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备考必备第四部分第2节.ppt_第1页
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备考必备第四部分第2节.ppt_第2页
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备考必备第四部分第2节.ppt_第3页
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备考必备第四部分第2节.ppt_第4页
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备考必备第四部分第2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真题再现,一、(2016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平衡 陈国凡 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里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清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头来:“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里拿着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可能是你走得匆忙,忘啰,就先给你放着吧。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麻烦可就大啦。”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了,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家,他们就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家,你就自个儿到外面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有什么不好的,难道等到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两下,废话,没事,人家敲你的家门干吗?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里拿着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1. 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 2. 简析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_ 3. 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1)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_ (2)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_,窝火,紧张(怀疑、不安),惊讶(高兴、惊喜),平衡,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心思被小王看穿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4. 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_ _,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二、(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2. 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_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_,示例一: “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了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2) 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_ 4. 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_,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表明地点的特殊性:集中营是关押囚犯的地方,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三、(2014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怯 懦 安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 过一次电话),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2. 第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_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_,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_ . 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_,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的犹豫”)。,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妙处: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探究分析 1.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广东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方式大致如下:关于字词句的考查:指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从结构和内容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句中的某些词语的含义及妙用;等等。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赏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分析开头、中间或结尾段落的作用或妙处。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题、脉络: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线索;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或态度的变化;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开放拓展题: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感悟、理解、启示等。 2. 综合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种能力: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对语言的品析能力、想象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的感情的把握能力。 3. 备考时应高度重视高频考点,重复考查的可能性极大。,备考策略,一、知识储备 散文 1. 散文的特点: (1)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可以谈古论今,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都可以运用。 (2)神不散:一篇散文还要有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思想。 2. 散文阅读技法: (1)抓“文眼”。“文眼”即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写作缘由。 一般的散文,文眼大多在篇首。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背影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2)识“线索”。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主体脉络。优秀的散文,总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起线索作用的可以是某个事物(如羚羊木雕)、某个景物(如芦花荡)、也可以是某个人(如藤野先生),还可以是某种感情(如背影:父子深情)。 (3)明主旨。散文一般都不是直接点明主旨的,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主旨、把握作者情感的关键在于把握情和景的关系。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景入情,抓住景与情之间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就能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小说 1. 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2. 小说阅读技法: (1)了解时代背景。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只有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包括写作背景和题材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深层意义。 (2)梳理故事情节。在梳理故事情节时,一要注意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划分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掌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我们要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要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三、答题基本原则 答题前,首先要读懂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要基本读透文本,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了解人物形象。答题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答题的角度。许多考题都是针对文段设置的,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解题思路过程。清楚这些后,再判断考点和答题模式,然后再答题。所以一定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不能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2. 善于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读懂文章大意后,要善于找出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或典型的美句,这些句子往往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这些句子有助于遵循文本原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揭示文章的写作目的。找这些词句时,尤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和段首、段尾、过渡句。,3. 学会以文解文。答题时,要从文章中去搜索相关词句来答题,不要主观臆断,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也要用文中相关词句来转化组合。这样,可以防止答题偏离作者原意或答题不全面。 4. 列出答题要点。答题时也要分清层次,不要密密麻麻写一大堆,要把要点提炼出来,然后看每个要点是否需进一步分析或拓展。这样,答案既清晰有条理,也节省答题时间和防止答题区域不足。,考纲分解 一、考纲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考点A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 题型举例 【例1】(2015广东)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答案:(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例2】(2014广东)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答案:(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2. 考点分析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就是在阅读文章、理解内容之后,对文中所叙事件、所写人物、所描景物进行分析、提炼或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概括出来。此考点通常的考查形式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根据小说的情节完成下列表格;等等。题型举例中的两道例题都是广东中考近几年比较常见的题型。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把握。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题型一般规定了陈述的对象,也就是要把规定的陈述对象作为主语来概括故事情节才符合要求。 3. 解答指导 如果是叙事的文章,就要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答题模式是: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表现。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就得弄清楚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考点A2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 题型举例 【例1】(2016广东)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例2】(2015广东)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含义:一是沙宁老师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表明地点的特殊性:集中营是关押囚犯的地方,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例3】(2013广东)“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参考答案:指低能儿葵葵。商未央夫妇待葵葵如亲生儿子,在他们心中葵葵就是天使。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 【例4】(2011广东)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 . . . . . .,. . . . . .,. . . . . .,参考答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2. 考点分析 【例1】考查的是在标题的比较选择中谈看法,题型虽然有变化,没有直接明确点出考查的内容,但考点没有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踩点答题即可。【例2】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例3】侧重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例4】侧重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后三种题型都在题干中明确写出了考查的内容,只需按要求答题即可。,3. 解答指导 (1)标题的含义。此考点考查的标题通常有两个层面(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一是表层(具体)含义,即标题在文中直接所指的具体的人、物或事。如【例3】中“天使儿”明面上是指夜未央的儿子葵葵。二是深层含义,标题有时会用到某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来含蓄地表达与文章主旨相关的深刻含义,如比喻、双关、象征等。这时我们需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来理解标题,揭示出其深层的含义。如【例3】中“天使儿”的第点含义。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等往往可以在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或抒情句中去把握。寻找这些句子能帮助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答题模式可为:既指(表层含义),又指(深层含义);也可以分点列出所有含义。,. . . . . . .,(2)标题的作用。标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线索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的作用。 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 含蓄揭示文章的主题,表达某种情感,凸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营造气氛。 如【例1】的答案,示例一中,认同平衡为标题,是因为“平衡”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对象(“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揭示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示例二中,认同锁为标题,是因为“锁”是小说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主题(“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考点A3 对文章思路和线索的把握。 1. 题型举例 【例】(2012中考)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淡淡的深情。 2. 考点分析 线索有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线、情线,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它是分析段落、层次的依据。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时间的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线索往往和故事情节概括结合在一起。 3. 解答指导 找文章线索,首先是看文章的标题;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最后,理解文章表达的某种情感,尤其是散文。总之,找出文章围绕着什么来写或者始终不变的是什么,由此分析文章线索。,如【例】中“淡淡的深情”本来就是文章的标题,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也可以概括为“母亲对我的感情”。全文就是围绕着“我对母亲的感情”来写的,始终不变的是“母亲对我的情感”,只是“我”逐渐才发现这“淡淡的深情”。 考点A4 概括文章主题。 1. 题型举例 广东中考没有考查过此考点,但在考查其他考点时可能会涉及此知识点。如下面的例子。 【例】(2014广东)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参考答案: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妙处: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2. 考点分析 概括文章主题,揭示主题深层含义,一般要结合文章内容一起分析作答。要求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情感,明白作者写作目的。上面的【例】没有直接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概括,但涉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 解答指导 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概括,一要抓文章标题或关键句(议论句、抒情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或显地传达文章的主旨。文章中的议论句以及抒情句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常常会在这些句子当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二要抓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三要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一些文章的写作会有时代的烙印,可从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课文最后一课,2015广东卷选文集中营的课堂,都是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二、考纲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 考点B1 分析人物的情感、心理、态度及其变化。 1. 题型举例 【例1】(2016广东)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参考答案:(1)窝火(2)紧张(怀疑、不安)(3)惊讶(高兴、惊喜)(4)平衡 【例2】(2012广东)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踏上大学旅程时(上大学时),觉得很委屈,甚至赌气;大学期间,对母亲充满思念;回家探亲,听母亲述说关于“我”的种种事情,感到惊讶(震惊)、激动。,【例3】(2011广东)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参考答案:拒绝(反对)理解(支持)自豪 【例4】(2008广东)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1)拿他取乐(2)有点不安(3)深感内疚(4)亲密快乐,2. 考点分析 人物的情感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用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露情感,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体会作者情感;二是把情感反映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当中。请注意上面几道例题中的关键词:【例1】的“我的心理”,【例2】的“体悟”变化,【例3】的“态度”变化,【例4】的“感情”变化,“心理”“态度”“感情”等的变化是近几年的高频考点,考查的都是人物的内心的变化。 3. 解答指导 分析情感变化这一题型的要点有四:一是先要根据情节准确切分段落;二是从文中找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三是如果没有这类词语,则锁定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从中自行归纳出表现人物的心情(心理)的词语;四是联系作品主旨,总体把握情感态度。,考点B2 概括、分析或评价人物形象、品质。 1. 题型举例 【例1】(2013广东)请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善良、有爱心:收养了低能儿葵葵,给他慈父般的关怀;有宽广的胸怀(有气量):面对“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等指责,不作辩解;善于发现的孩子的潜能:发现画作、拍摄相片、给报社写文章等。 【例2】(2011 广东)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 参考答案: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冲动。他的自立和热情值得肯定。然而,他追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则不可取。,【例3】(2010广东)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 2. 考点分析 此考点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品质的考查,是对作品中人物的特点的综合把握。具体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物象的特点;二是结合文本评价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观点或评价文中物象的意义等。【例1】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概括”,【例2】中的关键词是“怎样看待”,即“评价”,【例3】中的关键词是“分析”。三种题型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答题时当然也就有所区别:“概括”人物性格可以概述相关情节,也可以不概括相关故事情节。但“分析”必须要概述相关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要有性格(品质)+相关情节。而“评价”要有表达立场的词语。如【例2】答案中“值得肯定”“不可取”等语句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3. 解答指导 概括、分析或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先清楚人物的年龄、身份等一般特点,再从文中找出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的语句,然后结合全文所表达的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一定要紧扣文本进行分析、概括,评价人物一定要表明自己对人物的清晰看法。 三、考纲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考点C1 语句、段落或情节的作用分析。 1. 题型举例 【例1】(2016广东)简析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结构上: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例2】(2014广东)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答案: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妙处: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例3】(2012广东)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例4】(2010广东)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 答案:这表明了“我”被少年如此深爱父亲的行为所感动,殷切地期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做人,表达了“我”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 2. 考点分析 此考点主要考查词句、段落或某个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例1】考查了中间文段的作用。中间文段的作用,在内容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在结构上或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后文的某一情节作铺垫。【例2】考查了小说结局的作用。【例3】考查了对文章结尾关键语句的理解及其作用(什么好处)。【例4】中考查的句子既是句也是段,独句成段,而且在文章的结尾处,所以可以理解为考查了结尾段的作用。,3. 解答指导 语句、段落或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的作用,二是在结构方面的作用。这作用与语句或文段所处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1)位于开头的语句、段落或情节,作用主要有:开篇点题,领起下文;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暗示文章主旨(适用于环境描写句);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适用于倒叙顺序的情节和设问句);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2)位于中间的语句、段落或情节,作用主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位于结尾的语句、文段或情节,作用主要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刻画人物的某种性格,表达某种情感,表现了主旨;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考点C2 揣摩或补写心理活动。 1. 题型举例 【例1】(2010广东)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答案:示例: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被抓住了,他不报警把我送进派出所,反倒问我饿不饿,他到底想干什么? 【例2】(2008广东)第段画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答案: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 2. 考点分析 此考点要求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联系上下文提供的情境,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用第一人物来表达,补充内容。,3. 解答指导 描摹心理活动要符合文中人物身份。注意题目的要求,要用对人称(如有题目要求以第一人称),采用描述性语言来描写心理活动,而不用概述性语言。 四、考纲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考点D1 表现手法的分析。 1. 题型举例 【例1】 (2015广东)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一:“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了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示例二:“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例2】(2014广东)第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例3】(2012广东)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第段“我”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处炫耀、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不见多愁进行对比,写出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第段母亲为“我”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淡淡的转身就走进行对比,以母亲的淡淡表现来反衬她隐藏在内心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或:入学送行时,母亲是淡淡的;但“我”走后,母亲做了一个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 【例4】(2011广东)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例5】(2007广东)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细品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反面衬托。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2. 考点分析 此考点综合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伏笔、铺垫、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或找出相关内容印证指出的表现手法,赏析其作用。具体作用参考“备考策略”第二点第6小点的“常见表现手法”。 常用答题术语:结构布局上,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起全篇/小结上文/总结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张本(蓄势)/暗示下文情节/上下(前后)照应/与上文遥相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内容上,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索/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突出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3. 解答指导 答题模式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表现手法名称+表达效果(句子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性格品质)。 考点D2 词语的赏析。 1. 题型举例 【例1】(2015广东)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