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莒县人民政府二一年七月96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规划背景2第一节 县域概况2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5第三节 土地利用状况7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与目标10第五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13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5第一节 指导思想15第二节 规划原则15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16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20第一节 调整原则20第二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21第三节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23第四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7第一节 强化耕地全面管护27第二节 切实保护基本农田28第五章 建设用地调控31第一节 加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31第二节 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32第三节 保障基础设施用地33第四节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35第六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38第一节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38第二节 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38第三节 生态功能分区39第四节 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41第七章 土地综合整治43第一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3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44第三节 土地综合整治保障措施45第八章 土地用途分区47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47第二节 一般农地区48第三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48第四节 独立工矿区48第五节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9第六节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49第七节 林业用地区50第九章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51第一节 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51第二节 主要调控指标52第三节 土地利用控制53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54附 表60表1 莒县土地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60表2 莒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61表3 莒县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62表4 莒县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63表5 莒县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64表6 莒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表65表7 莒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66表8 莒县规划期内不易确定具体位置建设项目表69表9 莒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表71表10 莒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重点项目表73表11 莒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分解表(2006-2020)85表12 莒县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2006-2010)86表13 莒县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2006-2020)88前 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及日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结合本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修编,编制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综合分析全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统筹安排和协调各业用地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对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控制,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确定土地综合整治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各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编制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是全县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各项建设的主要依据。本县范围内的一切土地利用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规划范围为行政管辖区内的全部土地,面积为1949.61平方公里。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县域概况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莒县为莒国故城而得名,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经11835351190704,北纬351947360217。东接五莲县、东港区和岚山区,西连沂水、沂南两县,南与莒南县毗连,北与诸城市接壤。南北长75.6公里,东西宽37.4公里。总面积1949.61平方公里。地貌特征。莒县地域由平原、丘陵、山区组成。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多样:四周环山,中间丘陵、平原、洼地相接。主要山脉东有峤山,西有浮来山,南有马亓山、老营顶,北有棋山。河流。主要有沭河水系和潍河水系。沭河境内全长76.5公里,流域面积171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潍河境内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境内河流除沭河、潍河主流之外,尚有绣珍河、茅埠河、袁公河、洛河等26条主要支流。气候。莒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为土地利用奠定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基础。其主要特征是:春季温和,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少雨干旱;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境内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450.5小时,年日照率为55%,年平均气温为12.1。年平均无霜期为182天,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4.3。年平均气压为1004.6百帕,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72%,年平均降雨量811.4毫米上下,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617.9毫米。资源特点。莒县农副土特产丰富多样,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地瓜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棉花、瓜菜、桑蚕、黄烟、茶叶、果品、食用菌等,历史上曾有收不收,下莒州之美誉。莒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初步探明的铜、铁、石灰岩、大理石、页岩硅化粘土等矿物质有38种,其中石灰岩储量达34.2亿立方米,有着国内少有的优质石灰岩带。莒县水资源较为丰富,地表水径流量年约6.2亿立方米,平均年利用量在2.5亿立方米以上。二、经济社会条件行政区划。全县共辖17镇4乡1260个行政村。17镇为:城阳、招贤、阎庄、夏庄、中楼、小店、龙山、刘官庄、安庄、峤山、东莞、浮来山、陵阳、长岭、店子集、棋山、洛河,4乡为寨里河、桑园、库山、果庄。经济。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03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1270美元,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93635发展到204337。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2.3%,连年保持收支平衡。基础设施。全县村村通公路,通电话,县乡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电信全部实现了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国际互联网已开通;电力、供水设施日臻完善配套。供电网络科学合理,可靠性强,现已有110KV变电站6座,35KV变电站18座,年供电量达14.60亿千瓦时,足以保证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县城供水系统已成网络,已建成现代化水厂五座,日供水可达10万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有充分保障。工农业生产。莒县工业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形成了以食品、纺织、造纸、橡塑、建材、机械、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产品众多,名优荟萃,“省优”以上产品达30多个。外贸出口商品达10大类50多个品种,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柠檬酸、速冻保鲜蔬菜、冻肉兔、花生系列产品、 较高的声誉。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3.06亿元,可比增长18.5%。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莒县四季分明,寒暑适中,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牧业发展,是全国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生猪、肉食兔等重要生产基地。2005年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林业生产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1.59亿元,可比增长8.0%。交通旅游。南靠兖石铁路,北近胶济铁路,东临日照港、青岛港、连云港,206国道、225、335、336省道交汇莒城,日东高速公路、胶新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全县有主干道435.3公里,硬化率达100%,形成了城乡一体、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莒县历史悠久,名胜荟萃,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城西浮来山峰秀林幽,千年古刹定林寺、天下银杏第一树、春秋鲁莒会盟处、刘勰校经楼等景点知名天下;县境东南马亓山耸翠叠秀,南宋红袄军、元末红巾军的营垒故址犹存,兼有望海楼、一线天、仙人洞、仙女浴池等景观。此外,齐长城遗址、陵阳河遗址、状元林、博物馆、屋楼崮等地,也为游人向往的好去处。三、生态环境条件全县各级致力生态建县,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较好的保持了莒县的环境优势,为土地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4.01%。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57.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53%,城市公共绿地面积76.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03平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平均值为0.09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为0.058毫克/立方米,达到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为0.013毫克/立方米,达到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农村达到一级。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环境噪声二类、三类、四类区噪声均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莒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年,以2000年为近期目标年,以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一、主要规划目标执行情况(一)耕地保有量指标。上轮规划2010年保有量106114.10公顷,2005年耕地面积为102462.53公顷,比规划目标少3651.57公顷。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上轮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0477.70公顷,2005年实有基本农田面积90485.78公顷。各乡镇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基本农田档案齐全,县国土资源局备案,达标率为100%。规划实施期间,对重点建设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了及时补划,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1997年至2005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587.70公顷,达到建设占用耕地指标1546.70公顷的178%。(四)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指标。19972005年,补充耕地1775.37公顷,是规划指标2171.90公顷的81.74%。 二、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了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一)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县强化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础工作扎实,保障措施有力。各乡镇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责任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地块;基本农田档案齐全,达标率为100%。对重点建设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了补划,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二)各业用地得到基本保障。在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保障了全县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用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三)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规划实施期间,通过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林木覆盖率由1996年的23.78%提高到2005年24.03%,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三、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上轮规划的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全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规划的权威性不够。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规划重要性认识,在规划实施管理中修改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较快的镇,规划调整较为频繁,形成了规划跟着项目跑的被动局面,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二)用地布局不够合理。上一轮规划方案缺乏应有的弹性,规划用地布局位置限制过于严格死板。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用地位置不确定性加大,规划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三)与相关规划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编制的城市、交通、林业、水利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够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第三节 土地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94961.14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59990.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06%;建设用地面积23783.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20%;其他土地面积11187.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4%。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02462.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56%。其中,水田面积3012.04公顷,水浇地面积29616.28公顷,旱地面积69834.21公顷。园地面积16566.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0%。林地面积19253.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8%。其中,有林地面积13530.28公顷,灌木林地面积741.13公顷,其他林地面积4981.96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21708.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3%,其中设施农用地面积98.08公顷,农村道路面积4859.57公顷,坑塘水面面积1803.00公顷,农田水利用地面积2176.82公顷,田坎面积12770.66公顷。在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8566.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2%。其中,城镇面积1931.21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14901.36公顷、采矿用地面积427.14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1306.4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466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其中铁路用地面积107.70公顷,公路用地面积1570.74公顷,水库水面面积2680.79公顷,水工建筑用地面积305.4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553.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8%,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70.73公顷,特殊用地面积482.28公顷。在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4924.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3%,其中河流水面面积3044.13公顷,滩涂面积1880.77公顷。自然保留地6262.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1%,其中荒草地4369.10公顷,裸地1893.16公顷。二、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利用率较高。2005年,土地利用率达到94.26%,与日照市平均水平持平,较山东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二)农用地所占比重大。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2.06%,较日照市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较山东省平均水平高近9个百分点,土地利用以农林为主。(三)建设用地比重低,城乡建设用地比重高。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2.20%,较日照市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较山东省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城乡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为78.06%,较日照市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四)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高。2005年,农村居民点面积14901.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4%,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67平方米,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高17平方米。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耕地后备资源少,补充耕地难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县其他土地11187.16公顷,其中荒草地面积4369.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4%,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宜农开发面积较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占用耕地逐年增多,而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不断加大。(二)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利用方式相对粗放。19962005年,城镇用地由1421.60公顷增加到1931.21公顷,年均增加56.62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由1996年的14691.00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4901.36公顷,在城镇建设中,盲目“铺摊子”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个别地方存在“空心村”和一户多宅现象。(三)土地利用效益相对较低。2005年全县存量建设用地中存在闲置土地和空闲土地,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单位用地GDP为61.96万元/公顷,略高于日照市平均水平1.59万元/公顷,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4.28万元/公顷。第四节 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与目标一、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从增强经济实力,提升产业层次,彰显城市魅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确定全县的战略定位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县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半岛城市群制造加工基地县着力培育以建材、食品、服装、塑料、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积极融入日照市临港工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扩张工业总量,加快工业化进程,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县挖掘丰富的莒文化内涵,依托浮来山、马亓山、齐长城遗址、陵阳河遗址,打造集莒文化、名胜古迹和自然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县。“蓝色走廊”物流基地县发挥区位优势,成为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基地,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人文和谐的新兴沿海开放文明县。二、发展机遇与战略(一)发展机遇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将积极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的鲁南临港产业带,为莒县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发展蓝色经济带来了难得机遇。另外,省委、省政府将鲁南临港产业带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莒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机制环境,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从全市看,日照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开发潜力和发展后劲巨大。市委、市政府提出“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工作思路,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上下跨越发展。日照蓝色经济区规划将莒县列为“一带三轴八园支撑”中的中部产业发展轴,对于加快全县经济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全县看,随着浩宇纺织、晨曦化工、中联水泥、新昌食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食品、纺织服装、塑料、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迅猛发展。206国道,225、335、336省道交汇莒城,日东高速公路、胶新铁路穿境而过,晋煤南运铁路、青临高速途经我县,335省道莒县段的改线,日照路、振兴路两座跨沭河大桥的落成,缩短了与港口的距离,使得全县在承载临港工业上占据先机。(二)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依托鲁南经济带、接轨半岛城市群、借力临港大工业,坚持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文化树县“四大战略”,全力打造工业园区、东部新区、物流基地、商贸中心四个亮点,加快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对接与融合,努力打造县域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素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蓝色经济体系,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文明开放、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积极稳妥、跨越发展的要求,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经济规模。到2010年,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三次产业比例发展到16:51:3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城区辐射、带动、服务和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城市体系基本形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9%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7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0%,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充分展现经济繁荣、文明开放、和谐稳定的新莒县。第五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今后十五年,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要充分认识全县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挑战。一、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为保障全县生态安全,需要加强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将需要调整占用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保持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加大。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全县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202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0和60,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拉动基础设施用地的进一步增长。但是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受到限制,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三、统筹各业土地利用任务更加艰巨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将形成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调整和优化行业间、城乡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艰巨。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全县的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方式相对粗放。个别企业和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较大,影响了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在城镇建设中,外延扩张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存在“空心村” 和一户多宅现象,土地利用相对粗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五、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任务更加繁重莒县地形较为复杂多样,低山、丘陵较多,其土质瘠薄,且有水土流失现象,而且治理难度相对较大,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任务繁重。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为目标,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文化树县”四大战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规划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切实保护耕地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优先布设自然生态屏障空间用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二、保障发展原则。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安排各类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重点镇和基础设施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三、节约集约原则。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内涵挖潜,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安排存量和增量用地,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四、因地制宜原则。从区域发展定位和长远目标出发,根据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明确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合理配置土地,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改善环境原则。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和生态用地,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构建城乡生态文明的宜居环境。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一、土地利用战略围绕建设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安定、民主法制健全、人民富裕安康、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花园式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以严格保护耕地为核心、以保障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各类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的布局,形成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战略格局。(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二)优化整合城镇用地。以县城驻地为中心,搞好中心城区建设,增强聚集与辐射功能。加快以夏庄镇、招贤镇、东莞镇和龙山镇为中心镇的建设步伐,提升区域中心带动作用,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发展背景,依托临港优势,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壮大具有突出优势的建材、食品、服装、塑料、化工五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两个园区、三个基地”,重点建设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突出建设劳务输出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基地,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隆起带和桥头堡。(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借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政策平台,迁村并居,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土地利用新格局。(五)以生态保育为前提,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适宜居住、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文明城市。二、土地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配置增量,重点保障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污染,实现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形成资源节约、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二)具体目标1、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到2010年和2020年,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3979.00公顷和103865.00公顷。规划期内,确保94793.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2、强化建设用地控制。到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24270.00公顷和24930.0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501.00公顷和1221.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农用地面积分别控制在404.00公顷和1067.0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面积分别控制在287.00公顷和772.00公顷以内。3、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到2010年和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18816.00公顷和19149.00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为3970.00公顷和4537.0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不断缩小,分别控制在14846.00公顷和14612.00公顷以内。4、优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优先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分别为5454.00公顷和5781.00公顷。5、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到2010年和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32平方米和129平方米。6、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用地整治,强化建设用地整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后宜农后备资源。到2010年和2020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分别不低于287.00公顷和772.00公顷,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不低于484.00公顷和1653.00公顷。全县土地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见附表1。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第一节 调整原则一、保持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在保持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基础上的优化调整。保持全县农业发展基础,适当提高农用地所占比例,适度发展建设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二、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结构优先安排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其他农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其他土地和质量较低的耕地;合理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适度增加园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发挥农用地生产、生态双重功能。三、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在建设用地内部,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重点镇,促进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城镇工矿用地统筹考虑。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逐步降低农村居民点在建设用地内部所占比例,促进人口与用地向城镇集中。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使人口、经济与土地在数量与空间上更加合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率。第二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一、农用地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稳定农用地面积。到201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2312.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25%,比基期年净增加2322.72公顷;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2134.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16%,比基期年净增加2144.70公顷。(一)耕地。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充分利用非耕地。到2010年耕地面积调整到10397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33%,比2005年增加1516.47公顷;到2020年,耕地面积调整到10386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27%,期内增加1402.47公顷。耕地增加主要由于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补充耕地所致。(二)园地。到2010年,园地面积调整到1755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1%,比2005年增加991.87公顷;到2020年,园地面积调整到1757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2%,期内增加1010.87公顷。园地增加主要来源于土地开发整理。(三)林地。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林地,充分利用宜林未利用地造林,扩大有林地面积。到2010年林地面积调整到2079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66%,比2005年增加1537.63公顷;到2020年,林地面积调整到2119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7%,期内增加1945.63公顷。林地增加主要来源于土地开发整理。(四)其他农用地。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9984.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25%,比2005年减少1723.25公顷;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9493.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0%,期内减少2214.27公顷。其他农用地减少的原因主要由于土地整理补充了耕地面积。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保障基础设施用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到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到2427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45%,比基期年净增加486.18公顷;到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到2493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79%,比基期年净增加1146.18公顷。(一)城乡建设用地。适应人口不断向县城、城镇集中的要求,加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逐步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适度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到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到1881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65%,比2005年增加249.86公顷;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到1914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2%,期内增加582.86公顷。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分别调整到3970.00公顷和4537.00公顷,期内增加872.22公顷。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调整到14846.00公顷和14612.00公顷,期内减少289.36公顷。农村居民点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城镇扩大将周围的农村居民点并入城镇。(二)交通、水利用地。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要求,适当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比重。到201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调整为4900.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1%,比2005年增加235.99公顷;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调整到5227.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8%,期内增加562.99公顷。(三)其他建设用地。到2010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到553.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8%,期内增加0.33公顷。2020年不作调整。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到2010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到8378.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0%,比2005年减少2808.90公顷;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到7896.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5%,期内减少3290.88公顷。其他土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建设占用和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见附表2。第三节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一、农用地布局优化耕地。主要布局在中部平原区,部分布局在丘陵区。以夏庄镇、小店镇和棋山镇居多。按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将具有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质量好、集中连片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集中区,进行重点保护。园地。主要布局在丘陵区,棋山镇、桑园乡和库山乡较多,用于种植苹果、板栗和茶等。发挥地区特色,重点发展优质果园,引导新建园地向土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和荒坡地集中发展。林地。主要布局在棋山镇、中楼镇和龙山镇,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生态林,道路防护林及河道防护林。新增生态林布局在四周丘陵区,新增防护林布局沭河两岸及道路两侧,新增速生丰产林布局在中部平原地区。二、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一)城镇用地构建以城区为核心、重点城镇为节点、一般城镇为基础、公路为发展轴线的多元结构、间隔分布的“双轴、三区、两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双轴:沿206国道、335省道为轴线纵横拓展,辐射城乡。三区:县城城区未来向东跨沭河发展,形成老城区、新城区和北部产业区三区联动、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切入半岛蓝色经济区营造发展空间。两组团:莒县火车站发展组团、浮来山旅游服务组团。火车站发展组团依托莒县火车站物资转运功能,构建莒县的现代物流中心,并依托物流发展加工制造业,适当发展生产与居住生活空间,形成以现代物流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城区。浮来山旅游服务组团将构建:“青山入佳境,碧水绕城流;故城纳新客,银杏迎春风;一水分工宿,双环筑名城”的景观特征。(二)农村居民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莒县村居布点专项规划,按照“建设中心村、治理空心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的要求,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扎实稳步地推进农村居民点整合,逐步建立起“中心村基层村”两级农村居民点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三)工矿用地依托临港工业产业带,按照“三集中”原则,工矿用地除不能在城镇中布局外,应尽量向北部工业园区集中。立足于以建材、食品、服装、塑料、化工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加强技术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矿用地应向北部的东莞镇、洛河镇和棋山镇布局。(四)基础设施用地规划期内,将建设晋煤南运铁路、青临高速、206国道莒县段和335省道莒县段等交通设施;进行青峰岭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仕阳水除险加固工程等的建设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建设110KV坝上变电站、110KV店子变电站和220KV石井变电站等十余座输变电工程。(五)风景旅游用地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一个中心、三大景区、三片湖区、九大乡村旅游组团”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一个中心”即以博物馆、沭河水上公园、星级宾馆、大型购物中心为载体,营造以莒县县城为主的莒文化中心,强化莒县城市旅游集散的服务功能,发展成为莒县的旅游交通和综合服务中心。“三大景区”指浮来山、马亓山、屋楼崮。“三片湖区”为青龙湖(青峰岭水库)、玉带湖(仕阳水库)、峤山湖(峤山水库)。“九大乡村旅游组团”是以桑园、夏庄、浮来山、中楼、招贤、峤山、棋山、安庄、果庄等为中心的莒县各个乡镇乡村民俗旅游组团。第四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节 强化耕地全面管护一、严格控制耕地减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布局新增建设用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尽量占用质量较差的耕地。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分别控制在287.00公顷和772.00公顷以内。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规划期内保持耕地面积稳定,严格禁止未纳入生态退耕计划的擅自退耕行为。积极引导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中不得降低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应充分利用其他土地,确需占用的,必须按照规定履行补充耕地义务。二、保质保量补充耕地按照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实行耕地先补后占。规划期内,要立足本区域内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平衡,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在完成补充耕地义务的基础上,增加补充耕地任务,确保实现全县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到2010年和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分别补充耕地1803.47公顷和2174.47公顷(为落实市级指标,又保证耕地保有量,补充耕地义务量为772.00公顷,补充耕地任务量为2174.47公顷)。三、强化耕地质量保护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科学规范设计、提高工程质量标准、土壤改良等措施,确保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和检查,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四、不断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加强对灌溉水源的监测,控制农药、化肥和地膜等使用,减少残留和污染,改善耕地生态环境。第二节 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一、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按照市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县基本农田任务量为94793.00公顷,另外多划入基本农田317.04公顷,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包括难以确定用地范围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用地,不宜在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具体项目清单见表8。表中的项目视为符合规划,其占用的基本农田从多划基本农田面积中相应扣减。二、科学调整基本农田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基本农田调整划定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依法依规。根据上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和划定。二是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不低于土地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前提下,根据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所需占用的基本农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三是要保持现有基本农田总体布局基本稳定。重点保护优质高产良田和集中连片耕地,优先将优质耕地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集中连片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把低等别、质量较差、零星分布的农田调出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基本农田调整原则,对基本农田做出以下调整:2005年基本农田面积为90485.78公顷,调出2096.58公顷,调出基本农田的比例为2.32%,调入6720.84公顷优质耕地作为基本农田保护,调入基本农田的比例为7.43%。调整之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95110.04公顷,共涉及村庄1166个,片块6248个,图斑48611个。调整后基本农田中的耕地比重由90.54%增加到91.88%,非耕地比重由9.46%减少到8.12%,新调入的基本农田全部为优质耕地,调整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及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三、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加大财政对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沃土工程”和旱地治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划期末,将全县50%以上的基本农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动态监测和巡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定期通报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落实到位。第五章 建设用地调控第一节 加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合理安排增量指标,切实推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安排的调整。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促进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24930.0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21.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77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新增规模控制在657.68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新增规模为563.32公顷。二、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不断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通过优化城镇和工矿布局,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镇闲置、空闲土地的利用、回收和转让,充分挖掘工业企业内部低效用地的潜力。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挖潜工作,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第二节 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中心城区位于莒县中部,包括城阳镇、阎庄镇的部分区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中心城区总控制范围东至沭河、南起泰安路、西至柳清河、北至大长安坡的地域,面积50.20平方公里。(一)允许建设区。根据现状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划定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形成中心城区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