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4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陕西省山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4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陕西省山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4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陕西省山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4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陕西省山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4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山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二7-8单元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在此背景下,列宁A. 领导了十月革命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开展农业集体化D. 领导俄国坚决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18年下半年”“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得出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19181920年)。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故A项错误;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1927年斯大林提出开展农业集体化,时间和人物都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俄国坚决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不是解决“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的措施,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重点信息“1918年下半年”“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的理解,可以判断出处于三年内战时期,由此思路解答。2.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 余粮收集制B. 粮食税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 农业集体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可知,这是余粮收集制的内容,信息A正确;粮食税是农民交税,剩余粮食自由支配,这与材料中“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不一致,选项B排除。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中“列宁”不符,排除选项C、D;3.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据此推知当时苏俄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 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D. 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4.“革命前的一些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出现的小富农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也渐渐成为富农,因而富农的人数和影响逐步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这种政策下,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不可能出现“富农重新获得发展”、“中农和贫农发展为富农”的现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而且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商品交换,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前提,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是消灭个体农业,不可能出现“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逐渐扩大”,所以C错误;D是中国所特有的,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5.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 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B.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 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答案】C【解析】据材料“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C项正确;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早在十月革命后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属于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C。6.斯大林模式指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列对这一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A. 在苏联实施的时间是从斯大林开始到苏联解体结束B. 取消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从而阻止了社会经济发展C. 对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D. 借鉴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这一模式【答案】A【解析】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执政期间开始确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针对该模式的弊端均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这一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导致苏联解体,因此A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取消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这一模式在30年代对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排除C项;这一模式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D项。7.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户不再逐户加入农庄,而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这突出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A. 调动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B. 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C. 以行政命令干预强制推行D. 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根据材料信息“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人社”、“连片划入集体农庄”等,材料信息能够体现出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行政干预、行政强制性比较强”,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明显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合,直接排除。故选C。考点:十月革命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8.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A. 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B. 推动农业蓬勃发展C. 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D.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答案】A【解析】1935年6月,正值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期间。苏联的”二五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实现,与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关系密切。A正确。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C错误。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结合本题的时间及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评价即可得出答案。9.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A. 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 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 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题干中这些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D项正确。10.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A. 农业上大规模种植玉米B. 一味发展重工业C.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D.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特点:“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答案选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1.“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以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勃列日涅夫的这一改革措施A. 突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B. 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基本关系C. 赋予企业生产的充分自由D. 试图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信息说明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企业积极性,故D项正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2.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这里所说的“相似”应是A. 经济发展的指令性计划B. 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C.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 挽救国家危机的尝试【答案】D【解析】【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都是在国家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不是“指令性计划”,故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采用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阻止不了苏联经济的衰退,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故排除B、C两项。13.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 赫鲁晓夫改革导致混乱C. 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在经济上的改革没有成功,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故选B。14.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的是A. 雅尔塔体系建立B.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D.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美元是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有利于货币的稳定,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形成的,与货币无关;C项是贸易体系不是货币体系;D项是贸易体系不是货币体系。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成为潮流,很多国际组织建立起来。其中,以“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使命的组织是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 关贸总协定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世界银行【答案】D【解析】【详解】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这与材料中“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符,故D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汇率,消除外汇管制,提供短期贷款,选项A排除;关贸总协定目的在于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选项B排除;北美自贸区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非全球性的国际组织,选项C。【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战后建立的各国际组织的职能,抓住材料“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16.货币变局一书中写道:“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A. 加速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 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C. 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紧张局势D. 推动了战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考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是二战开后启了的新时代,所以A项错误。C项是无关,这个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间的。D项也是错误项,这一时代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美国是不会希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17.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A. 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B. 各国的货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C. 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D. 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依据所学,福勒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世界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形成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ABC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具体内容,D是其实质,所以应选D。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18.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 联合国的成立C. “关贸总协定”的生效D.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和关税有关,而关贸总协定也和关税有关并且关贸总协定还促进世界贸易总额增长,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涉及关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联合国也不涉及关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得益于,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9.对下列当今经济区域集团的评述,正确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经济区域集团化完全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A. B. C. D. 【答案】C【解析】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其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故正确;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故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如美国、墨西哥,故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既有阻碍又有促进作用,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选C。20.欧盟、欧佩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下列关于这些组织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这些经济区域组织都诞生于20世纪下半期这些组织都是以经济合作为前提这些组织都把南美洲与大洋洲国家排除在外这些组织的诞生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经济区域组织都是诞生于20世纪下半期;这些组织也都是以经济合作为前提;经济区域集团的最终归宿是经济全球化,所以这些组织的诞生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然是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能把南美洲与大洋洲国家排除在外。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除。21.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的航海家们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乘飞机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如果前者侧重于地理常识的话,那么后者旨在强调A. 经济区域化B. 世界两极化C. 经济全球化D. 制度多元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选项C正确;“世界是平的”是从整体视角来看,并未体现区域化,选项A排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1492年,500年后是1992年,此时两极格局已经瓦解,选项B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制度差异,选项D排除。22.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合适在“”处填入的内容是A.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B. 垄断组织的出现C. “关贸总协定”的签署D. 欧共体的成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思维导图中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正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之时,也属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技术条件,故A项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是1947年,它是一个有关贸易的协定,故C项错误;欧共体的成立是1967年,它是一个经济区域组织,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3.下列表述最能反映下面漫画主题的是不平等的“赌局”A. 金融风险日益加深B.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C. 两极对峙格局加剧D. 全球经济差距扩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漫画主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赌局”,没有涉及金融风险的内容,故A项错误;漫画无法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格局,与漫画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符,故C项错误;在这不平等的“赌局”中,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集中到发达国家,两者的经济实力差距拉大,故D项正确。24.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2016年1月16日至18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有关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当中使用人民币。这表明A. 当前中国在经济上主动融入西方经济体系B. 中国正逐渐取代欧美主导世界经济游戏规则C. 是美国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动摇的体现D. 其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亚投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当前中国在经济上主动融入西方经济体系表述是错误的,选项A排除;选项B不符合当前国际经济实际情况,排除。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动摇,选项C排除。25.经济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下列对经济全球化的评述可能错误的是A. 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才能够解决B. 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越来越富C.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D.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已经摆脱了劣势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全球化引起众多问题,但是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才能够解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它们利用最新科技主导全球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属于重大外交活动,但不可能摆脱目前经济全球化中劣势地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材料四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答案】(1)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领导人希望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分)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2分)(2)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建设社会主义(2分)(3)表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分)影响:破坏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特点:国家干预经济(1分)(4)20090420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4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根源,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二小问突破,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来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发展经济,进而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第(3)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所学可知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第三小问特点,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度过了危机,挽救了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第(4)问,考查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根据所学可知:逐步僵化,僵化的体制超越了生产力水平。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政企不分)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弊端【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体制的比较:(1)相同之处都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都暂时解决了危机,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2)不同之处从实施的目的看:斯大林体制是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活力。从实施的效果看:斯大林体制存在很多弊端,给苏联造成了社会危机,后经历届政府改革仍然无法改变。罗斯福新政所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从实质来看,斯大林体制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模式,而罗斯福新政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整。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材料二 材料三 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811985198619891990社会总产值3.31.82国民收入3.21.04劳动生产率3.12(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2)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答案】(1)不良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勃列日涅夫。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3)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解析】【详解】第(1)问,“不良后果”,根据材料一信息“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从粮食产量和生态环境角度概括得出。“评价”,依据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方面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图表的时间信息可知,该图表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信息。“历史信息”,依据图表中工业和农业数据,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第(3)问,“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等角度分析。“启示”,依据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角度分析。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二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材料三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曾说:“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进口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意义。【答案】(1)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海外贸易;西欧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2)进步性: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扩大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局限性: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3)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解析】【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信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以及西欧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可知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评价: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进步性:根据材料“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可知该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扩大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局限性,该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最终确立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有利于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3)意义: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回答。对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加入世贸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2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8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简表项目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982年1990年2000年19901995年1996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59020901271021.140.2跨国并051.5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