓷文化、民间舞蹈等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加强研究保护和传承创新,及时融入学校特色建设,成效明显。成立钧瓷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中国钧瓷研究院,建设了钧瓷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钧瓷文化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成立了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先后主办了两届“中原农村发展论坛”、承办了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备受国内学界关注。立足中原大文化,建设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和吴道子美术馆,开展了对中原农耕文化、河南民间舞蹈、工笔画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方面的办学成果逐渐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亮点。今年7月我校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中荣获金奖,这是“荷花奖”举办以来河南省获得的唯一金奖。我校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被确定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唯一入选的高校博物馆。在转型发展理念指引下,学校正在筹建区域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协同政府相关部门、文化产业单位,加强地方文化传统、民间文艺等领域的研究保护传承,提升学校的文化服务引领和文化产品开发能力。9、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学校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十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加入了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牵头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与华中师大、大连理工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我们正积极与欧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立联系,作为合作办学的重点,系统引进欧洲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经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学校逐步加大选派教师出国培训力度,每年划拨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教师到国外访学进修。通过以上举措,我们致力于把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及教育的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努力走出一条校地互惠互利、良性互动、合作双赢的共同发展道路。希望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构建起以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把学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先进技术转移基地,力争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三)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模式的影响推广与社会效应许昌学院深化转型改革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许昌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指导与大力支持,尤其政府的“指引+助推”效应使得学校转型能够较快地、顺利地度过前期相对形势复杂、挑战较大、任务艰巨的探索过程,促成了办学资源积累、政策支持、社会舆论与企业认可度逐步增强等一系列积极因素的汇集。目前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模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认可和积极好评,并产生了日益明显的社会辐射效应,学校办学影响力与日俱增。1、省市领导均给予关注肯定、并明确深入转型的指示意见学校转型发展的有关成效多次在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党政报刊上登载,河南日报头版曾专题报道我校“渐入佳境”的转型探索,河南教育信息也以许昌学院转型探索步入“深水区”为题介绍学校发展经验,并通过电子公文形式发送全省高校。学校编发许昌学院信息有关转型发展的多份文件,也及时送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有关职能处室及主管领导参阅,得到了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肯定,较好地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济超同志在一年内先后两次莅临许昌学院调研学校转型发展,并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1月,徐济超副省长带领省政府副秘书长景照辉、省教育厅副厅长张亚伟等领导一行莅临许昌学院,就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许昌市领导和许昌学院领导分别进行专题汇报。徐省长充分肯定了我校在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做出的努力,徐济超副省长表示,许昌学院基础很好,转型发展的实践很有成效, 今后要打造一批“立地顶天”的品牌学科。尤其在谈到校地共建时,提出省里要大力支持,省市要共同努力,把许昌学院办成品牌示范性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2014年11月,徐济超副省长带领省教育厅、科技厅等有关单位领导再次莅临我校,调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情况。徐省长高度评价了许昌学院的转型发展工作,认为学校做了非常有成效的转型,尤其是创办的行业学院直接和企业、行业结合起来,采取理事会制度管理运作,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徐省长进一步提出省、市要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许昌学院的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工作,要把许昌学院建成一个师范转型、新建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 许昌市委市政府与许昌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前后,市领导多次到校实地调研,以实际行动不断加大对学校转型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市委书记王树山多次明确表态,许昌学院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为许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市委市政府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原来承诺的对许昌学院的资金支持,必须全部兑现。二是3到5年内,每年协调安排1000万元资金大力支持学院建设政产学研平台与长效合作机制。三是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要持续开展。四是进一步促成地方企业主动和学校加强联系,学校对政府和企业有什么需求,可以随时提出来随时解决。市委市政府责无旁贷,要为许昌学院最终办成综合应用性大学给予积极保障和强力支持。2、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良性办学格局与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一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断增强,更多的企业和行业专业人士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积极引入企业行业元素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