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读:1. “说明”属于理解层次,要求不仅要知道各个圈层的名称的范围,更要理解其划分的依据,抓每个圈层的主要特点。2. “运用示意图”属于运用层次,要求要有一定的读图用图能力。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理问题。3.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为第二章学习大气、水与地壳运动打下基础。隐性要求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要求抓住地球各圈层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教材分析】从教材的整体来看,本节内容是前三节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延续。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从本节的具体内容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地核的组成及状态;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各圈层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联系。【学情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比地球的运动要简单。高一学生已经对地震、地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只是在地理读图,绘图,分析信息的能力稍有欠缺。对地球自然环境没有整体的认知。本节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对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便于后面的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各圈层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教学重难点】1. 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法国作家凡尔纳曾经写过一本科幻小说叫地心游记。,讲述的是主人公到地底探险的故事。那么同学们觉得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就要从内到外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做一个了解。(情景设置导入)明确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能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主要特征。能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新课讲解1、 研究地震波(约10分钟)(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填写或在课本上勾画下列问题的答案: 、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不能)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依据什么? ( 地震波 )。、什么是地震波?(在课本上勾画)(当地震发生时,地下掩饰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 横波 、纵波 )。、列表比较两种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特点纵波 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会随着所通过的物质而变化横波较慢固体(二)探究学习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先感到左右摇晃还是先上下颠簸? 上下颠簸 。为什么?纵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地震发生时,水面上行驶的船舶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上下颠簸 为什么?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观看地震的相关视频二、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约20分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课本21页第二段和图1-25与图1-26,结合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横坐标表示 速度 ,纵坐标表示 深度 。 2.A、B两种地震波中,A表示 横波 ,B表示 纵波 ,判断依据是 纵波比横波的速度快 。3.A、B两种波,随着深度的增加,传播速度有何变化特点?答:在0-33千米处:地震波随深度增加波速变化不大;(不大,很大)在33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增加、变小),说明这里存在一个物质的不连续面,因为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面,所以称这个不连续面为D莫霍界面;在33-2900千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断变小(变大、变小)。在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变小。说明这里存在一个物质的不连续面,1914年,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这一界面, 故将此不连续面为F古登堡界面;图中D为莫霍界面,F为古登堡界面,它们把地球内部分为CEG三层, 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地核。推测:地壳可能为固态,地幔可能为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或气态。、列表比较各圈层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主要特点地壳地幔地核、特别注意:上地幔可分三层: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和上地幔下部。、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称为岩石圈。 7、在下图中左边方框中填写深度数据,在右边方框中填写各层名称。(二)讨论探究:有人说:“地球像一只煮得半熟的鸡蛋”。你认为合理吗?蛋壳、蛋白、蛋黄分别代表什么圈层?蛋壳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其物质状态为固态;蛋白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鸡蛋壳合起来就代表岩石圈;蛋黄为地核,物质状态为液态。2、 研究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约6分钟)(1)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图1.27地球外部圈层的示意, 读课本图1.27思考以下问题。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加入用右边的图来表示地球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生物圈。、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是大气圈是生物圈是水圈是岩石圈(2) 探究阅读以下的文字,谈谈你对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的感想。一棵小树的成长:我是一棵小树,每天我都要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水给我以水分。我也会通过蒸腾作用,给大气以水汽。岩石分化后向土壤提供了物质和无机盐。秋天,我的叶子会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课堂练习(约3分钟)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图4)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回答下列各题。3.图中a表示()“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A软流层B地幔C地壳D地核4.a和b两个圈层的界面是()A软流层B古登堡面C硅铝层面D莫霍面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5.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软流层B下地幔C图中D层D图中G层6.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