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16913.5-1997是一项中国国家标准,专注于粉尘物性试验方法中的一个特定环节——安息角的测定。本标准具体介绍了采用注入限定底面法来测量粉尘安息角的方法步骤、设备要求、操作流程及数据处理等,旨在为相关行业和研究提供统一、准确的测试指导。以下是该标准内容的详细说明: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粉尘(如矿产、化工、建材等行业的粉尘样品)安息角的测定,安息角作为评价粉尘流动性和堆积特性的重要参数,对于粉尘处理系统设计、粉尘爆炸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测试原理与方法

注入限定底面法基本原理是将一定量的粉尘样本通过特定装置缓慢注入一个具有限定尺寸和平整底部的容器中,形成自然堆积。待粉尘稳定后,测量粉尘堆的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最大角度,即为该粉尘的安息角。

设备要求

  • 粉尘注入装置:需能控制粉尘流速,确保均匀注入,避免测试过程中产生气流扰动。
  • 测量容器:具有规定尺寸的平底容器,用于接收并限制粉尘堆积形态,容器底部需平整且具有一定硬度,以确保测量准确性。
  • 角度测量工具:如角度尺或光学测角仪,用于精确测量安息角。
  • 天平:高精度天平用于称量试验所需粉尘质量,确保试验的重复性和可比性。

操作步骤简述

  1. 准备阶段:根据标准要求准备并校准所有测试设备。
  2. 粉尘取样与预处理:按照规定方法取样,并确保粉尘样品的代表性。必要时进行干燥或筛分处理。
  3. 粉尘注入:使用注入装置将预定质量的粉尘缓缓注入测量容器中,注意控制注入速度,避免粉尘飞溅或压实。
  4. 安息角测量:粉尘堆积稳定后,使用角度测量工具测量粉尘斜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记录数据。
  5. 重复试验:为提高数据可靠性,应按标准要求重复进行多次试验,并计算平均值。

数据处理与报告

根据试验获得的数据,计算安息角的平均值,并评估数据的分散性。试验报告应包含测试条件、所用设备、试验步骤、原始数据及最终计算结果等信息,确保试验过程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可追溯性。

注意事项

  • 确保测试环境的温度、湿度条件符合标准规定,避免环境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操作应轻柔、精确,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 考虑到不同粉尘性质的差异,可能需要对特定类型的粉尘采取特定的预处理措施或调整测试细节。

此标准为粉尘物性分析提供了一套标准化流程,对于确保粉尘特性的准确评估及后续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16913-2008
  • 1997-07-07 颁布
  • 1998-02-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16913.5-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5部分安息角的测定注入限定底面法.pdf_第1页
GB-T16913.5-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5部分安息角的测定注入限定底面法.pdf_第2页
GB-T16913.5-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5部分安息角的测定注入限定底面法.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T16913.5-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5部分安息角的测定注入限定底面法.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 C S 1 3 . 0 4 0 . 3 0C 6 7暑8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 I T 1 6 9 1 3 . 5 一 1 9 9 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 5 部分:安息角的测定注人限定底面法 M e t h o d s o f d u s t c h a r a c t e r t e s t 一P a r t 5 :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r e p o s e f u l a n g l e - P o u r e d a n g l e o f r e s t r ic t i v e p i l e1 9 9 7 一 0 7 一 0 7 发布1 9 9 8 一 0 2 一 0 1 实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 布GB / T 1 6 9 1 3 . 5 一 1 9 9 7前言 本标准参照采用 I S O 4 3 2 4 : 1 9 7 7 粉状和粒状表面活性剂粉体和颗粒休止角的测定 。 本标准适用的 测定对象是粉尘, 采用注入限定底面法测定粉尘安息角; 与I S O 4 3 2 4 的主要技术差异是, 不测量堆积在限定底面 上的粉 尘高 度, 而采用量角器直接测定粉尘安息角。 G B / T 1 6 9 1 3 在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总标 题下, 包括以 下部分: 第 1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1 ) : 试验尘样的采集; 第 2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2 ) : 有效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 第3 部分 ( 即G B / T 1 6 9 1 3 . 3 ) : 堆积密度的测定自 然堆积法; 第4 部分 ( 即G B / T 1 6 9 1 3 . 4 ) : 分散度的测定 安德逊移液管法; 第 5 部分( 即 G B / T 1 6 9 1 3 . 5 ) : 安息角的测定注人限定底面法; 第6 部分 ( 即G B / T 1 6 9 1 3 . 6 ) : 吸湿性的测定 吸湿率法; 第7 部分 ( 即G B / T 1 6 9 1 3 . 7 ) : 含湿量的测定 干燥法。 第 8 部分( 即 G B / T 1 6 9 1 3 . 8 ) : 浸润性的测定浸透速度法, 第9 部分 ( 即G B / T 1 6 9 1 3 . 9 ) : 粘结性的测定 垂直拉断法; 第1 0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1 0 ) : 比电阻的测定圆盘法; 第1 1 部分( 即G B / T 1 6 9 1 3 . 1 1 ) : 工况粉尘比电阻的测定 过滤式同心圆环法;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研究院。本标准主 要起草 人: 钱郁文、 章 湘华、 林仲宁、 严佳。本标准委托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研究院负责解释。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5 部分:安息角的测定注人限定底面法G B / T 1 6 9 1 3 5 一 1 9 9 7 M e t h o d s o f d u s t c h a r a c t e r t e s t -P a r t 5 :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r e p o s e f u l a n g l e - P o u r e d a n g l e o f r e s t r i c t i v e p i l e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粉尘安息角的一种试验方法注人限定底面法.本标准适用于粉尘安息角的测定。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1 6 9 1 3 . 1 -1 9 9 7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第1 部分: 试验尘样的 采集 G B / T 1 6 9 1 3 . 3 -1 9 9 7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第3 部分: 堆积密 度的 测定自 然堆积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及GB / T 1 6 9 1 3 . 1中定义.粉尘安息角 r e p o s e f u l a n g le o f d u s t粉尘堆积斜面与底部水平面所夹锐角。同义词: 粉尘休止角原理 足够满溢料盘的粉尘从漏斗口注入到水平料盘上; 测量粉尘堆积斜面与底部水平面所夹锐角, 即粉尘安息角。设备8 。 目 标准筛、 电热干燥箱等实验室常规设备。注入限定底面法测定粉尘安息角的装置按图1 规定, 应水平放置在试验台上, 其中漏斗锥度6 0 0 i -55.15.20 . 5 - , 流出口径 药 t u rn , 漏斗中心与下部料盘中心应在一条垂线上, 流出口底沿与盘面距离 8 0 m m土2 mm, 量角器 7 . 5 -1 0 c m, 料盘直径 0 8 0 mm,国家技术监,局1 9 9 7 一 0 7 一 0 7 批准1 9 9 8 一 0 2 一 0 1 实施 1G B / T 1 6 9 1 3 . 5 一1 9 9 7塞律 图 1 粉尘安息角测量装置 注: GB / T 1 6 9 1 3 . 3附录A( 提示的附录) 推荐一种适用于本标准规定的测定粉尘安息角的装置.5 . 3 容积 1 0 0 m L的盛样量筒, 平直的尘样刮片, 棒针。6 测定步骤6 . 1 试验尘样的采集应符合 G B / T 1 6 9 1 3 . 1的规定。登记粉尘采样工况。6 . 2 尘样在1 0 5 下干燥4 h , 放置室内自然 冷却后通过8 0目 标准筛除去杂 物, 准备测定。 注:对于在小于等于 1 0 5 c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熔化、 升华的粉尘, 干燥温度须相应降低。6 . 3 按图 1 规定将测定装置各部件组装于试验台上, 调整水平, 拨动量角器使其处于垂直位置。6 . 4 用塞棒塞住漏斗流出口。将尘样装入盛样量筒, 用刮片刮平后倒入漏斗。6 . 5 抽出塞棒, 使粉尘从漏斗孔口流出; 对于流动性不好的粉尘, 可以用棒针搅动使粉尘连续流落到料盘上。待粉尘全部流出后 , 旋转量角器量出料盘上粉尘锥体母线与水平面所夹锐角, 即安息角 A, 记录。6 . 6 应连续测定 3 - 5次, 求出算术平均值 A . 和均方差a , A 。 二1 / n Z A。 一J 1 / . E ( A , 一 A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