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3届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姓名:张君 5 张安霞 7 穆义军 7指导老师:陈屹力摘要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加快推进了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本文通过叙述国外一些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例子,给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启示。本文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叙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转型的必要性;第四、五部分描写了国外三家典型的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经验,以给出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第六部分以民生银行为例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现状,第七部分是我们通过全文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互联网金融 利率市场化 金融脱媒目录一、文献综述- 1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2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2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定位- 3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4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动因- 8 -(一)金融脱媒化的影响- 8 -(二)金融脱媒的新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影响- 9 -(三)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10 -四、国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11 -(一)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1 -(二)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6 -(三)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21 -五、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3 -六、民生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26 -(一)民生银行简介- 26 -(二)我国当前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 26 -(三)民生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27 -1,合理定位,寻求突破- 27 -2,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28 -3,积极创新业务 打造财富管理特色- 28 -4,拓展中间业务- 29 -5,国际化战略,布局综合化经营- 30 -七、结论- 31 -参考文献:- 33 -一、文献综述陈国喜(2006)即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高额利润获取与批发业务的主体地位息息相关,因而,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创新批发业务的服务形式,加大批发业务的产品研发投入。李鲁新(2007)则从主要从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已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外资银行放开等现实的挑战,应及时调整优化盈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郭娜(2011)也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出了我国当前仍是以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必须实现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均衡化集约化的发展。杨继荣(2011)也提出,当前我国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不稳定性在加剧,要提高盈利的稳定性,推动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而鲁政委(2011)则主要从金融文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因素,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对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意义。李江(2006)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分析得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形成了“批发与零售兼顾、信贷与中间业务并重”的格局,以瑞士、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其商业银行还开拓出了特色业务这一领域,并在全球形成了品牌效应,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借鉴。张儒翔(2009)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提出中国应当走美国模式开展混业经营,并探索有助于形成混业经营模式的监管模式,强化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张银仓(2009)则通过国别比较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构建、金融监管及市场环境等领域学习他国经验,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张志刚(2011)则分别对我国的 13 家上市银行与国外知名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制度因素分析了不同盈利模式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思路对策。 Kwast(1989)Eisemann(1976),Rose(1989)等学者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能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且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的稳定贡献率更大。Rogers&Sinkey(1999)也通过对美国银行业开展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使其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另外一些学者却通过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不仅没有提高经营绩效,反而增加了风险,Stiron(2006)等学者通过调查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发现,多元化的业务拓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提升,Clalmes&Liu(2009)则通过对加拿大银行业开展的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虽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总营业收入,但却加大了收入波动的幅度,说明在产生收益的同时,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Hidayat et al(2012)则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关系还与银行的规模和性质有关,对小银行来讲,业务多元化可降低其经营风险,但对大银行而言,却加大了其经营风险。我国学者张羽(2010)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可分散经营风险,但占比过大反而会恶化深入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因而如何把握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程度是商业银行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张雪兰(2011)则通过数理模型验证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而当前阶段发展非利息收入可不受限制。张超(2012)则发现多元化业务模式可有效降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2013 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利率市场化进入高速推进时代,同时阿里巴巴集团“余额宝”的问世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抢滩金融市场时代。在这个跨界经营风行、高技术变迁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德勤中国发布的2013 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13 年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承受的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净息差持续回落,利润增速业已回归常态。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总资产达到 151 万亿元,同比上涨 12.69%。总资产规模仍然呈现持续扩张的状态(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2003-2013 年变动趋势图见图 2-1)。图 2-1 2003-2013 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变动趋势图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 2013 年全年实现净利润 1.42 万亿,比 2012 年的 1.21 万亿增长 14.88%,但较之 2011 年 36.3%和 2012 年 18.9%的增速来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据德勤中国预测: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已回归常态,且增速将持续下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中间业务的回落、网络金融的兴起、银行各项成本投入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或将回归个位数时代。在资产规模稳步扩张、利润增速却持续回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反思当前盈利模式出现的问题,探索更适应时代发展、更符合技术进步和适应客户需求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定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还是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变迁及盈利模式的分类形式来看,主要经历两种模式:一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另外一种则是非利差主导型,或称多元化业务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以净利息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服务群体以公司为主,主要发挥信息中介及信用创造的社会功能,多以信贷形式开展业务:即通过吸收社会存款、发放贷款来获取利润。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思潮期间,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个体客户,提供的服务以个性化的零售业务为主,业务形式多为中间业务:即不直接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以低端的代收代付、担保服务、理财产品及高端的金融咨询、理财规划乃至投行业务等模式呈现,典型的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此种业务模式以美国银行业“金融超级市场”为主要代表。 根据上述两种盈利模式的分类及特点,我国银行业当前的盈利模式即可定位为利差主导型模式,特点为过度依赖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主要的业务形式为吸存放贷的信贷扩张,主要运营及监管模式为分业经营。(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们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转变当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有其必然性,要积极拓展非利息收入。也就是说: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发展非利息收入对应的中间业务有其必要性。那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如何呢?中间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哪些特点,需要如何改进才能帮助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 1,中间业务的界定和分类 目前,关于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金融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明确中间业务的含义,是我们接下来开展研究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即为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定义的中间业务“在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这里特别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代理股票买卖业务,要严格控制开办代理证券业务。而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不需要动用自己资产,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换句话说,广义的中间业务既包括狭义的中间业务,又包括真正意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混业和分业经营的所有中间业务,又包括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表外业务;既包括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中间业务,又包括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表外业务。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中间业务有不同的分类形式。按照风险不同,中间业务可分为金融服务类和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按照功能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结算类、担保类、融资类、管理类、衍生类、其他类六种;按照开展业务时的不同身份,可分为代理类、委托类、自营类三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我国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九类,见表 2-1。表 2-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类 在我国,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定义的中间业务比较狭义,但在实务操作中,商业银行办理国内外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代理类中间业务的代收代付时,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的增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中间业务完全可能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比如,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向承兑银行缴纳保证金,出票人无力偿还债务时,作为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则要承担连带责任。因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担保则是银行的一种“或有负债”,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纳广义的中间业务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来理解中间业务,因为这不但是发达经济体全能型银行盈利模式的重要特征,更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速及规模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都呈现增长趋势。对于我国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尽管受到政策变动及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我国各大上市银行 2012 年中间业务的增长率较之 2011 年有所放缓,但整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率甚至超过 100%,这意味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业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共识。因为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中间业务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变动相关程度较低,因而其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意识到利差收窄给银行盈利带来的压力,致力于发展中间业务,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收获了较快的增长。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及品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为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中间业务形式大多是如结算类、担保类、代理收付、银行卡等档次低、收益差、创新力不足、附加值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类型。与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相比,技术含量较高的资产托管、企业年金、信息咨询、电子银行、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而西方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体的证券交易、资产管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在我国由于分业监管的限制基本没有涉及。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利差主导、非利差附加价值低的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分析原因,其一是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价值中间业务的起步晚造成当前中间业务的产品线窄、品种有限。目前我国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 300 多种,还不及发达国家开发出的金融产品的十分之一。其二,中间业务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不高,对中间业务起到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开发创新的力度仍不够,创新过程中的同业复制较为普遍,且各银行缺乏有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个性化产品。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例,2013 年的年度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据前三位的是分别是顾问和咨询的手续费用,银行卡手续费用和代理业务手续费用。从下图2-2 我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开展的种类及占比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仍以中低附加值的业务性收费为主,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类(25%)、委托贷款(16%)、代理类(14%)及银行卡类(12%)等低技术含量的业务领域。相比之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外资全能型银行不仅使用的中间业务范围广阔,而且主要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信息咨询及资产评估(26%)、金融交易类(24%)、信托托管类(16%)及投资银行类(14%)等领域,既可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开展资本市场业务,业务收入的取得多半在于提供的高智力高附加值的服务。图 2-2 2012 年中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种类及占比对比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增,仅 2013 年 12月,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并邮储银行就发行理财产品 1320 款,且收益率极高,年收益率在 7%以上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为应对贷存比考核而打响的高息揽储大战,年底揽储压力一过,理财产品不仅收益率迅速“变脸”,数量和规模也骤减。以今年 1 月份为例,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上期报告减少了 182 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也将为 5.94%左右。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中间业务发展的市场驱动力不足、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售后服务滞后,因而在中间业务的结构优化同时,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理财产品的创新性和质量是我们的思考方向。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动因 (一)金融脱媒化的影响 金融脱媒现象的不断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具体来说:第一、储蓄存款的大量分流弱化了商业银行基本的吸存功能,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居民储蓄存款会大量的流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及民间借贷市场,弱化银行的存款基础。第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贷款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替代效应,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会带动企业直接上市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直接融资功能的强化会部分取代商业银行的贷款功能,迫使其信贷业务面临巨大压力。第三、优质客户的倒逼效应挤压盈利空间。一方面直接融资导致优质客户贷款需求降低,另一方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日益融合和业务交叉使得优质客户倒逼银行实行优惠利率的现象加剧,压缩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盈利空间。第四、受托支付等监管新政减少了银行的信贷派生存款。随着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新政的实施,过去商业银行放贷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只能直接将贷款支付给企业的客户,使得大量的派生存款受到了挤压。第五、金融市场创新带来的风险管理压力加大。金融脱媒的深化刺激着金融市场不断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银行负债的稳定性发生动摇,负债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商业银行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持长期贷款的矛盾凸显,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剧,近期我国由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演化出流动性危机就显示了这一问题。图 3-1 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面临巨大的压力,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商业银行要适时地变压力为动力,从挑战中寻找机遇。如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市场需要的投资专业性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可利用其专业优势发展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有效的规避防范市场风险;另外,券商融资业务的创新可以给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抵押贷款、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提供平台。总之,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传统业务冲击,只有转变长期以来存贷利差的经营思想、以客户为中心强化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的同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才能赢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二)金融脱媒的新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影响 随着余额宝、理财通等大众理财方式的兴起,互联网行业对金融业渗透增强,许多学者甚至将其上升到与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平行的第三类融资方式,金融脱媒化程度在其推动下加剧。 据数字预测,2020 年,我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将达到30 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必然为网络金融的业务拓展提供基础的环境支持,另据财汇数据显示,仅以余额宝为例,自 2013年 5 月 29 日成立以来,截至 12 月 26 日,天弘增利宝 7 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4.816%,为活期存款利率的 14 倍;万份收益的平均值为 1.3176 元,在 A 类货币基金中收益排名第二,增利宝区间万份收益总值为 275 元,在同类货币基金中排名第二,这显示了网络金融极强的收益性和成长性。从根本上来说,网络金融并没有改变资金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配置和转移,只是利用网络的平台满足了大众日益多样性和便捷性的理财需求,然而它的创新性就在于其带来的“微型信贷理财理念”:即信贷不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普罗大众可广泛参与的公平合理交易的商品和服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这些微型理财产品不仅准入门槛低、收益可观,而且随时支取、流动性极强。此外,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借助早已存在的庞大支付宝客户群体和支付平台很快占领了青少年这块极具成长性的阵地;同时,从支付角度来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家及客户的支付交易由第三方来完成,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在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等结算支付业务上与传统银行业形成明显的替代效应,据统计数字显示,2012 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3.8 万亿元。最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优势不言而喻,在此模式下,操作者不仅能方便查阅交易对手的交易记录,找到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还能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数据的使用效率。以上互联网金融的种种渠道、技术、理念上的创新优势会给商业银行的未来的金融中介地位造成极大的影响。表 3-4 网络金融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及常规理财产品对比(三)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起到加速和催化的作用。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上的竞争加剧,为了竞争存款会推动存款利率上升,为了争夺客户会导致贷款利率下降,利差收窄的趋势不可避免,势必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利润水平,给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带来冲击,同时,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即市场决定价格加大了利率的波动频率,使得商业银行承担更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打破旧有的无差别资金定价机制,商业银行可立足自身的市场定位,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定价机制,对存贷款进行控制,并通过建立差别化定价的策略来吸引客户。最重要的是,社会信用资金会基于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偏好在金融机构及地区间自由流动自行配置,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激发其革新当前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推动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的步伐,大力发展以中间业务为主的新兴业务,培植新的盈利增长点。 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政策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始终保持着 3%以上的存贷利差水平,为其盈利收入提供了稳定而不具风险的利润来源。然而根据其他国家的国际经验,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存贷利差均会缩小,以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为例,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两国的利差均保持在 1%-2%的水平上。专家估计,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整个银行业平均利差将从当前 3.5%的水平缩小到 2.5%,大致接近国际市场 2%的息差水平,有人预言,中国利率市场化完成之日,就是银行暴利时代的结束。四、国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前面我们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以下主要开展的是国际比较分析。本章选取了当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三种金融体制下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市场主导型体制下的美国商业银行、银行主导型体制下的德国商业银行、以国际化个性化私人服务见长的瑞士商业银行。分别从其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变迁、转型的制度保障、当前利润结构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四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一)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美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及业务发展经历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多元化混业经营阶段(1933 年大萧条危机之前);单一化分业经营阶段(1933 年-1982 年);以及全能化混业经营阶段(1982 年至今)。其具体制度变迁路径可见图 4-1。图 4-1 美国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在 1933 年经济大萧条之前,虽然美联储已然成立,但其只承担单纯的货币管理功能,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1927 年出台的麦克法登法案虽然限制国民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但在投资房地产市场、信托投资、参股报关公司等领域却放开限制,鼓励商业银行进入并充分竞争。所以大萧条之前的发展时期,美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在业务规模、产品服务领域、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监管缺位,致使大量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催生了经济危机。此阶段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收存款、发行银行券、发放贷款、提供货币兑换支付清算等客户服务以及简单的证券业务等方面。 1933 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挽救金融市场的危机,恢复商业银行的信誉,防止社会资金流向投机用途,减少在投资和商业银行业务结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内部交易,美国政府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成为促成美国商业银行业第一次盈利模式变革的助推器。该法案明令禁止商业银行开展包销及证券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与投行业务加以严格区分,有力的帮助美国商业银行回避了证券的波动性风险。只能购买由美联储批准的债券,禁止商业银行开办任何非银行的分支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制定了限制银行恶性竞争的 Q 条例,并禁止银行发起和分配共同基金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该法案催化了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产生。由于分业监管模式的存在,商业银行以吸存放贷为主要业务模式,负债管理、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严格的金融管制极大的限制了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及金融服务现代法的颁布,美国进入了以全能化、国际化、大型化、信息化为特征的高杠杆率混业经营模式时代。在此阶段,美国商业银行强化了产品创新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新升级了业务流程,进而使其核心竞争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并使其业务活动日益多元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价值链多元化差异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高要求促使美国商业银行在外源融资方面着力,此时期金融衍生品及投资并购等高杠杆资产得到急速发展,非贷款性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急剧上升;同时,在风险管理环节,由于高杠杆率混业经营的业务模式对风险管理要求的提升,美国商业银行业开启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也即完成了从单一信贷风险控制转型为向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联动控制,信贷资产管理与多元化业务资产管理同步,业务流程再造与技术平台发展并举的转变。渠道建设和后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借助信息科技的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主银行等新兴渠道的发展及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对提升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和交易效率意义重大;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商业银行定制化客户服务体系的定位,通过市场调研及客户需求评估、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系统,可以记录客户交易习惯及消费偏好、有针对性的开发并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尽管全功能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为美国银行业赢得了长达30 年的金融繁荣,但不可回避的是金融过度杠杆化和过度创新所积聚的风险,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则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如何很好的平衡把握“建立高效率、高效能盈利模式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是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变迁史给我们提供的全新命题思考。2,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能够完成向全能型商业银行的转型并实现近 30 年的持续繁荣,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制度保障。总体来看,其制度保障集中体现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体系两个方面。首先,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它的标志是金融资产的构成比例,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差别在于证券类资产与贷款类资产的比例。美国证券类资产由 1988 年的 17280 亿美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亿美元,而贷款类资产自 6908 亿美元增至 2012 年的 71173 亿美元,在此过程中,证券类资产不仅在总资产比例上远高于贷款类资产,在增长速度上明显快于贷款类资产,两类资产的差距幅度也进一步增大。与我国当前银行主导型的以间接融资为主、坏账率高、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金融结构不同,美国商业银行极高的资产证券化程度反映了其较强的流动性和极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自 1985 年到 2005 年十年间,美国股市市值相当于 GDP 的比重由 54%增至 146%,债券余额相对于 GDP 的比重由102%提至 183%,同时,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成熟度的提升一方面加剧了金融脱媒化,增大了传统信贷业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混业经营的联动支持和成熟的金融行业环境,成为促成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之一。 监管制度的变迁为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提供了基础的外部政策环境,成为催生美国全能型商业银行现状的另一重制度保障。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在一次次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适应、调整、建立起来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遵循着“政府减少直接干预的总体要求与强化监管细则建设”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一原则帮助美国形成了当前金融活动自由充分但监管制度又完善严苛的基本格局。综上所述,美国银行监管体制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双线多重特征,即联邦政府监管国民银行与各州政府监管州立银行双线并立的监管体制。所有国法银行都是美联储成员,州法银行可自主选择是否成为其成员,美联储对其成员实行直接监管。另外银行要开展吸存业务,必须加入 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受存款保险、金融检查和金融预警的监督。美国实施的这种多条线、立体式、交错式的监管模式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协调和管理,从而高效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既是联邦制高度分权体系的基本要求,又是其经历若干次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经验总结的结果。第二、是规范严格的内部评级制度与监管审查制度。开设商业银行时,个人的资质和信用要接受美联储的严格审查,有劣迹的人很难混入商业银行董事会;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质量是否达标、风险管控能力是否有效、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续、资本充足率是否合规、流动性管理是否充分五个方面要接受美联储监管力量的内部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监管方案。第三个特点则是伞形监管模式(可参考图4-2),伞形监管模式的核心为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并向其申请执照,获取资格后依照金融服务现代法的规定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可以分别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证券公司业务、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元化业务并分别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也就是说,在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下,各种性质的子公司分别保留原有的监管模式:开展保险业务的子公司接受保监署的监管,开展证券业务的子公司仍由证交会监管,而商业银行业务受控于银监会的监管。此种伞形的监管体系对经营和监管的分立设置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混业经营模式并不等同于统一监管,反过来,分业监管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实行分业经营,因而我国当前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也可探索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局的监管模式,或者在分业监管模式中探索混业经营的方式,积极向多元化盈利结构对应的业务模式转型。当然监管体系高效运作的前提是监管机构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以及监管组织机构、指标和程序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图 4-2 美国伞型金融监管体系图3,美国当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特征 美国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低谷之后,在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盈利能力得以持续提升,虽然受到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近几年的盈利能力恢复较为缓慢,但平均资本收益率都保持在 15%以上。1991 年到 2009 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达到 1.17%,也远远高于欧盟 15 个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经济形势最好时 0.67%的数据(可参见图 4-4)。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其并购重组和增收节支有关,更与其转型后形成的盈利模式有关。从收入结构来看,美国当前的非利息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超越了 62%,并形成了信贷业务收入、投资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三足鼎立的盈利结构,这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全能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其当前盈利模式有以下特征:图 4-3 美国银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变化趋势图第一、总体上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降低。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双重挤压,美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持续走低。尤其是 1993 年后,各商业银行实施积极的贷款定价策略及对有管理负债的依赖程度提升,贷款利息收入增长落后于贷款资产的增长,此外,核心负债结构的变化也对净利息收入的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以 1991 年到 2005 年为例,美国商业银行核心存款相当于资产的比率由 59%下降到 47%,而有管理的负债如 CDs、次级票据和信用债券等利息成本较高的负债从 30%上市到 36%,这无疑会使得原有的存贷业务产生的净利息收入逐渐减少。 第二、利息收入结构变动,其他利息收入提升。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结构的变化也是其盈利模式转变的基本反映,当前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中除贷款和租赁之外的利息收入占比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 1997-2001 年的时间段内,超过了贷款及租赁利息收入,而在 1999 年即到达历史最高点 64.14%,虽然 2010 年回落到 44.32%的占比,仍然反映了传统信贷业务比例的下降,与此同时,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的增加是引起其他利息收入占比上升的重要原因,1969 年美国银行在购买联邦基金和回购证券方面的利息收入上着力,1967 年又增加了同业存款的利息率,到 1984 年则增加了交易账户的利息收入。因而,证券投资、交易账户、同业存款等多元化利息收入和业务结构比例的上升反映了其向非传统盈利模式的转变。 第三、非利息收入战略地位提升,占比增加(可参考图 4-4)。传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均衡发展是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一大亮点。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存款账户收取的管理维持费用,另一方面包括办公楼的运营、出售资产、房产投资等收入。通过不断的金融产品研发和管理理念革新,美国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非传统金融服务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自 1991 年来,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以 9%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有 17%提升至 45%以上,而在非利息收入中,交易类、投资类和咨询服务类收入占据 80%以上的比重。由于中间业务在美国银行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与日俱增,很快成为其重点关注的业务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中间业务形成了增速快、形式多元化、创新能力强、客户满意度高等业务特点。 第四、营业费用下降,成本控制成效显著。评估商业银行能力,一方面在收益,另一方面则在成本。分析美国商业银行成本构成,一般从利息费用占总资产比重、非利息费用占总资产比重以及贷款损失准备占比三个层面开展。首先,利息费用从 1981 年的 8.37%下降到 2013 年的 0.72%,非利息费用从近年来最高的1993年的3.77%下降到2013年的2.97%,而贷款损失准备比率一直保持在0.5%左右。从现实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的三项费用自 1994 年以来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因而其成本控制的管理非常有效。 第五、非利息收入占比银行资产规模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吴刘杰以资产规模为划分标准,对资产规模在 1 亿美元以下、1 亿到 10 亿美元、10 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统计分析发现:规模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平均占达到 42%,远高于前两者 21.33%及 24.96%的比重。这说明美国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更具有优势。综上所述,美国当前的盈利模式已经完成了由“传统信贷主导业务模式”向“风险经营管理业务模式”的转变。反映在收益结构上即:中间业务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提升,利息收入中的新型业务占比增加、投资业务的占比上升以及营业费用占比下降。图 4-4 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图(二)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不同于英、美、日等国家,德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之初便始终不渝地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二战后战胜国管理模式下短暂的分业经营和 20 世纪 59 年代末迅速向全能银行回归的三个阶段。德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起源于 19 世纪末,创混业经营模式之滥觞肇迹,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全能银行。部分学者将全能银行定义为“既可从事传统银行存贷业务,亦可以涉足投资银行、保险业、资产管理、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领域,甚至于可以进行实业投资项目。从我国市场上的准入要求来看,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具有金融行业的全功能牌照”。 德国全能银行的诞生源自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 世纪 50 年代,德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国内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融资必要的证券交易机制。而通过“银企结合”的方式,银行可凭借持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获取收益,反过来进一步增强银行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受益于银行提供的大量资金,又保证了德国工业化持续的高增长率,反过来又促进银行业务和规模的扩张。银企相互作用和良性互动,逐步催生了包括公司金融服务、证券服务、以及传统银行业务等在内的,开展混业经营的全功能银行。其业务除涉及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开始触及投资银行业务,并进一步催生了合作银行、储蓄银行、抵押银行等专业细分、客户细分的银行。 二战使德国的银行业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低谷,随着战败后国土一分为二,西德和东德地区都被迫走上了分业经营的道路。西德的分业经营受制于美国式银行制度,而当时美国实施的银行制度正是分业经营;东德地区的分业经营受制于苏联模式的中央集权制度,银行业务被迫从金融机构撤离、民营金融机构被没收、大银行被结构性调整。二十世纪 50 年代,西德开始恢复混业经营模式,两德统一后,东德按照西德的模式,重新建立了“全能银行制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德国经济蓬勃发展,重获新生,并奠定了世界第三大、欧洲第一的经济强国地位,这与其独树一帜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密切相。 德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正是来源于这种银行主导型的全能银行制度。这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业务并立、私人客户与机构客户并重、零售业务及批发业务同视的特点。它通过业务领域的充分多元化、大型金融集团垄断金融市场以及广泛的集团外部互相持股等方式,形成了以下核心竞争优势:第一、资金优势:全能银行通过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汇集了规模庞大的资金,并以此为契机,完善了人才和技术的储备。第二、客户资源优势:网络、渠道优势形成的稳定、优质的客户群体。全能银行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使其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成本基础上实现资金融通并提供集证券、债权、投资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将客户群体从本国扩展到他国。第三、成本优势: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实现的范围经济。由于全能银行触角广、范围大,有利于在资金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外通过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纳入一体化构架中,从而形成“金融超市”效应,获取成本优势。第四、灵活适应性和抗风险优势:由于全能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及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利用金融业态的综合优势进行金融产品组合开发何和交叉销售,从而促进金融创新,提高灵活适应性;同时,业务多元化有利于通过适度的内部补偿,确保收入的稳定型、降低运营风险,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图 4-5 德国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 德国虽然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体制,并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但由于其体系过于庞大,金融业务的相互交融与深度渗透使其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旦风险引爆,其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将可能引致摧毁性的后果。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便见证了德国银行倍受冲击的历史。德国政府虽然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并购整合、突出业务强项、缩减经营网点、突出个人零售及投资银行业务等变革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但在经营模式上,并没有转向分业经营制度,而是在健全法律基础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继续保持混业经营下的竞争优势。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较为完备的一体化的制度体系。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德国以法典为基础,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 1961 年的联邦银行法和 1961 年 7 月 10 日通过的银行法。其中联邦银行法以及第二年重新修缮的信用制度法共同搭建了国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框架,为后续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基础。前者确立了德国联邦银行的业务领域,即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信托、证券、存货、外汇及之间业务等金融业务,并成为该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法律基础。后者的贡献,在于规范了银行以及信用机构的认定方式,认为只要从事银行业务,且规模和组织达到了商业化运作水平,即认定为信用机构。这些规定为银行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 同时,前者还对金融监管的权力进行了明确。即所有银行的证券活动均需受到有价证券交易法约束和存款审计。后者,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监管范围和监管机构。即由德国金融监管局以及德意志联邦银行共同履行监管职责。此后,1995 到 2004 年间,德国又先后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证券交易法、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并再次修改和完善有价证券交易法和交易所法,成立证券委员会实施证券业的监管职责,各大银行也相应的建立了证券监察部;进一步扩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赋予其更强大的权力,并修改了市场操纵构成要件。 监管模式及特征:德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以 2002 年为界,分为 2002 年之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和之后的统一监管模式。2002 年之前,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共同承担监管职责;联邦证券交易局监管证券业;联邦保险监管局则对保险业进行监管,此外,联邦银行和经济审计师协会是重要的检查机构。五大部门共同协调、联动监管,形成“五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见图 4-6),从而形成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并存的特殊金融运作模式。之后,伴随着全球金融业兼并浪潮,及金融业内部业务的深度交叉,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界日趋模糊,分业监管的部门冲突时有发生,金融监管效率每况愈下。2002 年 4 月 22 日,德国政府经过多年酝酿,颁布了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将联邦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以及保险监管局予以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德国金融监管局,全面负责德国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任务。从而由分业管理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 图 4-6 2002 年之前德国“全能金融”的监管体制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监管机构在监管时并未在银行自身运营上多加干涉,更多的是采取第三方审计的方式,并加以导向性的管理。这种方式既保证了金管局的权威性,又体现了政府管理不过多参与市场的原则,有助于营造公平、稳定、高效的市场环境。同时,金管局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制度和管理框架的把握上,客观上有助于整个市场和政府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内外部并重的监管。一方面,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三大会(股东、理事、监事)之间的约束机制加强内控,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及舆情监管,并主要以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来承担外部监管职责,形成了内外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 第二、对全能银行分支机构实行资本、资产及负债的“并帐监管”,以定期分析评价银行的资产状况、偿债能力、风险评估等重要指标。正是得益于这种高效、完备、适应性强的监管模式,政府监管体系有效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全能银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了稳步发展。3,德国全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如上文所述,在德国完备、健全的法律基础上和高效、适应性强的金融监管体制下,无论在吸存发贷,还是有价证券买卖;无论是参股控股还是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方面,以德国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强大金融集团在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上都表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信息革命、欧洲一体化更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德国当前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
- 做课件软件教学课件
- 活动安全应急预案
- 1.1.1反应热 焓变 课件 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吉林省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1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 犬皮肤癣菌病开题报告
- 踩高跷大班教案反思
- 肝门部胆管癌辅助治疗
- 让友谊之树常青说课稿
- 花点心说课稿
- 2024美团外卖服务合同范本
-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3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年级组试题及答案
- 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门锁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8.2 共圆中国梦 教学设计
- 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承诺书模板
- 英语四级单词表4500.xls
- (最新整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期间核查规程
- 《海子诗人简介》PPT课件.ppt
- 阿莫的生病日ppt课件
- 汽车材料概述课件(ppt 119页).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