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专题辅导,专题三十八: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解析】C项中“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错,应是“章君担心后任的官员不能继续坚持执行(免税政策)”。 【命题思路】这道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根据具体语境和全文的把握,推测句子隐含的信息。,走进高考,C,例2:2008年高考北京卷,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解析】A项由第一段中“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可知本项论述正确。B项由“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可知此项正确。C项论述见第一段末句“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也符合文意。D项。通读全文,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谈到延寿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断狱大减,而不是诉讼大减。,D,例3:2008年高考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22第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答案】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1分),25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2)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1分 动,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答案:4分 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例 4:2008年高考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A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作“被”,B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C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作“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门外向你母亲作答”,D中“为”是介词,译为“替”“给”。,B,答案: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考查。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并注意联系具体句子的意思翻译。,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答案:答案:(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关键词:焉、也)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关键词:虽然、罢、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答案: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的细节,要注意上下文意。,答案: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考点解说,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个考点: 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 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 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 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下列两点: 1分析文章所写之事,把握人物性格 高考所选文章通常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所叙之事往往不止一件,分析所写之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逐一搞清楚,从而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 文章的主要倾向,有的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有一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叙述一位君主对两个独生子的不同态度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文末议论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贤良聪明的固然引人赞扬宠爱,愚昧蠢笨的也应该加以同情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厚待、看重他,却反而会给他造成灾祸。)这样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例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袖举牒还之 永杖巫,暴日中 必条利病反复 或遂寝而不行 吾知行吾志而已 A. B. C. D.,例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每见则谈问玄理。 仍致于听事梁上。 遂上表陈状。 A. B. C. D.,二、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例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6年19题)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例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8年22题)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奉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例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9年16题)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 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 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 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例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16题)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三、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对文中自“后为左丞”至末尾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春16题) A.这是韦仁约的谦逊之辞。他认为自己尚不是合适的人选,但皇上既然选中自己,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B.这是韦仁约的赞叹之辞。他知道没有合适的人选,官职宁可空缺;感谢皇上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是指国家的经济财富。,C.这是韦仁约的自信之辞。他认为自己正是合适的人选,皇上又知人善任,因而知恩图报,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D.这是韦仁约的自得之辞。他认为由于有了自己这样合适的人选,官职就不必空缺, 因而为感谢皇上而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的经济财富。,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一、树立历史观念,掌握解题方法,(一)熟悉古人的行文习惯,1用词委婉,请谒者召致廷尉,逮捕,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宫车晏驾”指帝后的死,“捐馆舍”指大臣的死,“填沟壑”自谦为自己的死。同是言死,对象不同,避讳的说法也不相同。,古代对不同人的死亡的不同的说法,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委婉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讳饰,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说法。,外交辞令,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谦敬称呼,古人为表谦虚,在交际中,常常自称臣、愚、仆、不才君主常常自称孤家、寡人等,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常常称对方的字,称公,称官职,称陛下、殿下、足下等。,家大舍小令外人,下尊,不老是谦称。,2正反同词,欲居之以为利,亦无售者,买,吾售之,人取之,卖,如果不了解古人用词中正反同词的特点,在理解上也会闹笑话。,2常用修辞,借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互文与合叙,所谓“互文”,是“互文见义”的简略说法。“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解释时要参互起来讲。,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滩,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客下马,主人在船客在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的好坏而喜而悲,不以自己的得失而喜而悲,所谓“合叙”是“并提分承”的别称。即把两件(或几件)相关的事放在一起说,后面承接部分的顺序与前面并提部分的顺序要完全一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若有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讳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二)了解必要的文化常识,于是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代方位与尊卑的关系,1尊右卑左,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予左迁九江司马,2古人乘车尚左,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主帅乘坐的战车,主帅居中,御者在左,右边的武士叫车右,或叫参乘,责任是保护主帅。,梁弘御戎,莱驹为右,3主东宾西,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东道主。,4面南背北,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1991年高考题,说琅琊王“器服玩好,必拟乘舆”,“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对人的称谓和年龄的别称,对人直称姓名,如果不是在作传,就是表示对对方批评、贬斥。和别人说话,称呼自己,也往往称名,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称呼别人,多称字、称号、称斋名、称谥号、称官名、爵名、籍贯甚至几项兼称,用这种方法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而如果对人表示憎恶、蔑视,则往往直称这个人的乳名,比如三国里称曹操为曹阿瞒。,5、对年龄的特殊称呼,襁褓,多指婴儿;孩提,往往指一两岁的小孩;童龀或髫龀,指六七岁儿童,开始换牙的时候;总角,八岁左右,开始在头上梳两个牛角辫了;束发,男孩十五岁,开始把头发束到头顶,这个年龄又称志学;弱冠,男子二十岁,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叫及笄,也表示成年);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又称下寿,耆);古稀,七十岁(又称中寿);耄耋,八九十岁的人(九十称上寿);期颐,百岁。,6、历法,干支法 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互相配合,来记载时间。,用干支来纪年,始于东汉,比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都是以发生这一事件的干支纪年来表示的。,国君世系纪年法,十年春,齐师伐我,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登基,改朝换代,都要重立年号,康熙、乾隆,这都是当时皇帝的年号。,有时,干支年号全用,这时往往年号在前,干支在后,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古时记月,通常不用干支,而以序数为记。但需要说一下的是,每年的第一个月又称正月,最后一个月又叫腊月。每年四季,每季三月,分别称孟、仲、季。,干支法,最初只用于记日。“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丁丑”就是记的日期。,这里,还要说说农历一些特定的日子的称呼。“朔”,每月的初一;“望”,每月的十五;“既望”,每月的十六;“晦”,月末最后一天。,汉以后,以十二地支计时,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是午夜23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中午11点到13点。漏,是古代一种计时器,有时也用来代时间,“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谭嗣同)这里“漏三下”指三更。晷,也是一种计时器,也可以用来代时间,“不羁晷刻”(狱中杂记)就是一会儿也不能停留。,7、地理,在文言文中的地名,翻译时,一般就按原样保留下来就可以了,但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江、河在古时是长江、黄河的专称,如果没有其他说明,提到江、河,应该译为长江、黄河。,2阴、阳是以太阳为参照物来确定的,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3注意一地多名现象。例如,南京又可以称为金陵、建康、江宁、白下、石头城等等;江南又可以称为江东、江左、江表等,在复习课文时,应注意归纳。,4注意古今地名的不同。例如,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山东,先秦两汉时指崤山以东;关西,往往指函谷关以西。,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或北胡)之说,一说胡人,往往就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一说蛮子,往往是指南方的少数民族。这类词语,平时也应该予以注意。,职官,各种官职可以照译,而官吏任免升迁的词语一定要了解。,任命官职叫“拜”,叫“除”;皇帝征召某人为官叫“征”,中央政府征召某人为官叫“辟”,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叫“荐”叫“举”;提拔人叫“拔”叫“擢”。,京官外放叫“出”叫“放”,被贬官叫“贬”叫“谪”叫“左迁”,被罢官叫“罢”叫“黜”,9、科举,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延至清末。科举名词翻译时也可保留,但应该注意一些特殊称呼,书生没有考取功名称童生,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是府县一级的考试,合格的称“秀才”“生员”,可以进入府、县一级的学校读书,称“入学”,乡试是省级考试,又称“大比”,三年一考,因考试时间多在八月,又称“秋试”“秋闱”,乡试合格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是国家级的考试,在乡试第二年的春天在礼部举行,由皇帝派正副主考官主持,因多在二月举行,故又称春试、春闱,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策问。考中的称“进士”,从唐代开始,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乡试、会试、殿试均拿第一的人称“连中三元”,科举考试考上叫“及第”,落榜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称“披宫锦”,称“登科”、“登第”;考生称主考官为“座师”,所以史可法称左光斗为老师,因为殿试由皇帝主考,所以进士往往自称“天子门生”。,希望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对这些知识加以注意,不断积累,练习中遇到一些有关文化常识的内容,就把它记录下来。,(三)树立语境意识,掌握推断方法,阅读,就是要能够根据上下文,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词语含义。,“谢”,常用词义有感谢、道歉、拒绝、辞别、凋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拒绝,由于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加上古汉语的修辞、用典,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在无法借助工具书的情况下,就需要掌握一些推断知识,根据文言文结构、章法、修辞、句式,以及构词法、造字法等分析推导词句的意思。推断方法大体如下:,1借助六书知识,推断词义,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比”,从字形上看,原是两个人紧挨在一起,会意为“挨着”“靠近”,“鳞次栉比”的“比”就是这个意思。由这个意思引申出比况、比拟、比较等意思。,2根据古汉语常用构词法推断,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彼竭我盈,3根据古今词义的联系推断,蒙故业,因遗策,因袭,腥骚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风劲草,3根据上下文语意推断,礼节甚倨,4根据文言文句式的特点推断,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党同伐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5借助语法结构的分析推断词义,(四)训练科学思路,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层文字障碍,所以考查的重点不在深层含义的挖掘上,而在读懂和把握全文内容上。因此,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对语句的分析,对全篇的思索,抓住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写的是什么物、反映了什么理,并且理清其间的关系,上下联系,才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这里有两点要加以注意,一是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抓中心话题,抓行文情理,抓结构提纲和语言标志。二是善于融会贯通,即依据情理辨析主次,准确提取必要的信息。,1以文解文,(1)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的联系推断,拔剑切而啖之,乃扶病入觐 ,奏对称旨,(2)利用古今词义的联系来推断,古汉语一个单音词的几种意义,往往分别包含在由它作语素的几个现代汉语双音词中。如:书,几个义项分别演变成了“书信、书写、书籍”;疏,几个义项分别演变为“稀疏、疏远、疏通、奏疏、注疏”,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联系推断文言词义。,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规矩、规则、规劝、规划,(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文言文中,排比、对偶句多,并列结构多,这也是可供利用的因素。在这样的句子、结构中,位置对称的词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以由已知的词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的词性、词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4)利用篇章的语境脉络推断,2以事解文,“事”,指有关的事实背景。有时,注解上给出一些,有时则全靠读者自己积累。,阅读题没有多余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标题、注解,凡是阅读试题本身所给的内容,都不应该忽略。,利用正确选项去解决难解的问题,也是一种以事解文。,3以理解文,一个词该选取什么义项,一个句子该译成什么语气,不仅要靠上下文的语境脉络,还经常有一个情理因素在起作用。,例如1994年何子平“事母至孝”,问“竭身运力,以给供养”一句中的“给”究竟应该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再比如,该题“扶侍私庭”,是讲成“在家奉养老母”还是讲成“扶助母亲理家”,(五)利用选文特点,探索阅读规律,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04、05年有例外),2从内容上说,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是现实而有益的。具体的对策有,1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房按揭购房合同
- 吊装运输服务合同
- 砂石采购合同
- 建筑施工分包三方合同
- 工程安全承包合同
- 建筑工程劳务分包木工分包合同
- 手房买卖定金合同书
- 香港的劳务合同
- 病情合同协议
- 融资协议合同
- 2025-2030中国律师事务所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代生孩子合同标准文本
- 中职生对口升学模拟考试医学类专业课综合试卷
-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 2025年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小学时事知识试题及答案
- (完整版)特殊教育与随班就读
- 旋流风口RA-N3选型计算表格
- 《VB程序结构基础》课件教程
- 个人房屋租赁合同标准版范本
- 2024年10月自考01685动漫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