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1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1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7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十二五”发展目标7第一节 指导思想7第二节 发展战略9第三节 战略布局10第四节 “十二五”发展目标12第三章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15第一节 推进产业集聚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15第二节 发展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增长点16第三节 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企业竞争力17第四节 加快园区建设 提高承接能力18第五节 推进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快自主创新19第四章 积极发展城郊农业,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20第一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城郊农业20第二节 积极建设农业园区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2第三节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23第四节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4第五节 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农村内在发展活力26第五章 突出肥西地方特色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27第一节 优化服务业结构 加快服务业发展27第二节 以副中心城市为核心 优化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28第三节 更新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30第四节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32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发展支撑能力33第一节 继续推进县乡公路建设 完善县乡交通运输体系33第二节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3第三节 加强县域电网建设 提高供电保障能力33第四节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推进信息化发展34第七章 大力推进城镇化 全面促进城乡统筹35第一节 加快融入合肥主城区 突出城镇功能布局35第二节 建设新市镇 推进城镇化36第八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37第一节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积极鼓励自主创新37第二节 推进均衡教育 完善教育体系39第三节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41第四节 发展文化广电体育事业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43第五节 控制人口增长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45第六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47第九章 加快生态建设和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49第一节 强化节能减排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49第二节 积极实施六大工程 改善县域生态环境50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51第一节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推进创新51第二节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扩大开放与合作52第三节 提高融资能力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52第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53第五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优化发展环境53第六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建立有效保障机制54肥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省、市、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肥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肥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园区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创新,积极融入合肥滨湖大城市建设,战胜了发展中的种种困难,全县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于全省前列,成为全省“第一强县”,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县抢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本转移历史机遇,围绕“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奋斗目标,树立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融入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持续保持“高位运行,逆势上扬,增长快速,领跑全省”的良好态势。2009年,蝉联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第一名,并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部十强县。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预计达到255亿元,年均增长29.5 %;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年均增长39.5%;财政收入29亿元,年均增长3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年均增长6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年均增长20.5%。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省的位次均居前列。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在“工业强县”战略指引下,工业化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4434调整到2010年的146224。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园区经济发展迅速,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企业的产销率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苗木、畜禽、菜瓜果、水产、蚕桑、花生等六大特色产业已成规模;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各项政策机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实施“95655”重点工程,上派镇城镇布局不断优化;全县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班车,形成了覆盖全县乡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新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全县防洪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建成全省首批农村电气化县;上派、三河等镇建成了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坚持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涌现了上派三岗、严店郑岗、官亭张祠、山南小井庄、高刘连环等一批全国、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城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业势头强劲,各类小城镇健康发展,大批农民进镇置业购物,城镇化率达42%,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合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大建设投入新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土地规划管理委员会,组建投融资、招投标、招商引资、财政性投资项目评审“四大中心”和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融资能力不断增强;深化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用地新机制,积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和土地置换,推进建设用地指标向工业园区和中心城镇集中;深化发展模式改革,构建合作开发新机制,与合肥高新区合作开发柏堰科技园、与合肥经开区合作开发新港工业园,在全省率先创立县区合作开发新模式;深入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发展;企业改革深入推进,职工劳动关系得到保障,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效能建设有序推进,大幅度地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持续推进,一批大项目落户园区,与央企对接取得新进展,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10年合肥出口加工区落户我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职业教育有新突破,是全省的教育强县;科技事业发展很快,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医疗卫生事业向乡镇农村延伸,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和城镇职工及居民参加医保面不断提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公共文化事业逐步扩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大力推进民生工程,惠及群众56万人;为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提供了生活保障。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000元。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计划目标2010年预计值“十一五”年均增长(%)2010年目标值“十一五”年均增速(%)一、生产总值亿元2402825529.5其中:第一产业亿元21.66.23617.6第二产业亿元148.437.615939.6第三产业亿元70246020.1三次产业比例%96229146224二、农业总产值亿元6518.26311.1三、工业总产值亿元500415504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530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32四、财政收入亿元2022.529.0331.9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331836.920.9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203826061其中:工业投资亿元12020.8七、引进省外资金亿元12615.1八、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60005九、进出口总额万美元-112005.9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29366153100016.3十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00013.3670015.9十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比“十五”末降低20%-4-十三、人口自然增长率6.5-6.5-十四、城镇化率%4045十五、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个-6000- 城镇登记失业率%4.5-4.1-十六、城镇绿化覆盖率%30农民人均纯收入3209380045145412604767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亿元工业增加值254247.265.599.213202040608010012014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亿元生 产 总 值7095123153.7214.62550501001502002503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亿元财 政 收 入7.269.3912.515.820.1629.0305101520253035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6001800021695270002970031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457.196.8138.6204.52600501001502002503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亿元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具备更好更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有利于发挥我县区位优势,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合肥经济圈的建设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多年来,我县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形成了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共识,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产业优势、园区优势、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广大干部在长期的实践中,提高了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全县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倍增,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产业集聚度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还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应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十二五”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科学发展、乘势跨越为主题,以转型升级、统筹城乡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全面融入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为取向,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当先锋、全国百强争先进、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小康示范县“三先”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富民、城镇带动”四大战略,努力把肥西建成合肥经济圈核心区、安徽城乡一体化小康示范县、中部县域发展先行区。贯彻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重点。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大力推进产城一体化。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工业化以建设东北部工业集聚区为重点,城镇化以建设副中心城市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城一体化,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区建设,城(镇)区建设依托产业发展,产城发展有机融合、科学推进,开拓我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坚持强镇、带村、富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新市镇,改善人居环境,集聚周边人口,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一体化。以时代眼光审视“三农”,开拓“四就”发展新局面。推进农业就地产业化、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职业化和户籍就近市(镇) 民化,开拓“四就”发展新局面。农业产业化向有机型、现代型、城郊型农业转变,全面推行就地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按近城、近镇、近郊三个层次在生产与生活方式上逐步向城镇化转型,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发展种养商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一批农民就地职业化;积极支持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户籍就近市(镇)民化。第二节 发展战略工业强县。坚持把工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动摇,继续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大提升,突出重点,培育优势,着力打造汽配、家电、新型材料、机械制造四大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制药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构建“442”工业发展体系,加快新港工业园、新型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发展,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培育千亿元园区、百亿元产业、十亿元企业,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立县。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质量改善。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实现经济建设、社会事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特色富民。继续坚持特色富民战略,培育特色、延伸特色、壮大特色,开辟全县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创新、致富新途径。坚持示范引导、政策推动。积极发展商贸、旅游、物流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的生产、销售及市场服务,优化区域布局,扩大特色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城镇带动。积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重点建设新市镇,全面建设新农村,以新市镇带动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推进“和谐农村”的建设进程,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度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统筹水平。第三节战略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程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国土利用要求,按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全县的战略布局,推进全县形成优化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生态发展区域、特色发展区域。优化发展区域。桃花工业园和柏堰科技园开发最早、开发密度最高,为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多地承接产业转移,按老区、新区、拓展区三大功能区优化发展。老区承担主城区的部分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区重点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合肥地区新的产业高地。重点发展区域。以上派为中心的副中心城市规划区、出口加工区、新桥物流园、新港工业园,新型工业示范园、乡镇工业集聚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六叶产业带(肥西段)、合桐安产业带(肥西段)资源环境承受能力较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较大。以上派为中心的副中心城市规划区按现代城市标准建设市政工程,扩大城市规模;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新桥物流园以航空物流业为主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物流城;新港工业园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工业装备制造、普通机械制造;新型工业示范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部件制造等产业;乡镇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等产业;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家用电器、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合六叶产业带(肥西段)重点发展汽车及配件、高新技术产业;合桐安产业带(肥西段)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印刷包装等产业。生态发展区域。紫蓬山风景区、三河古镇、巢湖沿岸水环境敏感区、城镇水源保护区、淠河总干渠两侧两公里范围,以及铁路、公路、机场紧邻区域和淮军圩堡群周边,是生态功能区、旅游功能区和文化保护区,重点保护好自然、人文资源和环境,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建成重要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区。特色发展区域。其他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鲜活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成为我县具有潜力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接续地区。第四节 “十二五”发展目标“十二五”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一个进位、两个倍增、三个两番、四个提升”。“一个进位”,即县域综合实力挺进全国百强中游。“两个倍增”,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倍以上。“三个两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实现翻两番,分别达1000亿元、2000亿元和100亿元。“四个提升”,即非农产业比重明显提升,占GDP的90%以上;城镇化率明显提升,达60%;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城镇绿化覆盖率力争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率和居民饮用水合格率均达100%。专栏二:肥西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类别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计划数目标年均增长%经济发展生产总值亿元235940(力争1000)31.9预期性其中:第一产业亿元3765.812.2预期性第二产业亿元139620.434.8预期性第三产业亿元59253.833.8预期性三次产业比例%16592576627预期性农业总产值亿元6510010预期性工业总产值亿元500200032预期性工业增加值亿元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450预期性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16预期性财政收入亿元2392(力争100)31.9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3611025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2603000(五年累计)31预期性其中:工业投资亿元120预期性生态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约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约束性污水处理率%80约束性城镇污水处理率%100约束性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亩169约束性基本农田保护率%80约束性城镇绿化覆盖率%导向性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导向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7001360015.2导向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年、人11导向性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规模万人1.4导向性人口自然增长率6.56.5导向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14导向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约束性新农保覆盖率%100约束性对外开放引进市外资金亿元120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4680预期性进出口总额万美元10000预期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59县考核评价指标城镇化率%4560约束性非农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693约束性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较“十一五”末提高1个百分点约束性科技进步贡献率%4550约束性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万元约束性新兴产业比重%约束性重点产业集中度%约束性现代服务业比重%约束性投资强度万元/公顷约束性土地税收产出率万元/公顷约束性城镇就业新增人数人约束性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约束性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千瓦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情况约束性第三章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第一节 推进产业集聚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突出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家用电器及配件、新型化工及新型材料、机械及装备制造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省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集中土地、资金、政策优势资源,优先发展以江汽集团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把做大做强汽车产业作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以发展汽车制造配套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东北部工业集聚区汽车工业城,围绕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集聚一批国内外重点汽车配套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家用电器及配件产业集群。支持格力、美的、长城制冷等家电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拓宽产品品种,努力建成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的家用电器及配件产业集群。新型化工及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大力支持安利公司发展,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的聚氨酯合成革生产基地。积极支持富光、澳得力、富恒塑胶等企业发展,主动承接化工及新型材料企业的产业转移,争取集聚百家以上同类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机械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合电正泰、宏源铁塔、意通等公司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液压机、大型潜水泵、大型水泥专用设备和石化成套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支持熔安船用低速低压发动机项目,做大船舶动力设备制造产业,建设中低速船用柴油机产业基地;支持工程机械、叉车制造、精密机械、纺织机械、医疗机械等产品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研发,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精加工产品。发挥集聚效应,建成合肥经济圈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力争“十二五”末,汽车、家电两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00亿元,机械装备制造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分别突破300亿元。专栏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工程l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发动机、减震器、传动系统、汽车电机、汽车仪表等零部件项目。l 家用电器及配件产业集群:家电整机生产、广州万宝、凌达压缩机、家电电子控制器、格力家电配套件等项目。l 新型化工及新型材料集群:聚氨酯合成革、二醋酸纤维丝束、塑料包装材料、涂镀钢板、美国联合包裹等项目。l 机械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伸缩臂式起重机、凯邦电机、元贞输变电设备、航天液压机械、船用动力设备等项目。第二节 发展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我县工业结构向技术主导型转变,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制药及生物科技、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具有较大优势和市场前景的电子信息及相关产业项目,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制药及生物科技产业。大力发展以神鹿双鹤、永生制药为龙头的现代生物制药,加强与南京医药、安徽省医药、哈药等大型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相关项目,力争集聚20家以上企业,形成制药集群。积极支持饲料酶制剂、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等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新能源及节能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东维和振发等新能源公司发展光伏能源产业及台湾传宝光电等公司发展LED节能产业,争取在我县集聚更多相关配套企业逐步形成新能源及节能产业集群。环保设备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及与科研机构合作,在空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行业,选择若干有市场潜力的产品,积极培育成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力争“十二五”末,至少培育2个百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第三节 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企业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加工业加快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以温氏集团为骨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肥西老母鸡、徽王食品、老奶奶食品、金芙蓉食品、丰乐酱干、三河米酒等企业,重点发展方便食品、功能食品以及风味食品、旅游食品、即食食品、休闲食品,带动城郊型种养业的大发展。纺织服装加工业。提高毛纺、制衣、羽绒制品的档次和附加值,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第四节 加快园区建设 提高承接能力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园区。按照“整合资源、集约开发、内涵提升、外延拓展”的总体要求,继续加强和完善东北部工业集聚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标准建设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发展;积极推进合肥出口加工区建设、主动配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规划建设、着力提升合六叶、合桐安产业带(肥西段)发展。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完善园区功能,建设有竞争力的承接平台。创新合作共建机制,推进市县联动。总结推广柏堰科技园与高新区紧密式合作的成功经验,积极顺应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新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联动调整,加快开发园区整合、扩容和升级,鼓励合作共建,支持各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以多种形式与省、市园区和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共建更多的特色产业园区,创建托管区、共管区或“园中园”。借助市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构建产业共生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工业园区。第五节 推进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 加快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品牌。建立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组织管理体系,提高我县技术标准的整体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积极鼓励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创新及时转化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逐步实现企业以研发为导向、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基础,创造和制定国内先进标准,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到2015年,全县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项,市级地方标准5项。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8个。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以创新化解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创新应对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以创新带动跨越式新发展。突出体制与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进技术与管理创新,进一步发展生产力。通过创新推动,不断增强全县上下的发展活力。依托合肥科教优势,以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方式,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若干创新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发挥技术创新平台对产业转移的吸纳集聚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扶持基金,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突出建设一批面向行业服务的创新平台、面向重点企业的研发中心、面向中小企业的中介机构,力争“十二五”末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以上、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以上。第四章 积极发展城郊农业 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一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城郊农业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构建城郊农业产业体系。按照“规模生产构建基地、基地建设支撑产业、产业集聚形成优势”的思路,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逐步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到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0万亩,粮食总产60万吨,年均增长1.8%,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8%;农业增加值6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8%。专栏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l 苗木花卉产业带:一是以三岗花木大市场为龙头,主要包括上派、花岗、紫蓬、小庙等乡镇苗木产业带。二是国、省道沿线和高速公路沿线生态长廊。l 蔬菜瓜果产业带:合铜路沿线和杨桃路沿线的两条蔬菜瓜果产业带,主要包括上派、严店、三河、丰乐、柿树岗、山南、铭传等乡镇。l 家禽产业带:以温氏、正旺、益农、东方、江夏等公司为龙头,主要包括小庙、官亭、高店、南岗、高刘、铭传等乡镇,家禽、生猪出栏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倍以上l 蚕桑产业带:以县茧丝绸公司和丰乐、聚星两个缫丝厂为龙头,建设优质蚕桑生产基地,主要包括铭传、山南、官亭等乡镇。l 水产产业带:以四合“2814”渔场为龙头,沿湖沿河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主要包括三河、严店、柿树、花岗等乡镇,l 花生产业带:以皖中花生大市场为龙头,建设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主要包括花岗、丰乐、柿树岗等乡镇。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促进城郊农业持续发展。扶持发展农村科技服务机构,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服务,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确保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农民素质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到2015年,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面积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三品”农产品产量40万吨,占生产总量的35%。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重点加强主导产业示范基地、水产标准养殖塘、林区作业道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粮油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15年,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第二节 积极建设农业园区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园区为基点,推进城郊农业建设。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结构布局,推广先进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土地集约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生态循环型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先行区、承接农业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到2015年,争取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创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10个;争取制(修)订3项以上农业地方标准,在国家行业标准上有所突破。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城郊农业样板。根据园区布局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因园而异”的原则,以“一园一业”、“产业强园”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做优优势产业,做特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园区。重点发展大中城市需要的蔬菜、瓜果、畜禽、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不断开发地方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经营机制,促进园区加快发展。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园区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园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防疫、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园区内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第三节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多门类建立专业协会,全方位发展农产品经纪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城郊农业。鼓励农民组织农民股份公司,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适时推进村级股份公司试点。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转变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完善机制,发挥其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作用。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扶持建设改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物流节点、仓储设施和交易平台建设,尽快形成辐射全国的农副产品销售配送网络;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化机制,农业信息服务覆盖全县所有镇村;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完善农业灾害监测体系,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病虫害监测防治和防洪排涝抗旱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第四节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及“东北部工业集聚区板块”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小集镇为重点、新农村中心村为节点、国省道及县乡道路为轴线的现代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构建空间布局一体、产业发展协调、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共享、社会保障对接、管理体制同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合肥主城区全面对接并向边远乡镇延伸,完善城乡供水网络,扩大市政供水范围,大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镇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优化城乡电网结构,尽快构建以县城及工业园区为主体,兼顾城乡、调度灵活的现代化县域电力网络;完善城乡交通路网,以国省道为依托,逐步推进县乡道路改造升级;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着力加快广播、电视、宽带村村通,建成覆盖城乡的资讯网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牢固树立强县必须强镇、强村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工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加快发展集镇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城郊型特色农业,着力推进全民创业,努力形成县乡村相衔接、一二三产相融合、布局合理、特色彰显、城乡互动、竞相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和治安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城镇保障覆盖面,将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中村和城郊农民逐步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保体系,加快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文明创建一体化。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绿化乡村行动,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建立“户收集、村转运、乡(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保洁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向乡镇延伸,大力加强城乡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第五节 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农村内在发展活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化、农村资产资本化的思路,依法对农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和集体林权等逐步进行确权发证;积极探索农村产权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资源资产评估制度,着力完善农村资产担保和抵押贷款办法,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符合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体系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联营、抵押等方式依法合规进行流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和区域发展,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推进农村管理改革。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坚决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导向作用,严格执行农村建房登记报批制度,严控私自建房,积极通过政策鼓励、规划执法等多种手段,逐步引导农民到新农村规划点按标准统建、联建或自建住房,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继续推行村务公开;加强社会服务管理,结合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积极通过村(居)改社区、新建社区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将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和公共服务内容引入农村社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所有区域中心镇、小集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中心村均建成社区,所有社区均建立集便民、科教、医疗、文体、党群议事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养殖、园艺等城郊高效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支持农民利用资源投资、入股、参与合作,实现资源的资产价值,开辟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第五章 突出肥西地方特色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节 优化服务业结构 加快服务业发展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有重点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零售餐饮业,创新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发挥临空、临港优势,依托派河港,围绕为合肥出口加工区企业服务,打造现代临港物流园;依托新桥机场,打造临空产业园。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培训、财务管理、法律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优化结构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以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覆盖面达8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争创服务业AAA级以上“标准化示范(良好行为)企业”12家。专栏五: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工程l 产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以综合性、专业性为特征,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平台组成的生产性服务体系。l 新桥空港产业园(物流产业、临空商务):依托新桥机场,形成以城郊农业为基础,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空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打造集生产、生活、休闲、商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临空经济区。l 新港物流园:打造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四大特色经济板块。第二节 以副中心城市为核心 优化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培育“一个核心、三级商圈”。根据城镇布局和人口分布,培育以副中心城市为核心,三个层次展开的服务业布局。以副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一级商圈,以重点城镇为中心构建二级商圈,以小集镇为中心构建三级商圈,形成核心区优先发展,三河、小庙、花岗、山南、高刘、官亭等区域中心镇重点突破、小集镇梯度推进、新农村协调发展的商贸业发展新格局。加快上派商业核心区建设。北至青年北路,南至乐平路,西至翡翠路,东至潭冲路。主要包括合安公路、仙霞路、三河路、站前路、体育场路、人民路、巢湖路、珍珠路等街区。该商业功能区以规划的轨道交通3号线、5号线为依托,以仙霞路、珍珠路、三河路、站前路为主干,以规划百大购物中心、仓储会员店为节点,加强超市、专业店、仓储会员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注重现代服务业配套,逐渐形成集购物休闲、商务办公、现代服务为一体的市级商业中心。加快金寨南路城市综合体建设。围绕金寨南路城市主轴,优化沿线商贸布局,以百大(肥西)购物广场为重点,建设集高端商业、写字楼、宾馆酒店、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新型综合体。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性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业、会展业、金融服务业等。加快集镇商贸业发展。依托交通干线、旅游通道,加强中心镇与小集镇商业设施建设,增强商贸服务功能;加快集贸专业市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集镇贸易。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引导各类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建设,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专业市场。重点发展三岗“中国中部花木城”、小庙家禽交易市场、皖中花生交易市场、丰乐羽绒交易市场。大力培育扶持专业市场主体,强化农副产品收购、运销、贮藏、保鲜、加工、安检等重点环节,增强专业市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发展社区服务业,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积极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深入社区兴办各类便民服务网点。第三节 更新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开拓旅游业发展新领域。树立“以文化带动旅游,以品味提升旅游”的开发理念,发挥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安规工程师基本培训:构建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 员工心理健康与团队凝聚力考核试卷
- 木材采运的标志与品牌建设考核试卷
- 《片球菌素PA-1与乳酸协同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的作用与机理初探》
- 安全教育中的沉浸式体验设计与实施策略考核试卷
-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试题与参考答案
- 《攀岩运动员攀爬路线分析的认知加工特征研究》
- 2024年合同研究组织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4年医疗、外科、牙科或兽医用家具项目提案报告
- 2023年某市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用户使用手册
- 金融服务营销报告总结
- 35kv集电线路监理标准细则
- 桥式起重机定期检查记录表
- T∕CACM 1090-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敷贴
- 2024版人教版英语初一上单词默写单
- 化学实验室安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经典房地产营销策划培训(全)
- 工人入场安全教育课件
- 【川教版】《生命 生态 安全》二年级上册第12课 少点儿马虎 多点儿收获 课件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大单元作业设计
- 静配中心差错预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