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课题: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难点: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 学 过 程教 学 内 容二 次 备 课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这节课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自主预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一、秦的暴政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小组合作学习)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 ,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教师讲述(过渡):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二、秦末农民起义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1)课件展示 大泽乡起义“ 揭竿而起”片段。(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 ?有什么历史意义(对起义的评价)?( 小组学生讨论)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小组讨论学习)(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 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过渡: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3、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3)了解汉朝的建立。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合作探究1、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2、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3、 课后总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4、 课堂检测1.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3.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4.楚霸王项羽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那次战役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材料二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如果我们重新查帐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真算不得十分严重。“焚书坑儒”新说(1)两则材料所说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2)当时统治者是谁?他采纳谁的建议而实行的?他“烧残书籍”的目的何在? (3)这次事件中在民间得以保留的书籍有哪些?(4)材料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5)两则材料中,对于此事有不同的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参考答案:1.A 2.B 3. C 4.C 5.(1)焚书坑儒。(2)秦始皇。李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3)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4)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5)这种做法不可取。这种做法虽然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5、 课后作业板书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 、秦统一六国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